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家人的民间信仰(5篇可选)

时间:2019-05-12 07:2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客家人的民间信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客家人的民间信仰》。

第一篇:论客家人的民间信仰

浅谈客家人的民间信仰

政法095班 龚艳欢 2090611314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一些客家人民间信仰的相关资料,包括客家人的宗教信仰,神明信仰和风俗信仰,理顺这些资料,对了解客家人的历史由来,以及客家人的性格、生活、均有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客家人 民间信仰 宗教 神明 风俗

一 什么是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二 什么是客家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三 客家民间信仰概述

客家传统社会离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也总是以传统社会为依存;要理解客家传统社会,就必须理解客家人的民间信仰。而本文主要研究客家人的宗教信仰,神明信仰,风水信仰。研究这些—对了解客家人的历史由来,以及客家人的性格、生活、均有较大的帮助。

四 客家人的宗教信仰

客家人的宗教信仰,除传统的佛教,道教之外,还有以后从西洋输入的基督教与天主教。总的来说,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

1佛教

佛教在南唐天成四年(929年)由惠宽大师传入长汀。宋乾德二年(964年)又有定光大师来长汀传教。以上两师在民间传说中,为民驱除贼寇,护城解围;为农民祈祷求雨免除旱灾;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除去虎害,众称惠宽为“伏虎祥师”。

定光佛信仰于北宋初年起源于问西客家,大体上与闽西大量接受外来移民的 时间相一致,它是客家民系酝酿形成时期选择的主要意识形态,后来经由闽西客家的对外移民和对外交往传播至各客家住区,成为客家人最主要的民间信仰。民间较常见的庙宇,属于佛教范畴的庵寺,内置观音菩萨坐莲塑像。在龙岗地区,著名的有大鹏东山寺内的观音殿,龙岩古寺等。从民间这类庙宇的建造情形看,观音均为女像,说明龙岗地区客家人与中华各大民系相同,都接受了观音为女性的流传。观音菩萨,即观世音菩萨,至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称观音,也叫观自在菩萨。本与大势至菩萨共侍阿弥陀如来,推行教化,后来被讹传为女像,变为妙庄玉女,故民间俗称观音娘。观音娘被认为是救苦脱难、普渡众生的万应菩萨。大鹏观音山上的龙岩石寺,内有一联曰“龙寺面青山,看三千世界,云路崎岖,平地有**,端藉慈航登觉岸;岩台澄皓月,听八百梵音,霜钟清澈,诸天留因果,应从苦海识菩提”,可知其慧风广及,法力无边,“有求必应”。祭祀观音娘无定期,祭时奉以素品,常为腐竹、粉丝以及葡萄、桃子一类的水果。

因观音庙不但供民间香客敬奉上香,也容纳各教人士朝拜,加上民间求签问卜者不少,故向来最是香火鼎盛的庙宇。建国后,因政府提倡破除迷信,民间祭祀活动有所疏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期间,观音庙寺甚至有的被毁,但80年代以后,庙寺多被修复,民间祭拜观音娘,求观音保佑的祀事又较普遍。

2道教

道教在客家地方之流行,与佛教可谓并行不悖。往昔医学幼稚,瘟疫猖獗,于是道士乃有建醮以祭祷瘟神之举。天花流行时则祭祷痘神,们瘟疫天花已千绝迹,但在乡间对安龙打醮、祈福、竖符、起土、安胎、驱邪、压煞以及以符水为人治病等项仍常有之。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客家是中原的后裔,道教之思想文化渗透在客家人的骨髓里。

3天主教

清顺治年间(1653年)意大利教士艾儒略到长汀,在老古井传教。

4基督教

清光绪十八年春(1892年)惠安周之德、陈秋卿等到长汀创教。

进入近代以后,西方宗教基督教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传播开来,不少客家人改信基督教。

五 客家人的神明信仰

客家信仰的神灵五花八门,真可谓“神佛满天飞”。其中既有“大路货”,更不乏来路不明(年代久远,来历烟灭)的数不清、算不尽的各路神灵。

对神的崇信,是客家民间的普遍现象。客地除了大大小小的寺庙外,各家也都置有神案佛完,供奉家中的守护神。客民外出,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的也大有人在。一遇急难,更是祈神护佑,晨昏烧香不息。

每逢岁时节令或神诞日,动辄倾村出动,男女老少,进庙祭拜,抬着神像沿村巡行,昼夜举行祭祀戏剧演出,虔诚而隆重,甚至不惜个人钱财,毫不吝惜地奉献给神明。这种对神的狂热信仰,并非单纯个人行为现象,它是以家族为单位历代传袭下来的,也是以宗族为中心的村落,乃至某些区域整个客家民间的社会生活信念与行为现象。因此,它能充分反映客民群体的心理基础、文化层次与价值取向。

多神、杂神崇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客家人的寺庙,往往在主祀神之外,还有很多从神。从神也一同供奉在里面,充分表现出中国民间信仰的性质--多神教和偶像崇拜的色彩,而且大部分属于灵魂崇拜。客家地区民间地方神、乡土神主要信仰妈祖、三山国王及义民爷三种。长汀民间信奉神明不一定就是什么教徒,有些人见像就拜,不分什么教。仙佛同炉香在长汀是很普遍的,主要的有八仙,以吕洞宾为主,财神,阎王,玉皇大帝,文曲星(魁星),真君菩萨,门神,灶君,五谷大帝,释迦佛祖,西天诸佛,众菩萨等。

六 客家人的风水信仰

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客家人对风水的信仰往往矢志不渝,规规矩矩遵行着各种风水规范。风水术之于民众是实用的工具,闽西客家俗语云:“山中少堆土,枉劳一世苦:罗盘差一线,富贵不相见。”民众按风水师的指引卜居相宅,一旦觅得地形、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于人和植物成长的“风水宝地”,就在此蓄积生命能量,繁衍生息,使居家生活保持与环境的互养、相生、共存。因此他们对造坟、起屋的基

址很重视,认为坟地、房基选择得好坏对自己及后代的开运、兴旺、发达直接相关。

风水研究在客家风水文化研究方面,最初一般停留在坟墓和阳宅的风水层面的探讨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客家风水信仰的根源、风水与地域社会、风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逐渐受到了重视。在探讨风水信仰在客家地区风行的原因时,罗勇认为风水适应了客家先民求生存的需要,同时客家地区的地理形势为风水术的传播带来了条件,再加上宋明理学以及客家地区巫术的盛行,促使了风水术的蔓延。

参考文献:《论客家民间多神信仰及其文化源头》2002年第2期第42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客家民俗佛教定光佛信仰研究》谢重光

3《从客家族谱文献看风水信仰在民间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 > 2006年第18期《客家民间信仰》来源:鼎言商旅网 发布时间:2008-05-26

5《论民间信仰对客家传统社会的调控功能 》发表于 2008-3-11 18:21 6《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综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第32卷第3期 2010 5 7 《客家与风水术》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7《论民间信仰的正统化与地方化》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第10期

第二篇:邯郸民间信仰

巫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着大量的巫的占卜记录,从那时到现代,巫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解放后破迷信,批唯心,严禁巫的活动,至文革,巫几近绝迹。文革后信仰自由,巫又渐次兴起。近些年,在农村,许多庙宇重新修建,许多巫立坛祭祀,巫又成了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巫在邯郸有特殊的称呼,女子叫善友,男子叫巫祖码子。他们的主要活动是为了为人祈祷治病。其次如求福、求财、求子、求女、求雨等也是他们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和祈祷治病比起来要少得多。巫长期为人治病也形成了巫的医学理论,他们认为人的病分为两类,一为实病,一为虚病。所谓实病是指身体的各个器官所生的实实在在的病,所谓虚病,是在由神灵降灾所引起的病。实病要实治,即请医宴药,虚病要虚治,即请神去灾。有事也用虚实结合治疗。过去,在农村,巫和医是合为一体的,巫即是医,医即是巫,所以过去的医生又叫巫医。既然巫医一体,所以虚实结合也是很容易的。

巫医治病。请神除灾在信奉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农村信奉神的人很多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请神,只有那些立了坛的人才能请神。请神的形式也哥不想投,但大都是先烧香磕头,再言请神,神来了之后,身上就有反应,打哈欠,流泪,接着神就要了解你要解决的问题。善友请神说说的话,不管多长,全是韵文,且有声调,听来像是歌曲,像是戏剧,很好听。立坛请神巫医治病用的最多的方式是立坛请神,乞求保佑。先烧香三柱,给神灵磕头,然后请诸神下届,向神灵说明缘由,请众位神灵保佑,最后送众神归位。

神灵信奉者的文化状况,十个有九个没有文化,只有一人有文化,由于这些信奉人员文化素质低,所以他们不可能像基督教那样有自己的教义,有自己的理论,这些人信仰神灵,还属于原始宗教状态。分散性封闭性也是他们信奉的明显特点。这些农村的神灵的信奉者是各信各的神,各烧各的香,他们无限之间没有任何组织关系,他们的信仰方式也和他们的生产方式一样,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一般一个家庭信仰一种神。在神的传承上也是以家庭为单位,一般一种神灵只传给自己的子孙,而不传外人,这也造成了神的传承的封闭性。如果这家人丁兴旺,神就有可能传下去,如果人丁不旺,就有可能失传。就是一家人,如果后代不乐意传承先辈的神,先辈也没有任何强求传承的形式。所以在农村,一代人要产生许多神,一代人要消失许多神。民间宗教没有什么组织形式,纯属个人行为,没有什么教规、教义。是个人行为不向外扩展,流传也只传给自己的后代,如后代不接,就不再流传。

萨满跳神时,头戴系有铜玲的神帽,身着有许多飘带的神衣,腰束一圈铜镜。胸前挂一面护心镜,手持额姆琴神鼓。随着激扬有力的鼓点翩翩起舞。头上的铜铃,腰上束的那一圈铜镜,随着舞蹈的动作,发出有节奏的碰撞声。他越跳越兴奋,跳着跳着,突然放下手鼓,拿起神矛,在院子里横冲直撞,忽而跑进屋里从窗户跳出来,忽而爬山房顶剧目跳远,然后又跳下来,紧握短矛不断猛刺,嘴里发出“哈嘎”的喊声,他越跳越兴奋,甚至发起狂来,最后便昏迷过去。巫舞的舞者在跳舞时,一般都穿着特殊的服装,带有法器和一些特殊的装饰品,如鼓、铃、羽毛等,服饰上坠有金属、珠贝、护心镜等反光器物,舞蹈时,形声色浑然一体,增加了舞蹈的神秘色彩。

第三篇:论民间木板年画的信仰文化价值

论民间木板年画的信仰文化价值

年画作为一种民俗版画,是在历史长河中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与衍生形成的,反映了社会民众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本文主要以民间四大年画之一的杨家埠年画为例,通过对其通过对其外在的艺术民俗之美的分析,从而探讨出其内在的信仰文化价值。

民间木板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年话”,其来自自民间沃土,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奋发的育人功能。在远古时代,没有现代的电视和报刊,民间年话是传播最广的寓教于乐的媒体,也是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化。

民间木板年画的神灵观

民间木板年画是中国古老又独特的艺术形式,真正意义上固定年节习俗则是在秦汉时期形成,人们把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之际称为“春节”,民间叫“过年”,互相祝贺的礼仪叫“拜年”,卖的画叫“年画”等等。如在民间形成了庆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系列民俗活动,并随之出现了与之相应的门神形象的年节装饰艺术。它是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信仰衍生而来的。

神仙题材是年画最早的起源和表现形式,其内容源于佛教、道教、儒教诸神以及民间俗神等,主要包括门神和神马。门神是年画最早的形式,如《神茶、郁垒》《秦琼、敬德》。神马又称纸马,如《财神》、《灶王、灶母》、《八仙》等。

小说戏文故事题材大都来源于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某些地方戏曲等。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牛郎织女等,这些题材不仅使人们在听的过程中具有直观的启蒙教育作用,而且还可装饰美化环境。

风俗画题材中有很多都是关于节日风俗,如新年、元宵节、中秋节等,深刻的体现了民众在节日的愉快心情,并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这类年画大豆表现生活富裕、人丁兴旺、合家欢乐等。

喜庆祥瑞题材包括狮、虎、鹿、喜鹊、麒麟等瑞兽祥鸟;梅花、莲花、牡丹、山茶等花卉;还有桃子、石榴等果类;以及有些虚构的摇钱树和具有装饰性的图案符号。以人物为主的娃娃美人题材也具有象征意义吉庆祥瑞含义。

民间木板年画的艺术之美

民间木板年画融汇了文学、绘画、戏曲、刻板等许多艺术及表现形式,其外在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由于年画是以民间流传的方式又是与时令相适应,故具必然会收到地域与人文环境的影响。

从总体来看,木板年画的风格分为两类,一类是风格趋于细腻、造型趋于写实的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另一类是风格趋于粗狂、造型趋于夸张的杨家埠年画。如柔媚之美的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画种仕女貌若天仙,体态婀娜,手举流苏,步履轻盈;娃娃活泼可爱手捧莲花,夸着麒麟,一派吉庆祥和景象。另一种具有阳刚之美的杨家埠年画为了适应各地的农民需要,出现了男十忙、女十忙、沈万山打鱼等造型质朴,线条简洁的地方色彩年画。

民间木板年画的构图具有装饰性绘画“满”的共同属性,如杨家埠年画“五路进财”中采用双层式构图,尤嫌画面欠满,便在画幅左上方加一圆窗,里面有两个女子逗娃娃。在大开财源的气氛中,贤妻美妾贵子出场,合情合理,也扩大了画面的内涵,空旷处添加机制大元宝,也与主题息息相关。

民间木板年画用线为造型基础,用色彩充实造型。即以线为骨,以色为肉,以色扶形,达到骨肉丰满的效果。民间艺人一半采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的对象。为了表现娃娃稚嫩和美人柔媚,一般采用圆润流畅的细线条,而门神与武将则采用刚劲有力的粗线,以表现门神的威严伟岸和武将的孔武有力。

在色彩方面主要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关系为设色基础,大红大绿,鲜明对比,红火热闹,吉祥喜气。如民间用色的口诀“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所谓“巧”,就是掌握用色的规律和变化,如杨家埠年画,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鲜明跳跃,与它的造型风格及线条运用形成高度和谐统一。

民间木板年画呈现的信仰文化价值

美国设计家布特尔说:“人类的文化背景深深影响着产品的设计行为。”任何一种设计风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历史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表现的题材广泛,深受百姓喜爱,而且经久不衰。

辟邪纳福的文化观。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更是包含了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神灵的庇佑是人们平安地度过一年的保障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来源。因此,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按照当时人们的信仰,辟邪纳福、消灾除祸是贯穿于年画作品中的一条文化主线。

祥瑞吉利的文化观。杨家埠木版年画民间艺人根据广大农民信天命、信运气的思想,年复一年地把希望寄托在对来年的美好想象之中,通过祥瑞吉利的年画创作,把愿望当作现实来向人们祝福,因而极受欢迎。艺人选用农民熟知的和大众喜爱的仕女、娃娃、文官、武将、仙佛、寿星、鹤、桃等形象,文图结合表现主题,以纯朴的乡土气息强烈地召唤着人们的心灵的年画表达美好愿望。

风俗民情的文化观。民间年画是中国春节这一民俗的产物。在它为农民过年祝福的同时,也创造出不少反映风俗民情的历史故事年画。风俗民情的题材内容包括春节礼仪、劳动方式、民间传说、民风趣事等。

道德教化的文化观。在历史故事年画中,描写了历史上值得令人效法的旧事。如帝王、功臣、历史名人轶事等,有明显的教化作用,引导人们知天命、懂礼仪、守规矩、发财致富、建立功业、积极上进等。

在现代社会中,年画逐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成为人类的文化财富。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努力保持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它在当今艺术领域显示出更加宝贵的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李芸芸(1985-),女,汉族,籍贯:湖北襄阳,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第四篇:蒙古族民间信仰 论文

喇嘛教对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信仰习俗的影响

摘要:喇嘛教在辽西阜新地区的传播过程中,逐渐渗透到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使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民间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佛像的供奉礼拜、向喇嘛求助、丧葬礼俗、宗教节日活动以及建寺庙造佛像等宗教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已成为蒙古族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喇嘛教;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影响;信仰

每一种外来文化的传播只有当它深入到人民大众中,才能说它真正的在这个社会中站住了脚跟。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传播也是如此。当然,人民大众不可能像少数僧侣和知识分子理解把握深奥复杂的教理,他们只能通过接受通俗易懂的道理,采用纯朴可行的形式完成他们的宗教实践,这就形成了特色的民间喇嘛教信仰风俗和习惯。

一、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盛行

辽宁西部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信奉西藏佛教黄教派(格鲁派)即喇嘛教,阜新地区喇嘛庙多,喇嘛多,可谓蒙古族各盟旗之最。据调查统计,阜新地区在清朝时著名的喇嘛庙宇360多座,旗有旗庙,村有村庙,户有家庙,全县庙宇林立,形成了十里一寺,五里一庙的格局,而皇帝赐予牌匾的喇嘛庙就有4座。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并兴盛起来是在清代。顺治八年,土默特左翼旗(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内)在旗治所南4 公里处修建了旗庙,后来康熙皇帝御书了“瑞昌寺”匾额,俗称“黑帝庙”。土默特左翼地方蒙古族民众信奉喇嘛教的人数日渐增多, 康熙八年由清廷出资,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内开始修建“瑞应寺”,直至康熙四十三年总体工程完结,,康熙皇帝御赐金龙镶边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瑞应寺”大匾额,现享有“东藏”美誉,号称“藏传佛教东方中心”。

辽西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人民,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对喇嘛教的崇信都处于根深蒂固的状态。

二、喇嘛教对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信仰习俗的影响

(一)风俗习惯的影响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与喇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婴儿出生后要请**或高僧取名,孩子在生长过程中,要向**、高僧求取护身符,以保佑孩子无灾无病、长命百岁。老人去世后,晚辈无论贫富都要请喇嘛诵经念佛,超度亡灵。由于受喇嘛教的影响,使婚礼也蒙上了宗教的色彩。在男女双方相处时要由喇嘛来定属相是否相克,结婚时请喇嘛占卜吉日等。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蒙古族中也有了敬献哈达的习俗。在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嫁礼仪、寿诞礼仪、丧葬礼仪以及各种祝贺喜庆的礼仪上都会有献哈达的风俗。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广泛传播,改变了许多旧的礼仪制度,也产生了许多新的习俗。蒙古族传统的葬法是土葬,在喇嘛教传入后,有了火葬和天葬,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主要实行的是火葬。火葬是喇嘛教的仪规,在喇嘛教寺庙**、高僧圆寂之后大多实行此俗。一般的火葬,要邀请以为高僧担任上师,在火葬场举行丧葬仪式,并向燃烧尸体的火中添加芥子等多种物品。喇嘛教认为火葬是将尸体献给神灵,成了贡品,是一种风险行为。骨灰的处理上僧俗也有所区别,高僧的骨灰要供在寺庙灵塔里,而普通人的骨灰,或合于泥中或撒在山上。自从蒙古族人信奉喇嘛教之后,对死的观念也有了重大的转变。因缘和地狱轮回的观念也随之兴起。以前,萨满信仰兴盛时只有受命于天的思想,不谈因缘。佛教传入后,天上有了极乐世界。萨满信仰时期只有人死后灵魂仍保佑其后代或做崇的想象;佛教传入后有了作恶事会下地狱的恐怖,但经过佛法的超度,仍可得到好的轮回。至此人临终时通常亲人们请来一个日常受人敬重的喇嘛给他念经,叫他在经声佛号之中,安然离开人间。同时还派一个人去寺院中,向一位最有名望的喇嘛或**问卜,请他给死者灵魂指条明路,好叫他到西方乐土去,或是转生到一个好的家庭。并且还要尽量布施僧众,请他们为死者诵经超度。为超度灵魂的诵经有三七、五七或七七四十九天连续不断的,最短的也得诵经七日。

(二)节庆民俗的影响

16世纪后期喇嘛教派传入,以喇嘛教信仰为内容的节日逐渐兴起。喇嘛教各寺院的宗教节庆,是宗教法事活动的一种,为了形象地传播喇嘛教教义,吸引教民而床里的。一些大规模的活动集会的形式是讲经说法、艺术表演、作品展览,主要是弘扬教义,增加喇嘛教的公信力。这些法会都在固定的日子举办,最重要的法会有正月的诵经大法会、四月的斋会、六月的夏季大法会等等。法会期间僧人集中诵经、辩经,举行跳神仪规。跳神舞蒙古语称査玛舞。辽西普安寺的查玛舞队,起源清雍正年间,是普安寺二世**罗布桑阿旺扎木苏赴西藏学经时学到的表演艺术, 回寺后广为传播, 兴盛一时, 几经繁衍并融人了许多辽西地域色彩, 形成了辽西独有的阜新藏传佛教中心的查玛舞文化。辽西普安寺的查玛舞产生距今已二百多年的历史, 虽有过中断, 但凡举办法会, 必邀请其它寺庙查玛舞队来表演。

(三)建寺庙造佛像的影响 喇嘛教成为蒙古族全民的信仰,建寺庙、造佛像等佛事在辽西阜新地区也非常盛行。雕塑艺术中的石刻佛像, 其艺术价值令人称绝。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乡境内海棠山摩崖造像群,是中国“东方藏传佛教黄教中心”唯一幸存下来的蒙古族文化艺术瑰宝。海棠山摩崖造像, 据《阜新县志》记载, 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章嘉**其徒张、王、刘、杨、丁、郭等建造普安寺”,并雕刻造像。雕刻家采用了阴刻、阳刻、高浮雕、内浮雕等多种形式。据说在大大小小裸露的岩石上曾有一千多尊石刻佛像, 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260 多尊。海棠山摩崖造像, 是一处极其宝贵的文物遗存, 一个佛教艺术珍品的宝库。当然也是辽宁蒙古族人民的骄傲。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传入到衰败,经历了大约300年的时间,确实对蒙古族人民的信仰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辽西蒙古族特色的民间喇嘛教信仰风俗和习惯。

参考文献:[1]蔡志纯

蒙古族文化[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1 [2]才让

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 M]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9.1 [3]阜新蒙古族县志[M] 794 页,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8 [4]蒙古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1991.9

第五篇:上海民间信仰研究

上海民间信仰研究读书报告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信仰活动,是源于原始信仰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祭祀,禁忌等习俗.研究与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皆密切相关的民间信仰习俗,不仅有助于解释文化深层的诸多方面,而且也为了了解一方风土人情打开了一扇窗户.由此可见,在上海尤其是上海社会生活,民俗文化的研究中,民间信仰的研究已应该受到重视.本书的宗旨意在对上海地区民间信仰习俗的传承和演化,作一尽可能全面的叙述和分析,期待以筚路蓝缕之功,手抛砖引玉之效.本书所谓的”民间信仰习俗”是相对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成熟形态的世界性宗教以及官方的宗教祭祀仪式而言的,特指在民间社会生活中流行的各类信仰活动.本书论及的内容属于广义的”民间信仰习俗”,如果按照民俗学通常的分类法,实际上广义涉及精神民俗门类中民间武术,民间信仰,民间禁忌等各种类型的信仰活动.巫术一种依靠虚构的”超自然能量”,企图用一套神秘活动影响,控制事物或环境,以实现某种愿望的行为.一般认为,巫术是原始信仰的一种形式.,其与宗教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是对客体加以神化,向神灵敬拜求告,而是力图通过人类自己创造的各类法术仪式来直接影响或控制客体..原始巫术作为一中传承文化,往往与宗教相结合,继续在民间流行.所以,后世的巫术活动大都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原始巫术的传承,一方面又以变异的形态,掺杂进许多新的内容,中国传统的民间巫术既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宗教的产生晚于巫术.人们从事各类巫术活动,目的是想通过某种符咒仪式迫使大自然服从自己的意愿,于是便凭借想象,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超自然,超人间的众多神灵,相信这些神灵主宰着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对此他们感到无比的敬畏和崇拜,企图通过各种献媚取悦方式求得神灵保佑,宗教就是这样产生的.禁忌的原意为忌戒普通人接触的事,物或人,以及与之相应的忌观念.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一样,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源头也是原始的巫术,原始宗教和原始禁忌,为此有必要从发生学的角度对此略作诠释,并就其在中国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轨迹做一番研究.原始巫术

作为前宗教现象之一,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巫术,体现了人类对于运动和变化着的大自然(包括人类自身)做所的最初思考和反应.所以说,巫术观念的起源几乎与人类思维的起源一样久远.巫术,作为一种自然法则体系,即关于决定世上各种事件发生顺序的规律一种陈述可成为’理论巫术’;而武术作为人们为达到其目的所必须遵守的戒律,则可称为’应用巫术’.对于巫术的原理,原始巫术可分为”顺势巫术”(即”模拟巫术”)和接触巫术两类.在中国长期传承且极为常见的还有”对抗巫术”(亦称”反抗巫术”),”蛊道巫术”和”预测巫术”.所谓” 对抗巫术”,基于这样的一种观念,即一种较高的超自然力量可以对抗和制服另一种较低的超自然力量.”蛊道巫术”是一种神秘而特殊的巫术,施术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蓄积并利用某种特殊的动植物或物品,以此迷惑,毒害他人,或迫人顺从其意志,或害人致死.”预测巫术”是指各种形式的占卜活动,及运用某种人为的技术和方法,想超自然能量或神灵询问未来的吉凶福祸,推知未来将发生的事情.上述各类巫术,就其功能和施术的目的而言,又可分为”白巫术”和”黑巫术” 两类.凡是意在趋吉避凶,皆为”白巫术”,也称”吉巫术”.凡是意在恶意攻击,侵害他人的皆为”黑巫术”,也称”凶巫术”.原始宗教

原始先民对自己生活密切关联的大自然极度依赖,又因其变化莫测,不可驾驭而感到无比畏惧,因此,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崇拜对象之一.生儿育女是原始先民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因而生殖崇拜在新石器时代非常流行.鬼神崇拜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相信人死后其灵魂依然存在.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尤其是动物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信仰.在原始信仰中,被当做”图腾”加以崇拜的大多数为某种动物,少数为植物或自然物,自然现象.从中国原始宗教的传承与演变看,下属特点值得注意.其一,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各类原始崇拜不仅转化为民间信仰在后世长期传承.其二,原始宗教在传承中往往与更为原始的巫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互相交错,参透的复杂状况.巫术与圣灵崇拜相结合,实为中国民间一大特点.其三,原始宗教崇拜的神灵在转化为民间俗神的过程中,逐渐被偶像化和人格化.原始禁忌

禁忌的原意为忌戒普通人接触的事,物或人,以及与之相应的忌观念.一般认为其具有以下功能.其一,自我保护的功能.其二,心里排解的功能.其三,文化整合和社会控制的功能.

下载论客家人的民间信仰(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客家人的民间信仰(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徽州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基于屯休徽三区县的调查分析 报告撰写人: 闫茂强 年级与专业:09公共事业管理 学 号:20903031073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二0一二年五月 目 录 引 言 ……………………......

    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5篇)

    面对着高节奏的学习工作,面对着暗色彩的钢筋水泥,面对着无休止的事与愿违。我们是否已经被工作学习剥夺了自我,我们是否已经被钢筋水泥堆砌住了自由,我们是否已经在事与愿违中,遗......

    民间信仰(写写帮推荐)

    중국의 민간 신앙0807 송 가 여러분, 안녕하세요? 저는 오늘 MC를 맡은 송가입니다. 를 시청해 주시는 여러분들께 감사드리고요~ 자, 그럼~ 오늘의 이야기는 무엇일까요?......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黄奎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中外文......

    党课 - 论信仰

    论信仰 人文科学系 11心理 陈梦颖 1*** 从前的我并不知道信仰究竟为何物,只是每每提及便觉得有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朝拜感。信仰一词,究竟有着怎么样的涵义?我查询百度百......

    镇民间信仰调研报告

    XXX镇民间信仰调研报告 摘要:XXX镇面积大、人口多,宗教发展迅速,农民信徒数量较多。为了妥善完成区民族宗教局的要求,更好地了解我镇农村宗教信仰情况,XXX镇党群办在下辖九个行政......

    清明祭祖与民间信仰

    清明祭祖与民间信仰 祭奠祖先,悼念亡灵,古已有之。据史料记载,周代时百姓受帝王祭祀礼仪的影响,就有郊祭先祖的习俗。《孟子·离娄下》记有齐人郊外乞墓祭者祭馀的故事,说明战国......

    民间信仰的概念和范围

    民间信仰的概念和范围 民间信仰以集合名称的形式包含了各种信仰与仪式。(民间信仰这个概念起源于日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由日本学者最早使用。从19世纪末日本对民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