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经验材料篇一

时间:2019-05-13 03:0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标准化经验材料篇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标准化经验材料篇一》。

第一篇:农业标准化经验材料篇一

农业标准化经验材料

加强领导不断创新推进农业标准化

示范带动有为求位服务经济大发展

近年来,在省、市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一直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亮点工程来抓,在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次受到上级及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先后有2人获得国家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省级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和县农业科技成果奖励。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协调配合,有为求位

多年以来,我局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将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特色工作来抓。牵头召开了由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以政府名义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质监局、农机局、水利局、商业局、粮食局等涉农部门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健全了乡、村领导小组,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组织体系。领导小组各部门分工负责、任务明确、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同时,我局在政策制定、经费保障、评优评先等方面向标准化工作倾斜,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待遇,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潜心搞好本职工作。

为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质监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者的作用,我局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一方面坚持经常向县领导汇报请示制度,凡涉及到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大事项,都由“一把手”向政府主管领导汇报沟通,以征求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及时与各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情况,密切关系,使它们对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支持、紧密配合。2005年年初,县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实施作为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要求质监部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项目的指导、帮扶力度,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随着标准化工作成效的不断凸显,质监部门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得以日益提升。

二、科学规划,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规划是推动工作的前提,示范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为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正确把握省、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对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目的、分步骤加以实施。首先是《*****》、《******技术规范》两个地方技术规范经过省级专家评审上升为***省地方标准,新制定出了《**银鱼养殖技术规范》和《优质果桃栽培技术规程》2项农业技术规范;其次是05年新申报了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项目、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项目和一个市级农业标准化项目,并且完成了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的起草和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第三是加大示范引导,在**镇实施了500亩优质柴胡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水库5万亩水面开展了陆浑银鱼无公害养殖示范。

一年来,我局所承担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获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合格证书,承担的***香菇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一次性通过省局组织的验收。截止目前,全县共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技术规范29个,涉及水利、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技术规范的实施和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开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也通过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了与县委、县政府的沟通,搭建质检部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发挥了综合效应,效果比较明显。

三、健全网络,加强培训,协作创新

标准实施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服务网络,拥有一支熟知标准化知识的服务队伍。为此,县政府确定由我局牵头,组织县直各涉农部门、各乡镇有关站所以及农民技术骨干等全县农业科技人员建立了一支农业标准化实施推广队伍。通过造册登记,把这些人员统一纳入我局标准化网络,实施动态管理。为了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使之能自觉地学习、掌握、执行标准,我们始终把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年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简报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各乡(镇)也利用板报、标语等不同的宣传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只有实现农业标准化,才能使农业生产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才能给农民带来经济实惠,才能给社会增加效益。目前,县政府也已将农业标准化项目纳入县科技成果奖、县科技推广奖进行评选,对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如今,我局通过培训宣传,培养了大批基层标准化人员,他们不仅懂得许多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标准化基本知识,成为活跃在各示范区指导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行家里手。

总之,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我县“三农”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称赞,巩固了我局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促进了其他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有为才能有位”,只有选准服务地方经济的突破口,通过扎实有为的工作,才能真正确立“政府需要、企业欢迎、人民信赖、社会赞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形象,也只有情系“三农”,为民办实事,为政府分忧,才能赢得政府的支持、人民的信任。

二○○六年一月十一日

第二篇: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经验漫谈

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经验漫谈

中国质量新闻网2005-05-27 00:00:00

农业标准化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全球化而诞生的。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安全、绿色、优质的日益需求和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农业标准化迅速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综观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等发达国家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实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严格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是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从客观上对促进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贸易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标准化是随着农产品国内和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的开展而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当今发达国家,尽管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仍然相当重要,特别是以农业标准化为技术支撑的组织化、产业化及市场化程度普遍较高,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标准化,而且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支撑体系。美国

美国制定的农业政策和法规以促进农产品营销、加工和出口为主要目的,有关标准化工作也都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美国与农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有4部,即“联邦谷物标准法”、“农业营销法”、“联邦种

子法”、“联邦食品药物化妆品法”。其中前三部法律由联邦农业部负责实施,后一部法律由联邦人类事务部负责实施。在农业部内,联邦谷物检疫局负责联邦谷物标准化法的落实和实施,具体组织制定小麦、玉米、大豆等12种谷物和油料产品的规格标准,并负责检验出证。这些标准和检验对国内来说是自愿的,但在发生纠纷时是强制的。事实上,强制国内贸易利益的各方以这12种谷物油料的标准为最终依据,对出口来说是强制执行的。美国每5年对标准复审一次,但一般只做小的修改———如小麦标准,近80年来几乎没有变动,只在1992年增加了蛋白质含量指标作为参考指标列入标准。

农业部联邦农业服务局负责实施“农业营销法”,制定水果、蔬菜、畜、禽等农产品标准,现有标准达400个,主要是农产品分类分级和检验方法标准。这些标准均为自愿性的,在实质上与谷物标准一致。农业部还负责“联邦种子法”的实施,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营销环节实施标签制,种子质量通过明示进行担保,其检验方法标准使用国际通用的ISTA规程;二是在生产和种子加工过程中建立“良好行为规范”,该规范由农业部制定,是指导性的。人类事务部食品药物管理局负责“食品药物化妆品法”的实施,同农业有关的仅涉及农副产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与卫生的限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是强制性的。

欧盟

欧盟有比较健全的农业标准化法律,对ISO、CAC等大多数是直接采用,其原因在于欧盟国家直接参与了上述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从而

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结合在一起。法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在欧盟具有代表性,该国从事农业标准化的机构有两类,一是政府的,如法国消费部反诈骗质量管理处、生产交换局、国立农业研究院等;二是民间的,如法国标准化协会,该协会设有农业、卫生和包装处,从事农业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并与法国农业部有密切合作关系,受农业部委托承担该部赋予的标准制定任务,或在政府的支持下,承担ISO、CAC、欧盟等有关农业方面的标准制定任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优质产品,使用优质标签;载入生产加工技术条例和标准的特色产品。使用认定其符合条例和标准的合格证书;以特殊方式生产符合生物农业要求的产品,使用生物产品标志;来自特定产地、具有该地区典型特征的产品,以某产地产品命名。该制度是建立在自愿参与、自觉遵守产品质量承包协议和有第三方监督基础之上的,它强调的是对农产品品质真实情况的证明。

日本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农林产品标准调查会”是该国的农林产品标准化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制订、审议和调查日本农林标准(JAS)和标准的普及宣传工作。农林水产省下设有专门的农林规格检查所,分布在各地,负责按JAS标准进行检查并检查品质表示符号(即农林产品认证标志)的符合情况。同时还制定了“农产品检查法”、“饲料安全法”和“肥料管理法”等法令。目前日本共发布了JAS标准409个。日本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包含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工艺、农产

品的标准化等3个方面:

(1)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及坡面的绿化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和标准。

(2)生产过程和工艺的标准化。日本对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农作物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特性试验方法和方案,到品种育成后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工艺规程,以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和贮藏方法等都非常具体。

(3)农产品的标准化,在日本市场流通的农产品,都是加工后符合一定标准的农产品。日本有严格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体系,其中商品规格体系是限制商品进入日本市场的有效手段,分为强制型规格和任意型规格两种,JAS规格(农产品)多为任意型规格。

日本是蔬菜进口大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制定了严格的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分级标准、包装规格标准、标识标准,其含义分别为:

(1)分级标准。日本的农产品一般分为L、M、S级,分级标准因品种标准而异,按商品的重量、长度、直径或综合这些指标分级。

(2)包装规格标准。包括包装重量、尺寸、材料、方法和标识。

(3)标识标准。外包装上要标明品种、规格、重量级别、产地、商标、流通期限、保存方法、生产者详细地址等内容,对加工制品还要包括原材料、容量等内容。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农业发达国家,该国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其主要经验有以下3个方面:

(1)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澳大利亚的农业标准分强制类标准和非强制类标准。强制类标准实际上是政府管理部门颁布的技术法规,涉及的范围较窄,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种子、农药和农产品的标识标准。大量的农业标准为非强制类标准,以行业自律为主,靠市场需求调节。目前,澳大利亚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品种、质量等级、生产技术规程、运输储存等方面的标准。

(2)重视农业标准的监督管理。澳大利亚农业标准的实施监督是采取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的方式来实现的:

①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标准由检验检疫局负责贯彻实施。进出口农产品必须按标准进行抽样检验,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农产品一律不准进口和出口。对于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不进行强制检验,靠市场机制运作,由买卖双方协商。

②种子标准由初级产业和能源部负责实施监督。农业种子必须经种子检验站依据种子标准检验合格并颁发证书后方可进人流通领域,既保证了种子的质量,又防止了不良种子流入市场给农场主带来损失,有效地净化了种子市场的环境。

③农药安全标准由国家注册管理局负责实施监督。农药必须经国家注册管理局注册登记后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农场主使用农药必须遵循农药安全标准使用规定。

④检疫标准由检验检疫局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食品管理局共同

负责。

(3)加强农业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

①对质量管理进行立法,如《贸易公平法》、《出口控制法》等,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②将产品质量管理纳入政府行为。如在粮食收购中,实行国家验级员制度。这些验级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保证了检验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③注意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和引导。为控制农产品质量,澳大利亚制定了严格的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完全实现了优质优价。如小麦不以水分、容重等分级,而是以蛋白质含量分等分级,对蛋白质含量太低的小麦,小麦局坚决不予收购,以此引导农场主积极种植优质品种。同时,澳大利亚谷物协会正在积极将ISO9000标准转化为本国农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以此保证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现在该标准已制定出草案,待征求全国的农场主意见后,将发布为推荐性标准在全国实施。

第三篇:农业标准化及产业化

《农业标准化及产业化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农村城镇化

即是指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小城镇群体的形成过程,这时大量农民往返于城镇与农村之间,他们工作在城镇,生活在农村。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是我国三元经济结构发展的产物。

2、农业产业化

又叫贸工农一体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保障、以效益为中心进行规模经营的“龙”型产业实体,是“农工商一体化,供产销一条龙”经营的简称。

3、“两个飞跃”的农业思想

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农业的“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构成了“两个飞跃”农业思想和实践的内容。

4、农业产业组织创新

也可称农业重组,是指为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而进一步整合农村市场取向,改革业已形成的农业产业内市场关系的过程。

5、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是对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进行领导、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其面向市场和用户,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确定规模和特色,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过程。

6、主导产业

是相对于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而言,就是在产业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的产业。主要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中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其它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强烈推动作用的产业。

7、生产基地

是指围绕龙头企业或市场建立的,联结众多农户形成的,某种主导产业的专业生产区域和生产组织形式。它有以下几层基本内涵:(1)生产基地是区域化布局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具体表现形态。(2)生产基地是农业主导产业在一定地域上实行专业生产的表现形态。(3)生产基地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的一种经营形式。(4)生产基地还是联结农户的一种组织形式。

8、龙头企业

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础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

9、农业现代化

就是指农业的发展适应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思想上、组织上、方法、手段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不少专家学者结合学术理论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农业现代化形象地描述为:富裕的文明新村、发达的农业、良好的农村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农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的概念。所谓世界性概念,就是说现代化要求以国际水平为标准,要达到国际上同期先进水平。所谓历史性概念,就是它包含的内容将随时代的前进,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

10、有机农业

就是指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利用自然手段进行耕作与放牧。

11、资本经营

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但其内涵也包括生产经营。

12、保护价格 是在农产品价格放开以后,为维护农产品在国内市场比较高的价格,以

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国家制定的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即国家干预家。其目的是保证农民生产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改良农产品价格背离价值的行为。保护价的基本内涵=“完成成本+合理利润”。

13、成本效应价值

是指在成本支出中,该项成本的作用而转换的某些使用价值产生的结果。一般说,成本效应价值高,实际成本支出低最为合理,成本效应价值低,实际成本支出高表示企业成本支出不科学。

14、“非市场安排”

是龙头企业与参与者农户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保证产业化经营系统再生产过程连续有效运作,保持系统内各利益主体权益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从而也是保证市场供需和价格稳定的重要手段。其具体措施包括:1)资金扶持;2)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给农户;3)低偿或无偿服务等。

15、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效益为目的,经有关方面协调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的准则和规则。

16、标准化: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17、农业标准化:指根据市场需求,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系列标准,加速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进而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过程。

18、农业标准化的范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用微生物业

19、无公害农产品:指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或加工,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经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认定的农产品。

20、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1、有机食品: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规范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22、农业国际贸易壁垒:关税壁垒、贸易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二、简答题

1、简述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各自的基本特征。

答:1〕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1)生产力水平低下,以石器、棍棒为生产工具;(2)采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方法;(3)掠夺式经营,未形成物质和能量的人为循环;(4)带有浓厚的采集经济色彩。2〕传统农业的特点:(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应用和推广;(2)耕作技术的显著进步;(3)水利建设和灌溉技术的发展;(4)产业内部循环形态的形成。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日益广泛地依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看,现代农业具有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生产组织社会化三方面的特征。(1)从生产手段上,从使用人畜力为动力的手工农具转变为使用以石油、电力为动力的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促使了生产效率极大提高。(2)在农业技术上,从凭借直接的经验积累和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术转变为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农业技术体系。(3)在生产组织上,农业已从自然经济型小生产转变为农业专业化、区域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

2、简述我国农村改革的三个阶段。

答:我国农村改革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农业和农业改革首先在土地使用制度上取得了突破,普遍推行了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解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第二阶段:从1985—1992年,农村经济改革主要是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废除了传统的流购流销制度,代之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制度。第三阶段: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一些地区总结出了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路子,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

3、外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哪几种主要模式?

答:主要模式有:1〕“工商企业+农场+农户”的一体化模式;2〕“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模式;3〕“工 业、商业、金融及农业企业+农户”的合作制模式;4〕“农协+农户”的以体化模式;5〕“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模式;6〕“政府+公司+银行+农户”的一体化模式。

4、简述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线和规律。

答:纵观发达国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可以总结出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线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并遵循以下规律:1〕农业产业一体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地域上一般遵从由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到次发达国家(地区),再到欠发达国家(地区)的递进次序;2〕在同等条件下,受农产品生物特性和市场需求弹性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在行业上,一般遵从由畜牧水产业(特别是乳业)到果蔬业再到大田作物的递进次序;3〕同类农产品受其内在品质的影响,农业产业化一般遵从由特质品种向一般品种的递进次序;4〕农业产业化的演进方向是一体化程度由低到高。这是由生产力由低到高,社会分工由粗到细的发展走向所决定的。5〕农业产业化的系统功能大于每一部分单独功能的简单相加。

5、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内涵:1〕(1)从狭义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就是使农业成为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农业产业化也可理解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2)从广义角度,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3)从静态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目标,是人们对农业发展方向的一种设计;(4)从动态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即人们对农业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2〕除此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还要把握以下几点:(1)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在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农民的一大创造,同时也适应世界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2)农业产业化标志着农业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升华;(3)农业产业化是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换的过程,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创造的过程,是农业由弱势产业转变为强势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1)农业生产专业化;(2)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3)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4)农业服务社会化;(5)农业经营管理企业化。

6、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含义和目标是什么?

答:1〕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含义是:也可称农业重组,是指为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而进一步整合农村市场取向,改革业已形成的农业产业内市场关系的过程。2〕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即一方面建立活跃的有效竞争秩序,把农业经济搞活;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农产品成本。

7、正确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应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典型示范、政策引导、自然组合的原则,防止一哄而起,强制捏合;2〕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则;3〕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和平等互利的原则;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把科教兴农融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

8、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农业产业化基本原则的含义?

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多元主体共同利益上的联合,其本质是经济利益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就是指在“龙头”与各参与主体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共同承担一切风险,共享利益分配。要用营运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防止短期行为发生,共同坚持“共担”与“共享”的原则。“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密不可分的它如同一块铜扳的两面和义务与权利的天平。承担风险是多元主体共同的义务,也是利益共享的前提。利益共享(即合理分享加工、运销增值交易利益)是多元主体应有的正当权利。有“共担”才有“共享”,同样有了“共享”的预期,才乐意“共担”,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9、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答:1〕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任务:(1)对通过合同形式联结的松散一体化经营组织要健全物质供应、技术服务、产品收购等各方面的合同管理。(2)对通过资产联结方式建立的紧密型一体化组织,要合理确定股权结构、出资办法、分配办法,保证农民获得合理的收入。(3)要健全风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并为农业生产提供 系列化服务。2〕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特点:(1)具有市场营销观念,即以消费者为中心,把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在产销关系上,实行以销定产。(2)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思维方式正由经济化向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转变。(3)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包括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农业产业化是个系统工程,包括贸、工、农三大行业,涉及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十多个部门。没有政府协调不行,没有权威部门说话不行。(4)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现代经济中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龙头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招聘和培养。(5)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构由金字塔形向平行式发展。这样可以减少重复中间层,缩小生产与市场的距离,从而可以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灵敏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决策。

10、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利益分配与协调的原则是什么?

答:农业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与协调的原则是:通过利益杠杆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具体做到:(1)以利益增长为核心,调整利益分配关系;(2)以各环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的贡献来确定组织内部利益分配结构;(3)注重利益分配的均衡性,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在增长的利润中,有计划地预算部分利润,作为一体化组织发展的风险基金与利益补偿基金,以便有效抗御经营风险。

11、龙头企业的概念、特征、类型和标准是什么?

答:1〕龙头企业的概念: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础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2〕龙头企业的特征:(1)是姓“农”,其经营活动必须是以农副产品为基础。(2)是属“龙”,它必须置身于龙型经济之中,对龙身龙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3)是“一体”,与基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围绕共同的最终产品合成一个生产周期,形成农业产业的经营机制。3〕龙头企业的类型:(1)加工企业作龙头;(2)流通企业作龙头;(3)专业批发市场作龙头;(4)中介组织作龙头。4〕龙头企业的标准――“明、大、高、新、外、全”:(1)“明”就是企业的产权一定要明晰。(2)“大”就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一定要大,农产品的加工量、增加值销售额要大,服务、带动、辐射能力大、能带动大批农户、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入产加销一条龙,农业产业化组织。(3)“高”就是龙头企业建设的起点一定要高,生产技术水平高,经营管理水平高,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要高。(4)“新”就是龙头企业所采用的设备要新,工艺要新,技术要新,产品要新。(5)“外”就是外向型。龙头企业建设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尽可能引进和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生产的产品要尽可能地销往域外、国外。(6)“全”就是龙头企业在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服务基地的功能要尽可能全。只有功能齐全,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才能发挥得好。

12、龙头企业的功能有哪些?目前,龙头企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龙头企业的功能有:(1)开拓市场。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中所起的作用:a.它资金雄厚,生产能力较大,能带动较大范围的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较大的市场供给能力;b.“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优势,在经营过程中能占有一定的区域性市场份额,成为区域性的信息和价格形成的重要源头;c.“龙头”企业在同国外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过程中,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的发展拓展了空间。(2)疏导生产。龙头企业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一头连接市场,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3)深化加工。通过龙头企业促使农产品加工转化,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而且由于农产品加工增值,还解决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4)销售服务。龙头企业不仅承担加工的职能,也承担销售服务的职能。这样避免了单个农户直接面对市场,独自承担风险的局面,有助于形成政府、社会、农民生产者分担销售角色,扩大了销售队伍和销售领域,有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完善。

目前,龙头企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2)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企业少。(3)名优特新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4)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产业化的经营机制不完善。目前,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联系松散,有的仍为单独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基地与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不稳定。(5)龙头企业功能单一,产业链短,关联产业群发展不快。(6)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7)“龙头”企业之间竞争无序,企业内部产权不明,管理薄弱。

13、外向型农业有哪些特征?

答:(1)外向型农业必须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2)外向型农业直接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3)外向型农业必须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纵向一体化经营。(4)外向型农业必须以现代化工业为依托。

14、农业产业化营运约束机制、基本保障机制有哪些?

答:约束机制有:(1)市场约束机制;(2)合同〔契约〕约束机制;(3)股份合作约束机制;(4)租赁约束机制;(5)专业承包约束机制。基本保障机制有:(1)组织保障;(2)制度保障:包括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风险基金制度等。

15、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特点也就是特殊性有哪些?

答:(1)市场营销的理念;要以市场为重点,消费者为上帝。(2)与时俱进的理念;因地制宜,抓住机遇,促进发展。(3)内抓管理、外抓市场的理念。(4)以人为本建立市场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企业文化。(5)以水平管理为主。

16、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特征有:1)生产手段现代化;2)生产技术现代化;3)生产组织现代化。

问题有:1)耗能与增长不平衡、消耗能量与产量不平衡;2)环境污染问题严重;3)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由于过渡使用化肥。

17、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构建新型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答:1〕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涵义: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有关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为满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服务。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分类包括:(1)现有的国家经济技术机构;(2)“龙头”企业兴办的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3)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4)个人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5)合股、合作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2〕如何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转变政府服务组织的职能。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手段提供服务的方式以及服务组织的经济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综为一体的现状,变原来的领导农业,指导生产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生产。(2)大力发展新型合作服务组织。(3)强化集体服务组织的作用。(4)积极扶持与引导民营服务组织的发展。(5)深化产业化实体服务。

18、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应具备以下条件:1)市场结构完整,各种市场配套;2)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能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动;3)市场的主体—商品生产、经营和消费者对市场的各种信号有能动的应变能力;4)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保证货畅其流;5)国家能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点应是多元的、竞争的、开放的和有序的。

19、实行产业化资本经营的必要性。

答:1)是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2)是产业化经营寻求发展的突破口;3)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变革的基本趋向;4)是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

三、论述题

1、试论我国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必然性。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深层次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1)随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发展又面临着新的问题。那就是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的改革大大滞后于生产经营制度的变革和消费结构的转换,也滞后农产品流通体制中价格体制和购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这种滞后性突出表现为二大矛盾:一是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把农户和市场连接在一起的流通中介组织严重不足。农民还得自己去销售自己的产品,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农户始终无法摆脱“买难”、“卖难”的交替困扰。二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使农业在整 个市场竞争中处于弱者地位。农户仍处于出售原料和为城乡居民提供销售品的地位,产业链短,加工增值利润外溢,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并产生规模效益,农民增产不增收时有发生,阻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地向前推进。(2)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冲突,必须有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够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的最好形式。(1)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有健全的市场信息系统,使生产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组织。(2)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顺畅的产、加、销系统,改变农产品的初始状态,创造新的需求,错开农产品大量上市的产销矛盾使产销得以平衡。(3)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有序地解决了农产品市场分割与产业化经营的矛盾,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走出困境,寻求有效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1)从农民自身来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分散的经营方式弊端越来越突出。(2)从政府方面来看,在国家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是依靠农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进行自我保护。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这种新的组织形式。(3)从流通体制来看,农产品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割和垄断,产供销脱节是导致目前农产品流通不畅,“买难”、“卖难”交替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创办能把产供销连接起来,跨地区、跨行业的新的流通组织,也是流通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

2、农业标准化对农业发展现实意义:

①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②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③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④ 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桥梁。⑤ 是新时期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指导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3、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趋势:1)农业国际标准化2)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

4、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的主要方向:

1)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其配套体系,满足农业产业化建设需要。

2)运用农业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5、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的结合的主要方向:

1)不断提高人们对足量优质安全农产品开发的思想认识水平。

2)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

3)进一步完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的支撑和保障体系。

6、农业标准化发展存在问题: 农业标准化改进对策:

1、标准不全、不统一、质量不高

1、完善农业标准、提高标准质量。

2、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2、加快标准的贯彻实施。

3、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3、加强监督管理、建立高效运作机制。

3、4、合格评定程序存有不足

4、创造良好的农业标准化环境。

7、加入WTO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①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 ②制定严格的质量认证和检测程序 ③ 制定严格的标签和包装标准 ④环保标准不断升级

8、简化原理: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为目标,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农业各项活动需要,对农业标准化对象的数量、规格、品质或其他特性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能满足农业各项活动全而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炼、合理,达到省工、节本、增效之目的。

9、统一原理:为了保证农业发展所必需的秩序和效率,对农业各项管理活动、农产品品质、规格或其他特性确定适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一致规范,并使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农业标准化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

10、协调原理:为了使农业标准化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协调好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适应或平衡关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1、选优原理: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农 业标准化对象的大小、形状、品质、色泽、气味、生产成本等参数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组合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12、农业标准化四原理之间的关系:

1、简化和统一都要经过协调达到选优的目的。

2、简化和统一相互渗透。

3、统一要以协调为基础,协调也不能离开统一的目标。

13、农业综合标准的实施步骤:

1、选择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立项。

2、成立农业综合标准化项目领导小组。

3、设计农业综合标准体系表。

4、确定农业综合标准化目标。

5、可行性分析。

6、建立农业标准综合体,落实具体项目。

7、编制工作计划。

8、制定、实施标准,监督标准的实施。

9、经济效果评价。

14、农业超前标准化:根据预测,对今后成为最佳的农业标准化对象规定出高于目前实际水平的指标和要求,并根据现实条件在农业标准中的质量分等分级的形式中,归总出具有不同实施日期的指标和特性,称之为农业超前标准化。特征:超前性、阶段性、动态性。

15、农业动态标准化:以制定新的农业标准时的最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依据,对农业标准化对象制定农业标准,并以该标准为基准,依照生态、技术、管理等环境条件的变化,按阶段进行修订的过程。

16、农业分类:效力分类法:

17、①强制性农业标准:是指与安全、卫生有关的技术要求,重要的涉及技术衔接通用技术语言和国家需要控制的检验方法,种子与重要农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

②推荐性农业标准:指农业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农业标准。

18、农业标准体系的特征:配套性、协调性、比例性 层次:主要包括农业国家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地方标准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内容:农业标准的制定主体、农业标准的构成、农业标准的管理。

19、种植业标准化的对象:广义上,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经人工有意识种植和利用的所有种植作物和野生植物。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绿肥、牧草、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及食用菌等。而狭义的通常仅指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等而言。20、种植业标准化的特点:

①种植业标准化对象是种类繁多、品种数以万千计的活的有机的植物群体 ② 环境条件是影响各种作物生长及其产品性状的重要因素成果

21、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主要是农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

22、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农作物本身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条件的影响

23、农业标准的制定原则:①合法 ②效益最佳 ③科学先进 ④因地制宜 ⑤和谐一致

24、农业标准制定程序:①确定计划 ②建立工作组 ③编制工作方案 ④编写草案(征求意见稿)⑤确定草案(送审稿)⑥编写草案(报批稿)⑦标准的批准和发布 ⑧标准的修改、勘误和复审

25、农业标准的实施作用:只有实施,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正确评价标准的优劣,才能发现标准中存有的不足之处。

26、实施农业标准的一般程序:

①计划(计划的内容主要是确定贯彻农业标准的方式、内容、步骤、负责人员、起止时间、达到的要求和目标等)

②准备(明确贯彻实施的组织机构及人员;宣传标准;技术准备;物资准备)③实施(采用、选用)

④检查、考核、验收(组织领导、管理工作、责任落实、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标准体系、监测体系、示 范区域及面积、实施效益等。)

⑤总结(技术上的总结;贯彻方法上的总结;资料的归类、整理、统计、归档;贯彻中发现的问题总结)

27、农业标准化监督内容:

1、对品种选育方案及生产管理技术文件进行审查。

2、对农产品、种子生产管理过程进行监督检验。

3、先进性标准采用的验收、使用采标标志的农产品、种子备案审查。

4、农业企业标准化水平考核、质量认证的检查与审核。

4、农产品、种子符合标准情况监督检查

28、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来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9、质量管理组织体制构成: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认证、质量管理学术(系统)30、质量管理现状:麦肯锡公司对167家企业进行调研:质量检查(25%),质量保证(36%),预防次品(25%),完美无缺(13%)。第一级企业年平均利润率为0,第四级年平均利润率为9.1%。

31、质量管理作用:

1、有利于贯彻实施标准。

2、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活需要。

3、有利于保证生产、加工、物流和消费的正常秩序。

4、有利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2、农业质量管理:确定农业质量方针、目标,并在农业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活动。

33、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管理的关系:

1、农业标准化是农业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①质量标准是其具体化和定量化;②管理及工作标准是其保证条件;③检测检验标准是其评价依据)

2、农业标准化活动贯穿于农业质量管理始终。

34、质量保证:指为使人们确信某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

35、品牌:对出售的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又称“牌子”,它包含品牌名称、品牌标志、注册商标等。

36、农业质量管理与农产品品牌建设关系:

①农业质量管理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保证。②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键。③农产品品牌建设能够促进农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37、认证:为确信产品、过程或服务完全符合有关标准或技术规范的第三机构的证明活动。

38、质量认证:由产、销以外的第三方公正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产品、服务、过程、环境进行检测、审核、判断及验证的活动。

39、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40、ISO9000系列标准: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即ISO9000(为整个系列标准应用提供指南)、ISO9001(全过程)、ISO9002(生产到安装)、ISO9003(最终检验和试验)、ISO9004(为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供指南)等。

41、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认证关系:农业标准化是农业质量认证的依据,农业质量认证是农业标准化的有力保障。

42、质量认证程序:①申请②质量体系审核和产品检验③审批 40、农业标准化在现代农业国际贸易的作用 : ①是一国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②拥有先进合理的农业标准有助于在竞争中享有主动权 ③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农业贸易

④农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是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技术措施 ⑤农业国际标准化是农业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前提

⑥农业标准化可在农业国际贸易实践中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41、农业标准在现代农业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推动、协调、保护、仲裁

42、农业国际贸易市场准入战略 :①我国农业标准的国际化 ②充分运用高新技术 ③加快建立我国检验检疫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检疫水平

43、农业对外贸易标准化的原则:

①国际贸易术语和条码统通用术语标准等同采用原则

②安全、卫生、环境方面的强制性法规与农业外贸标准的重点配套原则

③国际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认证制度与进出口质量许可体系相结合的原则 ④农业外贸标准化的超前原则

⑤农业外贸标准的灵活性、适应性原则

44、农业对外贸易标准化的策略:

①要持续追踪农业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出口目标国标准

②积极把我国已具有相当水平和优势的项目纳入到农业国际标准中去 ③要考虑不同市场的不同的农产品标准要求 ④要加快贸易型农业标准的制定与贯彻实施进程 ⑤要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⑥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研究机构的整合四、重点思考题

1、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实施监督,促进先进的业成果和经验的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竞争力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叫做农业标准化。

2、简述农业标准化的特点有哪些? 农业标准化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

1)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对象是生命体或者有机体 2)农业标准化具有明显地区性 3)农业标准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4)农业标准化的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等重要

3、农业标准体系的特征是什么? 农业标准体系具有如下特征。1.目的性

能够使农业标准化对象系统具备适合需要的功能和为此所必须具备的协调统一的秩序。2.整体性

农业标准体系是由一整套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标准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具有整体性功能。3.结构性

农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结合起来并具备新的整体性功能潜力。

4、农业综合标准化的概念是什么?

农业综合标准化是指为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农业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即农业综合标准化是在农业标准化的活动中,以系统的观点对农业标准化对象进行分析,根据规定目标,识别出农、林、牧、渔各业中某一具体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要素,并对其制定出标准,经过协调、优化之后,建立农业标准综合体,有组织、有步骤地加以实施的一种标准化方法。

5、农业综合标准化的特点是什么?(l)系统性 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基本观点是系统观点,它把标准化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这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研究。即对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考察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孤立地确定一个一个标准。(2)目标性

开展农业综合标准化,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应本着抓主要、抓重点的原则从本地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效益最大、影响最广、最有发展前途的标准化对象着眼,合理确定出综合标准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通过综合标准化、规划反映出来。(3)协调性

农业综合标准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协调工作量很大,所谓协调就是根据综合标准化系统的总目标,总任务的要求, 使各相关的子系统相互配合,以实现整体最优。(4)整体最佳性

所谓整体最佳性,就是在推行农业综合标准化时主要考虑标准化对象系统的总效果,而不要求各相关要素单项指标最佳。按照系统工程学观点,单项最佳的总和不等于整体最佳。

6、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原则是什么?

(1)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看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

农业综合标准化,简要地说,它就是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的方法解决标准化问题的一种方式。为此 ,首先要把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2)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的范围明确并相对完整

为便于系统分析,要求明确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3)以综合效益最佳为目标

以系统的整体效益包括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最佳为目标,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4)充分利用现行标准,必要时可对现行标准提出修改补充 按照《标准化法》的规定,对引入农业标准综合体内的各项标准,如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应首先采用,故基本原则也因此规定要充分运用现行标准。对现行标准中有不适合的部分则可以进行修订而成为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对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则应制订企业标准,后者是综合标准化工作中制定标准阶段中的主要任务。

(5)要符合综合体标准之间的服从关系

农业标准综合体的标准之间,应贯彻局部服从整体,低层次服从高层次的要求,单项标准服从综合体的要求。

7、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l)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农业标准化有较高的认识,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和相应的措施和经费保证。

(2)示范区建设要坚持以一种或一类农产品为主,按照区域化布局中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建设的要求,实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标准化管理;示范区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并与当地政府实施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林业“六大”工程等有关项目的建设相结合。

(3)示范区建设以县(市、区)、农业企业或生产基地为单位。示范应选择在当地有代表性、区域化产业化优势明显、预期可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区;示范区区域明确,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4)示范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序高,示范区应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

(5)示范区应有较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有较强的科技推广队伍。

8、简述农业标准实施监督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是什么? 1)实施监督的内容

农业标准实施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苗)、农药、化肥、农膜、饲料、兽药等质量标准,以及产地环境有关标准;农(兽、渔)药、化肥的使用,病虫害测报等的技术规范;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农产品收获、加工、贮运等标准。这些标准和规范是否满足实施的需要,标准之间是否协调。

(2)实施农业标准的计划、组织、措施是否落实到位。(3)是否严格按所规定的标准实施,实施农业标准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存在严重偏差。

(4)实施农业标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所制订的农业标准是否切合实际。2)实施监督的方法

农业标准实施的监督主要有以下方法。(1)检测检验

通过检验手段,对农业生产资料、产地环境和农产品按照标准进行检测,看是否符合标准。(2)资料审查

查看标准实施的记录、检测检验记录,以及标准实施的计划、组织、措施等书面记录,是否满足标准实施的要求。(3)调查走访

实地对标准实施人员进行调查,特别是走访农户, 解农户对标准掌握的情况,如何按标准实施及实施标准时存在的问题。

(4)测算评估

标准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可通过投入和产出的情况,测算标准实施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终对标准实施作出评价。

3)农业标准实施监督的形式 ,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形式,按照实施监督的主体来分,有以下三种形式。1.第一方监督

即农业生产者的自我监督。2.第二方监督

即对农业生产者的相关方的监督。3.第三方监督

即具有公正立场的政府或政府授权的相关机构进行的监督。

《农业标准化概论》分章节复习提纲

第一章

1.名词解释:标准、标准化、农业标准化

标准: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 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行为规范的活动。农业标准化: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 转化成标准,加以实施,并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过程。(掌握)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生物性--区域性-复杂性--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步 2.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标准化著作。

4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农业词典《尔雅》周代《礼记.月令》中记载了最早的酿酒规章。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已经认识到施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河南出土的战国犁,是中国甚至是世界农具标准化史上的一个划时代意义的创举《春秋左传》中记载的“二至、二分”等二十四节气,至今仍在沿用,秦朝的《仓律》、《金布律》、《田律》等中有关于种子选择保管使用、布的规格、土地使用等方面的规定被尊为“农师”的汜胜之所作的《汜胜之书》提出了农业生产的总原则。北魏,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古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对农作物、蔬菜、水果、畜禽及农产品加工、贮藏和酿造方法等进行了论述。王祯撰写的《王 祯农书》内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农器图谱。明朝的《开工天物》是研究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参考书籍,是世界纺织技术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科书,是继春秋《周记.考工记》之后介绍标准化资料最多的科学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近古农业生产的百科全书。--清代《棉花图》、《烟草谱》等 3.世界标准日,ISO章程,农业国际标准的功能,采用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1969,ISO理事会发布决议,决定把每年的10月14日定为世界标准日 ISO的章程规定: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标准化团体作为其成员 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掌握)--等同采用IDT(identical)

指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相同,或者与国 际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相同,只存在少量编辑性修改。--修改采用MOD(modified)

指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技术性差异,并清楚地标明这些 差异以及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允许包含编辑性修改。--非等效采用NEQ(not equivalent)

指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不同,它们之间 的差异没有被清楚地标明。我国应对农业国际标准化的对策

--积极跟踪国际标准组织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动向--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转化国际标准

--与国际加强合作、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

农业国际标准的功能(1)技术价值(2)经济效果(3)贸易依据(4)法规属性

第二章

1.名词解释:简化、统一化、农业综合标准化、农业超前标准化

简化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农业标准化对象的类型数目,使之在一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适应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总体需求的农业标准化形式和方法。(掌握)统一化的定义

统一化是把同类农业标准化对象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农业标准化形式。(掌握)农业综合标准化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农业标准对象的整体出发,以实现农业标准化对象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的科学的农业标准化方法。(掌握)根据预测,对今后成为最佳的农业标准化对象规定出高于目前水平的指标和要求,并根据现实条件在农业标准中的质量分等分级的形式中归总出具有不同实施日期的指标和特性,即 称为农业超前标准化。(掌握)2.农业标准化的方法原理,统一的含义 “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

1.简化原理(predigesting principles)2.统一原理(unifying principles)3.协调原理(harmony principles)4.优化原理(optimizing principles)统一”的含义(掌握)①一定范围的统一

应当而且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应制定国家标准(GB)适于在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应制定行业标准(NY、SC)适于在本地区内统一的标准,应制定地方标准(DB)宜在本企业内统一的标准,应制定企业标准(QB)②一定程度的统一

统一要先进、科学、合理,也就是要有“度”。

如:GB1350-1999《稻谷》标准中,3.13色泽、气味一项,不同品种的稻谷其色泽和气味各有不同,香粳的香味、血糯的色泽是其专有的,就不能作为农业国家标准中统一的内容或指标。③一定级别的统一

应该在哪个级别范围内统一的,就必须掌握统一的时机制定该级别的标准,而不能依赖其他标准。④一定水平的统一 是指农业标准的指标应定多高和达到什么水平的统一。技术指标应以先进、合理、适用为准则。如果指标过高、过严或过低、过宽,不考虑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和水平,就会降低采标率,起不到规范农业生产秩序的作用。

第三章

1.名词解释:农业标准

.农业标准的定义为了在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农业活动或 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的文件。2.农业标准化的范畴,农业标准的分类方法及其种类 第三章 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体系 第一节 农业标准化范畴

一、对象(Subject)或领域(Field)(一)农业标准化对象或领域涉及的行业

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用微生物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环保业、安全卫生等领域。(二)农业标准化对象和领域的概念及其内涵

农业标准化对象:指农业及其相关领域内具有多次重复使用而 需要标准化的实体。更为确切地分类,农业标准化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作为商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简称农产品)、种子(包括种子、种苗、种禽、种畜、菌种以及在生产上用作繁殖后代的器官或部位等,简称种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和安全卫生要求。

2.农产品、种子的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方法和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3.农业方面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标志。4.农业方面的环境条件、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上述农业标准化对象主要是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成果2.过程 3.行为4.条件因素

二、内容

三、级别

1.农业国际标准化:所有国家有关机构都可参与的农业标准化。2.农业区域标准化:仅世界某个地理、政治或经济范围内的国家的有 关机构可参与的农业标准化。3.农业国家标准化:在某个国家一级进行的农业标准化。

4.农业行业标准化:在某个国家的农业行业一级进行的农业标准化。5.农业地方标准化:在某个国家的某个地区一级进行的农业标准化。

6.农业企业标准化:以提高农业企业管理和效率为目的,对农业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管理和工作事项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农业标准化。

(一)层级分类法1.农业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of Agriculture 2.农业区域标准(Regional Standard of Agriculture)3.农业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 of Agriculture)4.农业行业标准(Occupational Standard of Agriculture)5.农业地方标准(Provincial Standard of Agriculture)6.农业企业标准

三)性质分类法1.农业技术标准2.农业管理标准3.农业工作标准(四)效力分类法1.强制性农业标准2.推荐性农业标准

3.农业标准制定(修订)的程序、审查的形式,农业标准复审周期及结果形式,农业标准监督的种类。(一)确定农业标准制定(修订)的计划(二)建立农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组

(四)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编写好农业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五)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确定农业标准草案(送审稿)及其《编制说明》 农业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农业地方标准的复审周期 一般为5年,农业企业标准的复审周期一般为3年。农业标准的复审结果:

(1)继续有效:不需修改仍适用。(2)修改:需作少量修改和补充。(3)修订:需作重大修订并更新版本。(4)废止:已经不适用,予以废止。(一)农业标准实施监督的种类 1.国家监督

2.社会监督:(1)社会团体监督(2)新闻舆论监督(3)消费者监督

第四章

1.名词解释:质量管理、农产品质量、农业质量管理、PDCA标准循环

ISO 8402-94对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的定义为: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活动。农产品质量

是指反映农产品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农业质量管理的概念确定农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农业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即为农业质量管理。

在农业质量管理活动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标准,都是以标准作为依据的。即农业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业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农业标准化工作其实也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标 准的过程,可以称之为PDCA标准循环。

2.质量管理的特点,质量目标的分类,农产品质量特性包括哪些方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一)质量管理的全面性

(二)质量管理的服务性

(三)质量管理的预防性

(四)质量管理的科学性 质量目标(Quality Goal)

指根据质量方针要求,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在质量方面所要求达到的预期成果。按照达到目标的期限长短,分为:短期目标:一年、一季、一月等

中、长期目标:五年、十年等 按照达到预期成果的特点,分为:

突破性目标:为了打破和超过现有的质量水平而制定的目标

控制性目标:为把质量水平的有关质量指标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而制定的目标 质量特性

有形产品的质量特性:

1.性能:指产品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

2.寿命: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3.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4.安全性:指产品在生产、储运和消费或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与环

境免遭危害的程度。

5.经济性:指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大

小,具体表现为用户购买产品的售价和使用成本。无形产品(服务)的质量特性: 服务的提供可涉及:

--在顾客提供的有形产品上所完成的活动; --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上所完成的活动; --无形产品的交付; --为顾客创造氛围。

因此,无形产品的质量特性主要体现在:

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时效性、舒适性、文明性等。3.质量管理的作用,质量管理发展的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特点。质量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贯彻实施技术标准。

2.有利于维护消费消费者权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活需要。3.有利于保证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消费的正常秩序,维护多方权益。4.有利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名牌产品的开发。

四、质量管理的发展 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从开始出现质量管理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渐取代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作坊为止。

特点:

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者,且经验就是“标准”。质量标准的实施是靠“师傅传徒弟、徒弟带徒孙”的方式,因此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首次将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质量检验制度。又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特点:

“三权分立”:有人专职制定标准(立法);有人负责生产 制造(执法);有人专职按照标准检验产品质量(司法)。缺点:

1.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诿,缺乏系统化的观念。

2.属于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完全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3.要求对成品进行百分百检验,经济上和技术上不合理。

由于事后检验信息反馈不及时所造成的损失很大,因此“预 防”的思想有了萌芽,导致了质量控制理论的诞生。3.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质量控制理论和质量检验理论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全世界,由于此阶段的质量管理强调“用数据说话”,强调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管理,因此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从产品质量波动 中发现规律性,为采取措施消除产生波动的异常原因辩明方向,以便能在生产过程中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特点:

从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发展到过程控制,突出了质量的预防性控制。4.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二战以后,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开展了名为¡°全面的质量保证计划¡±的活动。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发表了题为“Total Quality Control”的论文,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逐渐由早期的TQC演化成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4.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 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1)全面的质量:即不限于产品质量,而且包括服务质量和作质量在内的广义的质量。后服务等质量环节的全过程。

(2)全员参加:即不限于领导和管理干部,而是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参加。

(2)全过程:即不限于生产过程,而且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 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制造、检验、销售、售

第五章

1.名词解释:贸易壁垒、关税壁垒、补贴、倾销、贸易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贸易壁垒:一个国家为了限制外国商品进口而设置的贸易障碍,是对国际间商品和服务交换活动加以限制的各

种措施的总称。

关税壁垒:指一个国家对进口商品以较高的商品税率征收保护关税,使其销售价格上升,竞争能力削弱,从而保

护国内市场免受冲击,保持稳定。

补贴: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贸易技术壁垒的含义与成因 1.含义

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章、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认可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绿色壁垒的含义与成因 1.含义

是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管制时,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以及人和动植物健康为由,通过颁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要求,增加进口难度,对进口产品设置障碍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2.关税的种类和形式,农业国际贸易中的强制性标准。关税的种类和形式 1.关税的种类

(1)从价税:按进出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收。(2)从量税:对进出口货物按计量单位征收定量的税收。(3)混合税(复合税):将从价税和从量税混合使用。2.关税的形式

2.关税的形式

--正税:按照海关税则中公布的税率征收的关税 --进口附加税

•反补贴税:进口国为了抵制出口国家对出口商品的补贴行为而征收的加重关税

反倾销税:进口国为了抵制出口国家的倾销行为而征收的加重关税 --差价税:又称差额税,是指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国内价格

高于同类的进口商品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

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

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的一种关税。

补贴: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 格支持出口补贴:向国内出口商提供的以支持其扩大出口的补贴生产补贴:又叫国内补贴,是向国内出口商品生产者提供的以提高其增值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的补贴 补贴在国际贸易中可能产生的三种不利影响:

--对于进口国而言,其国内相关产业生产的产品将处于竞争劣势 --对于出口国而言,会削弱国内其他成员向该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对于国际市场而言,一些成员国的出口可能受到影响,竞争力被削弱 农业国际贸易中几项重要的强制性标准和技术法规 1.卫生标准2.环境保护标准

3.安全标准(1)食品安全(2)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

3.贸易技术壁垒的形式、特点及作用,绿色壁垒的形式、特点及作用。贸易技术壁垒的形式 1.技术标准与法规2.合格评定程序3.包装和标签要求4.产品检验、检疫制度.5.信息技术壁垒.贸易技术壁垒的特点

1.合法性2.灵活性3.坚固性4.隐蔽性5.争议性6.利弊双重性 易技术壁垒的作用 1.对发达国家贸易的影响 2.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影响 3.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绿色壁垒的形式

1.国际和区域性的环境保护公约 绿色壁垒的特点

1.合理性、合法性、隐蔽性2.复杂性、灵活性、广泛性3.坚固性、利弊双重性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1.增加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门槛,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2.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量下降,削弱了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地位。3.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力下降。

2.绿色技术标准或法规3.绿色环境标志4.绿色包装制度5.绿色补贴

第四篇:农业标准化

加快推进我区农业标准化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的实施意见

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根本保证,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立足我区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为增强我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新阶段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时代背景。

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00年国务院提出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农业部先行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2002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突出抓好“菜篮子”产品和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解决鲜活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五年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200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为贯彻此通知,农业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发文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为新时期依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奠定了法律基础。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 1 市场”, 这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受短缺经济的影响,农业发展以追求产量为目标,农产品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而且导致蔬菜等鲜食农产品中有机磷农药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现象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很低。没有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涉及的生产、收购、包装、储运、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监管责任没有落实。我区各县市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成效不明显。我区2003年以来认定的无公害基地34万亩,仅占全区播种面积的6%左右,无公害基地认定规模很小,凸现出各地政府对无公害基地认定重视不够;取得无公害基地认定的地方,基地认定与农民的生产完全脱节,认定后的各项措施不到位,生产过程监管等一系列后续工作没有跟上,没有发挥基地认定应有的效应。企业重视产品认证,却忽视基地的建设。除了屯河番茄加工,生产过程的监管要求很严之外,其它企业虽然加工的产品有绿色认证,但没有绿色基地标准化生产做支撑。在推进标准化工作中,各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标准化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标准化工作的进程,存在着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还有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存在着农民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和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矛盾等等。我区已列入自治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市场取向主要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目前出口哈国主要依赖“灰色通关”,对方市场准入制度的约束影响还很低。将来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协定达成统一,那么我们就要遵守对方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如果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没有实质性推进,就增大了出口农产品生产潜在的风险。国内包括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开始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我区农产品要销往其他区域,实现“走出去”战略,不仅要面对中亚等国际市场即将实行的严格的准入制度,而且要面对国内很多城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严峻形势。推进农业标准化已迫在眉睫。

三、新时期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主要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为核心,切实贯彻地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围绕绿色、突出特色、规模发展、打造品牌”的要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培育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发展出口农产品,加大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方针。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

(三)主要目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大众消费安全,对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实施全过程有效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十二五”末达到:

——建立健全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体系。围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重点组织制定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产技术标准和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包装、存储和运输技术标准等等。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为重点,逐步建立绿色鲜活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做到地区有示范县,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

——提高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覆盖率。要在大宗农产品、“菜篮子”产品、出口农产品等各类生产基地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养殖及加工管理。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强化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用标准化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逐步实行农产品带标进超市销售,提高农产品有标签流通率。

——加速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设。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必须建立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必须培养一批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专业队伍。

四、工作重点。

(一)要加快地方标准的制(修)定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农业标准的梳理工作,摸清现有标准底数,及时收集中亚等国的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结合我区生产实际,坚持“先急后缓”的原则,突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优 势特色产品,尤其是塔城盆地出口果蔬等鲜活农产品,突出抓好生产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制定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使用准则等。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要充分吸收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甚至个人积极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力争用5-10年内完善标准体系,使本地优势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0%以上。

(二)狠抓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各县市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宣传教育农民最好的形式和平台。主要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出口农产品,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通过开展示范,积累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农业标准的应用和推广。塔城市列入2009年农业部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重点抓好设施农业出口基地的标准化建设。2009年力争塔城、额敏、裕民和托里四县市列入自治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重点抓好四县市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支撑塔城盆地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乌苏沙湾和丰紧邻油城独山子、克拉玛依,要依托有利的区位条件,以满足油城对农产品需求为己任,逐步建设成为油城供应鲜活农产品的大后方,2009年确定为地区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并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支持。各县市要根据区域经济或产品结构的特点,抓紧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狠抓本区域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乡镇或村队为单位,从基地认定抓起,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直到销售加工等各环节严格按照技术质量标准加以规范和监管,抓一个,成功一个,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示范带动,教育和引导农民走向农业标准化。

(三)狠抓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无公害农产品,可以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也是农产品走向区内外市场必备的通行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产地认定是产品认证的前提和条件,是落实全程标准化生 产的基本环节和最重要措施,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各地要围绕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政府推动为主,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进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从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控制污染,确保突出问题能抓准,主要危害能管住,关键环节能深入,监管措施能到位。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济实体,在产地认定基础上,组织开展产品认证。要提高标志加贴使用,带标上市,扩大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塔城盆地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争取支持,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要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开发有机食品。鼓励支持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及个人参与有机食品的开发和发展。

(四)抓好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实施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的最有效途径。进一步发挥现有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组织带动和示范作用。要认真制订相关的企业标准,以农业标准规范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民的生产经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要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企业建立品牌、创立名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满足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有效工作机制。成立以农口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其下按农口各专业部门分设农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由农口、质监、工商、环保、财政、经贸、发改、科技、乡镇企业等部门共同组成。明确和落实各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各环节上的监管和工作责任,形成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上工作日程,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议事制度,加强工作推动,综合协调,资金落实、督导检查和经验总结推广。

(二)加大投入力度,奠定发展基础。各县市要采取政策倾斜、示范区建设、直接补贴、科技培训、考核激励等多种形式,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进行有效的推动,财政部门要根据农业、质监主管部门提交的工作方案和所需经费,安排专项资金并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列入预算,优先考虑,重点安排。地区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经费补助地区农业局,主要用于标准的制修订和转化、聘请专家、培训人员、基地认定、产品认证补贴、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监督检查,总结奖励等。在积极争取财政及项目支持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做好宣传培训服务,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信息沟通和服务,建立全区农业标准化工作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和管理。通过广播、电视讲座、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标准化的相关知识,宣传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技术要求、工作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编辑印发工作简报、技术资料,组织培训,现场观摩等手段,提高和调动农民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四)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各县市要把培养标准化工作的技术队伍纳入工作内容加以重视。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以标准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尽快培养一 批既懂标准化知识,又懂农业生产技术干部队伍,提高他们指导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充实完善地区标准化专家人才库,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与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把农业标准化有关知识宣传到户,特别是从示范户中培养应用标准的示范带头人。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对我区现有的检验监测力量进行资源整合,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要抓紧筹建地区农业环境质量检测中心。抓住国家自治区三年内建立健全区、地、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政策机遇,加大争取力度。建成的地方,要加快配套完善,充实工作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取得资质认证,为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例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无公害基地认定和实行市场准入的地方,县市乡镇级要配备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开展生产过程、生产地农产品和上市的产品进行例行检验检测。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等都要根据标准化需要建立自我监测机制,开展常规项目的经常性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允许销售,这是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由县市政府组织协调,以农业、畜牧、林业、水产等行政部门为主,会同质检、工商、卫生检疫等部门提出具体准入办法。先从菜篮子抓起,对大型农牧市场、超市和酒店等场所加强监督检查,凡是设立准入的地方要配备一定的自检设备,要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直接销售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推广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安全标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

(七)强化技术指导和行政监督

1、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要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意识,通过产地环境检测、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技术规范、生产档案管理、例行监测和检验、质量安全认证、标签标识管理、市场准入等各个环节,把农业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管中,提高农业行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转变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的思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上来,把推进实施农业标准与科技入户工程有机结合,通过培训和示范,强化指导,使农民能够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按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的标准化科学水平。

(八)完善激励机制。

对在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给予表彰;对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投资的社会各个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塔城地区农业局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关于农业标准化

关于农业标准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长期短缺的农产品供给逐步转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由于农业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我国农业发展主要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面临着农产品难卖、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对此,中央要求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大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建设。

农业标准化可以说是一个很新的事物,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前,很少有人提及农业标准化。而现在,农业标准化已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实质上,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高效化和经济增长快速发展的基础。农业标准化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项技术管理技术,它可以被应用于几乎覆盖农业生产活动的一切领域。它是一门年轻的有着极大作用的横断学科和交叉学科。农业就是以土、水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太阳能为基本能源,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为生产对象,通过劳动生产所需物质的生产事业。

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旅程上,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经验不断积累,逐步形成很多高效率的方法技术,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和交流该方法技术,产生了用某种规则尺度来描述这些,于是标准也就产生了。标准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他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征的文件。同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过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并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为目的。对标准的执行就是为了科学和技术的再发展和再进步。标准化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项管理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工具,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就是先制定标准,再实施标准。“化”的直接含义就是实施的过程。

农业标准化是标准化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农业的标准化问题的科学,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农业标准化的对象是生物,是一个活的、具有其自己固有运动规律的生命体其有规律的生命活动一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较快地得到推广应用。进行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是基础,只有农业标准的存在,且农业标准具有高质量及其对对过程的最佳科学规定和整体最优时,才有实行农业标准化的可能,才有农业标准化最优过程的可能,才能从最佳秩序中获得最佳效益。农业标准化集体现在对农业标准的执行过程中,也体现在农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

要进行农业标准化,需先明白农业的特点,即农业环境调控下的生物系统发育持续性特点;对不可控因子的依赖;可控性操作的限制性特点;过程质量点的不确定性特点;标准操作上的变弹性特点。根据农业的特点,可以分析得出农业标准化的特点,具体为以下几点:必先约定生物对象,双重发展过程特点,环境因子多变,调控与顺应并举,标准与经验结合。而我们农业标准化的特点则为:耕地面积与农耕人数差异显著,农耕历史上的生产目的不同,农业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农业过程高度分散与农户之中,农业标准化宣贯具有自身特色。

和其他学科一样,为了更方便的学习、研究和利用,就需要对农业标准进行分类。按照农业标准的级别的不同,将农业标准分为:国际农业标准、区域农业

标准、国家农业标准、团体(行业)农业标准、地方农业标准、企业农业标准。按照农业标准本身的属性分类,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环境标准。由于农业标准化的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农业标准又可分为:原料标准、半成品标准、操作标准、纠错调平标准、产品标准、检验与试验方法标准等。在我国农业标准又有强制性标准(GB)和推荐性标准(GB/T)之分。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包括现有标准与预计应发展的标准。标准体系表的主要形式表现有:体系结构、标准体系明细表、标准统计表及编制说明等4部分内容。我国标准体系表的总结构图由全国通用综合性基础标准体系表、各行业标准体系表和企业标准体系表三部分组成。

农业标准化原理是建立在农业所具有的本身特点和标准化学科的原理基础之上的,包括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农业标准化的方法原理和农业标准化的系统管理原理三大体系,它反映了农业领域中标准化的复杂性和本质规律。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具体的有八条: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不确定原理、时滞原理、补偿原理、过程多路原理、质量多层原理、互作原理。这八大基本原理是农业标准化理论研究的思想指南。农业标准化的方法原理是引导和规定农业标准制定及实施过程更为科学有效的指导原理,具体包括4点: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和优化原理。农业标准化的系统管理原理则有: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农业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有:超前预防原则、协商一致原则、统一有度原则、变动有序原则、相互兼容原则、系列优化原则、阶梯发展原则和滞阻即废原则。

标准是技术经济领域中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技术法规,法规的制定有其一定的法定程序,制(修)定标准也就有相应的规定程序。其程序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计划阶段、起草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和复审修订阶段,具体分为:项目计划、立项论证、编写草案、征求意见、验证审查、批准发布、复审修订。特殊情况下的快速程序的制定则可省略起草阶段或征求意见阶段,而简化程序。

下载农业标准化经验材料篇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标准化经验材料篇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基本概念1、标准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程序,对活动或其要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定,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

    标准化经验材料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在向纵深发展,铁路建设标准已趋于完善,为实行标准化管理提供了条件和经验,也对施工单位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标准化管理是实现高......

    农业经验

    立足检察职能 实施“三三制” 促进百万人口农业大县健康发展 昌图县人民检察院 马 英昌图县位于辽宁省最北部,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县辖39个乡镇(场),425个行政村;总人口104万,其中......

    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农业标准化是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

    农业标准化基础知识

    农业标准化基础知识 一、 农业标准化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实施监督,促进先进的农业成果和......

    农业标准化复习资料

    农业标准化复习资料安科第一章1、标准:对一定范围内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的统一规定。2、标准化: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的使用规则的......

    农业标准化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标准化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2、农业产业化 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

    农业标准化论文

    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资环学院**学号:****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农业管理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