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状况看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状况看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的不断扩招,专业课程的日渐丰富使得原有师资相对紧张,而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教学融入也客观上推动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因此青年教师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但从近期的青年教师素质调研来看,现状令人堪忧,继而影响到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因此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状况来研究分析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现状
(一)思想政治素质意识淡薄,对思政缺乏有效关注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方面存在认识误区,对理论知识的过于侧重使得青年教师缺乏基本的政治素养与政治关注意识,这种片面性的选拔取向使得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意识逐渐淡薄。青年教师作为学院专业建设的核心力量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关注时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目前调查显示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缺乏思想政治素养关注意识,其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职称的考试及专业教学的准备中,思想政治素养的缺失使得其很难积极主动地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热点事件,从本质上说对于思想政治立场服务于谁的态度问题没有搞清,在长期的思政漠视中逐渐丧失基本的思政关注意识,并形成恶性循环,完全忽略思政学习对自身教学指导作用。部分教师连最起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导向都一无所知,无论是正常教学还是自我提升都受到限制,难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指导自身工作,难以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政意识的淡薄还表现为对党政方针政策的忽视,严重者表现出一定的信仰危机,对教学对个人发展都产生消极影响。
(二)缺乏对教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精神严重缺失
教师队伍的日趋年轻化,使得青年教师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占据较大比重,高校青年教师的年龄分段集中为80后与90后,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与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得其缺乏基本的锻炼与磨砺,因此其缺乏艰苦奋斗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遭遇教学困难时难以从自身做好问题的剖析。此外高校青年教师性格鲜明,极度自信,因此缺少有效自我反省意识。除此以外高校青年教师并是不所有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其在大学学习期间缺乏基本的师范教育系统培训,因此缺乏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对从教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近几年我国高校综合性特征凸显,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管理相对宽松,部分青年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缺乏自我学习与进取意识,教书育人的本质职能被忽略,更难谈具备基本的爱岗敬业精神。
(三)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逐渐模糊主流价值取向
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等多媒体信息的剧烈冲击使得高校青年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更加开放多元,因此其受多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冲击明显,在多元的思想文化碰撞中逐渐模糊主流价值导向,加上自身利益的驱使使得其思想不稳定不统一。在市场经济的客观刺激下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部分青年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趋向明显,在面对集体利益与学校利益时往往从自我角度出发,缺乏大局意识与团队整体意识。市场的经济导向也使得青年教师的价值导向发生偏差,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其受市场利益的影响,将课外辅导及学生谈心当作额外工作,敷衍应对,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个人职称晋升与评奖评优上,因此对于集体性的培训与团队性质的活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使得原有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在经济利益与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偏离正常轨道。
二、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素养现状的原因剖析
综上所述,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整体亟待加强。深入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集中于两大方面。首先是来自青年教师内部的影响。青年教师自我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忽视集体忽视团队,加上对现有的思政形势认识不清,思政关注意识不强使得其单纯追求职位的晋升与工资的提升,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考核与晋升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生引导作用。其次是来自高校方面的外因,如果说来自高校青年教师内部的原因是主导原因,而高校方面的表现欠缺则起辅助影响作用。部分高校对思政关注不够,加上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政考核环境的相对宽松,使得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忽视了思政教育的教学指导作用。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与考核方面方式陈旧落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趋于僵化,针对青年教师层面的教学管理侧重于专业技能的提升,政治学习流于形式。思政教育引导上以政治说教为主,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沟通,教育理性与感性关联意义不大,思政教育实践缺乏对应的环境与条件,这些都使得高校青年教师思政素养不强。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政素养提升与队伍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注重整体综合培养,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素养与教师业务能力关联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做好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必须注重整体性培养。首先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积极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政治信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主流正统意识的强化。其次要加强师德教育,以榜样示范带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与育人意识的提升。最后要以实践带动理论巩固,通过实践性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思政素养体验,切实增强工作实效性,引导青年教师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全面提升自我。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理想信念的树立。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长的主导方向,在多元的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只有做好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地对待问题分析问题,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家现行方针政策,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坚定不移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提升自我思政素养。
(二)尊重个体性质帮扶,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青年教师普遍缺乏集体意识与爱岗敬业精神,而如果单纯从理论上教育引导起不到有效的指导作用,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榜样的先进事迹感染打动青年教师可以引导青年教师做好思想政治意识的转变,在榜样的示范带动下积极投身于思政建设与素养提升的实践活动中。青年教师导师制是目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主导方式,在青年导师的引领下,青年教师获取有效的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环境,借助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切实弘扬时代主旋律,做好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代主义精神的有效融合,督促青年教师自我学习不断成长。此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与特色的创新要求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提升必须与时俱进,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契合时代发展背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青年教师思政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才能实现创新方式的转变,并做好个人素养的提升,从而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
(三)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建构良好的外部环境
思政素养的提升关系到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而教师业务能力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教学水平的自觉提升得益于激励机制的激励导向作用。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思政素养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健全激励机制,在关注人文关怀的同时形成有效的竞争氛围。一方面要注重对激励机制的强化引导,不断加大激励机制投入经费,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人性化考虑为出发点,做好实际问题与困难的解决,为青年教师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使得青年教师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职业素养的提升上来。另一方面通过激励导向引导青年教师形成争先进、学先进的热潮,青年教师树立奉献意识,提升思政教育凝聚力,从而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建构高效评估机制,推动素质培养系统化
作为教师思政素养考核的一个方面,必须确保合理高效评估机制的建立。在评估机制建立方面应从青年教师的人性化角度出发,以此为核心做好评价体系整体框架的建构。在评估方面应注重评估的多元与综合性,从多个角度切入做好评估内容的制定完善,赋予评估体系多元综合性的特征,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引导青年教师相互评估,从而帮助青年教师做好自身的校园定位,从而建构起青年教师科学化与系统化的思政教育评估体系,做好思政培养的客观引导。
(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其思政素养,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只有做好职业素养的引导教育,切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实现思政素养的同步提升。高校应该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职责特点,积极引导推广师德教育与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师德教育与师风培训,就我国现行的《教育法》与《教师法》进行法律讲解,借助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报告会或者师德师风建设讲座,增强青年教师的岗位职责感,从而强化其育人理念与职业责任意识,使得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制度规范,将教师师德考核与评价体系结合起来,重点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情况、教学责任感、教学态度、师生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对于师德师风建设不达标的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引导,督促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想。此外学校要承担教师职思政素养提升的相关责任,在学校的客观努力下为青年教师营造思政学习的良好环境,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时间放在思政素养提升与专业课程教学中。
青年教师政治素养不足严重影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影响教学水平与质量,并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素养培养现状并做好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青年教师思政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协同,因此着眼未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素养的培养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时碧.论“中国梦”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J].世纪桥,2014,04:43-44.[2]张进林,曹必文.思想政治建设: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J].江苏高教,2014,06:104-106.[3]霍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23-25.[4]王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4.[本论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课题资助]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第二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作为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师德情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并且,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中知识层次最高的群体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其中一些人近年来已陆续走上领导岗位,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队伍的主体。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值得关注。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出现的新特点
今年1月―8月,我带领课题组开展了全国40岁以下(1971年以后出生)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和思想动态调查,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五个城市的135所高校发放问卷54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38份,回收率95.1%。此外,课题组还采取个别访谈、集体座谈和研讨交流等社会群体研究方法,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60余场,学生座谈会30余场,深度访谈500多人,最终形成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
从调研反映的情况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总体是好的,但受现实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代际特征明显。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出生于1970年代,有少部分出生于1980年代前期,在高校中形成了“70后”、“80后”老师教“90后”学生的独特格局。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比老一辈学者具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全面系统的学术训练,不少人已开始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世界观形成的年代,听到的大多是“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阅读的是“伤痕文学”,在成长过程中,又面临升学、就业的激烈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很多青年学者还有较长时间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对国内外物质生活水平的差距和西方价值观有比较深刻的体认。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下,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与老一辈学者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他们追求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如拥有多类资格能力证书),敢于展现自我,渴望自我价值实现,希望尽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他们又过度关注自我,一切努力都围绕着是否有利于个人职称晋升和职务升迁,谋求“工具合理性”。他们不是老一辈那种理想的、奉献型的群体本位主义者,而是倾向于务实的、功利性的个体理性主义者。
2.对国家发展道路存在一定疑惑。在被问及“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时,仅有12.7%的受访者选择“存在中国模式,这一模式虽不成熟,但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具备”这一选项,而 69.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不存在一个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中国模式”,另有18%则认为“问题太复杂,不好说”。结合深访发现,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认可国家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认为这种发展方式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可推广的价值。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次第展开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国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爆发,这使得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而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并没有形成关于中国国情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经济增长可以实现跨越、但社会问题很难跨越这一时代背景,没有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思维方式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刻原因,而是片面地运用西方的某些学术观点和后现代理论加以简单论断,因而不能得出有关国家发展道路的正确认知。
3.青年教师的价值观输出方式。高校青年教师是知识分子群体与青年群体的交叉集合体,一方面,他们思想敏锐,对社会思潮,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十分重视自我尊严与价值的实现,重视自我权利的维护。当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得不到伸张时,他们不会像社会弱势群体那样去选择沉默,也不会采取激烈的行为表达,而是往往采用迂回的、以退为进的方式,把各种不满通过自我暴露、自我鸣冤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些青年教师将课堂或讲座变成自我价值宣言的场所,将自己的不满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或牢骚满腹、或慷慨激昂地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调查发现,超过60%的受访者会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生活
经历”,超过40%的受访者会“告诉学生社会的阴暗面”。消极的认知态度结合独特的价值观输出方式,虽然对青年教师自身利益实现作用不大,但势必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
4.政治参与意愿与渠道相背离。高校青年教师注重参加民主生活实践并重视自身的民主权利,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主管理、民主选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抱有浓厚兴趣,对政治活动参与意识十分强烈。调查显示,有75.5%的受访者希望尽可能多地参政议政,仅有10.8%的受访者没有参政议政的意愿。同时调查高校青年教师对参政议政渠道的认识可以发现,认为参政议政渠道相对畅通的比例仅为15.8%,而认为不够畅通或者完全不畅通的比例则高达84.2%。通过对比两组数据可以发现,存在着意愿与渠道相背离的情况。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与较少的政治参与渠道,导致了该群体不得不通过网络等公共平台表达对政治问题的认识。
5.对生活质量抱怨较多。在受访青年教师中,年工资收入 3万―6万元占八成,31.1%的受访者每月有结余,而68.9%处于收支平衡或“赤字”状态。青年教师刚入职不久,工资和职称相对较低,申请课题经费难度较大,同时结婚、买房、买车、子女升学、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又需要很大开销,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挤压作用迫使很多教师在工作之余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活动,这些兼职活动有的已经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同时,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住房困难,对住房政策不满意,在5分的工作满意度评价中,“与住房相关的补贴政策”仅得到1.7分的评价,排名倒数第一。看似福利待遇不错的高校教职,仍有许多服务保障工作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社会的认知。
探索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我们要深入研究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探索既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又遵循青年成长规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水平提高相结合,坚持党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高校要把青年教师的业务提高与政治培养统一起来,在业务培养中加强政治培养。改变党组织和党员考核工作中存在的考核硬指标少、具体内容少、考核效果少等状况,研究探索考核指标的定
性分析和量化问题,细化党组织和党员的考核标准。
2.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建设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适应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需要,坚持党建工作重心前移和重心下放的原则,探索灵活多样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新情况,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党务工作干部要经常深入到青年教师中去,了解青年教师群体的工作情祝和思想实际。
3.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创造青年教师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青年教师思想上的不稳定与职称、住房、收入等问题有很大关系,如果单靠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必然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建立以学术评价体系为准绳、公平竞争为导向的职称评聘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真正做到职称和工资体现业绩与能力;对岗位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级考核,推行岗位竞争、岗位轮换等措施,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认真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在福利待遇和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在住房、医疗、子女升学等方面关心照顾,对于经济确有困难的青年教师,加大社会优抚力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4.拓宽制度化表达渠道,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信息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定期了解青年教师意见、建议和要求,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充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在青年教师利益表达中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中为青年教师留有一定席位,明确规定青年教师所占代表的比例;对于涉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设立听证制度,广泛听取青年教师意见,使学校的各项决策和各项制度建立在对青年教师意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现决策与制度对青年教师合理利益诉求的尊重与保护。
第三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2014年07月30日 10:07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4年2下期 作者:高丽静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内容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全面了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现状,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 键 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作者简介:高丽静,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4)02-0045-03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师德情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为了客观而真实地了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笔者参与了对我省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调研和后期资料整理工作,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787份。调查问卷主要从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和职业认同、现实压力和心理负担等四个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总体上值得肯定,保持着一种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态势。高校青年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较为成热,基本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敬业爱岗,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较高。但近年来,有关高校青年教师的种种问题时有见诸报端,不排除个别青年教师由于思想问题而出现的极端行为。如果不能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困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可能影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也必然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
1.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态度和理想信念总体端正、坚定,但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信念欠缺或淡化,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调查中,有33.6%的人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有37.8%人认为“有些已经过时了”,有13.2%的人甚至认为“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一种口号”。只有9.7%的人表示会经常阅读马列著作,42.1%的人表示“偶尔会读”,而31.5%的人表示只有在单位组织下才会被动地阅读,16.6%的人则表示“从来不读”。部分青年教师对政治热点问题与国家大事表现出不太关心的态度,更为关心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问卷中,对政治体制改革表示不关注的占19.1%。在列出的所有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中,“社会稳定”和“腐败现象”的关注度排在第三和第四位,“房价问题”与“收入分配”问题则排在第一、二位。
2.高校青年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积极、正确,但人生目标呈现一定功利性和多元化色彩。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对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显示出极大的关注。如高达84.2%的人表示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68.5%的人表示非常关注房价问题,同样对于医疗和教育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度,均明显高于对国家事务、集体事务以及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在问及人生目标时,有25.6%的青年教师表示自己最愿意奋斗的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表示愿为单位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比例只有4.0%,而选择家庭幸福、个人职务晋升和自我价值实现选项的比例高达63.9%。一方面说明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趋务实和多元,体现了一定的功利色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青年教师在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自我实现选择中的矛盾和困惑。
3.高校青年教师多珍惜教师身份,但存在较大的现实压力和心理负担,部分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信心不足。调查中有36.8%的青年教师认为工作的最大动力是“内心的信念和教师的自豪感”,有32.8%的人选择“教师工作自由度高”,说明大多数教师选择这一职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职业本身的热爱和认同。但调查发现,无论初级、中级还是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都反映出比较大的工作压力。压力主要来自生活、职称晋升和科研几个方面。生活压力主要源于住房和经济收入,30.1%的青年教师反映为租房状态,已拥有房产的青年教师比例为63.0%,69.2%的人表示最大的经济支出为住房按揭。从收入情况看,青年教师年收入在3万元至7万元之间的比例为72.5%,另有9.4%的人表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工作上,分别有18.1%和15.8%的人认为最大的压力是职称晋升和科研。在回答“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有信心”时,只有2.4%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表示“不太有信心”和“完全没有信心”的有17.8%和6.8%。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机制体制方面因素,也有青年教师自身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出生于70年代,部分出生于80年代前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年代,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类社会思潮活跃期,价值观念多元。同时,很多青年教师还有较长时间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对国内外物质生活水平的差距和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有比较深刻的体认。加上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期,社会现实纷繁复杂。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的青年教师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理想信念淡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抱怀疑乃至否定态度。这种思想状况,虽不代表高校青年教师的主流,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
2.制度层面上的不足。目前,由于高校选拔机制和考核制度的固有局限,能够不拘一格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数量较少,使得部分教师停留在排资论辈的传统认识上,机遇意识相对不足;职称晋升的杠杆和激烈竞争,使得有些青年教师只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光教书不育人,对自身的要求仅仅停留在完成知识传授、不出教学差错上;“学评教”制度的缺陷,使得部分青年教师发生师德偏差,师表意识淡化,不能对自己和学生严格要求。同时,由于广大青年教师在一线教学任务普遍繁重,还需挤出时间写论文、做课题、搞调研,常常处于疲劳作战、忙于应付的状态。加上成家立业、买房养家的生活和经济压力,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因此,与老一辈高校教师群体相比,青年教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也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他们过度关注自我,工作动力很大程度源自是否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等现实目标,不是完全讲求奉献型的群体本位主义者,而是倾向于务实的、功利性的个体理性主义者。
3.角色定位的矛盾。众所周知,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显现的过程,无法直接量化体现。青年教师从业时间短,短期内难以证明自己教书育人的成效;科研上,由于水平和经验相对欠缺,大的项目和成果短期内亦难以产生,因此,难免存在职业成就感不足现象。此外,一些青年教师往往难以处理好几种角色之间的矛盾关系,如社会对高校教师职责的高要求与现实中青年教师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的矛盾冲突,树立师道尊严与成为学生朋友的界限划分冲突,学生和学校对教师素质品德的较高期待与现实中教师多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一方面,他们敢于展现自我,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又因为短期内还无法实现社会价值的目标,因而失落、迷茫、苦恼。因此,职业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在所难免。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和成因,笔者认为,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领导,有效引导,把它放在建设社会主义大学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高度来看待。
1.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第一,加强领导与注重人文关怀相结合原则。高校领导要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学校党委和行政要专人分管,校院两级分工协调,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强化他们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使他们自觉自愿接受组织的教育和培养。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相结合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倡青年教师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以校为家、勇于奉献。另一方面,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职务职称级别低、经济条件和住房困难等现实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自信和幸福指数,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强调组织纪律性与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相结合原则。一方面,高校应要求青年教师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准则,加强师德修养,弘扬大学精神,共同营造“树师德、正师风、铸师魂”的良好氛围,使青年教师干事有准则;另一方面,要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使青年教师诉求有渠道。特别是结合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思想困惑,应及时通过个别谈心、集体座谈、问卷调查、信息公开栏等多种形式,与他们沟通感情、交流思想,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充分发挥网络这一青年教师最为熟悉便捷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加强与青年教师的互动与沟通。
2.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来说,也可以从以下五个“结合”入手。
第一,思想理论武装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相结合解决思想困惑。青年教师思想较为活跃、有较强的辨明是非的能力。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体系要求,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工作。针对青年教师关心关注的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帮助青年教师释疑解惑。同时,积极倡导在高校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可以通过更多形式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各种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活动内涵,增强各级组织对青年教师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工作,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第二,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与建立有效的舒缓机制相结合减轻心理压力。青年教师群体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一方面,学校要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创先争优,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工作、精神和生活压力,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关心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情感,帮助他们及时舒缓各种压力,有效化解面临的矛盾,减轻心理负担,及时消除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带来的受挫感,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完善体制机制与增强青年教师主人翁意识相结合消除发展瓶颈。不断完善考核定级、评奖评优、选拔晋升等各类体制机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在制度设计中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必要时不拘一格,打破排资论辈框架障碍,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基本的保障,恰如其分的激励,以此作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外因。在内因上,应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和青联组织在青年教师利益表达中的作用,在一些重大决策和发展规划方面充分听取青年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增强高校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制订,把个人的思想情感、前途命运和学校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达到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第四,加强师德建设与提高业务水平相结合提升综合实力。高尚的师德师风和突出的教学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的两大职业基本要求。很多优秀青年教师就是在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的双重鞭笞下,取得了骄人的工作成绩。要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使青年教师具备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崇尚学术、服务社会等精神特质和职业道德。同时,应该多渠道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如积极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体制的创新,为青年教师的业务发展提供充分的平台和机会。对教学和科研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对成果突出、在国内外有着较大影响的青年拔尖人才给予充分重视,以此带动整个青年教师群体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升。
第五,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与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相结合促进成长成熟。一方面,要求青年教师要充当好自己的教师角色,为人师表,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有必要继续扮演“学生”角色,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在工作导师的传、帮、带作用下尽快成熟。充分发挥“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的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环境,充实能力,取长补短。此外,也可以通过建立各层次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依托团队力量,推动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和教研,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各种能力,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files/moe/s7060/201305/152333.html.2013-05-04.
第四篇:高校青年教师压力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压力
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迅猛增加,一方面导致学校对教师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加大,这使得高校教师不得不调整自己,来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以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众多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正承受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2005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青年教师是一批学历较高、知识面广、业务性强和思想活跃的青年团队。这支年轻的队伍是高校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保证。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庞大,在整个教师队伍结构中占据较大比例。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计618419人,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1730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98%;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2859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23%;40岁以下的426154人,占总数的68.91%.由于高校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及在高校中的地位特点,使得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高校的过度竞争,也给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和压力,他们许多难免出现疲劳综合症等现象,甚至出现许多英年早逝的现象。适度的竞争和压力能引起人们的积极行为,例如集中注意和促进思考等等。但压力过度则可能引起人们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消极反应,产生种种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压力是一个复合体。笔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的压力主要包括生活、工作、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本文将对其逐一加以探讨。
高校青年教师是社会中的一员。三四十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身兼工作、社会和家庭的三重重担,一方面使得他们的工作非常繁忙,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
一、经济上的压力
经济是基础。吃、穿、住和行是人的基本生存活动。由于高校青年教师许多都是由一个校门转入另一个校门,参加工作的时间短,职称也比较低,所以工资收入也较低。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结婚生子、住房等各方面的的压力,这使得他们想方设法去增加收入,无法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特别是在一些新建地方本科、二级学院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比部属高校的青年教师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为生活成本的剧增,特别是房价的猛涨。以武汉市为例,07年房价飙涨,目前商品住宅均价每平方米已超过5000元。
另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学校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日益扩大。而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处于各个院系等机构的非重要位置,也是身处金字塔的最底层,使得其收入和其他教师的收入差距愈加明显。所以,上述情况造成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非常低,有的比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还要低。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高校教师却被有关部门纳入“高收入”人群的范畴,这使得他们苦不堪言。为了增加收入,青年教师往往到处兼职和拼命承接课题,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以期获得高额的回报。长期的劳累,直接导致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睡眠不足、记忆力减退、腰酸背痛等等.许多中青年教师过早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和疲劳综合症等疾病。
二、学术上的压力
从目前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指标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科研、论文和教学工作量。虽然教学工作量增加,教学工作量大的教师每周课时可达20学时左右,尽管如此,教学工作量基本都可以完成。涉及到的主要是教学质量问题,这对教师来说有压力。但是,压力最大的是科研和论文的量化考核。
对于发展中的新建本科高校来讲,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历水平是高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经费等都与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所以,青年教师面临提高科研能力和学历水平的双重压力。对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来讲,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只具有硕士学历文凭,有的还只是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或者跨专业毕业。实际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硕士学位的目标是培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人。但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273117人,比上一年增长25.4%,招生总规模为32.6万多人。所以,部分具有硕士文凭的青年教师根本没有发表高水准论文的能力,仍然面临沉重的学术压力。而成绩比较突出的青年教师,虽然在科研上是科研团队里的中坚力量,但对相关职称评定的规定和考核规定也感到较重的压力。青年教师的职称一般只具有助教或讲师职称,为了提高师资水平,许多学校(学院)都规定:教师担任副教授职务,要具有博士学位或至少主持过1项学科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等等。这些条件压得年轻教师喘不过气来,量化指标使人疲于奔命。而且,许多年轻教师为了首先解决经济问题,主要时间花在教学上面,所以学术水平提高较慢,学术压力相当大。
而高等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不但面临提升学历的压力,还要面临“双师素质”要求的压力。他们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得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或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以达到学校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三、教学上的压力
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这也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要比别的职业付出更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教师的工作时间大大超过了八个小时,甚至晚上都要加班,如备课,改作业,制作课件等等。特别是在目前高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连年扩招,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买方市场),此类情况在一般高校非常普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教学监控制度,如督导员随机听课,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议打分等等。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质量,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制度同时也加重了教师的压力。再者,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也十分繁重,要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实行双语教学;在教育目标的要求上,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适应社会多元化要求等.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初涉教坛不久,许多青年教师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缺乏与学生交流的艺术,这样只得许多方面迁就学生,特别是顽皮捣蛋的学生,这样更造成了教学上的恶性循环,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四、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前提。人际交往对于每一个社会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的各种心理压力和失调的各种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在一般人的眼里,象牙塔意味着纯洁和无暇。但是,实际上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有竞争的存在。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科竞争力比较强的院系来讲,教师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一般都短,资历浅,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往往处不好种种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压力过重,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性,教师一般不用坐班,教师之间平时缺乏交流和沟通,尤其年轻教师,刚进学校,难免会产生孤独感,人际交往压力会更大。
适度的压力能引起青年教师的积极行为,例如集中注意和激发斗志等.而压力的过度则可能引起他们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负面反应,产生心理危机,最终导致工作绩效的下降。因此,减轻过重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减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有切实的减压措施
相关领导和部门要辟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正处在结婚、生子的阶段,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比较大,高校必须考虑到青年教师的需要,从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疾苦,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一个团结、友好、安定的工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以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可以考虑建设一些的“青年教师公寓”,“出租”给聘任的青年教师,以解决青年教师无住房的担忧,使得轻松地、偷快地工作。
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与学生年龄相近、心理差距较小的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解。况且青年教师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为了防止青年教师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应把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心理教育之中。不管在进行岗前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还是平时在引导青年教师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上高校都要起主导作用,定期召开各种心理座谈会,开展心理教育与辅导,举办各种心理讲座,经常为教师心理健康“号脉”,使青年教师逐渐战胜自我,克服消极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个性。
应给予青年教师足够的工作关怀和照顾不管是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青年教师都有一个逐步成长和提高的过程。教学上,要充分考虑青年教师专业情况、本身的能力、具体经验和精力等情况,合理确定工作量,对于新近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过教学关,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另外,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业绩考核机制。对于教师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测评分数,还要加强对过程的控制,实际上,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行为,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自身情况,而且受学生的素质和学习动机、学校的教学条件、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定一个教师工作业绩时,要尽可能广泛和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因素。对于科研的任务,应该和个人学科专业特点、职称和学历等因素挂钩。同时应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增加科研经费,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青年教师往往教师把晋升职称作为自己今后的第一目标。所以,作为高校,应该在工作上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导,激起他们的斗志,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和宣传力度,改善高校教师待遇
教育主管部门要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高校教师的待遇近年来,高校教师收入有了很大改善,不再有“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总体收入还偏低,家庭生活对教师压力还很大,也出现年轻博士月收入才一千多一点的事实。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高校教师的生活待遇,减轻其生活压力,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尤其是民办二极学院和高职学院新近聘用的青年教师,由于用人机制改革,应为教师办理好各类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尊师重教的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师要营造全社会都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真正感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自豪,激励其献身教育事业,从而减轻工作压力。
三、教师应正确应对种种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对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要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认识到压力是人人都会遇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关键是要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自我调整的方法,学会发泄和放松自己。
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师要加强意志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和锻炼,要勇于改变自我,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在行动上克服受暗示性,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种类的压力,本文仅对其中的四种压力进行了研讨。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和整合,青年教师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冒容,贺晓星,穆荣华等.无觅桃花源何处好耕田— 高校教师精神 压力问题初探[7l.高等教育研究.1997,(7):31-36.2、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闭.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 6-121.3、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4、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闭.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2004,(5).5、高校教师的“怕”— 一项关于高校教师生活压力的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2,(4).6、梁芹生.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归因及心理调控策略闭.教育评论,2004 ,(3).
第五篇: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探讨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探讨
教师是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更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而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但由于青年教师都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工作阅历较浅,教学经验不足,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或者一段时间的重点扶持和培养。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各种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为我院取得良好的办学成效起了重要的作用。回顾我们的工作,主要有下面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原则
(一)以学院培养为主的原则。
(二)个人志向与学院专业发展需求相统一的原则。
(三)教学能力培养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
(四)培养结果与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等挂钩的原则。
二、培养方法
(一)制定科学、系统的培养计划,落实具体培养措施,明确培养方向、目标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学院联系教研室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计划,积极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观摩课等培养措施,帮助青年教师明确方向、目标。
(二)加强青年教师思想素质政治教育,形成良好师德师风 1.注重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学院历来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工作,积极组织并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参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等。
2.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学院重视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优良教风学风,鼓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三)在“学”字上下功夫
学院注重指导青年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使他们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1、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学院为每一位新进青年教师选配有经验、有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当导师,日常教学工作中主动接受导师的指导,通过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训,即指导备课——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推进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为他们今后成为教学骨干打下坚实的基础。
2.落实教学观摩制度。学院每学期会定期组织新教师参加的教学观摩活动,如教学观摩课、名师讲坛等,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竞赛活动获奖者主讲,青年教师们都踊跃参与,课后进行讨论与小结,并做认真的记录。
3.坚持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学院每周会组织由学院领导、各学科主任、相关专家深入教室听课、评课。既整体评价课堂教学状态,也微观分析各教学细节,做到充分肯定优点激发青年教师的发展潜能,善意提醒不足防止课堂教学无效。
4.落实教学经验交流制度。学院每学期组织开展教学法研究、授课艺术讨论和授课内容中关键问题的研讨等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5.定期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学院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如优秀教学奖评比、课件大赛、微课比赛等,对于优胜者进行表彰。
6.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境外)进修、学习。积极向青年教师宣传国家留学政策,利用各种资源和力量,广开渠道,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培训。近两年共派出青年教师外出读博6人,赴美国和中国人民大学交流学习2人。
(四)在“研”字上求实效
1、以教研促提高。一个优秀教师必须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教法灵活,上好每一节课,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天职。针对青年教师刚走出校门的现状,为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研水平,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教学法等活动,进行专题研讨,推动全体教师参与研讨,实现激发教师以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目的,2、注重对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情况进行反馈和总结。学院通过开展师生座谈会、学评教活动,获取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最直观、最真实的评价,同时结合学院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及时将师生对青年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汇总反馈给相应任课教师,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育理念,促使其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实现自我提升。
3.鼓励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中,学院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加入本单位或本校的科研团队。资助青年教师发表高档次的学术论文。
4.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境外)学术会议。学院根据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结合青年教师科研工作需要,每年应资助工作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境外)学术会议。两年来共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教学会议70余人次。
三、取得成绩:
经过近年的努力,我院教学成果显著,我院****连续两年摘得学校优秀教学奖“新秀奖”第一名,2013年全校举办的微课比赛中,7名优秀教师被推荐参加全省评比,其中4人为**学院的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