第一篇:鱼台县民间信仰调研报告(最终版)
鱼台县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我国的民间信仰根基深厚、影响广泛,尤其在农村受到普遍认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应对民间信仰加以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其社会整合与凝聚的功能,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强对民间信仰的跟踪管理,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我局就民间信仰管理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民间信仰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以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并深深植根于民间。从一般意义上说,民间信仰它没有明确的创始人,也没有固定的信条、教规、组织形式等。但它又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属性,因此许多民间信仰源于宗教历史的早期形态即自发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相当深远,所以又具有宗教信仰属性。
我县民间信仰历史悠久,种类多,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以各种形式散处民间,主要活动是烧香、驱祸、许愿、祈福。从整体上而言这个信仰群体大多处于社会底层,收入很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等往往使他们缺乏安全感、稳定感、保障感,加上教育程度和社会资源有限,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只好向神、祖先寻求安慰,寻找寄托和庇护,最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信仰。我县民间信仰的基本类型。一种是对上天及诸神的信仰。这种信仰历史悠久,已成为了一种传统风俗,多由长辈老者对“老天爷”及诸神进行祭祀,上供、烧香、磕头,祈求平安、财运等。第二种是对祖先的信仰。这种信仰是普遍存在的,既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又将其过度扩大,甚至“神化”,护佑子孙后代。第三种是影响比较大的“神坛”,这种场所大小不一,一般都是私设的,没有任何备案登记手续,通常有固定数量的信教群众,逢初一、十五都要去神坛烧香,以求趋吉避祸。
二、我县民间信仰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的民间信仰态势基本是稳定的,民间信仰活动是正常的。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县的民间信仰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民间信仰尚不规范
突出表现在:民间信仰没有经典,教义、教规,活动内容混杂,给封建迷信活动以可乘之机。
(二)有些场所管理混乱,某些活动多由农村老年人组织,大多数年龄偏大,封建迷信思想较重;某些场所被巫婆、神棍所把持,利用迷信思想大肆敛财;有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组织不健全,制度也没有,财务不公开,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借机敛财或贪污。
(三)一些地方违章乱建出现反弹 部分民间场所,未取得合法手续,属于私设。近年来,通过专项治理工作,私设聚会点的行为基本得到遏止,但在一些地方又出现反弹现象。
(四)青少年参与时有发生
有些场所未成年人参与,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烧香许愿和迎神等民间信仰活动,有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思想进步。
三、我县民间信仰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努力挖掘和利用民间信仰正面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一要积极挖掘民间信仰中对弘扬民族精神有利的因素,剔除迷信因素,引导民间信仰者移风易俗,走出对神灵、菩萨的盲目依赖信仰的误区,使民间信仰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二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作用,诸如舞龙灯、耍狮子等,取代农村老年人组织的各种祭拜活动,使文化娱乐活动成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三要深入剖析供奉神灵的历史文化内涵,扬其做善、行仁义、忠诚勇敢、无私无畏的精神,贬其封建迷信思想因素,选其有利、有益部分,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积极引导,分清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为倡导社会新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
1、加强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利用新闻媒体等宣传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使广大信众分清宗教、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搞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引导他们自觉地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开展正常活动。
2、倡导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
对民间信仰中夹带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同时要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大宣传力度,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特别要淡化民间信仰的神秘色彩,科学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奇异现象和巧合现象。
3、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从某种角度看,民间信仰升温是农村文化匮乏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是农村文化却严重滞后,投入不足,设施不多、专业农村文化人很少,特别是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太少,这就使得民间信仰活动有了生存空间。因此,要大力发展公益性农村文化事业,积极构建覆盖农村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把重心放在村一级的文化建设上,将公用的文化场地纳入到农村规划中;增加对文化设施的投入,要对农村广播室、文化室、体育场地等进行改造,建设一些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跟上农民群众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健康发展。
4、用好善款,回报社会
要引导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正确使用个人捐赠、缘金等方式筹集到的资金,除用于场所日常开支外,积极引导场所的资金参与诸如修路架桥、兴办学校等社会公益事业,化弊为利,最大限度地消除消极影响,发挥积极作用。
(三)规范管理,建立法制化长效管理机制,为社会安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1、进一步加强对民间信仰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是建立有关领导负责的民间信仰管理工作协调小组。成员由宣传、统战、民政、公安、综治、文明办、民族宗教、国土、城管等部门组成,经常研究民间信仰政策、法律法规在当地的落实情况,及时处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健全县、镇(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强化责任,形成上下左右联动,在机制上保证民间信仰问题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二是在县、镇(乡)实行党政领导负责制,实行属地管理,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三是健全民间信仰工作管理机构。建议各级民宗工作部门设立民间信仰工作机构,增加编制和人员经费,促进民间信仰工作更好地开展。
2、积极探索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管理方式
一要加大对民间信仰场所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力度,增强法制观念,确保其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二要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督促和帮助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建立健全人员、财务、会计、治安、消防、文物保护、卫生防疫、档案、环境保护等制度,并接受所在地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三要加强财务管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财产和合法收入属于该场所集体所有,其使用应当按照有关制度和财务规定,主要用于该场所开展正常活动和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等,并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四要加强报批备案等工作。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在举行大型民间信仰活动前要向当地政府民族宗教部门提出申请并备案,民族宗教部门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主办大型民间信仰活动的场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并在活动举办前向所在地公安机关备案。
3、要坚决制止乱建滥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现象 鉴于乱建滥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现象存在、且有“反弹”的情况,建议在继续深入开展“乱建滥建”专项治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防“反弹”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具体负责,把治理乱建滥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任务落实到镇(乡)、村,决不让其任之乱为。对于乱滥建活动场所的牵头人,要针对不同对象,区别对待,对一般群众和热心人士要进行宣传教育;对借乱建滥建活动场所收敛钱财,蒙骗群众的神棍巫婆应严加惩处,以示警戒。
4、要进一步防止部分地方民间信仰活动过热 各级党委、政府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制定一些村规民约,包括不能让未成年人参与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不能铺张浪费,不能搞封建迷信活动。村“两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情况,及时汇报和制止将要进行的大型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防止其活动过度、过滥和潜在安全隐患。
第二篇:镇民间信仰调研报告
XXX镇民间信仰调研报告
摘要:XXX镇面积大、人口多,宗教发展迅速,农民信徒数量较多。为了妥善完成区民族宗教局的要求,更好地了解我镇农村宗教信仰情况,XXX镇党群办在下辖九个行政村发放了200余份调查问卷并召开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座谈会,对所得信息进行了相关处理后得出了一些结论。
关键词:宗教信仰、民间信仰
一、宗教信仰基本状况研究
(一)信仰教别较多
XXX镇近年来发展较快,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多,为宗教传播催生了有利条件。经调查可知各主要教派(佛、道、伊、天、基)在我镇内均有教众。
(二)信仰人群松散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我镇许多村民是教徒,但是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组织并没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对教徒的要求也很不明确。村民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比较随意,参与者有一定的组织性,但组织观念及程度不高,组织意识淡薄,信仰人群比较松散,仅有部分村民能说得出一些要求和管理条例。
(三)参与者带有明显的目的性
调查中发现,村民信仰宗教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消灾免祸,保佑平安。对于那些不信仰宗教的村民,他们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如下:“我不相信宗教能够保护我,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科学。”“我感觉神灵很虚无,是不存在的,凡事都有其发展规律,并不是谁能左右和控制的。”
(四)宗教活动内容
在被问及村民开展活动的情况和活动内容时,有很多村民表示每个月开展1 到2 次活动,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活动只有部分人会去参加,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
(五)有关民间信仰情况 我镇有部分村民家里供奉着神像,主要是财神和观音菩萨。村民供奉神像的原因和信仰宗教的原因相似,希望能够财源滚滚,提高生活水平,另外就是能够保平安,消除灾难。
二、加强对农村宗教信仰活动的正确引导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我镇对宗教信仰的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参加人员较多,信仰人群松散,参与者带有明显的目的性,针对以上情况XXX镇政府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
(一)从农民自身提高对宗教信仰活动的认知能力
1、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民间信仰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功利性、目的性等特点,因此提升村民对宗教信仰的认知水平显得相当重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刻不容缓。
2、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宗教信仰活动
村民文化水平低,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或挫折时,总是寄希望于冥冥中的神灵相助,不知不觉地助长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一些消极成分的扩大、蔓延。村民要辩证地看待和充分地认识民间信仰活动,不断增强真假及是非的辨识能力,避免迷信、盲目跟从;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理性的道德观。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积极和消极成分并合理取舍,理智对待。
(二)要加大引导和监管力度
1、宣传、帮助、教育村民正确区分迷信与宗教信仰的界限。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驻村干部要勤下乡并带动村委会成员及各组队长,组成帮教小组。小组成员要深入田间地头以发生在村民身边的实际例子结合宣讲资料对村民进行无神论教育;进行科普知识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帮助村民充分认识并正确区分迷信与宗教信仰的界限
2、制定相关办法,做好规范引导。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宣传、教育、帮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定、办法,对村民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的方式、范围等进行规范、引导。驻村干部、村委会成员要带头学习,有针对性地向村民进行讲解。
3、坚决取缔以民间信仰活动为幌子的迷信活动。
当前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情况较复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民间信仰活动作掩护,幕后从事迷信活动以牟取钱财,扰乱农村社会秩序。镇政府、村委会、文化站等有关部门将携手开展专项整治清理行动,镇派出所将针对实际情况向各村下派驻村警务人员。对屡教不改的迷信从业人员要按相关法律及地方政府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三、结语
农村信仰活动参与人员较多,涉及面较广,如果疏于管理和引导,容易导致民间信仰中的消极因素向迷信转变。积极发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剔除其中的消极和迷信成分。我们会尊重农民正当、合理、合法、健康的宗教信仰,对宗教信仰中的积极成分要加强管理、加强引导、正确引导、有序引导、规范引导;对于利用宗教信仰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整治、抵制、打击、取缔。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时代,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更好地利用民间信仰活动中的积极、健康因素,更加有效地发挥民间信仰的社会作用、文化作用,认同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地服务。
第三篇:邯郸民间信仰
巫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着大量的巫的占卜记录,从那时到现代,巫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解放后破迷信,批唯心,严禁巫的活动,至文革,巫几近绝迹。文革后信仰自由,巫又渐次兴起。近些年,在农村,许多庙宇重新修建,许多巫立坛祭祀,巫又成了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巫在邯郸有特殊的称呼,女子叫善友,男子叫巫祖码子。他们的主要活动是为了为人祈祷治病。其次如求福、求财、求子、求女、求雨等也是他们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和祈祷治病比起来要少得多。巫长期为人治病也形成了巫的医学理论,他们认为人的病分为两类,一为实病,一为虚病。所谓实病是指身体的各个器官所生的实实在在的病,所谓虚病,是在由神灵降灾所引起的病。实病要实治,即请医宴药,虚病要虚治,即请神去灾。有事也用虚实结合治疗。过去,在农村,巫和医是合为一体的,巫即是医,医即是巫,所以过去的医生又叫巫医。既然巫医一体,所以虚实结合也是很容易的。
巫医治病。请神除灾在信奉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农村信奉神的人很多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请神,只有那些立了坛的人才能请神。请神的形式也哥不想投,但大都是先烧香磕头,再言请神,神来了之后,身上就有反应,打哈欠,流泪,接着神就要了解你要解决的问题。善友请神说说的话,不管多长,全是韵文,且有声调,听来像是歌曲,像是戏剧,很好听。立坛请神巫医治病用的最多的方式是立坛请神,乞求保佑。先烧香三柱,给神灵磕头,然后请诸神下届,向神灵说明缘由,请众位神灵保佑,最后送众神归位。
神灵信奉者的文化状况,十个有九个没有文化,只有一人有文化,由于这些信奉人员文化素质低,所以他们不可能像基督教那样有自己的教义,有自己的理论,这些人信仰神灵,还属于原始宗教状态。分散性封闭性也是他们信奉的明显特点。这些农村的神灵的信奉者是各信各的神,各烧各的香,他们无限之间没有任何组织关系,他们的信仰方式也和他们的生产方式一样,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一般一个家庭信仰一种神。在神的传承上也是以家庭为单位,一般一种神灵只传给自己的子孙,而不传外人,这也造成了神的传承的封闭性。如果这家人丁兴旺,神就有可能传下去,如果人丁不旺,就有可能失传。就是一家人,如果后代不乐意传承先辈的神,先辈也没有任何强求传承的形式。所以在农村,一代人要产生许多神,一代人要消失许多神。民间宗教没有什么组织形式,纯属个人行为,没有什么教规、教义。是个人行为不向外扩展,流传也只传给自己的后代,如后代不接,就不再流传。
萨满跳神时,头戴系有铜玲的神帽,身着有许多飘带的神衣,腰束一圈铜镜。胸前挂一面护心镜,手持额姆琴神鼓。随着激扬有力的鼓点翩翩起舞。头上的铜铃,腰上束的那一圈铜镜,随着舞蹈的动作,发出有节奏的碰撞声。他越跳越兴奋,跳着跳着,突然放下手鼓,拿起神矛,在院子里横冲直撞,忽而跑进屋里从窗户跳出来,忽而爬山房顶剧目跳远,然后又跳下来,紧握短矛不断猛刺,嘴里发出“哈嘎”的喊声,他越跳越兴奋,甚至发起狂来,最后便昏迷过去。巫舞的舞者在跳舞时,一般都穿着特殊的服装,带有法器和一些特殊的装饰品,如鼓、铃、羽毛等,服饰上坠有金属、珠贝、护心镜等反光器物,舞蹈时,形声色浑然一体,增加了舞蹈的神秘色彩。
第四篇:民间借贷调研报告
民间借贷调研报告
省联社:
我县的民间融资现状
我社经过对我辖20户牧户、10户工商户和2家专业合作社调查,2012年2季度末,我县民间融资市场小,由于我县人口少,小企业更是少之又少,牧民民间借贷也主要是治病、建房、子女结婚等生活方面的开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牛羊价格的不断攀升,牧民的牛羊变现能力增强,同时我社加大对农户贷款及小微企业的投放力度,民间借贷空间小。
加强民间融资监管工作的建议
金融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对那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产品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够还本付息的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二是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技术为居民提供简便、快捷的存款服务。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和办法,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规》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
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同时,对一些乘人之危而攫取高额
暴利的高利贷者则坚决予以打击、取缔,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银监部门应切实担负起监管职责,制止和规范民间借贷
行为。金融监管部门应制订严格的管理规定,给予民间金融
一定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对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金融活动加
强监管,避免“金融**”;同时也要坚决保护合法的借贷
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资。
要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储蓄投资转化核心机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速度,积极为民间社会资金顺利进入投资
领域拓宽渠道、扫除障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不同所有
制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进一步规范典当行、基
金会、协助会的审批和经营行为。
强化金融和法律知识宣传,引导民间融资健康运行。首
先是在办理手续上,要引导其按照银行办理贷款的程序,有
凭有据,大额度贷款实行公证,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其
次要引导民间融资用于经济发展上,防止用于非正常消费或
赌博、贩毒等违法行为上。
强化利率管理,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人民银行、银监部
门、工商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管理,允许在合理的利率范围内开展民间融资,严厉打击个别高利贷行为,特别是对参与高利贷行为的乡村干部,政府部门要严肃查处,以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安定。
第五篇:蒙古族民间信仰 论文
喇嘛教对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信仰习俗的影响
摘要:喇嘛教在辽西阜新地区的传播过程中,逐渐渗透到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使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民间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佛像的供奉礼拜、向喇嘛求助、丧葬礼俗、宗教节日活动以及建寺庙造佛像等宗教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已成为蒙古族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喇嘛教;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影响;信仰
每一种外来文化的传播只有当它深入到人民大众中,才能说它真正的在这个社会中站住了脚跟。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传播也是如此。当然,人民大众不可能像少数僧侣和知识分子理解把握深奥复杂的教理,他们只能通过接受通俗易懂的道理,采用纯朴可行的形式完成他们的宗教实践,这就形成了特色的民间喇嘛教信仰风俗和习惯。
一、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盛行
辽宁西部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信奉西藏佛教黄教派(格鲁派)即喇嘛教,阜新地区喇嘛庙多,喇嘛多,可谓蒙古族各盟旗之最。据调查统计,阜新地区在清朝时著名的喇嘛庙宇360多座,旗有旗庙,村有村庙,户有家庙,全县庙宇林立,形成了十里一寺,五里一庙的格局,而皇帝赐予牌匾的喇嘛庙就有4座。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并兴盛起来是在清代。顺治八年,土默特左翼旗(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内)在旗治所南4 公里处修建了旗庙,后来康熙皇帝御书了“瑞昌寺”匾额,俗称“黑帝庙”。土默特左翼地方蒙古族民众信奉喇嘛教的人数日渐增多, 康熙八年由清廷出资,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内开始修建“瑞应寺”,直至康熙四十三年总体工程完结,,康熙皇帝御赐金龙镶边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瑞应寺”大匾额,现享有“东藏”美誉,号称“藏传佛教东方中心”。
辽西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人民,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对喇嘛教的崇信都处于根深蒂固的状态。
二、喇嘛教对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信仰习俗的影响
(一)风俗习惯的影响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与喇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婴儿出生后要请**或高僧取名,孩子在生长过程中,要向**、高僧求取护身符,以保佑孩子无灾无病、长命百岁。老人去世后,晚辈无论贫富都要请喇嘛诵经念佛,超度亡灵。由于受喇嘛教的影响,使婚礼也蒙上了宗教的色彩。在男女双方相处时要由喇嘛来定属相是否相克,结婚时请喇嘛占卜吉日等。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蒙古族中也有了敬献哈达的习俗。在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嫁礼仪、寿诞礼仪、丧葬礼仪以及各种祝贺喜庆的礼仪上都会有献哈达的风俗。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广泛传播,改变了许多旧的礼仪制度,也产生了许多新的习俗。蒙古族传统的葬法是土葬,在喇嘛教传入后,有了火葬和天葬,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主要实行的是火葬。火葬是喇嘛教的仪规,在喇嘛教寺庙**、高僧圆寂之后大多实行此俗。一般的火葬,要邀请以为高僧担任上师,在火葬场举行丧葬仪式,并向燃烧尸体的火中添加芥子等多种物品。喇嘛教认为火葬是将尸体献给神灵,成了贡品,是一种风险行为。骨灰的处理上僧俗也有所区别,高僧的骨灰要供在寺庙灵塔里,而普通人的骨灰,或合于泥中或撒在山上。自从蒙古族人信奉喇嘛教之后,对死的观念也有了重大的转变。因缘和地狱轮回的观念也随之兴起。以前,萨满信仰兴盛时只有受命于天的思想,不谈因缘。佛教传入后,天上有了极乐世界。萨满信仰时期只有人死后灵魂仍保佑其后代或做崇的想象;佛教传入后有了作恶事会下地狱的恐怖,但经过佛法的超度,仍可得到好的轮回。至此人临终时通常亲人们请来一个日常受人敬重的喇嘛给他念经,叫他在经声佛号之中,安然离开人间。同时还派一个人去寺院中,向一位最有名望的喇嘛或**问卜,请他给死者灵魂指条明路,好叫他到西方乐土去,或是转生到一个好的家庭。并且还要尽量布施僧众,请他们为死者诵经超度。为超度灵魂的诵经有三七、五七或七七四十九天连续不断的,最短的也得诵经七日。
(二)节庆民俗的影响
16世纪后期喇嘛教派传入,以喇嘛教信仰为内容的节日逐渐兴起。喇嘛教各寺院的宗教节庆,是宗教法事活动的一种,为了形象地传播喇嘛教教义,吸引教民而床里的。一些大规模的活动集会的形式是讲经说法、艺术表演、作品展览,主要是弘扬教义,增加喇嘛教的公信力。这些法会都在固定的日子举办,最重要的法会有正月的诵经大法会、四月的斋会、六月的夏季大法会等等。法会期间僧人集中诵经、辩经,举行跳神仪规。跳神舞蒙古语称査玛舞。辽西普安寺的查玛舞队,起源清雍正年间,是普安寺二世**罗布桑阿旺扎木苏赴西藏学经时学到的表演艺术, 回寺后广为传播, 兴盛一时, 几经繁衍并融人了许多辽西地域色彩, 形成了辽西独有的阜新藏传佛教中心的查玛舞文化。辽西普安寺的查玛舞产生距今已二百多年的历史, 虽有过中断, 但凡举办法会, 必邀请其它寺庙查玛舞队来表演。
(三)建寺庙造佛像的影响 喇嘛教成为蒙古族全民的信仰,建寺庙、造佛像等佛事在辽西阜新地区也非常盛行。雕塑艺术中的石刻佛像, 其艺术价值令人称绝。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乡境内海棠山摩崖造像群,是中国“东方藏传佛教黄教中心”唯一幸存下来的蒙古族文化艺术瑰宝。海棠山摩崖造像, 据《阜新县志》记载, 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章嘉**其徒张、王、刘、杨、丁、郭等建造普安寺”,并雕刻造像。雕刻家采用了阴刻、阳刻、高浮雕、内浮雕等多种形式。据说在大大小小裸露的岩石上曾有一千多尊石刻佛像, 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260 多尊。海棠山摩崖造像, 是一处极其宝贵的文物遗存, 一个佛教艺术珍品的宝库。当然也是辽宁蒙古族人民的骄傲。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传入到衰败,经历了大约300年的时间,确实对蒙古族人民的信仰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辽西蒙古族特色的民间喇嘛教信仰风俗和习惯。
参考文献:[1]蔡志纯
蒙古族文化[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1 [2]才让
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 M]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9.1 [3]阜新蒙古族县志[M] 794 页,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8 [4]蒙古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