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讨

时间:2019-05-13 03:3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讨》。

第一篇: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讨

口邹真华

作者简介:邹真华(1962-),女,江西丰城人,江西省景德镇市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改革课题“新形势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零距离’上岗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JXJG-08-22-1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14-0073-03

一、高职高专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利益,也影响各行各业的经济利益,甚至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经济利益。做为会计专业人员,除了应具有必要的专业会计知识,还应牢牢把握国家的财务政策和法律法规,面对国家、企业、个人三个方面的利益,无论何时何地会计人员在处理其经济业务时,都要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地位,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莫为一时或一已的私利所诱惑。当今社会为经济大潮所趋,不排除一些从事会计专业的人员,为了个人利益损害国家、企业利益,丧失会计职业道德,给国家或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从而也使自己走进深渊。当然会计舞弊案件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和流于形式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会计人员虽然经过专业培训和学习,但思想教育和个人素养未必到位,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的意识,没有真正养成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及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作风。当今高职高专教育和会计工作的现状,无疑给培养会计人员后备军的教学敲响了警钟,笔者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在源头上(即教育上)下功夫,学校应从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在教育理念上忽略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元素。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法律法规、操作能力等业务胜任能力,更应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当前,多数教育者从外部原因关注会计人才培养固然非常重要,但却忽视了源自于会计人才内部的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结构,从而导致会计专业教育发展陷入困境。会计人才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人的尊重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其基本的内涵。从目前来看,我国多数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在理念上还是重视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教育,而忽略了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元素教育。

(二)在专业教学体系设置上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理念的偏差必然导致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的欠缺,具体表现为课程的安排重技能培养,忽略道德教育。即使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单独设立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还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成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而专业课教师却未能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平时的专业课课堂上,只一味地关注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后来有些学校为了“考证”也开设了《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但教育内容还仅仅停留在枯燥的法律条文层次上,造成学生片面追求考试通过率,从而未能真正体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三)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大部分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采用传统的“输灌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内容只是介绍法规条文,而很少涉及学生将来工作中面临的道德困境,因而学生能做的只是牢记准则而无法对将来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

(四)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足。我们开展了对会计专业各年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会计专业学生对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规范都不熟悉,甚至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找工作与自己的职业道德没有关系。大约一半学生认为现在会计信息失真与职业道德教育无关,从事会计专业的人员一旦模糊了职业道德的理念,难免会失去法律法规的操守,一旦这样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对社会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再高再优秀,一切都将化为乌有,甚至会造成高智商高手段犯罪。

(五)社会现象与道德修养的碰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伴相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时会在从事会计专业人员的脑海失去统一,会计人员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一念之差,真善美的精神文明和假恶丑的社会怪象会发生激烈撞击,这时,很容易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迷失。

三、构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新方法

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要从学习会计开始抓起,对学校来说,就是要向学生灌输从事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理念,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规范,树立职业道德的标兵形象,使其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为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奠定道德基础。笔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教学实践,对构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新方法,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诚信理念,进行职业宣誓教育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给学生上第一堂专业课就培养诚信理念,用幻灯片播放前总理朱镕基同志曾先后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的校训,这是对我们广大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出发点和根本点。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其灵魂就是诚实守信。我们选择有利于教育的入学或毕业时机,组织学生参加会计职业宣誓,加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教育。使学生感受诚信的价值,强化了将来做一名高尚的会计人的信心。

(二)调整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除了设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外,还应把法制教育中的《宪法》、《会计法》、《公司法》、《金融法》等课程内容扩展到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中来,其中有关违法行为的惩处规定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使学生掌握违法与守法相关后果的信息,以利于学生今后工作中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决策。教学过程中不光强调法规条目的识记与理解,更应是职业道德养成的熏陶,把自觉遵纪守法意识纳入整个教学环节,便于学生就业前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培养。由于现有的适用教材比较少,参考资料也比较缺乏,我们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丰富资源,搜集一些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另外各高校也可以组织一些优秀教师,联系实践,编写一系列高质量、实用的案例和教材,本校的老师也可以因地制宜的编写本校实用的案例和教材,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喜欢听,也感兴趣,改变过去逐条讲法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在今后的现实工作中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学会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坚守职业操守。

(三)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因才施教,采用不同的激活法,来激发每位学生学习热情;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组织学生亲自旁听违背职业道德案件的审判,结合会计职务犯罪案件,我们通过国内外大量的真实案例,针对案例出现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案例中违反了什么财经法规?“案例中违背了什么职业道德?”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样处理”组织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鼓励每位学生就每一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对案例进行总结,让学生学会经济利益与会计职业道德冲突时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告诫学生不能丧失会计职业道德,更不能触犯法律:第三现场感受教学法(如先进事迹报告会),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泛宣传会计从业人员中的职业道德先进典型,弘扬正气;第四亲身体会法,学校不定期的特邀企业高级会计师、公司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会计行业先进工作者或本校已有成就的毕业生,来校举办诸如新准则、新案例的各种讲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把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意识灌输到每个学生的灵魂深处,让每个从事会计职业的学生受益终生。

(四)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切入点,推进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从业资格证是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敲门砖,每位学生都必须取得的,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切入点,进一步推进职业道德教育。在讲授《会计法》时,对照其法规条文,实行情景教学,有案例有条理有目的授课,避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会计基础》课程时,教育学生首先了解会计专业,充分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让他们从内心热爱会计专业,把个人的理想同会计专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会计专业荣誉感;同时还结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法规讲解会计核算方法,教育学生以后在会计工作中除了要依照会计法律法规办事,还必须恪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等职业道德。

(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由于很多学校师资结构单一,应不惜优厚待遇,聘请企业的高级会计师、企业财务总监、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担当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这样做,一方面弥补了学校任课教师的不足,也弥补了任课教师实践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保证了教学上较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保持了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六)试行“无人监考”考试制度,强化诚信意识的培养

我们认为,“无人监考”是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也可以说,进行“无人监考”就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化他们的诚信精神和自律教育。尤其是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诚信教育的好方式,道德约束主要是靠人们个体的内心约束,主要是靠自律,而不是靠制度约束完成的,“无人监考”考试制度是检验学生诚信素养的最好方法之一,让学生意识到诚信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有提高了今天的职业道德素养,才会正确面对明天的利益诱惑考验。

(七)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根据学生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来评判成绩的消极方式,平时成绩应该全面考虑个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的综合素质:改革期末试卷的题型,在试题库建设方面应该适当增加判断题、不定相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的比重,尤其让学生指出并更正案例中违反了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及违背职业道德的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另外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成绩也可占期末成绩的40%,以此为契机,调动学生学习和考证的热情。

(八)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不能简单地来源于课堂,尤其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专业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除此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活动的内容,利用有针对性的辩论赛、宣传板报、主题班会、小品表演等形式研讨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我们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经常举办“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经手万贯,一尘不染”等主题班会,从正反面说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开展活动不草率不盲目,活动结束有评价有总结,充分利用学生爱活动爱参与的特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取得职业道德教育良好效果。综上所述,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讲解和说教形成的,需要各个环节潜移默化的统筹配合。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变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德才会计人才的培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多管齐下,诸育相结合,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将在未来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将凸显其强大优势。

第二篇:试析高职医学类教学中职业道德培养探索

试析高职医学类教学中职业道德培养探索

论文摘要:在当今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下,医学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感悟到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实施。

高职医学类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学生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倍养,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一、职业道德培养的多层次性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首先是理论上的,从认识观、世界观角度,认识从医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极其对职业的重要性。明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倍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其次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并铭记于心。再者是实践上的,学生在实、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职业道德培养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采取综合措施。

1、营造医学校园文化氛围

要有意识的营造医学院校人文文化环境,处处体现医学特色、医学文化,使医学生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要让医学院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育人的功能。像校园里可以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邀、李时珍的雕像,有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充分发挥校园现代网络的强大作用,开设“名医名家”、“医学科普”“大医精诚”等相关网站。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感染学生,推崇高雅艺术,提高学生文化品味,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构建大学生和i}六格与道德人格川,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

2、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实验课有很多是由动物代替人做实验,如阑尾切除术,教师在实验中把动物比拟成病人,对它的呵护关爱,会深刻的印记在学生脑海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验课上会接触到病人的血、尿、粪等标本,教师皱眉的一个小动作,会让学生感觉标本很脏,而厌恶对标本的检验,甚至厌恶自己的职业;教师很从容的拿取标本,并同时演说:“看着是脏,可我们在救人,救人和脏需要选择,你会选哪个?”这时学生就是另一种感受,职业的需要,看起来很脏,而工作的意义重大,是在救人,是高尚的,是伟大的,职业道德精神在学生思想上得到一次升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3、融入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医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务工作者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对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着不可佑量的作用。义务献血活动、为敬老院老人体检、为社区人群做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中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切身体会医者的责任,服务社会,培爱心,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Ilm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活动中通过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职业生涯的职业道德养成打好基础。

三、有计划和有目的实施职业道德培养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应分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

1、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

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是医学院校独特的入学仪式,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谛,涪养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入校宣誓仪式首先培养的就是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热爱生命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医学道德品行的核心,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是医学生人文执业技能不可或缺的精神。

2,医学生入学教育

医学生入学教育是医学院校常规议程,旨在倍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医务职业的了解,树立职业崇高感和责任感,对自己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一职业要求有一初步认识。

3、医学生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医学生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如“仁”、“爱”教育,儒家道德把“仁”、“爱”作为自己伦理思想的核心,亘古及今,岁月迢迢,对数千年的我国文化思想产生极大的影晌,至今仍为我们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医学领域,医心仁爱表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与道德境界。如,诚信教育、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等,都是医学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修养。

4、职业道德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应和Ilm床实践相结合。医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医院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发展,确保医德的实际效果,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也是其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毕业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组织观看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图片和医德教育专题影片,开展医德医风学习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众所周知,高尚医德的形成既需要教育,也需要榜样力量的感召身教重于言教,实习医院应该选派品德好医术精的医生任教学老师,教师的高尚医德潜移默化地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对医德优秀的医务人员应给予表彰,树立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促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献身、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同时,进一步完善毕业实习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实习生实施职业道德评价,将评选结果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5、举办具有医学特色的毕业典礼

医学院校的学生毕业时,要举行隆重的毕业盛典。医学院校注重毕业盛典及其庄严的仪式,意义特殊而深远。在日本,护士从学校毕业时,要模拟南丁格尔当提灯女郎,深切感受领略南丁格尔的精神,用医护人员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去关爱病人和赢得病人。而在我国,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文化更加夺目璀璨。古代中医师的培养,大都是师徒传授,当徒弟满师时,老师往往送给徒弟两件礼物:雨伞与灯笼,寓意深长。老师告诫徒弟,作为医生,当病家有请,要不管刮风下雨,天黑路渭,立即前往病家出诊,人命关天,应争分夺秒,全力救治。我国有着优秀的医德传统,充分体现出高尚的人文精神,理应在今天医学生的毕业典礼活动中传承下来,使中国医学生的毕业典礼具有祖国医德特色,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第三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符合再代化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面向不同行业的高职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拉动脑力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机器人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互联网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特别是数据公司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态势,从而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这些新的经济技术与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有明确的要求。

2.加入WT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扩大知识资本。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管理经验、人格素质等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高职人才。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第四篇:高职酒店管理学徒制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起步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面对现代化的酒店管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相关策略都需要进行不断道德探索。而现代学徒制则在很大程度上为酒店管理提供了比较崭新的路径,通过学徒制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参加实践,由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一定的收入,而且还能提高其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从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在实践中。但是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也必须要通过采取科学的策略来进行有效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其得以顺利的开展,故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障碍

1.政府配套措施缺乏

首先,酒店管理的本质与酒店实际招聘的目的有相违背,在酒店管理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主要偏向于管理方面,而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很多酒店则比较注重员工的服从性以及经验或者个人能力等方面,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员的供求出现一定的矛盾;此外相关政府部门也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并不能按照其规划的方向发展,甚至必须要经历几次失败以后才能获得一点的成绩;其次就是目前政府部门对现代学徒制一直抱有观望的态度,而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必须要政府予以一定的支持才能恶意更好的发展,而相反,目前政府给与的支持依旧是有限的,并且只有在其发展出现效果以后,才有相应的干预措施,比较滞后。

2.企业参与深度不够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通常都是学校负责培养人才,而酒店则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将自己认为优秀的人员进行保留,由此实现校企的互利互惠。但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伴随着酒店付出的不断增加,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而且也获得相应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酒店能够留下的人才并不是很多,所以酒店获得既得利益就相应的减少,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校企之间的利益平衡;再有就是在实际的现代学徒制执行过程中,酒店不仅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予以高度的关注,同时还需要其避免内部员工出现居功自傲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企业付出的比原有的更多,而这些要求,企业往往不能达到学校的要求,所以直接导致了现代学徒制度很难真正的贯彻执行。

3.社会固有观点障碍

在以往的观念中,学徒在实际的工作中是不会有工资的,而且其必须要酒店工作很长时间才能获取很少的报酬,所以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并不能坚持下去。而现代学徒制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情况,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而且在管理过程中比较注重服务的理念以及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提高,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徒的地位,而这与传统的管理理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得酒店方以及师傅方都很难接受。

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策略

1.遴选优质酒店

一是要选择管理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的酒店;二是要选择与院校有过愉快合作经历,且有着更深入合作意愿的酒店;三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理念上和院校一致的酒店。相对国内的本土酒店而言,国际知名酒店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更为先进和健全,更能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

2.基于学徒制视角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在依据酒店的岗位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不管是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还是在培养的内容以及培养方式方面都要与学校的管理理念进行充分的融合。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校方要征询企业的意见,并且与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共同的研究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校方以及企业方共同来负责教学任务的开展。在企业课程设置方面,科学设置要严格依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并且把酒店作为教学的场所,由此实现教学内容以及职业的有效融合,从而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3.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是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前提。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与合作酒店共同组建了“酒店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小组需定期召开校企研讨,负责建设任务的实时跟进、控制和整体工作的推进与协调。工作小组不仅是个议事机构,在建设目标中,应建设成为寻求校企共同诉求,促进校企对接、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其次就是要建立教学管理以及质量监控的有效机制。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说是现代学徒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其有效的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与职业以及校内学习和工作场所学习之间的界限,从而有效的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融合,而要促进其得以顺利的开展就必须要求教学的运行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变,因此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不断转变双方的教学和管理理念,充分实现校企的对接和融合,而这就需要不管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其实施制度化的管理,从而由此确保教学的质量满足实际的要求的目标。

总之,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实际的应用中比如校企利益的互相矛盾、师徒身份的矛盾等问题都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科学的解决,只有把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保障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得以顺利的开展,也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校、企业以及学生都获取更好的利益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谌莲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08:92-93.[2]邵林涛,瞿立新,顾秀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69-71.[3]张新峰.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研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6,05:199-200.[4]夏远利,刘胜勇,李筱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67-69.

第五篇: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期间培养模式初探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期间培养模式初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郭子巍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本文从分析加强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剖析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突出特征和培养教育难点,从加强制度创新、使用网络载体两个方面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论文关键词 学生党员 高职院校 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

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社会共识的大背景下,顶岗实习这一教学模式已被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及实际需求,高职院校一般在第4至第6个学期陆续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这一模式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尽快与企业岗位的需求接轨,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同时,顶岗实习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在学校、企业这两者间交替进行,从而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尤其是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带来了新挑战。

一、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需要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学年进行,毕业生党员是毕业生中的先进分子和中坚力量,做好毕业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有利于加强毕业生党员的党员意识,促使其不断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保持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党员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使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走上工作单位后能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顶岗实习中,毕业生党员担负着实习企业单位的“准员工”角色,加强对其培养教育,有助于督促他们在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中遵守劳动纪律、保证工作质量、学好技能知识、培养工作能力,将“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

(二)加强对顶岗实习党员的培养教育是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的需要

高职院校学制普遍为三年,这使得按照党的组织发展程序,大部分毕业生党员处于预备党员阶段。他们在入党时间较短,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的时间不长,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不够深刻全面的情况下就踏入了顶岗实习环节,如果不抓好培养教育工作,他们就容易受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达不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标准。因此,要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必需加强在顶岗实习阶段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突出特征

(一)顶岗实习学生党员中预备党员比例高

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在校时间一般是五个学期,第六学期基本进行顶岗实习。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及党的组织发展相关条例和制度,培养一名学生入党,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来看,第四、五学期是发展学生党员的重点阶段。因此,到第五、六学期开始顶岗实习时,学生党员中绝大部分还处于预备党员阶段。

(二)学生党员顶岗实习单位分散性大

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通过加强与拓展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固定实习的基地,可以相对集中地安排一批学生集中进行顶岗实习。但由于岗位需求人数有限,更多的毕业生只能分散实习。从顶岗实习的单位分布范围来看,其地点主要分布于全国各大中城市。因此,在顶岗实习中经常出现只有几个,甚至是一个学生在某一城市、某一单位的情况。这使得在一个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人数达不到党章所规定的成立党支部的条件。

(三)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流动性大

由于受就业环境、实习待遇、岗位不对口等因素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过程会更换实习单位,经常变动联系地址和联系方式,流动性强,造成学校党组织难以联系,不能了解和掌握其在实习期间各方面的表现及其他情况。

三、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主要难点

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突出特征造成了学校党组织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养工作的难点:

(一)党员组织关系转接难

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2004〕10号)明确规定:实习的学生,凡离校超过三个月的,均应办理党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规定却遇到两方面的困难:其一,顶岗实习单位主要以企业,尤其是私企等新经济组织为主,这些单位大部分没有建立党组织,难以转接党员关系,更不可能配合学校党组织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养;其二,由于顶岗实习学生流动性较大,容易导致实习生党员组织关系去向不明确。党员组织关系转接难,使得对于党员的教育培养和考察难以就近开展,而学校党组织又鞭长莫及的矛盾。

(二)党员组织生活开展难

由于顶岗实习单位大都不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地点呈分散状态,并且不同单位的工作时间和管理制度各不相同,这使得处于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学生党员无法集中参加学校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更造成了有的学生党支部难以达到召开支部大会所要求的最少人数而影响了诸如召开支部大会发展新党员等工作,影响了学生党支部的正常工作和运转。

(三)党支部对党员培养考察难

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在单位处于“准员工”的角色,必需按照单位的相关生产管理制度和纪律工作,加之通讯不便,难以与学校党支部密切沟通,在现实中甚至出现过少数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既没有缴纳党费,也没有递交思想汇报,则杳无音讯的情况。顶岗实习的学生预备党员不能及时向党支部汇报工作、学习和思想等情况,党支部也很难及时全面掌握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各方面表现,对他们履行党员义务进行有效地监督,从而使得支部的培养教育工作根本难以展开。

四、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新模式的探索

(一)加强制度创新,构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制度平台

众所周知,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因此,要在顶岗实习这一新背景下使得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具有实效性,就必需从制度入手,依靠制度创新解决问题。

1.建立顶岗实习事前专题培训制度

在学生开始顶岗实习前,党支部召集顶岗实习党员集中进行以“牢记党员身份,履行党员义务”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发放并讲解提前编印的《顶岗实习党员手册》,讲清在顶岗实习期间党员应注意的事项,对其进行加强党员组织观念的教育,提醒他们在顶岗实习期间,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

2.建立在校学生党员与实习生党员联系制度

在顶岗实习前,确定由一名在校学生党员(或者在学校所在地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联系若干名在外地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通过联系在校的或本地的学生党员来了解和掌握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在各方面的表现。这一制度保证了学院党组织相关管理信息和消息能顺畅地、及时地传递给在外地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保证了学校党组织与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联系畅通,也大大减少了学校党组织与外地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失去联系的尴尬,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3.建立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日志制度

提前向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发放《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日志》,要求他们将实习期间每天的工作、学习情况及实习期间的思想汇报都一一记载在上面,实习结束后由党支部统一收回,并认真检查,并将其作为预备党员日后转正的依据材料存档。这样,便可以督促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加强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同时也解决了党员难以递交思想汇报的困难。

4.建立顶岗实习预备党员转正资格审查制度

当顶岗实习预备党员回校后预备考察期满,向学院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时,党支部要对拟转正的预备党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预备期以来,尤其是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各方面表现做出考察鉴定,学院党组织要全面听取实习单位、入党介绍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辅导员、顶岗实习带队教师、一起顶岗实习的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该同学一贯的表现等情况,做出该预备党员是否达到转正资格和条件的结论。对于顶岗实习期间,没有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认真完成《顶岗实习党员日志》,没有履行党员义务的预备党员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并建议支部大会做出延长其预备考察时间的决定。

(二)使用网络载体,形成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手段

现代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党的建设提出挑战,也带来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创新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极大地适应了新环境的变化,提高了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建立网络党支部

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也为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便利手段。针对顶岗实习党员分布较广、流动性大、联系难等问题,学院党组织可以通过在QQ群、MSN、飞信、博客、微博等方式建立网络党支部,并实施网络联络员制度,指定专人定时与顶岗实习生党员通过互联网联系。同时,网络党支部根据实习生党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每月或每周某一固定时间为“党员网上集合时间”,集中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从而实现实习生党员和在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同步,有效解决实习生党员实

习点分散、集中活动难的问题。

2.充分利用党建信息平台,管理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学习

党建专题网站和信息平台,传播着党的声音,宣传着党的主张。要通过这个党员学习的最好阵地,管理好、组织好顶岗实习党员的学习,要求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固定时间或频率登陆,通过在网上布置阅读材料,开展在线问答或讨论的方式,将顶岗实习党员学习引向升入。

参考文献:

[1] 陈凌。论适宜因材施教的数学课堂认知环境[J].中小学教师培训http://,2009(11)。

[2] 叶翠翠。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http://,2012(4)。

[3] 宋广清。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http:///.学周刊,2011(12)。

[4] 张志龙。“高效课堂”呼唤教师角色转换[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4)。

下载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职业礼仪的职业道德培养路径论文

    摘要:在经济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现今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也对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时,也应积......

    培养法官职业道德

    完善司法环境须下“猛药”北京市纪委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纪检组组长翟晶敏同志认为,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法官的各种社会关系可能会影响到诉讼中的相互关系,并产生负面作用,因而......

    2013年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单位名称(单位盖章):被访问人为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望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此表,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对您的支持深表感谢!一、单位基本......

    新准则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探析

    新准则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 培养探析 史成泽[摘要]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主观活动,贯穿于会计过程的始终,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扩大了会......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会计网校哪个好新浪 〔摘要〕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其学生......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最终定稿]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唐建生刘红普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导师制是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地将导师......

    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摘 要:高职院校在围绕国内经济发展挖掘就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还需进一步突破学生就业的定势思维,创新就业模式,积极进军国际劳动力市场,开拓高职学生境外就业新路径。关键......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摘要】文章从会计职业道德的概述、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现状、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作用及意义等四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