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开发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3:2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开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开发》。

第一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开发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校本模式的开发

李宏峰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杜林乡中心校 河北 沧州 061028

手机***)摘要:心理健康对于农村来说,力度明显不够,在农村还存在着意识淡薄、资金短缺、师资薄弱、起点低、氛围不够、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等诸多问题,杜林一中在有限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条件下,采取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学科渗透,注重结合;建立心理健康三级负责制;创建一个良好的心育氛围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就全国范围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比较早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而行动快、落实快,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明显力度不够。

一、对农村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几点感受和思索

(一)意识淡薄

由于受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广大农村中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很有限,这是制约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首要原因。

(二)资金短缺

开展心育,需要与之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测量软件、活动室、减压器材、心理书籍、外出培训学习,每年几千甚至几万的资金确实难以保证。

(三)师资薄弱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资薄弱。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需要有心理学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在农村中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太少了,而且由于在评职和评优上属于明显的弱势群体,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四)起点较低

在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说是“一无所有”,但只是零星的、琐碎的、不自觉的,只是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中的无意识涉及,缺乏独立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计划性。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可借鉴的经验。

(五)氛围不够

大中城市。由于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而农村中学所处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明显薄弱。对一些农村学生的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就是“天方夜谭”。

(六)问题犹存

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令人担忧。在农村中学的学生当中,有人际恐怖、孤独苦闷、自卑胆怯、考试焦虑、不堪挫折、情绪低沉、感情脆弱等心理障碍,也发生了少数出走、自杀、逃学、结伴斗殴、辍学严重的现象。

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教育。包括对学生的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2.健康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稳定平衡的心境;了解学生感情活动产生、发展、形成、表达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健康的高级情感;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制怒”的方法、培养幽默感等。

3.坚强意志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创设一定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等。

4.人际适应教育。包括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愉悦地接纳自己;形成学生的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使学生打扮得体、举止文雅;学习各种社交技能。5.反应适度教育。包括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现实;认识挫折的双重性,增强学生的自制力;提供各种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不断进取。

6.青春期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审美心理教育;性法制教育。7.升学与择业教育。包括升学考试前后的心理教育;升学与职业选择指导;职业心理准备教育。

8.健全人格教育。包括认识自己的素质类型与性格倾向;培养良好的性格,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

我们有省编教材,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更改和补充,特别是九年级没有教材,我们就要根据情况设计对抗挫折、应对考试焦虑、合理利用时间、考试技巧指导、人生观价值观指导、树立远大理想等内容,直至开发出自己的校本课程。

三、我校在心育开发中的实施办法和努力方向

(一)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教师不仅要爱学生、爱工作,更需会爱,爱的得法,爱的有效。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就成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1)外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尽量争取学习的机会,去石家庄、北京、上海、内蒙古、山东等地学习,尽量吸收各地先进经验,并将专家请进学校,和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使老师们开阔视野,拓宽思路。(2)搞好教研。要专门在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专题研讨活动,紧紧围绕“中学生心理特征”、“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及指导”进行学习和讨论,使老师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每天在校本学习时间送老师们经典句子,比如“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过程成就未来”“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真正精神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做中体现的”“有理想而无实际行动的人,只能在梦中得到收获”“习惯好象一根缆绳,我们每天都给它缠上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的牢不可破”„„积土成山,集腋成裘,每天的催人奋进的话对于鞭策教师的进步,对于管理学生,对于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它的作用都难以估量„„(3)组织教师看礼仪讲座、心理健康课堂实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开拓老师们思路并将好的内容直接或间接的传授给学生。(4)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有关心理教育研究的动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并将其加工整理,然后学校定期举行心理教育信息发布会,把各个渠道的心理教学信息汇聚到一起,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学科渗透,注重结合。

教育是事业,事业需要不断去追求;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不断去探索;教育是艺术,艺术需要不断去创新。心理健康决不是单一的学科,全员参与才能让每个学生享受“爱”的阳光。(1)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课堂结构,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2)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态度。创设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4)依据学科特点,挖掘各学科教学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在教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情感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5)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以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以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学生。特别是现在我校实行“不比基础比进步”。我们实行比如学生申请作业教师精备作业家长督促作业、严抓学生行为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分工包学生每周谈心一次、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每天为学生讲一个故事或送一句名言培养学生对前途的希望每天生活在精神中、班级实行周进步星挂牌制度、班级下挑战书并在校园张贴、每月搞不比基础比进步经验交流会、设班级进步展示板、升旗总结各班学习情况进步星发言等方法措施62条,我们的宗旨是: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因为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百个孩子是杜林的希望,我们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感,让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做好学生的感觉,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以张扬,让爱的阳光洒向每一颗心灵,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教师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

(三)建立心理健康三级负责制。

(1)校长作为学校各方面的总负责人,在学校中起领导作用,不仅负责管理工作,并担负着科研工作的总负责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起指导作用。

(2)各科室特别是心理中心负责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不断学习总结科研和教学经验,还要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指导他们学习心理学知识,明确:教师内心灿烂,才能把“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

(3)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是实践者,定期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渗透心育内容,发挥“濡染性”作用,在教材中挖掘、教学活动设计、课堂管理及课堂心理环境的营建等方面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我校心育工作的主阵地,我个人认为与其出了事我们花大精力去处理,不如不让它出问题,所以我们每个心育工作者都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为学校班级把脉,班主任更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班的动向,与往日不同的气息,我们每周都要根据自己班的情况至少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举行一次较大规模,全校性质的班会活动,比如我们已成功举行了:做文明守礼中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珍爱拥有享受学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等活动,辅以签名、爱心卡、写感悟等活动,让学生成为有情有义、有合作能力、善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健康的人。

(四)创建一个良好的心育氛围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惊人的,时时刻刻都在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仅能产生心育的作用,同时也发挥德育的作用。办好心理教育宣传橱窗,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专栏的可读性,使学生自觉学习心理知识,积极把握自身心理状态,努力提高心理素质。另外,在每周要通过校园广播“心灵有约”向学生普及心育常识,营造心育氛围,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能力。办好校报《阳光》《连心桥》,设置心理教育专栏,进行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整洁、优美的环境能让人顿感舒服,饱含人文化关怀的设计、布置更会让人心情愉快、舒畅,倍感温馨、快乐,这是无声的教育。在学校环境的布置方面,荣誉板及时展出师生获奖信息,活动图片,树立师生成功的自信,激励同学们更加努力,现在更有了学生挑战书、先进事迹展示台等多块展板,唤醒学生拼搏的信心;班内名言警句让学生从先哲们的格言中领悟深刻的道理;休闲角布置在教学楼之间的空地上,设置石桌和乒乓球台,再点缀上冬青、花树和垂柳,让人们生活在温馨和典雅中。环境育人,润物无声,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中,陶冶情操,平和心态,培养良好习惯,这些都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心理健康的延伸。形成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单纯靠课内活动是不够的,应让心理健康深入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我们要经常性的开展多种活动:拔河、运动会、跳大绳能显示团结的力量;徒步去烈士陵园能让学生体味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敬老院慰问是学生“爱心”的深化;“悔悟青春”报告会、法制讲座会让我们珍惜青春、珍爱生命;演讲、辩论、联欢会更是个性的舒张,风采的展现。老师们工作时间长,内容单调反复,难免产生职业倦怠,我们经常开展游园、跳绳、才艺展示、扔飞镖、过圣诞、拔河、外出旅游等等活动为教师减压,让老师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这是心理健康的隐性资源。

总之,农村心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功在千秋的课题,我们的工作既不是花边,也不是点缀,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工作,心健之路虽然艰辛,但现在的教育已非昔日的教育,今日的学生已非昔日的学生,卡、压决不能成为成功的教育,育人先要育心,只有在孩子心中播洒阳光,才会驱走情感的阴霾;只有播洒阳光,才会拂去心头苦恼的云翳;也只有播洒阳光,才会收获满园春色。校园心理在我校刚刚起步,但我们既然已播下爱的希望的种子,收获的定是灿烂的“心”花。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龙固镇李集小学

常胜钦

一、课题的提出: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是由教育教学行政部门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国家课程。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已全面展开,但是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这导致了学校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学生学得枯燥无味,缺乏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实践证明,国家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更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预期效果。在推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等。

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早就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指出,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应该直接参与到课程的编制工作中去。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形式及时间设置上都有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我校地处乡镇,虽然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但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具有乡镇特色校本课程的前景广阔。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乡镇小学所特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确立了本课题,试图通过探索和实践,寻找到突破口,最终走出一条乡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好路子。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校本: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和教师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2、校本课程。亦称“学为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校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3、开发:《牛津英语词典》中,把“开发”解释为“一切计划、方案的具体细节的确定或小说情节的完全展开。”而在课程开发中,指的是准备一项可操作的计划,以便去运用现有的教学大纲,包括教科书和教学材料的选择。或者也可指编制出一套教学大纲及其配套资料,以供班级教学使用,特别是指教科书、教参的编写以及教具的配备,有时还包括课程目标和评价手段。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思想。然而,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在目前的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

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现代社会的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一切教育活动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创设适宜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实现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所在。校本课程正是基于教育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开设的课程。

2、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要重视书本知识,但是也从来认为知识最深厚的根源乃在于实践之中。实践是知识之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这是现代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可以在书本之外,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

3、现代课程的有关理论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课程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地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科学全面地分析校本教学资源,组织编写以“***********”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并有效地开展实施和评价。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通过实验,更新教师观念,建立课程意识,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展现教师教育智慧,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3、强化学生独立能力、合作能力和非语言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处世态度等产生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协调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充

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我们是按照原先制定的研究方案,在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区域性原则、特色性原则,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辅以调查研究法、文献总结法等,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一)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酝酿、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先设计了一个初步研究方案,然后成立课题组,形成了研究工作网络,之后通过召开课题组会议,进一步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同时制定了有关研究制度。

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文献研究阶段

本阶段,我们主要是利用假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专著,进行文献研究,并通过召开研讨会,再次讨论、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阶段

主要是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结合乡镇特色及学校实际,精心对校内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制定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并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完善课程目标。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并依靠各方力量,制定了完善的课程结构,并组织编写了以“********”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3)实证研究阶段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环节,我们遵循修改、完善后的具体实施方案,依照环境分析后所制订的校本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而务实的研究并开展评价。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然后再实践、再论证、校内及校外推广研究经验和成果。

(二)实验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教研紧密结合,通过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反思、再体验、再反思,不断深化研究,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实验工作的开展。

2、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内容进行调控,以参与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前后的认识和发展作为原始依据,组成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理性的总结和研究。

(三)实验措施

1、组建实验课题组。

2、成立学习型组织,建立每周学习制度,引发和推荐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信息,组织实验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以实验骨干教师为龙头,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参与实践和研究的积极性,及时交流、展示、推广不同阶段的成果。

4、开展听课、评课、课例分析、研讨等活动,各分项负责人直接面对每位实验教师,亲自参与研究课的备课、试讲及评课活动。倡导实验教师勇于改革,不断总结新鲜教学经验。

5、保证实验经费按时到位,专款专用。

五、研究的内容分析:

课题研究应该是务实而规范的。按照既定的课题研究方案,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环境分析研究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环境因素分析的根本原因。环境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它决定了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斯基尔贝克曾经说过:“尽管选择目标的过程中涉及科目、学习理论以及对儿童的理解,但是课程目标不能仅仅从科目中推论出来,从学习理论中推理出来,或者从对儿童的理解中感受出来。相反,课程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层次的环

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不同的,从一所学校获得的环境分析结果不能照搬到另一所学校。只有了解了本校的环境,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

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实践,我们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科学认真的分析。我镇地处汉江支源,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我镇的豆腐制品享誉海内外,可以说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学生开发校本课程的兴趣浓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强。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目标设置研究

校本课程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的性质。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一定的依据。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本课题组成员综合分析了影响目标设置的各种因素,认真、全面地考虑了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方向,既制定了比较笼统的、宽泛的目标,又制定了具体的、细化的目标,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组织研究

课程组织就是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我们在分析学校环境和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课程组织。编写了一套以“ ********”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可爱的荆门、神秘的钟祥、我们的母亲河、礼仪教育、家乡特产、科技大观”等。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特殊的教学目标和特殊的教育场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还编写出了相关的配套材料等。

(四)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实施过程研究

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于此项内容的研究,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既定的课程目标及课程组织,并参照其他发达地区相似课题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佳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了一套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1、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正在探索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南上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很浓郁的地域内容,更有学校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重视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考察探究活动中去。我们给学生创造了适合的实践情境,使学生放心、放松地参与实践研究,他们的学习表现非同一般。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采用小课题的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先后确定了如下研究小课题:豆制品制作与销售、母亲河的变化等。我们在选题上针对本地的丰富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本地特色,教师在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进行有效的辅导。

由于学生身处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面对的是身边熟悉的研究材料,比以往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有了更多的合作空间,有了更多难得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发现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自由研究,努力自助和适当寻求他助,伴随着探究过程感受挫折与失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强化。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中去,在与环境的相处相适中发挥了特长,优化了个性,提升了研究能力。

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因此,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教师不仅是校本课程的当然开发者,而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教师介入校本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着

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心,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实践表明,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发现自己比原来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而且效果更好。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教师逐步树立了全新的教育、教学及评价观念,认识到了教育必须从关注共性、关注社会性的要求中逐步走向满足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体会到了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文本,而是在动态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过程。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间改变了以往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科学大观》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了研究小组,由于这项课题涉及到多种学科,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集体协调一致,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型教师。由于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需要具备多项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本课题研究全面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学习,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积极利用网络优势,积累素材,真正成为了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对课程的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等。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逐步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与同伴的合作,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3、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动画和视频材料。它以其形象生物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构者,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固有的,它必须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现代媒体是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具有浓郁古镇氛围的《古镇寻踪》时,教师先用多媒体演示了用数码相机自拍的石牌古镇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尽情地欣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然后趁势揭示课题。临近下课,朗诵由石牌本土作家蔡兴荣创作的《小巷》,学生边听边学,气氛异常热烈,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校本课程开发素材转化为具有直观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教学创造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优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五)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评价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我们课题组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边实施边评价,在评价中逐步完善实施的内容和细节,并取得了预期的评价效果。

1、学生学业的评价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学业的评价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评价又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评价方式上我们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记忆性的认知内容。例如,在学习了《古镇寻踪》这课后,我们并不是着重考查学生对我镇的古代建筑、自然资源等方面记忆性的认知因素,而是让学生根据实地考查的情况,认真查阅各种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然后写出小课题研究报告,在撰写课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增长了见识,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又如在学习《小豆腐闯出大世界》后,让学生进行豆制品制作表演,考察豆制品市场并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市场经营策略的若干意见,为石牌豆腐走向世界出一份力。同时我们也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及社会参与到学生学业的评价中来。教师在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上,加强纵向比较,减弱横向比较,并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档案。通过这样的学生学业评价实践,我们课题组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又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研究

为了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本身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学校领导和课堂教师修正和完善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提供依据。因此,在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前,我们课题组制定了详尽的评价计划,邀请学校领导参加,建立了专门的评价小组,并指定一名课题组成员主持评价活动的组织工作,确定了评价的目标。然后,课题组成员采用调查、座谈等评价方法收集各种不同途径的信息,用数理统计和描述的方法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并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力求做到科学客观。通过对课程本身的评

评价小组一致认为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符号学生的需求,课程组织形式及内容恰当,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为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以上对校本课程研究内容的分析只是针对于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际,它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我们认为,只有在认真地分析不同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个性鲜明的校本课程目标,并对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才能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强化学生的独立能力、合作能力和非语言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好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最终走出一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好路子,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的品位和特色。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课题组成员几年的倾力协作,本课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开发、收集了一批校本课程资源

编写了《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方案》,设计了《校本课程纲要》,开发了部分校本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操作性,为今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和丰富了素材资源,深受师生的喜爱。

我们在编写与实施教师指导用书时,力争做到主题鲜明,趣味性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活动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好地适应学生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我们主要本着以下几个原则进行了教师指导用书的编写和实施:

1、整体性原则:把各科融为一体,发挥其整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个性、身心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围绕一个主题的多科内容有机结合的活动方式。

2、活动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体验中发展个性,提高能力。活动是该课程的主要形式,基本上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去启

为学生的活动充分地创造条件。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操作来完成各种各样的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直接知识或经验,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3、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课前准备——活动过程——评价——反思,学生自始至终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

4、愉悦性原则: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到充分的快乐。努力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使学生充分获得情感和审美的愉悦体验。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情感。

(二)开发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在人类知识经验和教育教学活动之间建构起了一座桥梁,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教材内容丰富性的特点,教育教学的真谛在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以适应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因此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就要尽可能地拓展教材内容的领域,使那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内容因时因人而异地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教师的“教”成为极富创造性的“教”,学生的“学”成为极具个性化的“学”。为此,我们构建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和策略。

1、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兼顾能力层次不同的每一类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全面,通过参与、探索、实践、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充分发展。

(2)科学性原则。精选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保证学习材料的科学性,同时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性的评价。

(3)开放性原则。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使资源内容更加广阔,特别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实施开放,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较充分地思考、讨论,2、开发学科课程资源策略

(1)整合策略,即:整合教学素材,深化教学内容。教材虽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块学习的土壤,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作为教师就应把教材作为教学素材去看待,挖掘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以此为依据来走进我们的实际生活,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需要迈近,达到走出教材、深化教材、跳出教材的目标,从而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整合教学素材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四方面:①考虑学科内容及特点。②关注教材上内容的呈现方式。③思考教学设计。④设想课堂使用情况。

(2)生成策略,即:捕捉动态生成,优化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作为教师就应善于保护和捕捉这些资源,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留心学生的反馈,及时抓住学生的奇思妙想,捕捉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并恰如其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同时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情感。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四会:一会判断选择这些资源,课堂上信息量非常丰富,教师们学会了在40分钟内在师生交互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二会“回应”不同声音,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为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学会了根据学生不断冒出来的问题和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或调整教学内容或改变课时计划,不断积累实践智慧。三会延伸和拓展课程资源,面对课堂上动态性的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在课堂上来不及解决的教师把这些资源延伸到课外进行拓展,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爱学、乐思的积极情感。四会善待学生的错误,实践使我们感到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错误,教师要善待,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进行创造,发现真理,让“错误”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同时也丰富着教学实践智慧。可见,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只有融进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建设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刻,课程资源的丰富内涵才得以真正实现。

(3)和谐策略,即:和谐师生关系,挖掘潜在资源。在特别关注三维目标达成的今天,我们逐渐认识到师生关系也是一种动态的、对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教学资源。实践使我们感到,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就无法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从知的方面来看,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而从情的方面看,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都是具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理解和尊重。因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它自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平等的交流可以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来自课堂和老师,很多的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在课余生活中的积累,只要我们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丰富学生们的生活,孩子们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发现知识,从而更加喜爱学习。

(三)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张扬

1、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丰富了学科资源,延伸了学科课堂,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继承和宏扬了优秀的本土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

2、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校本课程就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了,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3、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升,全校学生活泼、团结、积极向上。

(四)教师的专业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得到发展

1、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2、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家长方方面面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需要大家付出真诚与汗水。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了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交流探讨,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写第一课,我编第二课,在来来去去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

3、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近几年来,我校教师的论文有多篇分别在国家、省、市、县获奖或者发表。课题组在研究中,捕捉展示机遇,参与展示过程,以专题研讨、评比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为舞台,推出了一批老师。

(五)学校特色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凸现

校本课程的开发,课题研究的实施,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学校校风良好,学风严谨,受到家长、社会一致好评。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途径促进了学校特色的逐渐形成。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如:

1、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涉及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2、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

3、如何进一步适应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参与面。

4、如何加强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深度整合,建立学生实践基地。

5、如何进行更为灵活和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等等。

我们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力图通过本课题的后继研究,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念,使其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转变引起学生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家乡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的特色与品位。

我们的展望是:

1、组织课题组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使学校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进一步研究学校课程的发展,科学分析学校和社会课程开发因素,自觉地开发培养未来意识的课程。

4、不断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要对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为学校领导和课堂教师修正和完善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提供依据,制定出适合学校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及实施细则,使校本课程开发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第三篇:浅谈如何开发农村小学校本课程

浅谈如何开发农村小学校本课程

华店蓝天小学

马玉芬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和倡导“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它的开发与建设是新课程的需要,是在与新课程同命运、共呼吸中生发而出、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

所谓“校本课程”主要是指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系中学校一级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创新。它的基本理念是:学校有条件地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校本教材编写;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策略。

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可以克服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不相适应和国家课程与科学发展以及未来社会之间不相适应的弊端。在这种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我校课题组拟定了《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这一综合性应用的研究课题。那么,作为农村小学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一、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明确开发理念。理念确立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

这里的理念是指学校的教育的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教育哲学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精神,是在时代背景中对教育总的认识和看法。如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等都是新时期的教育哲学,它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学指导下学校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确定的总的发展方向。如我校提出的“一切为了编织孩子的幸福童年”等,它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育目标是教育哲学与教育宗旨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如我校提出在“一切为了编织孩子幸福的童年”的宗旨下,确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有特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等,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方向。

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应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要、社区需要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属教育的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社区、社会的需求是属于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获取知识的方式、途经等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丰富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其次,校本课程开发并非“闭门造车”,搞“自给自足”,也应考虑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考察本地区自然资源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以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本地区学生需求又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校本课程,只有这样的校本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需求分析可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所辖地区政府工作报告分析、网络信息分析法、所辖地区人才市场信息发布会的分析等,其中问卷调查、访谈法最适用学生需求分析。

三、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评估。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学校的信息、能力和物质等方面资源。信息资源是指以学生的教材和资料为核心,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源头活水和信息支持,离开了它,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信息资源评估要求应是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贮存丰富化,信息价值效能化,整个信息资源要永远处于不断的交流和更新,形成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能力资源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素质、开拓意识、创新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评估方法为教师自我评估、学校评估、专家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的现实学习能力和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评估的方式通常是:教师评估和学生自评。物质资源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可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与经费等,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其次,校本课程开发还要对所辖本地区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评估,如农业产品结构、经济支柱产业、旅游景点、人才种类等方面,以期在学校和社区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环境。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剖析当前农村教师碰到的应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探索和思考,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浅谈 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 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责无旁贷,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班主任老师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在农村学校中具备这样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还是不多见的。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 2 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五、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二是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三是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 3 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四是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一是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二是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三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四是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五是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六是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

[2] 中国林业出版社《心理测试》林仲贤

[3]暨南大学出版社《儿童异常心理学 》沃尔夫著 孟宪璋译 [4]中国教育网《上海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反思》庄石军 [5]江西教育网《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钟琴

第五篇:校本课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校本课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实施方案

福建省霞浦县第十中学

一、课程开发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纷至沓来,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这一人类教育的永恒课题开始令人瞩目地凸现出来。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

学生的心理素质日益受到重视,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却令人担忧。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阻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统应试型教育的结果。传统的普通课程,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普通课程中,虽然也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成分或因素,但这种成分或因素没有明确的目的、方法不系统不科学,只是一种附带的、无意识的和经验式的心理教育,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和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阶段可搞可不搞的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系统内容,固定的时间和相应的研究检测手段,使之进入合法、规范的轨道。

我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个体终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将心理辅导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并在这方面也做了初步尝试,但是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所以迫切需要找到适合我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模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这正是对过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批评总结,也是今后工作的指导方向。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育”的极为重要的载体,它的作用是其他各种“心育”载体所无法替代的。

二、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创立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着重从本质上探索团体内各种潜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等内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的主要观点如下:团体并非是互不相干的单个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由互相联系的个体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团体成员对共同目标的追求和对团体内一定价值规范的认同和遵守,使得团体内具有个体所没有的动力特征及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的形成,有助于团体成员安全感的满足及对团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的产生。在具有内聚力的团体中,团体个体成员将自己的动机、需要与团体目标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自觉地为实现团体目标而努力工作,促使个体成员的思想、行为与其他团体成员趋于一致。可见,通过团体来改变其中个体成员的行为要比单个改变的行为更为容易,而在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班集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比单个教育学生的效果好。

(二)发生认识论

它认为活动是一切认识和心理产生的源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活动视作其整个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个体的认识产生于主体的活动,活动时主体认知结构不断形成、丰富和发展。他认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的分化都离不开活动这一中介物,借助于活动,主客体得以不断的互为建构,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当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它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人人都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倾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信任、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这些无一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体现。

此外,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也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情境(学校背景情况)分析

霞浦十中是霞浦县的一所农村中学,学校以“求德从善,求知博学”为校风,以“教而有方,研而无止”为教风,以“学而有法,思而无界”为学风,注重和谐、纯洁的育人环境的建设。

但由于地处农村,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包括家长、学生以及绝大部分的老师。所以,我校虽然从2000年就开始尝试开设心理健康课,但由于后来的几任

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任课老师缺乏系统的培训,校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和基础等等原因,课程的开设、开发一直停滞不前。

现在大家慢慢地有了这种的意识,领导也较为重视,我校不仅在初一年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还开设了心理辅导室,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研究。

四、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活泼的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善于创造的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对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情感,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3、培养学生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面对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世界及自我发展等问题。

4、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认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交往角色辅导,以正常的心态参与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升学的压力,进行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辅导训练,开展考试心理调试和辅导,减少学习、升学和考试的心理负担。

五、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一)课程的组织

1、课程组织的呈现形式:活动课

2、课程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学习、人格、生活和职业四个方面,这四项课程内容又有不同的要求。

(一)学会学习。学会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注意和记忆能力,学会学习的策略能做好自我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二)做好人际交往的教育。学会与父母、教师和同学的交往,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会认识自我、欣赏自我,能正确调节情绪,面对挫折;

(三)学会与其他成人的沟通。侧重休闲、消费和生活适应,为适应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的需求,学会自我计划、自我调控学习,使学生全面提升学习中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学会与他人间的交往的技巧。如宽容、倾听,克服嫉妒等;

(五)学会调节情绪。使自己的情绪处于健康状态;

初中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及专题目录(参考)

1、我是谁-自我认识

6、走近网络世界

2、“丑小鸭”与“白天鹅”

7、神奇的大脑

3、让我自己来

8、学会快乐

4、播撒友谊的种子

9、亲情无价

5、我来当家

10、如何制定学习计划

(二)课程的实施

1、课程的时间安排

每周一节课,排入正式课程表,此外,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每月至少安排一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

2、教学方法

各种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五类,即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本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

①.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下,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影响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情境模拟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某种模拟的情境下,进行某些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小组调查为了了解学生某些方面心理想法和看法,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各种不同的调查方法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教学方法。

④.讲座包括演说、谈话或其他形式的口头表达方式。

⑤.讨论对事先布置的题目或有关学习材料提出问题或作出回答。这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对话过程。

⑥.视听这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视听材料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课程实验和推广。

本校本课程大致按照先开发后实验推广的形式进行课程的实验和推广。主要按三个步骤进行。

一是组织科研力量,编写活动用书及辅导用书。

二是试点实验。以初一年各班作为实验班级,积累好相关的实验素材,作为进行课程评价的基础。

三是在实施课程评价的基础上,修订校本课程教材并推广到学校的所有班级。

六、课程的评价

下面从两个方面明确本课程评价的方法。

(一)学生的评价。

作为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业的评价,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1、前期和后期测试对比看学生变化。

一是就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对实验班级在开展校本课程活动前后变化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分析变化数据,分析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程度变化。

二是对比实验课程的班级和普通班级的测试情况,分析评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和变化。

2、观察记录学生活动表现定性分析。

注重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的表现,采用观察法记录学生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绪状态、活动表现、日记等),分析确定学生前后变化的情况和程度。

(二)课程本身的评价。

1、课程本身评价的范围。

校本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校本课程的预期目标是否有效; 校本课程是否适合学生和学校的需要;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式;是否采用了恰当的评价方式。

2、课程本身评价的主体。

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等。

3、课程本身评价的标准。

有效性。在信息与它描述的现象之间保持一致(内部效度);从某处归纳出的结论应适合其他类似的地方(外部效度)。

客观性。全体评价者的意见达到高度的统一,所采用的评价技术有助于消除偏差。及时性。过早实施评价或过迟评价会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程度和完整程度。

4、课程本身评价的方法。

根据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我们建议采用如下的评价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面谈法;教师日记法等。

5、课程本身评价的过程。

制定计划:主要是成立评价组,确定评价目标,拟定详细的评价计划活动内容和要求。

收集信息:根据计划内容收集相关信息。

分析报告: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或描述性的方法分析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全面总结评价的各方面资料,撰写评价报告。

下载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开发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开发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经验总结

    培养特长,张扬个性,享受幸福 ——大岭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特色材料 美丽的大岭,群山环抱,有一方快乐、幸福的儿童乐土,一百多名快乐的小天使沐浴着文化艺术的阳光,这就是大岭中心小学......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数量锐减的现状,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哪里?城乡一体化战......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案例介绍吴@,学习不主动,成绩欠佳,她非常腼腆,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下课总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和同学玩,她仍然坐着不动,从来不主动参与班级......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

    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孟广彦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一、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心......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大全

    论文:浅谈农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农村 幼儿园 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

    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问题学生 心理因素在许多人举动中的作用很早就为人类所知道,但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却是近代才有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愈来......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砖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自查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年度以来,特别是自8月参加“庐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