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石河子市贫困老人生活状况
新疆石河子市贫困老人生活状况
一、地域简介
石河子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北部,面积457平方千米。石河子市拥有62万人(2010年),其中少数民族3.2万人,占5.4%。
石河子市是以农场为依托、以工业为主导、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军垦新城,以“戈壁明珠”的美誉著称于世。
石河子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分别是新城街道、向阳街道、红山街道、老街街道、东城街道、北泉镇、石河子镇,共有52个社区、23个村委会。2013年末,垦区总人口62.2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4%,其中,户籍人口是57.90万人,未落户口的常住人口是4.36万人。2013年出生人口3563人,出生率5.73‰;死亡人口2895人,死亡率4.66‰;人口自然增长率1.0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100。计划生育率99.81%。石河子市分布着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27个民族。
石河子地区的社会医疗体系:2013年末,垦区各类卫生机构数770个,其中,医院3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4个,乡镇卫生院1个,门诊部6个,中心血站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个,卫生监督所6个,农牧团场、企事业单位、个体卫生所(室)645个。卫生技术人员6353人,各类机构共有床位数4523张。垦区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24个,床位2900张,收养求助各类人员2150人。年末共有各类不提供住宿的社区服务中心131个。年末共有1.21万人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
二、养老体系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对老龄问题的研究日益为世界各国重视。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我国已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726个(所),床位数5218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增长到20.6张,全区已经初步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据《新疆老龄事业统计资料(2013年度)》显示,到2013年底新疆6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132.77万人。面对来势迅猛的银发潮,自治区连续几年把“养老爱老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为让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养老机构。目前,已建成829所农村幸福互助院,能够提供日间照料、托老服务的社区达到了184个。自治区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32.29亿元资助各地建设504所养老机构,全疆已经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地州为重点,辐射县市,惠及乡镇,具有示范功能的养老机构网络。为让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更有质量,2011年7月,自治区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和免费体检制度,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基本生活津贴,并每年为老人免费体检一次。目前全区已有22.53万8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到高龄津贴和免费体检待遇。
1986年10月,农八师石河子市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至今至今已覆盖到各个团场、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覆盖人群达到了32.61万人, 目前在石河子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居民低保是最重要的三项制度,其中基本医疗和居民低保已经实现了全垦区覆盖。
三、贫困老人生活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许多的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使贫困老年人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由于种种原因,总有一些人的生活水平处于社会底层,构成贫困群体。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总人口约13.4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这些老年群体的劳动能力逐步衰退、健康状况日益下降,然而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而对于城市的贫困老人而言,在具有老年群体共性的同时,也表现出经济收入低,抗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脆弱性特征,成为老年人口中的“弱中弱”群体。为了达到消除贫困的最终目标,缓解老年贫困也是我国政府要致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生活状况是生命存在及生命维持状态,即基本生活的情况,包括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文化参与状况等。但对于老年人口而言,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是决定他们晚年生活质量高低的基础因素,同样,对于贫困老人来说,经济和健康状况对他们的生存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医疗方面,老年人经济收入明显减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花费外,最多的则是医疗花费,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自理能力下降;在社会功能方面,表现为人际关系弱化,常常伴随着孤单、寂寞的状态。从对贫困老人的研究来看,其特征表现为城市贫困老人中女性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老年人的贫困比例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贫困与受教育程度也有较大的关系,贫困老人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教育。我国城镇贫困老人大约有300万人左右,算上农村人口,我国贫困老人总发生率超过10%。从生活状况来看,贫困老人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收入来源单
一、心理生理状况不佳等。
根据石河子大学以人口老龄化问题为研究背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石河子市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40%的老年人对目前的生活表示满意;50%以上的老年人月均经济收入低于1000元;14%的老年人闲暇时间感到寂寞;6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与子女一起居住;70%以上的老年人反映看病难、看病贵。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健全本地区养老、医疗保障机制;解决老年人生活困难;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满足老年人生活服务需求以解决目前老年人存在的生活困境。
四、原因与措施
对于老年贫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三大方面。贫困人口的生命质量也受到收入、饮食支出、受教育程度、医疗支出等方面的影响。
据调查其详细原因大致有:70%的贫困老年人无子女或法定赡养人无力赡养,对于不享受离退休待遇的老年人来说,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其生活就完全依赖于子女。上述贫困老年人中,无子女的占21.70%,法定赡养人无力赡养的占34.05%;法定赡养人无力赡养主要是,因自身下岗,法定赡养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少数子女先天或后天的残疾,无能力赡养老年人,甚至还需要老年人的照顾;社保制度体系不健全,有的是未能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应保对象,有的是最低生活保障金不能按规定发放。自我保障不够:据统计,全省有116091名老年人因病致贫,占贫困老年人总数的19.56%;少数子女敬老观念淡薄,不愿赡养老年人,上述贫困老年人中,子女不愿赡养的老年人有12997人,占贫困老年人数的2.19%。这种现象在农村较为多见;家庭保障不够,据调查,有的老年人说起来居家养老,倒不如说是居家养小。还有医疗体系与养老保险体系不健全、社会敬老与帮扶观念薄弱、政府管理不到位等等原因。
就拿近几年热门的“空巢老人”为例,造成此种现象泛滥的原因大致有:(1)这种现象和我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人口结构密不可分,我国人口结构的总的趋势是老龄化加剧,从这点看来我区的这一现象只是我国诸多人口问题的一个缩影。(2)思想观念的改变是造成“空巢”现象的内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父辈之间以及爷孙之间的代沟的不断凸显,冲击着老人们“一家之主”的传统思想观念以及以四世同堂韦荣的旧的家族式生活观念。思想过于保守的老人越来越受到思想开放的子孙的“排斥”。而年轻人随着文化知识与思想的进步,不在受“父母在,不远游”旧思想的束缚,纷纷离开父母,从而造成“空巢”现象。(3)家庭小型化是“空巢”现象的直接原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三口之家的小型家庭模式成为主流。所以这也造就了“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多。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是造成“空巢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年轻的人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工作、学习、教育子女上而忽视了对老人的陪伴,这也成催生了“空巢老人”的推助器。
在寒假期间,我走访了石河子市二十二社区,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整理出了其社区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以人为本,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1、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服务对象 为了了解社区养老对象的基本情况,社区开展了老年人状况和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社区从收入状况、现居住状况、养老意愿、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方面着手展开调查,并收集装订成册。据统计,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共1431人,其中60-69周岁之间的老人共 421人,70-79周岁之间的老人共357人,80周岁以上的老人共120人,享受低保的老人有9人,空巢老人49户,特困老人39人,90岁以上高龄老人16名,孤寡老人78名,特困老人39名,病残老人57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台帐,为以后的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服务体系社区成立了专门的居家养老领导小组,社区主任邬艳华组长,社区副主任张建军任副组长,下设成员5人的领导机构。还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由邬艳华担任,成员共计7人,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此外,社区还成立了4个居家养老专业服务网点,开展了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送餐服务、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等众多服务,为老年朋友提供最方便最快捷的生活服务,使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3、广泛开展服务,充实活动内涵 社区先后成立了两支服务队。(1)是志愿者服务队。为身边的困难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先后成立了党员志愿者队伍、计生志愿者队伍、团员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帮扶服务。志愿者每到节假日都到被服务的老人家里,为她(他)们进行生活料理、精神慰籍、法律咨询、康复理疗等服务。及时掌握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在生活、就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是老年人健身文娱活动服务队。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还专门开设了“阅览室和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棋牌、娱乐、看书看报等活动场地,并免费开放。社区组建了一支10余人的老年人文艺宣传队,完全由老年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排练舞蹈,击打腰鼓,锻炼身体,老有所乐!社区为他们添置了服装,并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强化平台建设,加强宣传力度,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1、夯实基础服务工作。
自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来,我社区积极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人士作为开展居家养服务的合作伙伴,社区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辖区内的服务资源,设立服务网点(如盲人按摩室、电脑网校、手工制作、十字绣制作室和完美健康知识讲座等),签订服务协议,逐步建立健全了“社会力量投资、社区进行监督管理、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服务对象签字认证”的管理运作模式,为老人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项目。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教育,扩大社会的影响力。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帮扶”。
2、突出扶持平台建设。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会公益性事业为主,为了进一步巩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工作平台,充发挖掘和发挥平台作用,社区积极想办法,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根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师市老龄办多次下到社区,进行现场指导,结合社区用房的实际情况,把原社区办公场所进行了粉刷和装饰,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在市、街道党工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试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建成了集娱乐、服务等为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三、规范管理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 为了让老年朋友能享受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服务。我们主要从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方式入手。服务内容6项(1)安全保障服务(2)康复保健服务(3)生活照料服务(4)精神慰籍服务(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6)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即:一是安全保障服务。社区工作者通过走访、探视等形式,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帮扶联系。在老年人遇到意外能得到及时、快捷、有效的救助和帮助。二是康复保健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三是生活照料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购物、送餐、陪护等家政服务。四是精神慰籍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交流,聊天谈心,心理咨询和进行矛盾劝解等服务。五是提供文化娱乐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和活动场所,组织老年人参加书法绘画、知识讲座、图书阅览等服务及各类文体活动。六是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的财产、赡养、婚姻等服务。服务方式有6种:即无偿服务,对重点服务对象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由当地政府发放一定数额的居家养老服务券;低偿服务,对有一定经济来源、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由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服务;有偿服务,对有经济能力、需要提供服务的老年人,以自费的形式购买服务;义工服务,组织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认购服务,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实行认购服务;其他服务,倡导邻里之间开展互帮互助服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储备服务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
(四)、加强引导,完善服务项目 社区拟成立家庭问题心理咨询、指导服务站。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遍性的家庭矛盾,例如婆媳之间的相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方面的代沟,社区与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专家沟通,开设了家庭问题心理咨询、指导服务,并开设了咨询电话,解决老年朋友在处理家庭问题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麻烦。为老年朋友提供的项目也逐渐丰富和多元化起来,这些符合当今老年朋友日常生活的人性化的服务项目,受到了社区老年朋友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社区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以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明需求为出发点,以落实“六个老有”为目标,结合实际,努力构建政府主导支持、社区积极参与、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运用多种形式,建立服务周到、安全保障的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石河子做出贡献。
(五)、正确认识社会化居家养老
社会化居家养老是社区特色服务的一种载体,它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从养老的方式来看,老年人是在自己家中养老,而不是去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即这种养老方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从我们居家养老社会化试点工作的经验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已显现出以下优点和作用。
1.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我们石河子是在经济欠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按现有经济水平看,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社会化居家养老正是适合我国国情,既能帮助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
2.有利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人进入老年期后,身体、心理逐渐衰退,患有严重疾病者,无法独立生活,需要他人照料。从家庭照料看,老年人普遍与子女分开居住,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者将负责照料双方父母四个人,如此带来的经济、精神、时间等负担和压力,以及与事业的冲突,都不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社会和社区的支持与帮助,帮助他们照料自己的父母,以便于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与事业中去。
3.满足老人养老的各种不同需求。目前社会上老人养老有着多种不同方式,部份子女工作在外地,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可以把老人送入机构养老,由养老机构来照料老人,但机构养老也存在诸多问题使老人难于感到满意,对大多数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家庭来说,机构养老较高的费用也使他们望而却步,更何况无养老保障的农村老人。受我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即使经济有条件的老人,也不太愿意接受机构养老,部份已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各种原因,容易造成社会疏离等问题。机构非个性化的管理,不能帮助老年人实现晚年生活富有意义情趣,而社会化居家养老,恰恰可以满足社区老年人各种不同的要求。
(六)、今后的工作任务
面对目前社区老年人 “未富先老”的实际情况,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的目的。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
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由于社区服务场地有限,辖区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受限。社区充分利用辖区人力(40、50下岗人员)、物力、财力(政府购买券),整合社区资源,与驻辖区单位签订为老服务协议,有偿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3、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属地单位联合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是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为老服务水平。
4、全面开展上门服务。社区服务场地有限,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的关键是做好上门服务。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上门服务人员要随喊随到。服务要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如清扫、购买、护理、康复、入浴,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如陪同游览、购物,陪同读书、看报、看电视,甚至是陪同聊天。
综上所述,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民心工程,通过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发挥社区服务优势,服务老龄群体。从微观角度看,这有利于提高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扶助老龄弱势群体;从宏观角度看,有利于化解社会转型、人口迅速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
唐
诗
宇
第二篇:老人生活状况
当今的社会,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在先前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人口迅速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快速增长型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低速增长型。正是中国这种不同与发达国家的自发式人口转变模式的诱导型人口转变模式,使出生率快速降低,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的寿命也大大延长,致使中国很快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中国面临与其他国家不同背景下发生的老龄化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做任何决定都必须从各方面出发,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途径。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之一是城乡的老龄化差别,而且城乡的对老年人的保健福利资源也存在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非正规就业的需求越来越多,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也越来越大,人口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大量农村年轻的劳动力单身或者全家进入城镇。由于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年轻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土地,跨省流动越来越多,并且,他们离开父母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时空距离的增大,使有子女外迁的农村老人成为留守老人。
在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留守老人不仅“心空”,物质更“空”。他们没有城里诸多的老年娱乐场所可消遣,也没有广泛的社交圈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经济保障。虽然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农村图景后,一些农村的公共设施有所提高,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在有些问题依旧没有很好的解决,并不是说新农村的建设不成功,而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改变,能在瞬间改变也只是一些硬件设施方面,关于软件方面就需要长时间的宣传、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改变一些不好的旧观念或是现行不好的新观念。
农村留守老人在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双重冲击,日益成为目前以及今后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我国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在子女乡城迁移流动对留守老人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集中在成年子女外出后的老年人养老问题、老年人抚养孙辈的隔代教育问题等几个方面。而流动人口外出对留守老人家庭养老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目前在学术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近些年来,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多针对某些特定的老年群体,如高龄老人城区老年人、城市空巢老人等,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及其对策相对较少。
本文就从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出发,站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上,以“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为基础之上,并结合自身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亲身体验,从感情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来分析与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问题形成的机制,并对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浅薄建议。
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的途径上,本文先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的现有措施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从三个层次出发提出建议。首先是宏观层次——政府的政策层面的意见改进,包括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对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投入、实施政策减轻老人照顾孙子女辈的家庭负担和实施政策来促进农民返乡创业。其次是中观层次上的分析,主要基于乡村层面与家庭层面,其中乡村层面上要求在乡村一级建立相应的心理机构、村干部的定期慰问和乡、村定期举办一些老年活动以增加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参与;家庭层面则包括家庭的感情支持、经济支持。最后微观层面——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具有一定的作用。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特殊“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第三篇: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对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东坪中学1010班王诗怡
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目前媒体与政府、学者大多在关注民工的生存状态,而对于更多的滞留在农村的民工家人却关注不够。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我对安化县55位大专以上的成人发放了问卷,并对十多位老人进行了调查。了解到一些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调查目的:调查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情况及各界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看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调查外界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看法用问卷调查法
(见附件1),调查不识字的农村留守老人可用问卷(见附件2),生活具体情况也可直接询问。
二、调查时间:2011年8月1日至2011年8月20日
三、调查基本分析
(一)通过走访询问、聊天谈心的形式与老人进行交流后,我发现: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并不好,总结起来有三点:
1、老人经济状况较差,而且劳动强度增加
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外出打工子女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成为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在对外的调查中有人估计农村老人没有养老积蓄的要占到70%以上,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负担由儿子负担,但当子女外出打工后,他们给老人的钱比老人们的支出要低。
2、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虽然老人们都勤俭节约,但年纪大了,难免会有病痛,而且老人一生就是生大病,一次的医疗费就要花去不少钱。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
3、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除了看电视、聊天,偶尔打打牌外,老人就没有什么其它消遣的办法了,而且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省钱连电视也不看。调查的村子里也没有老年活动室或者老年协会组织。在对一些领导的访问中,附近的几个村庄也没有供老人娱乐的地方。
五、调查发现的问题:老人们权益受到侵害,应当受到重视:(1)赡养钱子女无太多钱来资助。(2)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因为经济实力不同容易比拼导致不给老人赡养费。
(3)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
六、对外的调查报告结果:
1.80%的人不了解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也并不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只有少数的人会适当的关注。
2.67.3%的人认为农村留守老人所得照料较差,政府关心不够,社会在对于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做得一般。
3.42.6%的人觉得农村留守老人劳动负担重,孤独,压抑。77.65%的人认为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觉得社会因给予特别关注。
6.在问卷的最后,询问了他人的想法、建议,从中我选了几条,自己也想了几条作为报告的总体建议:
六、几点建议:
1.对老人就医情况要重视(譬如尽快在各个地区启用新型合作医疗)
2.为老人们增添的一些娱乐设施并妥善保管
3.多举行一些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快乐
4.加大力度开发农村,让老人们的子女可以回来工作
第四篇:关于养老院老人生活状况调研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关于养老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研
摘要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为老人家送温暖、献爱心、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青春力量作为己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口老龄化必然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老人们的权益在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物质和精神生活是否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呢?他们的生活状况怎么样,有什么需求?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行人开始对城镇养老院老人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深刻意识到这群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在享受自己生活现状的同时也同样期待社会的更多关怀!
关键词
尊老 养老院老人 生活现状 社会关怀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以“了解养老院老人生活状况,关爱老人,呼吁社会关爱”为主题,以小区敬老院为调研对象,展开本次的调研活动。
(二)研究方法
为了统计调研的广泛性和时效性,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对老人进行采访。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与老人沟通了解的情况
老人们会有人进行全面的健身、康复计划。为他们提供温馨、科学健康的养护服务,定期对他们体验、进行健康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室内设施也出人意料的好,简直就是星级敬老院,俱乐部式的休闲,大型综合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日常休闲场馆。沙壶球运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厅、影视大厅、台球厅、舞蹈厅、棋牌室、健身房、羽毛球馆、KTV、书画室、阅览室、网络教室,温泉等等。我们听着老人们的事迹以及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感觉精神很好,他们甚至有的家人选在这里一起过春节等重要节日,显然他们在这里已经适应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都是这样。
这儿的老人大多是孤巢老人,而且大多数年过古稀,身体都已经行动不便。我们的出现使略显寂静的敬老院一下子活跃了许多。尤其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年过古稀的老人听到我亲切的喊他们爷爷奶奶,都非常激动。从第一天进行实践,我们就被这群老人感动着,刚到不久,一位奶奶就拉着我们去她那儿吃水果,每个老人都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这让我们激动不已。从院长那里我们了解到每年都会有几批学生来这里进行志愿服务,老人们都很喜欢年轻人这些服务社会的做法。
(二)老人们生活条件的调查
我们从敬老院的大爷大妈那里了解到,这几年他们可以领到更多的政府补助。在敬老院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之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敬老院的餐厅中很少有荤菜,饭菜十分单调。这两年不仅吃肉不成问题,每逢过节,都要为老人们包水饺。当老人们说到这里时,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中午是我到餐厅看了一下,大家有序就餐,有说有笑,生活十分安详。不仅生活上的补助增多了,老人们还告诉我,医疗卫生条件也有很大改善。今年政府为敬老院新增派了多名年轻医生,大家看病更方便了。而且每年都要为大家进行免费体检,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三)采访院长了解情况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实践任务,实践开始前,我首先找到敬老院院长了解本院孤寡老人的具体年龄和生活状态。院长告诉我们,住在本院的老人差不多都是年过70的,身体也大都有残疾,残疾程度各有不同。在我们实际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行动不便成了他们生活的最大障碍。看到这种情况,我们感到十分痛心。
但是不少老人还是反应在精神上有些许的失落和空虚。事实上,这也暴露了我国农村养老的深层次问题,虽然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个社会特殊群体,他们年轻时曾为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晚年无依无靠的状况却让他们无法最大限度享受社会进步的福利。尽管政府也已经越来越重视民生,开始逐年提高老人们的生活待遇,但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三、存在的具体问题
3.1,当前,一床难求和养老公寓空置率较高现象同时存在。一方面,市内的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排队等床现象广泛存在;另一方面,一些相对高端的养老公寓却入住率偏低,经营状况欠佳。一位民营敬老院负责人谈到,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养老服务行业的政策扶持,没有政策扶持我们全都无法为继。
3.2虽然大部分的敬老院设施相对完善,但仍有不少敬老院寝室的硬件设施不够齐全。最突出的是供水问题,供暖问题,有时候会不及时。还有部分敬老院防火设施不齐全,一栋楼只有六七个灭火器,而且老人们大都不懂如何使用,且防火防灾意识较弱,这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我认为敬老院里的大厅应该切实利用起来,对老人进行简单的知识普及。或许在保障老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之前,首先应该解决安全保障的问题。
3.3部分寝室安排不合理,因为有的敬老院大多是老的筒子楼,很多老人行动不方便,住的寝室却离洗手间很远,虽然目前很多敬老院已经设置了独立的卫生间和浴室,但毕竟还不够普及,价格也相对过高,所以合理根据老人们自身情况安排寝室很有必要。
3.4敬老院护理人员略显不足,我们所在实践的敬老院虽然已经安排了医生,但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这一点成为敬老院一个较大的缺陷。虽然有的老人有一位专门为老人服务的护士,但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并不能得到专门的照看,大多也只能靠自己,这样老人缺乏专业护理人员,生活就很难十分的保障。根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按照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全国有2830万老年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此,养老护理人员约需要1000万人,而目前全国养老机构职工仅22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不仅如此,护理人员的周转率非常高,很多老年公寓的人员周转率高达100%,个别老年公寓甚至高达140%,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有相关的行业职业规划,一些专业学校应在此方面加强人才培养。
3.5虽然总体来看敬老院近年来物质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有些匮乏。我认为这也是最重要的亟待解决的一件事。通过我们的走访发现虽然大多老人们室内的居住条件已经相对较好,然而大多敬老院的娱乐设施和健身器材还不尽完善,同时一些公共设施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利用,所以希望能在保证老人们入住成本不很高的前提下,多建设一下各种娱乐设施,安排一些娱乐活动。
四、调查心得与体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这次实践让我受益良多。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肩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了加强对自身的思想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我们应该多参加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我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但通过这次的实践,我改变了总结的看法。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而且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更能让他们感到夕阳无限好。这些经过了岁月沧桑的老人们,毫无疑问,面临着工作能力丧失、自理能力下降、精神生活贫乏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成为了弱势群体。从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的空间,提供维护。作为当代大学生,传达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理念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本着“关爱弱势群体,弘扬志愿精神”的活动主题,了解敬老院运营的问题及困难,了解敬老院内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心理,并对空巢老人社区进行走访,从而达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我们实践的主旨。
每个人都会老,但老了也不应该被社会遗弃。老人们在年轻的时候用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或大或小,可能仅仅是养育自己的子女,但无论如何,他们付出了。虽然他们不求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决不能忘了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孝敬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老院的老人们虽然没有儿女,但社会没有抛弃他们,而是给与了他们极大的关怀。他们没有家庭,幸福指数也许会低一点,但他们应该觉得满足了,因为在他们的背后,是殷勤的工作人员,是仁爱的政府,是团结强大的中华民族。老人,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弱群体,我们应该不懈努力的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报答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将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继续更好的传承下来!
第五篇: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系院名称:化学与化工系
调查主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当地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现状、问题与相关问题,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思考提出解决方法
调查时间:2011.01.18——2011.01.2
5调查地点: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办尧王村及其周围太公湖附近
调查对象:村内老年人、太公湖附近游客
调查背景:老人和儿童是应该受到社会非常多的关注的群体,也是一个相互联系十分密切的特殊群体,如果对他们的关心不够,照顾不周,那么因为他们而引起的问题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与国家兴亡的,这当然有碍社会进步.因此,本次调查的目的就在于粗浅地认识这个群体的现状。我认为,农村老人和儿童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老人的生存生活状况和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增多。大多数留守老人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单身留守老人的情况更差。而国家的各种养老保障制度还在完善中,其中就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调查内容:
一.调查形式与方法: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先拟好问卷,将问卷打印,到村里大学生家庭进行调查采访(一般是问卷,偶尔目标有误,此户没有大学生就进行采访),然后到太公湖用问卷和调查采访的方式对非大学生各类人群进行调查。最终汇总资料撰写报告。
二.调查问卷分析:
1.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2.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3.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对老夫妻沈爷爷和周奶奶,有一次周奶奶去厕所,摔倒在厕所中,差点丧命,多亏沈爷爷及时发现,才挽救了周奶奶的生命。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经常发生,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4.隔代教育存在问题
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经济上的问题,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还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老人的身边。我们问及他们把自己的儿女放在老人身边是否放心时,有70%以上的人表现出自己的忧虑。
5.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6.女性和丧偶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留守老人中更加弱势的群体往往是女性和丧偶的群体。女性留守老人由于身体特质的原因,劳动能力相比男性来说,相对较弱,导致她们的经济收入较低,生活质量较差。而丧偶的老人,由于缺少两人之间的相互扶持,生活照料上会更差,精神上更加寂寞。
三.调查总结:
(一)政策方面
1.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2.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例如,减免税收,创业初期给于经济上的补贴等等。形成本地特色的农业或工业经济产业链,使农村青壮年就近就业,减少外出的数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1.政府需加大财政投入,仿效现在城市居民的养老方式,农民在青壮年时期,按时交纳与农民收入相匹配的养老保险金,真正实现农村居民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度。
2.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农村医疗制度的改革。例如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更加切实地解决农民 “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
3.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大约有9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于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于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3.加大对社区的经济支持。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区对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各行政村应从社区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这样,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及经济来源较少、较单一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在村办企业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老年人有自我保障。
(四)生活照顾
1.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建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2.委托或雇佣亲人或邻居对老人进行照顾。在与老人及其邻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村人都是本姓氏的居住在一起,老人的邻居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亲戚、家族。由此我们考虑到,在外打工的子女可以将老人委托给邻居、亲戚照顾,并给以一定的报酬。这样,既方便照顾老人,也可联系双方的情谊,而且老人也更易接受。
(五)精神慰藉
首先,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
其次,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
最后,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