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3:3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

第一篇: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

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

5.12汶川特大地震,山崩地裂,破坏极其严重。剑阁属于此次地震的重灾区,是全省18个重灾县市之一。随着灾后过渡安置工作的结束和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灾民心态的变化,各种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各项灾后重建政策与落实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出现等,相继导致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纷纷凸显,给重建家园工作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笔者试图从灾后重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及其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为实现省委、县委、提出的“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工作目标,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参考。

一、影响灾后重建社会稳定工作的因素

1.1对房屋毁损等受灾程度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引发出一系列矛盾

阿坝州汶川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均属羌藏民族聚居地。其民居结构90%以上是石木结构;在建房选址时,多依山而建,无设计图纸,更谈不上科学的建筑结构,防震问题几乎未作考虑。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多为就地取材,极少使用钢材、水泥等标准建筑材料。因各乡各村泥土的粘度、石块的硬度与形状,没有进行地质勘测,房屋基脚未做好技术性处理等实际情况,地震灾害后要对受灾民房进行鉴定;因无相关资格的机构和人员而无法进行。在各村受灾民居损毁程度的认定上,仅凭经验和感观,主要根据群众意愿进行判断,评定为可以居住、加固后可以居住和不可以居住三种情况。这样没有确切科学依据的认定,就会造成对房屋损坏结果没有科学认定或认定依据不充分的局面。因灾民抱有损毁认定越严重,国家资助就越大的主观想法,故而彼此之间相互说服不了,据此产生矛盾,并由此给灾后重建包括政策的落实,公共设施的建设,公益性劳动的参与等产生重大影响。

1.2因对国家灾后重建相关政策的落实求平均倾向而产生矛盾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后,国家为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先后出台了包括应急阶段各类救灾物资的发放;三个月临时生活救助,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延长三个月的生活救助;各省对重灾区对口支援以及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诸如: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各种政策支持。这无不体现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爱,无不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对此灾区的大多数老百姓是心怀感恩的,但是有部分灾区群众却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和关怀作为与党委政府讨要资金和物资的砝码。一些获救群众从感恩转变为对今后生活的担忧而滋事。比如:在实施三个月临时生活救助灾民登记时,就出现了已经离开原籍或长期在外务工,地震时又不在灾区,当知道国家的相关政策时就纠缠、上访乡镇和县级部门的情况,其真实心态就是求平均的心态。在灾后重建中,诸如房屋重建时若单纯以户籍、人口数或以住房多少为参数不综合考虑其它因素进行现金补贴时,就可能会出现在加固后可以居住的房屋的户主要以重建居住民房为借口而力求多获取资金补贴等各种矛盾纠纷。

1.3因灾后重建对土地的使用而产生矛盾

震后一是房屋损毁严重;二是基础设施,尤其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土地的调整使用,甚至农业承包土地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因与房屋的距离,土地品质的优劣,长期共处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基础设施尤其是水、路等的通达程度或者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都可能产生大量的矛盾纠纷。

1.4因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而引发矛盾

震后因滑坡、崩塌、泥石流、滚石多发,极易引起各种矛盾纠纷。一是部分乡镇村组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次生灾害隐患大,灾民情绪紧张,十分恐慌,存在矛盾隐患。二是部分村组因遭受灾害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不能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必须在县内或其他地方异地安置;因老百姓故土难离,或对拟搬迁地各方面的担忧而存在矛盾;甚至有越级上访或群体上访等可能性。三是因次生灾害造成恢复重建过程中建房成本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加大,老百姓的期望值与实际建成结果有差异等,易引发社会矛盾。

1.5因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产生矛盾

震后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口支援省市的工作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将很快进入高潮期。随着建设资金的注入,各项目要开工建设,首先涉及的就是征地问题,我们地震灾区属高山峡谷地区,陡坡多,平地少;荒地多,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少;人口集中地区更是土地矛盾尖锐。在此种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因土地而引发的矛盾就较多。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涉及到利用人力资源的问题,附属工程建设的问题;原有公共基础设施和道路、引水、电力设施等的使用问题;原材料及其产品的销售问题等,都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1.6因震后心理障碍而引发矛盾

地震以前,灾区人民过着富足而平稳的生活。虽然处于高半山区的老百姓相对来说环境艰苦一些,文化生活枯燥一些,但安居乐业,心存幸福之感。天灾突袭,猝不及防,几十年艰苦努力建造的房屋没有了;原来和谐美满的家庭成员突然伤亡;原来青山绿水,开门就是风景如画的美好生活和家园面目全非;再加之对未来生活的焦虑,都将使部分灾民产生震后心理障碍,在生产生活中若处置不当,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1.7邻里、家庭生活等易引发矛盾

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历来存在。但灾后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邻里之间因土地、采光、道路以及生产中过道、灌溉、农产品收获等诸多方面的需求问题均易引发矛盾。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子女就学、老人赡养、房屋建设、务农打工、家庭琐事等,都因灾后人们的一些心态变化而易引发矛盾。

二、保持灾后重建过程中社会稳定工作的对策建议

灾后重建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是一项关乎灾区人民尽快步入正常生活轨迹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一项关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此项工作必须上下一体、齐心协力、实事求是、科学高效,才可能尽早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此项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基础,是内部动力;国家扶持、对口支援是强大的外部拉动力,但良好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基础,更是保障。

2.1、强化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培养基层组织在农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核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重点是通过基层组织的作用,把握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抓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使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各种法律法规在农村基层得到有效贯彻。

有没有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关键时候用得上,敢于攻坚破难的党员干部队伍,对于推进几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要紧紧围绕并服务于发展与稳定的大局,从抓班子、整作风、带队伍入手,强化农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以“三级联创”、“三培两带”等党建载体,通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使村级组织运作形成规范、民主、团结的工作局面;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务实、廉洁、公道的形象;党员、干部、青年团员、民兵等队伍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发挥作用;进一步融洽干群、党群关系,将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来自群众、服务于群众、党组织满意、群众信赖的基层战斗堡垒,为营造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2准确把握政策、严格依法行政

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国家已经并将继续出台大量的优惠政策来扶持和资助灾区人民。这必将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步伐。首先各级政府要宣传好、解释好各项政策的目的意义、适用对象、实施程序以及政策实施后应达到的社会效果;其次,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坚持标准、严格依法行政,保证政策实施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保证政策的严肃性;其三,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尤其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真心为民,真情为民;其四,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必须遵循“有权就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查处”的行政执法基本准则。按照政策内涵,规范实施程序,真正把政策用好、用活,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又好又快地进行。

2.3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群众自力更生

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类宣传媒体,应当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大力宣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新闻工作者应像抗震救灾难点应急抢险阶段那样不畏艰险,真正深入到灾区一线去发掘先进典型,形成强势的宣传报道氛围。宣传那些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先进人物;宣传那些因地制宜,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思路清晰,3 狠抓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先进做法。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4、满腔热情地解决灾区人民恢复重建中的实际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对群众工作的要求,把实现和维护灾区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根本出发点。要始终关心灾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努力解决房屋重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灾区增收,解决恢复重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把工作重点放在受灾严重的乡村,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天不足的高半山区。切实解决好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灾民的基本生存保障等现实问题,维护好社会稳定。

2.5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灾民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

灾区各级组织要深入调查研究,将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狠抓落实。要注意层出无穷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深刻分析深层次原因和发展趋势,深挖深层次目的与企图,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及时解决关系灾区人民工作、生活和恢复重建等各种实际问题。要作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就要切实做到:一要保持工作的前瞻性,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清除在萌芽状态,二要以我县已经建立的人民调解的“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为基础,以各乡司法所、综治机构为依托,以村级“说事制度”为平台,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确保灾后恢复重建社会稳定。

2.6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律素质。

今年是“五五”普法实施的第二年,也是关键的一年。经过四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施,经过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在增强,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利益问题时,只讲权利不尽义务等不正常现象依然没有根本扭转。此次5.12汶川特大地震和恢复重建过程中涉及到建筑质量责任,灾后输出劳动关系,未结债权债务,房屋因地震受损等大量法律问题,牵涉土地、建设、物权、民事及行政等诸多法律事务,加强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尤为重要!灾区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多筹并举,多部门互动,多平台开展,形成大宣传、大普法教育的格局。要着力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将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灾区群众的法律素质,为灾后恢复重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7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社会秩序。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人民群众,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违下法犯罪的发生。实践证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 作因综合性强,所以更需要多管齐下,才能效果明显。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应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充分发挥各级综治机构,两所一庭、调委会、治保会等组织作用。层层真抓实干。要抓紧、抓好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平安小区及平安户等平安创建活动。搞好综合治理,积极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消除不安定因素。对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坚决依法给予惩处,确保灾区恢复重建中社会秩序稳定,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第二篇:对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

对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

摘要: 在地震灾害现场指挥抢救的温总理说过一句话,“只要有双手,家园就能重建”——这句话真切地诠释出了救灾的真义所在。还应该看到,地震救灾不仅仅是政府之事。如同面对以往任何一场重大自然灾害一样,在政府之力之外,拯救生命重建家园的行动,还依赖于民众与非政府机构众志成城。包括给予灾区人民的精神激励、物质的支持等切实的行动等,均会对灾后重建工作产生积极效果。

关键字:

地震

救灾

灾后重建

强地震的破坏力如此之大,在“5.12”特大地震中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在震中以及附近的一些城市与乡村,许多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电信中断,不少学校与医院成了废墟。人类生机勃勃的家园,转瞬之间惨不忍睹。这是一场由自然灾难造成的难以躲避的悲剧,令人悲痛。而这样的悲剧,事实上与人类漫长的历史相伴,如影随形。远的不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尽管已经过去32年,但至今依然令人心有余悸。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以及最近发生在缅甸的热带风暴,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类对于自然灾难并不陌生,但是,当汶川大地震现实地摆在眼前的时候,人类在自然威力前的脆弱,显露无遗。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使得地图上那样一个狭小的区域,成为全国人民最为牵挂的地方。所谓人命关天,在部分同胞受难之时,举国的悲恸充分表现了出来。国际社会也迅速表达了关切与慰问。当一场大地震已经发生,而且余震不断,此时的关键词其实只剩下两个字,即“救”与“援”。某种意义上,“援”也是“救”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在地震发生初期救灾已是中国政府与民众最为重要的任务,但当前我们的最主要的任务主要是灾后重建工作。

虽然“5.12”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作为一名在外求学的四川学子,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毅然选择了对家乡灾后重建情况进行调查。由于本次暑假我们专业还有暑期认识实习要做,不能去受灾严重的汶川等地调查,因此我选择了每天实习回家的空余时间对我家附近受灾严重的家庭进行调查。主要针对灾后住房变形、倒塌,人员伤残,在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失业现象的影响,这些与灾区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

首先我到了我们县里的民政局,了解到了灾后关于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对灾民补贴的政策,同时对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便在调查的时候能更加清楚的记录情况。在调查时我首先通过询问亲友,对附近受灾严重的家庭进行了初步统计,然后在一一进行调查。

在”5.12”特大地震中很多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禁不起地震的摇曳,就那样轰然倒塌了。留下的只是那些断垣残壁,和灾民眼中的丝丝愁绪,以及生者对不幸遇难者的深深的思念。每当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人员伤亡时,我都在心里默默为死者默哀,为生者祈福。在调查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本村的五保户(我叫他幺公),这位快满60的老人在本次地震中失去了本来就非常简陋的单间房。本来那个单间就算简陋,但基本还能遮风挡雨,一下子连这也没有了,对他这样一个每月就只靠政府补助糊口的老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打击。在地震发生后,在邻居的帮助下,老人住在邻居们的简易帐篷里,度过了余震频发的艰难时段。在基本稳定之后,老人的生活陷入危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没有固定食物来源,没有住房,几乎将老人逼向最艰难的境地。正当老人孤独无援的时候,还是政府向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民政部门在了解了老人的情况后,觉得当前最紧要的是尽快为老人建一个能抵御风寒的房子。他们将老人安排在了就近的党员家中,然后回办公室迅速制定了老人房子的修建计划,并着手安排相关人员尽快实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老人终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也还是单间的,但老人还是满心欢喜,口中不断称赞当的政策好,称赞民政局工作人员做事做的好,是人民的最贴心的保护伞。老人搬家的当天,民政部门相关人员协同村委会相关干部一起给老人送来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并承诺老人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向村委会反映,再由村上反映到民政部,出现什么问题一定及时为老人解决。老人是含着眼泪为我讲完他的故事的,当讲到政府部门为他修建房子时,老人笑了,笑声中充满了对党,对政府的感激之情。老人还指给我看,床是政府给买的,电扇也是政府买的,这时他又忍不住开始称赞党是如何如何的好。离开老人的住处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很是复杂。抬头看看天,很蓝很美,阳光撒在每一寸土地上,就像党对人民的关怀,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中国的公民。

暑假回家,我看见很多新建的小洋房,一打听才知道是国家的好政策使很多人家都修建了新房.地震以后,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国家鼓励哪些地震中毁坏,或是房屋年久失修的农户重建新房,以抵御还有可能出现的余震的影响.从民政局资料中我了解到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用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办法,切实帮助农村困难群众重建住房。一是资金补助。各级政府对农村困难农户重建住房,按政策户均给予2.2万元补助(含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补助0.2万元)。二是统筹安排。对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和无房的散居“五保”对象,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解决,按照每个床位2.5万元给予补助;对建卡绝对贫困户和低保户给予资金补助,将安排“特殊党费”重点援助农房重建中的农村低保户;同时,一些地方还针对当地实际,分别采取特别措施对困难群众给予帮助。三是设立担保基金。针对部分困难群众无能力贷款、建房资金缺口大等问题,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市(州)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房重建银行贷款担保基金办法,建立困难群众农房重建担保基金,帮助解决贷款问题。四是开展“一对一”帮扶。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机关、镇村干部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农房重建中的各种困难。正是在这种优惠的政策下很多农户都修建了新房,而且新房都是按照基本统一的模式规划设计的,这也正好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相呼应,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决策.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很多农户其实本来都修不起房子的,但正是这样的好的政策让他们有了修新房的信心,再加上本来老化严重的房子,经地震一折腾就转为了危房,不修葺的话将来必会引发不安全的事故.因此很多人就一咬牙,通过向亲戚借,向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钱修建了新房.在调查中一位老奶奶说了句话让我现在然记忆犹新,她对我说:”真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我还能住上新房子,我这辈子也算没有白活了,多亏了政府的政策好啊”听了老人的话,我心中满是心酸与感动,心酸是因为老人的那番话,感动的是政府帮助以为老人完成了生前最大的梦。

本次中我还有幸遇到一家正在修建房屋的农家,户主姓陈是个中年妇女,早年丧夫,带着一家老小艰难度日。“请了两个师傅,正在加紧施工。”陈阿姨擦了一把汗,微笑着对我说。两个月前,陈阿姨开始修建她的新房。地震破坏了她的家园,房屋几乎倒塌,不能居住,但这个中年丧夫的女人没有被击垮,带着10岁的儿子和两个老人,坚强地站了起来,一家人共同携手重建家园。当初为了节约开支,开挖基脚的时候,陈阿姨没有请人,带着家人自己动手,花了10多天的时间硬是完成了新房的基础开挖。但砌墙毕竟自己做不下来,如今陈阿姨终于请了师傅,但小工就由自己和亲戚充任了,“修建新房很花钱,能节约一点是一点。”站在高高的架板上,陈阿姨要接住从地面递上来的灰浆,然后送到师傅们的身边以满足砌筑的需要。一桶灰浆十几斤,一天下来,累得手都抬不起来。尽管劳累,陈阿姨却很高兴,“多亏政府的帮扶政策到位,现在房子建得很快,到年底就可以完工了,到时候我们就不用再住在地震棚里了。”几句朴实的话,结语:抗震救灾本身有其阶段性工作重点,而灾后重建工作则处于整个救灾进程中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阶段,重建工作总结关系着整个救灾工作的成败.就我本次社会实践的调查来看,灾区各级政府部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灾区人民做了很多实事,不论在经济援助还是政策扶助方面都为灾区同胞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祝愿广大灾区同胞早日完成灾后重建工作,早日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斌夫.汶川大地震灾后城乡再造、生态复建与资源移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特稿.[2] 王明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宅基地法律问题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9.03.[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2008-6-29.

第三篇:如何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三送”干部如何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信访维稳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和实现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信访维稳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迫使我们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工作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层基础,着力于从根本上解决信访维稳问题,走出一条新时期新情况下信访维稳工作的新路子和新方法。

一、充分认识信访维稳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基层的特点决定了矛盾产生的必然性。首先,基层发展不平衡,群众攀比心理强,导致矛盾必然增多。如:群众贫富的差距,文化素质的高低,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群众得到的实惠差异等等都是矛盾源。其次,历史遗留的矛盾,因各种原因,不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而是热衷于打“擦边球”,损害了群众利益。致使群众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并引发新的矛盾和上访问题;第三,政策灵活性与执行具体性的冲突体现在基层。理论与现实的冲突,矛盾与政策的冲突,政策宣讲者与群众理解的差异导致各级政府和信访稳定部门疲于应付,增加了信访维稳工作的难度。

二、充分认识信访维稳工作的重要性

1、信访维稳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作为“三送”干部,必须抓实做细信访维稳工作,积极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矛盾在基层化解有助于村级经济快速发展。如果我们的“三送”干部真正负起责任来,认真把问题处理在基层,不仅能节约解决问题的成本,避免信访问题小事化成大事、民事转为刑事、个访酿成群访,还有利于各级干部从维稳压力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一些具体对策

作为一名“三送”干部,村里的“第一副书记”,工作在基层,更加要注重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我们要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思想,定期对挂点村的矛盾纠纷进行专项排查,把“事后介入”变为“事前或事中介入”,调解时间前移,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一线。重点协力调解“山权纠纷”、“债权纠纷”、“宅基地权属纠纷”和“邻里建房采光纠纷”等。坚持把对党委政府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高度统一起来,确立一套 “依法、积极、慎重、稳妥”的维护稳定工作原则。

1、情感接待法。农村是个熟人社会,群众往往重感情、看面子,有时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招呼、一个微笑,就能促使矛盾化解。因此,在接待群众时要做到“五心”,即热心接待、耐心倾听、专心记录、细心解释、尽心疏导。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拉近距离,真正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和矛盾的实质,找出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消除当事人之间的隔阂。

2、主动出击法。对于信访案件,特别是与自己有关的信访,要切忌情绪激动,要冷静调整心态,正确对待反映的问题,更不要头脑一热,找上门去或把上访人拽到大街上论个高低,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很容易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上访人逼上不把你告倒不罢休的上访路,也有可能把个访激化成群访。对此,要主动而不回避。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针对的是你,也只有你才能把问题说清楚,促使矛盾理性化解。因此,我们还是亲自解决为好。

3、纾解融合法。信访问题纾解得越早越容易解决,越拖问题越复杂,解决难度越大。实践证明,大部分集体上访都是因为问题解决得不及时拖出来的。对正在火头上的矛盾纠纷,要学会运用融合的办法分析问题,及时纠正而不顶撞,忌讳耍脾气、顶着干,摆出看你能奈我何的架势,很容易引发群体访。因此,我们一定要沉着应对,方法得当,这样才能把很多民与官案件纠纷纾解在萌芽状态。

4、政策破解法。针对当事人反映的问题,把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逐字逐句地解释给当事人听,让他们真正地理解其内涵。同时,就双方或多方争论的焦点对照政策,摆事实讲道理,当面指出其是否违背政策条款,然后拿出调处方案。具体工作中,要严格掌握政策的界限和底线,果断而不专断,要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严格在政策大框架内化事办事,决不和稀泥。

5、换位思考法。把双方或几方争执的问题讲在明处,摆在桌面上,避免中间隔阻,让当事人主体互换,引导他们找出各自矛盾纠纷的利益分歧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去做各方的思想工作。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多为他们考虑,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要保护他们的利益;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做好解释和劝导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对一时难以解开疙瘩或碍于脸面的,要启发他们树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胸襟和互谅互让的良好美德。

6、深入一线法。解决农村纠纷矛盾,切忌在办公室纸上谈兵,要从办公室走出来,掌握亲眼目睹的证据资料,深入现场查看各方反映的真实情况,走进矛盾当中,与当事人和事零距离接触,变上访为

下访,切勿道听途说,以偏盖全。对案情复杂、调解难度大的当事人,要利用其亲戚、朋友、同学、近邻或村干部等有关系的人,“综合治理”,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在实际调解过程中,有时夜间处理比白天处理效果更好些,真正做到问题解决在一线,业绩创造在一线。

7、案例借鉴法。让当事人亲自看已经发生的类似案例及有效的判决书、调解书、诉前调解书等,让调解人对案件事实引导和疏导,教育和启迪当事人,使当事人转变思想,形成调解意向,从而杜绝和减少农村矛盾纠纷上访事件的发生。在当事人对调解的协议内容有质疑,难下定论时,要依法、依理进行因势利导,使当事人心如明镜地做出定论。

8、宽容忍退法。“退”和“忍”看似简单的两个字,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在农村,有时为争一句话、一寸宅基地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吵闹甚至打架。这类事情如处理不好,很有可能酿成血案,闹出人命。如果各方都能多一点宽容,少一些冲动,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9、钝化矛盾法。对态度生硬、言语冲动,一触即发,很难控制自我的当事人,要采用不急于问案、审理、调解等热问题冷处理的方法,让当事人在冷静思考中自我反省,静中求动。敢于碰硬但不要硬碰,要善于在激烈的矛盾中抓住要害,在冷静的思考中寻求处理的办法。要善于从政治上把握大局,从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用科学的思维审视鲜活的问题,从中悟出解决之道。对处理突发性事件,情绪要沉着冷静,协调要注意方法,分析要抓住关键,决断要力求准确,切忌轻率从事。

10、平衡心理法。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前提下,对当事人有针对性地批评教育,指明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让当事人在明辨是非中化解矛盾。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同时,我们也要牢牢把握中央“创新争优”活动的要求,结合当前的“三送”工作,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做好做实群众工作,使干部在活动中增长才干,转变作风,真正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稳定在一线加固,以实际行动充实“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内容,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教育局驻九堡镇堑下村“三送”工作队 李泉明

2013年7月26日

第四篇:关于工会做好维权维稳工作的思考

关于工会做好维权维稳工作的思考

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维护企业稳定和员工队伍稳定是工会的重要责任。当前,随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产权制度的不断调整,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导致劳动关系错综复杂,劳动争议纠纷时有发生,对工会做好维权维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工会组织必须认真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维护员工权益”的工作要求,始终坚持维权与维稳并重,着力构建维权维稳工作体系,更好地服务企业大局、服务员工群众。

一、正确认识工会维权与维稳的关系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是我国工会组织针对新时期企业特点提出的工会工作方针。维护员工权益是形势发展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和谐企业的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员工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对于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企业,共享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企业中,有些人在处理维权与维稳的关系上,存在着这么一种片面认识,把维权与维稳对立起来看待,认为维护员工权益会影响企业稳定,维护企业稳定必然损害员工权益,结果导致企业不稳定现象的时有发生。员工群众在稳定中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取决于企业维护员工群众权益的真正落实,如果维权工作做好了,他们就成为企业稳定的根本力量,如果没做好或根本不去做,就矛盾谈矛盾,就稳定谈稳定,就会把员工群众推向企业稳定的另一面。总之,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工会组织凝聚人心、赢得员工群众信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维护员工权益就没有稳定,没有企业稳定就难以实现员工维权,维权和维稳是内在统一的,二者辩证统一于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过程。通过维权维稳为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创造条件,满足员工群众的需要,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这才是目的。

二、积极作为,以维权促维稳

工会作为员工利益代表,必须把维权工作切实摆到突出的位臵,积极作为,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以维权促维稳。

一是在定位上要主动维权。在维权工作上,工会要准确定位,主动运用法定的职能,积极探索维权新途径。一要主动了解政策。工会要履行好维权职能,工会干部必须要学透、吃透相关政策法规,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涉及员工利益的法律法规要熟悉,做到心中有数,维护起来才能有理有据。二要主动掌握情况。要认真倾听员工群众的意见,全面掌握员工的思想脉搏,了解不同员工群体的利益诉求,对员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作深入调查了解,能解释清楚的要及时解释,需要反馈的要及时反馈,工会自身能够解决的要尽力解决,并努力协助党政为员工群众排忧解难。三要主动争取党委领导和行政支持。工会要定期主动向党委汇报工作,主动与企业就出台的规章制度、员工群众需求等进行交流沟通,并提出工会的建议和主张,使企业党政及时了解员工的意愿和要求。四要主动参与源头决策。工会主席要进入董事会、党委常委会,保证源头参与。在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都让员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审议权,都要充分表达员工意愿和工会主张,都必须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方能实施。五要主动拓宽员工理性表达的渠道。工会通过收集职代会提案、合理化建议,开设信息平台、民生直通车等各种措施,使员工在涉及企业发展以及自身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能通过正常渠道,道理性合法的表达诉求、提出主张意见,充分发挥参与、管理、监督作用。

二是在工作中要依法维权。法律法规为工会维权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在工作中要会用、善用、能用法律法规和制度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把维权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一要做好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签订、履约工作。要把员工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解除、工资发放和休息休假、员工参加社会保险,缴纳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情况、员工福利基金提取与使用情况、劳动条件改善、劳动用品提供和保健费发放、特种作业人员岗位培训,员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培训和继续教育,有毒有害作业检测、员工体检制度等内容纳入到集体合同中去,并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实行定期向职代会报告制度,以此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二要切实发挥职代会作用。对凡是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必须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实施。重视对员工代表的提案收集、处理和落实工作,并将提案办理情况在职代会上报告,使员工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评议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大力推进厂务公开。在公开载体上,坚持以职代会为基本载体,并全面推行公开栏、内部网络信息公开等手段,落实好员工的知情权。公开的内容包括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干部的选拔任用、先进的评选、员工的收入分配、党风廉政建设、材料和物资设备采购、招投标、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使员工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成为企业的主人。四要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建立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制度,发挥调解委员会的职能,公平、公正、客观地处理在工资分配、福利待遇,劳动合同变更、终止、解除,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等方面出现的劳动争议。同时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预警机制,改变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等案上门、被动处理的现状,逐步形成“先预防、再调解、后仲裁”的新工作模式。

三是在操作中要科学维权。工会要实现科学维权,一定要立足实际,注重实情,具体到每次维权,都必须理性认识问题,有效地制定措施,积极地抓好落实,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营造良性的维权氛围。一要处理好维权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关系。工会既要把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作为最高标准,又要把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整体利益作为应尽的职责。要引导员工充分认识到只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了,才能促进员工的具体利益的实现。倘若企业的利益受损甚至连生存与发展都成为问题,员工利益的实现必将受到影响或牵连。企业不改革、不发展,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不断加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和实现员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二要处理好维权与支持行政领导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在维权的过程中,要注意政策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及时掌握政策信息,领会政策精神,积极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盲目地把员工的利益臵于企业利益之上,片面关注员工利益。工会在维权与行政行使权利发生冲突时,一定要依法分析谁对谁错,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的形势,分析企业暂时不能执行的原因,获得员工的理解,使政策合法、合理、合情地执行。三要处理好工会维权与企业整体维权的关系。维护企业整体利益与维护员工具体利益是相对统一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在多数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企业工会并不是站在企业经营者的对立面上进行维护,而应是协助式的,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总之,只有切实维护职工权益,才能增强工会活力,凝聚员工力量促进企业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群众权益方面的种种问题,维护员工切身利益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三、发挥优势,以维稳促发展

员工群众是企业稳定的基础。工会作为党联系员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好员工稳定工作,服务企业发展大局。

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维稳奠定思想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不断创新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内容、载体、手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做好稳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加强员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员工,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员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员工,增强员工群众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的自觉性。要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员工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光荣传统,正确理解企业改革发展的措施要求,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积极支持企业改革,始终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要加强员工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员工知法、懂法、守法,正确运用民主权利,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要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推进员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员工书屋建设和读书活动,不断创新员工学习载体,搭建员工学习的平台,激发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要做好弱势群体帮扶工作,为维稳奠定群众基础。弱势群体是特别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工会作为群众组织,做好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在帮扶工作中要切实履行工会组织“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的职责,从员工群众弱势地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拓宽帮扶救助渠道,扩大帮扶救助范围,切实让弱势群体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要做好困难员工的救助工作,健全完善困难员工家庭档案,不断深化和完善大病救助、日常走访、金秋助学、送温暖工程、结对帮扶等救助措施,同时继续争取社会保障政策,保证困难员工有病能医,子女有学能上,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要健全困难员工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困难员工帮扶中心作用,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困难员工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为他们提供救助帮扶。要做好未就业员工子女的就业帮扶工作。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积极走出去,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要做好工会信访工作,带着深厚感情和满腔热情做好上访人员的思想引导、政策教育、法律咨询和心理疏导工作,提高信访工作的实效性,防止孤立事件演变成“热点”、“燃点”,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要服务企业发展,为维稳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稳定的基础,广大员工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工会组织要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充分理解和支持企业改革发展的措施,把企业的各项措施转化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凝聚起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组织动员广大员工积极开展“抓安全、保稳定、增效益、促发展”劳动竞赛活动,紧紧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和新区开发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充分发挥员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要组织动员广大员工积极开展“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按照“五个一流”的创建要求,不断扩大活动影响,提高活动效果,推动企业发展和员工建功成才。要组织动员广大员工积极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大群众安全工作力度,关爱员工生命健康,推动企业安全生产。要组织动员广大员工积极开展“员工素质提升”活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学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广泛开展员工技术创新成果和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组织动员广大员工认真实施“节能减排”行动,为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能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五篇:关于如何做好企业信访维稳工作的思考

关于如何做好企业信访维稳工作的思考

摘 要:信访稳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冲突加剧,各种利益关系此消彼长,各种价值观念交互碰撞,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理顺情绪,要求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推进企业和谐发展,这是企业各级领导义不辞的责任。本文就如何做好企业信访维稳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信访工作;思考

企业信访工作是维护企业内部稳定的“安全阀”,是企业党政工团联系职工群众的“桥头堡”,是了解职情民意的“晴雨表”。在当前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新常态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企业信访工作要坚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稳定和谐的中心工作,以建立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为主线,以建设信访稳定工作大格局为基础,以健全信访稳定工作制度为保证,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严格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探索完善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维护企业稳定。

一、当前企业信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信访问题复杂化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如工伤待遇,住房改革等关系到职工和社会群体切身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矛盾更加凸显,而随着一些新政策的出台,又带来经济、行政、法律等诸多方面的新问题。新旧问题的叠加,使得新时期企业信访工作更加复杂化。

(二)信访形式多样化

在社会转型期里,信访群众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信访对象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渠道的信访形式增多,联名信、匿名信、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缠访闹访的现象也明显增多。

(三)接待工作简单化

部分企业信访干部工作作风飘浮,随意性很大。有时面对需要几个部门协调的问题,互相推诿,造成了重复上访。处理职工群众利益问题时,不能严格按政策法规办事。方法简单、态度生硬,采取推、拖、躲的办法,使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难,难问题拖乱。“不作为”的现象层出不穷。

二、构建新时期企业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的原则

所谓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构建新时期企业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应首先明确以下三个原则。

(一)合理定位原则

企业信访主要是信访人对企业政策规定和管理工作提出的批评、建议或投诉请求以及企业各级党政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造成对信访人的侵害而引发的投诉请求。而事实上,现在企业信访部门受理的问题五花八门,管理纠纷、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甚至涉法案件等,几乎无所不包,造成了信访功能定位过大。

(二)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由“务虚”变“务实”,强化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要认真负责处理职工群众来信,热情接待职工群众来访,真正为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克服“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官僚主义作风,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要以情动人,本着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的态度,用热心、真心和耐心来化解信访对象的思想困惑。要以理服人,处理问题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分辩是非,正确执行政策。

(三)依法信访的原则

在企业信访工作中,要把处理信访问题纳入法制轨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处理信访问题时,凡符合政策、法律规定的,必须严格依法办理;凡不符合规定的,决不乱开口子,坚决去除主观随意性和个人感情色彩。要宣传好《信访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对来访职工群众要反复讲明信访人应履行的义务、应遵守的规定及违背信访法规应受到的处罚,提高职工群众依法信访意识。

三、做好当前企业信访工作的措施

做好企业信访工作,必须要创新机制、转变观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企业信访干部队伍建设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信访工作在企业发展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越是发展,就越要重视信访稳定工作,而重视信访稳定工作的前提,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信访干部队伍。首先,企业信访干部队伍要拥有责任心强、事业心强、热爱信访工作、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等基本素质。其次,企业信访干部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素质、业务知识、管理能力和文化素质,要对与企业职工联系密切的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子女就业、困难救助、破产改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熟练掌握。最后,要充分调动企业信访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激励机制,严格落实信访岗位津贴,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

(二)创新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结合实际为信访人提供合法渠道,建立健全“双向规范”机制和信访事项“三级终结”机制,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在信息网络日益普及和媒体宣传广泛覆盖的今天,信息的公开度日益增加,企业只有不折不扣执行相关政策法规,才能公开、公正的处理好各类信访问题。简单、粗暴的敷衍了事既不能消除矛盾,更不能解决好信访问题。因此凡是符合政策法规规定又有条件解决的,要尽最大努力及时给予解决,即使一时无法解决的也要说明原因,让上访人感受到党和国家、企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建立健全“双向规范”机制和信访事项“三级终结”机制,依法规范信访工作人员和信访人的行为,明确信访事项办理和复查、复核的责任体系,明确信访终结的实体标准,实现信访程序的法定终结,提高信访息诉的罢访率。

(三)转变企业信访工作意识

稳定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企业信访工作不仅在理顺职工情绪、化解企业各类矛盾等方面具有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在促进科学决策、加强企业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转变信访工作意识,要不断拓宽和通畅信访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听取职工群众的呼声,做到尽心全力解难事,诚心诚意办实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企业信访部门必须增强超前意识,把信访工作融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全过程。企业信访工作要变被动救火为积极预防,信访干部主动下访,与职工沟通交流,做好政策宣讲、条款解释和思想疏导工作,事先消除稳定隐患。企业信访部门要增强信访稳定预警功能,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预测和防范,从产生不稳定因素的源头入手,主动介入,针对性地做好预案,做到积极预防,从容处置,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单位。特别是针对职工群众反映特别强烈的问题,信访工作人员要深入到退休职工中去,走家串户,宣传国家和企业的住房政策,耐心解答有关疑问,消除了不稳定隐患。

(四)加强企业内部协调合作

做好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信访工作,首先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强化“大信访”观念,切实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信访部门经常抓,分管领导、职能部门、基层单位共同抓的齐抓共管的信访稳定工作格局。要建立就健全信访维稳事件处置预案,明确信访事件的处置原则、责任主体、部门分工及处置流程,规范处置行为,明确处置流程。其次,信访部门要主动与相关单位和部门交流沟通,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政策上和业务上的优势,共同做好上访职工群众的工作。对涉及群体利益的集体上访问题,信访部门要与组织人事劳资、工会、保卫、社保等部门共同研究,共同处理,提高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劳动纠纷、合同纠纷等涉法信访问题,要与劳动调解和司法等部门加强联合,依法进行调解、咨询,提高处理的公正性;对涉及企地关系等方面的信访问题,要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联合调处,提高处理的权威性,为企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访大环境。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在信访形式上,由无序访、越级访为主向逐级访、依法访为主转移;在由对接访办信情况的简单反映上,向综合分析并提供决策建议上转移;在对信访案件的转办、交办上,向督导、检查并促进信访问题解决上转移;在被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上,向预测防范并及时协调解决上转移;在信访的内容上,由求决、控告为主,向提合理化建议、改进企业工作为主上转移。

总之,做信访工作,从骨子里要对职工群众怀着一股真情,从心里要对党的事业怀有一种激情,要有一种对事实负责的态度。改变那种“领导要说的职工不爱听,职工想听的领导说不清”的状况,与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从而有效地做好思想工作,促使企业的信访工作顺利开展,为企业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载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认真做好救灾和灾后倒房重建工作[模版]

    关于认真做好救灾和灾后倒房重建工作来源: 荆州市民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相关部门:8月3日上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救灾和灾后倒房重建工作电视电话会......

    浅析如何做好企业维稳工作1

    浅析如何做好企业维稳工作 作者:郑丰功 信访工作关系到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是基层工作始终不能放松的一根弦。但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化和社会利益关......

    做好两会期间信访维稳工作

    做好“两会”期间信访维稳工作 在全国“两会”、市“两会”召开之际,禹越镇为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通过全面部署,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深入排查,重点调处,确保了我镇的社会稳定。 第......

    如何做好村级的维稳工作范文大全

    木双司法所指导西中村做好维稳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现象逐......

    浅谈如何做好乡镇综治维稳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乡镇综治维稳工作信访办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转轨的关键时期,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存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利益格局。人际关系纵横交错,各种新情......

    浅谈如何做好乡镇综治维稳工作(大全)

    浅谈如何做好乡镇综治维稳工作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转轨的关键时期,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存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利益格局。人际关系纵横交错,各种新情况、......

    如何做好乡镇维稳工作[推荐五篇]

    如何做好乡镇维稳工作 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罗光亮 导言:社会稳定既是各个阶层普遍感知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浅谈如何做好乡镇综治维稳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乡镇综治维稳工作 白塔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 刘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转轨的关键时期,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存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利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