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潜意识略探

时间:2019-05-13 03:4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脑潜意识略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脑潜意识略探》。

第一篇:人脑潜意识略探

人脑潜意识略探

贵州 王金贵2013-9-2 16:06

最近我在读《哲学知识全知道》中,文中讲到,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年)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即“冰山理论”。他认为,“人的一生结构实则是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部分,即人的逻辑意识、理性认识、道德意识,只不过是冰山露出海水的部分,实则冰山一角。而海水下面为我们所知的部分,才是整个冰山部分的主体。”

“弗洛伊德借此比喻人的潜意识,对人而言,起支配作用的根本就不是人的意识部分,而是潜伏于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这一部分由于受理性、道德等文明因素的压抑,已经进入到了意识的最底层。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这部分意识才会显露。比如,人在做梦的时候就是如此。我们所梦到的东西都是和现实格格不入的,它不讲常规,没有逻辑,违反常识,而且时间和空间的一切差别都已经打破。”

“弗洛伊德说,梦中的东西对人来说才是真实的存在,而那时的你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当时支配你的不是海平面之上的意识,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梦的内容之所以不讲道德,是因为人的本性上是反道德的;梦的内容是不讲逻辑的,是因为逻辑在本质上是对人丰富性的一种阉割;梦里的东西之所以是不现实的,是因为人在本性上总是想超出有限,进入无限。”

看到以上文字,我感到很兴奋。于是我试图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思想,虽然我刚刚开始。从上面的文字中,可认识到弗洛伊德的这种“冰山理论”思想的现实性存在,无论谁赞同与否,它都活生生的反应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他的这种思想,尽管在我们的许多人的人生经历中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同类思想的存在,也或者根本不知道有潜意识这种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温和的梦、恐怖的梦、发现的梦、创作的梦等等都伴随我们的人生。绝大多数的人都愿意把晚上或白天的那些丰富的或传奇的梦讲给熟人(朋友、妻子、兄弟、姐妹等)听。这种梦,在还没有读到弗洛伊德的理论之前,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它是不是我们脑中的“潜意识”。这种我们自身的潜意识,只是它还没有显现出来被我们所利用。梦,如果能在清醒的时候形成人潜意识,再转换成有意识,那么他就会产生于我们的实践生活之中,被我们所利用。比如:某人的梦想是做个企业家,而离这种梦想很遥远,但这种梦想也偶尔以梦的形式出现在晚上的睡眠之中,醒来时觉得它似乎没有现实意义,而如果再进行思考,它也许具有现实意义,或许能够实现。如果他(她)有这种意识,那就会用行动表现出来,以致最终实现其梦想。

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及现代生活中的梦及其它事件进行分析、考查、探索,会发现许多的“潜意识”。在人未睡眠之前,人所知道的、认识的、想到的事物,因为从不说给谁听,没有谁会知道这个人的想法,这个“事物”也没有利用起来,而是把它永远地、深深地埋在脑子里,我把这种潜意识称为“永久潜意识”。而有的潜意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也会被显现出来或消亡,虽然有时是被迫的。这种潜意识可表现为“长期潜意识”和“短期潜意识” 两种类型。这三种类型都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永久潜意识,就像被判了死刑的罪犯一样,永远不为世人所知晓,无论是善恶美丑好坏。“长期潜意识”和“短期潜意识”在显现出来后,可成为为社会服务的先进典型事迹或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恶性事件。

近现代国家革命、一战、二战、冷战、局部战争等事件,或多或少都有潜意识存在的阴影。二战欧洲纳粹头子希特勒,据说他曾经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但都被以“不适合绘画”为由被拒绝录取。被拒之门外的希特勒,很多年之后他成立纳粹党,从此罪恶之性在欧洲诞生,它颠覆了欧洲,战争的历史让欧洲人民处于血与泪之残酷、犹太民族被屠杀灭绝的环境之中。

希特勒的父亲曾是海关公务员,1895年退休,1903年1月3日去世,死于胸膜出血。紧接着母亲1907年12月21日死于乳癌。父母双亡之后,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之后因为奥匈帝国这个他憎恨多民族国家的征兵,他逃到慕尼黑,不得不流浪到维也纳街头行乞,靠卖画为生,有时被雇佣来扫雪、扛行李。希特勒早在中学时就接触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想,来到维也纳之后又阅读了大量宣传“种族优越”思想的书籍,这致使他更加地沉溺于这种思想中。没有被美术学院录取、流浪、憎恨征兵、民族主义思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是希特勒产生报复社会、颠覆欧洲的根源?(潜意识)。罪犯心理学分析,许多罪犯在犯罪之前,他们也有犯罪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人的潜意识。如果他(她)没有这种犯罪的动机(潜意识),那么他(她)就不可能成为犯罪分子。

在犯罪者的头脑里,他们本来善、美、好的一面,反而成了潜意识。这是心里被扭曲的结果。

科学家,特别是那些有许多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我们都爱称他们为“天才”,这也许就是那些有许多好的潜意识被开发的结果。尽管绝大多数没有讲出来。科学家爱谈“灵感”,也在寻找灵感,但是灵感不是随时都到可找得到的“东西”。灵感,或产生生活实践、科学实验、读书学习、也或是晚上的梦中。作家从人民群众生活、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中寻找“灵感”,哲学家、思想家从宇宙科学理论、浩瀚的丰富的历史事件、人们的智慧谋略中寻找“灵感”,在长期的“阅历”(实践、观察、分析、思考等)中最终找出“灵感”。然而,这灵感肯定少不了潜意识的帮助。待续

第二篇:古代东方民法探略

在古代东方法中,民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法。它调整民事法律关系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的正常交换和流通,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古代东方较为典型的楔形文字法、希伯来法、印度法、伊斯兰法、俄罗斯法和中国法为代表,并以其中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权、债权和继承权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作为探索对象,展开论述。

所有权、债权和继承权是民法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古代东方民法都作了规定。

一、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物权中的主干。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在法律中的表现,并以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所有制为首任。古代东方民法中的所有权主要含有土地、奴隶和其它财产所有权等部分。

农业是古代东方的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那时的主要生产资料,因此古代东方民法特别重视对土地所有权的规定。由于古代东方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是国有制,所以古代东方各民法都强调对土地国有权的保护。楔形文学民法把大多数土地确为国家所有,土地使用者没有所有权,也不可买卖。《汉穆拉比法典》规定:“里都、巴衣鲁或纳贡人之田园房屋不得出卖”,如果自由民买了他们的土地,也要“毁其泥板契约,而失其银价,田园房屋归还原主”(1)。希伯来民法则规定,土地所有权皆为国有权,没有私有权,至少在前期是如此。最高统治者摩西曾向他的臣民宣称:“土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2)还有,印度、伊斯兰、俄罗斯和中国民法也都把大多或全部土地规定为国有。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有些古代东方民法还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不过,由于古代东方各国的情况不同,确认土地私有权的时间和范围也不尽相同。楔形文字民法在承认大量土地为国有的同时,也认可少量私有土地的存在,土地所有人可买卖、遗赠自己的土地。《汉穆拉比法典》规定:“如田园房屋系由其自行买得,则彼得以之遗赠其妻女。”(3)印度也在奴隶制时期就有私有土地,土地所有人的土地可由其继承人继承。《政事论》规定:国王赠给祭官、国师等人的土地得“由其继承人世袭”(4)。中国则在春秋后期才出现土地私有权。鲁国于公元前五九四年实行的“初税亩”,首次确认了这种土地所有权的合法性。

在古代东方,奴隶虽是人,但他们却没有也不可能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在法律关系中,他们不具有主体资格,处在客体地位,是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与物、畜等没有多大区别。在奴隶制时期,奴隶没有独立人格,完全依附于主人,被当作会说话的财产,可以被买卖、屠杀。封建制取代奴隶制以后,社会中仍“包含着古代奴隶制的许多成分”(5),其中就包括奴隶所有权。

奴隶私有权是古代东方奴隶所有权的主要形式,其中又突出表现在它们可被主人买卖,且有法律明文规定。楔形文字民法把奴婢与牛等牲畜列在一起,同作为交换对象。《俾拉拉马法典》说:自由民可以“购买奴、婢、牛或任何其他物品。”(6)希伯来民法也允许这种买卖。《新旧约全书·利末记》记载说:“奴仆、婢女可以从你四周的国中买”。印度民法同样承认这种买卖。《政事论》说:奴隶可以被“出卖和抵押”。(7)俄国到了十二世纪还规定可以用钱买奴隶.。《摩诺马赫法规》明示:可以用“半格里夫纳的身价购买霍洛普”。(8)中国在唐时不仅许可买卖奴婢,还对这种买卖提出了立约的要求。“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等,依令并立市券。”(9)

除此以外,古代东方民法还确认和保护大牲畜和房屋等所有权。如牛、马等大牲畜是生产劳动和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对社会的发展和国防都有很大关系,古代东方民法竭力保护这类牲畜的所有权,以发挥它们的作用。楔形文字法已很注意对牛、马的保护,凡非法占有的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俾拉拉马法典》规定:非法占有“亡牛或亡驴,不以之送至埃什嫩那,而留之于自己的家,如过七日或一月,则王宫当按司法程序索取其赃物。”(10)希伯来民法也维护这类牲畜的所有权,看守人没尽应有职责而致性畜被偷的要负赔偿责任。“牲畜从看守的那里被偷去,他就要赔还主”。(11)其它古代东方国家的民法也都有类似规定。

二、债权

古代东方民法中的债是指依照法律或契约的约定以及由损害原因而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它是古代东方民法中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时规定的内容来看,债权中的内容以有关契约和损害赔偿为多。

古代东方民法中的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那时的契约有不少种类,较为常见的有买卖、租赁、承揽、借贷、互易和人身雇佣契约等。在早期民法中,口头承诺是较为广泛的缔约方式。如希伯来人订约“不必用文字为之”,只需“由口头表示其合致的意思而成立”(12)。到了中、后期,东方民法越来越重视和强调书面契约的作用和地位。俄国的一六五五年法令规定,法官不得受理关于没有书面文件的借贷、寄托和使用借货契约的申诉。(13)中国在唐代以后,使用书面契约的范围更为广泛。(14)

古代东方民法对订立契约采取较为慎重的态度,有的还明言需有证人在场。楔形文字法要求,在签订贵重物品的契约时,须有证人在场作证。《汉穆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如果将银、金或不论何物,托自由民保藏,则应提出证人证其所有交付之物,并订立契约,方可托交保藏。”(15)印度民法还提出证人数。《那罗陀法论》说:“证人应不少于三人,应是无可指责的、诚实的和心地纯洁的”,“没有署名证人(是无效的)。”(16)

契约签订后,各方当事人均应履约,违约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各民法规定的内容不同,所以违约责任也不完全不同。俄罗斯民法曾要求违约人承担退贷责任。《摩诺马赫法规》规定:如果买的马不合契约要求,“患有寄生虫或伤残,买主提出退还,允许取回自己付出的贷款。”(17)伊斯兰民法则把违约确认为一种叛逆行为。穆罕默德曾说:毁约是“叛逆者的一种品行。”(18)中国法则常把民事与刑事制裁方式同时适用于违约人,他们要受到两种处罚。唐、宋时都规定,违约者要被科以笞、杖等刑并进行赔偿。(19)

在古代东方,当行为人因为各种原因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并造成损失后,受害人有要求赔偿的权利,侵害人有进行赔偿的义务。赔偿的幅度与造成损害的程度有直接关系。通常,损害的程度越严重,赔偿的数额也越大,反之则小。俄罗斯民法中有这样的规定。《雅罗斯拉夫法典》指出:杀死人的,应赔偿“四十格里夫纳”;用棍棒、剑背等凶器殴打、砍砸他人的,应赔偿“十二格里夫纳”,欧打他人致使流血或出现青紫伤的,只须赔偿“三格里夫纳”。(20)中国民法的规定也不例外。唐代时规定:凡是“放官私畜产,损食官私物者”,都要“各偿所损”。(21)

如果是由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损失的,可不赔偿。有些古代东方国家是这样认定的。楔形文字民法把雷击作为一种不可抗抿的原因,由它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不予赔偿。《汉穆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租牛,而牛为神所击而死”,则租牛之人可“免其责任”(22)。印度民法则把盗贼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原因,规定当事人只要及时报告他们造成的损失,也可不负赔偿之责。《摩奴法论》说:“牧人不应赔偿被盗贼公开抢走的牲畜,只要他适时适地向自己的主人报告。”(23)

三、继承权

古代东方的继承有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等,此外只涉述财产继承。因此,这里的继承权是指继承人接受被继承人财产所有权的一种权利。继承权的实现,也就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

男性继承人是遗产的主要继承人,死者的儿子又是主要的男性继承人,他们可继承绝大部分遗产。其中,有的民法规定诸子平分遗产。楔形文字、伊斯兰和中国都曾如此规定。《李必特·伊丝达法典》说:“父之财产应由第一妻之子及第二妻之子平均分配之。”(24)伊斯兰民法也是这样规定,而且“一个男子,得两个女子的分子。”(25)中国虽在奴隶制时期实行过“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便逐渐改为诸子平分。唐代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26)但是,有的民法则规定长子具有继承遗产的优先权,可得到比其他继承人更多的遗产份额。希伯来法认为,不论妻子好恶,只要是她们所生的长子,就可多得一份遗产额。“人若有二妻,一为所爱,一为所恶,所爱的所恶的都给他生了儿子,但长子是所恶之妻生的,到了把产业分给儿子承受的时候”,也要“认所恶之妻生的儿子为长子,将产业多加一分给他。”(27)印度民法也规定长子的继承权优于他的弟弟们。《政事论》说:在父亲的遗产中,“车辇和首饰是长子的份额;床和坐毡、盛饭的铜盘是中间儿子的份额;黑色的谷物和铁器、屋内家具和牛车是幼儿的份额。”(28)

女儿在特定条件下也可成为合法的继承人,得到部分遗产。不过,古代东方各法对此规定不一,有的较严,有的则较宽。楔形文字民法特别优待女僧侣,规定她们可成为一个合法的继承人。《李必特·伊丝达法典》说,女性僧侣“亦如一继承人”。(29)印度民法规定,在无儿子及近亲的情况下,婚生女儿也可继承遗产。《政事论》说:“(在无儿子的情况下),按法律规定结婚所生的女儿也可以”继承遗产。(30)俄罗斯民法告诉人们,未出嫁的女儿可部分继承父母的遗产。《摩诺马赫法规》讲:“如果死者家中尚有未出嫁的女儿,那么,给她一部分。”(31)中国在唐以后对女儿的继承权作了规定,基本内容是:在户绝又无立继、断绝子孙时,未出嫁女儿可得全部遗产;也是在户绝情况下,尽孝的出嫁女可得部分遗产。(33)

当遗产无人继承时,收归国家所有。印度民法确认,国家可占有无人继承的遗产,但婆罗门的例外。《摩奴法论》说:“婆罗门的财产永远不得由国王没收,以上是常情;其他种姓的无继承人的财产国王应该没收。”(34)俄罗斯民法也有此类规定。《摩诺马赫法规》讲:如果斯麦尔德死亡,又无子女,“那么,遗产归王公所有。”(35)中国民法也能体现这一精神。宋代时曾规定:户绝者的遗产,除三分之一给出嫁女外,“其余并入官”。(36)

古代东、西方民法是世界古代民法的两大组成部分,但它们各有自己的辉煌时期,内容也有不同之处。经过比较,既能看到它们的区别,也能反映出古代东方民法的一些特点。

从时间的先后来看,东方民法率先发展,独领风骚;西方民法则后来居上,赶超东方,界线在六世纪前后。六世纪前,东方民法已非常发展,西方民法相对比较落后,以《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表法》为例,尽管两者已有十三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差距。《汉穆拉比法典》中有关民法的内容有近一百七十条,占法条总数的五分之三,而《十二表法》仅有二十五条,只占四分之一有余,前者在法条数和所占比例方面已优于后者。不仅如此,前者在所有权、债权和继承权等这些具体内容的规定上也领先数步,以债权为征。前者规定的契约种类有买卖、借贷、租赁、保管、合伙、人身雇佣等许多种,而且每种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如租赁契约的对象包括房屋、土地、交通工具、牲畜等;还有,损害赔偿的规定同样很全面,仅行为人的主观因素就包含有故意、过失及无故意过失等数种,损害物的种类也很多,有建筑的、农作物、交通工具、牲畜、人体器官等大类,真可谓是周全。后者对债权的规定却十分单薄,契约仅有借贷和买卖两种,损害赔偿物也只有房屋、木料、农作物和牲畜。有些外国的古代东方史专家把这两者作了比较后,也认为前者胜于后者。前苏联的贾可诺夫、马加辛涅尔在他们译注的《巴比伦皇帝汉穆拉比与古巴比伦法解说》一书中说:“汉穆拉比法

典》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调整私法关系方面所反映的奴隶制社会关系发展水平,比许多较晚的古东方立法所反映的要高一些,而且从一系列范畴拟制的精密程度来看,大大超过了奴隶制西方如《十二铜表法》这类文献”。(37)此话中很中肯。此外,《汉穆拉比法典》还对西方立法产生过影响。它通过赫梯、亚述传到西方,影响到希腊的立法。(38)

在六世纪以前,古代东方并非仅楔形文字民法一枝独秀,中国和印度民法也有相当发展。中国西周时的民法不比《汉穆拉比法典》的逊色。以契约为例。西周已提出债的概念,强调它由债权与债务两个方面组成,有纠纷可拿契约到官府解决。“凡有责(债)者,有判书以治,则听。”(39)契约种类也有交换、买卖、租赁、借贷、委托保管等,与《汉穆拉比法典》相比,虽少了雇佣和合伙两种,但在已有的契约中,却有比它先进的地方。比如借贷契约,西周时已设有泉府一职专管官贷,起了类似以后银行的作用,但在《汉穆拉比法典》中只有一种模糊起端,十分原始。故有学者把它们比较后作了以下的结论:将《汉穆拉比法典》与西周民事法律规范作一比较,不难看出,“在有关所有权和权的规范方面,在所有权的取得和保护方面,在契约法的发达方面,它都没有高出西周的民事法律律规范。”何况中国民法在西周后还有进一步的发展。印度民法在当时也非落伍者。从《摩奴法论》和《政事论》的规定来看,在许多方面要比《汉穆拉比法典》强。比如,在所有权方面,《政事论》把国有土地划分为三类,并对这些土地的归属作了明确规定,比《汉穆拉比法典》的精细;在债权方面,《摩奴法论》对签约的条件作了不少规定,特别列举了一些违法立约的行为,对契约的订立及履行都极为有利,这也为《汉穆拉比法典》所不及;在继承权方面,《摩奴法论》和《政事论》都承认代位继承,使继承制度更为完善,也高于《汉穆拉比法典》一层。可见,在六世纪前,东方民法的整体水平均先进于西方。

问及其中原因,最直接的莫过于当时东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两河流域、中国和印度等一些东方国家很早就进入文明时代,社会生产发展较快,商品经济比当时的西方发达。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已成为两河流域的一个大国,并维持了几个世纪的统一。它的经济十分繁荣,首都巴比伦城在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都属一个著名的世界性商业城市,各国商人云集,集市往往一、二个月不散。中国在夏商时,商品交换已有一定规模。夏时已有商品交换的固定场所——“市”。《易经·系辞下》说:“日中为市”。商朝的商品交换有发展,“市”也有所增加。“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41)到了西周,商品交换的规模更大,以致每个城市都设有“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42)而且,交易量也很大,每天要集中进行三次。“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43)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商品交换更有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景象。(44)再来看看印度。早在公元前二十五到十七世纪,它就与两河流域有频繁的大规模的贸易往来,交换商品包括金属、农产品、珠宝首饰、棉织品等许多大类。到了孔雀王朝时期,这种贸易更有扩大,形成了西至海湾地区、西亚、埃及,东至缅甸、锡兰、中国的贸易网络。(45)有这种较为发展的商品经济为基础,古代东方的民法自然也相应发展起来。与东方国家相比,西方国家踏进文明的门槛,少则晚于几个世纪,多则十几个世纪,社会经济和商品交换也不及东方的发展,民法自然落后于东方了。

到了公元六世纪,原东、西方民法的格局被打破了,以罗马法为代表的西方民法异军突起,赶到东方民法前面。与当时的东方民法相比,罗马法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民法结构更合理,内容更系统。从《法学总论》(亦称《法学阶梯》)(46)来看,由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人法是关于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律地位、各种权利的取得和丧失以及婚姻家庭等的法律;物法是关于权利客体的物、所有权的取得和变更、继承和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诉讼法是关于诉讼种类、担保、程序和审判员职权等方面的法律。除诉讼法外,这一结构在许多方面与近、现代民法典的结构相近,比较合理。还有,这些有关财产和人身方面法律内容全都依序排列在一起,十分系统。它不愧为“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47)相比之下,东方民法的内容还是散布在宗教经典、综合性法典、单行法规等之中,其结构无从谈起,内容也缺乏系统性,明显不如西方。二是民法规定的私有程度高,调整的范围广。与东方民法相比,罗马法还具有私有程度高和调整范围广的特点。如在土地所有权方面,根据罗马法的规定,人们可以有无限私有权。但是,在东方由于大量的土地为国有,人们在使用土地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义务,所有权受到限制。只有私有土地才具有无限的私有权,这在东方不多。又如,罗马法对订立契约的限制很少,所涉范围十分广泛。但是,东方有些国家实行专卖制度,许多商品不可自由买卖,中国的茶、盐、铁等都在禁卖之内,这样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也就相对狭窄了。民法被称为是私法,调整对象是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关系,它的私有程度和调整范围与民法的发达程度关系甚大,私有程度越高,调整范围越广,民法也就越发达,反之则较落后。罗马法又显胜一筹。

有多种原因促使东、西方民法原有格局发生了变化,但最为重要还是以下两点。第一,罗马的经济和商品交换都有过极盛时期。在三世纪前,罗马对世界的征服,使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与此同时,它的经济也大发展,贸易遍及三洲,连中国也卷入这一贸易圈,有人还用上了罗马的商品。《汉乐府·羽林郎》说:有的妇女“耳后大秦珠”,此处“大秦”即为罗马。与这样的贸易规模相比,东方国家只能甘拜下风。以罗马的经济为依托,罗马法迅速崛起。公元三世纪末草拟了《格里哥法典》和《格尔摩格尼安法典》,五世纪颁布了狄奥多西法典。到了六世纪的查士丁尼安统治时期,总汇了以往罗马的法律和著作,编

纂成《查士丁尼安法典》、《法学阶梯》和《学说汇纂》,以后又将新敕令集成为《查士丁尼安新律》。十二世纪时,把以上四个部分统称为《民法大全》(亦称《国法大全》、《罗马法大全》)。它的产生不仅标志着罗马法已达到完备的阶段,还把世界民法水平推到一个新的顶点。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它是“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48)第二,罗马的法学家对民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罗马涌现过一批享有盛名的法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有五位,他们是盖尤斯(Gaius)、伯比尼安(papinianus)、保罗(pwulus)、乌尔比安(Ulpianus)和莫迪斯蒂努斯(Modestinus)。他们对法律特别是民法进行了较深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作和论文,盖尤斯的《法学阶梯》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受到罗马统治者的尊崇,他们的论述具有权威性,象法律一样有效。民法与法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互为相长,民法乘势大发展。他们的成果还为后人接受,盖尤斯的《法学阶梯》成了查士丁尼安《法学阶梯》的蓝本。与此同时,东方国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感兴趣的是刑法。法学家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刑法,不是民法,以致象唐代的法学家们那样在总结前人刑法学的基础上,又更上一层楼,撰编了《永徽律疏》(后称《唐律疏议》)那样闻名遐迩的刑法典。

古代西方民法的发展不平衡,罗马法是其中的优秀者,一些晚于它产生的民法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如它,法兰克王国民法是其中之一。法兰克王国建立于公元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此时的法律还只是习惯法,以后虽有发展,但总的来说,债权法不发达,远不如罗马法。(49)

经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古代东、西方民法各有自己的全盛时期,从时间上来看,东方在前,西方在后,它们平分世界古代民法的秋色。因此,切不可贸然地抬高一方,压低另一方,而应具体分析,客观评说。

注释:

(1)(3)(6)(10)(15)(22)(24)(29)《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14、25、32、44页。

(2)(11)(27)《新旧约全书》,圣公会印发,1940年版,第93、150、238页。

(4)(7)(16)(28)(30)《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商务印术馆,1989年版,第41、43、47、49、1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64页。

(8)(17)(20)(31)(35)《<罗斯法典>译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12、114、124页。

(9)《唐律疏议·户婚》“买奴婢牛马不立券”条“疏议”。

(12)《希伯来法系被期立法之基本精神》,《法学丛刊》第二卷,第七、八期合刊,1934年5月15日,第23页。

(13)《苏联国家与法的历史》上册,中国人大出版社,1956年版,第116页。

(14)(33)参见:《中国古代民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4、119页。

(18)《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19)《唐律疏议·杂律》“负债违契不偿”条,《宋刑统·杂律》“受寄财物辄费用”门。

(21)《唐律疏议·厩库》“官私畜损食物”条。

(23)(34)《摩奴法论》,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190页。

(25)《古兰经》,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26)《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

(36)《宋刑统·户婚律》“户绝资产”门。

(37)《巴比伦皇帝哈谟拉比与古巴比伦法解说》,中国人大出版社,1954年版,第96页。

(38)参见:《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39)《周礼·秋官·朝士》

(40)《西周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8页。

(41)《太平御览》卷八二七。

(42)《周礼·考工记·匠人》。

(43)《周礼·地官·司市》。

(44)参见:《中华商法简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3页。

(45)参见:《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28、91-92页。

(46)《法学总论》,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卷,第454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169页。

(49)参见:《日耳曼法简介》,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59页。

古代东方民法探略(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关于潜意识

关于潜意识的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两面,一个是人前的,一个是人后的,即自己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潜意识指的是那些压抑在一个人内心深处,似已忘记又左右自己的内容。

在潜意识的引导下,每个人因为有不同的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因而形成了自己变幻莫测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说,由这潜意识的牵引,不同的人在各自的心理特征,性格,生活态度,交往态度表现出差异。因为生理结构心理承受的不同,男人与女人的差异更为突出。女人,是一种多愁善感的感性动物。正因为这样,她们容易受伤。每遇伤痛,她们会选择逃避,努力把这些创伤忘记。过些时日,她们以为自己已经摆脱了那个经历,可很多时候她们只是把它藏在内心,隐藏在潜意识里。然后在不经意间,碰到类似的事情,内心曾经的阴影就会蹦出来,折磨她,让她怏怏不乐。

因而女人必须了解,不对,应该说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潜意识,努力帮助自己或身边的朋友了解其内心的潜意识,解析伤

痛,勇敢面对自己,以后的内心真正的解脱,寻找真正的快乐。

潜意识,潜游在内心深处意识,在表面,别说别人,就连自己也难以察觉,然而它是一个人心理的基石,时刻左右着她的思维方式。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会让人不易察觉又时刻影响呢。看似很复杂,换个角度看,女人在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会让她们难以面对,宁可回避,乃至遗忘也不愿面对?那就是感情,亲情,爱情,友情……

无论外表怎样,温柔,冷酷,坚强,懦弱……她们心里都有丰富的感情,难以对外人道的感情,于是她们就把它们压在心里,久而言之,她们把自己隐藏起来,别说别人,就连自己也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样子。但是,心里那份没被理解尊重的感情,面对不公平待遇,就会愤愤不平,悄然发芽,让女人变得不可理喻。尽管如此,由于生活,女人多处于从属的地位,她们的感情,感受常常被忽略和被压抑。倘若有一位知她懂她的伴侣陪伴那就能容易得到幸福,但也有很多人,得不到这般对待。因而作为女性,应该多去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尊重自己,释放压抑的情绪,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快乐。

那么我们应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潜意识呢?潜意识总是隐藏着我们不愿去回想、不愿去面对的情感需要和情感创伤,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姿态是自己看起来快乐,它依旧存在,依旧影响我们的生活。而当一个人潜意识里是不开心的,那么,无论怎样让自己笑得大声,也难免流露出不快乐的一面。所以,当自己发现自己的生活失去了阳光,不再感到自信与快乐,那么请分析自己的潜意识,是因为什么事情开始转变,或许会找到原因。面对自己潜心理隐藏的情感需要,坦然面对感情创伤,重新树立信心继续向前。

我们常常会误以为,时间会抚平一切痕迹,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其实不然,过去的会依旧存在,虽看不到摸不着,当沉淀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它就如地基,出现了问题,始终会倒坍。由于一种天然的保护心理,我们总想把过去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忘掉,但结果却并非如我们所预期,它只是在表面忘了,却深刻在心中。很多时候,童年遭遇的事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长大后的心境。在书中有个女生小时候目睹了太多父母的争吵,十分恐惧的她不得不采取自我伤害的方式来是自己摆脱这

种恐惧感。等到长大后,当再次面临焦虑时,潜意识里的这种行为又浮出水面,使她再次使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其实每个女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当自己感到无助孤单时,常常用哭泣,甚至是自我伤害的方式来使自己摆脱无依无靠。其实面对伤害,我们采取的态度是要面对它,不是回避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坚强,才能在未来生活中,不会再被类似的情况困扰。

在现在这个社会,很多女性朋友都感到自己缺乏安全感,虽然每天都生活在喧闹的人群中,虽然每天与别人笑面相迎,但在内心,他们仍然会感到周围的人陌生,没人值得信任。分析其潜意识,她们中有的是因为早期的生活环境的不安,有的是因为情感上受到伤害,对感情常常表现得特别苛刻。“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次无意的伤害,一次刻骨铭心的痛,足以让她舔舐多年的伤口。在潜意识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多重性格。比如本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人,但在爱人面前却努力表现得淑雅一点,这样会看起来更想是一个淑惠的妻子,虽然这可能会违反她的本性;又如本来是一个很大度很自信的女人,可又不得不在同事面前和上级面前表现得谨小慎微,以免不经意言行引起他人误解。生活需要我们呈现出不同的面目,而我们也已经习惯于此。而女人在爱情和婚姻中尤其容易表现出多种性格,因为她们总想以爱人所喜欢的方式去展现自己,但按这种方式去展现,却未必与真实的自己相符,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去“表演”有时会让她感到厌倦,疲惫,对爱失去兴趣,是自己与爱人之间理解,产生隔阂。这时她要做的是摘下面具,以真正面目去沟通,这才能回复爱的本质,重新获得幸福。

在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它说到一位年轻全职太太对其丈夫太依赖而使丈夫感到很大压力。原来那位女士在小时候缺乏父爱而把那份爱转移到那位给她责任感的丈夫身上,全身心地依赖他,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了还在享受父爱的小孩子,处处让丈夫来保护来决定。很多时候,在女人的潜意识里天生就有那么一种情结:渴望有一位坚强有责任感的男人来呵护她。这就意味着女人是不是就应该由男人来照顾,男人就只能被女人依赖?换个角度想,男人虽外表强壮,但在内心,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社会的剧烈竞争让他们也有受伤的时候,他们也需要女人的呵护。所以,在爱情和婚姻中,女人虽处于相对从属的关系,但这绝不意味着她们就只是一个“被保护者”。男人要给女人坚强的保护,同时也希望看到一位独立自主的女人,心情郁闷时能为他们解忧。

在潜意识里,每个人想的就是让自己更快乐,更幸福。其实在我看来,快乐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本分。幸福不需要条件,只需要你用心。幸福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此时此刻你的意识对外界信息的判断和反馈。它不是通过比较得来,也不需要设定任何的时间地点等附加条件。我们并非不快乐,而只是让思维定式蒙住了享乐的心,让潜意识模糊了我们看事物的眼睛。掌控意识,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将当下的每一个细节都转换为乐趣的泉源。人生的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我们快乐与否,取决于内心是否和谐,而与别人的看法、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以及我们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没有直接关系。金钱、健康、名望不能决定幸福,它们只有在使我们对自我感到更满意时,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充其量只是无关痛痒,甚至还有可能构成快乐人生的障碍。如何为爱情保鲜?

我们需要不断在自己和对方身上寻找新的潜能,分析潜意识,投注更多的注意力,了解伴侣的思想、感受。这是一种持续的努力,是一辈子的事情。

第四篇:略探诸葛亮之智绝思想

略探诸葛亮之智绝思想

摘要:从《三国演义》出发,探寻诸葛亮平生事迹。主要从其出生、多智、以及思想影响方面进行探讨。揭示这一人物影响代代中华儿女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诸葛亮博学多智历史渊源思想影响

前言

在《三国演义》中以智而绝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这一人物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从其为何人、其智、其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智绝思想的渊源

诸葛亮在《出师表》自序云:“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 [1]那么他究竟是何人?《三国志》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粱父吟》。” [2] [3]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祖籍应在今山东琅琊阳都县附近,少年是在齐地(今山东)度过的。至十三四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离开阳都避乱[4],最终在南阳落脚,其叔父去世,才躬耕南阳。

在此不得不提诸葛亮的祖籍地——齐地。齐地即今天山东又称齐鲁大地。周初分封功臣,周王分开国谋士姜尚[5]于东海之滨肥饶之地,国号为齐。姜尚就是齐国第一位君主。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齐地经过开发,历经春秋时期管仲“相地而衰征[6]”通工商之道,便渔盐之利。齐国一举成为东方强国,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确立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地位。其后田氏代齐,经过田氏的治理开发,造就了“人杰地灵”[7]的齐鲁大地。涌现出很多伟大的政治军事家。政治家如管仲,军事家如孙武、孙膑等等。尤其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更是领导天下学术之先。群英荟集于此,进行学术、主张大论战。这样发展而来,形成齐地自由奔放、刚柔相济的民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诸葛亮少时就生活在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上。这对于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好《梁父吟》[8](本为齐地民歌),可知诸葛亮对故乡的怀念是情真意切的。

与刘表处,其叔父诸葛玄去世,亮才躬耕陇亩。此时应该是边耕边读书。少时诸葛亮就失去父母,后跟随叔父诸葛玄安命,却玄又去世,而此时他也只有十六七岁而已。连遭人生的巨大变故,只能躬耕陇亩,边耕边读。“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 [9]所言不假。

这样一位旷世奇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两方面原因的结果。以上的边耕边读是主观方面的,少时齐地民风的影响是客观方面的。同时据史书载,二十七岁他才跟刘备出山。那么在荆州的这十几年他是如何度过的?从他在后来的南征北伐中不难看出,他博学多才,参透各家之学,晓天文、窥地理、知兵学、明阴阳、懂机械,能文能武。可以肯定他读书不拘一家一说而是兼修各家之学,并且造诣极深。赤壁借东风[10]是否真有其事此处不探讨,但有一点可以说明,他通晓天文地理。他的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对道学是很有研究的。而贯穿他一生,始终奉行的却是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坚守士人的知遇之恩。

《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谋划,对当时及其后世是很有影响的战略规划图。能在乡村边耕边读的境况下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这跟当时他所处的地方是分不开的。荆州是当时相对安稳的地方,占尽地利、人和,名流学者多会于此。如水镜先生司马徽、徐庶、黄承彦、庞士元等。而且荆州牧刘表,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11]因此能及时了解天下大事,并 1

能够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

《三国演义》[12]中诸葛亮登场是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和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刘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一位气度不凡,襟怀天下的大才始出来。

从上述内容备述,诸葛亮这一旷世英才的出现,并不是神话,而是有其时势、自身、天意、命运等历史渊源的。

二、诸葛亮之多智

从古至今,诸葛亮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后来形容某人才智出众就有“赛诸葛”之类的称法。《水浒传》[13]中的智多星吴用与诸葛亮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诸葛亮的多智究竟有哪些?本篇就从这方面进行探讨。

诸葛亮的多智,集中体现在其非凡的军事谋略上。《隆中对》[14]足以说明他是一位具

[15]有远见卓识的军事战略家。隆中一对,千古绝对!兵法云“上善伐谋”对于战争而言最

上等的战法是在谋略上胜敌一筹。作为将帅不可不知兵,没有大器局大的战略眼光,很难克敌制胜。司马错奇袭房陵而得巴蜀[16],开秦军长线奇袭之始,为秦统一六国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长平大战[17],白起虽活埋四十万赵军之功过由后人评说,但却消灭了赵军的有生力量,为秦的统一扫清了最大障碍(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训练了一支足以拒秦的战国继秦新军之后的最后一支新军)。汉高祖刘邦“鸿门宴”[1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终成一代帝王,等等。战略对于战争成败至关重要。《隆中对》从一开始就从天下大势着眼,分清时局,剖敌我优劣之势: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孙权不可图而引为外援,一针见血非常清晰。最后确定,夺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等待时机,再图长远。同时在未来收复中原的军事部署上,采取两路进攻,一路从荆州开进,一路西出秦川,形成两路夹击之势,使其首尾不得相顾。只可惜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19]导致后来的北伐只能西出秦川一路,一代军事家诸葛亮饮恨五丈原,令后人叹息。

在军事上的多智又体现于战场上的羽扇纶巾,部署周密上。出山后首次用兵,博望坡曹洪大败而回。赤壁鏖战,“草船借箭”[20]、“巧借东风”[21],智算华容道,算的曹孟德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七擒孟获”[23]更显出其非凡的胆略和指挥艺术: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七擒七纵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非常人所能及。“空城计”[24]让司马仲达疑窦横生,真假难辨,端坐空城的孔明却是淡定自若琴声不乱。这种智慧这种沉稳也怕只有诸葛亮莫属!他的这种风格后世多有效法者,大多却是东施效颦笑于大方之家。在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时期,皖系军阀吴佩孚[25]以诸葛亮自居,羽扇纶巾于战场指挥处,借以显示其儒将之“风雅”,可惜北伐大军一到,灰飞烟灭。多智还表现在其口若悬河纵横驰骋的说辞上。“舌战群儒”[26]战的江东群儒有口难辩。智激孙权:“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这一番言语,很似战国以来纵横之士的游说之辞,激得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相抗,孙刘联盟形成。前文提到诸葛亮习各家之学而各有所得,在此纵横之才可见一斑。“纵横家”[27]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很有实力的一家,以游说诸侯掌权理国为己任,秦为连横、楚为纵,影响极大。其中最有名者当推张仪、苏秦[28] [29]。张仪为秦国第二位开府丞相,苏秦佩六国相印,此二人握天下与股掌之中二十几年,或纵或横,二十几年中各诸侯国基本维持现状没发生过灭国性的大战,天下也相对太平了二十多年。诸葛亮的纵横之才不亚与此二人,且看《三国演义-武乡侯骂死王郎》其此曰:“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卑膝之徒,纷纷秉政、、、、、、汝既为阿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命归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

[30]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这一段不论是文辞还是义理,均能算得上是直逼要害,一言中的,骂毕王郎吐血死于马下。

多智还表现于造木牛流马,巧布八阵图。历史以来对于造木牛流马有无其事学界争

论不休,在此不作探讨。不管有没有,这足以说明在工程机械方面诸葛亮研究很深足具墨家[31]风范。巧布八阵图是对古代军队作战时兵种之间相互配合的一种大发展。蜀兵长期在四川云南一代作战,擅长丛林山地野战,以步兵为主;而魏国军队却长期在中原驰骋,以骑兵为主。孔明北伐,二者在中原战场相遇,步兵失去优势,难以抵挡大规模骑兵兵团的冲杀。为此,诸葛亮巧布八阵图,形成有效的防御兼进攻战术,大大减少军队的伤亡。在冷兵器作战时代,将帅等统兵之人,大都晓阵图擅布兵。据说有一字长蛇阵、二龙戏水阵等十大阵图,至唐代《薛仁贵征东》[32]又有了第十一种阵图——龙门阵。据史可考,八阵图不是诸葛亮所创,[33]但他对于八阵图的最终形成做了很大贡献,这对于冷兵器时代步兵与骑兵的对抗是一种大进步。

[34]“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汉朝气数已尽,他不可能不知道,但大

智若愚者如他,倾尽其一生,用平生之所学,明知不可却为之,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方为真正的大智。能做到这种大智的也只有诸葛亮。

有一说认为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一出祁山时不用魏延之计,是其戎马生涯中的败

笔,不算智绝[35]。在这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当时的蜀汉政权,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为弟报仇东征东吴惨败,白帝托孤;此后诸葛亮又深入不毛之地南征南中。岁岁用兵,又几次遭大败,真是“危急存亡之秋” [36]。而北伐出祁山,诸葛亮率领的十几万军队,是蜀汉政权仅存的精锐,更兼五虎上将老的老、走的走,青黄不接。魏延之计虽不失为奇计,但谁又能有把握一定能成功?一旦失败,别说北伐收复中原,还于旧都,就连御敌于国门之外,都会捉襟见肘。“两朝开济老臣心” [37]为蜀汉大计计,诸葛亮北伐用兵,与其说是北进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如说是在以进攻的方式拒敌国门之外,好将蜀汉政权在自己生前死后延续下去。故而他用兵不得不慎之又慎,在稳中寻找战机。兵法云:“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38]这才是兵者大智。

诸葛一生,后誉之智慧的化身,不人欺也!

三、智绝思想之光辉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39]。为报刘备三顾之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0]魂归五丈原,留下悲壮的长啸声,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是其思想最放光芒的一束。

将近而立之年遇知己(诸葛亮出山时为二十七岁)一句“为图将军之志,亮愿效犬

马之劳。”,[41]表达了他终生的政治愿望。司马徽说他;“遇其主而不遇其时。” [42]开始了雄关漫道兴复汉室的艰难征程。此时的刘备,无立锥之地,栖身各地,犹如风蓬。再加上曹操大举南征,号称八十万大军,有席卷东南之势,眼见铜雀台要锁二乔了。旷世大才孔明跟随刘备,转战于乡村僻壤,跻身于金戈铁马丛中。当此危难之际,亮受命东联孙权、缔结联盟共据曹操的大任。出使东吴,出色的完成使命。恰于此时在东吴遇到阔别十三年的兄长诸葛瑾,手足毕竟情深,面对兄长的事吴之请求,丝毫不为所动,反劝兄长投刘皇叔[43]帐下,使其兄哑口无言。这种品格不坚乎?这就是知遇之恩。

知遇之恩古亦有之,诸葛亮深而坚之。这种士人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在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中是根深而蒂固的。姜尚对于周文[44]王是知遇之恩。相传姜尚原为一钓鱼老翁,垂钓碧溪,九十多岁才被文王发现,请回身边,委以大任。姜尚尽毕生之力尽心辅佐周武

王,灭纣建西周,立西周八百年之基业。与姜尚同时代的周公[45]更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6]大贤若此。到了中华民族正源生成的战国时代,涌现出的更是不胜枚举。战国“四大公

子”[47]所养门客报知遇之恩,为人称道者,当推“冯谖”。[48]他为孟尝君谋划,狡兔三窟,使孟尝君转危为安,继续秉政齐国。士为知己者死早已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诸葛武侯受刘备托孤之重,独当兴复汉室大任,夙兴夜寐不辞辛劳。刘备临终赠言:

[49]“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可他没有自立为王,一直以刘氏基业为重,深入不毛之地南扶夷越,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从未中断,直至五丈原发出:“罪祸于天无可祷也。” [50]的千古长叹。这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孔明报了一生,能不贤乎?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1]为其修身养性思想。且看,生于乱世,很难不为世俗所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天下群雄并起,划地分河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民不聊生。唯其则不然,躬耕畎亩之间,静待天下之势,淡泊世之利诱,何况荆州牧刘表[52]为其姨父,混一官半职如同探囊取物,可大丈夫有所不为,他不为此动容,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士之所愿。而他淡泊静待的就是货与之主,天公作美,他终得其主一展经纬。于淡而静的境界中方能出隆中三分之对,蜀汉政权方能立。不仅如此,武侯的遗嘱更是令人肃然起敬“臣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身。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苦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53]其一生尽忠职守,南北驱驰报主情,却不为自己不为子孙,谋锦衣玉食、钟鸣鼎食,真正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言行必果,不亦大哉乎?

一心只为存汉腊,忠君爱国不旋踵。后主刘禅虽称诸葛亮为相父,但诸葛亮事事以后主为尊,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 [54]丝毫没有清朝入关后的多尔衮[55]

[56]那样托大,更何况还有刘备的“君可自立为王”的言语在先。在此顺便提一下,清朝“孤

[57]儿寡母”入关,军政大权基本上由摄政王多尔衮掌控,议政王大臣会议更是驾凌于皇权之上。当此之时,民间只知摄政王多尔衮却不知皇帝谓谁?但多尔衮仍不满足,后来又经过多种渠道,晋升为皇父摄政王。二者相较,贤愚自现。诸葛亮虽知后主并无大志,亦不是一代雄主,但还是毕恭毕敬,能不谓忠乎?《礼记-乐记》云“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唐孔颖达注疏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孟子又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可见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时代,对于忠君思想的重视和提倡为做人之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忠君孝悌观念遍及山乡村野,而诸葛亮生活于那个时代,加之其淡泊坚贞的本性使然因而忠君思想就表现得更强烈。放诸于整个中国大一统或乱或合的王朝时代所要求的道德标准,孔明不谓佼佼者乎?

对于诸葛亮的这种忠,或认为是愚忠,“扶不起的阿斗”,让这样一位奇才去效忠不值得。须知,应把这个问题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中去评品。从“君臣大节,一定之分”,来观察,无可厚非,不是愚忠,而是竭忠尽智,尽臣子之本分而已。从另一方面来看,后主刘禅虽不是雄主,无雄才大略是事实,却也不是暴君、昏君,只是庸主罢了。后主刘禅对于诸葛亮言听计从,让他尽展经纬之所学,“齐桓得管仲而霸,刘禅得诸葛而抗魏。” [58]君臣之间能有此种契合,夫复何求?诸葛亮死之还有何憾可言?他忠心不二,辅佐刘禅,没有培植党羽,连死后都不为子孙留厚产,更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光明磊落一心事主的士人品质古今能有此者可有几人乎?

除此之外,其思想折射出不拘一家一言,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立身之道,却熔各家于一炉。《隆中对》提出“人谋”的关键,可见其思想已具有唯物主义的萌芽;治蜀时,法令严明,很有法家之风骨,(见于《蜀课》)[59];军事方面,排兵布阵调兵遣将,亦幻亦奇,非兵家不能比也;制造木牛流马[60],改进弓弩等攻城守城的器械,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武器了,对《墨经》早已烂熟与胸;在江东舌战群儒,言激孙权促成孙刘联盟,骂死王郎[61],纵横捭阖的说辞颇具纵横家之风范。

中国自古就重视师出何门何派,以此来选拔任用人才,这当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全尽然。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屈原却是独秀一枝,不出何门何派也不闻出其何门何派,然终成伟人。魏惠王瞧不起小吏出生的卫鞅,不听从公叔痤之言[62],不用、放走卫鞅,终使卫鞅成为“尽公不顾私,极身无二虑” [63]的变法强臣。让秦崛起于六国之鄙,东出函谷而横扫六国归一家,美人钟鼓怎能不如云霞?至于西汉,北击匈奴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

[64],亦不闻师出何门,却道:起于放牧之列;北击匈奴保家卫国,一代名将丰碑长存。为学、治学,举贤任能,若如此,不能成其大者未知有也。卫鞅遇孝公、卫青逢汉武、诸葛会刘备父子,乃千载难逢的龙虎相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5],此三子者是幸运者。

“北合诸戎,南扶夷越”的民族政策。诸葛亮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更是高人一筹。脱离大本营长距离作战南中,此次对少数民族的用兵中他攻心为上“七擒七纵孟获”,火烧藤甲军也是无奈之举。而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对于降服后的各少数民族尽力安抚,仍任用他们当中有能力的担任当地首领、官员,进行管理。类似于今天的民族自治。同时,不在当地驻扎军队,悉数撤回,消除当地各民族的疑虑。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各族再没叛乱过。这种思想在大一统集权制的古代远高于常人之上。

结语

一部《三国演义》诸葛亮以智而绝、曹操以奸而绝、关羽以义而绝。虽然有其“三分实七分虚”的夸大虚构之处。鲁迅言“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长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66]也是此理。但透过《三国演义》去探寻诸葛亮的高尚情操、满腹经纶,丰碑犹存,诸葛孔明不愧为“卧龙”!

参考书目:

1、施耐庵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4月。

2、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3月1108版次。

3、余明侠著:《诸葛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精装版。

4、司马迁著:《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平装版。

5、孙膑著:《孙子兵法》,三联出版社,1998年。

6、孙皓晖著:《大秦帝国》,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

7、胡忠良著:《康熙王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8、(西汉)刘向编:《战国策》,齐鲁出版社,2005年1版。

9、左丘明著、杨伯峻注:《左传》,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第1版。

10、清佚名、余方校:《薛仁贵征东》,三秦出版社,2003年。

11、蔡东藩著:《清史演义》,华夏出版社,2007年1版。

12、柏杨著:《柏杨品三国》,中信出版社,2006年。

第五篇: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略探

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略探

乡村初中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是广大师生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小学阶段的固定模式作文教学,导致踏入了当代“八股文”的怪圈,与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如出一辙。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长期依赖于优秀作文书和教师牵牛鼻式的指导。每次写作诚惶诚恐,兴趣不高,往往采取完成任务的作业形式,收效不大。再者从语文教师来说,同样苦不堪言,只为教学中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毫无活力的课堂和繁重的批改令老师抱怨不休,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总之,教师与学生写作中既苦又累,达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然而,从根本上说,作文是一个学生思想、情感、精神集中反映的具体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是内心世界的一种需要。所以作文教学,尽一切可能去挖掘学生内在的真、善、美,并使课堂回归生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从这一点出发,我数年来悉心探究的“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颇有心得。

一、创改“作文”成为“作品”,诱发学生完美的享受和人文个性的追求,体会欢愉的成就感。

强烈的表现欲是学生的天性,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写作,更应适合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富有个性的挑战,抓住学生表现自己的动力,引导他们走上成功之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本合订成一册,可让学生创意作品的标题:《花季》、《薰衣草》、《阳光少年》、《同窗岁月》……有绘画兴趣的同学自身设计封面,雅俗无妨,重在创造性。而且在扉页开设有“作者简介”和“写作宣言”等栏目,有的还拟用笔名,让学生尝尝小作家那种风光无限的滋味。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这份美好的憧憬,指引学生细细地去追寻人生的足迹,顿悟作品的珍贵。这样,不言而喻的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树立了学生的写作的信心,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就会为作品的日益完美而必须付诸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事实如此,许多学生甚至在封底标明定价“一百万美金”、“青春无价”等等,足见对作品的钟爱。教师只要学生不任性乱来,完全可以允许个性的存在。

二、采取课堂快乐教学,促使学生乐于动笔,达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作文难,难就难在难以下笔,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是最基本的问题。所以,教师除了授以写作技巧以外,最重要的是帮学生找米下锅,也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1、直观演示,丰富生活认知。写作源于生活,但乡村初中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往往是局限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教师可以将多彩生活浓缩于三尺讲台,或把大千世界汇聚到斗室之课堂,增加学生的深层形象,丰富内心情感,求得文如泉涌。组织户外活动如春游、参观名胜古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如精品展览、小制作、小实验等,生活的再现和创造如表演小品、绘制图片、讲述故事等等。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

2、利用情境,激发写作欲望。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电话教学手段,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集中利用课堂体现。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引起共鸣,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寻找情境的切入口,导入写作的冲动、灵感乃至震撼!从而捕捉“闪光点”,把握作文的灵魂,达到“乐写”的境界。例如播放VCD片《世上只有妈妈好》后让学生写作《我的父母》,许多学生都是噙泪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写出来的文章能不感人吗?

3、嘉宾作秀,挖掘写作潜能。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可特意邀请一些社会名流、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开展有组织如电视中嘉宾作秀的谈话节目。畅所欲言,台上台下互动,教师串演好主持人的角色,让活跃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语言丰富起来了,更让学生在欢快的课堂相互交流情感,体会感受,写作如鱼得水,表现淋漓尽致。

三、展开精彩点评,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和鉴赏能力。作文需要评卷,没有评阅不能找出作文的成功失败所在,但也不能教师独揽生杀大权,一个人说了算。首先,作文快速完成后,教师需当场进行三项评估:

1、写作快枪手。抓住学生的竞争意识,在黑板上公布收卷前十位学生的姓名、耗时、大概字数以及质量等级。榜上有名,写作速度自然而快。

2、本次小乌龟。主要针对那些不专心、拖沓的学生则以鞭策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仍达不到要求就警示一下,目的在于激励。

3、推荐小作家。教师快速浏览学生上交作文,丛中挑选几篇上乘之作,供大家当场点评(评一点,算一点),再综合评估,推选出“当日小作家”、“点评高手”,旨意乐在其中,强调整体优化,以达到共同提高。其次,精心组织“责任编辑”参加作文的评改,因为在乡村初中,不可能每人都能达到评阅的程度,所以教师选择部分脱颖而出的“责任编辑”分成几组完成作文评卷。教师总结,综合评议。但学生的评议也有局限,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那么还可以开设“争鸣天地”与“同学留言板”栏目,供小读者们各抒己见,提高鉴赏能力。

四、广泛关注社会实践,组织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探求写作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每个学生置备《生活笔记》或《心灵笔记》,每周布置生活、感悟题材,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素材,积累语言,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在班会时间进行交流,相互记载读后感并点评。

2、组织学生有益的课外阅读。规定一期必须阅读十本以上文学名著,并做好读书笔记,修炼写作内功。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广阅的社会去锻炼,了解生活,实践出真知,感悟人生,感悟天下。

4、创办文学社团和作品期刊。做到一所学校一份文学期刊,一个广播室,班班设有创作园地。

5、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报刊投稿,征文活动,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总而言之,快乐作文教学正适合乡村初中的状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加强了师生沟通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挖掘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素质。

下载人脑潜意识略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脑潜意识略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电影《推手》略探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龙琦 摘要: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交谈氛围。本文生成的缘由来自笔......

    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略

    论文题目: 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略 摘要:必备的文学素养是中学生身心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以及人......

    模拟人脑计算机

    美研制拟人脑电路板具有电脑9千倍运算速度来源:科学网 2014年05月13日 15:20[导读] 美国科学家研制了一款全新的电路板,在设计上能够像人类大脑一样工作。美国科学家研制的新......

    人脑之谜读后感

    人脑之谜读后感 人脑之谜读后感 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把《人脑之谜》这本书好好看了一遍,着实给我这种标准文科生普及了一下大脑的知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比较让人能够理解的。......

    《人脑之谜》读后感

    《人脑之谜》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对于我们入门者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一点。特别是里面那些鲜活的实例更增加了我的领悟。我在高中学的理科,那时就对人脑很好奇,这次阅读更加深了我......

    人脑之谜读后感

    人脑之谜读后感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把《人脑之谜》这本书好好看了一遍,着实给我这种标准文科生普及了一下大脑的知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比较让人能够理解的。书里面的一些专业......

    潜意识说服

    第十二讲潜意识说服潜意识说服1.埃里克森催眠 埃里克森催眠是NLP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理医生通过催眠,可以治疗一个人的行为或心理障碍。通过催眠,可以达到与一个人的潜意识进......

    《潜意识大师》 文档

    《潜意识大师》是最新的潜意识信息与潜意识图像输入工具,使您能够: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增加自信自尊提高父母亲子技巧加强商业头脑 掌控情绪丰富您的创意健康身体旺盛精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