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7年《中国音乐教育》关于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综述
2007年《中国音乐教育》关于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已取得不少成就。本文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育理论等方面对2007年《中国音乐教育》关于高师音乐教育研究进行梳理,从中可以管窥近年来我国音乐教育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高师音乐教育 课程改革
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是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全面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也随之展开。2007年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已取得不少成就,但也出现多盲目追风的教育现象,在这种背景下相继问世的一些重要文件,专著及学术论文,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是十分必要且有着现实意义的。
笔者以下着重对2007年《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中关于高师音乐教育的内容发表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大家。
一、音乐教育的文化与理论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文化及音乐教育历史研究性等问题是音乐课程的理论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这是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阐述音乐教育哲学的前提---即立论的基础。然而对于音乐艺术本质和价值的界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这些在2007年《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中也有体现。
叶继红[1]通过分析各种教学法在中国实践的现状,提出如何正确认识把握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把握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教学和学习借鉴国外的教学理念有很重要的意义。晓琴[2]通过运用批判教育学的观点教学,使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达到音乐教育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批判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能还原学生本色,充分认识他们未来的发展;可以确保音乐课在学校各门课程中的地位,同时有助于具备音乐才能的,并致力于终身热爱音乐的学生的发展。冯兰芳[3]提出艺术实践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应体现学术性和研究性、体现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着重体现创造性、体现思辨性、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提高知识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尹爱青[4] 认为音乐审美教育是按照音乐美的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艺术内容对人进行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里,可以由个体或从审美教育对象的内在特点、音乐作品的外在形式特征、自己的体验感受等入手,使个体始终处于情感解放、创造、发展的自由状态。并分别从解放、创造、发展的哲学层面阐述关于音乐审美教育活动的人学价值的研究。张媛[5]认为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并提出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音乐教学上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他们进行EQ培养。如1.“鼓励”教学,积极点评;2.“重视”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等等。认为只要围绕“新课标”,以学生为本,借鉴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把学生身心看成一个体系。尊重、理解、鼓励和爱护学生,音乐教学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王耀华[6]提出在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各种音乐教育哲学观,都已对或将对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学问,它应当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为此他根据当今时代的特征,对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含义与时代背景、结合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特点等方面对“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作阐释。宋伟[7]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和谐人格的众多手段之一,而且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从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创新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廖家骅[8]在新课标中,将音乐欣赏升格为音乐鉴赏,既是音乐教学改革成果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种意义必须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来体现,必须落实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这个具体的关键环节撒谎能够来,从而才能最终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宋兰萍[9]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不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确实有影响,但相似的是他们都更关注于教师的教学表现而不是学生的课堂反应。同时也提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适时开展关于教学经验领域方面的研究。
分析上述的音乐理论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音乐教育由于缺乏深刻的理论指导,因而在教育观念上带有相当程度的依附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唯有建立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并不断调整我们对音乐本身文化含义的理解,理清思路,这样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方能走的更远,更久。但是这些观点、理念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还未能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前沿,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探索。
二、音乐教师教育和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教师教育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同样的中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高师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系统提供师资的教育,对于音乐(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将来要从事的教学工作,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面的文章数量是最多的。
张耀[10]认为借鉴国外合唱发展之经验,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学校合唱教学艺术视野,开展对学校合唱教学的理论研究,提高对合唱教育文化认知以及合唱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认知,是我们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黄小明[11]认为目前音乐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各行其是,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和音乐新课标的实施和人才培养。并从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及对如何链接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郭兰兰[12]认为将即兴演奏纳入到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范围,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事件能力,使学生将多年学习到的音乐理论和乐器表现技巧,当作创造性元素和构筑自己音乐实践的砖瓦,跳出“示范---模仿---纠正---重复”这样原来周而复始的小圈子,增加“即兴创作---师生评价---公开表演---总结发展”这样崭新的、具有动态评价体系的内容。耿劲松[13]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现状和不足,借鉴国外教育实习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模式构建和改进的几点看法,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改革和逐步走向规范化提供参考。黄有良[14]认为农村音乐教师在外出听课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勤练声、键、舞等基本功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潜心钻研教材以增强音乐教学能力,这是最重要的教学研究。提倡教师自己动手,编写一些教学辅助教材,以达到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目的。张建华[15]从高师课程的目标、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师资配置和生源等方面提出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本质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江锦秀[16]提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三级合作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在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以“点一线一面”的立体框架构建长效、完整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体系。在整个音乐教育战线内,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的合力,在多级合作的基础上完善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做好音乐教师的培养工作。张宏伟[17]“注重实践型”人才培养途径,高度概括了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定位、教学思路、人才培养规格及其实施途径等方面的特点,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能力模块建构,即学生的学习能力、音乐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个模块和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阐述。刘楠[18]通过莫尔音乐学院教师教育音乐必修课程的分析阐述,结合当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的主修与副修、作曲技术理论课程、隐性问题进行初步思考,认为莫尔音乐学院教师教育音乐必修课程的模式给我们的改革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有助于我们反思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得失,进一步完善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金晓丹[19]认为“四手联弹”教学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弹奏技能、训练学生的伴奏能力、加强学生听觉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提高练琴的自觉性和演奏技巧,逐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目的,是一种具有很好效果的教学手段。
由此可见高校音乐教育对教师培养规格作出的调整,是十分必要而且有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应该多从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以及与基础音乐教育的链接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辨证地认识和处理音乐新课程实施中的诸多关系,这是把音乐新课程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保证。
三、中国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综观百年来中国教育曲折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走的是一条继承--借鉴--发展更新的路,这是条已被历史所证实的成功之路,不可能不对音乐教育思想产生影响。另外本年度一些值得关注的事件也为我们研究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2007年1月,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确定了中国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和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007年5月1日由中国音教网资源管理中心与北京接班人教育科技研究所共同研发的“中国课程(音乐)教学平台”将正式投入运行。它将以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主干,以高效流畅的网络系统为保障,从根本上支持新课标音乐教学中所需的创新教学功能。该平台集庞大、完备的资源库;传道受业解惑的专家在线咨询;实时互动的在线讨论;专业培训课程等于一身。为全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更为自由,更为丰富的创新天地。
2007年9月18日至21号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这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珠江钢琴、广州大学等单位协办。这是全国高等音乐教育界规模较大的一次学术盛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的方向。会议的重要议题是如何落实2010年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华举办的问题。通过此次会议可以把最好的经验引进来,以此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并促成我国音乐教育的秩序化。
2007年10月15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2010•北京)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斌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院长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相关情况。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被视为音乐教育领域的奥林匹克,在中国召开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不仅为促进中国同各国之间进行音乐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桥梁,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弘扬、走向世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007年11月23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扩大会议在安徽黄山举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理事成员及各省音乐教研员均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瑞敏对学会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并向各学术委员会成员对即将召开的“2010年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提出了任务与要求。并且对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相关工作进行了布置。
中国在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也需要发展,面对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同时面对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模式和不断出新的音乐教育理论和观念,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正沿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在继承本民族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基础上,力求发展更新。
在这一过程中,从中国国情出发,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和政策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因此对高师音乐课程教育价值如何认识和定位?思考音乐教育如何推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本国各民族文化的结合?如何搞好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文化跨时代的融合?如何借鉴和学习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推进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些问题都有待在研究探索未来音乐教育中继续加以解决。
注释:
[1] 叶继红.《 感知 认知 学习理解》[J].2007年第1期
[2] 晓琴 《运用批判教育学看课题堂教学的转变》 [J].2007年第1期 [3] 冯兰芳《艺术实践的目的、价值 及研究的方法》[J].2007年第2期 [4]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 [J].2007年第4期
[5] 张媛《音乐教育 与青少年EQ的培养》 [J].2007年第4期
[6] 王耀华《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J].2007年第7 期 [7] 宋伟《培养和谐人格---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诉求》[J].2007年第8 期 [8] 廖家骅《从“欣赏”到“鉴赏”的理念变革》 [J].2007年第10期 [9] 宋兰萍《不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影响》[J].2007年第12期
[10] 张耀《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发展》 [J].2007年第1期 [11] 黄小明《“脱节”与“链接”》 [J].2007年第2期
[12] 郭兰兰《即兴演奏符合音乐教育自然规律》 [J].2007年第3期 [13] 耿劲松《试论教育实习的改革》[J].2007年第3期
[14] 黄有良《农村学校音乐教研途径探索》 [J].2007年第3期
[15] 张建华《关于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建设的思考》 [J].2007年第4期
[16] 江锦秀《谈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三级合作的培养模式”》[J].2007年第8期
[17] 张宏伟《“注重实践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J].2007年第9期 [18] 刘楠《由莫尔音乐学院教师教育音乐必修课程引发的思考》 [J].2007年第9期
[19] 金晓丹《“四手联弹”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J].2007年第4期
(江苏南京艺术学院2007级音乐教育硕士)
文/张香君
第二篇:浅谈中国音乐教育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情况
我想我很幸运选到冯老师所教的音乐欣赏课,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每一节课我都在认真地听,可以说这是我15年读书生涯里让我觉得很享受的课。课堂上,老师不仅教给我们很多音乐方面的知识,还道出他对中国音乐教育的担忧,同时还呼吁我们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点事情。我想说他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然而像他这样的老师不多,所以我们身上的担子还很重,我们应该为国家也为自己的后代做一些事情。有鉴于此,我从网上以及一些报刊杂志上搜集了一些资料,来谈谈我对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点粗浅认识。
首先要谈到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历程,但城乡发展却极为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其状况让人十分担忧。那么让我们看看农村的音乐教育情况吧。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小学六年没上过一次音乐课,唯一见过的的音乐器材还是摆在杂物室里的一台破烂不堪的风琴,初中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老师却是隔壁班上的语文老师,上课就是让文艺委员叫教大家唱流行歌曲,高中依然如此。有人曾对一个县的音乐教育情况做了一次调查,得出了这样一串统计数据:全县中小学共247所,在校学生56524人,大专科班出身的音乐教师0人,半路出家的音乐教师120人。而且在这120个准音乐教师中,能用简谱教唱新歌的只有14人,能用五线谱教唱新歌的0人,其他的则只能先唱熟歌词然后套唱简谱。共有教学设施:钢琴一台(县一中),风琴45台,二胡320把,打击乐器(主要为锣钹)15套,录音机110部。统计中,笔者还发现部分中小学已取消了音乐课,还有些虽订了音乐课本、列出了音乐课表,但没有人认真严肃地上过几堂音乐课。笔者还访问了几位学校负责人,问及音乐教师情况,答曰:一无教师,二无设施,三无支持。
该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美育教育情况是如此,全国的情况又如何?资料表明:我国农村现有中学93000所,而音乐教师仅有28000人,按每校1名计,尚缺65000人;现有小学822309所,学生1.337亿人,教师才6.9万名,其比例为1940:1。若每所中小学配备一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音乐学院、高师、综合大学科系、艺术学院的师资培养能力,尚需进行70年的努力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多么让人寒心的数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这种现象?原因很多。一师资紧缺。上面的数据已经说明一切。
二老师素质低。为解决音乐师资紧缺问题,很多音乐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有的甚至是只是从别的学科老师暂时抽调过来的,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 教学设备简陋,政府的漠视,经费投入极少。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教学设备奇缺,离中小学教育的标准相差甚远。显然学校没有投入相当的经费,但我认为更多的责任在于国家在于政府。这里有一项调查:
当前财政收入的支出结构主要是三项:一是经济建设支出,一是社会文教支出,一是政府的行政经费支出。从1993年的数字看,经济建设的支出占30%多。尽管这些年来数字逐年在降,但是经济建设占财政支出如此大的比例,恐怕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经济进程中,政府主导的色彩还非常浓。而社会文教支出从1995年到2003年八年间,上升不到一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是什么?人人都想得到,那就是行政经费,增长了21.4%,这八年上升了4.4个百分点。管近年教育
经费有不小幅度的增长,但是主要增长在高等院校,而非基础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变成了叫花子教育”。现在的基础教育,中央财政拿的占2%,地方省市拿的占11%,其他全部是县乡两级支出,而县乡两级的财政百分之六七十的地方是赤字,所以义务教育实际上还是由老百姓自己承担,政府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也就是说,这些个当官的把我们的教育经费吃了,然而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政府只会想到他们的自己的吃喝却不管老百姓的教育。
对比于农村,城市的条件就好多了。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学校不仅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比较齐全的教材设备,还有专业的音乐教室,有条件的还有自己的合唱团。这些学校还有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音乐比赛。看过徐本禹故事的人都会知道,对于连教室都没有的狗吊岩小学来说,城市简直比天堂还好。
说到城市中的音乐教育就会涉及到家庭音乐教育。现在很多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各种艺术,很多孩子选择学弹钢琴、拉小提琴等等音乐方面的艺术。我们不否认这些教育能提高孩子的素养,但有些孩子确实是被强迫学这些东西,结果是让孩子对音乐产生深深的厌恶,这可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进步快。但对于不懂音乐的家长来说,他们如何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呢?在很大程度上,不懂音乐的家长是通过看孩子会弹几首乐曲,参加音乐考级考过了几级来判断和评价的。孩子会弹的乐曲多,考级的级别高,则表示孩子学得好,进步快,老师教得好;反之,则表示孩子学得不好,老师教得也不行。对孩子的真实水平家长其实并不清楚。
而有的音乐教师,正是抓住了大多数家长不懂音乐和音乐考级规定了曲目这两种实际情况,便拔高学生程度,让学生死练某一级别的几首考试乐曲,然后去参加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考级。这样,学生可能在短期内就能考过很高的级,获得高级别的考级证书,懵过了学生家长。而学生实际水平则没有提高,即便有所提高,也提高得很有限。这样就改变了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初衷,也改变了中国音乐家协会设置音乐考级的初衷,使音乐教育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
一谈到中国音乐教育,我们都无法避免想到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那么现在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情况怎样呢?实际形势却不容乐观。这里有一些数据:北京中学生抽样调查数据统计, 98%的中学生喜爱音乐,但明确提出喜爱民族音乐的只占总人数的2%;另据一则对北京7所大学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53.19%的大学生喜欢西方交响乐或声乐作品,而喜欢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者仅占26.86%,再一则对全国66所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抽样调查,这些未来的音乐教师们希望能“在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这些统计数据虽然还仅仅是局部的,但所显现的学生民族音乐观念淡漠,不喜欢自己传统音乐的总体现象却是一致。
民族音乐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然而我们却在慢慢的远离她。有句话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上的。我们不要等到要向外国人学我们的民族音乐时才去后悔去反省自己的错误。
最后当然要说到如何改变的问题。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然而中国的音乐教育却仍然让人担忧。面对国际化的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该何去何从呢。我提出以下几点个人之见。
一 国家政府要重视起音乐教育,这是根本之举。当年就是李岚清的主张,才使得今天的高校有了艺术教育中心。没有的政府的重视,一切都是空谈。没有的国家的经费投入,就没有良好的师资和良好的教学条件;没有国家的相关文件,学校就不会拿音乐教育当回事。归根结底,教育要依靠政府(至少在当前政府几乎主导一切的情况下),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
二 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重视起音乐教育。我想每个有识之士都有责任将这种观念传播给其他人。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学生,不管你是父母还是孩子。当然老师的责任更大,因为他们能影响更多人。
三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重中之重,决不能放松。我国音乐 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
四 不能让音乐教育变成了竞技性训练。这当然就涉及到当前的音乐考级制度以及老师的师德问题。在前文也提到不能将音乐教育带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更不能纵容某些无德老师误导我们的孩子。
五 要开创自己的音乐的教育体系。当前几乎所有学校都是采用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当然我们不是贬斥这种体系,是好的我们就采用。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这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及早建立起自己的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结语。
在第一节课上,冯老师说过苏联为什么会在二战后为什么能成为能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原因就是苏联的艺术教育搞得好。那一刻,我就在想是不是中国的艺术教育搞好了,中国就会超过美国,是有可能的。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无可估量的。音乐不仅能开发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任何忽视音乐的人都是愚蠢的。之所以要写一篇音乐教育的文章,我想音乐教育真的很重要,虽然文中的话都是别人说的,但我会尽所能为音乐教育做一点事情。就像我们学院的一个老师说的我有责任为你们争取到选举权,套用他的话,我想说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第三篇:谈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本土音乐教育
内容摘要:
一、我国高师 音乐 教育 现状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我国出现中小学音乐教育逾一个世纪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不相同。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实验稿)》颁发,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作了新的阐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应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应将我国务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 中国 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 艺术 的综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把我国的民族音乐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比如教学模式过多地效仿音乐院校的模式:教学内容又主要学习欧洲17、18世纪的古典音乐,很少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更没有把中国传统的现当代音乐放到合适的位置。培养方向上有“偏”的倾向。学生往往追求主修专业的“高、深” 发展,对其他相关文化缺乏最起码的了解,没有正视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缺乏民族音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师 音乐 教育 现状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我国出现中小学音乐教育逾一个世纪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不相同。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实验稿)》颁发,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作了新的阐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应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应将我国务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 中国 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 艺术 的综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把我国的民族音乐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比如教学模式过多地效仿音乐院校的模式:教学内容又主要学习欧洲17、18世纪的古典音乐,很少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更没有把中国传统的现当代音乐放到合适的位置。培养方向上有“偏”的倾向。学生往往追求主修专业的“高、深” 发展,对其他相关文化缺乏最起码的了解,没有正视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缺乏民族音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高师音乐教育应重视本土音乐教育
我国当代音乐工作者应该打破旧有的“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观念,建立“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的观念,另外,在建立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也应加强本民族乡土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我们既不能做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固步自封,排斥甚至拒绝外来音乐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更不能做一个缺乏民族意识的,只对西方音乐文化顶礼膜拜的民族虚无主义者。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就总体而言,多年来以欧洲音乐体系为重,中国音乐为辅。中国音乐中又主要以汉族音乐为主,对中国众多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很少纳入到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更缺乏深入研究。作为音乐事业主要继承者的音乐专业学生,应首先有权学习本地区、本国、本民族的音乐遗产:做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才能继承和发展本国音乐,继而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贡献。事实上,发挥区域优势使学生首先了解本土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本地一员所应具有的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归属感。强化他们与本区域音乐难以割舍的感情和心理联系。”因此,笔者认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重视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三、本土音乐教育对寓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商丘市是河南省地方戏“四平调”的发源地。从上世纪30年代形成至今已有70多年的风雨历程。它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发展起来,流行区域也不是太广。是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这个年轻的剧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辉煌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已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我们身处它的发源腹地却没有看到过一场“四平调”戏的整场演出,只是在综艺晚会上一位70多岁的老演员偶尔露一次面。我在想,这个极具区域特色的剧种代表者仅仅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演员吗,它的艺术魅力哪里去了?它的发展历程怎样,现在发展情况怎样?于是我准备带学生进行一次采访活动,这也正是利用区域优势对学生进行本土音乐教育的机会。于是,我带着几名学生采访了这位“四平调”剧种的老演员。在她那里。我们了解到了“四平调”剧种的雏形、创立、发展、辉煌直至今天濒临灭绝的过程。老演员从“四平调”的音乐、表演、剧本、角色、唱腔等各个方面讲解示范四平调的剧种特色,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本土音乐教育课。由此笔者认为,开展本土音乐教育课对高师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浅谈高师音乐专业的民族音乐教育
浅谈高师音乐专业的民族音乐教育
摘 要: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中偏重西方音乐及其理论的教学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通过改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去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从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民族音乐 渗透 对比参照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大纲中涉及民族音乐的课程只有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虽然也有开设音乐欣赏,但是音乐欣赏主要是针对西方音乐。而声乐主项专业的学生也大部分都是美声唱法,对于民族音乐的接触甚少。少数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也只对自己所学乐器的乐曲熟悉。而技术理论的课程中,除了在乐理当中会接触到民族调式的学习和分析之外,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课程也很少会涉及到民族音乐。这样的课程设置极大的忽略了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宏大的艺术宝库。五十六个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民歌、民乐、地方剧种、民族歌剧等总是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相对于西方音乐的浪漫、抽象、空灵,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语言使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更直观、具体和优美。笔者认为,不应该一味的学习西方音乐,应以西方音乐作为参照,通过比较,是学生真正做到热爱本民族音乐,充分认识到本民族音乐的真正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促使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发掘,使之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发展,更好地做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渗透教学
乐理、和声及曲式分析都是必修课,所用教材也都偏重于西方技术理论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西方音乐和中华民族音乐的对比使学生接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1、乐理基础课:音乐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但是对于民族调式的讲解只限于音阶建立或是简单的民歌调式分析,而学生也感觉很技术化,只要分析出调式调性就算大功告成,对于民歌本身的民族文化却一概不知。教师应该在分析调式的同时讲解民歌的民族地域文化、特点、风格以及发展简史等,让学生了解该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比如陕北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当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大致特点之后,就会对其特有的调式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很多学生分不清七声调式和大小调式,主要原因就是太过于重视音阶结构而不了解其风格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民歌和西方歌曲进行对比参照,让学生充分了解两种调式的不同。
2、和声及作品分析:基本上所有音乐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所学习的四部和声以及作品分析,都是大小调体系,几乎不涉及本民族调式体系。而受考研的影响,音乐专业考研的科目中,和声及作品也是必考科目,考试范围也涉及不到民族调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根本不会考虑民族音乐。基于这样的状况,在着重于考试内容之余,让学生感受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在和弦色彩、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上的异同之处。
3、复调及配器:这两门课程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说是最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本身乐理基础不够好,在学习和声及作品分析时已经感觉到吃力,学校也基本不会开始关于作曲技法课程。而在一般音乐专业考研时,除了作曲专业外,涉及不到复调及配器的内容。而这样的情况,刚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在接触复调这门课程之前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复调音乐,什么样的音乐属于复调音乐。中国民间戏曲、说唱、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及汉族的劳动号子中存在着大量的支声复调式,教师可以使用大量的民歌让学生了解复调音乐。而西方复调音乐首先要了解复调音乐发展历史,再进行其作品的分析。配器的教学中重点放在东西方乐器的音色对比、西洋管弦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在师范类音乐学院中,西洋管弦乐专业的学生较少,有些乐器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对乐器的构造、发声原理、音色特点等处于一个模糊状态。相反,对于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扬琴、笛子等却是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介绍西洋乐器,通过音响比较东西方乐器音色的差异。对于乐队可以看一些乐团的演出资料,让学生知道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位置以及音响效果,掌握小型的乐队编制。
二、专业教学
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专门讲授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课程,在内容的属性上有传承性和习惯性、社会性和民俗性、稳定性和变异型等性质。体现在教学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种传统音乐风格的模唱及创作)。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歌曲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会唱的优势。比如劳动号子,教师先教学生唱,可以分成领唱和齐唱,让学生模仿劳动情景结合民歌合唱,“身临其境”后自然而然就明白劳动号子的起源与发展以及风格特点。山歌情歌,可以让男女生分组对唱,一呼一和,体会情歌中情意绵绵、羞羞捏捏的情感。笔者认为,死记硬背民族理论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对传统音乐的厌烦,应该让学生先学会唱,会唱了之后再去分析。民间歌舞部分通过看音像资料,还可以让舞蹈专业的学生配合教学。说唱音乐及戏曲音乐地方语言性很强,在学唱之前可以学说各地方言,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各地方言不尽相同,互相交流方言的同时也会活跃课堂气氛,地方语言和音乐的旋律、韵律、唱法等都有很大关系。了解语言的同时对音乐的掌握也会加深很多。民间器乐可以让器乐专业的学生演奏,既锻炼了演奏学生也让其他人熟悉乐器的性能特点。
高师音乐专业为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培养师资,如果从师资培养就忽略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恶性循环过后,民族音乐文化岌岌可危。
在多元化趋势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的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及其文化内涵,凝聚着民族精神和宝贵的文化财富。音乐教育必须继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能够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
第五篇: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学》:探索音乐教育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感受与鉴赏的领域包括:音乐情绪与感情、音乐体裁与情势、音乐作风与流派、音乐表现要素。
我国比较系统的音乐教育思想的提出从:春秋 诸子百家。
建国初期,对我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产生影响:前苏联的教育体系。“美育是为了全面发展人的才能” :卢梭。“奥尔夫”教学法形成于:德国。
奥尔夫教学法包括:节奏、旋律练习和基本形体动作教学。通过“元素性音乐”,教育诱发,开掘儿童的先天音乐本能。关键在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音乐教育史》:研究人类社会各阶段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自发音乐活动”是幼儿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领域。世界第一所弱智儿童学校建立于:1816年,奥地利。“音乐治疗”运用于弱智儿童有显著疗效。智能低下。
世界上第一所聋哑学校建立于1770年,巴黎。聋:70分贝以上。我国第一所盲校:北京,1874年。
“体态律动学”是达尔克罗兹 创造的,瑞士音乐家,教育家。律动 学重点在于:音乐要素的体验与理解。
音乐教育家 达尔克罗兹,卡巴列夫斯基,前苏联。幼儿园律动教学:增进兴趣、启发联想和想象力。音乐教师感情的品质影响教学效果。
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决定音乐教育的质量和层次。美育是诱发的,而非强制的。
音乐感的基本特征:对表现某种内容的音乐的体验。音乐运动觉能力,包括节奏感、机能控制。阻碍音乐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后天因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即是培养学生的乐感。音乐感知能力包括:听觉表象和调式感。
美育作为审美教育,它的教育手段是,艺术和现实美。柯达伊:音乐教育家,匈牙利。柯达伊体系:重视音乐读写能力。音乐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备课。
常用的音乐教学法:讲授、讨论、练习。音乐想象能力包括:联想和想象力。
音乐能力测试包括:综合音乐能力测试、单项音乐能力测试。音乐能力测量包括: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音乐的特征:情感性、形象性。德育与音乐教育相互渗透。
由国家教委船板的音乐教育刊物:80年代,《中国音乐教育》。创立幼儿小提琴教学法:铃木贞一。变声期后,男女音高相差八度。
“写实阶段”儿童对音乐的审美:7——9岁。
音乐教育的整体性目标:本体目标、社会目标、永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