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农村初中实际开展艺术教育(3改)
立足农村初中实际开展艺术教育
商南县赵川镇初级中学
李军
电话:***
陕西省“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在赵川镇初级中学开展教学研讨的时候,省教科所中小学音乐教育专家王霞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在于艺术教育,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学校普遍不够重视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就是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因而就造成了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差距一步步拉大,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综合一比较就显得特别的‘土’”。王霞教授一句话道破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作为农村初中,如何突破艺术教育瓶颈,开好艺术教育课程,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个需要结合农村实际认真探索的校本研究课题。赵川镇初级中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摸索、创新、总结、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初中艺术教育实际的路子。
一、结合地域特征开展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研究
艺术教育应当接地气、接人气,在新常态下以地方特色为主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艺术教育,只有这样,艺术教育才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1、利用红色革命文化开发德语校本教材。1946年7月19日,李先念、郑位
三、王震等率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中原突围北路主力部队,突破敌军重重包围,进抵商南县赵川镇,担任前卫任务的我军十五旅四十五团抢占前坡岭战斗毙敌700余人,我军伤亡400余人,四十五团团长、曾任鄂陕第三路游击师师长、红七十四师第六团团长的汪世才同志英勇牺牲。学校充分利用赵川前坡岭革命战斗遗址这一红色革命文化主题,这样一件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一代代歌颂、瞻仰的战斗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前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走访老红军、参观红色文化基地、聘请讲解员讲解红色文化历史等形式开展红色文化传统教育,形成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探索、整理、归纳,编辑出版了《学会做人-让人生更加靓丽》德语读本,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感召自己,学会做人。
2、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将音乐、爱国主义教育走出教室、深入农村开展音乐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赵川前坡岭革命烈士纪念碑、赵川炮楼、中共中央中原局白鲁础会议遗址等一批红色革命资源影响着一代代老区人民。学校在音乐课程的开设上充分利用这一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课教学。一是组织学生唱红歌。音乐课堂上通过欣赏红色革命歌曲,唱红色革命歌曲,歌颂革命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聘请当地老红军讲解红色革命文化,然后学生在音乐课上将这些革命英雄事迹改编成歌曲、快板、小品、话剧等形式使得音乐课既丰富多彩又切合当地实际,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三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到前坡岭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滔河流域通过打扫卫生、扫墓、捡拾滔河垃圾、在纪念碑前植树、清明节祭奠先烈等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3、利用滔河流域环境保护开展美育教育。学校地处滔河流域,滔河是丹江主要支流,近年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退耕还林、丹江水源地治理与保护、滔河流域治理使得滔河水更清了,滔河流域的湿地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校充分利用地处滔河流域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将美术课堂搬到户外。组织学生到滔河湿地欣赏湿地美景,观察滔河水面候鸟活动,到滔河两岸开展写生课等。
4、结合当地农村民间社团开展艺术教育。赵川当地有不少民歌爱好者,他们有各自的拿手绝活,如唢呐、笛子、二胡、鼓、锣、笙等乐器样样在行。他们经常利用农闲时节聚集在赵川文化站,用不同的乐器弹奏出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民歌,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欣赏、学习民间艺人的乐器;再如赵川当地剪纸文化和根雕文化资源丰富,在美术课堂上,学校聘请当地老艺人教学生学习剪纸文化、根雕文化,既传承了传统,又结合了实际。
二、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开展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研究。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创设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艺术教育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民间艺术品开展艺术教育。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所赋予的优势。艺术中的许多要素,法则,如色彩、点、线、面、节奏、音乐、对称比例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发现它们的原形,而且许多艺术创作的题材都来源于大自然。在艺术教育中,艺术课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发现其中蕴涵的美,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丰富其艺术体验,从而促使其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
2、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就地取材,组织各种艺术活动。比如随处可得的泥土,组织学生拿泥来塑造各种造型,等泥干燥后,再用水粉涂色,泥土造型稳定,水粉色彩鲜艳,深受学生青睐。再如春天带孩子欣赏蝴蝶,观察它飞时的动态,激发他们进行绘画和舞蹈创作;夏天组织幼儿去树林、草地观察蜻蜓,倾听知了的叫声,欣赏七色的彩虹;秋天组织幼儿观察农民伯伯收割,创作丰收的画面;冬天组织幼儿看雪、玩雪、画雪等等。这些活动能引导学生接触周围环境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我想这就是农村的优势,农村的孩子虽没昂贵的艺术活动材料,但照样也能感受美,进行美的创作。
3、创设经济、丰富、有教育价值的艺术教育环境。在农村经费严重紧张的情况下,农村初中艺术教育要向城市靠拢,做大量的艺术教材、教具、艺术活动材料等的投入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和现状,量力而行。如因为没有经费使用艺术喷画,美术教师们就用调和漆粉刷出一幅幅靓丽的壁画,鲤鱼跳出水、大象岸上走、恐龙找朋友、飞船飞上天等等,墙面油漆画经济、美观又不易褪色。画面内容不一,能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再如美术老师模仿民间过年的习俗,在学校艺术节、元旦等开展活动中在教室门上粘贴生肖题材的剪纸作品,挂上灯笼,在墙上粘挂学生的剪纸、染纸作品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获得有关民间艺术形式的审美经验。
三、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
1、枯燥的美术欣赏或者美术理论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结合农村学生美育教育知识素养匮乏这一现状,开放教育教学环境,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如充分的利用学校的橱窗、宣传栏、教室黑板报、美术活动室、综合实践教室、宿舍等有限的空间,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绘画作品、手抄报、手工作品、发明作品、泥塑、根雕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阵地,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创新的精神,使得学生在长期的文化熏陶和感染之下,激发出崭新的思想和对美的感悟。
2、扎实开展好各类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带动农村学生艺术素养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方面,通过组建绘画兴趣小组、手工制作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等社团,让学生在自发、自愿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在社团里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兴趣、提升艺术素养。如学校的手工制作兴趣小组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美术课还可以开展野外写生、农作物手工艺术制作、变废为宝等综合实践。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灵活运用各种材料,探究各种表现手法;如运用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各种树叶、农家的各种秸杆等进行工艺制作,并开设相关的美术课。
总之,要提高农村初中艺术教育的质量,关键是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不要一味仿效城市模式。同时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转变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努力寻找一条既符合农村教育实际,又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堂教育模式是农村初中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二篇:立足山区实际打造精品教育
立足山区实际打造精品教育
新城乡地处白于山腹地,总面积230平方公里,共辖8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1671户,8520人。现有中心小学1所,教学点4个,有小学生124名,学龄前儿童468人。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山区群众逐年向县城转移,山区学龄儿童也随之流向县城,山区教育规模呈逐年缩小的趋势。但我们牢记义务教育的宗旨,乡党委、乡政府坚持做到“一个也不能流失,一个也不能放弃,一刻也不能疏忽”,立足山区实际,打造精品教育,受到上级部门和当地群众的好评。前来验收教育强乡镇的省教育厅领导认为我们乡的做法是“指导有方”、“润物细无声”。几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具体抓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和巩固工作,做到“一个也不能流失”
乡党委、乡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主要位置,十分重视义务教育。严格要求各村委必须保证学龄儿童一律按时上学,不能有一个辍学儿童。每年开学前,都安排专人进行摸底,确保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即使是流向县城的学生,我们也非常关心。这几年来,有很多进城农民子女无法上学,乡党委、乡政府积极协调,先后往城里学校转入-1-
近20个学生。为此,我们决定给县上的两所学校赞助4万元,感谢他们对我乡义务教育工作的支持。我们每年对考出去的大学生都给予奖励,2008年以来共奖励了6.8万元。为了保证义务教育高质量、高水平,乡党委、乡政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2009年以来给学区拨付经费22.42万元,主要用于“创强”、庆“六一”、教师节奖励、教学器材购买等。
二、狠抓结构调整和质量管理,做到“一个也不能放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山区人口的减少,山区学生的减少是必然趋势。我们乡上立足实际,注重结构调整,不讲规模讲质量,打造精品教育。我们努力建设好中心小学,保留了4个教学点。2009年给中心小学配置了5台电脑,使每个孩子都能上信息技术课。我们定时召开教育工作会,乡上书记乡长亲临课堂听课观摩。每年对优秀的教师都进行表彰奖励。总之,我们采取各种办法,让留在这里的学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三、狠抓校园建设和安全防范工作,做到“一刻也不能疏忽”
乡党委、乡政府十分关心重视校园安全工作,乡政府安排分管领导经常检查各学校的安全设施,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只要学校有安全问题,乡政府都及时解决。特别是冬季供暖改为暖气后,学校无力负担费用,乡政府这两年给各学校送煤炭近40吨,解决了几个学校的取暖问题。乡党委、乡政府注重校园建设,经过几年建设,各个学校环境美观实用,学习环境优美。为方便师生出行,将各学校周边道路全部硬化。我们努力让学生住得舒心,吃得放心,学得安心。
我们乡教育的规模很小,但我们全力打造“精品教育”,我们地处偏远,但我们办出了自己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乡的义务教育工作水平逐年提高,2008年实现了“双高普九”,2010年被授予省级“教育强乡”。这是我们乡党委、乡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乡教师努力的成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办好我乡的义务教育,办出特色,让上级和群众满意。
中共新城乡委员会
新城乡人民政府
2011年8月
第三篇:立足实际,办好山区教育
立足实际,办好山区教育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太河中心小学地处淄川东部山区,教学设施、师资、生源与城区想比有很大差距。要想全面提高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立足实际,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山区农村学校基础教育的路子,使山里的孩子们能尽量享受良好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规范办学行为,改进评价和激励机制,突出办学特色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
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只有学校朝着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才能为山区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的物质教育资源。自调整教育布局以来,学校争取资金,新建一幢三层教学大楼,一幢两层教学实验楼,一座学生餐厅。学校还重新对各功能室、教室、办公室设施进行不断地充实、配备,对学校绿化美化、校园文化进行合理布局。整个校园环境优美,走进校园,呈现在眼前的已经是一所具有山区特色,富有现代气息的农村学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一所学校,要想培养出现代化人才,教师的师德、教育思想、专业素质、现代教
育技术和科研能力等,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基石。
对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主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学校十分重视让教师“走出去”,参加校际之间的教学和观摩活动,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另外学校也充分利用中心小学的有利条件,组织开展每学期一次的“教学开放日”活动,将兄弟学校和名校骨干教师“请进来”,激活学校原有的教师资源,促进横向交流。
为了积极引导老师们参与和进行课程改革,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还加大听课力度,通过让教师每学期讲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优质示范课,以及抽听课等形式,开展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给教师搭建平台,让大家参与课堂改革的具体实践,苦练内功。同时,为了促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学校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学校为此制订了奖励办法,把课堂教学和发表论文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为了熟练地让老师们掌握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技能, 学校要求全校50岁以下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 必须会利用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备课、上课,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三、加强制度建设
现代管理理念十分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可以说,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从教育领域或学校层面来说,要实现管理的规范,最起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在“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制度化管理,切实做到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管理的规范化。学校本着“凡有问题必有措施,凡有措施必有检查,凡有检查必有公示,凡有公示必有考核”的思路,制定了所有的岗位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并依据情况不断修改、充实和完善。目前,学校规范化管理主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严执行教学计划,推行查课制度,依据课程计划规范教学行为;二是严格教师带操制度,加强学生体质锻炼,保证两操一课,保障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三是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因细化管理而和谐,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
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是规范教师行为,促进教师成长,建设优秀教师群体的主要措施,更是学校提高教学成绩,提升社会上满意程度的重要保障。我们是这样做的:一是实行领导负责制。学校管理层人员每天都深入课堂听课,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帮助指导教学,了解教师教学情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是坚持每周一次校长、教导主任例会制度。采取听、查、议的办法,检查各级部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教学行为规范程度,表扬先进,指出存在问题;三是坚持平时教学调研制度,坚持质量分析制度,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确保实效。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必须坚持多检查多督促,多表扬鼓励,多指导帮助,多一些情感投入,做到增加理解,上下沟
通,形成工作合力,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力争上游的工作环境,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才能使教师愿干,肯干,乐于吃苦,把常规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在教师评价方面,学校对教学业务能力特别强的教师和班级管理特别出色的教师给予奖励,每学年根据情况,评出三至五名“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并给予一定奖励,而且规定,上级部门关于此项的考核评选均在学校评选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学校对教师及其指导的学生在镇以上的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在年终考核上都给予相应奖励。另一方面,对教师上课迟到,课间“满堂灌”,下课常拖堂,以作业题海战术等违背教育规律的“时间加汗水式”提高成绩的做法,统统被认定为教育教学方法不当,一经发现就督促其限期整改。
在评价学生方面我们采取等级加评语制,注重过程管理,不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发展学生特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关注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
山区的学生留守儿童多,贫困学生多。有些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辈带着,过分溺爱,家长关心不够,娇气、任性、不守纪律,霸道,不完成作业等毛病突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要比其他孩子更费力气。贫困生则自信心不足。留守儿童和贫困生给山区农村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也带来了挑战。学校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方式,对他们进
行各种良好行为教育,从家校联系,到开展行为养成教育,从组织留守儿童活动,到留守儿童评优树立榜样,哪个环节都浸透着大家辛勤探索的汗水。我们努力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播种着美好的未来。对贫困生,学校一方面严格落实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爱心助学工程”。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采取“研究方案、精心部署、调查摸底、严格把关、结果公示”等措施,并且在各方面杜绝歧视贫困学生现象,让他们树立信心,努力完成学业,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突出办学特色
学校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活动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认识植物、动物,认识中草药,制作标本,取得了初步的指导经验和成果。我们的学生虽然家是山区农村,但过去对大自然亲近了解的太少,活动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意识,让他们增长了见识,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增进了团结和协作。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素质。有不少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制作标本、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的基本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提升了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规范了行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山区教育特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细致谋划,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使我校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再
创新业绩。
农村教育也是一片热土,我们守着这片热土,多少年之后,当我们回首,我们不会后悔,能问心无愧,这,是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
谢谢大家!
太河中心小学孙家珑
2011年3月24日
第四篇:浅谈如何立足实际推进岑巩县农村防火“五改”建设工作
浅谈如何立足实际推进岑巩县农村防火“五改”建设工作
胡宗万
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大门,全县面积1486.5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辖11乡(镇)129个村,1622个村民组。地处湘黔交界结合部,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正在建设的玉凯高速公路、舞阳河均沿城区而过,有汉、侗、土家、苗、布依、水、瑶等族居住,属云贵高原向湘西过渡的低中山丘陵地带。
农村消防工作基本情况
黔东南地区的农村火灾在全国,乃至全省都十分突出,一谈起黔东南的农村火灾,各级领导都深有体会,岑巩县位居该地区的“西八县”,与火灾较为严重的“东八县”相比,有其共同点,又有其相对特殊性。农村50户以上居住的村寨较多,且居住相对集中,村民房屋木房比例达85%以上,加之农村防火能力较弱,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形成“火烧连营”,农村防火的任务还很艰巨。据统计,全县每年农村发生火灾平均在5起以上,受灾15户以上,损失折款15万元以上,虽然没有年年发生烧毁30户以上的重特大火灾,但是,发生烧毁30户以上的重特大火灾隐患在农村依然存在,稍有不慎,容易引发农村大火。经过近年来在全县农村推行标本兼治的 “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等农村防火工作经验和措施,农村的防火条件有所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目前,取得的成绩有:一是加强了农村消防规划建设,开展农村防火有了目标和措施。二是认真落实消防工作“政府领导、行业管理、单位负责、消防监督、全民参与”的管理机制,使农村火灾有所减少,确保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州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全县着力抓好以责任制为龙头的社会消防管理工作,制订了以农村消防规划建设为重点的消防工作责任制,县人民政府分别与11个乡镇、2个管委会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乡镇政府按照责任制要求抓了落实,明确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的消防工作政绩,同时将农村防火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各级各部门按照“包保” 责任制,采取分片包干,乡(镇)干部包村寨的办法,形成自上而下的农村消防管理网络,使农村消防工作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防火工作责任制的有效落实。四是召开会议研究农村防火工作。全县农村防火工作有其特殊性,也有紧迫性,县政府逢会必讲农村防火工作,同时结合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移民搬迁工程、渴望工程和旅游村寨建设,抓好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五是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秋收和冬春火灾多发时节,定期开展农村防火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六是结合农村实际,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有关部门经常利用开展农村防火检查之机,注重引导,帮助农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防火公约》、《柴草及易燃易爆物品管理规定》、《用火用电管理规定》、《义务消防队管理办法》、等农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规范了村民防火安全行为。七是消防大队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县广播电视台的宣传作用和各乡(镇)赶集日,以发表电视讲话、播放火灾警示光碟、散发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了大量的消防宣传活动,向各村寨、各农户发放农村防火安全的资料。为推动消防宣传工作向纵深发展。八是大力加强农村 50户以上自然寨建立了一支有统一组织领导、人员分工明确并配备有一定数量器材装备的义务消防队或者护村护寨队,指导义务消防队开展防火检查,督促落实家庭防火措施,基本形成了农村防火工作自防自救、群防群治的格局。
然而,我县农村火灾情况也有不容乐观一面,形势依然严峻,农村消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推广农村防火工作的经验和措施力度还不够,农村火灾隐患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各级政府纷纷签订了消防安全责任书。但在一些地方,责任书的内容只停留在纸上,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应付检查的多,工作停留在部署上,对责任书落实工作要求不严,督促不力,部分乡(镇)政府没有按照责任书的要求抓好农村消防工作的组织、制度、措施的落实,尤其是对基层村民委员会消防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检查和组织发动不力。部分村民委员会没有组织开展消防工作,导致部分农村村寨消防工作无人抓、无人管。有的虽然开展了,但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二是部分村寨没有建立消防组织、消防工作制度和防火公约,从而导致没有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没有定期对村民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没有落实防火巡查及巡逻喊寨制度,没有落实儿童及精神病人等高危人员的监管措施,一些用火、用电、柴草堆放等方面存在的火灾隐患长期得不到整改,违章用火、用电以及儿童和精神病人放火等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极易酿成火灾事故。三是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村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群众对火灾的高发性,易发性认识不足,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柴草乱堆乱放,电气线路装得不规范,乱拉乱接,生产生活用火无人看管,对火柴、打火机等物品管理不严,这些都给火灾的发生留下了可趁之机。四是有的农村义务消防组织形同虚设,发生火灾时不能组织有效的扑救。一方面,一些农村在建立义务消防队时,把着眼点放在应付上级检查上,没有考虑扑救农村村寨火灾的实际需要,发生火灾时,义务消防队员不能快速集结和到位,不能形成足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外出打工现象很多,义务消防队没有及时根据人员外出情况,对队员进行调整和补充,造成义务消防队员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名存实亡。五是农村消防投入不足,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寨抵御火灾的能力十分薄弱。主要是消防水源不足,部分30户以上自然村寨既无天然水源,也没有修建消防水池,消防用水得不到保障,大部分村寨没有设置消火栓,配置水枪水带和手抬机动泵,有的设置了,但发挥不了作用。发生火灾时,仅靠肩挑手提,往往杯水车薪,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六是监督部门对农村检查认识不够,对30户以上自然村寨开展检查时,只停留在检查上,没有落实到督促整改上。
目前,全县农村落实“五改”做了一定的工作,如“水改”大部分村寨已基本落实上人饮工程,消防配套设施建设已在部分“水改”中有所体现,但覆盖面和施工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灭火的需要。“房改”只是从发动村民进行自行改造,进度比较慢,“灶改”每年都进行了沼气建设的规划和落实建设任务,全县已建成沼气池3000余口。“电改”已基本完成了一户一表改造。寨改工作在全县基本上没有得到落实。从全县统计的数据来看,全县有50户至99户以上的村寨115个,100户至199户的12个,200户以上的村寨3个。就这些村寨的寨改工作而言,只是在修建通村公路或进行村寨的规划时有所体现,但都不能满足防火的要求,下面,就如何实施我县农村防火的“五改工程”中的寨改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寨改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各级各部门对寨改工作的认识不够。我县农村少数民族相对较少,且村民的居住相对“东八县”又有所分散,房屋与房屋之间的距离又有所差别,认为发生“火烧连营”的可能性不大,存在侥幸心理。
二、资金缺少,没有保障。目前,全县农村寨改工作的资金是由农民以修建公路自筹或其它方式自筹的资金,从政府和有关部门专门落实或上级补助的方式的资金根本没有。为此,实施寨改资金无着落。
三、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从目前全县的实际来看,对落实农村寨改工作各有关部门基本无任何优惠政策,寨改进展慢,工作被动。
四、各项配套措施未到位。
开展农村寨改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把落实农村寨改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对落实农村“寨改”工作十分重视,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迫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对落实农村“五改”投入有限实际,改变安排布置的多,投入的少的实际。同时群众又指望上级帮助和支持,让自身出资来抓农村“五改”又十分有限,且从认识上不到位,所以工作开展起来是被动的。要全面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变被动为主动。
二、各级各部门全面实施寨改消防规划。乡镇、村和有关部门联合编制规划,按照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在进行村镇规划时,要严格按照《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划和设计,把民宅及企业的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之中。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水源缺乏、道路不畅和间距不足等问题,以提高防火救灾能力。如乡镇街道和村寨铺设自来水管网时,要同步安装消火栓,天然水源旁要设有停车位置,便于消防车吸水;要拓宽乡村间道路,使消防车畅通无阻;建房要留有足够的防火间距,饲草、柴垛、麦场最好存放在村外或远离住房,取暖、做饭用的炉灶烟囱应加高,大风天应禁火;要积极改造和更换电器线路,消除电气火险隐患。
三、寨改工作可走两条路进行。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老百姓对大村寨开辟防火线实施寨改是比较积极,为了整体利益出发,都是支持这项系统工程。但是对于搬迁,没有必要的补助,无法做好工作。为此,要抓好全县50户以上村寨的寨改工作,一方面,要以发动村民为主,充分让群众认识到实施寨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村民自觉地投入到落实此项工作之中来,使工作得到积极的落实。另一面,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相关部门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从资金和项目中“搭车”进行建设。同时,村级组织要发动群众自筹部分资金,以上级适当补助,群众出力,适当出资的方式来落实好寨改工作。从调查的情况来分析,在1个50户以上的村寨要落实寨改,需要搬迁1至3户,如果采取群众出力负责搬迁和平整地基,只需要投入2000至4000元的搬迁费就可以解决,如直接补助,需要5000元左右就可以让群众自己搬迁。从全县130个50户以上的村寨来计算,大约需要搬迁300户人家,合计投入150万元就可以解决寨改搬迁工程。所以只要各部门联合行动,扎实工作,此项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
四、农村寨改要加强配合,齐抓共管。农村消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公安、建设、工商、民政、教育、文化、农业、广电等诸多部门,必须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不断探索治理农村火灾的新路子,使农村消防工作与城镇、农村规划建设、扶贫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群众就会大力支持和协作。在实施扶贫计划的过程中,由公安机关牵头,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配合民政、扶贫、水利、建设等部门一并考虑建设,重点加强相关消防设施的配套建设。
五、合理布置,分步实施,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群众路线,这也是抓好农村寨改工作的群众和思想路线。抓农村寨改工作,归根结底是群众得到实惠,这要让群众充分明白这个道理,各级干部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群众宣传这个观点,同时,也要在实施工作中分步实施,量力而行,要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完成,不能一概而论,同步进行。
只要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齐心协力,协同配合,将农村寨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全县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坚信我县农村寨改工作一定能够完成,农村火灾就会得到有效遏制,就会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安全、舒适的消防安全环境。
第五篇:立足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
立足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
——双沟镇中心小学工作总结校本培训经验材料
校本教研,尤其是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新生长点,是创建学校特色的有效策略。因而,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化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兴校目标的根本出路。
我校立足实际,围绕找准优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务实高效的校本教研新途径,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建立健全网络,营造浓厚的校本积极氛围
科学的校本教研观,能使校本教研变成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在校本教研刚刚实施阶段,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还很不到位。部分教师甘做教书匠,不愿成为研究型的教育家,存在着三种不良心态:一是自以为是的“饱胀”心理,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相当高了,经验也相当丰富,在教学中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本没必要去搞什么校本教研;二是安于现状的“陈规”心理,这类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是很高。但担心那些新的教学理念会冲击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模式和风格,自己会无所适从,因而缺乏搞校本教研的“原动力”;三是谈研色变的“畏惧”心理,他们认为校本教研是高深莫测的工程,自己不是那块料,况且搞教研会分散精力,如果导致教学成绩下降,会成为“末位淘汰”的牺牲品。因此,我们的校本教研,首先从观念入手,解决全体教师关于校本教研的思想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校本教研观,理解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我们通过专家讲座、诠释理论——观摩现场、学习经验——集中讨论、把握实质——宣传发动、形成共识——以点带面、掌握要领五个轮回的学习、讨论、宣传工作,广大教师认识到“校本教研”是将原本属于学校教育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机会和权利归还给他们。通过课改知识考试,专家讲座,全校性校本教研理论专题学习,使老师们了解到“校本教研”的内涵,弄懂新课程校本教研强调的八个基本理念:第一:校长是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第一负责人;第二,学校、教室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第三,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第四,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是解决学校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和突出问题;第五,校本教研的主要研究方式是行动研究,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而进行的研究;第六,校本教研三个核心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第七,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必须放在理念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老师自我提升上;第八,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点是促进三个发展,即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发展。根据上述八个基本理念,我们提出了我校新课程校本教研的总体思路,即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促进三个提高,达到五个体会。
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个结合: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广相结合。
按照这个总体思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我们在建立健全制度上做到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职责明确。首先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电教管理员,办公室主任为成员,加强领导,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全程监督。
二是确保校本教研制度,科学规范,便于操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必要、合理、科学的校本教研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开展,规范化运作,实效化进行的有力保障。为此,我校在广泛征求各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上至校长、下到每位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基本职责与要求,拟定了具体的校本教研工作目标。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课题管理制度,上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各管理部门职责制度,将其汇编成册存档,并向责任人下发相关制度,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全面落实。同时,我们还利用教工大会、宣传栏、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作用与措施,在校内营造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氛围。
二、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一)不断总结反思,升华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不是在教学中成长,而是在自我反思中成长。”为帮助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实践、总结、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
(二)找寻平台,倡导同伴互助,促进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活动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但都必须突出一个“研”字,突出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探究,体现“主题性”、“全面性”、“创新性”、“有效性”、“多样性”、“科学性”六个特点。
1、建立读书常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现今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迅速,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我们坚持“四确定”和“一展览”。“四确定”:即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主持人。“一展览”:即学期结束举办一次展览,在检查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的基础上,将优秀笔记对全体教师展览。间周一次政治学习,由校长带领大家学习,提高教职工政治理论素养,加强教师师德修养;间周一次业务学习,由副校长带领人员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需要,自行选择教育书籍阅读,做笔记。
2、扎根课堂教学,锤炼教学艺术
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我校以课堂为校本教研主阵地,主要采取以下六条途径,锤炼教师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结对学艺。签定“拜师学艺”合同,并要求双方认真履行合同内容。跟踪指导。将各学科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定期听课、交流、评价、指导。学期末为被指导的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发展鉴定,鉴定结果记入教师目标管理档案。
(三)资源共享,实施专业引领,提升教研层次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在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专业研究人员、专业理论的指导,因此,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十分重要。
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总体要求是:“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引领形式上分四个层次:
1、学校每期举行2—3次专讲理论讲座;教研组每周一次理论学习交流;教师每周利用3个小时进行网上学习;教师每期自学一本专业书籍。在专业引领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必须与自身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专业引领的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
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具体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多交流”。所谓“请进来”,就是请专家、学者来校诠释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传播新信息、新动态。我校在近年来,先后请区教研室领导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反复学习、集中讨论、个人反思,全体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素质教育的要义,新课程理念进课堂、课题研究策略等有了全新认识,为我们洗刷了头脑,指明了方向,交了钥匙,深受老师们欢迎。同时,我们还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与镇内先进学校结成兄弟校进行交流,打开了与外界沟通与交际的门户。所谓“走出去”,就是派本校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观、交流取经。近年来,我校先后派出近20多名骨干教师赴外学习观摩、听课,带回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教研评价,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的宝贵经验。对于“走出去”的骨干、教师,我校规定做到“三个一”:即提交一份完整的资料(经验材料等)交教导处存档,做一场高标准的汇报讲座,谈别人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谈自己的感触和体会,谈会后对学校的建议与设想。上一堂高质量的移植课,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
通过走出去这一做法,锻炼一大批骨干教师,培养一大批青年教师,他们的作用在新课改中已得以彰显,学校对这些校本教研骨干实施动态管理,并继续积极扶植,委以重任,如担任课题负责人,承担校本培训任务,示范教学,结对带徒等,引领他们向更高一层发展。
三、实施主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教科研一体化
为了将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我校把课题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研究主线。围绕课题调整学校各项工作,把教学、教研、科研三者整合起来,把校本教研活动变为课题研究的过程,使课题研究融入到学校工作的血液循环之中,使学生和教师自然地归属到课题研究实践中,确保研究的步步落实到位。
转变教师的课题研究取向,引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自己的研究问题,大课题和小课题兼顾研究。
所谓大课题,是指已立项的课题,我校要求教师们留心教学中生发的新问题,个人解决不了的,经过提炼形成课题,以课题为龙头,组织研究团队,集体攻关。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在研课题一项,各教研组承担子课题15项。
所谓小课题,是指未立项的校级生成课题,我校将有研究爱好,有研究热情,有一定研究水平的中青年志愿者组织起来,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持人,但不定中心发言人。对我校教师日常教学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会诊”,展开研讨,形成共识,指导教学实践,解决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校本教研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速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引领着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迈进。我们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校本教研,与教师建立校本教研共同体,推动校本教研向深层发展。关于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校本资源,以及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四者如何有效的整合,我们还很困惑,有待于下一步实践和摸索。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