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委党校灾后重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纪实
在恢复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市委党校灾后重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纪实
“5〃12”汶川大地震后,市委党校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三重机遇,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走出了一条在恢复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路子。
一、探索灾后重建干部教育培训新途径
以灾后重建为目标,形成“大”主体班培训格局。灾后重建干部教育必须树立“大教育、大培训、放开视野看全局”的观念,我们把传统的组织部门调训班作为轴心,辐射部门、乡镇、企业,将所有的党员干部培训都纳入了培训计划中,初步形成了“大”主体班培训格局。一是对组织部调训的党员干部,走计划办班的路子;二是对市级部门的党员干部,走委托办班的路子;三是对乡镇党员干部,走联合办班的路子;四是对企业党员干部,走校外办班的路子;五是对党委中心学习组走专题讲座的路子。
建立培训需求调研长效机制,实现单位、岗位和学员需求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一是坚持培训需求的调研反馈制度。近两年我校举办的所有干部培训班次都坚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举办座谈会、深入机关、乡镇、企业调研等多种方式收集基层党员干部对培训的需求,组织教研人员对收集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作为培训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二是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方式的采用,满足了基层干部个性化培训需求,取得良好反响。比如,在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班中,采取实地参观板房社区科学管理、永久安置房科学重建等直观方式进行;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专题培训班中采取专家与学员论坛互动,电视录播等新颖、活泼的方式进行。
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注入现代培训元素,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一是建立案例库,积极探索案例式与互动式教学。在我校举办的各类班次中,都要求学员在报到时带上自己在工作中亲历的案例,一年多来已收集到1400份案例,初步建立了案例库。另一方面,在各种班次中都专门安排案例课程,其中“XXX市现代农业实践与探索”、“主心骨效应——XXX市领导干部应急能力调查”的培训案例不仅受到学员的好评,还被多次引进到成都市委党校主体班讲授。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积极探索体验式与研究式教学。通过先期调研与实际教学,目前已建立了包括石羊镇、天马镇、翠月湖镇、向峨乡等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为体验式与研究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平台。三是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与考核评估。一方面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培训班次和学员,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完善了教学方法考核评估机制,通过学员反馈、教师互评、专家点评等方式鼓励教师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海纳百川,实现不同师资优势互补。一是将“政商学名家”讲坛制度化、常规化。我校充分利用创办已五年的“政商学名家”讲坛品牌与辐射效应,先后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中央电视台白岩松、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王东京、周天勇,清华大学经济教授魏杰等专家学者与XXX干部授课交流,实现了理论前沿与实践前沿的对话,并通过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师资库培育等使其制度化。二是初步建立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根据专题和涉及的不同领域需要,先后邀请邀请了9个市委常委、25个部门、10个乡镇领导干部到党校上课,初步建立了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实现了中高层实践与具体实际的指导。三是进一步完善师资库。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师资库已纳入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优秀干部、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企业成功人士等在内的兼职、客座教授300余人,实现了多方工作对一方工作的启迪。
扬长避短,找准着力方向和主攻方向,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党校教师们的课要受到党员干部的青睐,必须要有先期扎实的基层调研,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校与基层部门零距离的优势,找准着科研工作方向和主攻方向,扬调研务实、管用之优,避理论研究之相对劣势,取得较好成效。先后形成了《XXX市灾后调研报告文集》、《XXX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文集》、《XXX市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文集》、《XXX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文集》等,并将以上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形成了《XXX市灾后干部教育培训案例选编》。
二、围绕重建抓培训、围绕中心抓科研、围绕开放抓创新,取得了明显实效
2009年至今,XXX市委党校先后抽调教师 36人次,为机关、乡镇、村(社区)、企业、学校宣讲科学发展观69场,参加XXX市委组织部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万名镇村干部大培训活动,到19个乡镇、滨江街道办进行了31场宣讲活动;为20个乡镇(街道办)、199个村,44个(社区)宣讲“村民议事会”33场。举办了局干班、青年干部、新任领导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主体培训班10期,共培训1430人;举办了“领导干部应急能力”、“灾后城镇住房重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等18期专题培训班,培训2433人;举办了5期1500人的“公务员骨干培训班”;先后派出老师50人次为乡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村民代表等举办培训班31期,培训人员达4260余人。是全省党校系统培训量最大、培训人数最多的基层党校
XXX市委党校向中央、省、成都市以及XXX市相关部门申报并被批准将市委市政府最关切、人民群众最关心的31个民生问题和现实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调研课题;首次与四川省委党校、成都市委党校联合,共同完成中央党校国家级重点课题《灾后重建与扩大内需——以XXX市为例》、《地方党委应对危机的政治动员能力研究——以XXX为例》,并获得中央党校2009年优秀重点课题奖;先后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村级治理机制的思考》、《XXX市灾后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等25篇调研报告、论文在成都市以上公开刊物发表;收集到党校教师和参训学员420份书面案例,形成案例库,编辑完成了我省首个灾后重建干部培训案例文选——《XXX市灾后重建干部培训案例选集》。
近年来,XXX市委党校先后创办了“灾后重建论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论坛”,承办协办主题为“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论坛12期,服务灾后重建思想建设;彰显亮点,开办高端论坛——“政商学名家”讲坛18次,听课党员干部共5600人(次);创新基层干部学习新方式,开辟多元化培训渠道,联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网络学院对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乡镇、学校、两新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与干部可持续能力建设”网上学习专题培训班;感恩全国,承接外地干部培训,宣传XXX,2009年至今共承接了上海、广东、浙江、河北、重庆等省内外培训班 16期,1024人,承办成都市委党校、区县党校各类培训班40个班次。
第二篇:灾后重建工作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灾后重建工作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同志,现年56岁,中共党员,现任廖场乡政府副科级干部,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来便开始从事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该同志在工作中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奋战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第一线,本乡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从开初的查看灾情登记损失规划选点到后来重建施工,无处不留下他的汗水和足迹。
几年来,该同志不分上下班,不分节假日和星期天,没日没夜地为本乡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辛勤地工作着,为了把好工程质量关,常常坚持到工人下班后才下班,每天上班最早的下班最迟的必然是他。该同志身患腰椎尖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肾结石,跟腱炎等多种疾病,天天靠吃药维持,几次因病情加重打完吊针又上工地。特别是在政府机关灾后重建工作中,一是按照乡党委政府的安排认真准备各项报批立项手续,为早报批早立项早开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根据乡政府的现实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认真做好规划并随时和设计单位联系和沟通,为设计出符合本乡实际的设计方案尽心尽职尽力;三是做好现场管理,配合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确保了施工优质安全高效;四是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该同志由于多次受
伤留下不少的后遗症,行动很是不便,加之在施工质量检查中又不慎将脚扭伤,为保证施工管理到位,只好每天借助拐杖艰难地行走在工地的各个角落,但他从无怨言,每天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展默默奉献。
该同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深受乡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和信任,因此特向组织推荐该同志为“灾后重建工作先进个人”。
推荐单位:名山县廖场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市委党校2007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市委党校2007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2007年市委党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干部教育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及市委九届二次、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中心,积极开展干部培训工作,与市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先后联合举办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短期培训班36期,培训各类学员7925人次;辅导和管理中央党校和省委党校本、专科函授学员850多名;举办全市村级干部系列法制讲座等专题讲座11场(次),学员2788人次;为金港镇、市委老干部局等单位送教上门宣讲党的十七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等60多场(次),较好地发挥了党校在我市干部培训轮训工作中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作用。
2007年党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1.鼓励教师自学与选送教师进修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理论水平。2007年我们先后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及市委九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等,先后选送有关教师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和苏州市等
1参加上述有关内容的专题师资培训班18人次,为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2.领导、教学、行政、后勤齐上阵,不断提高教学服务水平。2007年办学过程中,我校除部分老师在有关培训班上直接上课外,还精心挑选部分骨干教师担任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主体班的班主任工作,协助市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做好班务工作。办公室、财务科等行政部门的同志也全力做好有关班务工作,如接送讲课老师,准备会标、鲜花、席位卡、指示牌,以及签到、收费等相关工作;总务科的同志也全力做好教室服务的茶水供应、音响、卫生等相关工作,常常加班加点而不计报酬;校领导都能亲临现场,深入教学第一线直接指挥,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确保每期培训班和每场专题报告会等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3.充分发挥党校阵地作用,市内培训与市外培训、举办培训班与举办专题讲座、教学与科研同时并举。在开展面向本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我们先后举办了南通市港闸区青年干部赴张家港学习培训班、如皋市第十五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张家港阶段)、河北省邯郸县领导干部赴张家港培训班、湖北五峰县团干部(张家港)培训班等4期外地干部培训班,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受到参训学
员的一致好评。在举办短训班的同时,我们还辅导和管理了中央党校和省委党校本、专科函授学员15个班级853人;与市干教办、法宣办联合举办了8次村级干部法制讲座,2530人次听取讲座。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还组织教师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并撰写出“聚焦新农村”专题调研报告5篇,其中4篇发表在《张家港日报》和《调查研究》上,并在第二届“张家港论坛”上获6个奖项,调研工作促进了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008年我校将继续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和市干部教育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轮训工作力度,重点要做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大规模宣讲培训和学习研究工作,配合市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有关部门办好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轮训班和专题报告会,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基层宣讲十七大精神,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开展有关调查研究和理论研讨工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争创全省“第二个率先”示范区作出党校新的贡献。
市委党校
2007年12月29日
第四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自查报告
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自查报告
县重建办:
按照三重建办﹝2011﹞10号通知要求,对照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们认真组织对我乡2011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2011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乡的中心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机遇,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重建、艰苦重建,强力项目建设,强化质量、资金监管,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保质保量完成了目标任务。
二、2011年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目标任务:除农房、场镇居民住房重建重建和加固维修、政府办公楼、政府公共住房、学校教学楼、司法所、卫生院加固维修、新建学生宿舍楼、派出所已在2010年完成,2011年尚有敬老院、村级活动室、劳动保障平台、综合文化站、周转房以及道路、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等22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任务,总投资额1630万元。完成情况:截止2011年12月20日,22个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竣工21个,在建1个,完成投资额1630万元。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速推进恢复重建工作。要切实加强织领导,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充实调整重建力量,确保重建工作机构、领导、人员、经费落实到位,做到一个项目一套领导班子、落实一名领导负责。继续实行灾后重建“一把手”负责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任、人人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和重建合力,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责任落实,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我们对2011年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认真梳理,详细分解目标任务,认真制定了计划和阶段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明确了重建内容、重建重点,通过正排工序、倒排工期的方式,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三)、抓住发展机遇,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有关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政策,做到加速不违规,提速不越轨,强力推进重建速度,确保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二是强化监督管理,确保重建优质高效。严格执行建设标准,严格执行项目程序,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执行资金物资监管制度,加强对资金、项目和重要物资的跟踪与管理,确保重建资金按照规定使用。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规范招投标行为。严格坚持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确保恢复重建质量,保证每一个工程和项目都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三是严格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一个项目一套专帐、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四是制定和完善建成项目管理使用办法,努力使建成项目发挥最大作用和产生最大效益。
第五篇:麟游县灾后重建工作基本情况(定稿)
麟游县灾后重建工作基本情况
麟游县人民政府(2011年5月4日)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我县城镇、农村居民部分房屋受损,交通、市政、学校、医院、农村饮水等部分基础设施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达7273.69万元。灾情发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全县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取得了明显成效,县政府荣获全市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一、灾后重建项目基本情况
2008-2009年我县共争取落实上级安排的灾后重建项目62个,总投资23485.1万元(中央1762万元,省8467.2万元,市511.5万元,县222万元,单位自筹116.6万元,对口支援72万元,其他资金12333.8万元),其中:发改系统下达项目32个,总投资6034万元;非发改系统下达项目43个,总投资17451.1万元。止4月底,62个项目已全部建成,累计完成投资23726.64万元,占计划投资的101%。新建农村居民住房1380户5410间、维修加固2221户7107间;城镇居民灾后重建房屋138户, 加固维修122户;社会事业、政权建设、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项目均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
二、主要工作
1、强化责任,坚持上下齐心,多方联动
震灾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把灾后重建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全面掌握受灾底子的基础上,做了周密地安排和部署。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重建目标。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灾后重建工作总体方案》,将灾后重建工作细化为城乡居民房屋重建、加固维修、基础设施恢复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任务,每项任务都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具体目标,确保了抗灾救灾积极稳妥扎实推进。二是实行层层负责,确保工作到位。组建了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落实领导包抓和跟踪督查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为确保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将灾后重建工作纳入单位和乡镇综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度、责任落实等情况。三是严肃纪律要求,确保政令畅通。对灾后重建工作中因领导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玩忽职守、作风不实、工作失职,造成重大影响的,依法依纪从严追究相关领导或工作人员的责任。
2、突出重点,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在灾后重建中,县委、县政府突出解决受灾群众住房困难这个重点,同时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全面落实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是快速推进群众住房重建和加固维修项目。在震灾中,全县群众房屋较大面积受损,造成部分群众住危房和无房住的局面。为此,我们迅速启动城乡居民房屋灾后重建和危房改造项目,简化手续,拓宽渠道,多方筹资,千方百计,加快进度,通过不懈努力,群众的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二是加快修复基础设施。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恢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按照“先轻后重,先主后辅”的原则,及时组织实施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使震损基础设施短期内就得到了有效恢复,为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三是全力实施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灾后重建项目,快速解决因震灾造成的上学难、就医难问题。
3、强化管理,坚持项目“四制”,确保工程质量。我们始终把灾后重建项目建设质量摆在第一位,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质量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全面完善和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强化项目资金监管,想方设法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对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帐核算,坚持按项目进度拨付,做到了专款专用,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在省、市的督查检查中,我县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工作多次获得好评。
4、加强协调,强化监督,狠抓落实
一是针对灾后重建工作量大面广、建筑材料和施工队严重紧缺的实际情况,我们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从甘肃灵台、平凉、河南等地联系工队,及时研究制定了建材市场价格干预措施,从外地协调联系紧缺建材,实行统一定购,统一运输,既有效克服了建材紧张的突出问题,又降低了灾后重建项目的建设成本。二是县委、县政府将灾后重建工作纳入了全县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坚持定期汇报重建进展情况,及时认真研究解决问题。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考核办坚持对灾后重建工作跟踪督查,县纪委、监察局组织财政、民政、审计、建设等部门定期深入工作现场,对全县灾后灾民救济款物发放多次进行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
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一大批灾后重建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我县灾后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目前,工作效果显现,全县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灾害的影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