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农业自然风险类管理的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3 20:1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印农业自然风险类管理的比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印农业自然风险类管理的比较研究》。

第一篇:中印农业自然风险类管理的比较研究

中印农业自然风险类管理的比较研究

摘要: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在整个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是典型的风险产业。且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造成重大损失,使农民因灾致贫、返贫,加强对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已迫在眉睫。本文对中印农业自然风险管理中的灾害救济和农业保险进行的比较,指出了中国农业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中国农业自然风险管理的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自然风险管理 灾害救济 农业保险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洪涝灾害频发,根据2000-2009年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洪涝受灾农作物面积为约933.33万公顷。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冬季,集中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根据2000-2009年,中国平均每年有2138.99万公顷农田受灾,平均每年减产粮食1275.08万吨。印度也是世界上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咫风、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印度造成巨大破坏。洪灾频发在每年6至9月的雨季,印度每年有大约370万公顷土地被淹没,2005年灾害造成的损失达463亿卢比。旱灾,在印度4亿公顷土地中约有73.7%的土地每年都受到旱灾影响。2009年印度遭遇了30多年的严重旱灾,全国58%-60%的农作区和2.85亿人受旱灾的影响。农业自然风险具有损失概率大、有一定周期性、可测性差、可控性差的特点,因此,其管理模式多为农业灾害救济与农业保险。

二、中印农业灾害救济的比较

(一)灾害管理机构和救济体系

印度在国家、邦、县和区一级均有统一的灾害管理机构并下发了《国家突发事件行动计划》。按印度联邦制规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营救和贩灾工作由邦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及整个管理以邦为主。遇到自然灾害时,有关邦政府的基本职责是负责采取营救、贩灾和安置。就有形资源、财政资源和其他补救措施而言,比如交通运输、灾情警报或粮食跨境调运等,则由中央政府进行支援。我国的救灾工作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中

灾和大灾县级政府有困难时向地级市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申请帮助,特大自然灾害由自治区向中央申请帮助解决。政府的灾害救济措施主要包括: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调拨救灾物资,发放救灾粮款;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提供优惠或补贴贷款等。救灾工作以地方为主,按行政区域采取同一的组织指挥。从抢险救灾道到灾后恢复重建及各项救灾资金的安排,都是由国务院直接部署的。

(二)财政救济计划。在印度,有关自然灾害的救济与安置的财政开支计划是由印度政府任命的财政委员会负责制定的,该计划每年制定一次,基金的规模则视该邦遭受灾害程度而定。联邦政府和邦政府每年救灾基金分担比例为3:1,2000~2005年各邦灾害救济金的总额为630.427亿卢比,遇到灾害,邦政府可以自由动用这笔资金。在我国,解决救灾救济资金的主渠道:第一是向中央财政申请划拨特农业自然灾害生产救灾资金。第二是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地方农业自然灾害救济。据统计,从建国初到8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用于救灾的救济款超过了100亿元。其中50%以上用于解决灾民的口粮,10%用于解决灾民的穿衣问题,25%用于灾民建房,用于恢复生产的资金15%。根据国家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财政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40.0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5.5亿元。

三、中印农业保险的比较

(一)印度农业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1.印度的农业保险模式是政府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其农业保险的开展由国有的综合保险公司及其四个子公司办理全国的农作物保险与牲畜保险,印度综合保险公司直接得到政府财政的资助。印度于1979 年推出了一些实验性农作物保险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农作物保险指导计划》,之后经过多年的实验,于1999 年推出了《国家农业保险计划》,两个国家都通过长时间的农业保险实验,不断地进行摸索,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保险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印度是通过政府建立国有保险公司的方式来经营农业巨灾保险业务。印度成立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总保险公司为印度农业部直属,负责开发全国性的保险项目,而每个邦政府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保险计划。印度的模式有其特点,由于印度有众多的邦,每个邦的情况都不相同,邦政府可以依据中央政府的原则开展自己的农业保险,比如克拉拉邦实行的香蕉保险。承保的作物全损险 2

灾害包括火灾、雷电、洪灾、大风、气旋、暴雨、山体滑坡、龙卷风、干旱(由印度气象局或克拉拉邦财政局定义)、霜冻、暴动和罢工以及一些植物病害。对洪灾和风灾,承担75 %的损失。相对单一的保险标的和全面的保险责任在农作物保险方面,印度主要以小麦保险为主,此外,还有水稻保险、棉花保险等业务;在牲畜险方面,印度在奶牛发展计划重点支持的地区开办了奶牛险。印度在政府的支持下农业保险采取的是一切险,即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包括农民无法控制的危险(包括自然灾害、病虫害或疾病等)造成的农作物和牲畜损失。

3.印度用强制保险和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参加贷款的农民其贷款申请书本身就是农作物保险的投保单,自筹资金农民可自愿投保。印度农业保险包括农作物险和牲畜保险。对农作物险,印度实行的是半强制方式。所谓半强制,是指保险与农贷强制联系,也就是说,从政府的农贷机构或别的商业银行得到农作物短期贷款的农户必须参加农作物保险,保费直接从贷款中扣减,未取得这种贷款的用户可以自愿参加保险。对牲畜保险,印度实行的是自愿的原则,由农户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是否参加。

4.印度政府一方面给予保费补贴, 并通过设立基金完善农作物保险的投入机制,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从财政上给予补贴, 通过再保险分担农业风险。例如, 印度政府成立了一个国有农业保险公司, 垄断经营农业保险。为了保证这个专业性的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性, 特别是为了应对巨灾损失, 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1:1的比例建立了一个风险准备金, 并将部分灾害救济基金拨入风险准备金中。虽然印度农业保险计划中没有提供农业再保险, 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却扮演了实际再保险人的角色, 因为任何超过保险费的赔款损失都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平均分摊的。在保费总收入超过赔款的年份, 超过的金额会转入基金, 用于巨灾之年的赔偿。因此, 印度的这项基金实际上发挥着农业再保险的作用。

5.印度农业保险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农业耕作的生产方一式落后、缺乏知识,农业生产效率低;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准确;政府支持不够;缺乏好的保险人才。且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虽然面向广大农村区域,但是开办的险种少,试办范围小,保险责任一般承保自然灾害,基本上不敢承担“一切险”责任。由于多数是试验,主要承保农作物而很少承保畜禽等饲 3

养动物,而且农作物也只选择本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农业保险实施的方式以强制保险为主,并且这种强制一般都与农业生产贷款相联系。农业保险是非盈利性业务,政府提供财政资助,共同分担农业风险。农业保险的机构主要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或国家保险公司提供,存在较高的管理及运作费用、效率较低运行的效率不高。且法律制度不健全。

(二)中国农业保险的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存在主要试点经营模式如上海安信模式,吉林安华模式,黑龙江阳光互助模式,新疆建设兵团模式,浙江“共保体”模式,法国安盟模式。我国农业保险在各地以不同的形式开展试点,按照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大小、承保责任、保险公司运营方式等因素可大致归为四大类模式。

1.政府主导型模式。在该类模式中,政府对保险公司制定优惠政策,保险公司进行实际运营。其具体操作: 政府起主导作用,制定指导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形式对保险公司给予扶持,并就保险责任、保险费率赔付比例等内容和保险公司进行协商,双方签订合同,保险公司根据合同履行保险责任,在一定限额内承担经营风险,当赔付超过限额,政府根据合同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具体包括上海安信模式、浙江共保体模式。上海安信模式实行“统保”。要求每个区域内所有同类的单位共同参加保险。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防止逆向选择,还可以减轻农业保险展业理赔的工作量。浙江共保体模式各试点地区根据当地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和抗风险需要,按“I+X”模式选择。I 为水稻,为必选险种,X为自选险种自愿投保

2.互助共济型模式。该类模式是由互助合作行业协会和相互保险公司承办和经营农业保险,政府予以补贴。具体包括相互式经营的黑龙江阳光互助模式。黑龙江阳光互助共济模式的特点: 实行“核灾定损”公估制度;提供农业防灾减灾的直接服务;建立大灾准备金和再保险制度。黑龙江阳光互助模式自愿投保。投保后,农户自动成为公司的会员,并与其他会员一同承担风险由建设兵团对行干预并实施。其再保险为保险社自留 50%,向公司分保 50%。

3.商业化经营为主模式。在此类模式中,主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以险养险等方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功能弱化,只起辅助作用,政府既不进行财政补贴,也不实施主导和推动作用,只进行引导和服务。较典型的有“保险公司加 4

龙头企业加农户”的吉林安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农业龙头企业直接与保险公司对接,农民不用直接支付保费,由企业支付一定数量的保费,使农民利益得到保护,因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产品基地生产中,企业也能够因此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保险公司则有效解决了直接面向农民存在的保险标的小、分布广、勘查难、理赔难等一系列问题,降低运营成本,保险公司也很乐意接受这种方式。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和农民 方面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行自愿投保

4.纯商业化运作模式。该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作用退出,农业保险完全面向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较典型的有完全市场运作的法国安盟模式。法国安盟模式进行自愿投保。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工作已呈现出“业务较快发展、作用逐步发挥、服务日益广泛、保障更加全面”的良好局面。虽然如此,我国的农业保险开展中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三)我国农业保险中问题

1.法律制度不健全。1985 年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曾规定,要制定对农村互助保险合作社的管理办法,但直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废止,有关农业保险企业的具体可实行的管理办法也未制订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55 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这些法律和行政法规尚待制定。构建合理的法律保障体系。

2.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小,农业保险的提供者较少。从1996年各保险公司开始向商业化转变,国家不再对它们进行补贴,对农业保险也实行商业化运作,由于农业保险的赔付率较高,风险较为集中,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大都亏损,所以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越来越少。

3.科学和管理水平落后。我国农业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种植规模就分散,承保、调查、索赔成本较高,而且较易发生道德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对在赔偿入保农户损失的时候起调查程序较为繁琐且浪费的人力与有的入保财力也相对较大,保险公司稍有疏忽,入保农户就会虚报损失欺骗保险公司,获取额外利益。

四、印度农业自然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救灾法律和完善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印度制定并下发了《国家突发事件行动计划》。该计划敦促全国各地毫不迟疑地开展救灾工作。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印度每年都要对《国家突发事件行动计划》进行修订,其中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提出的应付各种自然灾害的新对策,规定工作程序,明确各行政部门的关键职责等。而我国的救灾任务十分繁重,但至今没有颁布救灾的根本大法,各项救灾制度都散见于某些政策性、行政措施性的文件中,而且零乱、不系统,大大影响了救灾法律制度的地位,而且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尽快对农业保险进行立法,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农业保险具体的目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费率厘定、赔付标准、实施方式、组织机构及运行方式、初始资本金筹集数额和方式、各级政府的作用与职能、管理费和保险费分担原则、异常灾害条件下超过总准备金积累的赔款和处理方式、税收规定、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而明确地规范。

(二)建立适合各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印度的农业保险模式是政府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模式是一种相对节约成本同时又可以实现的模式,符合印度的国情。而且这种农业自然风险管理模式是通过长期的试验,不断变更农作物保险的运作机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情况。我国不能照搬国外的运营模式,必须走适合本国经济和文化以及农业自然类风险管理的道路。

(三)财政支持是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原动力印度于1961 年就开始对其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在部分地区进行了农业保险试验, 但由于政府不提供财政支持试点没取得任何进展。直到1972 年政府通过建立全国性保险机构直接组织和经营, 并实行保险责任由中央政府与邦政府两级按比例分摊、经营管理费用全由国家负责之后,农业保险才得以迅速发展。政府通过建立农业再保险基金的方式, 为农业保险的超额赔付提供资金保障。而我国对农户入保的补贴很少,造成了农民入保的负担过重,保险需求不足。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

(四)农业保险的发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印度,推行与国情相适宜的实施方式与承保范围印度农业保险的实施方式是自愿保险与有条件的强制保险相结合。这里所说的有条件的强制保险是指进行生产性贷款的农户必须参加相关 6

农业保险。由于开展农业保险市场环境不够成熟和政府的财力有限, 印度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只限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和养殖业的主要牲畜如牛、马等。这样既可减少逆选择与道德风险发生概率又可集中国家财力保证农业稳定发展。我国应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面;先农作物、后牲畜循序渐进,逐步铺开,从而避免农业保险失误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形成自身特有的较为完善、系统、和先进的农业保险模式;

(五)建立国家农业再保险体系。由于农业风险具有高度关联性,致使农业风险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易分散,很容易形成农业巨灾损失。一旦农业巨灾损失发生,单独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就很难独立承担与消化。因此,我国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府独资的再保险公司,或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相结合的优惠型农业再保险,并多方合作积极积累巨灾风险基金。我国政府对农业再保险的政策支持的力度还不够。我国农业再保险不能只靠中国再保险集团的商业化运作, 还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以促进农业再保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庹国柱,李军.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J].金融研究,2003,9 [2]田贺丰,许尚伟.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0)[3]庹国柱,朱俊生.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5,(6).[4]江风.独具特色的印度灾害管理体制.中国减灾杂志,2006,51一53.[5]乐波.印度的农业保险.世界农业,2007,1:32一35.[6]王平生.论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可行性[J].保险研究,2005(3):23一25 [7] 黄洁.丁士军.印度的农业风险及应对策略[J]..世界农业.2003(1).[8]孙蓉, 黄英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回顾、现状与展望.生态经济,2007,(2):26-28.[9]李选芒, 杨卫军, 郭晨阳.农业保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9,(4):79-81.[10]龙文军.对当前中国农业保险面临的矛盾的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3(4)[11]冯文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与展望[J].中国金融,2008(13).[12]李树心.论我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J].保险研究,2006(2).

第二篇: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2002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的下跌导致了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不断暴露。文章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各类经营风险的系统分析,结合发达国家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成熟经验,提出了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一、当前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有证券经纪、证券承销、证券自营、资产管理、兼并收购、基金管理和咨询,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上业务,如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资产管理风险等。

1.治理结构缺陷导致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我国证券公司虽然大多已经改制成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但其实际运作中仍具有浓厚的国有企业色彩。证券公司高管人员主要由政府任命,许多公司对高管人员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高管人员存在拍脑袋决策的现象。部分公司高管人员的个人私利左右着公司的经营决策,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2.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形同虚设。证券公司一般都设有风险控制委员会,但在具体开展业务时,风险控制委员会难以真正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许多公司高管人员的行为凌驾于风险控制委员会之上,使得风险管理机构形成虚设。

3.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严格。证券公司的风险产生于其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许多公司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时不够细化,没有对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实施严密控制。有的公司虽然有风险管理制度,但执行制度不严格,从而造成风险暴露。

4.风险管理手段落后。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主要依靠定性分析,凭经验进行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二、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不善造成的后果

1.行业连续3年出现整体性亏损,而且亏损额逐年扩大。2002年~2004年,证券公司已连续3年出现

行业整体性亏损。2003年平均每家券商亏损为80万元;而2004年,平均每家券商亏损扩大为1 200万元。

2.资产质量恶化。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近几年来,许多券商的资产质量争剧恶

化,如大鹏证券净资产为-40亿元,闽发证券净资产为-220亿元等。

3.多家券商被依法撤销。2002年以来,已先后有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鞍山证券、大连证券、富有证券、佳木斯证券、新华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被关闭或撤销。

三、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1.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国外证券公司认为,业务的风险不在于业务本身,而在于业务管理方式,违反纪律或是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根本。

2.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美国投资银行的风险管制结构一般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制委员会等组成,这些委员会或部门的职能分别介绍如下:(1)审计委员会一般全部由外部董事组成,由其授权风险监视委员会制定公司风险管理政策。(2)风险监视委员会一般由高级业务人员及风险控制经理组成,一般由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兼任该委员会的负责人。该委员会负责监视公司的风险并确保各业务部门严格执行识别、度量和监控与其业务相关的风险。(3)风险政策小组则是风险监视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一般由风险控制经理组成并由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兼任负责人。该小组审查和检讨各种风险相关的事项并向风险监视委员会汇报。(4)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为公司各项业务制定风险容忍度并批准公司重大风险管理决定,包括由风险监视委员会提交的有关重要风险政策的改变。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特别关注风险集中度和流动性问题。(5)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一个专门负责公司风险管理流程的部门。该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般直接向财务总监报告,并兼任风险监视委员会和风险政策小组的负责人,同时一般也是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的成员。风险管理委员会管理公司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要掌握公司各种投资组合资产的风险概况,并要开发出有关系统和风险工具来执行所有风险管理功能,该委员会一般由市场风险组、信用风险组、投资组合风险组和风险基础结构组等四个小组组成。

3.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美国证券公司完善的治理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股权结构合理。股权结构决定治理结构,美国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具有以下特征:①证券公司的股权极为分散。②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具有高度的流动性。③美国投资银行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内部持股。(2)董事会结构有利控制风险。美国证券公司的董事会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有重要位置且相对独立。②董事会下设各种委员会以协助其经营决策并行使监督职能。(3)对经理层的具有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美国证券公司对经理层的约束机制通过以下方式实现:①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类似的调查稽核委员会,部分地代行监事会的审计监督职能。②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③外部市场对经理层具有很强的监督与制约作用。

4.有效的激励机制。一般来说,美国投资银行的激励机制具有以下特点:(1)激励机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重点倾斜。美国投资银行对高管人员实行重点激励,给予他们极为丰厚的待遇。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董事长兼CEO总收入平均为1 752.4万美元。(2)激励工具多元化。美国投资银行(如美林证券)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广泛采用了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和期限互不相同的多元化金融工具,并通过这些不同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以求达到最佳激励效果。(3)激励层次多样化。如美林证券根据员工不同职级、不同服务年限、不同工作的特点,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奖励计划,使员工从进入公司到离退休、从年轻新手到资深专家都能享受不同的阶段性激励。

5.先进的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国外大型证券公司均设有全球性备用设施和资料系统计算在全球主要市场交易的营运风险,可以使公司对全球市场变动的情形作出迅速反应。有关部门也会利用特别报告控制营运风险,指出对帐情况及让本集团鉴定需要额外抵押品的情况。该部根据交易性质及风险类型设立相应的储备金,以应付营运失误。

四、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证券公司应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应该监控到分

支机构的管理、重要业务的管理等方面。

证券公司的不良资产很多都是分支机构违规操作或越权经营造成的,对分支机构实行授权经营,明确其业务范围,才能控制分支机构产生的风险。对营业部经理、财务主管、电脑主管重要职位,从人事组织上进行三权分离,直接对公司的总部负责,其任免、工资等与营业部全部脱钩。

在重要业务的管理方面,证券公司应建立资金管理制度、自营业务管理制度、证券承销及资产经营业务管理制度、经纪业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健全重要的管理制约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电脑通信系统管理制度、稽查审计制度等。

2.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证券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证券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并力求不使之形式化。证券公司内部也该建立对高管人员行为和职责的监督约束机制,发挥独立董事、公司内审计机构对高管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功能。

3.提高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在风险管理中人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在大力倡导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监控机制的同时,强化员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高员工的执业素质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4.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努力推动业务发展时,要控制好各项业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1)经纪业务的风险控制:要规避经纪业务的风险,就需要从佣金标准、客户数量和结构、交易量及其结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使之优化以创造最大利润,同时规避经纪风险。(2)证券承销业务的风险控制:随着证券发行中保荐人制度的实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风险越来越大,证券公司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对企业的前景、业绩、财务状况以及市场具体情况等作出综合判断。(3)自营业务的风险控制: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证券公司制度的不完整性,使得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证券公司应调整投资理念,重新定位投资业务,加强自营业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同时应重视中短项目投资、组合投资、价值发现与价值再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规避市场风险。(4)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严格按照《证券法》和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在条件不成熟时,宁愿该项业务发展慢一点,也要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5.设立专门风险管理机构,并使其有效运转。风险管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

(1)成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2)审计委员会(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3)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4)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风险容忍程度,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5)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6.尽快应用数学模型等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形成组织严密并能适时对风险进行监控的综合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证监会国际组织“资本充足率”的框架和计量与管理风险的VaR(Value—at—Risk)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南凤兰.中国证券公司风险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2.冯玉明,刘娟娟.我国证券公司有效风险管理体系探讨.证券市场导报,2006,(1).3.冯辞.浅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国科技信息,2005,(4).

第三篇:承包商合同风险管理研究

承包商合同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工程合同全寿命周期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大多数施工总承包单位仅仅注重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与合同风险管理,特别是关于履约过程中的各种工程索赔的管理。在招投标与合同订立阶段的合同风险管理常常被国内的许多承包商所忽视,而在这阶段不仅决定了承包商投标决策的制定、还决定了业主与承包商之间权利义务的分配,因此本文选取这个角度作为合同全过程风险管理分析的重点。

Abstract: 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risk in the life cycle of the project contract.Most construction general contracting units focus only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ontract risk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ntract fulfillment,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management of various engineering claims in the performance process.Contract risk management is often overlooked by many contractors at the stage of bidding and contracting,but in fact,this stage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contractor's decision making,but also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etween the owner and the contractor.This paper selects this perspective as the focus of the whole process risk management analysis.关键词:合同;风险管理;承包商;全过程

Key words: contract;risk management;contractor;whole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65-03

投标前的工程合同审查阶段

工程合同审查是一项十分繁杂的技术性工作。要求合同管理人员熟悉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理解合同?l款。合同审查主要要做的工作包括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完善性,以及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合同条款之间的联系等。

1.1 合同合法性审查。通常由律师对工程合同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以此来控制合同文件的有效性。工程合同的签订与实施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不得与之有相违背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国家,对于不同类型的工程,工程法规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可能不相同。这种情况一般在招标文件中会有特别的说明,承包商在审查合同时应当特别注意。

1.2 合同完备性审查。根据最新版的FIDIC合同条件的规定,工程合同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当具有工程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合同通用条款、合同专项条款、施工图纸、工程量清单等相关合同文件。因此工程合同审查首先应对上述的各种合同文件、技术设计文件的齐全性进行仔细审查,如果发现合同文件不够齐全,应及时向业主补充或者澄清。另外,还应进行合同条款完备性的审查,如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各种问题是否都有明确规定、不漏项。否则会使合同双方责任划分不明确,对合同的解释不一致而产生合同问题的争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合同管理也的发展、各种合同关系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合同条款的各项规定也逐渐完善起来,各种标准的合同文件也在不断地修改和补充。但是,没有一分任何一分合同文本是绝对标准和完备的,因为每个工程都是不一样的,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工程内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其次,对于长期合作、工程项目相对简单的合同双方,双方具有足够的经验和信任,可以遵循工程惯例中常规的做法、规范,以简化复杂的合同条款,降低合同成本。

1.3 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审查。一般工程合同双方具有十分复杂的权利责任关系,合同应公平合理地规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由于工程合同是双务合同,权利与义务是相互制约、互为前提的关系,如图1所示。

合同双方的任何一方得到一项权利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与此相关的一项义务;当他有一个必须完成的义务时,则必然又会有与此义务相关的一项权利,并且这项权利是以完成该项义务为必须的。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合同权利与义务关系也是如此,业主拥有一项合同权利时,则一定会对应着承包商要付的一项义务;反之,承包商得到一项权利,又是对业主一项义务的对应。

如果合同规定了业主可以行使一项权利,则需要具体分析业主实行该项权利会对承包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业主行使权利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要尽到相应的责任,而这个责任常常可以被承包商利用,变成权利,同时对业主产生权利制约,这样才能确保业主拥有权利的合理性;如果合同规定了承包商要完成一项任务,那么承包商应当仔细分析完成这项合同义务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特别是需要业主提供的条件业主是否已经提供,在这样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双方都具有各自的约束,才能平衡好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每一项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都具有其内部活动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要进行各个工程活动之间的合同所定义的逻辑关系的审查。若双方的责任互为条件的,双方的义务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即双方的每个任务都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例如,下图所示的某工程设计和施工之间的责任逻辑关系,业主通过向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的勘察基础资料,让承包商完成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部分,承包商完成设计任务之后必须向业主报告审查,通过业主认准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互之间的共同协调和配合,如图2所示。

每一份工程合同的工程条款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要进行合同条款之间内在联系的审查。每一项合同条款所定义的合同要求或者合同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这些内在联系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构成一份完整的合同。例如合同条款规定的每一道工序的管理,包括关于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程序、关于合同价格方面的规定、工程变更的规定这些相对应的合同条款规定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工程师对工程质量检查合格,并签发了合格证书,才能进入计价计量程序,工程变更确认签字之后,才能进行工程款的结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合同管理人员应当十分注重合同的整体性,合同条款之间的内在联系、矛盾和不足。修改合同时若只对合同部分条款进行补充、增加或删减,而忽略了合同的整体性,则十分容易与合同其他部分产生相互矛盾的问题。工程合同订立阶段

现如今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招标程序与招标文件也越来越完备,工程项目往往趋向于加大承包商的工程风险与责任。承包商在招标投标过程中是处于买方位置,想要签订一个对承包商自身合理有利的文件往往十分的困难。因此,承包商必须在合同签订之间,非常仔细透彻地研究合同文件,对合同条款中不利的部分、要承担哪些责任、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问题是十分清楚的,并做好重复的准备工作与应对措施。

承包商在获得招标文件开始,就应当对工程合同条款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在投标阶段,承包商要对工程风险作出全面的预测和分析。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及风险类型、风险有何规律;第二,如果发生了风险,会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期、成本、质量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承包商会因此承担多大的经济责任甚至法律责任;第三,如何制定出有效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来规避风险。

在整个合同签订阶段,承包商需要组织非常强有力的投标班子,并且需要企业工作人员与项目人员的共同协调配合工作。在这个阶段设计到的合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投标及合同签订的决策工作,例如投标方向的选择、全面正确地分析招标文件、投标策略的确定、合同谈判策略、合同签订决策等;第二,进行合同谈判工作,承包商应当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合同谈判小组,并从中选择熟悉工程合同条款、有丰富的合同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人作为主持人,主持相关的合同谈判工作;第三,合同评审工作,通过对合同的分析与评审,为工程投标报价的确定、报价策略的制定、合同谈判与签订工作的进行提供决策信息,并可以对合同风险管理提出意见;第四,选择分包单位,进行工程项目的分包,包括专业工程分包、劳务工程分包、设备采购的分包等,制定相应的分包合同,以及各个分包单位之间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工程合同全工程风险管理总结

工程合同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系统、复杂的工作,在合同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管理重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项目投标前、项目投标与合同谈判阶段、工程合同履行直到工程竣工阶段、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阶段。承包商对于工程合同全过程管理以及其??施方案见表1。

对于承包商来说,全过程的合同风险管理工作有几下几个方面的难点与挑战:

第一,在整个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工程项目建设任务是分别分别给不同的部门完成的,例如一般是由企业的开发部或者商务部进行项目跟踪阶段的合同管理工作,由招投标部门实施项目投标前、项目投标阶段,在工程合同签订之后,又会将项目交给企业的项目部实施,当项目竣工移交之后,又会有另外的部门跟踪项目质量保证期内项目缺陷的维修、整改工作。不同的部门成员对于合同风险的认识水平、管理经验是不一样的,如何能做到工程合同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合同管理工作有效的衔接,风险管理知识的传递和共享,需要各个部门的团队协作和配合,并且落实好风险管理措施。

第二,在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的全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时无刻都会存在变化的,随着工程项目实施的进行,可能会产生新的风险并对项目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因此要进行随时的合同风险管理工作的预测、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工作。

第三,工程合同风险管理的全寿命周期内,不同阶段有着不同风险管理的难点与重点,也有着不同的风险管理内容与应对措施,许多承包商在工程合同签订前并不重视合同的风险管理,即不重视工程项目的调查和分析工作,未对合同进行详细的审查,因此直接影响其投标报价策略,甚至签订合同的失误,如签订一份风险分配不合理的工程合同,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会产生大量的困难与争端。

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建筑企业、工程承包商都对工程合同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十分重视,并配有专门的部门、专业的合同风险管理人员,并且做到全过程重视、全员工参与、全面的思维策略,这样才能让出全过程风险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浩.国际工程项目承包商合同风险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2]金柱.机场建设工程项目承包商合同风险管理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3]张久国.论施工承包商工程合同风险管理[J].科技资讯,2008(14).

第四篇:平安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平安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论文作者: 准考证号: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学校:

完成时间:

目 录

一、风险管理概述 ······················································································· 1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 ················································································· 1

(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概述 ········································································ 1

二、平安保险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

(一)平安保险风险管理的现状 ····································································· 2

(二)平安保险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

1、保费增长过快的表外风险严重 ····························································· 3

2、资产总量高速增长但结构不合理 ·························································· 4

3、核保核赔制度不完善 ········································································· 5

4、公司部分员工的从业行为不合理 ·························································· 6

三、加强平安保险风险管理的对策 ·································································· 6

(一)强化费率管理避免定价风险 ·································································· 6

(二)加强资产风险的管理 ··········································································· 7

(三)完善核保制度控制承保风险 ·································································· 7

(四)加强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 8

四、总结 ·································································································· 10 参考文献 ·································································································· 1

2平安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需求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担心温饱的问题,所以,保险在人们心里的地位日益提高,保险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我国很多保险公司在对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上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着许多重大的漏洞。如今中国的保险公司日益发展,很多国内的保险公司越做越大,但是公司越做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缺少自我风险管理的能力,本文在对中国保险公司的领头羊中国平安保险的风险管理概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平安保险公司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针对我国平安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平安保险 风险管理 企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断改进保险监管和实践,加强对保险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保险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由2010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4位。中国保险机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唯一代表入选G-SII是我国保险业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上影响和地位的认可。面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日益国际化,我国保险公司只有加强风险管理才能在国际的大围环境下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风险管理概述

(一)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概述

1、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衡量

通过风险源的识别可以分析出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通常包括物质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技术环境风险、经

济环境风险、金融环境风险等几个方面,它们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来自外部,我们称之为非保险风险;通过风险标的的识别可以认识到保险公司的主要受损标的是金融资产还是人力资本;通过识别各个经营环节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以明确保险公司的销售、承保、定价、理赔及投资风险与危害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风险。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风险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企业破产,除此之外,风险还会使保险公司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丧失额外收益,这种结果也是保险公司的危害。从危险因素入手,保险公司可以结合保险经营各环节进行风险分析。

通过风险衡量,计算出较为准确的损失概率,可以使保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损失的不确定性。对损失幅度的预测,可以让保险公司了解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后果,进而集中力量处理损失后果严重的风险,对保险公司影响小的风险则不必过多投入,如可以采用自留的方法处理。

2、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方法包括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

所谓损失控制,是指企业对不愿放弃也不愿转移的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发生的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的各种控制技术或方法。损失控制的目的在于积极改善风险单位的特性,使其能为企业所接受,从而使企业不丧失获利机会。制定损失控制措施必须以定量风险评价的结果为依据,才能确保损失控制措施具有针对性,取得预期的控制效果。风险评价时特别要注意间接损失和隐蔽损失。

损失融资指在意外事件发生时通过获取资金而支付或抵偿损失。它的主要措施包括自留、保险以及以合同方式将损失转由保险公司以外的其他人承担。在大中型公司中往往都有一个正式的损失融资计划。通过购买保险合同降低风险是另一种选择。按保险合同要求公司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当有符合合同条款的损失发生时保险公司为规定的损失支付资金。保险合同降低了购买保险一方的风险, 它把损失转嫁给了保险公司, 而保险公司则是通过损失分摊的原则降低自己的风险。

二、平安保险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平安保险风险管理的现状

平安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监管要求,结合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确立了以“促进公司三大支柱业务(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以及整个集团有效益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的长期目标。建立了覆盖全面、运作规范、针对性强、执行到位、监督有力的合规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先进的内控管理机制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为客户利益维护建立了坚实的保护屏障,为公司战略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平安保险公司针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做了一些相对应的改变,由公司的管理人员制定出相对应的规章制度,由员工去严格执行,不管是销售过程的规范都好,还是整个公司的核保制度的完善都好,还是说整个公司的资产结构方面都好,都是有一些“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去进行一个规范和完善,使公司有一个非常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让它在未来即将面临的国际的大范围的挑战中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平安保险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保费增长过快的表外风险严重

自从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三十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实并不单单只是我国平安保险公司保费增长过快的表外风险严重,主要是我国大部分寿险保险公司公司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的倾向,业务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和效益观念,领导追求任期内的业绩不采取长期的风险控制措施。

同时保费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国民对保险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增长作为影响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已成为保险经济学界的一般共识。国内学者林宝清在1993年证明,在外部条件基本相近的情况下,保费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保费收入与人均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并在1996年验证了与保费收入增长在数量上呈同步相关关系。卓志(2001)认为经济快速增长是影响我国寿险消费的重要因素,且收入弹性较大。吴江呜和林宝清(2003)提出对总保费收入和财险保费收入,加权个人可支配收入对寿险保费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经济增长对于保险需求影响的具体程度和结构变化,少有实证研究涉及。近年来,不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统称为经济体),如日本,瑞士,美国和英国等的人均寿险或非寿险保费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而希腊,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人均寿险或非寿险保费增长率保持上升态势。显而易见,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经济体,其经济增长对保险需求的拉动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我国保险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保费增长率有所减缓,个别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政府部门和从业者也迫切需要把握经济增长对于保险需求产生影响的长期变动趋势,用以帮助公共政策和方针的制订。保险作为一种商品是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相联系的,如果消费者有较强的意愿购买保险,但是其收入水平不高或只能购买少量保险时,就会出现自然需求大于有效需求的情形。根据以上分析,如果个体都是厌恶风险的(即其效用函数是下凹的),且保险替代品不具价格优势,对于低收入者,巨大的生活压力迫使其面临更大风险,而具有较大的保险自然需求,但由于其收入水平有限,不得不将所有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这就使其很难拥有更多的购买力用于保险消费。中等收入者在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后,具备一定的购买力选择其他商品,但是由于其经济基础并不稳固,很可能在某一时期因为疾病,失业,退休或其他原因而成为低收入者,为了转移风险,他会考虑将部分剩余购买力用于保险。对于高收入者,由于已具有非常坚实的经济基础,可以用足够的财富来弥补风险引致的损失,所以其购买保险的意愿并不强烈,换句话说对于高收入者,随着其收入的增长,所引致的保险需求可能低于中等收入群体。同时其购买保险愿望也往往是出于“投资理财”而非“防范风险”的目的。综上所述,就保险商品而言,低收入者愿意但无能力购买,高收入者有能力但购买的意愿不强,只有中等收入者是有意愿且有能力购买保险的群体,亦即从保险的有效需求看,低收入和高收入者的较低,而中等收入者的较高。

2、资产总量高速增长但结构不合理

我国平安保险公司的资产风险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资产总量高速增长但结构不合理,隐藏泡沫,增长方式原始,高效益资产所占比重甚小。同时由于资本经营机制不规范,造成的资金结构风险也很突出,主要是资产结构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机会成本浪费现象严重,表现在经营机构的设置方面尤为明显,而且缺乏明确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对资本市场及投资渠道的调研论证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的制定长官意志明显。

07-11年,平安寿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88%、184%、227%、180%、156%,呈现震荡下行趋势,近3年平安寿险的实际资本保持在500亿元之上,基本持平,寿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导致寿险准备金年均增长20%左右,使得最低资本要求持续

上升,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2011年平安寿险获得注资100亿元,发行次级债40亿元,剔除分红20亿元影响之后,公司通过外部融资抵消资产缩水对实际资本负面影响,依靠外部融资维持偿付能力,支持寿险业务发展。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公司投资出现较大亏损,当年平安寿险准备金增速仅有22%,增资199亿元之后,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上年仍下降超过100个百分点,因此我们认为,近年来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对平安寿险的偿付能力扰动较大。按2011年末的净资产、次级债余额测算,平安寿险目前次级债占净资产比例为17%,未来仍有可发行次级债空间75亿元。按照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10.5%、8.5%为目标,测算到2015年深发展存在核心资本缺口217亿元,资本缺口326亿元;公司拟定向增发募资200亿元,与测算核心资本缺口吻合;另外仍可发行次级债空间102亿元,可弥补附属资本缺口。此外,或还存在额外的股权融资需求17亿元,次级债融资需求7亿元,合计24亿元的缺口。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平安保险的资产结构非常不合理,其偿付能力逐年下降,但是其寿险准备金却年均增长20%,寿险的实际资产过大。

3、核保核赔制度不完善

我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核保核赔制度也不完善,承保理赔风险表现突出。主要是违反授权规定的承保理赔权限擅自承保定损理赔的现象仍然存在,违反承保实务规范要求盲目签单承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违反《保险法》及监管规定违规支付手续费的问题也很突出,业务中的逆选择及过度承保风险一直存在,夸大虚构保险事故进行保险骗赔的案件数量和金额都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保险理赔人员的素质不高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各种人情赔款等都会增加平安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核保作为保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业务入口的控制工具,主要功能是风险归类与选择。从业务流程上看,主要分为外勤核保、体检、核保师核保、生存 调查四个步骤。外勤核保主要就是保险代理人销售保险产品,主要是在现有营销体制下,由于利益驱动,如果管理不善,代理人极容易向客户隐瞒信息或提供不真实信息,误导客户签约,甚至故意阻碍客户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帮助客户故意隐瞒应告知信息。体检作为风险选择的重要手段,其作用非常有限,体检不能代替告知,而且基于成本和效率考虑,不能让所有客户进行体检,也不可能对客户进行无限体检。现在大多数寿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产品的过程当中避免麻烦,直接

已健康告知代替体检。当前客户信息在各个公司系统内能够实现共享,但在行业内则是相互封闭的,所以造成核保师的信息量不够核保不够准确。生存调查是指保险人通过调查获取客户投保情况、健康状况、财务状况、职业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与嗜好等信息的过程。由此可见,生存调查是打击信 息寻租最直接 的手段,但由于成本比较高,往往只能采取随机抽查或者针对一些特殊件,如核保师认为有疑点的或风险保额过高的业务进行。所以容易造成核保信息不准确。

4、公司部分员工的从业行为不合理

近年来,平安保险公司在合规销售、服务客户、创造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部分平安保险公司销售人员过分追求业务规模指标和短期效益,存在不适当销售,将保险产品介绍成储蓄产品,误导客户,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对投连险等复杂类保险产品在客户风险测评、投保提示、引导客户抄录有关声明等方面仍然有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客户权益保护和公众教育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规范和加强监管,迅猛发展的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在销售品质和后续服务环节上可能难以保证质量,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银监会近期制定出台的《通知》将进一步规范相关业务的开展,促进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推动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因为盲目追求业务规模,经营体制上的弊端,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规范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改变。

三、加强平安保险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费率管理避免定价风险

建立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险种的业务规模、经营期限、风险程度、技术要求,实施不同的费率管理办法,分别实行标准费率、审批费率、报备费率和自由费率;建立并实行差别费率制度,体现地域差别、被保险人差别、保险人差别;建立并实行费率稽查制度,尽快延伸保监会各地监管机构,合理确定稽查要素,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依法处理;抓紧建立费率管理法规体系,使其能够适合现阶段保险业务发展的要求并覆盖费率管理的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

保险公司的寿险定价要合理,要遵循充足性、公平性、合理性、可行性、稳定性以及弹性的原则。有种新型的计算方法叫资产份额法,主要是根据总保险费的几个基本因素,选择一个实验性保费,通过利润测试进行检验,判断是否满

足保险公司的利润目标和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如果相差很远,则更换新的保费重新计算,在新的保费假设下能够与保险公司的利润目标,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更为接近。

(二)加强资产风险的管理

资产风险的出险主要原因是历史形成的呆账严重,违规资金运用的问题仍然存在,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于狭窄,新的寿险产品过于强调投资收益存在引发投保人信用危机的可能,这些风险导致了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普遍不足的局面。保险资金管理是保险业防范风险的生命线,也是全行业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保险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风险意识,增强改善保险资金风险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强化披露,采取新的方式,运用新的手段,科学评估保险资金管理风险,逐步构建全面覆盖、全程管理、全员参与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

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集中表现。只有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加强资金的管理及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个,企业供产销环节,是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也是资金运动的主要环节。管住资金,可以管住企业的大部分经营活动。因此,必须对全部资金和处于各周转环节的流动资金进行经常性分析,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保持企业财务上的流动性,维持企业的偿债能力。第二个,加强资金管理和控制,能有效地防止舞弊。因为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资金的挪用是引起各种贪污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资金管理,要求企业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的收入、支出合法合理,从而有效地防止舞弊的发生。第三个,平安保险公司应该减少首先准备金,要达到合理的额度,加强自己公司偿债能力,关于偿债这一块可以再加大一点资金力度。

(三)完善核保制度控制承保风险

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展业与管理同步的经营思想,加强业务质量考核,制定与利润相关的考核指标,并把这些指标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一个,针对保险公司产品营销这一部分,一方面,完善代理合同,用合同方式规范代理人的行为,同时要 教育一线管理人员,虽然身在一线,但要树立

一级法人意识,在巨大的业务压力面前,坚持从严带队伍,敢于自我揭丑,敢于查处;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严格客户回访制度,建立代理人诚信考核体系,实行行业管理,搭建不良代理人黑名单管理平台,制定行业禁人制度,纯洁队伍。对如实履行外勤核保职责的销售人员,应该给予褒扬、奖励,帮助销售人员树立诚信晶牌,并帮助推销其诚信晶牌。编制内容翔实的外勤核保手册,供外勤人员随身携带使用,加强对所有外勤人员的专业化核保培训,使其具有识别标的风险的技巧和与公司核保师的沟通能力。

第二个,针对客户的身体健康方面的体检这一问题,体检无外乎分为四类,一是对一定风险金额的客户进行体检;二是对一定年龄的客户进行体检;三是对有特定告知者进行专项体检四是抽检,以验证免检设定 标准是否适中。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体检最大的意义在于发现客户未显露的风险问题,及对告知的 健康事项,如果会随时间而变化,了解当前时刻的状况。

第三个,国内来说核保系统不够完善,企业之间信息不共享容易造成客户信息不准确,不完善,因此急需建立一个公用的客户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各公司收集到的资料,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还应跨行业联网,比如与各医院相联,将客户的 医疗信息纳入平台。不少发达国家目前都建立了这样的管理平台,比如美国的MBI(国家医疗信息管理局),就能在线为会员提供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医疗信息。

(四)加强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第一点,要从保险条款的制订入手,消灭道德风险产生的温床。保险条款制订上的不完善,是引发保险纠纷的经常性原因。基于“解释有利于被保险人”的原则,保险人在因保险条款模糊引起的诉讼案中,常处于不利地位,被保险人也有可能在其中获利,这在很大程度上诱使了道德风险的产生,也因此使被保险人或投保的行为变得不可控制。严格制订保险条款,在条款中列明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界定保险双方责任范围,可减少行为的不可控因素。制订条款要用规范、准确的语言,避免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条文和语句,有助于维护保险双方的利益。此外,在条款中采用免赔额,要求被保险进行必要的防灾防损工作等约束条件,一旦发生保险事故或事故损失扩大被保险人也要承担部分责任,可制约心理风险,使其行为增加可控度。

第二点,建立与保险营销机制相配套的风险核保机制,拒绝逆选择。承保是保险经营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承保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近年来各家保险公司引入保险营销机制,大批仅经短期培训的保险营销员、代理人在保险市场上大显身手,抢夺业务。营销员在展业时,求快求多,重数量较效益,减少了对投保人应有的资料调查,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予以承保,大量风险由些潜伏下来。保险公司也急于多占市场,无暇控制代理人的行为,接受了大量不合格风险,埋下了道德风险的隐患,严格影响着保险经营的财务稳定。建立与营销机制相配套的风险核保机制,旨在对风险标的进行评估和分类,把好承保关,拒绝不保风险,并对可保风险以合理的费率加以匹配,维护保险经营的财务稳定性。首先,要求保险展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通过一定的资格考试,并设置业务质量的考证制度,以经过核保部门核保后接受的业务数量来确定他们的业绩,明确展业人员的权责范围,督促他们去进行风险的第一步选择。在展业人员惧资料的基础上,核保人员还应占有更详尽的资料,如投保人的保险经历、财务状况、损失经历、职业环境、信用程度及性格特征等,力争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作出核保结论。

第三点,加强理赔环节的风险控制机制,杜绝保险欺诈的产生。传统理论认为,风险控制的任务主要由核保来承担,理赔中并不重视风险控制。道德风险的潜在性使理赔环节也应具备风险防范的功能。面临日益严重的保险欺诈和保险犯罪,理赔工作应当确立风险控制目标,不断追求高品质的理赔服务。核赔人制度通过区分不同经验、素质、能力的理赔人员,授予其特定的权限和职责,对提高理赔管理的质量有相当的作用。我国保险公司可以借鉴国际惯例建立独立的专业核赔人制度,扩大理赔中的风险防范力度,搜集理赔资料时,特别注意有无保险欺诈迹象,尽量作到现场查勘,以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大额案件在赔付后,应安排人员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有保险欺诈的线索暴露,立即诉诸法律追回赔款。

第四,在保后服务中强化风险管理,控制道德风险。服务手段的竞争已经渗透了保险市场。保险售后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尽力保全已生效的保单,但同样可加入风险管理目标。保后服务包括收取保费、咨询服务、办理保单变更、保单贷款、防灾防损帮助等,在服务中保险双方的关系逐渐密切,对保户有更深入的了解,互相间的信任也随之加深,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有效控制

保户行为,加强风险管理。承保时可能由于资料限制或经验缺乏而能发现一些潜在风险,保后服务中一旦发现,保险公司可运用有关法律条款和权益规定,解除或约束未满期保单、或满期后不再续保,保后服务中对保户进行防灾防损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渗透,帮助他们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

保险公司要建立专业管理支持体系,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拟定资产管理政策,调整资产战略配置,制定投资管理指引,按照市场原则选择专业管理机构,建立专业管理机构绩效考核机制。保险资金管理公司要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拟定风险管理制度,识别、评估、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定期报告风险管理状况。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设立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定期向董事会报告有关情况,及时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发现重大风险隐患应及时向保险监管机构报告。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不得兼任首席投资管理执行官或主管投资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的聘任、更换应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平安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风险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并超越了国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过去那种对各种风险进行分立度量和管理的陈旧方法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发展的现状,也不符合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目前,在国际保险领域,未来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当是全面综合的风险管理。所谓全面综合的风险管理的中心理念是:对保险公司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连惯一致、准确和及时的度量。同时,在保险公司内部建立专司风险管理的部门,致力于防范和化解风险并且消化由此带来的成本。目前,许多大的跨国保险公司都在积极推行这一风险管理系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对风险的识别、量化度量及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上,而是表现在对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们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上的差距。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人全球经济体系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保险公司将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因此也就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挑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顺应国际保险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思想体系,积极借鉴国际保险业成 熟的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建立和健全我国保险公司风险防范体系便成为中国保险业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长莲,闫保丽.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协调发展.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2]陈昌富,企业多项目风险管理模型与方法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3]刘笑霞,李明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系统化过程.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4]张敏,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南开大学.2010年.[5]王之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及风险防范研究.天津大学.2010年.[6]张佩,中国企业年金全面风险管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7]李良慧,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8]谭伟佳.审计公告制度下的政府审计风险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9]薄天云.浅谈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2期.[10]付蓉.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研究.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第五篇: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国有企业的投资着眼于预期的收益,因而不可避免地承担着相应未来的风险。本文简要分析了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识别方法以及投资风险控制方法,希望国有企业通过加强对投资风险的管理,从而实现投资的最大收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关键词: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国有资产

考核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率。而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是靠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来实现的。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又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即在投资过程中发生经济损失或投资完成后不能带来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就目前来说,由于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都不容乐观,国有企业要想取得投资收益,实现国有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国有企业投资经济活动的连续性、稳定性、高效性和安全性,国有企业必须首先搞清楚投资风险的成因,尽量规避投资风险,建立起完善的、有效的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一、投资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投资风险的形成原因

国有企业要正确有效地对投资风险进行管理,就必须对投资风险的成因有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对投资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投资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投资过程的非科学性。

直接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是:

(1)投资的产业结构存在风险。投资分散化现象严重,有限的资本被投往过多的行业,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投资结构不适应市场需要,许多产品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大量产品积压;

(2)投资决策风险。在进行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对投资方案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或者所依据的经济信息失真、滞后,违反科学决策程序,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

(3)投资执行风险。在投资过程中,因不了解市场行情,或者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物资供应不及时、缺乏严格管理等,造成投资项目不能按原计划完成所形成的风险;

(4)投资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不能形成预期的生产能力或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以及成本、生产技术和通货膨胀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

2、直接投资与金融投资相互影响。直接投资是金融投资的利润源,直接投资的效率、效果直接决定了金融投资的效率、效果。在直接投资运作过程中,受经营者能力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国有企业的信用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技术革新进度等将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这一系列不确定性会迅速波及金融投资领域,造成金融投资中金融商品价格的波动,从而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影响金融投资“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同时,金融投资又加大了国有企业直接投资风险,导致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成本上升。

二、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的有效控制方法

风险控制是指通过降低损失的频率或者减少损失的程度,来减少期望损失成本的各种行为。通常把主要是为了影响损失频率的行为称之为损失防止手段,而把主要是为了影响损失程度的行为称之为损失降低手段。风险控制的基本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指事先预料风险产生的可能性程度,判断导致其发生的条件和因素,在投资活动中尽可能地避免风险或改变投资流向。这是风险控制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及经济损失的程度。这是投资者在掌握投资风险的情况下,力图维持原有投资决策,实施风险对抗的积极措施。

(三)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指对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采取现实的态度,在不影响投资者大局利益的前提下降低风险承担下来。这是一种积极的风险控制手段,投资者在明确风险的情况下,修改自己的行为方式,努力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

(四)风险转移

只有对投资风险进行合理控制后,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机制,保证投资实现最大的预期收益。所谓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就是把风险机制引入到国有企业经营中去,让决策者在市场经济多变的环境中承担风险责任,行使对投资风险的权力,得到风险决策的收益,同时承担风险产生的危害。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的主要步骤有:

1.明确风险承担者的责任。要使投资风险承担者也即风险权力的行使者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必须从法律、经济、行政上明确其职责,迫使他们认真筹划,居安思危,不断改善投资管理。

2.确保风险承担者享受风险报酬。风险补偿是风险承担者所承受的精神上、心理上沉重压力的物质补偿。这是对其时刻面临变幻莫测的市场、投资方案是否最佳、投资能否收回、如何获得最大盈利等种种心理压力,并且做出了大量实际工作的一种补偿也可称之为奖励。

3.确立风险承担者应有的地位。按照权责利对等的要求,必须给予国有企业独立自主的投资决策权,政府主管部门不能干涉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权,这是建立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前提。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管得过多、过严,使国有企业缺乏投资决策的自主权,也就难以发挥其能动性,建立有效的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因此,必须对目前的国有企业制度进行改革,使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组织。

总之,在国有企业投资的风险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现有的方法和经验,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特有的国情,以及在特殊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差别。因此,我国国有企业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方法,而是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投资的有效性,降低投资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参考文献

[1]李文莉.浅谈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J].金融信息参考,2007.

[2]张年胜.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及预警系统[D].华中科技大学,2004.

[3]杨志勇.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

[4]李中华.中小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投资风险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

[5]张青.我国中小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

[6]张世敏.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与和谐社会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

下载中印农业自然风险类管理的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印农业自然风险类管理的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增强,对外交流也日渐加剧。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作者颜卓玥系别经济系专业 税务 年级2012级 学号 201215080指导教师 魏弘 答辩日期 成绩0 ` 内 容 摘......

    招商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招商银行大连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各大银行进一步加大了信用卡市场营销的力度,同时其所带来了信用风险问题也日益显......

    加油站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加油站管理的现状、加油站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油站安全管理的措施三方面内容。通过对这三方面内容的介绍旨在促进我国加油站安全管理工作的发......

    作文素材自然类

    作文素材链接(自然类): 一、素材链接:(一)名人名言 1。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2。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

    自然环保类作文

    作文:自然环保类 雄伟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鸟语虫鸣,花开花落,都 会引起我们的遐想。亲近、感受、热爱这个自然世界,您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农业类报纸

    农业类报纸 《农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乳业》 《甘肃畜牧兽医》 《中国畜牧兽医》 《吉林畜牧兽医》 园艺花卉类 《中国蔬菜》 《蔬菜》 《中国园艺文摘》 《......

    农业类自荐信

    我特别高兴,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向贵公司投递简历,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阅读我的自荐书,我心情倍感振奋。我毕业于xxxx化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工科学士学位!攻读制药工程专业,虽然本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