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中国碳纤维行业发展状况及市场分析
1、国际碳纤维行业分析
(1)国际碳纤维行业发展概况
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究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初由于其在结构轻量化中无可替代的材料性能,首先在军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青睐;1959年,日本大阪工业技术试验所的进藤昭男首先发明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1964年,英国皇家航空研究所(RAE)的瓦特等人打通了生产高性能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的工艺流程,在纤维的热稳定化过程中施加了张力牵伸,以满足结构的转化,使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成为主流产品,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启民用碳纤维商业化应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碳纤维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引领下得以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碳纤维生产工艺技术已经成熟,随着碳纤维应用领域的扩大,碳纤维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碳纤维产业日趋成熟。
从全球碳纤维市场的份额划分看,国际碳纤维市场依然为日、美企业所垄断。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国,世界碳纤维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公司手中,其生产的碳纤维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东丽更是世界上高性能碳纤维研究与生产的“领头羊”。
数据显示,在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产能的 49%;在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所拥有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产能的52%,美国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占全球产能的24%,日美两国合计拥有全球76%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能力,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
全球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份额划分图
全球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份额划分图
(2)国际碳纤维市场及趋势分析
A.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及趋势分析
碳纤维很少直接应用,大多是经过深加工制成中间产物或复合材料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结构件或功能件现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工业和体育休闲用品三大领域。碳纤维以其质轻、高强度、高模量、耐高低温和耐腐蚀等特点最早应用于航天及国防领域,如大型飞机、军用飞机、无人机及导弹、火箭、人造卫星和雷达罩等,且航空航天领域用碳纤维的性能等级相对而言是最高的。在工业领域,碳纤维广泛应用在汽车、电缆、风能发电、压力容器、海洋产业、电子器件、工业器材和土木建筑等;在体育休闲用品领域,高尔夫球杆和钓鱼竿最早获得应用,近年来,自行车、网球拍、羽毛球拍等体育用品也越来越多的使用碳纤维材料,一般使用T300级碳纤维就可以满足需求,但为了提升产品性能,部分部件也已开始使用T700级甚至更高性能碳纤维。
随着碳纤维的不断发展,碳纤维在工业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占比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0年,碳纤维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5.7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62%;到2024年全世界总体需求有望达到21.92万吨,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复合增长率仍达到11.38%。其中增速最快的工业领域,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52%,而最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17.55%。工业领域碳纤维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2015年的63.55%逐步提升至81.63%。航空航天领域的需求在未来5年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体育休闲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应用相对成熟,需求量每年稳定增加。
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预测图(吨)
a.航空航天领域需求持续增长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大型整体化结构的理想材料。与常规材料相比可使飞机减重20%-40%;复合材料还克服了金属材料容易出现疲劳和被腐蚀的缺点,增加了飞机的耐用性;复合材料的良好成型性可以使结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航空航天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二是新增的飞机订单,预计2020 年,航空航天对碳纤维的需求将达到2.21 万吨。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结构轻量化中无可替代的材料性能,在军用航空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自20 世纪70 年代至今,国外军用飞机从最初将复合材料用于尾翼级的部件制造到今天用于机翼、口盖、前机身、中机身、整流罩等。从1969 年起,美国F14A 战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仅有1%,到美国F-22 和F35 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达到24%和36%,在美国B-2 隐身战略轰炸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更是超过了50%,用量与日俱增。采用复合材料构件不仅可实现轻量化和设计自由度大,而且可以整体成型,减少零件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军用飞机的复合材料应用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上应用比例的增加、装备列装数量增加以及装备换代更新的需要,后期国防事业对碳纤维的需求将逐年增加。
复合材料在航空产品应用比例图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始应用在客机上的非承力构件,在早期的A310、B757 和B767 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占比仅为5%-6%,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碳纤维复合材料逐渐作为次承力构件和主承力构件应用在客机上,其质量占比也开始逐步提升,到A380 时,复合材料占比达到23%,具体应用在客机主承力结构部件如主翼、尾翼、机体、中央翼盒、压力隔壁等,次承力结构部件如辅助翼、方向舵及客机内饰材料等,开创了先进复合材料在大型客机上大规模应用的先河。而最新的B787和A350,复合材料的用量达到了50%以上,有更多部件使用碳纤维,例如机头、尾翼、机翼蒙皮等,使用量大大提升。在飞机订单方面,A350截至2015年10月有783架订单,波音的B787更是超过一千架,中国的C919飞机尽管复合材料使用不足20%,但订单数量也已经超过400架。航空飞机的巨大需求足以支撑未来长期的碳纤维需求。
复合材料在商用飞机应用比例发展趋势图
此外,近年来无人机(UAV)包括无人作战机(UCAV)发展迅速,由于低成本、轻结构、高机动、大过载、高隐身、长航程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对减重的迫切需求,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基本是所有航空器中最高的,美国全球鹰(Global Hawk)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共用复合材料达65%,先进无人机复合材料的用量更是不断提升,X-45C、X-47B、“神经元”、“雷神”上都运用了90%的复合材料。近年来无人机除广泛用于军事用途外,在灾情巡逻、环境监控、大地测量空中摄影及气象观察等民用领域的用途越来越广,随着这些飞机逐渐形成批量生产,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用量会继续增加。
在航天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仅符合航天技术对结构材料减轻质量的要求,还符合对结构材料具有高比模量和高比强度的要求,具有性能和功能的可设计性,被大量应用。此外,航天飞行器的重量每减少1公斤,就可使运载火箭减轻500公斤,因此,在航空航天工业中普遍采用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美国、欧洲的卫星结构质量不到总重量的10%,原因就在于广泛使用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目前卫星的微波通信系统、能源系统和各种支撑结构件等已经基本做到了复合材料化。在运载火箭和战略导弹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与发展,先后成功用于“飞马座”、“德尔塔”运载火箭、“三叉戟”Ⅱ(D5)、“侏儒”导弹等型号;美国的战略导弹MX洲际导弹,俄罗斯战略导弹“白杨”M导弹均采用先进复合材料发射筒。
b.大功率、长叶片需求加速风电叶片碳纤维化
风力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之一,先于光伏发电受到全球各国的青睐。自20世纪80年代商业化发展以来,经历了全球化的高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32.42GW,累计年增长率17%,根据GWEC的预测,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从2014年的369.6GW增加至2019年的666.1GW,复合增速高达12.5%。风电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向新兴地区,如拉美、非洲等地开拓市场之外,低速风机和海上风机将逐渐成为行业热点。
出于经济性考虑,当前主流的叶片为玻璃钢材质(GFRP),但随着低速风机和海上风机的不断发展,叶片长度的不断增加,部分结构使用碳纤维或碳纤/玻纤混合材料在综合成本上将更具优势。根据测算,40米以上的风电叶片中关键结构如梁帽、主梁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一方面可使叶片自重减少38%,成本降低14%;另一方面提高叶片抗疲劳性能,提高输出功率,以碳纤维为材质可更容易生产出大直径和自适应的风电叶片。
c.汽车行业革新带来碳纤维行业需求
随着排放标准趋严及低碳生活被人们普遍接受,节能减排已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能源革新有限的情况下,轻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碳纤维具有比模量和比强度高、减重潜力大、安全性好等突出优点,是汽车轻量化最佳选择。欧洲铝协研究数据表明,若汽车整车质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具体从绝对量来说,汽车重量每降低100kg,每百公里可节约0.6L燃油,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约10g/Km。自1953年世界上第一辆全复合材料车身的汽车—GM Corvette制造成功以后,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尾翼、汽车底盘、发动机罩、汽车内饰等各个地方。宝马i3大批量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约250-350公斤,为量产汽车轻量化树立了成功榜样。
宝马i3碳纤维复合材料车体结构图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的今天,市场对汽车的轻量、节能、环保等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汽车工业轻量化需求推动下,2009年以来全球汽车工业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领域应用比例的不断提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保守估计,未来汽车工业领域的碳纤维需求量将保持7%的规模增速,按照这一增速预测,到2018年全球碳纤维在汽车工业领域的需求量将在8,600吨左右。
汽车工业领域碳纤维需求预测图(吨)
知名咨询调研机构Lux Research在2015年2月发布最新报告称,随着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到2020年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市场估值预计将达到60亿美元,到2025年,碳纤维复合材料将有望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主流配置。
B.全球碳纤维供给
目前全球碳纤维工业化产品仍以PAN基碳纤维为代表,其力学性能最高,应用领域最广,占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90%以上。
2014年全球PAN基碳纤维产能约为12.8万吨,其中小丝束碳纤维约为9.2万吨,占72%;大丝束碳纤维约3.6万吨,占28%。按照开工率70%计算,2014年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约为9万吨。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全球小丝束碳纤维产能将达到11.5万吨,大丝束产能达到5.4万吨,合计达到16.9万吨,复合增速达到7%。
全球碳纤维产能现状及预测图(吨)
目前全球碳纤维制造的主导者是日本和他们设立在欧美的工厂,其次是依靠欧美航空航天市场健康发展的美国HEXCEL和CYTEC公司,以及依靠强大工业创新体系的德国SGL公司,随着中国在碳纤维领域投入的不断增大,中国碳纤维产量占世界份额也不断提高。
全球碳纤维各国生产份额图
2、国内碳纤维行业分析
(1)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最早从事碳纤维研发的机构主要为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北京)。五十多年来我国碳纤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发展速度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进展缓慢。近十五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国内碳纤维产业取得了重大突破,碳纤维及应用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在国内初步形成了以江苏、山东和吉林等地为主的碳纤维产业聚集地。根据数据统计,2010年-2014年期间,我国碳纤维产能从6,445吨增至15,000吨,增长了2倍,年均增长23.5%,目前我国生产的碳纤维全部为小丝束,其中12K占比超过90%,1K、3K、6K各有产量。
(2)国内碳纤维市场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2015年国内碳纤维市场需求约为11,000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防工业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未来几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预计到2020年国内碳纤维的需求将达25,000吨,年均增长速率约15.5%。
国内碳纤维市场需求图(万吨)
目前国内碳纤维在航空航天、体育休闲和工业应用三大领域的用量比例是4%、67%和29%。其中,体育休闲占绝大多数,而在民用航空、交通工具、新能源装备、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虽然已经开始起步,但应用水平偏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水平不足,配套的材料缺乏,相关的应用标准体系不健全,导致应用领域窄。此外,树脂、上浆剂等配套材料品种少、性能不足,复合材料用辅助原料还不能完全实现自主供给,部分品种还依赖进口等,不仅制约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制品上的应用,同时还严重影响着国产碳纤维的市场应用。
未来随着我国基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碳纤维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比例将得到提高,预计2020年,国内碳纤维在航空航天、体育休闲和工业应用三大领域的用量比例为6%、44%和50%,需求结构向国外靠拢。
2014年国内碳纤维市场需求份额图
2020年国内碳纤维市场需求份额图
据统计,目前国内碳纤维市场中,国产碳纤维自给率只有20%左右,对外依存率达到80%,国外碳纤维企业通过技术及价格优势打压国内碳纤维企业,使我国的碳纤维市场长期受制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家。高性能碳纤维作为敏感的国防战略新材料,其价格不仅仅只遵循市场规律,还与供需两端国家的国防政策有关。随着国产高性能碳纤维技术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为确保国防安全,避免长期受制于人和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市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我国国防新装备需求的不断增长及国家军民融合政策的不断深化,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3)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A.多数碳纤维企业技术装备、生产工艺与国际先进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产能实现率低
1949年11月,以美国为首的17个发达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其主要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1994年4月1日,“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告解散,但它所制订的禁运物品列表被后来的《瓦森纳协定》所继承,其中包含两份控制清单:一份是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涵盖了先进材料、材料处理、电子器件、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进系统等9大类;另一份是军品清单,涵盖了各类武器弹药、设备及作战平台等共22类,中国依然在被禁运国家之列。截至目前,航空航天装备所需的高端碳纤维作为战略物资,长期无法进口,生产碳纤维的核心技术和先进的设施设备无法引进,严重制约了我国国防工业和碳纤维产业的发展。
目前,国外碳纤维龙头企业使用的设备基本上都是根据自身技术特点进行的自主设计,在专有设备的基础上改进升级,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碳纤维生产装备;而国内引进的国外生产设备是非禁运通用型碳纤维生产装备,且价格较高。虽然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中设计产能千吨级以上的有3-4家,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团队,大多数碳纤维生产企业对进口生产装备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缺乏消化和吸收能力,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和对自身碳纤维生产技术的匹配性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导致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过程控制的一致性较差,影响了碳纤维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且生产成本很高,造成设备闲置、经营亏损,无法与国际先进企业竞争。2014年国内碳纤维实际产量仅3,200吨,2007-2014年碳纤维累计产量也仅仅只有1.23万吨,远远低于设计产能。
国内碳纤维实际产量图(吨)
B.多数碳纤维企业产品处于低端领域,且行业集中度不高
从全球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是碳纤维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30%,但却贡献了全球50%的碳纤维产值;与国外的发展相比,我国碳纤维市场主要围绕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占比超过65%,然而该细分市场属于低端领域,面临非常大的价格竞争压力。目前我国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及生产的单位近百家,但能够生产符合航空航天标准的高性能碳纤维企业屈指可数,大量企业集中在体育休闲领域,绝大多数碳纤维厂家仍处在亏损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碳纤维行业将面临洗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
C.国内碳纤维厂家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才积累,难以满足航空航天和高端民用领域对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
高性能碳纤维的生产技术复杂,工艺流程长、环节多,涉及的学科较多,与设备制造能力息息相关。与国外碳纤维巨头几十年的连续技术积累相比,我国多数碳纤维生产企业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及生产人员,研发产业化团队不稳定,前期技术和数据的积累不足,缺少从实验室技术研发、中试技术放大、工程产业化建设的全技术历练,因此在质量、成本和设备等制备技术方面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缺乏长期稳定的科研技术团队成为碳纤维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制约。
D.我国碳纤维的产业链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外已经形成设计、制造、分析及验证、应用牵引系统化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体系。如日本东丽和美国赫克塞尔都有预浸料、织物、短切纤维、夹层材料等中间成型物,同时,直接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复合材料解决方案和产品,方便了客户的使用,也解决了碳纤维产品与树脂匹配性问题。
由于国内大部分碳纤维复合材料企业技术尚不成熟,缺乏相应的研发及工艺支持,未能形成体系化、系列化的碳纤维产业链发展模式。
(4)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的趋势
碳纤维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不仅体现在国防工业对碳纤维战略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而且体现在迅速扩展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
A.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及军民深度融合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为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行业提供了发展良机
长期以来,我国国防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大国地位不匹配,不利于稳定周边复杂环境。当前,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防力量,将国防和军队改革融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军民融合已成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战略、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重要战略部署。
作为新一代国防装备的物质基础,加速发展新材料技术是保持军事领先地位的重要前提,碳纤维复合材料近年来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发展极为迅猛,其用量已经成为衡量军用装备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未来随着我国国防新装备的列装及现有装备的更新,碳纤维材料服务国防建设的领域将不断拓宽。
在航空领域,我军战斗机以三、四代机为主体,五代机尚未服役,老式战机占比较高。根据飞行国际的数据,我国约60%的军用飞机面临退役,换成以第四、五代战斗机为标志的新一代空战力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军用飞机的需求,为我国军用飞机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将拉动对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
在常规武器装备领域,我国武器的更新换代也迫切需要采用轻质高强、耐腐蚀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已受到相关客户的关注,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B.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用碳纤维领域需求巨大,发展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目前国内民用碳纤维领域体育休闲类应用占绝大多数,而在民用航空、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虽然已经开始起步,但应用水平偏低。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航空运输需求旺盛,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民用机场建设的投入,民用机场建设掀起新一轮发展高潮,极大促进了国内民用航空产业的高速发展,客机需求数量激增。据波音公司披露,到2020年中国需要1764架商用飞机,是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市场;同时,以C919为代表的国产大型客机商业化,为碳纤维在民用航空领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未来随着我国基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碳纤维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比例将得到提高,重要潜在市场如风电设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C.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以中简科技为代表的碳纤维企业,正加快研发和产业化的步伐,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我国政府从70年代即开始大力支持国产碳纤维的发展,由张爱萍将军组织召开的“7511”会议,奠定了国家扶持国产碳纤维发展的基础,国家通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三个五年计划,强力支持了国产碳纤维的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化和应用牵引,使得国产碳纤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经有4-5家碳纤维企业生产的T300级碳纤维应用到了航空航天领域,说明T300的工程产业化技术已经基本过关;而中简科技更是通过多年技术积累,突破了高于T700级碳纤维的工程产业化技术,生产的ZT7系列高性能碳纤维已批量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打破了国外对航空航天领域高端碳纤维的封锁。中简科技正引领国内碳纤维企业实现更高性能的碳纤维产业化步伐,通过技术提升和设备革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篇:中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一、钢铁冶金产业集中度低
目前国内共有钢结构(专项)一级施工企业143家,加上钢结构增项一级资质的427家,具备钢结构一级资质的企业累计570家!最近上海市金属结构协会统计的数据表明,在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中,钢结构制作安装企业(包括部分外省市)共380家,年产量360万吨,而据说仅上海地区注册的钢结构施工企业就达五六百家。钢结构产业的发展状况,犹如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钢结构企业已从几十家达到数千家,但年产10万吨的企业非常少,形成了市场高速发展,而行业集中度越来越低的反差。
究其原因,主要是钢结构行业的进入门槛低,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上的要求都不是太高。
产业集中度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过度竞争,2005年,钢结构企业的平均利润5%,除了重钢、管桁架和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的标志性工程利润空间较大外,象门式刚架等轻钢建筑由于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普遍较低,所以才有了一些企业为了竞标而偷工俭料,所以才有了三维“白皮书”的轰动效应。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2005年钢结构协会统计的1351万吨钢结构加工量中,其中钢结构企业前五强的加工量已超过100万吨,前十强企业的年加工量基本都在10万吨以上。{HotTag}
二、品牌连锁化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降低工程异地加工的成本,一些大型钢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步实施低成本扩张,他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点,比如杭萧在安徽、山东、河南、江西、广东、河北等地均设有分公司,精工在浙江、安徽、北京、湖北等地也设有钢结构加工基地,东南网架以浙江、成都、天津和广州为基地,并以此为中心架构辐射全国的加工网络,在做好钢结构主业,建立省外基地的同时,东南还把发展的触角延伸到了钢结构的相关产业及其它行业,拉长产业链,相继建立浙江东南房地产公司、浙江东南金属薄板有限公司、浙江萧山医院和杭州高普建筑材料系统有限公司,不过要提醒的是连锁化布局可能带来的问题,象徐州飞虹在内蒙新丰电厂的质量事故以及东南在广州大学城的施工事故就值得思考。
布局海外抢滩国际市场
轻钢厂房国内的用钢量一般在300-400Kg/平米,造价300-400元/平米,轻钢构件的加工安装费用5000-5500元/吨,其中钢构件加工1000元,安装费350-400元/吨,材料成本3000-4000元/吨,重钢及空间结构的钢构件比较复杂,制作成本有时能达到8000-10000元/吨。而日本及欧美的钢构件加工安装费用则在10000元/吨以上,所以国内一些有实力的钢构企业开始把触角伸向海外。
早在2003年举世瞩目的阿尔及利亚首都强烈地震发生后第二天,绍兴的一家民营企业却在其他国际公司纷纷外撤之时,义无反顾地承接了阿尔及利亚机场的钢结构施工工程。这家“胆大”的民企就是浙江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也是我国第一家出境施工的钢结构企业。
从今年初到目前为止,宝冶在海外频频中标:承包毛里塔尼亚首都机场工程、意大利架桥机项目、巴蒂尼奥项目、巴西钢厂项目、日本高炉项目、印度电厂项目、美国电厂项目等,合同额达到1.7亿元,实物量达到2万吨,并与许多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中心以及国内出口大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公司进一步加速海外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宝冶钢构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实力正在得到认证,知名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上半年共有15个国家35个海外公司到钢构分公司参观考察,宝冶钢构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已经迈出坚实的步伐。
7月6日,东南网架中标印尼北苏风港电站干煤棚网壳工程。这也是今年以来,继3月15日签约苏丹阿尔萨拉姆水泥厂钢结构工程后,东南承接的第二个国外钢结构工程。
7.18昨下午,上海振华港机与美国两大造桥巨头——钢桥公司及福洛尔公司,共同签订了旧金山新海湾大桥4.5万吨钢结构总承包合同,合同总价约为2.5亿美元。大桥钢塔高148米,为世界抗震钢塔第一高度;桥面钢箱梁总长605米、总宽70米、高5.5米,为世界同类桥梁中第一大箱梁。
9月,中建三局海外市场喜报频传:中标合同总额9328万美元的印尼实武牙电厂和阿木让电厂;阿联酋27层双塔式办公楼钢结构工程开吊;坦桑尼亚154公里公路改建工程开工;也门外交部办公楼封顶。今年,该局加大海外经营力度,先后承建近10项海外工程,实现签约额2.5亿美元。
安徽鸿路钢构承建格林纳达国家板球场也于近期完工。
宝钢产业公司下属冠达尔公司日前与一家印度企业正式签订了赞比亚一铜矿钢结构加工制作合同。至此,冠达尔的钢结构产品已遍布全球五大洲。自1997年产品首次出口到日本以来,该公司稳步拓展亚洲市场,产品陆续进入了尼泊尔、越南和新加坡等国。在不断巩固亚洲市场的同时,冠达尔还不断开拓其他地区市场,10多年来,新增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产品顺利进入了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拥有了一批长期稳定的海外大用户群。今年以来,冠达尔抓住机遇,通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力争进入非洲市场。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艰苦的技术、商务谈判,冠达尔最终赢得了这家赞比亚铜矿的钢结构加工制作项目。据悉,该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开工,明年初交货。冠达尔将以此项目为契机,不断拓展非洲市场。
第三篇:中国文具行业现状及发展状况
中国文具行业现状及发展状况
用6个字来表达这个行业的状况及困惑:大、小、高、低、强消费力量----大
• 文具业的客户主要是企事业单位而不是个人,且每年新增的新企业不断扩大,购买量大;
• 2005年全行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
•近5年年均增长率为12%,今后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5%; • 国家政策有利于介入,政府招标开始纳入文具及办公设备产品; • 1.8亿的学生及上千万的家庭办公开始起航。
企业状况----小
文具零售公司规模普遍很小(最多的店面不超60多家);文具零售公司销售额很小(最大不超5亿元); 文具零售公司的店面面积小(最大不超3000平米)
中国文具流通行业极度分散,2004年全国有2500多家成规模文具公司,而排名前10位的公司销售量之和不到全国总量的10%; 文具生产企业同样面临这些类似的问题,年产量超过10亿的寥寥无几;
中国还未出现全国性的文具零售企业,行业内竞争激烈并呈现强烈的区域性;
进入壁垒----低
• 由于技术成熟度高、产品生命周期长、原料相对易得、设备制造技术、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等因素,文具生产及零售行业的整体进入壁垒较低
• 企业及风险投资机构对文具行业的投资价值有一定程度的低估 ; • 前十大文具零售企业的总和不到全国10%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低,存在整合机会;
人员素质低、零售店的资金需求低、产品技术含量低;
• 70%以上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普通文具产品,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小店林立,市场上很多不正当竞争,行业总体效益低下。
竞争门槛----高
• 从这个行业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规模都可以看得出,这个行业的竞争门槛太高,众多企业无法在市场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这个行业门槛低,所谓的低只是进入门槛,而如果想在这个行业有所建树则并不容易,按俗话来说就是这个行业的“水”很深;
• 大型零售卖场(超市)投资较高,人才要求严格,系统管理规范,因此其进入壁垒相对较高;
• 特殊产品的进入门槛太高,如纸张,他们对资金、技术、人才的需求相当之高,而现有的市场则由几家大型企业垄断着,包括新入大
陆的Double A 和老牌企业APP、UPM、APRIL等;
• 竞争门槛高除了对资金和人才的需求外,另一原因是到目前为止本行业仍然没有良好的赢利模式;
• 行业替代威胁高,大部分企业做不大,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而行业外(及行业内外资)的资金雄厚,收购者和资本运营机构随时准备进入本行业;
生产商和消费者----强
• 中国的文具生产企业大多历史悠久,不管在利润、资金或人才储备上都是要强过流通商;
• 而中国的文具零售业是一个极度分散的行业,无法形成强大的采购,生产商的力量相对强势;
•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众多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本是他们比较关心的领域,近年来大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并且,随着直销方式的普及,消费者拥有很强的谈判筹码;
在整个文具产业链上,博弈已经开始,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发展趋势:
生产商方面:
1、我们从国美收购永乐、百思买收购五星等一系列的并购案中可以闻到一些味道,文具厂家的专卖店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型文具超市的谈判压力,厂家专卖店会越来越多;
2、大中型文具制造商应该尽快涉足直销业务的拓展,尤其是定
制品的业务,这是有别于普通渠道的业务,且利润丰厚;
3、受到竞争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厂家的产品线会越来越宽,做笔的开始做文件夹,做文件夹的开始做订书机,做订书机的开始做碎纸机,以填补经销商在做直销客户时因为没有该品类的产品而选择竞争对手的品牌;
4、因为国内渠道的开发成本不断上升,且销售提升乏力,中小型企业应该注意国际客户的开拓,以保持稳定的利润收入;
5、从COMIX、DELI、TRUECOLOR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可以看到,以出口为主的厂商可以逐步渗透国内市场,并在各大中城市设立旗舰展示店,以保证品牌在国内的能见度;
6、厂家产品的开发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快乐办公则是大部分厂家诉求自己品牌的利益点之一。
批发商方面:
1.本行业老的批发商渠道稳定客户稳定,下一步应该是抢占更多的终端市场,包括建立连锁文具店和开展直销客户,最适合的地方莫过于借助各地的文具批发市场,一可以保证批发客户的稳定,二可以慢慢开拓终端客户,三因为中国文具批发市场的竞争发展,很多地方的中小型批发市场开始演变成中国特色的零售卖场,他们的批发功能越来越少,所以这应该是集约式的文具零售卖场;
2.由于销售量较大,应该开始注意开发OEM产品,并逐渐把精力放在自有品牌的开发建设上,如果可以还可以自己建厂;
零售商方面:
1、门店会两极分化,要不超过1000平米,要不小于40平米,而60??120平米之间的门店,他们所辐射的商圈和零售额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但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则要比40平米以下的店面高许多;
2、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大部分文具店会逃离街铺,转而进入大型写字楼里开门店;
3、越来越多的文具直销业务员逃离所在企业,自立门户不设店面进入个体直销领域,文具店的竞争对手尽在“无形之中”;
4、老的连锁文具公司应该放缓甚至是暂停拓展新的店面,而要加大直销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5、在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由于大型直销商(或与外资合作)的“抢市”行为,他们的开发重点大都集中一些政府及大型企业上,所以作为国内中小型的文具企业,下一步应该由大客户销售转向中小企业客户的开发,这些小型客户由于不在大型文具直销商的重点范围之内,所以即减少了服务大客户的库存、又加快了小客户的回款速度,还避开了强劲的竞争对手,建议各位不要老盯着大客户看;
6、因为门店的作用越来越小,所以企业应该注重精细化的直销体系管理,尽量减少因为业务人员的离开而导致客户的“离开”;消费者方面:
“消费分配原则”将是厂商最关注的。
下面我们拿文件处理系列产品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文件是如何生产到销毁的:
这就意味着,文件夹的竞争品类有这么多!包括订书机、电脑等;所以我们开始要关注----“消费分配原则”,而文件处理系统最近几年发展还是很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第一代的文件夹在色彩、功能等方面已经不适合现代办公,并开始换代;
☆ 内地大量的办公室人员还只在用档案盒处理文件,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轻松办公快乐办公;
☆ 办公室需要更个性化的色彩来点缀枯燥的工作;
☆ 因为工作频率的繁忙、加快和细分,职员对于文件的分类和管理及使用频率依赖越来越重;
☆ 电脑病毒的入侵使我们的重要文件需要及时打印后保存; ☆ 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打印的资料越来越多;
☆ 公司业务和管理行为越来越规范,手册和制度制作越来越多; ☆ 国家规定企业对某些文件的保存必须要在一定年限以上方可销毁。在我们对消费者的调研中发现,对消费者采购文具产品影响最大的2个因素:
1、销售员的推荐
在本行业中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不够,用户认识品牌可以通过朋友介
绍、店面促销、DM海报等,而他们认同产品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认同销售单位(组织)而非产品品牌,所以影响客户购买的关键就是客户能否认同店员(直销)的推荐。
2、是否方便
消费者通常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的在某一固定的企业(场所)购买到自己紧急需要的文具用品,这个一站式不单单是指文具的购买,而且包括家具、家电、IT、日用品、图书、音像制品等,这是国人的消费习惯,尤其是内地。
第四篇:中国甜品行业市场分析
摘要
本篇报告主要是以满记甜品为主题,调查研究并分析中国餐饮业市场中的一个重要一环—甜品行业的市场环境分析调查。通过对中国(香港满记甜品)的细致调查与析,了解了甜品行业的市场前景,市场状况,产品特性。与竞争对手市场的了解分析。运用了SCP分析法对甜品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了解。关键取得要素(KSP分析法)和五力模型(潜在进入者,行业竞争对手,购买者,供应商,买方,替代品)五个角度对行业内部进了环境分析和概括总结。
运用了PEST分析模型从四个角度: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对满记甜品进行了宏观环境分析。
对于公司内部资源环境与竞争能力,我们研究了公司内部的战略要素评估,和swot分析(优势,劣势,潜在机会和外部威胁)从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来阐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来源。
对满记甜品进行了发展战略分析。首先提出了在甜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了了战略展望和战略发展目标的阐述。并提出了经营战略和多元化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了解到满记甜品的谨从以心调配,坚持手造甜品的理念。
关键词:环境分析,发展战略,甜品
/ 17
引言
甜品,一般指用膳后带甜味的小吃,有时会以带浓味的小吃代替,例如芝士。因为在19世纪前西方社会糖的未被普及,使用会被视为是贵族的象征,所以在西餐中甜品是有一定地位的。由于后来糖被普遍使用,所以甜品亦同时普及起来,发展出多元化的特色。及至现在,很多人都会在餐后才享用甜品。近几年来,中国甜品市场日益兴起,成为新兴的消费市场。随着人们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甜品的消费支出越来越高,特别是国内的年轻消费群体,甜品更是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生活的首选消费食品。
在亚洲的主要甜品消费国家之中,日本的甜品消费量是最高的。但随着80、90后成为主要消费人群,中国的甜品消费量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甜品市场中的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市场。但从国内消费者的人均甜品消费量来看,仍然远低于国际人均甜品消费标准,因此,国内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国内这个巨大的甜品消费市场,开始涌现出许多甜品品牌,纷纷开始抢夺国内烘焙市场份额,同时,更多的消费选择也让消费者对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健康仍然被消费者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甜品的休闲功能,品尝一款自己喜欢吃的甜品,可以为自己在紧张工作之余,放松一下身心,或为旅游出行吃喝玩乐带来更多的乐趣。
甜品主要以水果和蔬菜为原料,花样繁多,纷纷以新奇争取人们的青睐。未来,具备绿色健康和休闲功能将是甜品市场未来的主流。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促使甜品商家推出了更多的品类,在甜品的选材和做工上更加讲究,必须色、香、味俱全,从口感、嗅觉和视觉上全面满足消费要求,带给消费者不一样的甜品消费享受。
在目前国内甜品市场上,已经不缺乏甜品品牌,品牌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美誉度已经成为竞争的关键。随着甜品市场的日益壮大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甜品市场消费潜力被看好,对于烘焙饼店老板来说,趁着这一股东风将自己的烘焙品牌产品推广出去,培养知名度和美誉度,是饼店发展的重要方向。
/ 17
第一章
一. 公司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1.1.1公司简介
绪论
满记甜品集团创建于1995年,在香港西贡区创办第一间香港特式“糖汇甜品”专门店,经过五年的独有家庭式管理及不断的研制创新,幸运地得到各食客的认同。并于2000年在西贡总店毗邻扩展多两所分店,及创办以“手造甜品”的品牌于香港九龙半岛尖沙咀新港中心开设第一间分店,并于同年集团以全资公司“半边天实业有限公司”增设一所中央食物工场,供应食物产品给各店铺,为求达到产品的质量保证,于2003年在泰国开设独立工场,直接采购泰国水果及包装产品出口到香港,使客人能在四季品尝到最佳的满记甜品,直至2007年2月,满记甜品集团已于香港多个商业旅游购物区开设共16所分店。现时全集团每年平均营业额大约为港币七千万元,现成为香港甜品业的知名品牌及导航者,计划在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地区拓展甜品皇国。2006年5月,满记集团成员多次来长沙考察市场,充分认可满记在湖南的发展潜力。并于同年八月与长沙满记甜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加盟合同,授权其为湖南省的总代理商。2006年10月,长沙满记甜品有限公司开设了一所面积六百多平方米的中央食品加工厂,并在两个月内开设了长沙鸿铭店和解放西路店、东牌楼店。集团除经营现有香港西贡区总店店铺外,亦有策略性地在本地各商业旅游区及潮流购物商场开设连锁式甜品分店。截至二00九年九月,集团在香港境内开设了共十九间自家营运的『满记甜品』分店,店铺遍布香港、九龙、新界及离岛。
1.1.2公司的特许经营
集团也积极寻求于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拓展海外市场发展机会。邻接香港的深圳市已开设了共七间自家营运的『满记甜品』分店;并且于上海、北京、杭州、苏州、沈阳、湖南、珠海、广州等省市区及海外的印度尼西亚开办了超越六十余间的连锁式『满记甜品』特许专营店。为确保食物质素及提升营运效益,集团自置中央食物制造工场、生果处理仓及物流运输车队,一切营运所涉及的生产、运送、销售皆自行包办处理,不假外求。累积多年的营运经验,集团营运模式已趋向系统化,其中包括成本控制、材料选购、生产流程、质量监控、物流运输及产
/ 17
品销售等等,每个细节部分均力求一丝不苟;产品更推陈出新,不断改进及创新,确保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及维持市场的竞争力。满记最为出名的产品:芒果班戟、榴莲班戟、杨枝甘露、白雪黑珍珠。另外,有三种中式之心甜品十分有名:生磨的“芝麻糊、核桃露、杏仁茶”,合称满记三宝.1.1.3公司的发展规划
稳步扩展全亚洲。满记甜品零售版图不断扩大,分店广布香港主要零售黄金地段。亦遍及内地各主要城市。目标扩展东亚市场,现已打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亚洲区内分店数目已达300间。
为保障食品安全和食材的新鲜,素质优良。满记甜品计划自设运输车队。采用专业保温运输储存器材。并安排产品检测员巡检店铺。
/ 17
第二章 中国甜品行业及竞争分析
二. 经济特性与行业分析 2.1.1市场行情
●市场前景: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厦门、等十九个城市进行市场调查后发现:8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喜欢甜品,90%的人把甜品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投资一间甜品店设备店面等等加起来大约为2—5万元,商业旺区、住宅区都适宜设店。投资成功的关键是掌握制作技术和获得初期的开店指导。甜品已经同咖啡音乐一样,意味着时尚、浪漫和美丽。享受甜品冷饮的美味,追求水果美食的健康,无论是温润养生的东方甜品还是华美精致的西方甜品,都已经走进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无限的市场潜力使甜品行业又将创造一个餐饮神话!
●行业成员面临的竞争力强弱:在内地,不像香港各种甜品店林立,有一定规模的甜品店只有满记甜品,但是大多分布在南方城市,北方城市只有北京,普及率较低。有很大发展空间。但不久香港的另一家知名甜品品牌许留山应该会进驻南方城市,所以满记应该着手在北方多开分店,提高市场占有率。
●行业吸引力:产业市场广阔,而且随着小资生活的逐渐被重视,人们对甜品的需求日渐增长,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目前普遍的竞争对手都效仿满记甜品,满记甜品以他独有的特性和姿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购买者的需求特征:主要针对上班族、大学生。
2.1.2进入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1.规模经济偏大;
2.顾客偏好满记甜品,已有了一定的忠诚度; 3.甜品行业要求食材新鲜,原料丰富;
4.销售渠道单一;
●退出壁垒:1.高度专业化的甜品制造工艺; 2.战略协同关系密切; 3.感情障碍;
/ 17
4.退出成本略高;
2.2.1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集中度(SCP分析法)
●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原料专业,放心更多。满记甜品完全采用新鲜食材现场制作,无任何防腐剂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更有有龟苓膏等药膳。为确保食物质素及提升营运效益,集团自置中央食物制造工场、生果处理仓及物流运输车队,一切营运所涉及的生产、运送、销售皆自行包办处理,不假外求。累 积 多年的营运经验,集团营运模式已趋向系统化,其中包括成本控制、材料选购、生产流程、质量监控、物流运输及产品销售等等,每个细节部分均力求一丝不苟;产品更推陈出新,不断改进及创新,确保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及维持市场的竞争力。在价格上满记甜品在同类甜品中属于高端产品,但与其服务是成正比的。●市场行为之价格行为:价位在同类甜品行业中偏高。
●市场行为之新产品研发:满记甜品店是以南粤特色为主,主要经营项目以港式甜品为主,例如顺德双皮奶、沙湾姜撞奶、传统糖水、果汁、滋补炖品一系列产品为基础,还会推出如杨枝甘露、芒椰奶昔等更加丰富的甜品提供给顾客。●市场行为之重组兼并与合资:实行特许经营策略。经营规模标准型。●市场绩效:员工分配店长兼收银员:1名工作职责范围:负责每天开店和打烊,原料的管理,资金的管理,员工的管理。甜品加工制作:4名工作职责范围:负责介绍甜品、甜品加工。店堂打杂兼采购:1名工作职责范围:负责店内的卫生清扫,店内日常用品、原料采购。兼职:1名工作职责范围:每个星期
六、星期日在店内负责服务。
2.2.2关键取得要素(KSP分析法)
●特定战略:满记甜品店是一个以60平方米的店铺,整体布局规划和装修欲以甜蜜、温馨为原则,店内有许多宣传甜品的画册,贴图可以使顾客更加有食欲,店内的座位高低有序,满足了不同顾客的视觉要求,这也让整个店铺的空间效果十分和谐。
●产品属性(品牌形象,资源,能力,属性)
鉴于面对的是一群年青及新中产之消费市场。满记甜品会以有趣的元素作为新的 6 / 17
起点。以新鲜食材为基础的健康甜品。面向一群年青及新中产之消费市场,偏向年轻、时尚的美味。严格把关质量卫生,力求百分之百新鲜。高档次的服务。
2.3.1行业分析之五力模型
●五力之一:原材料供应商
满记甜品店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甜品及各种小吃,因此需要准备很多的食材,所以作为连锁甜品经营需要和供应商进行很好的商谈,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进行长期合作,争取最低成本。●五力之二:潜在进入者
目前中国有很多很多饮食店,其中,星巴克的饮料的价格在21~36元,糕点在12~28元。麦当劳、肯德基饮料咖啡在13~22元,蛋糕在5~10元。伊麦香晨饮料(豆浆、绿豆糖水)价格在3~5元,点心(香芋饼、红豆饼)价格在1~3元。”满记甜品店的目标人群为学生、青年及上班族,这群人的消费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我们甜品店价格的定位在中低档,和星巴克食品价格的对比,我们具备价格优势。麦当劳、肯德基的主打特色不是甜品,因此甜品的选择少。而满记甜品是专门的甜品店,拥有种类多样的甜品,符合各种顾客的口味需求,因此我们相比具备产品优势。虽然伊麦香晨的食品价格低廉,但是产品缺乏特色,种类少,基本上只能满足顾客的早餐。而满记甜品提供多种品种的甜品,符合任何一个时间段的顾客需求。由以上资料分析可知潜在竞争者的威胁是比较小的,星巴克、肯
/ 17
德基、麦当劳等等,虽然我们是甜品店,但是可以学习星巴克拥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咖啡文化,满记甜品也要有自己的主题,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对于麦当劳、肯德基,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对员工的激励制度,让员工有充分的积极 性去努力工作。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遍及全世界,它们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等等都是很值得学习的。●五力之三:服务性企业替代品
虽然满记甜品店已经有了很高的市场份额,但是满记的各种甜品的价格和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相比是较低的,因此相对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替代品的产品价格来说,具备价格竞争力。满记甜品店是以甜品为主题,无论什么年龄,甜品总是很让人憧憬的,特别是针对当代年轻人更是愿意享受甜品的美味。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和饮食需求,因此会得到顾客的支持度高。吸引顾客,有利于让顾客转变消费模式,成为我们的回头客。●五力之四:产业竞争对手
通过对现有服务性企业间竞争的分析,针对于甜品店,目前中国有很多的饮食店,但是类似于满记甜品这样的主题甜品店是很少的,因此我们的竞争者数量少,竞争力量薄弱,具备竞争优势。服务的差异化程度大,因此我们的竞争小。通过对甜品店的调查,55%的人是非常喜欢吃甜品的,73.33%的人是偶尔会去甜 品店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甜品是很受这群人的欢迎的。星巴克的饮料的价格在21~36元,糕点在12~28元。麦当劳、肯德基饮料咖啡在13~22元,蛋糕在5~10元。伊麦香晨饮料(豆浆、绿豆糖水)价格在3~5元,点心(香芋饼、红豆饼)价格在1~3元。满记甜品店的目标人群为学生、青年及上班族,这群人的消费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我们甜品店价格的定位在中低档,和星巴克食品价格的对比,我们具备价格优势。麦当劳、肯德基的主打特色不是甜品,因此甜品的选择少。而我们满记是专门的甜品店,拥有种类多样的甜品,符合各种顾客的口味需求,因此我们相比具备产品优势。虽然伊麦香晨的食品价格低廉,但是产品缺乏特色,种类少,基本上只能满足顾客的早餐。而满记甜品提供多种品种的甜品,符合任何一个时间段的顾客需求。综上所述, 满记甜品与现有企业间的竞争中具有产品优势、价格优势、地理位置优势,且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 17
●五力之五:购买者的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顾客的消费能力不断地提高,对物质文化消费的需求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满记甜品店是一种文化产品,无论是在外在装饰上,还是内在甜品上,都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特别符合当代年轻人对甜蜜的美好向往的愿望,能够很好的迎合顾客的精神文化需求。顾客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而满记甜品是富有个性的甜品店,符合顾客的人性化追求。同时甜品店的价格定位在中低档,消费水平不高,特别符合顾客期待的质量高、价值高而价格低的需求,因此我们能得到顾客的支持。
综合以上各种竞争力的分析,满记甜品店拥有良好的竞争环境,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发展前景可观。
/ 17
第三章 外部资源和竞争能力
三.外部宏观环境(PEST分析模型)3.1.1政治法律
从国际政治环境的角度看,企业应重点了解“政治权力”与“政治冲突”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政治权力”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正式手段对外来企业权利予以约束限制,以保护本国利益,它包括劳工限制、进口限制、外汇管制以及国有化等方面的内容。“政治冲突”是指国际上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如战争、**、罢工等直接冲突及不同政治观点在国际事务中产生的摩擦等带来经济制裁或经济政策的改变等间接冲突。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许多经济法规,如《企业法》、《合同法》、《商标法》、《环境保护法》、《专利法》、《广告法》、《食品卫生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
3.1.2经济环境
●最近5年中,我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7年为5.5%。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迅速实现了和平崛起,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的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正在改变着世界。
●人均GDP: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GZ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5年跃上2000美元台阶,1999年再上3000美元新台阶,至2008年又跨越一万美元台阶,达到10529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据抽样调查,2008年,GZ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9398元,比上年增长12.4%。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115元,比上年增长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9%。
3.1.3社会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吃”已不仅仅是为了吃得饱,还要吃得美味、吃得健康、吃得时尚。一般指用膳后带甜味的小吃,有时会以带浓味的小吃代替,例如芝士。因为在19世纪前西方社会糖的未
/ 17
被普及,使用会被视为是贵族的象征,所以在西餐中甜品是有一定地位的。由于后来糖被普遍使用,所以甜品亦同时普及起来,发展出多元化的特色。及至现在,很多人都会在餐后才享用甜品。与进口甜品相比,中式甜品更显精致、更有历史、更重营养、也更富内涵,必将超出单一的饮食方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4技术环境
中式有技术限制的。要做出一份好吃的甜品,是需要特定的技术加上好的原料、好的功底。不像有些饮品,看几下做出来的产品基本就差不多。这样的技术壁垒阻挡了那些想捞一笔就走的人。新鲜健康,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所采用的原材料都无任何的添加剂,对人没有任何的伤害。说起中式甜品甜品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是烘焙类的面包、蛋糕之类的。有些怕胖的女孩子还不敢吃,等到真正的了解到后,就口无禁忌了。有些传统的糊类,炖品类还比较养生,养颜。
一般来说,喜欢吃甜食的人,脾气都不坏,她们的坏情绪可以被巧克力、蛋糕、布丁、奶酪等一切甜美的食物代谢殆尽。甜品,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大致分为甜点心和广式的糖水。甜品,顾名思义,是不能做正餐的东西,自然也不用顾忌营养或者其他一些禁锢我们口味偏好的规矩之类,只要好吃全部都可饮用甜品以成为点心。名副其实的点心还要恰如其分地点在心头,所谓心水之物就是这个意思了。
在冬季,热食滋补甜品、手工磨糊、牛奶炖品、精选奶制甜品等让喜欢甜食的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品尝到可口的甜品。
/ 17
第四章 内部资源和竞争能力
四.公司的内部资源与竞争能力 4.1.1内部战略要素评估
●产品定位:以新鲜食材为基础的健康甜品。
●企业定位:累积多年的营运经验,集团营运模式已趋向系统化,其中包括成本控制、材料选购、生产流程、质量监控、物流运输及产品销售等等,每个细节部分均力求一丝不苟;产品更推陈出新,不断改进及创新,确保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及维持市场的竞争力。
●质量定位:严格把关质量卫生,力求百分之百新鲜。●价格定位:价位在同类甜品行业中端。●观念定位:美味也可以时尚
●形象定位:针对全球性市场策略,一套全新满记甜品视觉系统应运而生,继而向更大更新之亚洲市场进发。鉴于我们面对是一群年青及新中产之消费市场。满记甜品会以有趣的原素作为新的起点,甜品怪兽之出现将会带来市埸的震撼。●功能定位:休闲、避暑等 ●服务定位:高档次服务
●市场定位:面向一群年青及新中产之消费市场,偏向年轻、时尚的美味。
4.2 SWOT分析
4.2.1优势(strength)
成本低 位置好 人口流量大 目标顾客显著 前景好 4.2.2劣势(weakness)
竞争大 管理经验不足 顾客数量变化大 资金不充裕 4.2.3潜在机会(opportunity)
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目标人群对产品的选择 商业圈流量大 开拓市场希望大 周边竞争者少
4.2.4外部威胁(threat)
需求变化大 市场价格变化大 季节变化多元素 潜在竞争者增多
/ 17
4.3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来源 4.3.1有形资产
于2000年在西贡总店毗邻扩展多两所分店,及创办以“手造甜品”的品牌于香港九龙半岛尖沙咀新港中心开设第一间分店,并于同年集团以全资公司“半边天实业有限公司”增设一所中央食物工场,供应食物产品给各店铺,为求达到产品的质量保证,于2003年在泰国开设独立工场,直接采购泰国水果及包装产品出口到香港,使客人能在四季品尝到最佳的满记甜品,直至2007年2月,满记甜品集团已于香港多个商业旅游购物区开设共16所分店。现时全集团每年平均营业额大约为港币七千万元,现成为香港甜品业的知名品牌及导航者,计划在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地区拓展甜品皇国。稳步扩展全亚洲。满记甜品零售版图不断扩大,分店广布香港主要零售黄金地段。亦遍及内地各主要城市。目标扩展东亚市场,现已打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亚洲区内分店数目已达300间。
4.3.2无形资产
累积多年的营运经验,集团营运模式已趋向系统化,其中包括成本控制、材料选购、生产流程、质量监控、物流运输及产品销售等等,每个细节部分均力求一丝不苟;产品更推陈出新,不断改进及创新,确保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及维持市场的竞争力。满记最为出名的产品:芒果班戟、榴莲班戟、杨枝甘露、白雪黑珍珠。另外,有三种中式之心甜品十分有名:生磨的“芝麻糊、核桃露、杏仁茶”,合称满记三宝.为保障食品安全和食材的新鲜,素质优良。满记甜品计划自设运输车队。采用专业保温运输储存器材。并安排产品检测员巡检店铺。
/ 17
第五章 发展战略分析
五.战略展望和发展战略 5.1.1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店专营权纠纷严重 ; ●自制甜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现象较普遍; ●店面风格雷同,产品相似度极高 ; ●实体店数量多,行业竞争激励; 5.1.2战略展望与目标 ●原料专业,放心更多
甜品店要与知名品牌饮用水、乳制品以及其他原材料的地区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在甜品店内点餐区域和各类宣传品上进行标识。从原料供应商值得信赖的角度出发,给顾客一种食品安全能够确切得到保障的感觉。●品种丰富,选择更多
众口难调。甜品店要尽可能让甜品口味适应各个年龄层次,各类品味的人。推出诸多款式的甜品可供各类顾客挑选。●营养全面,健康更多
甜品店经营品种除了普通的冰品甜品外,还有香港水果甜品,药膳滋补炖品类、凉茶类、龟苓膏类。价格表上列明每种甜品所含的补品成分、药膳滋补功效、适应症等,以便顾客按需选择。低热量、有良好养颜功效的甜品,尤其针对爱美的年轻女士。吃甜品和保持好身材不仅不冲突,而且能够通过食补养颜。●服务规范,满意更多
甜品店员工分为管理、甜品加工制作、点餐收银、店堂清洁四类。分别着统一服装进行操作和服务。员工要求技能专业,服务统一使用普通话,建立严谨的服务管理规范和投诉回访机制,并严格进行监督管理。
5.2经营战略
5.2.1前期式营销策略
试营业一周,全部甜品8.8折优惠。每天推出一种甜品限量免费品尝,发传单一万份。根据试营业的情况,整合产品,改进不足。开业前两周内全部甜品8.8
/ 17
折优惠,凡是在本店就餐的幸运者,有精美礼品相送。准备若干印有促销信息的气球送给客人和朋友。5.2.2日常式营销
全员推销,每一员工都是推销员,实现信息的人际传播。要求全体员工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与人为善。员工形象就是企业形象,实现口碑效应,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5.2.3体验式营销
新产品推广过程中,注重客户体验,让客户从外观以及店面的布置来吸引消费者更多的了解我们的产品。着重挖掘客户的口味需求,促进其购买。5.2.4合作式营销
通过与商场的服饰品牌进行合作,施行满一定的金额送满记甜品的代金券,从而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且提高了购买率。5.2.5广告传媒营销
各个商业区的显示器、视广告、微博营销平台等。5.2.6网页策略
公司将会建立自己的网站,建立后应有专人进行维护,并注意宣传,这一点上节省了原来传统市场营销的很多广告费用,而且搜索引擎的大量使用会增强搜索率。
5.3多元化发展 5.3.1品牌形象大革新
现代时尚风格,由全新门店装修带领满记革新形象。一改以往昏黄的色调,新门店的内饰设计,换上灰白色的高雅格调。5.3.2满记餐具夺目登场
满记甜品推出独有满记特色的各式餐具 5.3.3满记服装
满记服装,集简约时尚于一身,5.3.4All day breakfast全日制早餐
作为甜品业界的先行者,满记甜品一心贯彻以心调配的理念,在甜品领域上不断推陈出新。推出全新西式早餐。
/ 17
第六章 企业文化
为确保食物质素及提升营运效益,集团自置中央食物制造工场、生果处理仓及物流运输车队,一切营运所涉及的生产、运送、销售皆自行包办处理,不假外求。累 积 多年的营运经验,集团营运模式已趋向系统化,其中包括成本控制、材料选购、生产流程、质量监控、物流运输及产品销售等等,每个细节部分均力求一丝不苟;产品更推陈出新,不断改进及创新,确保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及维持市场的竞争力。
一直谨从以心调配,坚持手造甜品的理念。严选优质,时令的食材。结合新颖巧妙地意念,透过认真细致的烹煮,奉上滋味窝心的甜品。
/ 17
结束语
甜品既可以作为中式饭食后的甜品,也可以作为夜宵的小品,为我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今天,时尚男女们从享受甜品冷饮的美味,到追求果品 的健康养颜;从享受美食,到追求情调和惬意;无论是华美精致的西方甜品,还是温润养生的东方甜品,都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让时间走得轻松,给繁忙的生活一个留白空间,随着甜品逐渐被广泛接受,一片丰厚的市场呈现在我们面前。相对于竞争日益残酷的普通餐饮业,甜品无疑是一片潜力巨大的新天地,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时代潮流,行业现状,再深入对比现有行业的领头羊,再进行创业,才能少走弯路歧路,早日成功。
参考文献
《战略管理 概念与案例》第14版 小阿瑟.A.汤普森(Arthur A.Thompson Jr)(美)A.J.斯特里克兰(A.J.Strickland)约翰.E.甘步尔(John E.amble)
《舌尖上的西式点心(附光盘)》黎国雄编著
《餐饮经营得失谈》 唯编著
《饮业标准与法规》吴晶,钱峰 编
/ 17
第五篇: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
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
www.xiexiebang.com 2013-12-09 医药网 字号:放大 正常
生意社12月9日讯 在全球医疗科技和生物医药版图里,中国颇具竞争力的不是产值最大的药品,而是国家主推的中医、以及自发形成一定优势的医疗器械。
每年在全球各地举行的大中型医疗器械展览会上,随处都活跃着为数众多的中国人的身影。虽然在很多高尖端产品上中国与世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随着诸如深圳迈瑞、鱼跃医疗这样民营医疗器械企业的崛起已经显得越来越小。医疗器械无疑是中国医疗科技及生物医药产业中,最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领域。
而在国内市场,医疗器械也在历经疯狂成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后的市场整合阶段,很多缺乏技术含量的企业已经被市场淘汰,靠规模和技术的力量,让强者愈强。
面对庞大中国市场的高端跨国外资医疗器械企业,无论如何不愿意看着本土的竞争对手日益壮大,在竞争策略上乏招可陈后,它们只能通过收购的方式“消灭”对手。
强大的上游务必成就不凡的下游。零售终端康复之家以其特有的模式,在短短时间内成长为中国新商业模式下的最为优秀的医疗器械零售终端,并在不断战略布局全国。
一条综合了各种业态、模式、特色的完整医疗器械产业链不断得到完善。此刻,也迎来了行业政策密集“推进期”,产业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留给实力者的未来当然也更为广阔。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历经长时间的筹备,正式发起成立医疗器械分会。分会经过深入广泛的行业调研,编辑出版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
本报告主要由行业宏观政策、发展综述、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全球发展概览、前景趋势预测等六个部分组成,力求从各个角度相对全面地对行业发展进行梳理、提炼和观测,供业界同行参考。
第一章2013中国医疗器械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2013年中国出台的医疗器械政策较少,但对部分政策有修订,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包括2013年以前的行业政策的后续效应,以及新医改、国务院扶持健康服务业等宏观政策,也对医疗器械行业带来相应的影响。
一、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进行修订,重点呈现三大变化
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自2000年发布第一版后一直未修订,部分条款制定不合理,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新版条例变更的内容包括注册审评放宽、增设审评绿色通道、调整产品注册与生产场地许可次序等。
200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首次发布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下称“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2010年,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牵头再次对社会征求修订草案的公开意见,近两年内,修订草案又多次小范围征求意见,但均止步于此。
条例修订之所以“悬而不决”与医疗器械的多头管理密切相关。但在2013 年的国家机构调整后,国家质监总局已经取消了对进口医疗器械的认证职能,因此条例新规能顺利完成修订。
现行条例主要内容围绕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取得监管部门的许可展开,由于颁布时间早,许多事项没有涉及,导致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条例新规将调整产品注册与生产场地许可次序变更,从必须先办理生产许可后注册产品转为可先注册再办理生产许可。这意味着,医疗器械企业可以专注于产品研发、上市,而不必将前期资源消耗在生产厂房投资上,这将大大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有利于创新。
此外,新条例对医疗器械的注册审评进度也有所提速,如增设审评绿色通道,前述知情人士表示,三类高风险医疗器械是适用绿色通道的主要对象。目前市场上多数高值耗材属于三类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将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同时,部分三类医疗器械将被重新划归为二类,监管压力有所缓解。
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实施后,价格效应在市场有体现
2012年底,原国家卫生部发布《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明确对血管介入等高值医用耗材探索实施省级集中招标,并提出与药品招标类似的“推进带量采购、量价挂钩的购销模式”的要求。
从全国来看,医疗耗材按省级进行集中采购正在大面积铺开,去年以来十个左右省级行政单位启动医用耗材的统一招标采购。最先实施的浙江省、河南省首轮医疗高值耗材招标平均降价分别达到15%和25%。
省级集中招标背后,凸显政府对医疗器械价格进行直接管控的意图。除了招标部门之外,国家发改委同样在酝酿掌握和清理医疗器械销售价格,早在2011年,相关部门就曾发布《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但由于业界反应强烈搁置。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领导在研讨医疗服务收费与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时,再度提出要重点加强对医用耗材价格的监管,严格控制单独收费品种,价格管控已箭在弦上。三、四部委“医疗器械专项扶持”政策
年初,工信部已开始着手制定加快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工作计划,主要是一些导向性的思路,着重于行业的长期发展,但至10月底仍然没有出台。
7月17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吴海东副司长表示,医疗器械类专项是今年新实施的扶持重点,其中明确提出促进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掌握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医疗设备等。
事实上,这项由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和卫计委正联手拟定“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整个专项扶持资金为15亿元。其中,2013年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发展专项将聚焦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重点支持的三大领域包括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治疗设备等。
被纳入专项的企业则有望获得优厚的补贴“红包”——千万元级别以上的扶持资金。坊间从7月起就开始传闻说工信部将很快公布被纳入专项的企业名单,但直到11月初,名单仍未推出。
四、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拉动
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
我国健康服务业涉及范围广、产业链长,而医疗器械作为健康服务业的基础支撑行业,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数据显示,医疗器械设备的市场规模在2011年已达到1200多亿元,2000年-2010年的复合增长率约21.3%,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3000多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医疗器械仅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这与国外42%的比重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日益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社会结构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医疗器械的需求。同时,在政策方面,继“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和服务量要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0%目标”之后,去年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又明确指出,未来8年将推出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元的7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其中有1090亿元将用于县级医院技术配置,在此背景下,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县级医院对医疗设备的购置需求将会大量增加,这将很好地拉动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行业机遇到来,医疗器械行业成长潜力巨大。
中信建投经济咨询研究总监周锐指出,医疗器械企业应把握住大好的发展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向市场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局面,实现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五、科技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2015)》行业的持续推动
科技部于2011年11月公布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2015)》,目前对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规划总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建立医疗器械研发创新链,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和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需要和临床常规诊疗需求;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创新品牌,大幅提高产业竞争力,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实现快速跨越。
规划还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如在技术目标上,要突破20-30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形成核心专利200项;在若干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并形成产业优势。
在产品目标上,要创制50-80项临床急需的新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急救医疗器械产品,重点开发需求量大、应用面广以及主要依赖进口的基础装备和医用材料,积极发展慢病筛查、微创诊疗、再生修复、数字医疗、康复护理等新型医疗器械产品。
在产业目标上,要重点支持10-15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扶持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立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和10个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能力目标上,大幅提升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立20-30个技术研发平台,新建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我国医疗器械标准、测试和评价体系,发9 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推动产学研医深度结合,切实保障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力求技术突破、产品创新、能力建设和应用普及,重点实施基础装备升级、高端产品突破、前沿方向创新、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应用示范工程五项任务。
一是基础装备升级:紧密结合县级、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医疗器械配置升级的紧迫需求,重点支持一批适宜基层、高可靠性、低成本、先进实用的医疗器械产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装备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
重点发展适宜基层的数字化X射线机、彩色超声成像仪、免疫分析仪、血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多参数监护仪、除颤仪、呼吸/麻醉机、血液净化设备等基础装备、耗材及应用解决方案,提高产品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降低成本,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装备需求;加快适宜基层的慢病筛查、全科医疗、健康管理、中医诊疗、康复保健、家庭护理等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数字化医疗、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应用技术发展。
二是高端产品突破:着力突破高端装备及核心部件国产化的瓶颈问题,实现高端主流装备、核心部件及医用高值材料等产品的自主制造,打破进口垄断,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产业竞争力。
重点研制64排螺旋CT、1.5/3.0T超导MRI、PET-CT、实时三维彩色超声成像仪、高清内窥镜等高端影像设备;研制全自动管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全自动高通量生化分析仪等体外诊断系统与试剂;研制影像导航辅助治疗系统、实时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和神经电刺激器等先进治疗装备;开发介入支架、人工关节、人工血管、骨修复材料和口腔材料等高值医用材料。重点突破超导磁体、多通道磁共振谱仪、高分辨率PET探测器、大热容量CT球管、X 射线平板探测器、超声换能器等核心部件,以及精准定位与导航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电化学/生化传感技术、可再生修复材料技术等关键技术。
三是前沿方向创新:加强新原理、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工艺的研究,加快前沿技术突破和创新产品开发,抢占未来科技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积极发展多模态融合成像、分子成像、太赫兹波检测、低剂量光子探测成像、电阻抗功能成像、体内光学相干成像、超声聚焦治疗、神经接口与刺激、微弱生理信号采集、微流控和微纳制造等前沿技术;加快发展精准手术机器人、碳纳米管CT、无创血糖、全降解血管支架、细胞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中枢神经再生修复材料、新型中医诊疗器械等前沿创新产品。积极推进人体传感器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相结合的全民健康感知、管理和促进等新型服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四是创新能力提升:统筹布局项目、人才、联盟、平台、基地,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通过产学研医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优势科技资源,系统构建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体系,大幅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中青年专家等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二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建立完善重大产品、核心部件的研发联盟等。三是加强医疗器械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医用电子、医学成像、物理治疗、体外诊断、医用材料、个性化设计和制造、可靠性保障等20-30个技术研发平台,建成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医疗器械战略研究体系的建设。四是加强区域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推进8-10个国家科技产业基地建设。
五是应用示范工程:以“创新发展,惠及民生”为宗旨,实施“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和“数字化医疗示范工程”,加快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推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包括实施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和实施数字化医疗示范工程。
六、新医改推动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放量
2009年新医改调集了各部委力量,方向明确、分工明确,使得11配套政策较具操作性。同时,从出台的每个政策可以看出,每个政策对行业以及行业龙头而言都是利好,都是一次行业洗牌,有利于扶强汰劣。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四大体系,即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和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国家在新医改的投入上,2009年政府卫生投入跃上6000亿元台阶,同比翻倍增长;2009-2011年增量投入较存量增幅77%,三年总投入将达到近2 万亿元,新增8500 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 占比>5%,政府投入占比将快速跃升至38%。
在新医改的政策推动下,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
七、政府招标采购政策调整为本土医疗器械发展带来潜机
2011年9月,卫生部决定,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重庆8省市开展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工作,集中采购的耗材有心脏介入类医用耗材,包括导引导管、支架、导丝、球囊、动脉鞘、压力泵等,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膝关节等。这些医用耗材90%以上是进口品种。
今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工信部有关官员表示,国产医疗器械为今年国家扶持重点。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确保财政资金优先采购国产医疗设备。
据了解,自2008年开始,我国展开了全国性医疗器械产业调研,目前掌握了基本资料。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当前的特点是:小批量,但利润率高;产品有公共产品属性,属于政府买单范围;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征明显,创新速度非常快,获得政策极大关注。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提升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精准12化和网络化,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发展。
八、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CFDA今年10月8日出台的该意见文号为“食药监械监〔2013〕205号”,出台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完善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各级监测体系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监测制度建设,切实提高监测、评价和风险预警能力,有效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各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和监测网络,完善监测机制,落实监测责任,健全监测制度,规范监测工作,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面,探索哨点监测模式、逐步建立监测哨点,使风险预警能力明显提升,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
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机构、完善三个机制、健全三项制度、实现三个覆盖。其中2013年-2014年为建设与完善阶段,2015年为深化与提高阶段。
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小型医用吸氧器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CFDA于9月16日发布的该通知,文号为“食药监办法〔2013〕63号”,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小型医用吸氧器生产经营行为,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内容只有三条:
一是对于不含医用氧的小型医用吸氧器,继续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进行审批。
二是对于小型医用吸氧器中灌装医用氧气的,纳入药品监管。持有氧批准文号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符合药品GMP要求下,按照注册的工艺流程进行氧气生产和灌装。
三是各地要继续加强对小型医用吸氧器和医用氧的监管。对于小型医用吸13氧器的生产经营行为违反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的,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保证公众用药用械安全。
十、国家食药监总局就医疗器械质监抽验规定征求意见
CFDA于7月19日发布,该《规定》指出,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监管的需要,制定抽验工作方案,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支持保障,及时公布抽验结果。被抽样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抽样。需要被抽样单位协助寄送样品的,被抽样单位应当协助。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医疗器械抽样时,应当由2名以上(含2名)具有执法资格的医疗器械监管和抽样人员实施。在抽样过程中,应当依法对被抽样单位开展监督检查。
抽样单位或标示生产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提出复验申请,逾期视为认可该检验结果,检验机构将不再受理。
如样品与“医疗器械抽样记录及凭证”上的记录不相符的,承检机构应当与抽样单位核实,由抽样单位进行纠正。对不符合检验有关规定的不得开展检验工作,并将结果上报组织单位。
所抽样品不属于抽验工作方案中规定的抽样范围或不符合抽验要求等情况的,承检机构应当在收到样品5个工作日内与抽样单位联系确认并安排样品退回。抽样单位应当按照抽验工作计划抽取补足样品并及时移送承检机构。
《规定》还要求,承检机构应当按照检验检测要求建立相关制度,开展检验工作,及时出具科学有效的检验报告。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保存期不得少于5年。
《规定》同时要求,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检验报告后,应当对相关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采取控制措施,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承检机构伪14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按照《条例》处理;违反纪律泄露和对外公布检验结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第二章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综述
一、2013医疗器械行业重大事件综述
针对2013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我们整理了十个对行业具有较大影响的新闻综述:
1、商务部展开医疗器械行业垄断、成本价等现象调查
今年6月,商务部反垄断局通过中国医疗器械协会等协会、商会向医疗器械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关于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的调查问卷”,仅中国医疗器械协会就向向3000家医疗器械企业发出了调查问卷。
该问卷主要调查内容是企业是否在进入市场时遇到地区封锁问题,不涉及报道中提到的“商品进口价格、卖给分销商的价格、是否打算上调或下调价格、产品数量和质量、销售手段、员工规模以及生产成本等”内容。
2、国内首例纵向垄断案判决落地:强生败诉
《反垄断法》颁布五年后,国内首例纵向垄断案8月1日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宣判。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被认定纵向垄断,被判赔偿北京锐邦涌和科贸有限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53 万元。
据《新京报》报道,原告锐邦公司与被告强生公司的争端起于2008年。锐邦公司是强生公司医用缝线、吻合器等医疗器械产品的经销商,双方之间签有《经销合同》,约定锐邦公司在强生公司指定的相关区域销售爱惜康缝线部门的产品,合同期间,锐邦公司不得以低于强生公司规定的价格销售产品。
2008年3月,锐邦公司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采购竞标中以最低报价中标,受到强生公司的警告并被取消在部分医院的经销权,后又被完全停止供货。
2010年8月11日,锐邦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强生公司赔偿因执行该垄断协议对锐邦公司低价竞标行为进行处罚而给其造成的经济损失1400余万元。
2012年5月18日,法院一审作出判决,认为锐邦公司举证不足,不能认定其构成《反垄断法》所规定的垄断协议,判决驳回其全部诉讼请求。锐邦公司不服,于2012年5月28日提起上诉,上海高院先后三次开庭审理。当年8月1日终审,强生败诉。
该案的现实意义在于,关于纵向垄断的认定和处罚,向来争议很大。该案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起原告胜诉的生效判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竞争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显现。
3、发改委医疗器械价格管控被搁置
从2011年起向业内征求意见的《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送审稿)》至今依然没有落地,意味着发改委管控医疗器械价格的意图被搁置。
目前,医疗器械类产品一直是企业根据市场自行定价,政府从未干涉过此类产品的定价和利润。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昂贵的新型医疗器械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但是,医疗器械产品很难像药品一样由发改委直接定价。根据《价格法》第十九条规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
目前国家没有把医疗器械(耗材)价格的定价权限纳入中央或地方的定价目录,医疗器械(耗材)生产经营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属市场调节价,生产经营企业的产品可按《价格法》有关规定自主制定价格。这也就是医疗器材的定价难以调节的原因。
据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顺16利落地的最好办法就是先修改价格法。
4、我国正式成为ISO/TC150/SC7工程医疗组织的成员国
2013年,我国成为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50/sc7的积极成员国,这个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主要致力于外科植物
五、矫形器械、工程医疗产品分技术委员会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我国还获得了这个组织标准化活动的国际投票权。
这个国际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的分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了几年的时间,算上中国已经有十三个成员国。我国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中的唯一的一个成员国。加入这个组织有利于我国进入到先进的医疗器械产业国家的行列,还对于我国跨越技术壁垒,并且在这类技术的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方面是很有意义的。5、2013“两会”号召规范医疗器械市场
医疗器械近来最令人关注的热点政治事件莫过于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在2013年的“两会”上,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都呼吁要关注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问题,集中力量做好对医疗器械产品的监督管理,务必要净化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秩序。代表委员会建议要修改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条例,从根源着手做好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建设工作。
如全国人大代表肖伟表示一定要集中采购大型的医疗器械产品,杜绝采购中出现的行贿受贿等不法行为。与此同时也应该提高对医疗器械企业经营水准的认证门槛,促进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合理利用资源优势。这样才能够缩减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价格,让医疗器械产品能够最广泛的受益于群众。相应的,也可以保证医疗器械行业的秩序得到规范。
6、美国对华医疗设备发起337调查
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官方网站消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对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美国销售子公司发起“337调查”,主要针对该公司用于治疗睡眠呼吸障碍的医疗设备产品。
声明称,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瑞思迈公司今年7月19日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指控美国进口及在美市场销售的睡眠呼吸障碍治疗设备产品侵犯了该公司专利。据声明,同时被申诉的还有位于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另外两家公司。
美国 “337调查”最早得名于《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337条款,后经历数次重大修订。根据该条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有权调查有关专利和注册商标侵权的申诉,此外也开展涉及盗用商业机密、商品包装侵权、仿制和虚假广告等内容的调查。“337调查”不仅监督国际贸易,也管控美国国内的州际贸易,因此执法对象不仅是外国企业,也涉及美国本土企业。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贸易总额达300.62亿美元,同比增长13.03%;其中,出口额为17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96%。美国、日本和德国是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前三大市场,2012年三大市场所占比重达39.35%。对于频繁遭遇“337调查”,中国商务部多次表示,希望美国政府恪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承诺,共同维护自由、开放、公正的国际贸易环境,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今年以来,美国已多次对中国产品发起“337调查”及反倾销调查。
7、微创医疗、华大基因收购美国同行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9月用2.9亿美元将美国Wright医疗骨科业务正式收入旗下,这笔交易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医疗行业最大的跨国收购案例。
作为国内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商,微创医疗同时也是国内最大医用支架产品的生产商,其在心血管支架领域长年占据第一市场份额。在2005年微创医疗在国内上市首款用药物涂层支架之前,国内这一市场几乎被美国强生和波士顿科学垄断。18
此外,华大基因3月宣布,已通过其全资子公司Bet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完成对美国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交易总值为1.176亿美元。
8、美国史赛克59亿港元收购中国骨科产品生产商创生控股
1月,我国骨科产品生产商创生控股宣布,国际医疗技术公司史赛克(Stryker)以总代价约59亿元收购创生全部股份,Stryker将全部以现金支付收购,收购完成后,将撤销公司股份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创生之控股股东Luna已承诺接受Stryker之要约,将其持有的61.72%创生股份售予Stryker。创生主席及首席执行官钱福卿、及副总裁钱晓锦已与Stryker签署三年服务条约,承诺于收购完成后继续留任协助集团日常运作。
Stryker是国际性医疗技术公司,于纽交所上市,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医疗技术,包括重建植入物、医疗及手术设备、以及神经技术及脊柱产品。Stryker总裁及首席执行官Kevin A.Lobo 表示,冀以创生的研发专业、制造能力及分销网络优势,拓展中国市场。
9、强生、美敦力等企业产品被召回
GE医疗先后于7月30日、10月8日以及10月17日在华低调进行的三款医疗设备召回,所涉的最新三款召回产品——影像归档及传输系统(Centricity PACS)、诊断图像处理软件(Medical Systems SCS)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SPECT又被指在召回信息公布和时间延迟方面“内外有别”,中国市场召回明显晚于海外。
9月,根据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报告称,由于产品在设计或生产中的缺陷,Medtronic Inc.公司对其生产的药物灌注系统、Medtronic MiniMed公司和Unomedical a/s公司对其生产的胰岛素泵输注管路和针头进行主动召回。19
10、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成立医疗器械分会
11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于第八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展论坛在昆山召开期间,正式成立医疗器械分会,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推动医疗器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该分会由柏煜任分会长,由陈红彦任秘书长。
据悉,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是中国近年来发展较快、拥有会员数量较多、活动会议等比较活跃的一定国家级社团组织,其主管部门为国务院国资委。
二、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统计 1、2013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分析
过去12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2 年的170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2年间增长了近9.4倍。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抽样调查统计,2013年前10月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规模达到1410亿元,预计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预计比上一增长21.19%(如图1)。
2、医疗器械市场集中度分析
统计显示,世界排名前10位的医疗器械企业分别是强生、西门子、GE医疗、美敦力、百特医疗、飞利浦医疗、波斯顿科学、碧迪、史赛克、贝朗医疗,2004年这10家公司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4.5%,2010年增长到44.8%。
2013,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中,迈瑞医疗、康辉医疗、鱼跃医疗、万东医疗、威尔科技、九安医疗、东软股份、乐普医疗、威高股份、微创医疗、阳普医疗、长峰股份、威达医用、新华医疗、万杰高科、中国医疗、上海医疗等是相对领先的企业品牌。
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国际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2013年预计达到2120亿元,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0372亿元,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2。可以判断,医疗器械仍然还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
中国医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92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2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180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200万元;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
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不管在生产还是在销售领域,集中度都比较低。2013 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 左右。而在医疗器械零售市场上,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在国内销售医疗器械的主要渠道是药店及专业的医疗器械店。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以上海、江苏为代表的长江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代表的渤海湾地区主要是招商引资,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而形成的优势产业集群。长江三角地区以一次性注射和输液器等产品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北京地区以 GE公司为代表的CT机占绝对优势;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在短短的10余年内,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如医用影像、血液分析仪、病人监护仪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势头强劲。3、2013中国医疗器械终端销售渠道分析
在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器械的销售渠道主要由医院和药店组成。最近几年来,医疗器械专业零售店、社区销售、会议营销、电子商务、零售百货等也有零星的销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医疗器械专业零售店和电子商务这两种新的销售渠道,凭着较为领先的商业模式而增长迅速。为便于统计,现按医院渠道、药店渠道和其它渠道三种方式进行统计。
据统计,2013年,医疗器械通过医院销售的比例为78.75%,通过药店销售的比例为16.56%,通过其它渠道销售的比例为4.69%。
截止2013年10月底,国内取得互联网药品及医疗器械销售许可的企业共177家。2013年医疗器械通过电商渠道销售预计为25亿元,其增长前景看好。但当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利润率约为22%,传统的医疗器械零售企业的利润率约26%,电商企业利润率约为2%-4%,为最低。主要原因是新模式扩展期间,各项推广费用较高、而网售价格又相对较低所致(如图2)。
4、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进口陡增,本土产品竞争压力增大 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注册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今年10月公布的2012“药监统计”,2013年的医疗器械注册数陡增。
该统计对医疗器械产品的首次注册情况和再注册情况进行统计,并对这些注册的器械分为Ⅰ类、Ⅱ类、Ⅲ类、港澳台和进口五种情况。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结合“药监统计”对2007年-2012年的医疗器械注册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如表1)。
从统计表可以出,2007年至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Ⅰ类产品注册总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由2007年的3452件上升到了2012年的7070件,增幅超过1倍。Ⅱ类从2009年起注册总量变化不大,总体在每年7000件左右;Ⅲ类产品注册波动较大,但2012年较上一年有较大的涨幅。港澳台医疗器械的注册增长缓慢,但2012年同样有超过1倍的增幅;最值得关注的是,进口医疗器械的首次注册和再注册,2012年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进口方面总的注册是上一的2.5倍。这表明外资、进口医疗器械正在大举进入本土市场,未来几年竞争将更为激烈。
5、中国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数量分析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自2007年以来,我国历年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无论是Ⅰ类、Ⅱ类还是Ⅲ类都在缓慢增长,5年间总量也由12.6万23 家增长到了近15万家。与之相对应的是,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经营企业5年来也在缓慢增长,从2007年的16.10万家增长到了2012年的17.78万家(如表2)。
6、医疗器械进出口市场分析
据海关数据,2013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68.1亿美元,同比增长19.43%;出口额90.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87%。贸易顺差22.01亿美元,同比下降9.24%。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3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出口数据中,有35%左右的产品或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在中国生产,先出口的国外、然后再进口到中国的销售。
上半年,我国共从8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医疗器械。从进口区域看,欧洲是我国最大的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地区,北美洲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区,亚洲排在第三位,三大洲进口额所占比重合计达97.57%。从具体进口国家和地区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瑞士、韩国、爱尔兰、英国、法国、荷兰和新加坡,相关进口额合计达57.1亿美元,合计占比达83.86%。
从产品结构看,上半年,我国诊疗设备、医用耗材、康复用品、口腔科设备材料和医用敷料的进口额最高,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医疗器械主要有医用导管、彩超仪、CT机、MRI仪、内窥镜、血管支架、医用直线加速器、X线管、人工关节、矫形或骨折用器具。
上半年,我国共有8476家企业从事医疗器械进口贸易,其中,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数量分别为3351、4268和857家,相关进口额分别为24 27.74亿、24.19亿和16.17亿美元。有134家企业的医疗器械进口额超过千万美元。
从具体进口地区来看,上半年,医疗器械进口额排在前十位的省(市)是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天津、福建和湖北,相关进口额合计达61.97亿美元,占比合计达91.01%。
上半年,我国共向21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医疗器械。从出口区域看,亚洲是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最大出口市场,欧洲为第二大市场,北美洲排第三位,三大洲所占比重达到85.72%。
从具体国家及地区看,出口前十市场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香港、英国、俄罗斯、荷兰、法国、印度和韩国,出口额合计54.05亿美元,所占比重55.99%。向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X光检查造影剂、医用无纺布、助听器、药棉、纱布、绷带和监护仪等;向日本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彩超、药棉、纱布、绷带、轮椅和彩超等;向德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主要有药棉、纱布、绷带、医用无纺布、呼吸机和体重计等。
从产品结构看,上半年我国出口诊疗设备、康复用品、医用耗材、医用敷料和口腔设材的出口额排在前列。出口医疗器械金额过亿美元的主要产品有医用导管、药棉、纱布、绷带、化纤制一次性或医用无纺织物服装、X光检查造影剂、助听器、彩超、注射器、体重计、监护仪和CT。
从企业结构看,上半年我国共14805家企业经营医疗器械出口,其中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数量分别为2856家、10951家和998家,出口额分别为45.4亿美元、37.13亿美元和7.39亿美元。共有134家企业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
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前十省市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北京、湖北、辽宁、山东和江西,出口额合计82.21亿美元,比重达到91.24%。(本小节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医药报。)
第三章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分析
一、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市场规模全球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整体步入高速增长阶段,销售总规模从2001年的179亿元,到2013 年预计的2120亿元,翻了近10倍。
按日本最近几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260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不到1600亿元,因此,我们认为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已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近五年来全国医疗机构数目的稳步增长,而且这种趋势的具有一定稳定性,未来几年将带来大量的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医疗器械和器具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必然会受益于整个行业扩容所带来的利好,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也将显著受益。
虽然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无法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与世界医疗器械工业强国仍存在不小差距。
二、市场需求巨大,前景乐观
医疗、教育、住房,一直是三大民生话题。而作为构筑医疗体系的重要支撑点,医疗器械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与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相比,我国医疗器械的占比仅14%。
从政策来看,继科技部印发《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后,8月17日,卫生部又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当中提到26 未来8年将推出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元的七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一事,当中有1090亿元被明确用在了县医院建设。在2008年时,针对医疗体系投资安排的资金为48亿元,而未来8年年均将有500亿元的专项资金,为2008年时期的10倍。实际上,上述县医院建设规划,其实与此前的医改及如今被重点解读的“城镇化”也有相辅相成的味道。城镇化过程中自然要涉及到医疗体系的构建和升级,医疗器械受益在情理之中。“县级医院肯定是有机会的”,如今国内和国外的各医疗器械厂家,也都紧盯着县医院建设的这个市场。
另外从趋势来看,首先,老龄化趋势对一些特定医疗器械如供氧机、血糖仪等生产企业来说,保证了不断扩张的市场;其次是医改,国务院“十二五”医改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和服务量均要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在医疗保障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民营医疗对医疗器械的添加购置,也将很好地拉动行业的发展。最后是替代化,如今不少高端医疗器械多为国外进口,而随着技术逐渐升级,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已逐渐拥有了替代实力。
三、医疗器械基层市场被看好
我国目前有县及县以上医院1.3万家,乡(镇)卫生院5.2万家,医院病床数达300多万张。如果全国1.3万家县级以上的医院,都能基本达到日本1980年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标准(每100张床位为人民币80万元),那么,我国医疗器械设备市场的增量空间超过240亿元。
根据新医改的相关方案,卫生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将投资1000亿元,支持建设全国约2000所县医院、5000所中心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装备配置开展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
目前,全国有5万多家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改推动了各级政府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健康管理、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中应发挥主体作用。基层医改的方向是回归公益性、立足保基本,随着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基层看病报销比例的提高,基层医27 疗机构的市场空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目前国内中低端医疗设备采购中,本土企业高居榜首,这是因为政府在基层医疗市场上优先采购国产医疗器械,而医疗设备8-12年的更新周期,也保证了医疗器械企业的稳定增长。
2013年开始,中央已扩大支持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基本设备配备,推进完善农村急救体系,救护车和必要急救设备将逐步增多。
而科技部《医疗器械科技“十二五”规划》也指出,将重点发展基层卫生体系建设急需的普及型先进实用产品,以及临床诊疗必须、严重依赖进口的中高端医疗器械。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和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临床常规诊疗需求。
值得关注的动向是,以前我国中低端基层医疗市场主要是国内企业在做,现在的情况是,外资企业在保证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情况下开始向低端市场渗透,甚至三、四线城市,进入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以飞利浦为例,公司基础医疗业务主要关注二级、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目前公司已经在各地有120名工程师,接下来更多的人才将直接在三、四线市场进行招聘。
四、家用医疗器械处于发展初期,增量较快
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具有进入壁垒低、发展速度快、投资回报率比较高、风险相对较小的特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家用医疗器械的货源地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特别是珠三角的浙江和深圳已发展成为我国各种医疗器械的重要制造基地,而深圳的高档医疗器械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地。
我国家用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各自为战,产品单一,难以形成系统的产业价值链条。在我国家用医疗器械领域,先行企业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周林频谱仪、哈慈五行针、氧立得、利德治疗仪、安必信减肥按摩仪等等,其销售规模和利润率也让人艳羡。
本土企业威高集团、迈瑞医疗,以及韩国喜来健等在家用医疗器械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国内的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广阔前景以及先行企业的成功,吸引了不少生产和经营企业介入,各式各样的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层出不穷,一夜之间该市场变得热闹非凡。
预计今后家庭医疗与保健工程会成为家庭的主要投资方向,完全可以像卖电视、冰箱等家电那样,把民用医疗器械普及到每一个家庭。这个过程就如同大型的计算机,发展到家庭用普及型电脑一样,大型的医院用治疗仪,也正在向便携式、经济型家用康复治疗器的方向发展。
五、智能便携式及电子商务成为创新潮流
伦敦的3家医院已经开始尝试使用一种智能手术刀,这种手术刀可以分辨癌变组织。这一消息一出,在整个医药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智能手术刀的出现,加快了医疗器械智能化的脚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自动化水平不高,因此,各个企业更应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不断促进行业向智能化发展。
科技改变生活,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已经发尖,但众多已面世产品与大众用户的实际生活仍有距离。但在医疗健康领域,智能化医疗器械却是一个刚需的市场。
在国内,做手环、计步器的创业者是可穿戴行业中最多的。他们所面临的另一问题是手环等这类大众消费产品功能趋同、同质化严重,并且开始引起互联网巨头的觊觎。
国外以健康为主题的可穿戴设备并购和融资案例近来已经逐渐增多。今年4月,Jawbone以一亿美元收购另一家可穿戴保健电子产品厂商Body Media;7 月,电子健康设备制造商Withings完成3000万美元的融资; 8月,帮助追踪个人身体健康的Fitbit 完成新一轮4300万美元融资;10月8日,健康类可穿戴公司Basis Science获得1175万美元B轮投资??
例如,国内的康诺云是由前端的硬件终端、后端云平台和前端的APP组成.前端硬件终端(传感器)负责监测用户的身体数据(比如血压、血糖、血氧、呼吸、心率等等),并上传到云端。康诺云的硬件终端更侧重连续监测,并可以智能的双向调节。分析情况会通过APP传给用户本人以及用户指定的家人,方便家庭了解用户的身体状况,并帮助用户进行健康管理。
它除了像其它可穿戴设备产品一样能采集身体血压、心率等体征数据外,还能运用“时间生物学”分析方法,根据身体状况,提出详细、个性化的医疗方案。这种“时间生物学”的分析算法则来自该领域权威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时间生物学中心。这种软硬件结合,并且有强大的大数据做支撑是国内一些团队很少见到的。
另外,医疗器械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迅速。这其中既包括B2B这样主要针对海外出口的电子商务,也包括通过网上药店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的B2C电子商务,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调研了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有官员提出“医疗器械可以单独申请网上销售”的设想,令人关注。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企业从PC平台到移动平台的发展,从互联网搜索引擎到移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的发展,显现出来基于手机客户端的移动营销已经成为挖掘财富的重要阵地。第四章我国医疗器械面临三大发展问题
一、中低端占据主体地位,产品附加值低
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总体偏低,呈现小而散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发展,绝大多数停留在零散分布、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粗放增长阶段,呈现零散分布粗放增长态势。
低端医疗器械准入门槛较低,与国外企业竞争力弱,国内竞争较激烈,这与美欧日发达国家医疗器械产业结构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需求的规模释放,医疗器械制造企业30 的兼并重组加速,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中低端产品基本实现自主生产,但这种放任自流的产业发展方式并不利于全行业的健康发展。
截止2012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已经达到了177788家,90%左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以内的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而生产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心电生理设备、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等拥有自主品牌的高技术含量产品且收入规模过五亿的企业并不多。
国内企业为争夺低端市场的微薄利润打的头破血流,而占据高端市场的国外医疗器械巨头则风景这边独好,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很好地形成“高精尖”科研分工和集约化发展。
二、高科技产品初露头角,却因制度观念受歧视
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 15 年。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 40%,进口公司主要是国际知名公司。约80%的CT 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 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跨国企业竞争的焦点是设计理念、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而高质量的产品正是国内大型医院所青睐的,因此国外产品多销往国内的大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链是由国外跨国公司主导高端价值链,不少关键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国内企业仅占据低端价值链的一部分。国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进入高端产品市场,但同层次技术水平的产品重复性高,缺少产业分工,企业层次不明显,往往不能很好地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
随着我国软件开发能力和精密电子设备制造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批诸如深圳迈瑞、深圳理邦仪器、东软医疗等从事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具国际声誉的品牌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部分国产高端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前十大企业生31 产总值快速增长,所占行业市场规模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是,由于医疗机构长期偏重于使用进口设备,再加上招标监管不严等原因,部分国产高端医疗器械遭受歧视,难以拓展国内市场。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潜力”会有相当一部分“花落”海外企业,国内企业的制约不光来自于制造技术实力,还受制于长期的“市场换技术”模式在国内市场留下的诸多后遗症。
三、进口产品价格高昂潜藏风险
目前来看,我国医疗器械中低端市场以国内产品为主,高端市场基本为国外企业占据,且其正在渗透竞争国内中低端市场。进口医疗设备价格普遍高于欧美日等原产国50%-100%,如TOMO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我国进口多在500万美元以上。部分设备采购以政府投入为主,增加了财政负担。
更严重的是,进口设备的售后与维修均由原公司专门人员实施,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维修延时,耗材供应中断,设备的使用将面临瘫痪。此外,高端医用设备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内部,医疗诊断、治疗数据和患者医疗档案等信息安全同样面临巨大风险。
第五章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
一、美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特点
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很多医疗器械,如植入性电子医疗器械(心脏起搏器、心房除颤器、人工耳蜗等)、植入性血管支架、大型电子成像诊断设备(CT、PET、MRI等)、远程诊断设备和手术机器人等的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
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目前全球约50%的医疗器械都产自美国。然而,在光鲜的表面背后,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32
近几年,美国企业承受着对欧洲市场出口大幅下滑以及国外同行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在2008年之前的30年里,美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旺盛,这使得美国医疗器械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欧洲多年来都是美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出口市场。然而,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蔓延,导致多个欧洲国家采取财政紧缩措施,一些欧洲国家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和医疗器械进口,或采用其他国家生产的价格更为便宜的替代产品,这造成美国医疗器械出口锐减。近年来,来自亚洲医疗器械生产大国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
美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更加残酷的现实情况是,美国政府从2013年起对美国利润较高的即医疗器械产业加征占产品销售额2.3%的“专利特许权特别税”,以弥补美国国库的巨大亏空。已生效的这一新法律将使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每年的投资至少流失20亿美元以上。实际上,早在10年前,美国税务部门已开始征收“医疗器械产品使用税”。过去10年里,美国医疗器械行业已贡献300多亿美元的“医疗器械使用税”,这一税种在世界各国是绝无仅有的。
为应对政府加征专利权特别税,29%的美国医疗器械生产商已减少2013年的新品研发项目和数量。在美国医疗器械行业中排在前20名的大公司,包括美敦力、Stryker、S&N、艾伯特、Coviden、Zimmer、Kinetic、Wekch Allyn、Hill-Rom等公司在2013年均有裁员计划。
但医疗器械行业在推动美国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占了美国2.7% 左右的GDP,并提供了近2万个就业机会,美国医疗技术产业产生了5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它近年来经历了大约6%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经济的增长水平。
二、欧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特点
欧盟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的重要区域性组织,但真正在欧盟中起到经济“中流砥柱”作用的国家仍为最早一批加入欧盟的11个西欧国家,其中尤以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5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程度为最高。
据西方媒体报道,2011年西欧11国的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合计为774.5亿美33 元,2012年可达824亿美元,今后几年西欧11国的医疗器械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而其它欧盟国家的医疗器械市场则将保持缓慢增长势头。这主要源于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大批计划外移民涌入和更换旧设备带动的。
德国拥有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约有17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商,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规模公司。德国是欧洲最大医疗器械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排名前列的医疗器械出口国。过去几年里,德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额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德国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中大约有2/3用于出口。
据西方媒体报道,德国医疗器械产业2011年总产值约210亿~220亿欧元,相当于其GDP总值的11.9%。这一比例远高于其它主要西欧经济体医疗器械产业产值所占国民经济份额。德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与该国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有很大关系,在德国研发一只医疗器械新产品所需总费用为800万~1000万欧元,相比之下,美国公司研发一只同样的新产品所需费用高达8000万美元。
法国是仅次于德国的欧洲第二大医疗器械生产国,也是欧洲主要医疗器械出口国。2012年法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高达90亿欧元,法国拥有相对发达的医疗器械产业,进口医疗器械产品与出口医疗器械产品价值相当。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MRI、PET、螺旋CT等先进电子诊断成像仪等产品以及植入式医疗器械产品(如起搏器和血管支架等产品)。
英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与法国相当,其医疗器械产品进口额远高于出口,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发达国家。英国堪称是世界上最大进口医疗器械国家,2012年进口医疗器械总值高达118亿美元。
西班牙医疗器械市场也是以进口为主的市场,进口占市场90%的份额,其中美国医疗器械产品占西班牙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的1/3,其它进口医疗器械产品主要来自欧盟国家及亚洲等。2012年西班牙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达44.6亿欧元。西班牙国内的医疗器械产业大多为合资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有:心脏手术器械、呼吸/麻醉机、神经外科器械产品、整形外科器械产品、MRA、CT、ETV、皮肤/烧伤类治疗器械等。34
意大利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高达80多亿欧元,略低于法英等西欧国家,在欧盟居第四位。意大利拥有相对完备的医疗器械产业,其出口额大大高于进口额。年出口额约有40亿欧元,意大利与德国并列为欧洲两大医疗器械出口国。
匈牙利和波兰均原属苏联-东欧集团国家,直到2004年才被批准加入欧盟。匈牙利是医疗器械产品的纯进口国,其进口医疗器械产品价值约占该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的84~85%,但总体规模较小,还不到10亿欧元。
波兰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预期到2015年达31亿~32亿欧元,波兰也属于纯医疗器械进口国,产品主要来自欧盟发达国家如德国、荷兰、意大利等。
三、日本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特点
在过去几年里,日本医疗器械市场年销售额在250~260亿美元之间。
日本已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该国总人口的比例已达20.5%,与老年疾病有关的医疗器械产品,包括心脏起搏器、人造心脏瓣膜、血管支架、胰岛素泵、人工关节等植入性器械,在日本市场上销售情况十分理想。
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对密集分布在日本东部沿海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造成了严重打击,部分公司产量大幅下滑,由于担心今后几年再次发生强震和海啸,日本一些医疗器械公司正在考虑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等邻近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日本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按进口额而非数量排序)主要有:生命支持器械类产品、各种临床用器械、眼科器械及相关产品、成像诊断设备(CT、PET、MRI设备等)、治疗和手术器械、不锈钢制及其他合金制医疗器械、生理数据测定和生命监测类产品、牙科器械、家用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器械、其他类(棉制卫生材料、轮椅、按摩器械等)。
在日本医疗器械市场上,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医疗器械产品则占有很大比例,日本每年对美医疗器械进口额达70~8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医疗器械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只35 占很小的比例。
2011年,日本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进口额上升了8%~9%,达17~18亿美元,但我国仍只占日本医疗器械市场的6.5%,远低于美国、爱尔兰。而且我国对日出口的医疗器械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如按摩器械、注射用针、医用导管和插管、X线发生器、检查/诊断用设备、各种棉制卫生材料等。
我国台湾每年对日医疗器械出口额也有2~3亿美元,主要出口产品为各种人力或电动轮椅及小型医疗器械产品(台湾在轮椅生产技术上居国际领先水平)。
四、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俄罗斯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平均每年增长10-12%,2012年俄罗斯的医疗器械和医疗用品市值约为1400亿卢布。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医疗行业的投资,国家采购占医疗器械市场总量的80%以上,其余为私人设备医疗防治机构采购。俄罗斯医疗市场上,诊断设备约占了43%的市场份额,国产设备占医疗器械市场总量的16%至20%,俄罗斯市场上可用国产同类设备替代的进口设备比重为67%,其余进口设备是俄罗斯没有的。
巴西是拉美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2013年销售规模预计在55-57亿美元之间,2016年巴西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将达80亿美元以上,发展速度较快。巴西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器械产业,除一些高端电子成像诊断设备(如CT机、MRI仪、PET机等)尚不能自主生产外,对大多数医疗器械,巴西都能生产。巴西有5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商,其医疗器械产品内销率高达92%,故基本上属于“内向型产业”。目前,巴西国有医院约占该国医院总数的58%,是医疗器械的主要用户,而民营医院约占42%,这一点与印度颇为相似。巴西约有超过一半的医疗器械需要进口,整形器械、植入性假体和相关材料、各种诊断器械排是进口产品的前三位,68%来自欧、美,而中国医疗器械仅占很小份额,且多为一次性医疗器械等低端产品。36
印度2013年医疗器械工业总值预计为54亿美元),该国医疗器械产业在过去5年里取得了复合年增长率15.6%的惊人业绩,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均属于高增速。但印度医疗器械工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其总体特点是“小而散”,大多数企业的雇员只有十几人至几十人。印度医疗器械除少数产品从海外进口外,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其进口的产品主要有眼科手术器械、整形外科器械、心血管器械、电子成像诊断设备和体内诊断器械等,近几年从中国进口上述产品的数量逐年增加。
除南非、埃及等国家具有一定基础的医疗器械制造业之外,90%的非洲国家缺少医疗器械制造业,95%左右的医疗器械产品都依赖于进口,2010年进口额为32亿美元,2013年进口总额预计将达到46亿美元。南非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有植入性心血管支架、外科植入性假体材料、手术罩衣、外科手术巾、心电图仪、螺旋CT机、高端医用电子成像诊断仪、手术机器人、电动急救器械、眼科手术用裂隙灯、小型制氧机和电动按摩仪等。绝大多数非洲国家最需要的都是一次性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普及型产品,这些产品中国基本都有生产。非洲各国对进口医疗器械征收的关税各有不同,既有零关税,也有高达50%的高额关税。
五、以色列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特点
以色列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发达的高科技产业而著称于世,其中包括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的医疗器械产业。以色列是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供应国,全国有生命科学产业公司750家,其中55%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产品以出口为主,主要市场为北美(68%)、欧洲(25%)、亚洲(5%)。世界主要医疗器械生产商,如通用电气、菲利浦、西门子、Boston Scientific、强生等均在以色列设立了研发中心。以色列人均医疗器械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绝对数量世界第7。以色列成熟的科研成果商业化转化机制、强有力的风险投资支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发达的学术机构、政府及相关机构支持和广泛的国际合作是其医疗器械产业拥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7 第六章医药器械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近年来,虽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及产品都在有所增长,但行业市场集中度也在不断得到提升。进入2002年以来,国内与国际企业之间、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相对活跃。医疗器械是2012年最受私募和创投关注的细分行业。从投资案例数量上看,行业的交易数量是2011年的2.58倍,交易金额是2011年的3倍,占全部医疗健康产业交易金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2.46%上升到17.51%。政府在市场引导上,也希望一般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化途径并入到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医疗器械生产体系,这将利于企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医疗器械及医药进出口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出口增幅保持在25%~30%之间。就具体产品而言,医用诊疗设备和西成药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会保持一定增长,尤其是我国企业在保持现有中小型医疗器械比较优势的同时,正迅速凭借更多质优价廉的高附加值医疗设备产品和技术加大对国际高端市场的开拓力度,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最新研发的医疗器械产品也走在了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尖端。
而面对不断扩容的国内市场发展前景,本土医药器械企业应通过创新或培养相关人才等手段促进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器械行业的统计分析,企业应防范风险,不盲目跟风,逐渐提升创新能力。
在IT通讯及互联网领域等新经济领域,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最小的。我们呼吁医疗器械产业向更高科技,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今生物智能以及机器人智能发展有很大的突破,希望在未来的医疗器械中加入高科技的因素。
国内企业应该顺应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趋势,培育本土的龙头企业来制衡垄断,尽快合理转变生产格局,大力生产使用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指导:中国医药物资协会
编制: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
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课题调研组
组长:刘忠良副组长:柏煜
编撰成员:韦绍锋 李锦全 陈红彦 孙平王彬
排版校对:何振森 戴文慧
编辑日期:2013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