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宝剑锋从磨砺出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纪实
【编者按】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既是提高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柳南区委组织部为培养一支能适应建设区域性城区需要的干部队伍,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新干部教育机制、培训方法,干部教育培训亮点纷呈、硕果累累,行动学习法等不少工作走在了全市、自治区乃至全国前列,为全力推进区委“四个打造”,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广西经济强区和全面发展先行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宝剑锋从磨砺出
——柳南区夯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纪实
台上台下热烈互动,场内场外情景交融。
2013年4月5日晚,柳南区委党校灯火通明,百余人会场座无虚席。9个街道(镇)党工委、60个社区、21个行政村书记、主任,区直单位党员干部代表济济一堂,认真聆听柳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齐自琨,关于“如何培养职场责任感”的精彩授课。
这一天,“柳南区首期干部素质提升班”正式启动;这一天,“职业素质培养与提升”专题培训首次开讲;这一天,是柳南区干部教育培训非常平凡的一天。
古语云:“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近年来,柳南区委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有效提升干部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柳南区内训师队伍为师资,以柳南区具体实际要求为内容,以民主自愿启迪智慧为原则,紧紧围绕区委“四个打造”中心工作,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全方位实施“职业素质培养与提升”,拓宽培训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把全区干部引进讲堂、引进内训、引向现场、引向实践,有效解决基层干部的“本领恐慌”,有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有效提升基层组织领导干部分析问题、把握方向、科学发展的水平。
学习,正在柳南干部队伍中掀起一股热浪;学习,正在逐渐成为柳南干部的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学习,正在为柳南干部带领群众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
加大力度——基础工程强推进
柳州工业驰名全国,柳州市而所辖的柳南却是柳州市建区较年经的城区之一,养在深闺人少识。
作为柳州工业最雄厚的城区,柳南区因地处城郊结合部、存在流动人口多、农村人口多。不稳性因素较多等特点„„群众想发展、盼发展的欲望异常强烈,干部面对欠发达窘境脸热心焦。
近年来,区委班子深入调研,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围绕“三个领先”目标,推进“四个打造”,党建引领“五个坚持”,实现“六个显著提升”的“3456”工作部署要求,建成更高水平的广西经济强区和全面发展先行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区委针对柳南发展任务艰巨、干部急于化解本领危机的现状,在干部教育培训上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区委组织部长及时召开部务会,对全区干部教育改革创新提出要求:城乡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科学,项目推进缓慢等,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负重赶超、赶队前行、转型跨越,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攻坚克难、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仅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而且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素质能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干部教育培训紧扣区委“3456”工作总要求,按照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的战略部署和区委“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服务意识,增强履职本领,促进终身学习”的总体要求,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作出新的规划,出台新的举措。
上下同欲者胜。区委组织部牵头组成调研组,先后到9个街道(镇),问计于基层,求教于实践,走访于群众,从培训内容、培训老师以及培训对象三个层面,全面查找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全区干部教育培训的对策措施。
琢磨,反复,否定,肯定。2012年初,区委组织部制定《柳南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正式下发,明确了目标、任务、方式、经费等措施,区委书记甘毅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干部培训是一项基本建设工程,要下力气抓好。培训出数量充足的干部队伍,才能适应柳南区‘四个打造’和‘六个显著提升’的需要。”至此,以“干部素能提升”为主题的创新干部教育工作拉开了序幕,一项项改革创新的举措纷纷出台,有序推进,在柳南大地上迅速掀起了比学赶超、谋事创业、争先发展的热潮。(刘兴存)
挖掘深度——内训师培训保质量
“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先培训后提拔”,这是区委书记甘毅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十八字”要求。他强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紧扣柳南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大胆改革创新,务求取得实效。
区委首先从抓基础做起,以培训内训师队伍为突破口,在党校这块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上,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新途径、新方法。
5月18日,区委机关行动学习办会议室,一堂别开生面的“内训师”选拔工作正在热烈进行着。20多名内训师先后走上讲台,分别展示各自课程体系内容及授课风格,台下来自市、区干部教育科室等十多名专家担任评委。
针对基层干部培训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试讲试教授课问题,评委们立足学员的视角,纷纷举手提问,准内训师“模拟老师”一一作答。
随着评委们一个比一个尖锐问题的连珠炮发问,台上试讲试教的准内训师们,脸上沁出汗珠,有点应接不暇,模拟授课气氛紧张而热烈。
试讲试教结束后,由评委点评,通过“挑毛病”,讲不足,讲授课程内容、与学员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针对刚才模拟授课中暴露的问题,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蒋爱华建议:教学中要把“学”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教学互动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重视教学互动的设计和组织,可以多采用“行动学习”分组讨论方法完成教学中的重点难、难点学习。内训师还要培养一种“把控课堂”教学氛围的能力,比较敏锐地觉察到学员的细微反应,通过一些教学正确地引导学习思维的趋向。此外,由于内训师来自基层,来自学员身边,所以要他们授课还要突出具体化、实践性的特点,用事例说话。
“‘互动’对‘课堂的掌控力’,主要是‘拼积累’、‘拼备课’,有‘感染力’,因此,内训师要一边工作,一边思考,在工作中带着课题思考。”这只是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党校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随后举办的全区普通干部和科级领导干部轮训班,在专题讲授式基础上,新增了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实践式教学。通过创新培训方式,让学员们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亲身感受,身临其境,强化了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进一步顺应了现代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有效地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
需求是最大的学习动力,以此为切入点,区委组织部走创新发展之路,在内训师培训中,不仅充分发挥区委党校培训主阵地的作用,而且还充分尊重干部的主体地位,大
力推进干部“自主选学”,干部缺什么,就补什么;干部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每逢办班,事先发放干部培训需求调查表,广泛征求培训对象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然后综合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筛选,最终拉出培训“菜单”。这种变“大锅饭”为“自助餐”,变“填鸭式”为“菜单式”的培训,让干部真正体会到自主、多样选择带来的快乐,大大激发了干部的内在学习动力。
课程是领导干部培训的核心,也是干部培训改革创新的重点所在。在课程设置上,区委组织部、党校紧紧围绕区委 “四个打造”工作总要求,以提升行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重点,科学设置课题,注重实用性知识培训。聘请中央、自治区、市专家教授和全区内训师,就社区党建、党建实务、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打造打造高效团队等30多个专题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讲解,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获得了学员的广泛好评。
培训好不好,重在抓管理,关键看效果。区委组织部于细微处抓落实,于严考核中见效应,不断深化培训管理模式。
在制度建设上,力求“全”。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先后制定出台培训制度、考学制度、跟班考察制度、学员管理规定、优秀学员评选办法、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培训工作绩效评估制度、学习培训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进一步明确各个级别干部培训任务和相关责任部门职责分工,使柳南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化。
在学员管理上,力求“严”。每次举办培训班,均实行以“考勤、考记、考写、考试”为主要内容的考学办法,“四考”结果全部合格后,参训学员才准予结业。培训期间,区委组织部实行跟班管理“通报制度”,对旷课、迟到、早退的学员在培训班范围进行通报批评。
在师资选择上,力求“优”。一方面,充分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优先聘用区内内训师。另一方面,满意度测评,让学员对教师的授课水平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仅今年以年来,举办写作、礼仪、党建等各类培训班达50期,区内就有20名内训师走上了培训班的讲台,占到了全部授课教师的三分之二以上。
在教学环节上,力求“细”。从2011年至今,柳南区先后在区委党校举办10期机关、镇、街道在职干部培训班,8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培训班,3期部分企业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对全区100余名副科级领导以上干部,200余名社区书
记、副书记和主任、副主任,70名行政村委主任、副主任,分别进行了集中培训。每一个培训班,都有一套周密的学习计划和管理制度;每期培训都将授课提纲编印成册,作为教材;每次的培训专题都会几经筛选、反复考虑;每一个培训阶段,都会认真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在一次次的探索尝试中,广大干部积极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悄然形成。(刘兴存)
拓展难度——“多岗挂职”增阅历
培训内容丰富,形式方便灵活,既可以降低成本,又深化培训效果,一举数得。建立“多岗挂职”平台,拓展延伸“岗位”培训,让新提拔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跟学、互学和真学,是柳南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的又一亮点。
“每月到区信访局办事,又见到新领导来接待我。”6月30日,到区委信访局咨询的刘大伯如是说。
原来,这是柳南区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又一个典型范例,区委明文规定凡是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到区委信访局、征地办等单位“岗位”上跟班学习一段时间,进行多岗挂职。
多岗挂职还有多种方式,如区委机关选派新提拔的年轻干部到街道、镇(村)、区信访部门等单位挂职;或选派区机关普通干部到社区(村委)挂职;或选派部分街道(镇)年轻干部到区、市级机关部门挂职。挂职干部必须是新提拔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或为科级后备干部、选调生或基层优秀干部,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且35周岁以下;挂职时间一般为3-6个月不等。这就是柳南区委启动探索年轻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工作的新机制。
“加大机关、基层干部多岗挂职力度,丰富干部工作经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切实提高了干部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据组织部副部长吴楠介绍,“多岗挂职”——为的是进一步转变挂职锻炼理念,近年来,柳南区委采取“纵向学习、横向交流、立体培养、全面发展”挂职方式,刚刚提拔的新领导,必须按照“多岗安排、均衡安排、错时安排”的原则,组织部及时选派领导到上级单位和友好城区挂职锻炼,组织新任科级干部到区信访局跟班学习。
与此同时,为使这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长效化运行,区委还专门出台制度,要求挂职干部在挂职期间做到“六个要”:要遵守挂职单位的规章制度,严守工作纪律;要
参加信访接待或现场办公会,做到业务精通;要结合自身专长,参与挂职单位相关工作,做到全力投入;要为挂职单位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创新谋划;要记好挂职周记,记录工作计划、每周工作完成情况,做到言行规范;挂职期满前,挂职干部要对挂职期间的工作和学习情况认真总结回顾,做到查遗补缺。
此外,为保证挂职锻炼取得成效,区委组织部还明确要求到村(社区)工作挂职干部,一般担任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或主任;到市直机关挂职的,一般为副科级领导干部。各接收单位必须安排一名领导对挂职干部进行“一对一”传帮带。区委组织部与派出单位在挂职期满前对挂职干部进行联合考察,并形成书面考察材料。
据初步统计,日前,区委已有45名干部参加“多岗挂职”,平均年龄36岁,均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涉及挂职接收单位30个,以进一步拓展了年轻干部多岗位锻炼新渠道,促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进一步增强了新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提高了做群众工作和应对复杂局面、调处利益冲突的能力。同时他们的到来,给各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发展。
近几年来,该区选派50余名优秀干部进行了多岗挂职锻炼,通过有组织的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多岗挂职锻炼,进一步丰富了干部的知识储备、增加了工作阅历、拓展了工作思路,开阔了工作视野、磨练了精神意志,促进了年轻干部的快速成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有了全面提升。
多岗挂职培训,真正实现了干部人人受教育、干部培训达规模的总体目标。(刘兴存)
打造亮度——“请进来”培训上品位
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知识的恐慌是最大的恐慌,思想的贫穷是最大的贫穷。针对干部队伍存在的观念陈旧、知识储备不足的境况,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于共同创办了——柳南讲堂,定期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柳南讲学,传授前沿高端知识,传播先进思想理念。
“柳南讲堂”,坚持“请进来”培训,是区委组织部基于柳南工业城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而提出的。区委组织部各科室组工干部在深入基层调研之后,深深感到:制约柳南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首先在于干部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大规模地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长期跟班学习,对于柳南这样一个西部城区来讲,显然是不现实的。创办“柳南讲堂”,把专家教授“请进来”讲训,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这样,不仅
可以弥补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短板”,把国内外的先进理念、思路对策和成功经验引进来,打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在互动、共享中达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能的目的。
2010年来,“柳南讲堂”坚持每月一讲不动摇,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袁治平、王文才、彭华、李念平、郭驰,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副巡视员夏红,吉林省委党校国际交流处处长、延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孔令奇副教授,柳南区学习顾问、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副总编辑钟国兴,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马晓晗等一批全国知名学者教授相继走进“柳南讲堂”,作了十多场精彩的专题报告,全区领导干部万余人次接受了辅导教育,使柳南干部足不出区就接受了国内高水平的培训,对推进柳南干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和素质大提升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柳南讲堂”俨然成为柳南一张靓丽的名片,架起了柳南与外界联通的桥梁,源源不断地为该区干部送去最实用的精神大餐。如今,“讲堂”已深入人心,被干部们形象地称为“身边的‘百家讲坛’,每讲都是‘美谈’”。大家普遍认为,“讲堂”名家主讲、信息量大、思路开阔、观念超前,而且风趣幽默,真是受益匪浅。
“郭教授的报告毫不留情针砭时弊,又紧紧把握时代主脉、体现出理论家的精确观察和深远的忧患意识,让人心服口服,令人回味。”民政局长李凤举在听完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郭驰教授所作的“领导力与执行力”报告后称赞道。
“柳南讲堂就是好!请的大牌教授就是不一般,思维深刻独到、语言诙谐幽默、案例丰富翔实,希望能多参加这样的精彩报告会!”步出大讲堂会场,不少干部这样议论着。
榜样就是力量。“柳南讲堂”的开办,不仅有力推动了“干部素能力提升”的实施,而且带动了全区基层“请进来”培训的推广与上档提升。柳石街道的“家庭党校”、银山街道的“草根大讲堂”,太阳村镇的“农家会课堂”,河西部街道的“智慧讲堂”办得都有声有色。如今,在柳南干部大培训的热潮中,一些知名学者、著名专家不断给该区的干部队伍“充电”、“补脑”,启迪智慧,催人奋进,真正成为了广大干部的良师益友。(刘兴存)
提升高度——“走出去”培训抓重点
让领导干部走出区门,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是柳南区干部教育培训的又一重大举措。区委把重科级领导干部和年轻后备干部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每年有
计划地组织干部外出培训。
2013年6月25日,一个万木葱茏、枝繁叶茂的季节,针对柳南区着力打造广西最美新农村的目标,区委组织街道、镇和有关部门的40名干部走进了浙江杭州市委党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生态文明、建设最美新农村专题培训。
对于常年忙碌的柳南领导干部来说,这个季节难得把手中的事情放下来“充电”。但在他们看来,听课并不意味着放松,甚至要比平时付出更大的精力。“党校教授的许多新知识、新思维让人大开眼界,这么难得的课程一定要聚精会神地听。”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如是说。
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近年来,区委在组织全区干部到中组部组干学院、清华大学、青岛海洋大学、西安大学、南开大学、九江市委党校等原有干部培训基地学习的同时,又组织到河南大学、重庆市委党校、无锡市委党校等教育培训,进一步扩大了“走出去”培训的规模。2011年以来,柳南先后在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省委党校等高校举办了领导九和执行力专题培训班,培训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800人次。近两年来,精选530名社区书记、主任赴江西九江党校、成都市委党校、江阴市委党校进行专题培训。继今年6月在杭州市委党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美新农村专题培训后,8月份又在河南大学举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培训班,对全区50名区直机关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选派干部毛国勇等赴中组部组干学院挂职锻炼是柳南“走出去”培训的又一重要途径。近年来,围绕提升区领导能力,先后选派39名干部参加了自治区等组织的各种培训。围绕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选派新提拔的30多名干部到基层进行挂职锻炼。
普通在职在编干部300人次,培训的主题有经济速度、政治建设、党的建设三大类十多个专题。
挂职培训谈体会,归来蓄力谋发展。各级各类干部培训挂职归来,一致认为,他们在全国一流高等学府培训,到经济建设前沿阵地接受锻炼,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增强了推进柳南转型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大培训、大教育、大提升带来了大变化。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使柳南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成果正转化为领导干部前所未有的干事创业热情、抓项目促发展的劲头和办实事惠民生的追求。如今的柳南,一派春和景明的大好气象,广大干部在行动
学习中增长才干,在实践行动中贡献力量。在“金太阳”生态农业示范区、土地增减挂钩、城中村改造、十万羽蛋鸡生产基地、汽车南站-金鹅市场改造、新柳邕农产品批发市场、粮油食糖批发仓储物流贸易中心、东盟小商品生产加工配送中心、星光大道、火车南站旧城改造等十多个重点工程的建设工地上,处处闪现着各级基层干部的身影与智慧;在创建国家模范卫生城的进程中,时时上演着“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为创城作奉献”的动人场景;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批批大项目即将在柳南大地生根开花„„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引领未来。改革创新,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扬起干部培训的风帆,推动柳南这艘“巨轮”在“十二五”宏伟蓝图的指引下,乘风破浪,朝着“建设更高水平的广西经济强区和全面发展先行区”的远大目标奋力航行。(刘兴存)通 联 广西柳州市柳南区委组织部 刘兴存 办 0772-3726170 手机 *** 地 址 广西柳州市潭中西路10号 邮编 545007
第二篇:——市委党校灾后重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纪实
在恢复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市委党校灾后重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纪实
“5〃12”汶川大地震后,市委党校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三重机遇,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走出了一条在恢复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路子。
一、探索灾后重建干部教育培训新途径
以灾后重建为目标,形成“大”主体班培训格局。灾后重建干部教育必须树立“大教育、大培训、放开视野看全局”的观念,我们把传统的组织部门调训班作为轴心,辐射部门、乡镇、企业,将所有的党员干部培训都纳入了培训计划中,初步形成了“大”主体班培训格局。一是对组织部调训的党员干部,走计划办班的路子;二是对市级部门的党员干部,走委托办班的路子;三是对乡镇党员干部,走联合办班的路子;四是对企业党员干部,走校外办班的路子;五是对党委中心学习组走专题讲座的路子。
建立培训需求调研长效机制,实现单位、岗位和学员需求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一是坚持培训需求的调研反馈制度。近两年我校举办的所有干部培训班次都坚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举办座谈会、深入机关、乡镇、企业调研等多种方式收集基层党员干部对培训的需求,组织教研人员对收集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作为培训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二是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方式的采用,满足了基层干部个性化培训需求,取得良好反响。比如,在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班中,采取实地参观板房社区科学管理、永久安置房科学重建等直观方式进行;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专题培训班中采取专家与学员论坛互动,电视录播等新颖、活泼的方式进行。
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注入现代培训元素,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一是建立案例库,积极探索案例式与互动式教学。在我校举办的各类班次中,都要求学员在报到时带上自己在工作中亲历的案例,一年多来已收集到1400份案例,初步建立了案例库。另一方面,在各种班次中都专门安排案例课程,其中“XXX市现代农业实践与探索”、“主心骨效应——XXX市领导干部应急能力调查”的培训案例不仅受到学员的好评,还被多次引进到成都市委党校主体班讲授。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积极探索体验式与研究式教学。通过先期调研与实际教学,目前已建立了包括石羊镇、天马镇、翠月湖镇、向峨乡等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为体验式与研究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平台。三是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与考核评估。一方面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培训班次和学员,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完善了教学方法考核评估机制,通过学员反馈、教师互评、专家点评等方式鼓励教师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海纳百川,实现不同师资优势互补。一是将“政商学名家”讲坛制度化、常规化。我校充分利用创办已五年的“政商学名家”讲坛品牌与辐射效应,先后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中央电视台白岩松、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王东京、周天勇,清华大学经济教授魏杰等专家学者与XXX干部授课交流,实现了理论前沿与实践前沿的对话,并通过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师资库培育等使其制度化。二是初步建立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根据专题和涉及的不同领域需要,先后邀请邀请了9个市委常委、25个部门、10个乡镇领导干部到党校上课,初步建立了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实现了中高层实践与具体实际的指导。三是进一步完善师资库。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师资库已纳入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优秀干部、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企业成功人士等在内的兼职、客座教授300余人,实现了多方工作对一方工作的启迪。
扬长避短,找准着力方向和主攻方向,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党校教师们的课要受到党员干部的青睐,必须要有先期扎实的基层调研,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校与基层部门零距离的优势,找准着科研工作方向和主攻方向,扬调研务实、管用之优,避理论研究之相对劣势,取得较好成效。先后形成了《XXX市灾后调研报告文集》、《XXX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文集》、《XXX市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文集》、《XXX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文集》等,并将以上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形成了《XXX市灾后干部教育培训案例选编》。
二、围绕重建抓培训、围绕中心抓科研、围绕开放抓创新,取得了明显实效
2009年至今,XXX市委党校先后抽调教师 36人次,为机关、乡镇、村(社区)、企业、学校宣讲科学发展观69场,参加XXX市委组织部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万名镇村干部大培训活动,到19个乡镇、滨江街道办进行了31场宣讲活动;为20个乡镇(街道办)、199个村,44个(社区)宣讲“村民议事会”33场。举办了局干班、青年干部、新任领导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主体培训班10期,共培训1430人;举办了“领导干部应急能力”、“灾后城镇住房重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等18期专题培训班,培训2433人;举办了5期1500人的“公务员骨干培训班”;先后派出老师50人次为乡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村民代表等举办培训班31期,培训人员达4260余人。是全省党校系统培训量最大、培训人数最多的基层党校
XXX市委党校向中央、省、成都市以及XXX市相关部门申报并被批准将市委市政府最关切、人民群众最关心的31个民生问题和现实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调研课题;首次与四川省委党校、成都市委党校联合,共同完成中央党校国家级重点课题《灾后重建与扩大内需——以XXX市为例》、《地方党委应对危机的政治动员能力研究——以XXX为例》,并获得中央党校2009年优秀重点课题奖;先后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村级治理机制的思考》、《XXX市灾后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等25篇调研报告、论文在成都市以上公开刊物发表;收集到党校教师和参训学员420份书面案例,形成案例库,编辑完成了我省首个灾后重建干部培训案例文选——《XXX市灾后重建干部培训案例选集》。
近年来,XXX市委党校先后创办了“灾后重建论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论坛”,承办协办主题为“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论坛12期,服务灾后重建思想建设;彰显亮点,开办高端论坛——“政商学名家”讲坛18次,听课党员干部共5600人(次);创新基层干部学习新方式,开辟多元化培训渠道,联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网络学院对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乡镇、学校、两新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与干部可持续能力建设”网上学习专题培训班;感恩全国,承接外地干部培训,宣传XXX,2009年至今共承接了上海、广东、浙江、河北、重庆等省内外培训班 16期,1024人,承办成都市委党校、区县党校各类培训班40个班次。
第三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2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干部培训质量
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社会性宏大系统工程,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工程”,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工程。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现在,我们面临着知识爆炸、信息时代的新形势,处在黄金发展、矛盾凸显期的新阶段,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新任务。新的形势、新的阶段、新的任务,对各级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创新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阶段、完成新的任务。
一、跳出认识误区,创新干部培训理念
干部培训工作效果之所以不够理想,源于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误区,涉及到各个层次。首先,领导者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把培训看作是纯粹的消费行为,是花钱的事,能少花就少花,能不花就不花,存在重工作轻学习、重眼前轻长远、重后备干部培训轻一般干部常规性培训的倾向,使培训成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次,受训者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培训无用论”。一些年轻学员总觉得自己科班出身,刚出校门,又进机关门,学的东西够用了,用不着参加培训;有的干部岁数较大,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为,原来没有参加培训,工作不也照样干吗?,培训与不培训没有多大区别。二是是“培训吃亏论”,有的干部认为,参加培训是一种负担,脱产学习打乱了自己的工作秩序,你得把活儿交给别人,出了成绩自然也是别人的,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影响自己的政绩和个人的升迁;还有的认为,脱产学习待遇上要吃亏,“吃饭不如接待,住宿不如宾馆,补助不如出差,好处不如开会”这不明显吃亏吗?三是培训镀金论。认为参加培训学习是镀金,热衷于拉关系、搞聚会,把培训当作交朋友、组关系网的沙龙活动;四是“培训提拔论”,有的干部认为进党校参加培训,就是提拔的前奏;一旦得不到提拔,就对组织有怨气。再次,组织者思想认识不到位,仍然存在着以计划培训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管理轻服务、重继承轻创新的倾向。
创新干部培训理念,作为领导者一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农业时代,土地是第一资源。在工业时代,资本是第一资源。现在,人才是第一资源。发达国家、跨国集团公司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我国也在科教兴国战略之后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因为现在的竞争从表面上看,前台上看,是产品在竞争、企业在竞争,其实不仅仅是产品在竞争、企业在竞争,是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的竞争,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较量。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出来的。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自然就会高度重视干部培训工作。二要树立培训出效益、抓培训就是抓经济发展后劲的观念。从一个较短的时期来看,培训确实是一种消费,是花钱的事,但是,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培训本身也是一种投入,通过培训视野宽了,思想活了,点子多了,发展经济的思路开阔,决策更加科学,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失误、使经济发展更好、更快。所以。培训为经济发展积蓄力量、储备后劲,不但有效益,而且是大的效益、持久、长远的效益。树立了这种观念,对培训工作才舍得花钱、才舍得投入。
对于学员来说,一是 树立“终身教育观”。原来社会发展缓慢,知识的发生较少,《四书》、《五经》中国人背了几千年。现在,社会发展加速,知识也呈几何数增长。现在一年的知识信息量比原来几年、几十年的都多。知识爆炸了,人脑还是那么大,所以得学,有选择的学,一直学,终身学。不但要自学,还要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的要求。二是树立 “素质教育观”。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和学历只表明你曾经经历了那么一种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丰富了自己、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具备不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这个他表明不了。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智慧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不要把大学毕业当作拒绝培训的理由。大学毕业并不一定具有你的职位所要求的素质。要树立素质教育观,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作为干部培训的党校、组织部门,要树立按需培训的观念。在办班前要先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培训对象最想学什么,最缺什么,然后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研选题进行充分细致的论证,使课程内容针对干部级别、行业等差别和中心工作的发展需要,分别实施培训,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一般化培训。
二、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创新干部培训内容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干部教育培训之所以动力不足、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缺乏针对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在课程总体设置上,忽视了学员理论指导实际的迫切要求,原理性的理论课安排的多,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安排的少,出现了 “空对空”或“两层皮”的现象。培训之后,一回到工作岗位、遇到实际问题仍然是一愁莫展。二是忽视了大多数学员急需获取新知识、提高领导管理能力这一时代特征;传统的内容多,创新的知识少。有的内容几十年不变。学员在高中政治课上学到的东西,在干部培训中仍有重复。学员感到课程设置空洞、抽象、不解渴、无新意,老生常谈,用处不大。三是没能充分考虑不同受训对象身份、职位、学识层次等特点,共性教育多,个性化的培训少,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似曾相识,还不能完全摆脱“千人一面”的状况;“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在实践层面上还难以操作。创新干部培训的内容,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要实现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传统的培训大多是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培训。现在已经进入了精细化的时代,创新培训内容也必须由粗变细,变精,顺应干部成长规律,为不同岗位干部“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突出教育培训的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比如,正科级培训班,以理论学习和前沿问题研讨为主,着重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全局意识、战略思维能力;中青班,就应该以提升学员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培养提高能力为主线,在注重党性修养和知识更新的同时,体现综合性、全面性和理论的前瞻性;农村干部班,以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主要开设基本理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教学单元,突出政策性和适用性。
二是实现补偿型向发展型转变。我们的干部教育培训,大多是非规范的工作补偿型培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发展培训。往往是为了应付某事项而采取的应知应会培训、缺什么就补什么、以会代训是共同的特点。这种补偿性质的培训,临时抱佛脚,准备仓促,缺乏计划性,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学习上的本本主义,使学员产生培训疲劳。所谓发展型,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趋势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应对未来挑战对干部进行的培训。要求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不是现在缺什么就补什么,而是着眼未来,将来可能需要什么,现在就学什么。使培训内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比如,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很可能是我们即将要走的路,我国的发展又具有剃度发展的特征,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对于相对落后地区具有借鉴意义。在培训过程中,适度超前安排,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是发展型培训必须考虑的问题。再比如,干部教育培训的主体对象主要是部门、单位、乡镇的班子成员和中层骨干,而这部分对象在各单位都主持或相对独立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不管他们现在遇没遇到,有些问题、有些能力是他们迟早都要遇到、必须掌握的。象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处理纠纷、如何激发部下积极性、如何有效谈判技巧、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应付压力、如何面对传播媒介的技巧等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到这些,安排管理技能课程。
三是实现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要根据干部岗位职责要求,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的培训,重点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以及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
还要根据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加强现代科技知识与经济管理等知识培训。更要坚持联系本地情况,引导学员深入研究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要在培训过程中,专门设立了“汤阴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新农村建设研究”、“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等教学单元,进行县情专题讲座;开设政务礼仪、音乐、书法和诗词等课程,陶冶性情,丰富知识,提高干部的素养;开设干部心理调适及健身辅导课程,关注干部身心健康。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可以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套餐,更主要是能够提高学员 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四是由均衡型向突出型转变。要贯彻落实《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按照素质与能力并重的要求,建立和形成一套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方面的特色课程,把“四个突出”贯穿于培训工作全过程。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心地位,切实提高学员的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用反映时代 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保证。最近几年我党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认为本的思想、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使广大干部对理论创新的新成果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运用更加自觉。切实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升华为干部的信念,转化为干部的能力。二是要突出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能不能深刻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反映了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任何活动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政府活动也是如此,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训干部可以提高执政的统一性,用国家的法律法规培训干部可以提高干部的依法执政能力,使执政更加规范、更顺民心。三是要突出领导与现代管理等实用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学员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干部培训的对象多是有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因此,要突出领导与管理知识的内容。通过培训切实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危机处理能力、行政管理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四是要突出党性教育,把党性锻炼贯穿于培训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员的拒腐防变的能力。年轻干部已经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知识结构好,学历较高,但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缺乏亲身感受,对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理解不足,突出党性教育十分必要。要按照胡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新形式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提倡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和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的要求,加强干部培训,让干部了解权利来自于那里,如何运用权利、如何避免腐败,切实作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因材施教,创新干部培训方式
要实现培训最大效益,创新培训方式应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培训的主体由教师为主,向以学员为主的转变。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让教师围着学员转,把大量的培训时间还给学员,把主动权交给学员,使学员由原来的被动变式为主动式,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突出培训对象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二是培训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封闭式的培训方式使学员局限在“象牙塔”之中,从书本到试卷,眼界狭窄,思路短浅。应采取开放式的培训方式,做到“两个延伸”,既由本地培训向区外、境外延伸,由课堂培训向社会实践延伸。可以围绕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邀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借助外脑提高教育培训的层次,增强教育培训的效果。也可以拓展与国(境)外高等院校和大企业合作培训的渠道直接派干部异地培训。第二个延伸是向社会实践延伸。培训不仅仅是坐下来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培训,可以在培训过程中派学员到先进、发达的国家、地区学习、参观、调研。还可以采取外派锻炼、上挂锻炼、下派锻炼、交流轮岗锻炼等
方式,寓教育培训于干部培养锻炼中,使干部通过在实践中锻炼培训,丰富阅历,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工作的能力,促进干部的成长。
三是 培训方法由单一型向多样性转变。改变单一的教师讲解模式,多开展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是直接把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作为培训的内容和学习的载体,通过培训和学习,一方面使参加培训的学员获得提高,另一方面也推动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解决。研讨式教学灵活方便,形式多样。比如课堂研讨,课前将讲稿发给学员阅读,并提出问题让学员思考,课堂上教师与学员一起讨论。可以在培训时明确要求:每一位学员准备一个自己工作中成功或失误的案例,准备交流。学员没有报到,就开始准备了,一上课,学员先讲,每一位学员都要谈一件自己在基层党建工作、干部工作中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详细阐述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然后是讨论、辩论和教师的提示、发问、总结。这样,学员培训的过程就成为一个被激活的过程。不是'听着学',被动地接受一些'新知识',而是'做中学',调动他们在一个动态的学习系统中'悟出' 收获和体会。课堂气氛不再是传统的课堂那样,教师讲的滔滔不绝,学员静静听得入神。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讲授书本上的理论,更主要的是组织教学,创造情景,让思想打开,促观点碰撞,提供理论支持,给予必要的帮助、促进和催化,推动学员完成自己的认识升华过程。其他还可以推行案例式教学。如讨论式案例教学、辩论式案例教学、讲授式案例教学、体验式案例教学等。开展菜单式教学。将若干专题研究课程改为菜单式课程,供学员自由选学。并且建立了菜单式课程的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对选学的学员实行了考勤和考核制度,保证了课程质量和学员的学习效果。开展模拟式教学。针对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性和领导干部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模拟式教学。如利用防灾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公共应急培训基地;以应对城市地震、洪水、爆炸、卫生和群体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作为主要培训项目,利用防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综合显示系统,开展情景模拟演练。逼真的模拟场景演练,激发了学员们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危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握了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了准确分析判断情况和正确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是教学手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手段,如课件教学呀播放电教片、使用投影仪呀,将图、声、光、色等集于一体,调动起学习者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学习过程轻松活泼,身心愉悦。
四、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干部培训管理体制
干部培训要符合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一个能随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的科学管理体制。目前,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重复培训、漏训现象比较普遍。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认定使用机制,使教育培训缺乏有效制约。干部培训制度也不完善。班次审批制度、课堂管理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学习考核评价制度等都有待制订和完善。
创新干部管理体制:一要完善干部培训组织管理体系。要制定一个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及其具体的实施计划,从宏观上统揽和指导各部门、各行业的干部培训。要制定各种管理制度,规范培训工作,以保证干部培训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归档制度。对干部培训情况造册建卡统计分析,主体班次的材料要立卷归档存查;要制作“一表一证”(即“干部教育培训登记表”和“干部理论学习证书”),如实记录干部参加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成绩和考评情况等,登记表归入干部人事档案,证书记录每次的参训情况由干部自己保管。还要建立完善干部考核信息反馈制度。干部考核组要把考核中发现的干部的特点和干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不足反馈给干部培训机构,干部培训机构根据干部的特点,确定培养方向;根据考核中发现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的不足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要建立完善党校教师竞争授课制度。培训前,要把培训专题公示出来,由党校组织教师公开报名、竞争择优后确定培训班授课教师。要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和信息反馈制度。教学结束后,干部培训机构要向参训学员发放“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表”和“问卷调查表”,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培训情况,评估结果作为教师年终履职考核和下次竞争授课的重要依据,反
馈回来的情况为下次办班积累经验。三要加强对干部培训的协调、管理和督察。要进一步规范干部调训行为,坚持和完善干部培训计划申报制度,凡是涉及举办跨行业的实行指令性调训的培训班,必须向干教办报批。要通过加强管理,净化培训,制止培训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培训行为,使干部培训能有序开展,为提高教育培训效益创造组织条件和社会条件。
二是建立和完善干部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要制定干部高素质的标准体系,把干部的“高素质”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这一标准体系,既可以为培训各种干部这一“育人”环节提供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又可以为选人、用人这两个环节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让干部认清差距,增强学习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因此,要制定干部的高素质标准和岗位职务规范,提出各级各类各岗位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素质、文化知识、业务能力和水平的规范标准。凡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干部,不能使用。
要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考试考核制度。针对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中形式主义较多的问题,应根据在职学习、脱产培训等干部教育培训的不同形式,制定科学的考试考核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认真落到实处。
要完善和落实干部学习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要把干部培训学习情况和考评结果记入档案,将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定级、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要坚持“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使用,不经培训不提拔”的原则:现职领导干部任职期内不按要求参加党校培训和其他培训的,一般不能连选连任;年轻干部未经党校脱产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一般不能提拔使用;组织部门研究干部提拔任用时要上报干部参加培训情况,未经组织培训的,一般不能上会。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现象。要明确规定:新参加工作的干部应当在试用期内进行培训,在参加工作之日起一年内不参加培训的,不得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不得提高工资等级;晋升职务的干部,任职之日起一年内不参加培训的,当年考核不得评为称职以上等次;干部凡不按规定参加培训或者培训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当年考核不得评为称职以上等次,不给予晋升工资等级。
第四建立各级各类干部任职资格制度,凭证上岗,培训合格发证,把干部的任职资格与培训挂起钩来,逐步建立以提高干部政治、业务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素质培训体制”。
三是建立干部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培训质量问题,始终是干部教育的核心问题。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既可以解决培训客体实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老大难”问题,又可以为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确定评判标准,为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培训主体的压力与动力,有力促进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因此,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组织力量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和体系,使党校在培训质量上有章可循。
四是强化干部培训保障机制。第一是组织保障。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干部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要规范干部轮训培训制度,认真研究和解决干部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不折不扣地按照要求落实培训任务、培训时间、培训经费。组织部门、党校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自觉服从干教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第二是经费保障。必须重视对干部培训的经费投入,使其能正常运作。第三是培训时间的保障。一些部门或单位以工作多、任务重为名,搞以会代训,甚至不安排培训。一些单位也常常以工作为名,帮参加脱产培训的干部请假。这都是对干部培训认识不足的表现。
五、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干部培训资源
党校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是党政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重要熔炉,是培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也是干部培训工作的主要资源。搞好党校建设,对干部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加大对党校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党校办学条件。财政投入是党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财政投入的多少是检验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干部培训事业重视程度的重要依据。目前,党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科研经费紧张。严重制约了党校主体作用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想提高办学质量,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改善党校的教学条件,完善生活设施,美化校园环境,为实现培训手段的现代化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党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而事实上,党校存在着严重的人员老化问题,从而严重制约着党政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拓展师资来源聘请党政领导和专家担任党校、行政干校的兼职教师,并使之形成制度;对现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培养,采取挂职锻炼、进修深造、承担重大科研课题、开展业务竞赛、定期组织学员评课评教等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师资资源信息库,拓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的来源,构建开放的、高层次、跨区域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网络,在一定区域内对师资力量实行自由流动,实现师资资源共享。三是加快党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应尽快建成远程教学网、校园计算机网和数字图书馆网,给教室配备多媒体设施,为创新培训方式提供坚实的基础。党校也要积极主动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从以往的情况是,干部培训工作基本都是组织、人事部门怎么安排,党校就怎么做,主动性不强,也很少思考如何主动介入。作为干部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党校在干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成为参谋、智囊和积极参与者,主动介入。要主动适时提出培训建议。党校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专门机构,对干部的培训教育在思想上应当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和工作预见性。比如,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的召开、重大决策的出台、重大政治活动的开展,上级党政阶段性重点工作的部署,上级有关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等等,是否需要对有关干部进行培训,都需要及时作出反应。要主动提出培训方案。要发挥党校对干部培训方案的制订有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优势积极主动,而不能等着上面的指示。要主动反馈信息。因为培训工作质量的高低,培训效果的大小与培训工作过程中及培训结束后党校对有关问题的及时总结并反馈给有关部门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四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适应形势创新方式
扎实做好人口计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人口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我市积极主动适应人口形势变化,坚持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对象、拓宽培训渠道、实施分类培训、保证培训质量”的思路,扎扎实实做好人口计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人才和智力保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环境
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事”,任务艰难繁重,工作千幸万苦,必须要有一支作风顽强、业务过硬、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才能胜任。为此,我市坚持把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摆在人口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最基础、最突出的位置,积极营造有利于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政策支持环境。2001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的《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重点强调了人口计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人口计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的方向-1-
和具体目标要求,即到2010年县(市、区)60%以上、乡(镇、街道)50%以上的计划生育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县(市、区)60%以上的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乡(镇)服务所80%以上人员具有卫技初级以上职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人员都要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二是营造投入宽松环境。我市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教育培训财政投入机制,市委2006年6号文件明确规定,市、县两级从专项经费中列支部分资金补助计划生育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市人口计生委还规定,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市级每人每天补助20元,省级30元,省外40元。2002至2003年,由市本级财政拨款29万元免费培训全市3000多名村级计生专干。2005年,投入10多万元对乡(镇、街道)计生办主任和计划生育服务所所长进行培训。2006年,投入12万元按学费50%标准补助183名县以下人口计生干部,参加省人口计生委和省委党校开设的公共管理专业函授学习;补助县(市、区)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培训11万元。今年,已经补助市人口计生委2名干部4.4万元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党校函授仍按学费的50%标准予以补助。三是营造全民学习环境。围绕建设学习型部门,我们以会议形式着重解决在对待教育培训工作上的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解决领导层有的认为学与不学都一样,教育培训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学习层有的摆不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总以工作忙为借口躲避教育
培训的问题,从而使党政领导重视人口计划生育教育培训工作,广大人口计生干部积极参与教育培训,营造了一种全民学习的浓厚氛围。
二、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
干部素质的高低,是人口计生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市在坚持传统培训方法的同时,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一是坚持集中式培训。我市每年都要组织集中培训,这些培训班有不同类型,可以是全面业务培训,也可以是单项业务培训;参加人员可以是村级计生专干,也可以是县乡计生干部。如2002至2003年村级专干业务全面培训,2004年乡镇计生办主任和计划生育服务所所长业务全面培训,2005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调查培训以及育龄妇女管理软件培训等。在集中式培训中,市县两级人口计生部门经常联动,由县级组织人员参训,市级派出业务骨干实施培训,这样既节约了投入,又能扩大培训面。二是进行实践式培训。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为平台,乡镇人口计生干部在实践中努力学习计划生育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自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 5万多次,广大人口计生干部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人口计生工作各项技能。这些年新进入计划生育战线的同志也无不感叹地说,是个练兵的大舞台,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三是实施外派式培训。一方面,积极派出人员参加省里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坚决完成下达的培训任务。另一方面,主动组织人员走出去,开拓新视野,接受新观念。尤其对技术人员要求乡所的至少到县站跟班学习一个月以上,县站的到市、省甚至省外医疗单位进修半年以上。去年,技术人员到县级培训46人,市级40人,省级74人,其中省外37人。四是开展比武式培训。结合省里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我市先后开展了计划生育技术、药具业务、关爱女孩行动等大比武,各县(市、区)组织相应的活动选拔人员参加,从而掀起了一股学业务、学技能的热潮。此外,我市还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探索网络式培训、多媒体教学等。
三、实施分类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我市根据县乡人口计生干部所学不同、分工不同,将他们分成三种类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使他们具有较扎实的业务功底、较熟练的操作技巧、较丰富的实际经验以及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一是管理类人员重在更新学科知识。对这类人员主要是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使其掌握有关的人口理论和政策法规,掌握一定的文学、医学、法学、心理学、统计学等与人口计生工作相关的学科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水平。二是技术类人员重在强化专业技能。我们积极与上级医疗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利用他们的资源优势帮助培训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这类培训属于中长期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求选派出去的人员必须取得所学专业的资格证,从而培养一支计划生育领域的高、精、尖人才队伍。同时,要求技术人员加强理论自学,并结合工作实践,积极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三是综合类人员重在提高综合素质。基层人口计生干部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身兼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二职的综合类人员,这是进行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我们正是要建设这样一支一专多能的干部队伍。为此,既对他们进行知识更新,又对他们进行技能强化,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虽然我们在教育培训中,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有所侧重,但都鼓励他们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进行在职学历教育。2006年,全市参加省人口计生委和省委党校合作开设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函授的103人,专科的80人。目前,我市县、乡计生工作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43.8%,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达到20%,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达到36.9%。
四、完善考核机制,确保培训质量
为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成效、质量高,我市建立和完善了培训考核机制。主要是将教育培训工作“三列入”:一是列入目标进行考核。我市每年都将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对县(市、区)目标考核,在年终时进行检查。二是列入科室业务进行考核。将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对口科室业务工作进行考核,作为县(市、区)人口计生委评先的重要内容。三是列入督办内容进行考核。今年,我市对县(市、区)乡
所执业医师还未调整到位的,县站没有B超执业医师、专业检验师、药剂师的进行了督办,要求他们配备到位或加强教育培训进行培养。督办结果直接列入目标考核,与县(市、区)评先表彰挂钩。
虽然我市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教育培训中做了一点工作,也取得一点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以及和兄弟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动力,把教育培训工作做得更好,更加富有成效,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五篇:以创新精神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以创新精神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是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河南省开封市坚持干部教育培训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健康成长服务,创新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渠道和培训保障机制,努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
调研问学,围绕按需培训创新培训理念。干部是培训的主体。要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活力,就必须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近几年来,开封市把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本人需求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深入调研为抓手,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一是建立调研制度,为按需培训提供机制保障。出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调查研究意见》,对调研范围、调研方式、调研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使干部教育培训调研工作制度化。二是广泛深入调研,为按需培训把好脉。除了发放调查问卷,还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置干部教育专题信箱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三是转化调研成果,实行“菜单式”教育。根据调研问学结果,实行菜单式培训,教育时间由培训对象选择,教学老师由培训对象挑选,教学课程由培训对象选修,调动了各级各类干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领导讲学,围绕科学发展创新培训模式。为引领科学发展,开封市按照“干什么、讲什么”的原则,实行市领导讲学制度,并把这一制度扩大到职能部门和县区领导。一是市主要领导讲学,重在围绕科学发展统一思想。每期主题培训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带头授课;市委其他常委和市政府副市长按照职责分工,每年在市委党校讲堂上至少讲学一次。二是职能部门领导讲学,重在围绕科学发展促进工作。职能部门是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执行者。职能部门领导讲课,对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诠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地方领导讲学,重在围绕科学发展交流经验。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成功经验。让各县区主要领导讲学,及时交流体会、取长补短,效果更加显著。
埠外选学,围绕提升能力创新培训渠道。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高校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学习,使高校成为提升干部能力的重要载体。一是根据各高校的特色,有选择地安排培训。比如,为了让广大领导干部学习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开封市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举办了全市组工干部高级研修班、县处级后备干部主题班。二是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培训。比如,为了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开封市多次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培训安排在了上海同济大学。
多方助学,围绕整合资源创新保障机制。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是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的基础。开封市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的要求,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千方百计落实培训经费。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在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保障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财政保障。市县财政把干部教育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并拿出专门资金补贴涉外培训学员。三是各方参与。市县两级每年都从党费中专门列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对参训学员给予补贴,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培训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政府、单位、社会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吉炳伟/中共河南省开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