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爱国主义国情教育

时间:2019-05-13 03:3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爱国主义国情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爱国主义国情教育》。

第一篇: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爱国主义国情教育

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爱国主义国情教育

摘要

义务教育课程的本质意义是使学生知国、爱国、报国,即在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培养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和报效祖国的意志品质,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词 知国、爱国、报国、爱国主义教育。

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都有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任务,各学科的思想教育又都有着各自的 特征和规律。新课标下的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祖国认识世界的主要媒介;地理学科具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地理教学的同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综合观点分析、观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世界,认识祖国,进行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生观。新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实事求是,更加注重“行为”教育,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的展示,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加富有时代特征。针对新课标.新教材,新教育思想理念教育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做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初中地理的爱国主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一、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使学生知国

知国是爱国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自己的祖国了解越全面,认识越深刻,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深厚,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讲解中国的自然国情,还要向学生讲解中国的人文国情。

在基本国情方面,例如中国地理“我国土地资源”一节的基础知识有:“我国的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等于144亿亩,约占世界总面积的7%,其中耕地面积14.3亿亩,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位居世界第四。草原33亿亩,占全球草原总面积的7%,亦居世界第四。森林面积 18.7亿亩,名列世界第五。除此之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资源,15万平方公里的浅海渔场,占世界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有丰富的江河湖泊水利资源,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总流量为2.7亿立方米,电力资源蕴藏量为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种160种,产量多居世界之首。

在人文国情方面,通过教学过程,教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现状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众多(已达13亿,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人口);经济建设成就巨大(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亿美元,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6位);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但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要我们去解决。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祖国、较深刻地认识了祖国,实现了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部曲的目标。

二、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让学生爱国

1.在教学过程中用实事来比较,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中国物产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收集查找资料,并向学生介绍,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如,讲“中国的疆域”时,可以自豪地告诉学生:我国国土面积在世界排第三位,等于欧洲的英、法、德、意、葡、西等所有40多个国家的面积总和。我国资源钨、锡、锑、铂、锌、钡、钛、稀土、硫化铁、菱镁矿等储量居世界首位或前列,我国是世界上已知矿种比较齐全、资源配套较好的少数国家之一;我国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水杉、银杏等生物„。以此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之情。

2.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选用内容和方法,用新中国的巨大成就激发爱国之情。由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教师理直气壮地讲成就,壮国威,开辟了国防新开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在讲中国农业成就时,可以自豪地告诉学生:“我国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此被公认为是一大世界奇迹!”此外,让祖国的新成就在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讲全国铁路交通时,及时介绍已全线通车的京九线、南昆线和刚刚开通的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并讲清开发西部地区的意义;介绍长江时,向学生讲述三峡水利工程(世界最大水电站)的建设进度„„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地理知识,更能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巨大鼓舞。

三、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报国

报国之志是学生爱国情感的升华,是学生爱国之情的巩固和发展,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激励学生报国之志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

1.“暴露问题”激励报国之志

在地理教学中,只讲我国国情的优势,不讲国情的劣势,即只讲好的,不讲劣的,只讲成绩,不讲缺点,是不妥当的,是带有片面性的教学。所以,必须实事求是地讲国情的劣势,讲由于失误所受到的挫折。例如,虽然“地大物博”,这一词已不能再继续形容下去,因我国存在“人多地少物缺”的不利国情;我国现在的人口太多,正是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的人口政策失误造成的。再如,土地是我国各族人民自古至今、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我国的土地有数量有限、资源不能再生的特点,目前已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 :“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40多年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0万平方公里,受害耕地占总耕地面积1/3。

上述事实说明我们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违反了自然规律,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所以党和国家制定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方针政策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大胆地“暴露”我国许多的“现实问题”。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人口观,瞻前顾后,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报国之志。

2.以“建国功臣”事迹激励学生报国之志

在地理教学中,可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地理学家立志取得的科学成就及我国的建设成就离不开各条战线建功立业的劳模、科技工作者,这些“功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一系列光辉业绩。例如,讲我国石油资源时,介绍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批驳西方国家关于中国“贫油论”的谬论,怎样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各地寻找地下石油宝库的事迹;两弹一星的专家(邓稼先等),铁人王进喜等一大批建国功勋者都值得我们敬慕和学习,这对激励学生报国之志大有裨益。

总之,知识、国情、爱国主义三位一体的教育才是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和规律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脱离知识 与国情的教育,效果如何,姑且不论,至少不是地理科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篇:新课标下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反思

新课改中农村中学地理教学教师角色转变的反思

莱州市朱桥中学王新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农村中学的我也责无旁贷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但我所在的农村中学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比较差,这给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课改这几年,我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我们农村中学地理新课改进行了一点反思。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角色转变、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基本问题上发生根本性改变和再定位。今天,我只对教师角色的转变进行浅显的再反思。

多少年来,教师一直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理念在农村更是根深蒂固。但新课改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合作探究者,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发掘者,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应该变管理者为组织引导者。我们教师以前在教学活动中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师道尊严,学生惟命是从,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完全是“填鸭式”教学。现在,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引导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例如,在讲巴西这一节有关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组织引导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让学生们在辩论中掌握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变传授者为合作探究者。新课改将改变传统局面,变“师者”为“合作探究者”。在教学中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每一次热情的参与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对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和失败,都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以上是我在几年的地理教学改革中的一丁点反思,可能有的地方不成熟,希望同行们给予指导,以便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争取在新课改的洪流中获益。

第三篇:浅谈高中地理新课标下地理案例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标下地理案例教学方法 ——以“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为例

刘玉琴,丁俊新

(1.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03;2.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教学论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12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案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所青睐。本文在案例教学法概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地理案例的分析,归纳了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总结了4点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最后,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经验,讨论了在实施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而为正确应用地理案例教学法提供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案例教学法

什么是案例?案例就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有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的典型性事件。而“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样的特定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将含有真实、典型性的问题(事实)作为教学的情境提供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通过讨论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合作、平等的精神。

一、分析“案例教学”实例,归纳 “案例教学”实施方法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产业布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重点,其中影响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各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不容易使学生深刻理解,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选择了地理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首先,在学生了解了农业区位概念的基础上,我们为学生选定了“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这一案例。

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而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涸沼开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节,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欧洲的城市化进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现代化保鲜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

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等灾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货物运输更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上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其次,针对案例进行讨论。

讨论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史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综合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讨论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请同学们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

讨论3 你认为同学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请陈述理由)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和区位因素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某一个因素的变化也会造成其它因素的变化,并对环地中海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从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中我们得到什么启迪?

上述就是应用地理案例教学法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一个简单过程,通过“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案例的学习,我们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把与学生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生活化了,把理论问题实践化了。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精选案例材料,设计案例、分析学生

案例教学成功与否,案例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材料选择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第一,教材提供。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第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提供。课题研究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比较好的课题都可以作为相关某一节课的案例。第三,生活中采撷。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较为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运用起来学生觉得饶有趣味,主动性强,便于理解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并能根据所提供案例,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第四,模拟情景。在讲授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时,可假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对情景的分析,思考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的问题,然后再把所得出的结论应用到课本知识中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第五,媒体报道。媒体报道的内容,能使我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拓宽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以这些材料为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成效。

有了充足的案例材料,教师在课前要做以下几项工作:(1)仔细阅读、分析案例,找出案例关键性问题或典型性问题。(2)分析“生情”,估计在课堂讨论中,是否会出现一种观点占上风的可能,或者是否会真正开展讨论。(3)在对学生已有的技能、背景知识、学习能力充分评估后,考虑学生在这个案例学习中到底能获得什么,或者明确通过案例的讨论学习,要达到什么预期的目标。

2.课堂实施

(1)案例导入。教师需要将话题引导到已充分准备的案例的讨论中来。

(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通常与下列问题联系在一起:案例中的问题是什么?案例中哪些信息有价值?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决策最适宜?怎样实施计划?如何评价?

案例讨论时,居核心地位的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或提出具体解决策略,讨论通常分为四步:①引导问题;②讨论疑难问题,一般要花费一定时间讨论疑难问题的特征,这是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依据;③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至少提供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对各自方案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最佳方案;④讨论如何实施方案,通常也是由学生讨论出多个方案,最后选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3)总结反思。这个阶段,不仅要对案例呈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总结,更要揭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和原理,这是对案例讨论的深入,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升华。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来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

2.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上组织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地理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从地理教学目标看,地理案例教学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实际运作能力。

4.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从地理教学方法看,地理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法,从案例的选取,到典型问题的讨论;从个别现象的分析,到理论层面的提高,始终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开放性,只有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问题的探讨激烈了,教学的问题才能解决;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关于“地理案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1.很明显,“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及互相合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切不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其他的一切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较高,常常需要教师拥有更多的灵活和智慧,能及时调整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并能在学生千奇百怪的创新意识中,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激发学习热情。

3.“案例教学”有时效果也不一定满意,它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课程设置的时间往往难以保证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深入。既要深入有效地组织好讨论,又不能占用大量学习时间,常常是两难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案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青睐,而且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也多处设计了地理案例,这足以说明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已初显成效,尤其对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使用该方法,切不可全然照搬,以免“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 孙根年.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 许定龙,郑伟大.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和应用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4).[4]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刘玉琴:(196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中教一级。

丁俊新:(1976—),男,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2005级硕士研究生。

第四篇:浅谈新课标下的中学美术教育

浅谈新课标下的中学美术教育——体验性学习

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07级美术学

彭雪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蓬勃展开.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乙烯几个方面: 一. 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与米罗游戏”的教学中,创造让学生多看雕塑艺术的作品,多方面去自己把握雕塑艺术的工艺材料的功用与性能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抽象画作经过一定的自我感受,联想,思考等,用自己的思维语言和创作灵感,自己制作出含有自身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完全属于自己的雕塑艺术成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与米罗游戏”的教学中,学生在塑形,雕刻,上色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感,体验到在塑大形时塑形材料的可塑形,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从小在认知上,会因为某些“听说”(如:“上帝创造了世界”,“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因为他们偷尝禁果,所以有了人类”,“从前的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是盘古用他的大斧头将天地劈成了两半,让海将它们连接,从此有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佛祖法力无边,它用它的无边法力维系着天•地•人三界的和平,维系着整个有识空间的公平正义”等等,相信这些,都是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感觉自己的渺小,有些甚至感到卑微;通过思考与感受色彩搭配,让学生感到显示所不能有的.完全自由的感觉,想怎么上色就怎么上色,想上什么色就上什么色,喜欢上什么色,就上什么色,因为他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是自己创造的,你想让他怎样,它就会怎样你就是它的主宰;通过动手雕刻与上色的体验,让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世界的神秘性和事物的可塑造性,也让学生在作品完成后,感受到身为一个创造者,在妄称自己作品后的自豪感和由此而引发出来的自信心(尤其是那些平时就很自卑,感到自己很是没有用的学生)。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比如:在“与米罗游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抽象画作,和根据画作所创造出的雕塑艺术的成品的一系列对比组照,让学生对雕塑艺术产生一些期待和创造兴趣,在通过基础学习后,再发给他们自己所选抽象画作的黑白双色稿,然后进行自我创作,最后,在第二课时,用综合艺术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创作成品。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在雕塑艺术的自我创造中所引发出来的成功的喜悦,自我价值实现后所带来的自豪感,自信心,当雕塑的成品在学生手中,眼中,逐渐成形到完善,就像学生们在塑造自己的未来和自己的世界一样。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各个器官的学习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也无法割裂分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第五篇:浅析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

“2012年攀枝花市中学地理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论文投稿及交流学习

论文名称:浅析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中

作者: 刘 佳

工作单位:攀枝花市二中

引言:从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开始,全国各省份也随之开始了贯彻落实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理念作为改革的长久目标。作为西部城市的攀枝花市,也在响应全国全省的号召,将地理新课程改革从实验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革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历史使命,但在具体推行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转变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着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基于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浅析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1.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的提出到现在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由于教育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也跟其它学科一样,仍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难题,使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1 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轨

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但实际中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是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地理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致使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脱节,与中学生通过外界传媒得到的地理实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之,个别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割裂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统一,脱离了地理事物的时代性和变化性,从而大大降低了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同时也没有体现出中学地理的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好处。1.2 低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现今的地理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课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课堂教学仍没有脱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还未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使新课程改革并未真正实现,而仍处于“30分钟的教师授课,10分钟的学生练习”的僵化模式中。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并未实现,新课标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理念,更无从谈起。1.3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不合理

现代教育手段体现在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非单纯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目前广大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上,只是局限于教学工具,单一的将书本上的内容穿插相关的文字、动画和图片,让课本上的知识形象化后展示给学生,就视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应用。而事实上,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评价中,都应充分考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课前学生学习材料、课堂相关知识的链接、课后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强大的现代信息渠道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应该为发展学生主体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创设适宜的环境。新课程理念下的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也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手段的革新而体现出具有实效性的不同评价机制。

2.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到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着眼于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就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地图的相关知识后,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电子地图、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让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为生活所用。2.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结合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通过收集到的地理信息,经过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尝试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发现并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例如: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认识国家区域的时候,可以通过收集各国各区域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资料,初步感知区域地理的特征;再通过分析、讨论、概括等方法分析比较出区域地理的差异,得到某一国家自身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特征,以及与其他国家在自然、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别,并联系当今的实际,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终身学习有用的方法。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以中国现今的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让学生自觉养成节约用水、节约资源的正面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地理教师在优化地理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以新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现有学生认知水平为指导,还要将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确定落实教师教学目标的优良对策,以及学生学习和认知的方式方法。3.优化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相当广泛,地理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将书本知识一一讲授给学生。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重在将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传授过程中自主学习,学会主动的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联系实际问题的兴趣来制定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把握教材和联系实际,活化课本,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自主创新的探究能力,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3.1 转变教师角色,坚持“以生为本”

新课标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模式首先应该转变的是教师角色。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遵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如今这样的教学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何不如营造开放式的课堂环境,使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角色的转变还体现在应转变以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为教学方案制定标准的传统方式,革新为深入分析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将认知水平相似、学习兴趣相近的学生分组,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再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方法选择不同的学习手段。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相信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发掘并培养学生中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发散思维、探究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等。3.2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直接反映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而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善于策划丰富和有趣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善于调控课堂教学的步骤。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使学生懂得学习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养成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良好的课堂氛围更离不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仍应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教师可以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组,站在不同学生的角度,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或可读性较强的案例,让学生结合学到的地理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运用分析、综合、讨论等方法,真正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活跃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生小组共同探究中获得答案,让教师创设的“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更让学生得到终身受益的方法。

3.3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强大的网络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等校外资源拓展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化繁为简,真正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

除此之外,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自觉的用学到的知识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目的。3.4倡导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首先要为学习某个地理问题或地理事物搜集资料和证据, 然后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情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也许对不同地理事物的解释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分析交流和讨论,敢于尝试、倾听和自我反思,在合作进取中直至形成正确的知识素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互相交流,互相探究式的学习。新课标下的合作学习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以及求异的思维,使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4结束语:基于新课标下的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每个中学地理教师大胆的开拓和创新,积极参加课改和科研。让全新的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教师和学生享受轻松和愉悦的学习,让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和教研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让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下,积极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1.李仁科,《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推进地理课程改革》,新秀近作 2.宋雪,《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学周刊教学研究 3.李敏,蒋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问题探讨》,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4.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下载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爱国主义国情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爱国主义国情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作业设计(五篇模版)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作业设计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地理教学中呈现出来的问题逐步明细化,作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作业设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笔者......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最终定稿]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地理学科不但重视对学科教育的普及,也更加专注于对学生身体、心理发展变化的关注。地理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不断丰富......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新世纪之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

    新课标下的地理课程安排调查报告

    新课标下的地理课程安排调查报告 濉溪二中 孙先进 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已经带了几届学生。从老版本的人教版两册地理到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3本必修课,内容要求有所降低。但......

    新课标下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

    优秀文档,精彩无限! 新课标下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 摘 要: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英语词汇教学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着密......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精选合集]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北城二中 王翠英 在我们农村中学,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英语教学举步维艰,最突出的表现在语法教学上,大部分老师还是“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本文......

    2011新课标地理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学习心 得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

    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作者:温州中学 林毅在大学本科地理教学论的课上,教授教我们如何写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它有三部分构成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工作两年后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