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时间:2019-05-15 08:2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第一篇: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论文摘要:高职经管类专业实施订单培养模式,要在深化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在课程设置上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程开发上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工学交替”,在课程考核时要大胆引进企业绩效考评机制。

论文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课程改革,建议

订单培养模式,即通常所说的“订单班”,是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相对理工科而言,高职经管类专业实施订单培养模式,最容易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订单培养过程中,要根据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分别与行业或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培养目标、模式和定位,研究课程设计、教材内容编写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评估等,努力实现把企业的“岗前培训”前移到学校,尽量缩小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职业人的距离。其中,课程改革是实施订单培养模式的关键。为此,我们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在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课程的设置要着眼于提高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与高职理工科类专业偏重于提高学生的技能相比,经管类专业着重培养、提高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我们在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下进行课程改革时首先应该注意的。

⑴课程的设置要体现企业文化。订单班的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才能“产销对路”。因此,发挥“订单”企业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课程定位上要体现“订单”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用人机制等方面的内涵要求,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顺利接轨成为可能。

⑵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企业“订单”的内在需求是将来可能成为其员工的人必须熟悉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并掌握工作过程中必需的职业技能,因此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的要求,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这就要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课程的设置要有明确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要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来构建课程体系,并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专业课程设置中,做到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为企业培养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课程的开发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

实施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应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和主要依据,同时,用人单位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因此,学校与用人单位要根据“订单”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通过对“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真分析,构建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而开发为具体的课程。

⑴企业参与共同开发的人员必须要有高素质。聘请直接参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及审核工作的企业合作人员,必须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确保共同开发的经管类专业课程(教材)来自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产生于分析职业岗位技能需要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任务化、任务内容过程化。⑵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要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做

到能力目标明确、实训过程清晰,能够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3、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工学交替”

作为订单培养的学生只有通过“学工交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培养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才能更符合“订单”企业的需要,毕业时才有可能由“准员工”成为企业所欢迎的正式员工。

⑴合理兼顾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利益。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学校以育人为目标,学生以促进自我发展、就业为目标。不同的目标追求与价值观念,这在签订“订单”时就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到,我们在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学校要保证按照“订单”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要保证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保证符合“订单”要求的学生被录用到企业工作;学生要保证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培养目标,毕业后按照签订的《就业合同》的要求优先考虑到“订单”企业去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引进企业资源,在校内共建实习实训场所,利用企业的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习。⑵教学过程要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学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岗位工作的能力;校外教学按照“订单”的约定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真实的岗位锻炼,提升职业岗位技能,达到“订单”的要求。

⑶课程教学任务要由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承担。理论教学队伍主要由具有教师系列职称的人员构成;实践指导队伍主要由来自“订单”企业的能工巧匠组成。他们在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实训(作业)指导书等基本教学文件的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开展协调一致的教学活动,把实践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学校要选择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企业要挑选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专家要直接参与对订单班学生的职业教育,及时传授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4、课程的考核要大胆引进企业绩效考评机制

以往的课程考评体系使学生被动地应付考试,疲于奔命,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订单培养的对象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在课程考评上可以大胆引进企业的绩效考评机制,以确保从学校之门到企业之门的零距离。

⑴可以实行小组联动制,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各门课程教学(实习)伊始,按随机原则将学生编成若干个教学(实习)小组,课程成绩实行小组联动制。这就要求学生团结互助,维护集体利益,共同提高小组综合考评成绩。

⑵考评过程应该透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实习)时,将学生的当堂考勤、作业、课堂发言等按一定分值当即量化记载,定期公布个人平时成绩与小组累计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良性竞争。

⑶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课程成绩要综合多项指标计算确定。任课教师、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实习)小组成员、实习企业管理人员等,对课程最终成绩的确定都应有话语权。出勤率、平时作业、实训工作量、实训操作速度与完成质量、书面实训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第一线生产经营管理业绩、小组综合考评结果、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等,都是学生课程最终成绩的权数。

参考文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吴穷.构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程考评体系的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08年(2)3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业论坛,2008(1)下程忠国.订单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J].职业,2009(6)下程忠国.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实践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7)下

第二篇: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摘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型办学模式,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已然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缓解了高等教育严重供需不足的矛盾。当前,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多结合市场需求,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由于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生源、专业及培养目标上有其特殊性,不同于普通公办高等学校的法学专业学生,因此,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有所差别。由于经济法课程体系多以法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而设计,这给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专业性问题。因此只有在全面分析民办高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从而实现经济法教学的实效性,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

一、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特征

(一)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开展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人才类型的培养目标包括学术型及应用型(含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根据社会需求、民办本科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及生源(三本学生)实际,民办本科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层面,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多样化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拔尖的研究型创新人才, 更需要大量的一线应用型创新人才, 所以, 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对科学家的培养同样重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重任和孕育未来创新型大学的希望。第一,多元化的灵活的办学机制, 面向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专业设置,有利于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实现与公办院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民办高校所设置的专业都是在就业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专业,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改变各专业招生人数的比例。第二,某些名牌民办高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甚至领先一步,在经济发达和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度高的地区,设立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为学生联系就业、找工作,将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真正转到以就业为导向。

(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意识的缺乏

经济管理类学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虽然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已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并在大一阶段开设,但对学生法律基础的构建作用甚微。原因主要在于,该课程在结构安排上内容侧重于思想道德修养,其定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建设,而非法制教育。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为例,全书共分为八章,前六章均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第七章为构建法治社会,第八章为基本法律制度。庞大的法律体系仅安排为一个章节,几十页内容,对学生法律基础的构建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缺乏法律基础理 论及民事相关制度等基本知识,经济法的学习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三)教育者的特殊性——多为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

我国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大都是从聘请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和聘任公办高校的在职教师兼课开始起步的。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国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已经走上了一条以兼职为主体、以专职为主导、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发展道路。当前的专职教师除了公办院校的退休教师和从公办院校转制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和10年以上教龄)之外,更多的是近几年新加入的中、青年教师。由于普遍学历较高,绝大多数为研究生以上学历,且多为法学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便于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深入分析;又由于与学生年龄上的差距较小,极易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气氛往往较为活跃。

二、民办高校经济法教学法现状分析

(一)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内容繁杂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课时一般设置的都比较少(多为36或54课时),但需要学习的经济法律、法规却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如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金融法、财政税收法、证券法等等,内容非常繁杂。又由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对很多基本的法律概念与法律制度不了解,如法人制度、物权、债权、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等,这样就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真正理解和掌握各种具体的、单行的经济法规,无法满足与专业相关的经济法讲授,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

经济管理类专业很多,如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当前的经济法教学模式并未对不同的专业予以区分,一概使用同一本教材,由同一个教师授课。内容上的千篇一律,无法和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很好地配合,从而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共同的专业知识背景,缺乏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案例辅助教学,导致经济法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使得学生在心态上习惯于将经济法当作非专业课对待,忽视其重要地位。

(三)理论知识较多,教学过程枯燥

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学概念、法律原则、法律规范等理论知识较多,但课时较少,在讲解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后,没有时间辅以足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动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妨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创新型为主,不同于普通公办高等学校的“精英教育”理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其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模式,而民办高校由于其起步较晚,普遍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的条件,眼高手低,目标与方法不统一,教师和学生也缺乏实践教学的观念,导致模拟法庭,法律宣传,实地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

三、民办高校经济法教学方法的改革目标

(一)结合民办院校特色,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经济法教学方法体系

1、增加课时量,以72 课时为宜。现行经济法教材内容一般包括十余章,每章约有4—8 节内容,将现行36 课时或54 课时平均到各章节,相应授课时间难以满足对各章节的教学需要。因此,应增加课时量,这样才能深入讲授经济法重点内容,便于学生吸收。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会计专业为例,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引入会计法等相关内容,与会计专业相关考试相衔接。

(二)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建立跨专业、复合型师资队伍

单纯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各专业经济法教师最好能够固定化。经济法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所授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具备与学生共同的专业背景。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经济法教师应熟悉旅游法规,导游基础等,在课堂上大量引用旅游专业的相关案例,提高学生的重视度,激发其学习热情。建立一支跨专业、复合型的师资队伍,使经济法课程能够与专业高度融合。

(三)改进现有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对民办高校经管类学生的经济法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讲授为主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首先,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室、教学光碟等现代教学资源,增加教学的新鲜感,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其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聘请执业律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学生到法院参加公开审理案件的旁听,这样能够让法律事务灵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四)积极引入案例教学,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经济法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创造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案例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应当目的明确、生动典型并且紧跟形势。能够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深人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

第三篇:高职课程改革

1.完全依靠高职院校本身的自力更生已经不可能了

2.企业老总看高职教育,A高职生只会照抄照搬机械模仿,与过去传统职业教育的观念有

关,完全没有创新能力,在创新型企业没有立足之地。B.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相应要求专业老师有创新能力,有研发能力,在技术创新。C要构建和企业需要协调,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概念让学生自学。

3.全年人才规划纲要:培养高技能人人才的主体是企业,职业院校是基础,必须两者相结

合。要注意院校和企业双主体

4.企业案例教学,学习积极性完全不同。

5.职业教育主要任务:

6.企业是盈利性,高职院校是公益性,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

7.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8.非全日制和培训要增加,加强双师型,到2015年,新教师要有2年以上的企业经历,教师要有专职和兼职老师构成。

9.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在到高职院校从教的制度,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吸收企业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不要等到人才市场上才倾听企业的意见),聘任一大批具有企业经验的兼职教师。

10.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骨干校(体制机制创新的环境下谈专业建设,全校的教师90%双狮,50%课程由行业企业教师承担)

38问:

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专业,二.办学方针是否坚持服务宗旨,就业导向,走产学研发展道路

三高职能不能把高职纳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能不能把特色院校和特色院校做优做强,能否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调控专业设置和发展,加快体制创新,建立多元办学机制,4合作

四.是否创新办学体制,并且能发挥新体制成效

第四篇:新形势下学校订单培养模式调研思考

一、概述

所谓订单,系指订购货物的合同、单据,也作定单。所谓订单培养,是指学校与企业签署用人协议,学生毕业时或学生在校学习结束后,企业按照协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录用的过程。订单培养也可称着为定向培养。

自2003年起,**能源技术学校充分运用原煤炭工业厅直属学校和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与省内几大

矿业集团签署了订单培养协议,累计共订单培养了近万名煤矿专业的方面的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一度成为**省在校学生数最多、订单培养规模最大的中等专业学校。

由于校区面积过小,师资、实训和后勤配套设施等资源有限,煤矿企业订单培养条件下的招生几乎是“零成本”,学校只得放弃非煤矿专业和非煤矿地区的招生工作,致使全省非煤地区的教育系统和学生、家长不知晓**能源技术学校。“零资源闲置率”和“零招生成本”导致了非煤地区对学校的“零认知”。

由于近几年**省内几大矿业集团的年用工增加量急剧下降,煤矿企业不再采取订单培养模式遴选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加上省内其他职业教育学校煤矿专业毕业生与我校逐渐存在着竞争,致使我校招生数由2006年的4800人下降到2007年的1800人和2008年的800人。这为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敲响了警钟。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已在合肥职教城新征的375亩土地上兴建新校区。按设计规模,新校区将能够容纳10000余名学生。在煤矿专业招生数急剧下降和非煤专业招生数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万余名新生从何而来?推荐到何处就业?这是我校“加快新区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推进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迫切需要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共同解决。

笔者于2008年9月份正式受命分管学校招生就业办工作。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共同决策下,我必须要理清思路、探索新路,带领全校教职工重新上路。

二、顺应订单培养向校企合作的转变

订单培养是“双刃剑”。由于有订单培养协议,学生愿意到学校就读,招生工作的难度较小。由于有订单培养协议,少数在校学生不注重思想品行的塑造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巨大,毕业生的整体培养质量难以有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辨正的分析“订单培养”给学校工作带来的利弊。

在煤矿企业年用工增加量减少、同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强、煤矿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想法设法继续保持和稳定煤矿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额,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尽快扩展非煤专业和非煤地区的招生数。2008年下半年,这些已经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识。

要拓展非煤专业和非煤地区的招生数,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学校在招生工作上的经验和做法。

省内一些较为著名的学校,由于自2003年起就已经与省内各市、县职业学校和相关学校进行了校企合作,也与当地的私立职业学校在招生工作上展开了竞争,他们采用在校学生推荐入学新生的做法的效果也非常好。虽然这些学校在招生宣传上没有向学生和家长承诺有大量的企业用工订单或校企合作协议,但其在5年时间内积累起来的招生工作渠道和平台足已保证其应有的招生数。

我校在非煤专业招生工作上与这些学校相差5年之多,如果在启动非煤专业招生工作上直接采用这些学校的做法,肯定会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招生数量上短期内也一定会远远落后于这些学校,此路“通而不畅”。那么,我校非煤专业招生的突破口在哪里?

笔者曾兼职负责省教育厅相关部门投资的**国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省教育物资公司达7年,按照现代企业的用人制度,一个企业难以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与学校实行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尤其是当企业用工的专业在较多的职业类学校都具备时,学校向企业推荐就业也就演变为毕业生质量、稳定性和学校为所毕业学生的服务等方面的竞争。

在无法与企业签署实质性用工订单的情况,我们能否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各类企业加强合作。虽然企业在用工承诺上较之订单培养弱化了很多,但在按照企业的用工标准培养“产品”上却强化了很多。

在我校非煤专业招生“零认知”的情况下,我们只得借鉴和沿用我校自身在“订单培养”上的招生工作经验,顺应由“订单培养”到“校企合作”的转变,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迅速启动非煤专业招生工作。为此,我们在2008年下半年深入到合肥、芜湖等地到几个较为著名的企业进行了调研,精心设计了校企合作协议,以下是协议的样本。

校企合作协议

甲方:**能源技术学校 乙方: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帮助企业开展面向在职职工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活动,经**能源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甲方)与

(以下简称乙方)友好协商,达

成以下校企合作协议:

一、合作形式

1、甲方将乙方作为面向在籍学生的教学实习基地。本协议签署时,举行揭牌仪式。

2、乙方将甲方作为面向在职职高的教育培训基地。本协议签署时,举行揭牌仪式。

3、双方共同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在校学生的教学与实

4、新生入学前,甲方制定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提交乙方审读后实施。若有必要,可以乙方名称命名班级名称。

5、初中专在校前2年、高中专第1年(以下简称“在校学习期间”),根据双方的需要,甲方每学期派出一定数量的学生到甲方进行1-2周的实训和劳动实践。有关学生的劳动保护、安全管理、生活安排、劳动报酬等参照顶岗实习期间相关规定执行。

6、根据需要,甲方邀请乙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甲方对学生进行劳动用工技能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甲方按照有关规定支付乙方派出人员相关费用。

三、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

7、学生在校学习结束后1个月内,乙方接受甲方推荐的学生到乙方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甲方为每位学生办理相关保险、与学生家长签署相关协议、派出专人共同与乙方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甲方应安排学生食宿、派出专人管理、适当支付学生的劳动报酬。在乙方上班时间发生的学生伤害事件等由乙方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其他时间内发生的学生伤害事件由甲方按照在校学生管理规定处理。

8、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前1个月内,双方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实习鉴定。学生顶岗实习后1个月内,乙方按照实习鉴定的成绩并自行组织考试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正式录用员工。

9、甲方配合乙方帮助毕业生办理正式录用前相关手续。乙方正式录用顶岗实习学生后,甲方将指定专人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经初步协商,除特殊情况以外,乙方保证每年优先录用甲方毕业生

名,顶岗实习学生的数量视情况可适当增加。合作的专业、学制和最优先接纳毕业生数量是:

四、职工教育培训

10、乙方可根据自身需要,委托甲方对乙方在职职工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培训内容由乙方确定,甲方根据自身的师资和设备条件情况适当修正。培训结束后,由双方共同颁发结业证书。视培训的人数和时间,乙方应向甲方适当支付教学费用。

11、乙方可根据需要,组织在职职工参加甲方开办的成人中专教育。具体实施部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五、其他

12、未尽事宜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经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13、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4、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

三、校企合作的主要内涵

在对兄弟学校招生工作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我校决定在煤矿专业上继续走“订单培养”、在非煤专业上走“校企合作”之路。我校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的招生工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专业设置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我校2008年只有四个专业,2009年新增了9个专业。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同志在讨论新增专业时,除考虑到学校的师资、实验和实训设备等因素以外,主要是重点考虑到已经或可能签署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用工需求。为保证新增专业的“校企合作”属性,学校招生就业办自2008年10月份起即要面向省内外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2、招生宣传与校企合作相结合。2009年招生宣传工作中,我们说得最多的ml班,与2008年的ml班不同之处在于,现在的ml班可承诺到ml集团下属近十个企业就业。“ml班”简单明了,易于被学生、家长所认同,为我校招生宣传带来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下半年,我们将采取在专业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特色班级教学模式。在企业不局限某一专业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的情况,让校内各专业学生自行报名参加以企业冠名的特色班。涉及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特殊用工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在原专业班教学的基础上,集聚在非正常教学时间由相应的企业承担教学任务,并可在校内设立企业奖学金和企业专用实训室。

3、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我校非煤专业与其他职业学校进行联合办学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在师资和实训条件上还不及少数联合办学的职业学校。我校与其他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虽只限定在机电技术应用等少数几个专业上,但合作的内内涵却是ml班,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校际合作。

4、学生就业与校企合作相结合。2009年,我们虽然在煤矿企业获取不到大批量的订单,但凭借我校与省内各大矿业集团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我校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和间接的分初中专和高中专推荐1000名毕业生到煤矿企业应该没有问题,我校煤矿专业的学生实际上存在着“隐形”的订单培养指标,只是我们应当继续维持好与省内煤矿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再行提高毕业生质量。

对机电类和能源类专业的毕业生,我校已经与近十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可以确保将这些专业的合格毕业生100%推荐到相应的企业就业。

对今年新增的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文秘与办公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由于难以由一家或几家大型的企业一次性接收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我们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做法:一是与徐州、南京、芜湖等经济开发区加强联系,确保当这些开发区企业需要我校这些专业学生时能够最优先遴选我校毕业生;二是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网站签署协议,争取让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届时发函向我省附近千余家教学仪器设备企业遴选我校优秀毕业生。

只要我们能够继续维持好与相关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今年招收的各专业新生就都有了明确的就业去向。为此,招生就业办还印制了《合作企业简介》。

5、教育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由于中专学校学生在文化课基础、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与升入普通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差异较大,更考虑到中专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劳动后备军,因此,中专学校的教育教学应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和企业用工的需求。由于我校与较多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按照这些协议的规定,在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应适当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专业技术要求。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学校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中都应当至少与一家校企合作的企业相结合。例如,我们与美菱太阳能公司校企合作,期望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能够渗透该企业“要素”,即便是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到该公司工作,但经美菱太阳能公司训练的学生完全可以到另外的太阳能企业工作。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认同。为加强与ml公司的合作,保证我校学生在ml公司的声誉和就业率,我校今年专门派送了男、女教师各一位每天24小时常驻ml公司,派驻的教师不仅仅要为学生服务,同时也应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将在企业的所见、所为转换为今后教学工作的社会化课程资源。

上述“校区合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结合,有些只是处在尝试阶段,有些还停留在理论阶段。通过本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可以在“校企合作”方面展开进一步讨论,以使我校“校企合作”之路更宽广。

四、我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虽然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意的尝试,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招生数量、保证学生就业等工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不断谋划。我校今后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主要是:

1、在专业设置和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应更贴近“能源”主题。“能源”两字虽然多我校通用专业招生不利,但我们如能够围绕“能源”主题找寻一些更优势的专业,反而会增加我校的招生竞争力和提升我校的“能源”品牌。我们今年在太阳能方向有所拓展,今后可以向风能、太阳能、电能、水电和能源的衍射专业方向发展。

2、应提高符合省情的毕业生质量和专业优势。除煤矿专业以外,我校还可以在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太阳能和小家电等方面形成我校毕业生的专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如果我校学生在修完规定的专业课程之余,还能够对上述类型产品的知识有更多的理解和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省内外相关企业一定络绎不绝地到我校招聘学生。

3、借企业之力拓展我校办学渠道。与企业的联合办学是双向的,企业也是学校的“生源”所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短时间内仍难以拒绝“农民工”,有农民工的企业一定有学历教育和技能鉴定等方面的需求,更有国家所补偿的培训任务。这校可以在煤矿专业成人中专和相关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办学思路。

4、切实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前些年,我校对送往煤矿企业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关注不够,在实习学生管理上与企业沟通较少。2009年我校将招收一定数量的非煤专业学生并将会送到相应的企业实习和就业。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合作企业建立一个“校友会”,学校适当提供少量资金,以此为桥梁和纽带,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保证学校在合作企业中的美誉度,维持和提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第五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代,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高职特色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5、强化各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各系部设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实施。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和有关专家组成;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主任任副组长,其成员由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4-6人组成。

3、党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抓落实,不断探索科学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3)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4)组织专家对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4、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

(2)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3)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三、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1、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2)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党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现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2、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列为我校重点发展专业。

(2)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的竞争力。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设单位师资队伍满足教学要求,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2)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3)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4)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5)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内容:

(1)能够提高专业水平的教改项目,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重点教材的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能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计划,最终能够达到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标准。

重点教材的建设:能纳入校重点教材建设计划,最终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材奖。

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2)引进高水平原版教材和自编学生参考学习材料;

(3)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或实验基地;(5)承担结合专业建设的科学和教学研究,组织高水平学术讲座;(6)课堂教学设备购置;(7)其他项目。

5、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管理

(1)凡重点发展的专业,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经费,主要用于该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相关研究费用。

(2)重点发展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每年学校将组织专家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如发现该专业建设与改革进展缓慢,学校将予以警告,或取消重点专业建设资格。

(3)被已确定为重点专业的专业,学校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中止项目建设。

四、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1、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原则: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新办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遴选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佳、发展潜力大、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专业重点加以培育和建设,逐步建成品牌和特色专业,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我校各项教学基本建设。

2、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2008、2009和2010年分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与维护)专业、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较强示范性的专业。

(2)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开展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示范性(品牌)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标准:

下载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一、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现存的问题1.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我国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三个部分,其中美术基础课程和理工知识......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论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 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摘要: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开展的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

    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在湖南的永州、湖北的武汉和江苏的无锡先后三次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研究4000(合集5篇)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研究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重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实践教学特别是理工专业实践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它需要模拟特定......

    高职实训课程改革体系

    (二)高职实训课程改革体系1.高职实训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1.1高职实训存在的不足实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技术,核心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对企业需求调......

    浅析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思考

    浅析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思考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教学 教学改革【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现实的教......

    关于优化高校经管类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建议论文

    随着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金融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社会对具备一定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的人才需求显著增加。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届......

    高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及改革初探

    高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及改革初探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德育课教学问题的一些办法和改革措施。【关键词】高职德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