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联网审计交流材料
财政联网审计交流材料
财政审计的做法近年来,县审计局积极开展财政联网审计工作,在审计实践中实现了“预算指标-预算执行-财政集中支付”各环节、全过程审计,有效发挥了审计实时预警和监督作用。但随着财政联网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财政联网审计工作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就财政联网审计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实践与应用
(一)财政资金实现全覆盖
联网审计系统采集了总预算会计、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中心、非税收入等电子数据,覆盖了一级、二级预算单位,涵盖了“预算指标-预算执行-财政集中支付”全过程;铺设了千兆专用光纤,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采集当天发生全部财政数据只需五分钟左右,而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采集,做到了实时更新数据,审计人员可以应用最新的电子数据实施审计。
(二)审计数据实现集中汇总
借助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将非联网数据导入到联网审计系统中,既可以利用服务器的高性能运算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又实现了从零散数据到审计数据库的集中,使审计数据得以共享。如我们在“五项社保”基金专项审计中,把“五项社保”的财务、业务数据导入到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中,计算机人员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对海量业务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后,存储在服务器中。在当年的预算执行审计中这些数据又为预算执行审计所用,并且在次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审计时又得到应用。逐步积累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开展纵向深度分析,宏观长远预测等提供依据。
(三)审计实现动态监控
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动态监测功能,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及时发现并核实审计疑点,查处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从而增强了审计监督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由定期向经常的转变,使审计“预防”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我们以国库支付明细为基点向支付时间、预算单位、预算科目、摘要等维度延伸,动态监测财政支出状况,对大额支出项目、支出单位开展审计调查,实现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思路。如:在对20xx年国库支付数据进行动态监测时,发现补发教师绩效工资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最高,将此列为20xx年的审计调查项目,以查明是否有违反绩效工资政策乱发钱物及突击发钱等现象;以国库支付明细为基点向摘要等维度延伸,发现公务接待费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较大,进一步向预算单位延伸,出现某单位公务接待费排列第一,立即对该单位进行了招待费专项审计,查处、纠正违纪违规问题,达到了降低行政成本,严肃财经纪律的目的。将预算数据与国库支付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了随意调整预算指标的问题,将此作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问题向人大报告,督促财政部门加以整改,促进其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充分发挥了审计震慑力。
(四)审计工作实现高效率 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采集的数据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可以通过开展横向对比等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为审计立项提供数据依据,使审计立项更加科学、有效。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在审计立项时就可以通过财政联网审计查阅被审计单位的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财务数据,掌握其基本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数据分析,为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提供依据。在审计调查阶段审计组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下载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财务数据,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前已经确定了审计重点,做到了心中有数,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查账找问题,而是带着疑点找问题。在开展审计项目时,通过纵向对比,使审计重点、审计目标更加明确。利用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通过asl语句将审计业务人员的经验方法编写成审计方法,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利用这些审计方法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自动审计,实现全面预审。如通过预审提交的审计疑点发现会计核算中心的大部分会计凭证存在多借多贷等会计处理不规范的问题,通过与会计核算中心沟通后,这些会计技术方法有问题得到了纠正。
财政联网审计的开展使审计获得了大量有用的、多种类型的信息,通过数据的多维分析的方式对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同级单位横向对比等宏观信息进行总体反映,一方面可以摸清全部财政资金的分布状况、总量规模、资金投向,实现了财政支出由功能分类向经济用途分类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资金动态、实时的特点及全面、多维的数据量,使审计工作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提升了工作层次,构建了“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财政审计大格局。
二、困难与问题
财政联网审计创新了审计工作手段,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扩大了审计工作影响,但是通过审计工作实践,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难点与问题,主要包括:
(一)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是《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持审计通知书才能实施审计,被审计单位应依法提供电子数据,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但对财政联网审计这种全面、实时、动态审计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新修改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也没有涉及这种情况,只能靠地方政府和
财政审计的做法近年来,县审计局积极开展财政联网审计工作,在审计实践中实现了“预算指标-预算执行-财政集中支付”各环节、全过程审计,有效发挥了审计实时预警和监督作用。但随着财政联网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财政联网审计工作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就财政联网审计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实践与应用
(一)财政资金实现全覆盖
联网审计系统采集了总预算会计、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中心、非税收入等电子数据,覆盖了一级、二级预算单位,涵盖了“预算指标-预算执行-财政集中支付”全过程;铺设了千兆专用光纤,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采集当天发生全部财政数据只需五分钟左右,而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采集,做到了实时更新数据,审计人员可以应用最新的电子数据实施审计。
(二)审计数据实现集中汇总
借助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将非联网数据导入到联网审计系统中,既可以利用服务器的高性能运算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又实现了从零散数据到审计数据库的集中,使审计数据得以共享。如我们在“五项社保”基金专项审计中,把“五项社保”的财务、业务数据导入到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中,计算机人员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对海量业务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后,存储在服务器中。在当年的预算执行审计中这些数据又为预算执行审计所用,并且在次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审计时又得到应用。逐步积累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开展纵向深度分析,宏观长远预测等提供依据。
(三)审计实现动态监控
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动态监测功能,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及时发现并核实审计疑点,查处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从而增强了审计监督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由定期向经常的转变,使审计“预防”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我们以国库支付明细为基点向支付时间、预算单位、预算科目、摘要等维度延伸,动态监测财政支出状况,对大额支出项目、支出单位开展审计调查,实现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思路。如:在对20xx年国库支付数据进行动态监测时,发现补发教师绩效工资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最高,将此列为20xx年的审计调查项目,以查明是否有违反绩效工资政策乱发钱物及突击发钱等现象;以国库支付明细为基点向摘要等维度延伸,发现公务接待费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较大,进一步向预算单位延伸,出现某单位公务接待费排列第一,立即对该单位进行了招待费专项审计,查处、纠正违纪违规问题,达到了降低行政成本,严肃财经纪律的目的。将预算数据与国库支付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了随意调整预算指标的问题,将此作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问题向人大报告,督促财政部门加以整改,促进其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充分发挥了审计震慑力。
(四)审计工作实现高效率
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采集的数据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可以通过开展横向对比等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为审计立项提供数据依据,使审计立项更加科学、有效。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在审计立项时就可以通过财政联网审计查阅被审计单位的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财务数据,掌握其基本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数据分析,为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提供依据。在审计调查阶段审计组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下载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财务数据,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前已经确定了审计重点,做到了心中有数,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查账找问题,而是带着疑点找问题。在开展审计项目时,通过纵向对比,使审计重点、审计目标更加明确。利用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通过asl语句将审计业务人员的经验方法编写成审计方法,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利用这些审计方法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自动审计,实现全面预审。如通过预审提交的审计疑点发现会计核算中心的大部分会计凭证存在多借多贷等会计处理不规范的问题,通过与会计核算中心沟通后,这些会计技术方法有问题得到了纠正。
财政联网审计的开展使审计获得了大量有用的、多种类型的信息,通过数据的多维分析的方式对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同级单位横向对比等宏观信息进行总体反映,一方面可以摸清全部财政资金的分布状况、总量规模、资金投向,实现了财政支出由功能分类向经济用途分类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资金动态、实时的特点及全面、多维的数据量,使审计工作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提升了工作层次,构建了“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财政审计大格局。
二、困难与问题
财政联网审计创新了审计工作手段,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扩大了审计工作影响,但是通过审计工作实践,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难点与问题,主要包括:
(一)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是《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持审计通知书才能实施审计,被审计单位应依法提供电子数据,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但对财政联网审计这种全面、实时、动态审计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新修改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也没有涉及这种情况,只能靠地方政府和
部门间协调,如果发生行政诉讼,败诉的可能性非常大。对联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仅靠“审计建议函”等方式反馈给被审计单位,没有法律效力,起效不大。二是财政联网审计目前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指南,如网络安全设置、采集数据方式、数据分配管理、审计预警结果运用等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靠应用单位自己采取措施管理。
(二)审计外部环境不适应。财政部门积极推行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制度改革和“金财工程”建设,为财政联网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审计环境。在通过财政联网审计过程中发现财政部门的四项改革还不尽完善,如部门预算编制不细、国库集中支付执行不全、操作人员违规规定随意删改预算数据等问题,使得财政联网审计采集的数据不全、不实,影响了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应用。
(三)审计风险“潜滋暗长”。财政联网审计能够适时、准确、快捷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这在给审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审计风险,如资源的共享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同时计算机病毒侵袭、不合理操作以及硬件损坏等问题也会导致数据毁损或丢失,严重时可能破坏被审计单位的整个系统,从而带来显性或隐形的审计风险。
(四)审计人员素质不高。财政联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熟练掌握oracle、sqlserver、db2等数据库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知识,财政业务知识等。只有具备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人员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尤其是我们基层审计机关,这样的复合型人员非常缺乏,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部署和维护甚至更换数据模板都依赖于软件公司,就更难说在审计工作中能较好的做到财政联网审计工作实践。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网审计的法律法规
上级审计机关及相关立法部门应尽快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问题,使审计工作在法律的约束指导下更好地发挥其建设性作用。应尽快出台财政联网审计准则或财政联网审计工作指南,使之成为审计人员在实施财政联网审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和专业指南,并作为判断财政联网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以规范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关审计行为和审计管理。要明确建立财政联网审计管理制度,包括跟踪作业制度、日常监控结果应用制度、审计人员权限管理制度等,开发相应的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电子监控子系统,对审计人员的所有操作进行全程监控,以加强审计管理。
(二)进一步深化创新财政联网审计
积极探索如何把预算指标管理、总预算会计和财政集中支付审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从业务管理流程的角度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一体化审计。探索财政联网审计的数据大集中审计,由于财政部门使用的信息系统基本一致,上级审计机关可利用审计业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的优势,通过审计内部网将下级审计机关采集的本级财政数据,利用财政数据审计分析模型开展远程审计,将审计的问题反馈给地方审计机关查证和落实,以提高财政审计的效率和威慑力。
(三)进一步优化财政联网审计系统
对财政联网审计系统进行优化,主要解决审计管理系统的审计项目信息不能自动导入到财政联网审计系统、服务器重启后不能自动采集数据、补丁过多、操作过程繁琐、数据采集模版制作复杂、浏览下载电子数据速度比较慢的问题,使得财政联网审计系统能更好为审计工作服务
第二篇:国内外联网审计比较
国内外联网审计比较
一、计算机联网审计
在国外,特别是欧洲、北美洲等发达国家,他们普遍在计算机联网审计方面起步较早、联网审计经验丰富。在德国,联邦审计院与财政部的联网系统已经运行了十年,该系统同样是实时提取数据,完成信息共享。只是这个系统对审计法院内部直接访问财政部系统的人员有权限要求。在挪威,审计部门在对方财务系统里安装一个定期发送数据信息的软件(双方协商好什么时间、哪些数据完成定期发送),审计端安装有一个中央接收器,信息经过加密处理后,通过互联网传送到接收器上,审计人员将接收器里边的数据传送到数据捕获系统,再从数据捕获系统传送到审计内网。该套系统并不是实时发送信息。
但是对于我国来说,由于整体网络建设起步较晚,网络环境、特别是广域网接入环境不太成熟,对审计部门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审计工作造成了困难。直到九十年代,我国还在进行非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审计工作。
二、政府提供网络基础平台
在政府为联网审计提供网络基础平台和技术保障方面,国内与国外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政府机构享用国家财政拨款、政府专门机构负责搭建的统一网络平台,并且所有的网络维护和运营工作也由政府来承担。以德国为例,德国原来的首都在波恩,后来由于东西德合并,首都迁到柏林。考虑到部分联邦机构还设在波恩,包括联邦审计院也在波恩,德国政府特别建立IVBB系统,IVBB是德国联邦政府机构信息网络平台的简称,该系统使所有联邦机构都可以通过网络相连。
这与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中国,政府有打算为国家各个部委提供网络基础设施,但还在落实当中,致使不仅先期启动的海关、税务、银行等部门自行组建网络系统,目前本应纳入政府统一网络平台的部门也有可能因此而自行组建网络系统。
三、联网审计的法律保障和法律环境
在法律保障方面:国外的宪法或者财政法对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有明确规定,除特别加以说明的信息不允许公开以外,不说明的信息都可以公开。在法律环境方面:公民对法律的认识以及执法守法意识非常好,对法律条款的理解和认识比较透彻。
尽管我国近年来完善了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我们在法律环境上还有所欠缺,公民的守法意识不强,而且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不透彻。
四、我国联网审计的优势
首先,我国在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监督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上比国外要好。由于中国处于经济腾飞的重要时期,经济活动非常活跃,导致我国经济信息量比国外多,涉及的审计内容比国外复杂,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现行阶段的客观情况所在。国外近年来对中国的金融审计非常有兴趣,对我国利用数据仓库等技术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探索表示称赞。
其次,联网审计起点高、发展快。虽然我国在联网审计上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发展模式,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再次,我国在审计信息化方面的科研成果显著。国家审计署在计算机联网方面下一步的工作更多的是侧重在工程研究层面上,他们已经将工程中的核心技术在国家申请立项,利用国家的高新技术成果,比如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等技术,为联网审计提供支持,这当中也包括对国家863课题中新技术的采用。
第三篇:财政审计
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又称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是政府审计的一种形式。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篇:浅谈财政审计大格局
浅谈财政审计大格局
曲铁胜(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办)
摘要: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财政审计的思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2009年,审计署党组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财政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本文从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的提出背景、意义,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念、特点,大格局财政审计需关注的重点问题,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的提出背景、特点和意义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指导下,有效统筹整合审计资源,以推动建立完整统一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为总体目标,以财政资金审计为主要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转移支付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收入征管情况审计为基础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的提出背景。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财政审计的思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2000年,审计署成立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开展财政审计一体化试点,2005年,审计署整合各特派办财政审计资源,开展财政审计“大兵团作战”试点。但是,社会各届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审计工作本身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全国人大希望审计工作报告进一步增强整体性、时效性,避免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情况与财政决算报告在上存在差异的问题。同时,要求审计工作报告进一步突出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方面的内容。
2.各级地方政府希望能够减少在一个省(市、县)多次进点审计的问题。
3.财政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财政审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审计署党组在全面总结以前财政审计一体化经验的基础上,从切实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时效性出发,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
(二)财政审计大格局的主要特点。
1.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组织协调更加统一,即统一方案、统一培训、统一进点、统一组织实施。
2.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时效性更强,避免跨报告的问题。
3.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目标更加清晰,紧紧围绕“两个报告”安排审计工作。
4.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整体性更加突出,各个审计项目之间及其与总体审计目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5.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范围更加集中,主要反映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6.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论指导是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意义。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财政审计工作,落实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的财政审计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克服目前财政审计力度不够、资源分散、层次不高等问题,最大程度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迫切需要,是促使财政审计从体制、安全、绩效的角度来审视国家财政运行系统,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的重要途径。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有利于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视野,统筹安排部门预算、民生资金、经济责任、政府扩大内需资金、政府决算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形成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二、大格局财政审计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过程中,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收支平衡难度加大,预算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支出管理更加复杂,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因此,大格局财政审计关注的重点
应该是带有全局性、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通过揭露问题,分析原因,促进改革,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推动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具体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关注中央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
大格局财政审计,要认真贯彻20字审计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紧紧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重点关注中央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通过审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关注健全统一、完整的国家财政。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财政就不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政权,就不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我们现在的国家财政,严格意义上讲包括一般预算、资本经营预算、债务预算、基金预算。目前真正纳入预算的是税收;债务既没有进入国家预算,也没有纳入预算管理;外债当中的还债支出进入了预算,但外债收入没有进入预算;资本经营没有预算;不少基金都没有纳入国家预算;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相当一部分进不了地方预算,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资金也进不了预算。因此,大格局财政审计要关注健全统一、完整的国家财政。
(三)关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现在的财政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健全完善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尤其是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的不匹配问题,特别是基层财政困难较大。二是转移支付制度需要完善。三是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建设需要加强。在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合理的产业分工就会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财政体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进行改革、完善。
(四)关注健全完善财政法制。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但目前财政政策的实施、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的设计、财政管理的法律依据等都很不完善,有些法律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导致在财政运行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在大格局财政审计中要关注这些问题,促进财政法制的健全和完善。
(五)关注不断完善和灵活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
在大格局财政审计中,要关注一些地方政府越权开减免税口子,自定税收优惠政策,先征后返等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问题;要在对财税部门的审计中关注现行财税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进一步完善政策;要关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防范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互相转化;要在专项资金审计中,关注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
(六)关注财政支出结构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财政支出结构在逐步优化,但还不够,资金使用效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的基本职能应当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大格局财政审计要关注财政支出投向竞争性领域的问题,关注行政运行成本偏高的问题,关注一些法定支出在不同地区间苦乐不均的问题,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七)关注地方政府负债与财政风险。
财政风险主要体现在财政赤字风险,呆帐、坏帐风险,债务风险。当前地方政府负债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债务规模大、缺乏统一管理,债务率、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偏高,逾期债务的比例较大, 使财政背负许多不该承担的包袱, 甚至超越财政的承受力,引发财政风险。大格局财政审计的重点是摸清家底,特别是要掌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实际状况,推动建立公开规范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控制机制和债务管理制度。
(八)关注预算管理改革。
重点关注政府预算与部门预算不一致的问题,预算与决算差异较大的问题,代编预算与“打捆”预算的问题,国库资金管理与财政专户管理的问题,隐藏财力性资金的问题,非税收入征管的问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问题,基金预算管理的问题,结余资金管理的问题,超收收入安排使用的问题,开发区财政预算管理的问题等。
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深化财政审计工作,落实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的财政审计目标的重要举措。各级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加强财政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财政审计大格局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财政审计项目的方案审定、人力资源调配、审计过程控制、重大问题处理、审计报告审核等事宜。
(二)树立国家财政审计的观念。
刘家义审计长在谈到财政审计时指出,我们现在从事的财政审计都是国家财政审计的某些方面,没有站在“国家财政”这个全局上,更没有站在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观念上从事财政审计工作。所以,各级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国家财政审计的观念,站在国家财政审计的高度开展审计工作。
(三)创新工作思路。
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需要审计人员树立“创新才能发展”、“没有持续创新就没有持续发展”的观点,不断丰富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和内涵,不断总结财政审计大格局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不断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方式方法,实现审计经验到审计知识、审计知识到审计智慧的飞跃。
(四)学习财政、熟悉财政,掌握财政运行规律。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我们如果对国家财政体制、制度、政策、法律、运行机制,不是十分了解,不能掌握全部运行规律,就搞不好国家财政审计。所以,我们要真正搞好财政审计,首先要学习财政、了解财政,真正把握财政运行的规律。(曲铁胜)
第五篇:财政审计工作总结
财政审计工作总结
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依据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财政预算,对本级财政及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以及组织政府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开展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已经成为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依法理财,规范财政管理,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以来,各级审计机关经过多年研究、摸索、总结,应该说基本掌握了一套较为可行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预算执行审计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和不平衡,面临一些困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势必影响今后预算执行审计的发展。
一、制度层面设计不合理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由地方同级审计机关对本级的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审计。这种权限设计实际是不科学的,按照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地方审计部门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人事、财政等管理权限都在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反过来要监督政府自身,本来就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再加上本级预执行审计中发现的地方财政行为的不规范性和违纪问题,均与本级政府的财政意志、政府行为、财政利益密切关系,如:近几年出现的虚假财政收支、高额的招商引资、违规减免税费等引起的损失,无不是政府为完成考核所致;同时,为了稳定部门利益,照顾人情关系,各利害部门甚至政府都会出面要求审计监督不要过严,结果造成预算执行审计监督不力,流于形式。曝光、处理的大多是一些既无关地方财政利益,又无关违规制约的问题。最后形成的审计结果是“和谐”的。同时,财政审计工作报告在向人大报告前,需先经同级人民政府把关,导致审计结果中部分内容被“过滤”,或者是表述含糊笼统,使得人大根本无从掌握完整、真实的情况,无法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有的问题即使送到人大,由于领导层面的沟通,人大也会主动要求从审计报告中删除。
二、监管机制问题导致审计对象和内容缺失,影响审计的完整性。
这突出表现在受审计体制和审计管辖范围的限制,基层审计机关在“同级审”中,应纳入审计的单位而未纳入,应审计的内容而不能审,造成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内容不够完整。《审计法》明确规定同级审中应包括本级财政全部收入和支出,但现实中因“审计管辖范围”的限制,形成了《审计法》所要求的和实际操作上的矛盾,无论在监督对象上,还是在审计内容上不能完全到位,形成审计“真空地带”。按照现行审计体制的规定,国家税务局在地方的各级机构不属于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对象,因此地方审计机关对国家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收中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不能进行核实,而国税部门负责征收的增值税、消费费、所得税,是税收收入的主体,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税源的管理及征收情况对基层财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审计机关无权对其实施审计监督,中央审计机关又无力年年审,国税入库、提退代征手续等情况无法审计核实,对国税代征的地方收入,只是抄录财政账薄和报表上的一些数字,缺乏审计取证应具备的客观性、完整性。另外,一些坐落在地方的国有商业银行、非地方的商业银行、驻地方的省直属部门单位不同程度地与地方财政收支有关,不经审计或审计调查,资金状况就无从知晓,审计对象及内容的缺位,影响着同级审的质量。
三、受审计水平所限,基层同级审内容单一。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应依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因此,监督财政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就是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由于人力和技术上的原因,现阶段基层的大多数审计机关把预算执行审计目标主要定位在真实性、合法性上,在审计中,把核实财政收支、摸清家底、揭示问题作为审计具体目标,而对预算的编制环节关注不够、对预算支出的结构分析不够、对财政支出的效益性重视不够。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确立,财政收支行为逐步得到规范,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成了人大、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审计部门就必须围绕财政支出效益做文章,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应逐步由真实、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这也是审计机关在今后财政审计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四、审计整改难以完全到位弱化了同级审计的权威性。
规范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是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由于受审计环境、执法手段、滞后的财经法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审计机关大都不能正确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存在审计执法不能完全到位的情况。审计处理上大多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避重就轻,形成的审计报告大都是点到为止,不痛不痒,尤其是影响到本级政府或政府部门利益的重大问题,很难如实反映到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计处罚上只是象征性的或者干脆不作处罚,在客观上起到了庇护纵容的作用,致使有些单位违纪违法问题屡禁不止,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上基本上是能整改的就整改,不能整改的也就得过且过,形成年年审,年年问题老面孔。
五、审计风险难以有效防范影响了审计效果。
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性和复杂性,使得预算执行审计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审计的风险。这既有外部环境诸如审计体制制约、受长官意志支配,审计对象、内容不完整等等因素影响,又有审计自身因素影响。从审计自身来说,主要有审计人员的预算执行审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采取的措施不到位。一是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缺乏法律上的保证措施,即使推行承诺制,对被审计单位不愿签定承诺制制度的行为,无法制裁。二是延伸审计力度不够。由于受审计力量及审计时间的限制,审计常常是“点到为止”,而且往往只注重资金的静态审计,忽视动态审计。三是审计调查中对财税部门内控制度的测试重视不够。审计内容和重点难以突出,凭以往经验审计就带有盲目性。四是审计手段简单、落后,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解决上述困境的几点意见:
一、改革预算执行审计组织方式。
要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就需要改革现行本级审计监督的方式,实行上级审计机关为主、本级审计机关配合的联动审计方式。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预算执行审计是个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审计机关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及时沟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要着力解决“上审下”与“同级审”两张皮的矛盾,增强预算执行审计效果。对国税审计这一块,在不改变现行审计管辖权的情况下,对审计署当年不纳入延伸计划的,应授权地方审计,纳入当年计划,可组织地方审计机关派员参与,掌握与地方财政收入有关的资料。地方审计机关查出问题属于上一级问题将情况上报,属本级问题由本级审计机关依法处理。上级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与下级财政相关的情况,也要及时通报给下一级审计机关,真正建立全方位的监督协调配合机制。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监督空白点。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效能和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减少地方政府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干预。积极建立审计机关直接向人人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制度,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
二、找准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和定位。
预算执行审计是永恒的主题,但这并不是说预算执行审计模式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财政的指导思想必须转变,审计目标必须适应财政体制的变革。现阶段要在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的基础上,逐步向财政收支的效益性上转变。当前,就是要通过审计,促进财政部门树立效益的观念,建立和完善适应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财政支出效益考核评价体系,基层审计机关要积极大胆探索,对财政支出效益、税收征收成本进行审计,在各预算执行单位中推行行政管理成本审计,积累成功经验和有效的方法,使预算执行审计目标真正向效益性转变,充分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高层次的作用。
三、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的规范化。
一方面建议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结果运用。对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问题整改不力的单位负责人要引用问责机制,将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任免奖惩等挂钩,使领导干部不能也不敢干涉审计查处问题,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严肃性。探索适时取消审计结果报告制度,审计情况直接向人大报告,把审计监督真正纳入到国家宏观治理体系中,确立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要强化自身法规体系建设,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协查制度,使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经常沟通,及时反馈预算执行审计情况,要以省级审计机关为中心建立预算执行审计资料数据库,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为财政审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通过学习提升人员自身素质。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上级机关要多办一些讲座、专座,充实审计人员知识,同时,组织审计人员进名校,开拓审计人员视野。二是要建立审计专家库,要从各行各业遴选行业专家,把专家纳入审计人才库中,为绩效审计提供专业支持。三是要选择一些成功预算审计实例,进行总结和归纳,供业务人员观摩学习,提升审计人员思维能力。只有在人员培训上做到上下一盘棋,形成经常性的轮训制度,分层次培训审计人员,才能使审计人员不断地及时更新知识、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和技能,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