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时间:2019-05-13 20:2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第一篇: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 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这使得虽然目前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却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本文首先对社会保障的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进行介绍,然后进一步指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社会保障 问题 建议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

1935 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体系法》中记录着社会保障体系,这成为其最早出现的地方。后社会保障一词逐步被国际劳动组织接受并在一系列的公约、文件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该词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基本保障体系与补充保障体系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是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四个方面的内容;后者主要是指单位补充保障、社会互助保障、个人储蓄保障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巨大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福利等四个方面,并具体体现为六种形式:

一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即为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衣食住医葬(教)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五保供养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逐步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二是农村军人及家属优抚安置制度。即政府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三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对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农民进行救济、对其他贫困农民进行救济以及对贫困农民进行医疗救济等多个方面。目前,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这些救助对象基本上都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四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五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六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意义重大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消除农村贫困和防止农民返贫,解决 “三农 ”问题;有利于推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质量,减少人口数量,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状况,我国二元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不平等,社会保障向城市居民倾斜,在农村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有利于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和经济交流;有利于安定农村社会生活和实现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就会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就会稳定发展,从而成为全国稳定发展的基础,推动经济发展。

四、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和城市保障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1.地区差距大,覆盖面狭窄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实现全面覆盖,未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农民参保水平仍普遍较低,覆盖范围较窄。

2.资金缺乏,来源不合理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是以 “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 ”,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这不仅造成农村社保资金的短缺,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同时,各省市的社会保障项目不一,比例不同,又无法律约束,因而征收手段不硬,导致收费困难,欠费现象普遍。

3.资金管理水平低下,监督乏力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有效的监督。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是按地区和部门分开制定的,地区间条块管理较为松散。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形式多种多样,统筹办法各地自行确定。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基本上处于分散管理的状况,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由劳动部门负责;抚恤救济由民政部门负责;医疗保险由卫生部门和职工所在单位负责。由于社会保障缺乏统一的管理,没有一个机制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社会保障费管理不严格、漏洞较大,社会保障资金运转处于无序状态。

4.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社会保障的特征是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这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很不健全,由于立法滞后,在对社会保障方面发生的争议进行仲裁或提请诉讼时,仲裁机构和法院难以根据权威性的法律规定对这类争议和纠纷进行仲裁或判决,一些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五.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从目前来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从长远来看,关键是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形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注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续接机制和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是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筹资机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在农民个人自愿参保的基础上,政府应为参保农民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二是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要加快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二)加快推进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一是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规、政策体系。二是要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投入比例,各级政府的投入要制度化,分担比例要合理化。三是要创新管理体制。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应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多个部门都管但又管不好的现象。四是加强监督机制建设。要利用多种形式,发挥多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保障广大参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同时,还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科学的保障线标准。由于不同地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异,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东中西部地区制订不同的标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合理界定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因缺少劳动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义务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三是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国家财政不仅要给予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用,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一是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五保供养的资金比例,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按照中央要求确保五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二是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重点是提高倒塌房屋和救灾口粮的救济标准,解决好受灾群众生活安排问题。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灾。三是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四是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构建和谐,改善民生是时代主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它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需要、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财政部网站

《中国金融》

《新农村》 2011年第 2期

第二篇: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浅析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浅析

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其目的是通过保障使某些特殊的群体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保证现代化的实现。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世界的30%,国家的整体发展、全面推进,必须考虑到农村。作为农村社会的最小组织单位——家庭,对农村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农村人口的再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内生因素的源泉。而目前的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家庭成员的医疗、养老问题则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它已成为当今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医疗、养老问题。只有解决好了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才能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保证现代化的实现。笔者就吉林梨树胜利果乡郭家窝堡村的实际情况,整理了资料,做出以下调查报告。

一、郭家窝堡村的现状

郭家窝堡村(以下简称郭村)是胜利果乡的一个小村子,目前有10个社,9个自然屯,共约730户人家。该村较有特色的是其2001年成立的合作社。该合作社是以医疗、养老、教育为服务的合作社。该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成立起来的一个经济组织,以供销形式为基础,即合作社直接从厂家购进饲料,进货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其中的差价就作为股金分配,分别用于医疗、养老、教育方面。发展至今已经有社员52户,包括工人、农民、党员和宗教人士,社员除了本村的农户、还有外村的农户、其中本村村民占80%。经过四年时间的运作,合作社入社股金72330元,共积累医疗、教育、养老三项基金15436元(包括2005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专项养老基金1424.25元(包括2005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社员使用基金:用于医疗付出4017.30元,用于助学付出5681.20元。

二、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总体上,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社发展起来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部分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但这也仅仅是部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仍有很多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作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低下

据资料显示: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低下。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30亿元,其中,用于城市人口的977亿元,占全国的89%,而用于农村人口的仅126亿元,占11%。城市人均社会保险费413元,农村人均才14元,前者是后者的30倍。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的11%。2003年,据最新统计,全国社会保障

支出总数约为1300亿元。和1990年相比,相差200亿元,就算把这两百亿全部放入农村的社会保障中,和城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二)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小

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有:社会救济(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灾民救助)、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等项目。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险为主,养老、医疗保险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医疗保险是指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险则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但社会保障基金调剂的范围却是相当有限的,大部分是由政府来提供,这就使农民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和家庭来负担。如果这个家庭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一旦有家庭成员生病,严重的便不再治疗。像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农村是很普遍的。

当然也有部分地区成立了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社,这种合作的方式在农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但是,像这样的合作社在中国农村还没有普及,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地区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东部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水平高,范围也广,而相对的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村保障水平就较低了。

(三)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农民在参与社会保障时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一是农民自身的经济原因,二是政府的支持方面。我们的调查中,在医疗、养老方面,农民不是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而是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没有条件去投保。还有部分即使是投保了,档次也是较低的,时间也较短。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迫使他们无力承担叫高的投保资金。另一方面,政府政策的影响。在事业保险方面,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所规定的保险范围,只包括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包括农村失业人员。但是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劳动力剩余严重,大部分失业或无业人员都在农村,而这部分人的失业保险却无法满足。政策的倾斜性使农民的利益的不到保障。在社会救助方面,国家也投资了大量的资金(1990—1999年,共投入了7.9亿元),但由于农村所需要救助的人数太多,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就少了。所以国家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民队伍,那也是杯水车薪。

(四)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匮乏

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保农户自己集资,另外便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参保的集资数目就十分有限了,主要还是要靠政府财政支持。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基数过大,政府财力有限,仅仅靠财政拨款来解决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一部分社会投资,主要是来自企业单位投资。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本身就很困难,再鼓励他们进行当地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这种可能性也较小。对于城市大众型企业,没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持,自愿投身于这种公益事业的就更少了。资金的严重缺乏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

三、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社会保障各个项目的建设(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互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事实上,广大农民的要求也不高,他们的基本愿望就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只有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也才能促使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稳定。基于以上几个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基础

由于缺少法律制度的保障,在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时便缺乏法制的约束。譬如,国家财政支持的款项是否真正落实到基层;在资金从上级到下级流动时,监督体制是否完善并得到有利实施等。为了保证农民能真正从中得到利益,要尽快指定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体系,特别是监督制度;并且要加强各地的执法力度,使立法与执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

(二)推广以互助合作形式为主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单靠个人或家庭的力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只有团结合作,将个体力量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才能抵御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比如在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上,目前国家推行一种新型农村合作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是一种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共同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与以往的合作医疗制不同的是,新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政府承担了合作医疗基金中2/3的出资比例,资金方面的困难解决了,农民获得保障的层次也将更高,抵御大病的风险能力将更强。但这样的措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展开,仅是一些试点地区推行。对于非试点地区的农民医疗、养老问题怎么解决?笔者认为郭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方法,农民要自强自立,只有团结起来。因此,推行以互助合作形式为主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使农民自身利益得到保障,也减轻了财政的负担。

(三)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支持。但中国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完全靠国家支持,也会造成国家财政的负担。因此,应该积极鼓励社会筹资,对参与社会筹资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政策性的支持。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负担。其次,对于农民个人、家庭缴纳资金,应尽量放宽尺度,收入低时就少交,收

入高时就多交,以补足收入少交时资金的空缺。这样,以达到个人缴纳、社会筹资、国家财政支持三者的有效结合。

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城乡共同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农村的稳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在农村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关系到9亿农民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中国人整体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关于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关于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近几年来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上虽做过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至今仍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此我们通过对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深刻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体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模式

【正文】农村社会保障是指以地方政府为主,以基层社区为依托,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及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中资金,向农村社会成员中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者、经济收入低于贫困线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需要,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正处于起步和完善进程中。由于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社会保障上突出表现为社会化程度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覆盖范围窄、法律制度缺失、保障水平不强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制约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适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一、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的模式及实现途径

通过近期我们对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的耿集、汴塘和青山泉等乡镇的实地调查发现,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模式的具体类型和救济途径有:

1、家庭赡养。以子女供养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赡养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法律赋予的老年人的基本权利。

2、土地保障。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具有生活保障功能,是农民实现自我保障的基础和依托。

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坚持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是农民医疗需求的基本保障,通过近几年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治病难的问题。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目前正处于推广的起步期,是今后很长时期内需要重点引导和普及的一项基本生活保障。

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施的差额补助制度。

除以上几项普遍实施的社会保障外,国家针对特殊的群体也采取了许多不同的保障形式,如对于符合五保条件的公民给予的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对老红军、复员军人、烈军属、伤残军人等由民政部门给予优待抚恤保障;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户给予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保障;以及其它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等生活救济。

二、现行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分析

随着农村低保、新型合作医疗与新型养老保险的逐步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初步具有向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接的趋势。但总体看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处于缝缝补补的非规范化、非系统化阶段,目前主要的依赖仍然是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保障方式已逐步陷入了困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题:

1、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主要表现在农村耕地减少与农业人口增多的矛盾日益加剧;小农经济投入产出比极低,农民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农业经济面临国外发达农业的冲击。

2、家庭保障功能弱化。随着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一对中年夫妇将要承担双方父母四人的“生老病死”和一个或两个子女的抚养责任,这将使未来家庭不堪重负。同时,中国特色的“打工经济”造成农村老年人独居的“空巢家庭”增多,使农村养老问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目前,我国人口已进入老龄化,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客观上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4、农村税费改革的遗留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削弱了县乡两级财政实力,使得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加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有限,致使原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救济保障。这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严重。

5、疾病问题依然是困扰农民生活的瓶颈因素。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功能不强、覆盖面太小,并且医疗费用日益高昂,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不少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二元社会结构下形成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缺位,对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模式的过度依赖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化一方面能够规范日常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与操作,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提高公民的社保遵从度,保证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不仅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纵深发展的有力途径。开展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不可操之过急。中央可首先出台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律法规,仅就农村社会保障作一些原则性规定,然后授权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以便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全面推开。

(二)建立全面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本着公平、正义、协调的原则,大力压缩行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总量,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机制,摈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基本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三)完善三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应着重建立与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优先建立与完善全覆盖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一般地区普遍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经济发达地区附加推行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形式,根据农村实际灵活规定缴费方式和缴费时间,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逐步建立和健全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参加新农合,进一步规范药品和医疗收费标准,加强对新农合的管理和监督,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四)拓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整合民政、劳动、卫生、计生、扶贫等部门资源,成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采取发行社会保障彩票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多方募集社会保障资金,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要明确各自责任和投资分配比例,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不断提高

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功能作用。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改善其就业状况,增强其就业能力,提升农民子女的赡养能力,为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提供“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孟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理论﹑机制﹑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P.175。

[3]丛树海《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保障体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P.87。

[4]温兴琦:《切实关注农村社会保障》《宏观经济研究》[J]2003年第5期;

[5] 王义才《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是解决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人口研究》2000年第五期。

[6]丛树海,《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保障体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P.158。

第四篇:农村孤儿社会保障问题(推荐)

农村孤儿社会保障问题

农村孤儿的社会保障问题自从建国以来就存在,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非正式保障体系,这套体系虽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但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农村孤儿我们首先做一个界定,这里的农村孤儿不仅包括父母双亡的儿童而且还包括那些父亡娘嫁的儿童。他们在失去双亲的呵护后,基本去向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进入扩展家庭即由亲属网络来抚养;进入养老院;再有就是有少量的农村孤儿单独居住,没有固定的照料者。这样的孩子小的在村里吃百家饭,穿民政救济的衣服,独自居住在父母留下的房子中。大一点的就外出做童工或流浪。农村孤儿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生活的需要,替代养护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医疗救助的需要。

在农村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儿童失去父母照顾之后,一般地方干部不收回父母的土地,并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各种提留)。承包地成为失怙儿童事实上拥有的、可以产生一定收入的资产。在调查中,发现这个制度对非正式的孤儿保护制度有很大的支持作用。因为扩展家庭在收养儿童之后,这块土地的使用权也由扩展家庭支配。如果扩展家庭自己耕种,承包地一般可以解决儿童的口粮问题。没有力量耕种的家庭,出租承包地则可以产生一定的粮食收入。这样就基本上保障了农村孤儿的吃饭问题。

在儿童的教育方面国家提供了教育服务(公立学校),一定的教育费用减免和救助。农村的家庭和亲属体系则需要对儿童教育承担相当数量的现金支出,主要是学杂费、书本费、食宿费用等。但是国家和亲属家庭之间的责任划分没有考虑到扩展家庭的实际困难:祖父母一般没有现金收入,由叔叔伯伯为孤儿提供现金支持在家庭中往往引起矛盾,而儿童的教育都需要大笔的现金支出。

在替代性养护方面农村孤儿大部分由亲属网络提供替代养护,也有将儿童置于养老院的做法但是养老院不是针对孤儿的养护制度。但是养老院的保障主要对象是孤寡老人而且老年人和儿童的需要非常不同。通过各方面的比较祖父母对失去父母的儿童提供替代性养护,对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都比集中到福利院为好,再有就是从各方面提供的资料来看很少有儿童因为失去父母脱离原来的成长环境而发生心理问题,反而是很多儿童因为家庭困难变得早熟,更加懂得理解家庭困难,兄、姐则更理解自己对弟弟妹妹的责任。

由于国家并没有多替代性养护作出正式的规定基本上是有亲属网络来内部消化从一方面看,家庭和亲属网络提供的替代性养护对儿童的心理发育比把儿童集中到福利院好。另一方面,缺少对亲属寄养进行监督和支持的制度安排。最大的问题是,在亲属寄养失效的情况下,政府仍然无所作为。因此,农村中没有亲属的被遗弃儿童一般只能被安排在农村养老院。养老院的设备和人员都不适合养护幼小的孤儿。

我国的医院主要是商业化医院,这就使得儿童的医药费成为扩展家庭的一项繁重支出。虽然可以通过申请获得红十字会救助以及成为五保户,但是这样获得的补助毕竟有限,再有就是在特殊的情况下通过媒体的呼吁来获得社会的救助,这种情况毕竟少之又少。

所以医疗和教育费用是农村孤儿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根据调查,凡是实现了教育免费的地方,孤儿因为贫困辍学的不多。应该尽快对全国的孤儿实施免费教育,直到高中毕业。使这些孩子能够获得一个适当的人生起点。再有就是如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去年十二月三十日召开全国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的那样,要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维护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实现“生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壮有所用”,各个部门一要把妥善安置孤儿作为重要任务,按照有利于孤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发挥亲属抚养的主渠道作用、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兜底作用、家庭寄养和依法收养的重要作用,推动孤儿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二要把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作为工作重点,确保孤儿基本生活费及时足额到位。三要把儿童福利机构作为重要依托,进一步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发挥其辐射作用和专业优势,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专业化的儿童福利机构人员队伍,为孤儿提供更好、更周到的服务。四要为孤儿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落实孤儿教育保障政策,提高孤儿医疗康复保障水平,扶持孤儿成年后就业,加强孤儿住房保障和服务,为孤儿的全面健康成长铺设一条坦途。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多地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社会的温暖,让他们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成长。

第五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摘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我区农村人口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依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经历不起偶然事件的冲击。已经影响到我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农村社会能否稳定,农村人口能否安居乐业,直接影响到我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现就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提出自己分析。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 必要性 实施建议 [正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任务,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农村人口依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城乡差别有拉大的趋势。然而农村恰恰是我区社会保障机制最薄弱的环节。这就造成了我区农村人口生活的得不到保障,经历不起偶然事件的冲击。已经影响到我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农村社会能否稳定,农村人口能否安居乐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社会保障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社会保障是以法律为依据,以国家,集体,农民投入为主体,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或因意外事故而在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必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区农村的社会保障却始终处于最薄弱的环节,对于缓解农民的生活压力,解决农民突发事件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1、农民经济来源依然不足。首先农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价格依然普

遍偏低,由于目前农村土地依然是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基本上都是小块分散耕种经营,扣除本身消耗品价格以外,所剩农业收入依然很少。其次广大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如果遇上天灾人祸甚至会出现一年劳作入不敷出的局面,这个时候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性救济往往是难以保证的,应该从根本上建立起制度化,法律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2、医疗教育等费用高速增长,农民不堪重负。虽然我区近年来已经在全区范围内免除了农业税,并且在农村真正实现了的义务教育,但是缓慢增长的农民收入依然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和教育等费用。同时由于农民不太注意个人健康,加上环境的日益恶化,农村人口的患病率也有所上升。同时有一些优秀的农村学生因家庭无力承担其大学费用,而放弃的继续深造,而外出打工。总之,这一切都使农民的生活经不住任何风险和打击。

3、农村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由于仅仅依靠土地的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许多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所以目前耕种土地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更难使土地发挥大的经济效益。农村老龄化人口比例不断增大,而这些人又没有任何的养老保险等机制来保障,所以也容易引发社会的动荡。根据国外的经验养老保险体系必须在老龄化社会真正到来二三十年前开始建立,才能到时真正应付劳动力不足给社会带来的冲击。

二、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可行性研究和实施建议

1、着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社会保障拥有更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区确实农村人口众多,底子薄弱,而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使农业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增长中明显滞后,因此我区农村人口比重偏大,使得社会保障支付水平过高,过分依赖政府财政,会使财政负担过重,政府只能采取提高税收的办法来弥补这一赤字,会抑制我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目前的情况下部分人会逐渐形成依附社会保障的惰性,宁愿领取失业保险金也不愿从事体力劳动。我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区只能建立适合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使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才是建立更高级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

方法。

2、建立社会保障需要重塑社会信用机制,改变农民的固有观念。目前绝大多农民都认为每月要交纳的养老保险金是在榨取剥削个人的血汗钱,人为养老送终早晚要靠儿女,认为有钱还是放在自己手里踏实,没有必要上什么保险。造成这种现状是与前几年实施的比较失败的社会保障政策分不开的。

3、在一定的时期的实行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分立,建立适合农村特点易于被农民接受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的目标选择是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一环,我区农村应以建立不同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为目标,并在实行方式,机构建设,具体操作和观念转换等方面进行慎重探索。国家民政部前任部长多吉才让的《如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文,文中提出“ 农民自我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障的长期要求”,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一、二、三、四、五结构,即: 一个主体,家庭自筹保障为主;两个辅助,国家保障和集体保障; 三个层次,救助、保险和福利服务; 四个重点项目(支柱),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养老保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服务;五个服务网络,扶贫济困服务网络、助残服务网络、安老敬老网络、优抚安置服务网络以及婚丧服务网络,我们孝南各地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都应朝这个模式发展。”这在一定时期内是适合农村社会经济社会现状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能够惊醒自我调节以维持其均衡的整体系统。它的建立与完善与否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当前的水平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不可拖延的事情,否则会影响到我区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参考文献:

[1]、刘群.从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效初显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困境的突破.山东省青年治理干部学院,200.

[2]、翟秀海.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北华大学,200.

[3]、李宏,单学勇.农村养老保障:从“家庭”到“社会”.经济与治理,200. [4]、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人口研究,200.

[5]、金丽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韩俊.中国三农问题.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7]、朱国伟.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前沿,2005.. [8]、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朱丽颖,石俊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过程中政府与农民角色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0.

[10]、任冲,陈忠.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实选择.北方经济,200.

下载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人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但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

    中 文摘 要 农村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实践报告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人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但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三农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并强调建设农......

    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无力单独......

    谈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问题

    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否实现。......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调研对策

    本文提要: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妥善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巩固执政基础的政治任务。为......

    中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中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张翼 程永宏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城镇建立时间晚,发展基础弱,保障项目不全,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内容及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