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东:五 “结合”实现计生工作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3 03:3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东:五 “结合”实现计生工作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东:五 “结合”实现计生工作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市东:五 “结合”实现计生工作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东:五 “结合”实现计生工作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市东计生办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将人口计生工作不断融入新农村建设,做好五结合,取得了计划生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双丰收。

一、健全计生管理服务网络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促进村居和谐。着力在“强、建、抓、巧、考”上下功夫、做文章,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强根基。辖区村(居)党员在计生协会中定岗定责,成为协会的骨干力量:居委会书记担任计生协会会长,计生专干担任秘书长„„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协会的健康发展。居委会党支部一班人经常与会员进行交流,帮助协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签订目标责任书,使协会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的评选标准等,都是在党支部帮助下制订的。建阵地。各村居建立计生协会工作办公室,单独办公或合署办公,有 等 个村居配备了计生协会资料柜,其余村居均配有计生协会档案盒。抓素质。按照当好“三员”(计生政策宣传员、育龄妇女服务员、计生工作监督员)的标准,大力加强协会专职副会长、秘书长、会员小组长队伍建设。办事处每年举办两期计生协理事和会员培训班,村级每年组织两次会员小组长、会员培训会。同时,开展特色活动。一是开展了“两为两争”活动,即“我为国策做贡献,我为协会添光彩;争创先进协会,争当优秀会员”;二是开展了“四比”活动,即“比服务形象、比服务意识、比服务水平、比服务效果”。从而使全体会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显著提高,“三员”当得有声有色。巧结合。依托各村居的文化大院、农村书屋建设,专门设立计生宣传栏、图书柜,将计生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目前,共有计生图书 册,影像资料 份。同考核。把计生工作纳入村居的任务目标管理责任书中,与其它工作同布置、同考核、同奖罚,由此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干劲,促使计生工作不断涌现出新的亮点。全办已有 等 个村居获得市级以上表彰。

二、实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与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促进管理民主。市东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促进管理民主这个主题,把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居)计生网络和协会组织的主体作用,构建计划生育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组织基础,不断规范和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自治协议。同时,依托“民主议政日”计生协会会员积极带头参与村民民主议事、民主理事、民主监督等制度,促进村级建立健全完备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依托村居公开栏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村务、政务公开计,配置各类政策、婚育、节育、优生优育宣传品,平均每个村(居)建有10套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每户有3份以上计生宣传品;依托月例会工作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由村计生专干汇报本村上月的计生工作情况,听取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并及时反馈市东计生办,同时做好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保证各项经常性业务工作的落实;依托国家奖励扶助、生殖保健优质服务等工作,引导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从而真正形成村级组织作用发挥好、规章制度科学实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目标的进程。

三、弘扬新型婚育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乡村文明。为满足广大群众求知、求美、求乐、求富、求健康的需求,市东依托人口学校、农家书屋、“计划生育文化墙”建设,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了送人口政策、送科普知识、送健康查体、送避孕工具、送致富信息到育龄群众手中的“五送”活动,引导群众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少生快富”等新的婚育观念。满足求知,各村居农家书屋中均设置了计生图书柜,现共有计生政策、法律法规、节育避孕知识、生殖保健知识、优生优育知识、科学育儿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等书籍 余种,余册,帮助群众获得科学知识。满足求乐,辖区群众成立的村民文艺队、秧歌队、锣鼓队等民间艺术团体,利用农闲时间编演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快板、小品、戏曲、歌舞等,演身边人,唱身边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计生知识,传播婚育新风。满足求富,有针对性地利用人口学校组织村民开展养殖、种植、栽植、加工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帮助计生家庭发展高效农业、集约农业,使村民尽快走上少生快富文明奔小康之路。满足求健康,定期不定期的组织计生服务人员深入村居为村民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满足求美,各村居采用漫画、顺口溜、谚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计划生育的内容彩绘上墙,实现“计生文化墙村村建”,宣传关爱女孩行动,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宣传独生子女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宣传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文化素质,促婚育新风进万家。目前,共建计生文化墙 多平方米,制作电脑喷绘 多幅,刷写固定温馨标语 多条。

四、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相结合,促进家庭幸福。围绕“服务新农民、建设新家庭”,以开展免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全面实施“三大工程”,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服务需要。一是全面开展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建立生殖健康档案,积极开展药具和避孕节育手术随访。二是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优质服务。结合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活动,认真开展“四个一”服务,即:进行一次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发放一套计生宣传品,开展一场生殖保健知识培训,开展一次面对面咨询服务。三是开展出生缺陷干预优质服务。以人口学校为依托,大力推广服用“叶酸”计划,预防胎儿畸形和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五、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与引导群众勤劳致富相结合,促进生活富裕。在利益导向方面,围绕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工作方法和创新工作思路,依托人口计生系统组织网络、信息平台及技术服务体系健全的优势,以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龙头,全面兑现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关爱女孩等“奖、免、扶、助”惠民服务,确保农村计生家庭享受国家、省市规定的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到位,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计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屈家居委会的 在自家的蘑菇种植大棚介绍说,计生户在做生意和上学政策上均给予优先优惠。她引进的菌种一袋1.3元,而非计生户则要一袋1.6元。一年下来,净利润 万元。在此期间,市东计生办还经常组织技术员亲临实地指导蘑菇菇养殖。此外,市东办开展了“送岗位到基层活动”。对下岗无业困难计生家庭登记造册,逐一找他们谈心了解今后就业意向,广泛搜集招工信息,不错过任何一个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减轻家庭负担。残疾女孩宣秀梅,因找工作屡次被拒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计生协会了解情况后在华鸿玩具厂为她安排了比较轻松的工作岗位,月收入800元,她从此能够自食其力了。计生协会为像宣秀梅这样的103名下岗无业特困人员提供了工作岗位,为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减轻了压力。

市东计生办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口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紧密融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动力,推动全办人口计生工作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

第二篇:市东:五 “结合”实现计生工作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东:五 “结合”实现计生工作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市东计生办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将人口计生工作不断融入新农村建设,做好五结合,取得了计划生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双丰收。

一、健全计生管理服务网络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促进村居和谐。着力在“强、建、抓、巧、考”上下功夫、做文章,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强根基。辖区村(居)党员在计生协会中定岗定责,成为协会的骨干力量:居委会书记担任计生协会会长,计生专干担任秘书长„„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协会的健康发展。居委会党支部一班人经常与会员进行交流,帮助协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签订目标责任书,使协会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的评选标准等,都是在党支部帮助下制订的。建阵地。各村居建立计生协会工作办公室,单独办公或合署办公,有等个村居配备了计生协会资料柜,其余村居均配有计生协会档案盒。抓素质。按照当好“三员”(计生政策宣传员、育龄妇女服务员、计生工作监督员)的标准,大力加强协会专职副会长、秘书长、会员小组长队伍建设。办事处每年举办两期计生协理事和会员培训班,村级每年组织两次会员小组长、会员培训会。同时,开展特色活动。一是开展了“两为两争”活动,即“我为国策做贡献,我为协会添光彩;争创先进协会,争当优秀会员”;二是开展了“四比”活动,即“比服务形象、比服务意识、比服务水平、比服务效果”。从而使全体会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显著提高,“三员”当得有声有色。巧结合。依托各村居的文化大院、农村书屋建设,专门设立计生宣传栏、图书柜,将计

生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目前,共有计生图书册,影像资料份。同考核。把计生工作纳入村居的任务目标管理责任书中,与其它工作同布置、同考核、同奖罚,由此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干劲,促使计生工作不断涌现出新的亮点。全办已有等个村居获得市级以上表彰。

二、实行计划生育居民自治与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促进管

理民主。市东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促进管理民主这个主题,把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居)计生网络和协会组织的主体作用,构建计划生育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组织基础,不断规范和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自治协议。同时,依托“民主议政日”计生协会会员积极带头参与村民民主议事、民主理事、民主监督等制度,促进村级建立健全完备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依托村居公开栏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村务、政务公开计,配置各类政策、婚育、节育、优生优育宣传品,平均每个村(居)建有10套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每户有3份以上计生宣传品;依托月例会工作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由村计生专干汇报本村上月的计生工作情况,听取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并及时反馈市东计生办,同时做好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保证各项经常性业务工作的落实;依托国家奖励扶助、生殖保健优质服务等工作,引导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从而真正形成村级组织作用发挥好、规章制度科学实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目标的进程。

三、弘扬新型婚育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乡村文明。

为满足广大群众求知、求美、求乐、求富、求健康的需求,市东依托人口学校、农家书屋、“计划生育文化墙”建设,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了送人口政策、送科普知识、送健康查体、送避孕工具、送致富信息到育龄群众手中的“五送”活动,引导群众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少生快富”等新的婚育观念。满足求知,各村居农家书屋中均设置了计生图书柜,现共有计生政策、法律法规、节育避孕知识、生殖保健知识、优生优育知识、科学育儿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等书籍余种,余册,帮助群众获得科学知识。满足求乐,辖区群众成立的村民文艺队、秧歌队、锣鼓队等民间艺术团体,利用农闲时间编演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快板、小品、戏曲、歌舞等,演身边人,唱身边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计生知识,传播婚育新风。满足求富,有针对性地利用人口学校组织村民开展养殖、种植、栽植、加工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帮助计生家庭发展高效农业、集约农业,使村民尽快走上少生快富文明奔小康之路。满足求健康,定期不定期的组织计生服务人员深入村居为村民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满足求美,各村居采用漫画、顺口溜、谚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计划生育的内容彩绘上墙,实现“计生文化墙村村建”,宣传关爱女孩行动,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宣传独生子女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宣传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文化素质,促婚育新风进万家。目前,共建

计生文化墙多平方米,制作电脑喷绘多幅,刷写固定温馨标语多条。

四、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相结合,促进家庭幸福。围绕“服务新农民、建设新家庭”,以开展免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全面实施“三大工程”,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服务需要。一是全面开展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建立生殖健康档案,积极开展药具和避孕节育手术随访。二是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优质服务。结合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活动,认真开展“四个一”服务,即:进行一次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发放一套计生宣传品,开展一场生殖保健知识培训,开展一次面对面咨询服务。三是开展出生缺陷干预优质服务。以人口学校为依托,大力推广服用“叶酸”计划,预防胎儿畸形和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五、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与引导群众勤劳致富相结合,促进生活富裕。在利益导向方面,围绕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工作方法和创新工作思路,依托人口计生系统组织网络、信息平台及技术服务体系健全的优势,以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龙头,全面兑现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关爱女孩等“奖、免、扶、助”惠民服务,确保农村计生家庭享受国家、省市规定的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到位,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计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屈家居委会的在自家的蘑菇种植大棚介绍说,计生户在做生意和上学政策上均给予优先优惠。她引进的菌种一袋1.3元,而非计生户则要一袋1.6元。一年下来,净利润万元。在此期间,市东计生办还经常组织技术员亲临实地指导蘑菇菇养殖。此外,市东办开展了“送岗位到基层活动”。对下岗无业困难计生家庭登记造册,逐一找他们谈心了解今后就业意向,广泛搜集招工信息,不错

过任何一个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减轻家庭负担。残疾女孩宣秀梅,因找工作屡次被拒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计生协会了解情况后在华鸿玩具厂为她安排了比较轻松的工作岗位,月收入800元,她从此能够自食其力了。计生协会为像宣秀梅这样的103名下岗无业特困人员提供了工作岗位,为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减轻了压力。

市东计生办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口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紧密融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动力,推动全办人口计生工作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

第三篇:积极将人口计生工作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将人口计生工作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充分发动广大农村育龄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与新农村建设中寻求融合点,开展“五融五促进”活动。

一是把人口发展融入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我乡是全县最偏僻的一个乡镇,人口基数大、底子薄,控制人口增长任务十分艰巨,我们树立大人口观念,坚持“两处生产”一起抓,一方面,向群众宣传现行生育政策,实现少生优生,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另一方面,将提高人口素质与培养新农民相融合,依托村级人口学校,引导群众树立新型婚育观念,向群众传授计生政策及科技致富、种养加工等技术,提高群众的致富技能,提供用工信息,加大劳务输出,帮助农民增收;同时利用流出人口返乡带回新观念、新技术,投身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

二是把“少生快富”融入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将“少生快富”工程融入新农村建设,构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推进“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实施关爱女孩健康计划,优先向独女和二女家庭提供小额贷款,促其致富,开展“生活关怀行动”,将生育关怀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重点帮扶农村计生贫困户,在项目、资金、技术、物资、信息等方面对计生家庭尤其是困难家庭进行真帮实扶,让农村计生家庭得实惠,切实解决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确保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把新型生育文化融入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乡风文明

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倡导新型生育文化,把婚育文明传播到户,不断提高农民婚育文明程度,促进乡村文明,按照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工作要求,构建高品位、多层面、广覆盖的宣传格局,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教,生男生女顺其自然,男女平等,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观念传输给群众;传播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育儿期、中老年期生殖健康知识,传授独生子女教育成才方法,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农村文明新风的全面形成,开展“婆婆座谈会”、“媳妇座谈会”以及干部群众谈心活动,建立生育文化园,创造良好的婚育新风环境。

四是把村级服务阵地建设融入新农村,促进村容整洁。

利用乡村改水、改厕、改路之机,加大村级计生活动室建设力度,彻底解决村级活动室长期标准过低的问题,按照“五统”标准和村容整洁要求,实行同规划、同设计、同施工,完善村级活动室建设,设立生育文化室,丰富宣传阵地,美化外围环境,使村级活动室真正成为广大高龄群众的温馨之家,成为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一个“亮点”。同时,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融入新农村建设,提高技术人员素质,使农村广大育龄群众免费享受计划成本生育优质服务,提高生育质量,加强人性关爱,人情关爱,人文关爱“三关爱”理念,扎实开展计生“三下乡”服务活动,坚持为高龄群众免费查病,治病等技术服务,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殖健康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知识的学习、咨询和服务。

五是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融入新农村建设,促进村级管理民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抓好村两委成员的选配、整顿,力争村级组织建设成为建设新农村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成为计划生育管理的领导核心。发挥村级主动、能动性,全面深化计划生育“村为主”,实现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成立村级计生办,由村支部书记提任计生办主任,兼任计生协会秘书长;把协会组织和“会员之家”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围;建立和完善“依法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方面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实村民听记制度,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务、村务公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国举措,只有转变人口计生工作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中注入时代新元素,才能更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农村计生家庭的关怀,真正在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照顾,生产上有帮助,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计生工作双赢的新局面。

第四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nbs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80年代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出资金平均达1400亿元,比同期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10倍。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中产后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

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农村基层党支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就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现在,在个别农村出现的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问题,主要是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业绩与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要求不适应造成的。因此,农村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把单纯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首先要扎实开展好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一方面通过农村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其次,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农村党员队伍。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民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五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

下载市东:五 “结合”实现计生工作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东:五 “结合”实现计生工作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洪湖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该乡针对农村普遍存在“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建立健全村民事......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一、荥阳概况荥阳市下辖*镇*乡*个街道办事处和*个风景区管委,***个行政村,人口**万,面积***平方公里。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全国科......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

    以村庄整治为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XX年以来,我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

    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工作

    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工作 (2006——2010年)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精神,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经研究......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料八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大德政。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广东,同时也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省份。在推动......

    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篇)

    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