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贫困高中生群体生活状况
本文作者:湖北汽院“郧茵”社会实践团队 好范文原创投稿
关注与“郧茵”同在
——关注贫困高中生
“茵茵绿草,勃勃的生机,百折不挠的希望。”
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魏鑫、黄金琴等六名同学组成的 “郧茵”团队,深入郧县城关镇地区进行“高中贫困生生活状况及受帮扶情况”调查,先后采访了贫困生,造访了郧县教育局、郧县城关镇镇政府、郧县人民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该团队受到了各机构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以高中贫困生调查与研究为主题的活动也进一步受到广泛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到该活动中,深入了解贫困生,关心贫困生,帮助贫困生。
亲近“这样的”高中生:
小万——现就读于十堰市一中,学习成绩优异。他告诉我们的理想大学是“西安交大”,还有一年的奋斗时间,他会好好把握机会,努力学习。
在与小万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小万一家4口人,兄弟俩成绩都很优异,他和哥哥同在十堰市一中求学,母亲有病,常年治病吃药,不便劳作。最近母亲病情又有些加重了,就在我们去采访的那天,小万正要陪妈妈去办理住院,因得知我们要采访他们,母亲就把办理住院的事推到了下午,这让我们分外感动,母亲如此,儿子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啦。小万的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维持生计,供两个儿子上学,也为了妻子可以不间断治疗,他毅然决然离家到外地打工,挣钱来实现一个父亲的责任,一个男人的担当。
没见到小万之前,我们还在猜测他会不会对“贫困”这个字眼很敏感,会不会对我们的到访产生抵触心理。后来我们见了他,与他聊了几句后,我们之前的顾虑全被他打消了。小万,与我们之前接触的贫困高中生是不一样的,尽管他与他们有类型的贫困状况,但小万的精神风貌,心理状况都是很积极、阳光向上的。小万很健谈,告诉我们他在学校也受到过学校的资助,他说他很感激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在学校时有资助方要他一同合影留念,他一点都不反感,而且很珍惜那个近距离接触“恩人”的机会;学校公开受资助者的名单,他也不反感,他说“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个人隐私,但在我看来,这不是侵犯,而是一种实质性的鼓舞和激励,这会提醒我要珍惜,要努力。”
尽管,我们与小万接触的时间很短暂,但我们一致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莫欺少年穷”,有志少年永不穷。
郧县教育局:在教育局的访问阶段,我们受到了“资助中心”办公室主任的热情接待,她细心地向我们讲解了这些年教育方面对高中贫困生的实质性资助,包括资金、教学、心理等方面,可谓是面面俱到,但还求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对教育方面教科书免费发放、农村贫困生每天有3元免费餐券,共有1250人左右得到补助;高中国家助学金通过学年评比学期发放具有公平、公正性,补助人数达到30%左右,覆盖面积广,分为特困生2000元/人、贫困生1000元/人;另外还有彩票公益金,每学期500元/人。不仅如此,社会型资助也起到重要作用,有“郧阳学子助学行”活动,约有150个学生受到资助,每学年2000元/人。还有即将实施的“中国梦.成长梦爱心助学圆梦行动”活动方案,相信完善实施后对高中贫困生有更大帮助。
郧县人民政府县团委办公室:走进县团委办公室,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年轻但不稚气,而且他们的工作还很干练。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大男孩,我们亲切地叫他“罗哥”,他的态度很和善,待我们很友好,很热情。
从“罗哥”那儿我们了解到,政府方面专门为贫困高中生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电话12355,随时接受贫困高中生的心理咨询,并安排专职人员第一时间,切实有效的为咨询者排解心理上的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县团委办公室还负责印制了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单,并安排工作人员在各个高校发传单做宣传,还成立了心理辅导中心,零距离解决贫困高中生心理问题;还有“感谢有您 让爱传递”资助结对卡以及“一对一帮扶”机制,同时开展讲座增强法律知识和心理能力;种种办法,种种行动,只为给贫困高中生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给他们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及正确引导,相信在县团委工作室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贫困高中生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在这里政府充分发挥了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关心弱势群体,承担政府应尽职责,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了普遍、公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这样的政府团体值得众人信赖和拥护。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关注贫困青少年发展,有利于祖国未来发展。除了教育局和政府的关注外,下属乡镇以及社会组织液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贫困高中生,有了各阶层的关注,相信郧县的未来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第二篇:关注困难职工群体
关注困难职工群体:不容忽视的社会命题
提起困难群体,人们想到的多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等,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一批生活陷入困境的城市下岗人员、较早退休人员以及民工,也成为这个群体中的新增人员。
现阶段,困难职工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
―――下岗职工。这部分人中,女工多,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体制外的人。即那些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劳动者,他们没有基层组织的保障,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困难时,往往一筹莫展。
―――进城民工。他们享受不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劳动权益较难得到保障。他们有活干,但受歧视,大都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
―――较早退休人员。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退休时工资水平很低,许多人原来的单位要么破产,要么奄奄一息。
毋庸讳言,困难职工群体的组成不同,原来从事的工作不一,他们收入微薄、生活艰辛。他们中,有的每月只能领到二三百元甚至只有几十元的生活费;一些没有生活来源的城镇居民,每月从民政部门领取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不过一二百元;一些打工者,每天起早贪黑地拼命劳作,却不得不为欠薪所累,为权益受侵所苦。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和不利境地。
犹如城市高楼大厦背后总有挥之不去的阴影,困难职工群体的存在,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命题。破解这道命题,是中国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困难职工群体的数量及其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深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关注困难职工群体,就是关注改革进程,关注社会发展进程
困难职工群体的出现,是长年积累的一些矛盾的集中显示,是改革和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许多困难职工群体并不是天生就“弱”,他们也曾经“强”过,曾经为社会和国家做过贡献,甚至是突出的贡献。今天,由于企业转轨或经营机制改革,他们有的下岗,有的提前离岗,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出现暂时的困难。显然如果他们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合法权益受到践踏,就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改革顺利推进。
民工是困难职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部分,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健康权、生命保障权、平等工作权等种种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企业一般都不愿与之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即使签了,也往往是从企业主的利益出发,规定民工怎么办,老板可以怎样处罚民工,却很少涉及企业该为民工做些什么。不可否认,进城民工作为工人阶级新的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忽视他们的生活需求,忽视他们的权益保障,既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不公,更是对其权益的侵犯。
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贫困除了带来物质的“匮乏”之外,还会给贫困阶层带来“与社会活动隔绝、产生孤立、压抑和焦虑”,这无疑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问题;另一方面,困难职工群体的数量及其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展,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分析困难职工群体,应该坚持辩证的眼光。一方面,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如果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如果大多数人的温饱尚未解决、整个社会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很少有人会想到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困难职工群体。另一方面,今天这一问题变得突出,既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改革的艰难,又不时提醒我们,在注重改革进程的同时,不可忘记这些人们。而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同样只有用改革的办法。
当前,困难职工群体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却不容低估。
困难职工群体的存在,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近几年发生的一些职工群体性事件来看,由于职工生活保障问题而引发的抵制、阻挠企业重组、兼并、破产等改革措施的事件已屡见不鲜。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力度的加大,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下岗职工。而下岗职工的增加,困难职工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势必受到影响。
困难职工群体的存在,影响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当前,由于生活长期处于困境,一些特困职工对自身的前途命运感到渺茫,有的职工转而从迷信等活动中寻求精神寄托,有的聚众上访。近几年,由于特困职工的问题而引发的各类事件屡有发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困难职工群体的问题如果久拖不决,其积聚的不稳定因素还可能会进一步扩散,进而影响整个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事实上,这一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关乎党群关系,关乎政府形象。
我们必须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阶级基础的高度,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困难职工群体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困难职工群体的问题。
如何对待困难群体,始终是衡量制度优越性的标准之一
帮助这一群体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命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其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尚不能充分满足人民实际生产的需要,同时过多的劳动力供应与劳动力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着供过于求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失业现象在所难免。失业往往与贫困形影相随,困难群体的出现不可避免。尤其是在转轨时期,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长期积淀,对社会各类群体无一例外地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困难职工群体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为社会转轨付出的最大成本。
困难群体问题在西方、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任何制度都无法一下子消除困难群体。但如何对待这一群体,始终是衡量制度优越性的标准之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如何让困难职工群体生活过得下去,对未来有良好的心理预期,则直接涉及到这部分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涉及到这部分人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心的确立。
改革是全社会的事业,合理分配社会改革的成本,才能体现社会公正原则。困难职工群体更多地承担了改革的成本,他们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为改革和发展换取了时间和空间,如果不能同样分享社会改革的成果,公平公正的原则就会遭到更大的破坏和亵渎。
另一方面,关心群众生活,体察民众疾苦,解决百姓困难,这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努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为了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生活有困难的群体;我们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正是力行“三个代表”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实践。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对于困难职工群体,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要从思想认识上、从感情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解决困难职工群体问题,政府和社会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从感情上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如果说我们的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轻视困难职工群体问题,显然不是事实,但现实中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做法确实需要正视。其突出表现在:“低保”不能落实、社保体系难建立、扩大就业步履维艰„„
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不应该任贫者愈贫。然而,少数地方少数干部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打造政绩工程”。而解决困难职工群体问题往往被置之脑后,不是推三阻四,就是消极应付„„发展经济并没有错,而且从根本上讲,这也是彻底解决困难群体问题的保证。但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在相当一些职工群众生活仍然困难之时,以发展经济为借口,对困难群体眼前的问题视而不见,无疑背离了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关注困难职工群体上,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叫得响做得差的现象。有的在扩大低保覆盖面上斤斤计较,有的不顾困难职工群体的实际,只做表面文章和官样文章。
这显然与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声音格格不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困难群体对政府的信心。“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执政的要领首先是要把最困难的人安排好。江泽民同志为送温暖工程亲笔题辞,多次给困难职工送温暖,朱基同志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宁可不上新的建设项目,不办或少办急需的事,也要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关注困难职工群体的问题,对我们的各级政府和社会都是一种有力的引导,无论我们的政府还是社会都要从思想认识上、从感情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何将对困难职工群体的政策援助、经济援助、社会援助、特殊援助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对政府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来说,考验已迫在眉睫
我们必须承认,困难职工群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问题,它涉及就业、社会保障、税收、法律援助、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而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困难职工的氛围、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给困难职工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无疑是解决困难职工群体问题的重中之重。
实行社会保障的全方位覆盖,是保障困难职工群体基本生活的当务之急
事实上,现在有些地方为一些特困人群建立了档案,制定了相关的政策,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这是可喜的一步。但也应当看到,送钱送物救急救难,只能解一时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职工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
关爱困难职工群体,固然需要社会各界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为他们呼吁,为他们呐喊;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保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的制度体系。
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失业、医疗、工伤、教育等纳入保障体系之内。当务之急,要进一步筑牢三道“防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以及失业保险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是城市贫困人群的“安全网”和“生命线”,也是保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减震器”和“安全阀”。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重点,已由过去的传统民政救济对象向企事业单位在职、下岗、退休及失业“四类人”转移。有关方面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已有1000万人被纳入低保范围。但现实生活中,“应保未保”的依然有一定数量。
对困难职工来说,不只眼前要“过年”,而且过了年之后还要“过日子”
输血不如造血,“授之以渔”是扶贫济困的关键所在
困难职工之所以困难,和就业问题密切相关。由于没有了工作岗位,劳动者不仅失去了最基本的权利,也丧失了维系生存的根本经济来源,生活困难接踵而至。对于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
一、身体较弱的困难职工,没有在就业方面的援助是不行的。更何况困难职工群体中不少人不比别人差,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同样能做得很好。因此,变“输血”为“造血”,加大培训力度,“授之以渔”,使他们完成由弱到强的转变是帮助他们的最好办法。这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生存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自觉承受了改革的巨大压力,是企业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解决好他们的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社会各界都应该行动起来,努力建立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将服务机构向社区和乡镇延伸,各级政府要拿出必要的资金建立公益性的再就业培训系统,让下岗失业人员及时得到培训,获得重新就业的技能。
对于困难职工群体而言,比“关注”更重要的是切实的帮扶措施和实际行动。广开就业门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困难职工群体的一条最根本的途径。
困难职工群体的需要是双重的,在需要经济帮助的同时,他们需要强大的精神依靠,需要尊重和理解
在今年年初的送温暖活动中,一位工会领导干部给一个特困职工送上200元钱,没想到这位特困职工却死活不肯收。他说,我需要解决长远问题,送点钱物解决不了我的根本生活„„确实,有些干部认为帮助困难职工群体就是逢年过节送点钱送点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这固然也是需要的,困难职工群体确实需要经济援助,但他们同样需要精神依托,需要尊重和理解。
由于多种原因,困难职工群体中的许多人处在无人管理状态。一是由于基层组织弱化,困难职工群体的精神依附如居委会、工会、基层党委等工作能力有限;二是精神文化产品未能很好发挥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三是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在困难职工群体中没有得到较好引导,导致部分困难职工群体将某些社会现象扩大化或片面化。
当前,如何让困难职工群体有个“家”,如何加强对困难职工群体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困难职工群体的氛围,是解决困难职工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法律是保护困难职工群体的有力武器。要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援助,让困难职工群体打得起官司
只有把保障社会困难职工群体利益的机制法制化,才能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需求量大,流动人口增多,各种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组织也较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况的发生在所难免。虽然每年政府很关心,去走访外来民工,给困难职工“送温暖”,但是这些办法难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劳资矛盾和困难职工权益得不到保护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通过立法、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劳动者权益,用法律规范用人单位、求职者、职业介绍机构的权利、义务和从业行为规范,使在劳动关系中相对弱势的职工特别是外来民工有了法律的“保护伞”,才能使他们感受到持久的温暖。
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要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援助。要重视社会宣传,增强困难职工群体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知道怎样行使这种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我国尚没有《法律援助法》的前提下,应当允许各地出台地方性法规,使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社会困难职工群体,可以及时获得法律援助。
工会组织发起的送温暖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社会各界纷纷推出各种帮扶行动,一个全社会关注困难职工群体、自觉帮助困难职工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有句古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新春佳节,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开展送温暖活动,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向广大基层干部和百姓送去粮食和慰问金,带去党和政府的问候,让身处困难的群众倍感温暖。
在关注困难职工群体,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活动中,工会组织推出的送温暖工程已坚持10年,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1992年元旦春节期间,全国总工会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关心帮助困难职工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10年间,送温暖工程由节日期间的走访慰问活动,发展为党政机关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
10年来,全国各级工会累计筹集慰问款104.42亿元,走访慰问了48.2万户次困难企业和3975万户次特困职工、劳动模范、离退休职工和伤病残职工家庭。在送温暖工程的推动下,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了加强,公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因此而发扬光大,送温暖工程对于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全国总工会的送温暖工程相类似,用于扶持困难职工群体的工程相继在各地各部门推出。共青团推出了“助学行动”,重点帮助困难群众的子女解决上学难问题;妇联专门建立了妇女发展基金,着重帮助下岗女工重新就业;民政部门建立了扶贫基金,专门帮助困难群众。就连部队、医院、学校、厂矿,乃至私企经营者、外企老板也纷纷加入了扶贫济困的行列„„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法律法规正给困难职工群体以更多的关注,社会保障也正一步步向规范化发展,全社会对困难职工正给予越来越多的关心。这一切,都证明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困难职工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深切关怀。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阶段,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社会形态,困难职工群体理应享受到更多的关爱和阳光。尽管困难职工群体问题的彻底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再加上困难职工群体自身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困难职工群体终将和社会的大多数成员一样,共同享受社会进步和生活充裕带来的喜悦和幸福。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中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部分企业亏损严重,效益滑坡,资不抵债,甚至停产和破产,造成大批职工的下岗和失业;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许多职工被迫在劳动卫生无保障的场所工作,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某些企业负责人凭借绝对控股的地位,漠视职工的民主权利,侵害职工人身权利。这些经济和政治权利受到损害的职工在局部范围来看也许是少数,但在更大范围内就形成了困难职工群体。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困难职工群体的“需要”可以而且应当划分为不同层次。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现阶段困难职工群体的“需要”有三个方面,即维持生活和健康的需求,分享改革成果和实现劳动就业的要求,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真正体现当家作主的渴求。
从第一个层次上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参加劳动的动机,仍然是出于谋生的基本需要,他们的主要收入仍然来源于工资。在旧体制下,由于不受市场规律的左右,不受专业化分工的调节,其职工在经济利益上、社会心理上均比非国有企业或小型企业职工感到有保障感、安全感和优越感。今天,以往的职业安全、生活福利等则成为企业难以为继的“负担”和“包袱”,而对那些下岗、失业人员来说,心理失衡更为强烈,生活贫困更加实在。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更要做好下岗职工直接与失业保险、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保险的接轨工作,尽最大可能满足下岗职工第一层次的基本需要。
第二层次则体现了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要求社会公平、公正的愿望。困难职工群体的生活状况有目共睹,我们的政府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利益分配格局一经形成就自然地产生某种内在稳定性,任何从现有分配格局中获得较大比较利益的群体、阶层及个体都不能轻易放弃既得利益和比较优势。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在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高的今天,社会理应而且可以对忍受改革阵痛,承担改革成本,付出沉重代价的困难职工群体作出补偿,这种补偿不仅要体现在经济的帮助下,而且也要体现在劳动就业的倾斜上,以体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因为在改革成果内,也沉淀和积聚了困难职工群体以往所作出的贡献。
从第三层次来讲,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渴求,是困难职工群体实现人的尊严和自身价值的反映。之所以形成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受到严重侵犯的职工群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经营者缺少制约机制。所以只有既确定了经营者的权威、同时又确定了职工劳动者应有权利的企业制度,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真正完善的企业制度。因此,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应该通过扎实可靠的机制,构建职工多层次多方面参与协调的企业内部决策体系,以及由职工群众参与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体系,保证职工了解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困难职工群体无疑是中国最广大人民中的一部分。关心这部分人的具体利益与维护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并不矛盾。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完全有可能使困难职工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实现困难职工群体“三个层次的需要”,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这三个层次的共同努力。企业是职工劳动就业、安身立命的立足之处,也是职工参与社会、体现价值的主要舞台。企业在关心困难职工群体利益方面负有主要的责任。企业领导要充分与困难职工进行沟通,定期走访,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
政府在实现困难职工群体“三个层次的需要”方面负有最终责任。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各地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制定好、落实好本地区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使困难职工群体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得到更多的实惠。
工会是职工群众联系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困难职工群体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我国加入WTO组织,一段时间内下岗职工的增多和困难职工群体的扩大将不可避免,这迫切需要工会组织认真研究新的情况,采取新的措施,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上提出工会的主张和建议。近几年来,工会围绕困难职工群体问题做了许多调查研究,提出了不少的主张和建议。但现实中被采纳的部分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调查缺少定量的分析。譬如国务院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明确规定,除了衣、食、住等,还要适当考虑水、电、煤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等费用。现在科学的发展完全可以计算出维持一个人最低需要的热量和营养(低于这个标准将是生命的透支,将是医药费支出的增加)、一个未成年人的教育费用、失业后消费需求的降低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定量的分析,能增强说服力,提高采纳率,它有助于提高工会主张和建议的采纳。
其次,要利用改革时机提出工会的主张和建议。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利益,实现“三个层次的需要”,说到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筹措更多资金是困难职工群体利益之所在,也是调动他们积极性之所在。工会组织应当认真研究有关改革的取向,抓住有利时机。如国家通过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会保障资金。尽管这笔资金最终会流入空转的养老账户。但应当考虑上市公司所在地的利益,建立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机制,地方用这笔资金充实到“三条保障线”,由工会监督使用,以提高困难职工群体的收入。只有当职工从改革中得到的实惠增多,他们理解和支持改革的热情才能持久。总之,维护困难职工群体的合法利益,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第三篇:新疆石河子市贫困老人生活状况
新疆石河子市贫困老人生活状况
一、地域简介
石河子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北部,面积457平方千米。石河子市拥有62万人(2010年),其中少数民族3.2万人,占5.4%。
石河子市是以农场为依托、以工业为主导、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军垦新城,以“戈壁明珠”的美誉著称于世。
石河子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分别是新城街道、向阳街道、红山街道、老街街道、东城街道、北泉镇、石河子镇,共有52个社区、23个村委会。2013年末,垦区总人口62.2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4%,其中,户籍人口是57.90万人,未落户口的常住人口是4.36万人。2013年出生人口3563人,出生率5.73‰;死亡人口2895人,死亡率4.66‰;人口自然增长率1.0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100。计划生育率99.81%。石河子市分布着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27个民族。
石河子地区的社会医疗体系:2013年末,垦区各类卫生机构数770个,其中,医院3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4个,乡镇卫生院1个,门诊部6个,中心血站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个,卫生监督所6个,农牧团场、企事业单位、个体卫生所(室)645个。卫生技术人员6353人,各类机构共有床位数4523张。垦区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24个,床位2900张,收养求助各类人员2150人。年末共有各类不提供住宿的社区服务中心131个。年末共有1.21万人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
二、养老体系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对老龄问题的研究日益为世界各国重视。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我国已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726个(所),床位数5218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增长到20.6张,全区已经初步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据《新疆老龄事业统计资料(2013)》显示,到2013年底新疆6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132.77万人。面对来势迅猛的银发潮,自治区连续几年把“养老爱老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为让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养老机构。目前,已建成829所农村幸福互助院,能够提供日间照料、托老服务的社区达到了184个。自治区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32.29亿元资助各地建设504所养老机构,全疆已经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地州为重点,辐射县市,惠及乡镇,具有示范功能的养老机构网络。为让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更有质量,2011年7月,自治区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和免费体检制度,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基本生活津贴,并每年为老人免费体检一次。目前全区已有22.53万8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到高龄津贴和免费体检待遇。
1986年10月,农八师石河子市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至今至今已覆盖到各个团场、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覆盖人群达到了32.61万人, 目前在石河子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居民低保是最重要的三项制度,其中基本医疗和居民低保已经实现了全垦区覆盖。
三、贫困老人生活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许多的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使贫困老年人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由于种种原因,总有一些人的生活水平处于社会底层,构成贫困群体。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总人口约13.4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这些老年群体的劳动能力逐步衰退、健康状况日益下降,然而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而对于城市的贫困老人而言,在具有老年群体共性的同时,也表现出经济收入低,抗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脆弱性特征,成为老年人口中的“弱中弱”群体。为了达到消除贫困的最终目标,缓解老年贫困也是我国政府要致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生活状况是生命存在及生命维持状态,即基本生活的情况,包括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文化参与状况等。但对于老年人口而言,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是决定他们晚年生活质量高低的基础因素,同样,对于贫困老人来说,经济和健康状况对他们的生存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医疗方面,老年人经济收入明显减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花费外,最多的则是医疗花费,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自理能力下降;在社会功能方面,表现为人际关系弱化,常常伴随着孤单、寂寞的状态。从对贫困老人的研究来看,其特征表现为城市贫困老人中女性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老年人的贫困比例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贫困与受教育程度也有较大的关系,贫困老人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教育。我国城镇贫困老人大约有300万人左右,算上农村人口,我国贫困老人总发生率超过10%。从生活状况来看,贫困老人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收入来源单
一、心理生理状况不佳等。
根据石河子大学以人口老龄化问题为研究背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石河子市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40%的老年人对目前的生活表示满意;50%以上的老年人月均经济收入低于1000元;14%的老年人闲暇时间感到寂寞;6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与子女一起居住;70%以上的老年人反映看病难、看病贵。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健全本地区养老、医疗保障机制;解决老年人生活困难;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满足老年人生活服务需求以解决目前老年人存在的生活困境。
四、原因与措施
对于老年贫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三大方面。贫困人口的生命质量也受到收入、饮食支出、受教育程度、医疗支出等方面的影响。
据调查其详细原因大致有:70%的贫困老年人无子女或法定赡养人无力赡养,对于不享受离退休待遇的老年人来说,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其生活就完全依赖于子女。上述贫困老年人中,无子女的占21.70%,法定赡养人无力赡养的占34.05%;法定赡养人无力赡养主要是,因自身下岗,法定赡养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少数子女先天或后天的残疾,无能力赡养老年人,甚至还需要老年人的照顾;社保制度体系不健全,有的是未能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应保对象,有的是最低生活保障金不能按规定发放。自我保障不够:据统计,全省有116091名老年人因病致贫,占贫困老年人总数的19.56%;少数子女敬老观念淡薄,不愿赡养老年人,上述贫困老年人中,子女不愿赡养的老年人有12997人,占贫困老年人数的2.19%。这种现象在农村较为多见;家庭保障不够,据调查,有的老年人说起来居家养老,倒不如说是居家养小。还有医疗体系与养老保险体系不健全、社会敬老与帮扶观念薄弱、政府管理不到位等等原因。
就拿近几年热门的“空巢老人”为例,造成此种现象泛滥的原因大致有:(1)这种现象和我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人口结构密不可分,我国人口结构的总的趋势是老龄化加剧,从这点看来我区的这一现象只是我国诸多人口问题的一个缩影。(2)思想观念的改变是造成“空巢”现象的内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父辈之间以及爷孙之间的代沟的不断凸显,冲击着老人们“一家之主”的传统思想观念以及以四世同堂韦荣的旧的家族式生活观念。思想过于保守的老人越来越受到思想开放的子孙的“排斥”。而年轻人随着文化知识与思想的进步,不在受“父母在,不远游”旧思想的束缚,纷纷离开父母,从而造成“空巢”现象。(3)家庭小型化是“空巢”现象的直接原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三口之家的小型家庭模式成为主流。所以这也造就了“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多。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是造成“空巢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年轻的人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工作、学习、教育子女上而忽视了对老人的陪伴,这也成催生了“空巢老人”的推助器。
在寒假期间,我走访了石河子市二十二社区,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整理出了其社区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以人为本,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1、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服务对象 为了了解社区养老对象的基本情况,社区开展了老年人状况和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社区从收入状况、现居住状况、养老意愿、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方面着手展开调查,并收集装订成册。据统计,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共1431人,其中60-69周岁之间的老人共 421人,70-79周岁之间的老人共357人,80周岁以上的老人共120人,享受低保的老人有9人,空巢老人49户,特困老人39人,90岁以上高龄老人16名,孤寡老人78名,特困老人39名,病残老人57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台帐,为以后的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服务体系社区成立了专门的居家养老领导小组,社区主任邬艳华组长,社区副主任张建军任副组长,下设成员5人的领导机构。还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由邬艳华担任,成员共计7人,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此外,社区还成立了4个居家养老专业服务网点,开展了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送餐服务、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等众多服务,为老年朋友提供最方便最快捷的生活服务,使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3、广泛开展服务,充实活动内涵 社区先后成立了两支服务队。(1)是志愿者服务队。为身边的困难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先后成立了党员志愿者队伍、计生志愿者队伍、团员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帮扶服务。志愿者每到节假日都到被服务的老人家里,为她(他)们进行生活料理、精神慰籍、法律咨询、康复理疗等服务。及时掌握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在生活、就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是老年人健身文娱活动服务队。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还专门开设了“阅览室和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棋牌、娱乐、看书看报等活动场地,并免费开放。社区组建了一支10余人的老年人文艺宣传队,完全由老年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排练舞蹈,击打腰鼓,锻炼身体,老有所乐!社区为他们添置了服装,并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强化平台建设,加强宣传力度,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1、夯实基础服务工作。
自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来,我社区积极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人士作为开展居家养服务的合作伙伴,社区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辖区内的服务资源,设立服务网点(如盲人按摩室、电脑网校、手工制作、十字绣制作室和完美健康知识讲座等),签订服务协议,逐步建立健全了“社会力量投资、社区进行监督管理、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服务对象签字认证”的管理运作模式,为老人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项目。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教育,扩大社会的影响力。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帮扶”。
2、突出扶持平台建设。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会公益性事业为主,为了进一步巩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工作平台,充发挖掘和发挥平台作用,社区积极想办法,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根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师市老龄办多次下到社区,进行现场指导,结合社区用房的实际情况,把原社区办公场所进行了粉刷和装饰,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在市、街道党工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试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建成了集娱乐、服务等为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三、规范管理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 为了让老年朋友能享受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服务。我们主要从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方式入手。服务内容6项(1)安全保障服务(2)康复保健服务(3)生活照料服务(4)精神慰籍服务(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6)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即:一是安全保障服务。社区工作者通过走访、探视等形式,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帮扶联系。在老年人遇到意外能得到及时、快捷、有效的救助和帮助。二是康复保健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三是生活照料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购物、送餐、陪护等家政服务。四是精神慰籍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交流,聊天谈心,心理咨询和进行矛盾劝解等服务。五是提供文化娱乐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和活动场所,组织老年人参加书法绘画、知识讲座、图书阅览等服务及各类文体活动。六是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的财产、赡养、婚姻等服务。服务方式有6种:即无偿服务,对重点服务对象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由当地政府发放一定数额的居家养老服务券;低偿服务,对有一定经济来源、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由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服务;有偿服务,对有经济能力、需要提供服务的老年人,以自费的形式购买服务;义工服务,组织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认购服务,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实行认购服务;其他服务,倡导邻里之间开展互帮互助服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储备服务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
(四)、加强引导,完善服务项目 社区拟成立家庭问题心理咨询、指导服务站。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遍性的家庭矛盾,例如婆媳之间的相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方面的代沟,社区与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专家沟通,开设了家庭问题心理咨询、指导服务,并开设了咨询电话,解决老年朋友在处理家庭问题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麻烦。为老年朋友提供的项目也逐渐丰富和多元化起来,这些符合当今老年朋友日常生活的人性化的服务项目,受到了社区老年朋友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社区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以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明需求为出发点,以落实“六个老有”为目标,结合实际,努力构建政府主导支持、社区积极参与、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运用多种形式,建立服务周到、安全保障的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石河子做出贡献。
(五)、正确认识社会化居家养老
社会化居家养老是社区特色服务的一种载体,它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从养老的方式来看,老年人是在自己家中养老,而不是去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即这种养老方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从我们居家养老社会化试点工作的经验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已显现出以下优点和作用。
1.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我们石河子是在经济欠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按现有经济水平看,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社会化居家养老正是适合我国国情,既能帮助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
2.有利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人进入老年期后,身体、心理逐渐衰退,患有严重疾病者,无法独立生活,需要他人照料。从家庭照料看,老年人普遍与子女分开居住,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者将负责照料双方父母四个人,如此带来的经济、精神、时间等负担和压力,以及与事业的冲突,都不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社会和社区的支持与帮助,帮助他们照料自己的父母,以便于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与事业中去。
3.满足老人养老的各种不同需求。目前社会上老人养老有着多种不同方式,部份子女工作在外地,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可以把老人送入机构养老,由养老机构来照料老人,但机构养老也存在诸多问题使老人难于感到满意,对大多数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家庭来说,机构养老较高的费用也使他们望而却步,更何况无养老保障的农村老人。受我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即使经济有条件的老人,也不太愿意接受机构养老,部份已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各种原因,容易造成社会疏离等问题。机构非个性化的管理,不能帮助老年人实现晚年生活富有意义情趣,而社会化居家养老,恰恰可以满足社区老年人各种不同的要求。
(六)、今后的工作任务
面对目前社区老年人 “未富先老”的实际情况,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的目的。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
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由于社区服务场地有限,辖区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受限。社区充分利用辖区人力(40、50下岗人员)、物力、财力(政府购买券),整合社区资源,与驻辖区单位签订为老服务协议,有偿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3、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属地单位联合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是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为老服务水平。
4、全面开展上门服务。社区服务场地有限,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的关键是做好上门服务。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上门服务人员要随喊随到。服务要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如清扫、购买、护理、康复、入浴,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如陪同游览、购物,陪同读书、看报、看电视,甚至是陪同聊天。
综上所述,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民心工程,通过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发挥社区服务优势,服务老龄群体。从微观角度看,这有利于提高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扶助老龄弱势群体;从宏观角度看,有利于化解社会转型、人口迅速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
唐
诗
宇
第四篇:高中生贫困申请
高中生贫困申请范文
高中生贫困申请范文
高中生贫困申请书范文(一)
尊敬的院领导和各位老师:
我是来自xx年纪xx班的学生xx,由于家庭条件比较艰难,所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国家助学金.在学习上本人在校期间品行良好,成绩优良,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诚实守信,做事遵守承诺,在生活上,本人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家庭贫困,家里仅靠父亲退休金维持生活,但是人穷志不穷,本人在校能遵纪守法,没有任何违规行为。
假如能够获得国家助学金,我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投入更多精力,来努力完成学业,争取优秀毕业.为班级为学
院争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不断汲取知识的方法来为将来打好坚实基础,为今后的学业做好储备.我知道还有很多很多向我现在一样的学生等着这笔钱去交学费,也有更多的父母为儿女的学费而辛苦工作着,甚至有的以卖血来凑够这笔钱.想一想手中浸着鲜血的贷款,想想一个人承诺和信用的价值,任何人没有理由不把这比贷款的归还作为重中之重看待,请领导和各位老师相信我的人格,我一定好好学习。
特此申请,望予批准!
此致
敬礼!
高中生贫困申请书范文(二)
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我是xx系xxx班的学生__,来自xx(地方)。我很需要领导、学校、国家,帮我和我家庭度过难关,让我能有幸和其他的同学一起顺利完成学业。
我的家庭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妹妹还有我。我来自农村,家里一直以务农为生,母亲体弱多病,有肾结石和胆结石等病,但还是在家苦苦维持着家业。父亲无业在外,对家里的开支并无多少过问。其收入一月到底是多少,我想除了他之外,不会有人知道。他是一个农民工,一个月的收入并不会多到哪去,如果再一挥霍的话,能维持他的基本生活就不错了!
其实,在高考之前,我就不想读书的了。因为妹妹今年读高三了,明年也即将迈进大学的校门。我想在去我寒暑假去过的浙江一家小工厂打工,妹妹学习比我用功。不像我因为家里父母闹矛盾而感觉生活没意义、因为一些政府机构的“英明裁决”而感觉社会部单纯。在我的生命里,我一度找不到生活的目标,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如果不是母亲及妹妹对我的关爱,我曾经轻生的心动就可能早变成了行动。妹妹比我优秀,比我刻苦。所以我想去打工,给她创造良好 的学习条件。但是,在母亲及亲友的劝导和支持下,特别是妹妹说如果我不读书了的话她也不读了,我才鼓起勇气,重新定位人生的航向,来到了本学院,开始了四年的求学之路。
一来学校,有的同学忙着交朋结友、有的忙上网、也有的忙恋爱。而我,军训结束后我就忙着找兼职。我找过发传单,但这只是临时性的;我又去做过电脑培训招生业务员,这个同样也做不就,收入也不多;我去过商场,但人家要女的,而且不要兼职;我又去过德克士,可他那每周至少上5天以上,我刚上大一,时间不够;最后,我在电脑城找到了一份每个周末都可以上班的工作---拉单。凭着我的脸皮厚,我做得还不错。每个月3、4百的生活费基本能自己解决。如果能省的话,我每月还想或多或少地给妹妹打点钱过去。
说实话,在没找到工作时,我确实很想要并急于要得到学校的帮助。而现在我对于学校的补助金也并不是那么急
需.我们农村有句话叫做救急不救穷。如果领导们给我这个名额,我会攒下来或直接打给妹妹做下个学期的书学费。因为有爱,我才活到现在。所以我会尽量节俭,减轻并帮助减轻家里的负担,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使妹妹能安心地上好大学。
祝各位领导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高中生贫困申请书范文(三)
尊敬的校领导和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高一(2)班的学生xx,由于家庭比较困难,所以想学校提出申请助学金。
我家住在一个小村庄里,家里有4口人,家中的劳动力只有父亲和母亲,可是他们一直有病在身。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本钱,只好坐苦工和短工为生,十几年来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
在学习上,本人在校期间品行成绩
良好,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诚实守信,做事遵守承诺。在生活上,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所以生活俭朴,勤俭节约。
加入能够获得助学金,我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努力完成学业,争取优秀毕业,为班级和学校争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不断汲取知识和方法为将来打好基础。为今后的学业做准备。
特此申请,望予批准。
申请人:
高中生贫困申请书范文(四)
尊敬的学校的领导:
您好!
我是来自xx中学xx班的xx,性别:男,现就读于xx中学,中考不计体育分为xx分,因家庭经济困难,特申请此次的专项助学金补助。
我来自一个四口之家,父亲在一家工厂上班,但因某种原因,父亲每月的工资十分微薄,但一家人凭借勤俭节约,也能够算的上是一般的幸福家庭。然而,我即将升入高中的高昂学杂费以及生活费让父亲的压力很大,才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姐姐,也需要家里经济上的支持,加上母亲因肾衰竭,不能工作且抵抗能力又差,故常年生病,需要药物长期支持,她的医药费用更是压的父亲直不起身来,由于姐姐的生活费,我的学杂费及生活费和母亲的医药费花销太大,父亲的身体也垮了,父亲的身体不时的出现一些毛病,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已经无法长时间工作,现在只能在工厂做零工。
并且我现在就要就读高中了,学费比初中而言花费更重,以前就读初中的的时候,到每年期末考试的时候,父亲必须东拼西凑才能将学费给我凑够。但今年家里的情况并不是很好,母亲的身体每况日下,必须用更好的药物才能继续支撑,而高中的学费让家里经济更加困难,就在这学期的开学,父亲虽然已经为我凑到了学费,但家里的经济已经
油尽灯枯,日常生活开支也已无法承担,所以当我忽然听到学校可以申请助学金的时候,我心里很高兴,虽然我不知道我能不能申请到,但我想只要我试了,才会有机会。
在我看来,贫困生也不是什么坏事,反倒认为,贫困能更磨练我的意志,我是一名贫困生,我有我自己的经历,我的经历使我认识到,贫困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阻碍,我最大的阻碍在我的心中,只有我克服了自己的贫困心理,我会做的更好,“人穷志不穷”这么一句古语已经告诉我了,我想我自己不会被贫困击倒,正因如此,我从小就努力学习,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负担,虽然我知道现在我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学习,贫困并不是问题,只要自己去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来改变现状,才能真正帮助到家里,这才是一名贫困生应该做的。因此希望能够得到这次学校的补助,缓解一点经济压力。
此致敬礼
申请人:
xxxx年xx月xx日
高中生贫困申请书范文(五)
尊敬的xx校领导:
我是高一(2)班的xx,因家庭原因,现申请获得XX年国家贫困生补助金,希望学校能予批准。
我家有6口人,年过60的爷爷奶奶、正在读高中的我和一个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妹妹。于是担负起这个家的重任就落在爸爸和妈妈的身上。爸爸是修车工人,收入极不稳定,有时能赚一些钱,有时却只有空手而归。爷爷是中共党员,年轻时是村里的干部,本来有退休金,可近几年,不知是何原因,退休金越来越少。好在妈妈刚找到一份工作,虽然很辛苦,妈妈还是很高兴,因为那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又稳定的收入。但是妈妈的工作始终还在实习期,工资也不是很多,所以我想为家人分担这份重任。因此提出申请国家贫困补助。
我平常在生活中,勤俭朴素,广交
好友,并在XX年凭借在老师和同学记忆中的深刻印象。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现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家庭承担重任,与家人一起共渡难关。希望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
第五篇:高中生贫困申请书
高中生贫困申请书范文
高中生贫困助学申请书
尊敬的院领导和各位老师:
我是来自XX年纪XX班的学生XX,由于家庭条件比较艰难,所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国家助学金。在学习上本人在校期间品行良好,成绩优良,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诚实守信,做事遵守承诺,在生活上,本人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家庭贫困,家里仅靠父亲退休金维持生活,但是人穷志不穷,本人在校能遵纪守法,没有任何违规行为。
假如能够获得国家助学金,我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投入更多精力,来努力完成学业,争取优秀毕业。为班级为学院争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不断汲取知识的方法来为将来打好坚实基础,为今后的学业做好储备。我知道还有很多很多向我现在一样的学生等着这笔钱去交学费,也有更多的父母为儿女的学费而辛苦工作着,甚至有的以卖血来凑够这笔钱。想一想手中浸着鲜血的贷款,想想一个人承诺和信用的价值,任何人没有理由不把这比贷款的归还作为重中之重看待,请领导和各位老师相信我的人格,我一定好好学习。
特此申请,望予批准!
此致
敬礼
高中生贫困补助申请书范本
尊敬的校领导:
我是高一(x)班的xx,因家庭原因,现申请获得今年国家贫困生补助金,希望学校能予批准。
我家有6口人,年过60的爷爷奶奶、正在读高中的我和一个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妹妹。于是担负起这个家的重任就落在爸爸和妈妈的身上。爸爸是修车工人,收入极不稳定,有时能赚一些钱,有时却只有空手而归。爷爷是中共党员,年轻时是村里的干部,本来有退休金,可近几年,不知是何原因,退休金越来越少。好在妈妈刚找到一份工作,虽然很辛苦,妈妈还是很高兴,因为那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又稳定的收入。但是妈妈的工作始终还在实习期,工资也不是很多,所以我想为家人分担这份重任。因此提出申请国家贫困补助。
我平常在生活中,勤俭朴素,广交好友,并在去年凭借在老师和同学记忆中的深刻印象。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现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家庭承担重任,与家人一起共渡难关。希望领导予以批准。
为了完成我的学业,圆我的上学梦,我很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我会努力拼搏,努力去实现我的梦想。感谢你们!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日期: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