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本文就加强社会主义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一些浅见,与有识之士探讨和商榷。;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警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我国现今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往往还要沿用旧体制的办法来解决,而旧体制某些方面的弊端未能彻底消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反映和表现为道德严重滑坡的各种行业不正之风,无不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有关。因此,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实施“三项工程”,是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很多,主要有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3个方面,亦称“三项工程”。;
(一)制定警察职业道德规范,是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决定了现阶段的警察职业道德具有不成熟性。高尚的警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制定职业道德规范来逐步实现。要把职业道德规范的制订与完善建立在牢固的思想基础之上:组织警察共同讨论,共同制订职业道德规范,使集体主义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体现在规范之中;坚持从警察职业具体实际出发,做到制订的规范有警察岗位特点,简明适用;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制订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尽可能达到法规性与道德性的统一;结合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制订和完善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及时检查、总结实施情况,并根据警察职业情况的变化和形势发展的要求,组织人员不断修订补充,及时完善职业道德规范。;
(二)开展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是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长期任务。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职业道德理论以及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民警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配合落实岗位责任制进行教育,提高履行职业责任的自觉性;与岗位练兵、技术竞赛等活动结合起来,提高民警的业务能力;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民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三)搞好警察职业道德评价,是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第一要充分认识警察职业道德评价的地位和作用。警察职业道德评价是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裁判、教育、调节作用。没有警察职业道德评价,也就无所谓良好的警察职业道德。第二,要掌握警察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客观标准。一般说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是道德评价的根本客观标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警察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应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行各业的共同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繁荣,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三,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组织好警察职业道德的社会评价活动,及时将社会评价结果传递给警察,从而规范、约束和引导警察的道德行为,提高警察职业道德素质。第四,要抓住自我评价这个重点和关键,推进警察自主管理,要引导和组织民警对自身行为得到的价值进行善恶判断,及时调节自身的道德行为。第五,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三、开展做人民满意警察活动,是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形式;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必须着重抓好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形式。笔者认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应着重抓好“三个结合一个基础”:
(一)与警察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持久、深入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警察精神,是警察在保卫国家、集体、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等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形成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以强烈的群体意识、正确的激励原则、坚定的共同追求、鲜明的社会职责,形成公安队伍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把警察职业道德同警察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广大警察在职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经常用警察精神激励自己,继承和发扬蕴含在警察精神中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传统,以主人翁态度在本职岗位上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与“三讲”、“三项教育”、“三个代表”等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好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建设。通过学习,查摆问题,分析原因,统一认识和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广大民警增强“三个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实现“两个提高”(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高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即公安工作与经济建设、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使公安工作自觉服从于经济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三)与警察民主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做好人民满意警察考核评定工作。人民满意警察考核评定工作,实际就是职业道德评价活动的一项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结合点之一。搞好这项工作,就是要求以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为考核评定标准,通过民主生活会、民主管理会的形式,采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进行。考核评定对象是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警察。做好人民满意警察考核评定工作,为完善警察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开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领域。;
(四)坚持开展科、所、队、室创人民满意警察活动,把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科、所、队、室是公安队伍的细胞和基础,公安队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从基层抓起,否则,警察的职业道德建设抓不上去,要提高整个公安队伍工作水平也将是一句空话。;
四、发挥党组织在加强社会主义警察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必须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抓好。各级警察部门的党组织具有做好警察中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其作用不可低估。同时,各级党组织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则和要求,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通过民主渠道和社会调节作用,把警察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五、在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教育中还要处理好以下5种关系
(一)权与责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原则,也是从业人员终生修养的课题。警察的职业道德都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准则具体展开,“人民警察为人民”就是党的宗旨在公安行业中的体现。警察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行使职能权力,理应用这种权力服务于人民,其权力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权力越大,职位越高,责任就越大,义务也就越多,越不能辜负人民的期望,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为社会最大限度地办好事、办实事。;
(二)虚与实的关系;警察职业道德既要务虚,也要务实,既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也要注意关心和解决民警的实际问题。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除一部分纯属认识和思想意识问题以外,在很多时候都与本人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实际困难有关。如学非所用问题、岗位分工问题、奖金福利问题、子女上学就业、住房分配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难以处理的矛盾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及解决程度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民警的思想变化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开展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贯彻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分析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在解决民警实际问题时,不能有远近亲疏之分,尽量做到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同时要注意不能把对个人利益的关心绝对化,要引导民警正确对待实际问题,体谅国家和单位的困难,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利与名的关系;职业道德教育与物质利益都是针对某种需要起作用,它们可以互相结合,但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必须正确贯彻职业道德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对于那些在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其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社会的承认,从而释放出更大的工作热情,但是,单凭物质或奖金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是不稳固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如果没有精神鼓励,失去精神支柱,就会诱发狭隘的利已主义。所以,只有建立在较高思想觉悟基础上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才最可贵、最可靠。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四)褒与贬的关系;职业道德教育是联系实际讲道理、论是非的工作,在教育中难免涉及一些具体的人和事,对值得提倡的典型给予表扬,对错误言行提出批评,褒贬分明,一针见血,这样才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但在实践中要注意三点:一要正确对待先进和后进,对民警身上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决不能把注意力放在专找对方缺点和错误上。二要与人为善,表扬和批评都要实事求是,从团结和爱护同志出发,不带个人恩怨。三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场合,注意权衡各种关系,做到细致周到,恰如其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
(五)教与管的关系;职业道德教育是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待教育对象需要细心、耐心、热心、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只有通过坦诚相见的交心,才能做到彼此信任,使被教育者觉悟和进步。但是,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必须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就是通过行政手段,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作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以保证工作的正常秩序。对于那些明知故犯,一意孤行,以至于违纪违法的人,决不能心慈手软,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处罚,这样才能刹歪风、树正气、顺民心。
第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浅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浅议
教育管理 本科
朱从峰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91年,国家教委和中国教育工会制定和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再次对《规范》作了修订,完善,使之指导当前师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化,师德建设的要求愈来愈高,并且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作为教师的我,从调查潜江的师德现状入手,对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师德规范的时代特征,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师德建设的评价与激励做了些探索。一
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成因
从潜江市1400多名教师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总体情况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有较强的角色意识,能自觉遵守规范,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赢得了社会的尊敬,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传统师德规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的挑战。一是自主自由的择业观对敬业爱岗、热爱本职工作思想的挑战,导致教师的敬业精神滑坡,表现为缺乏事业心和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没有树立起教书育人的理想和抱负,缺乏责任感,教育教学工作只求过的去,不求过得硬,得过且过,对待备教改辅这些工作常规,敷衍塞责,缺乏钻研的热情,满足于业务现状,二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无私奉献和蜡烛精神的挑战,导致拜金主义抬头,表现为盲目攀比的多,讲工作实际的少;物质利益至上,争待遇的多,讲服务和奉献的少;热衷于从事营利性的补课家教活动,甚至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第三是追求个性解放对以身示范,为人师表的冲击,导致法纪观念淡薄。表现为名目繁多的收费,歧视差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相当普遍,关爱学生不够造成厌学,辍学,流失;教师中打牌甚至赌博的现象不少,随意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是非不辨,美丑不分,向学生灌输一些低级甚至有害的思想,毒害学生的心灵。四是素质教育对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检验,凸显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陈旧。表现为墨守成规,知识结构老化,教育手段和方法落后,教学效果差,违背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没有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关系,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加之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上为给与充分的正确引导,教师放松了道德自我修养,乃至人生观,价值观出了偏差,市场经济重视体现个人价值,打开了人们思想上的禁锢,君子言道而不言利的观念变成了历史,追求个人利益变的时尚。这种价值取向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条件下风气浸蚀校园的时候,不能受到有效的遏制。二是道德教育缺乏说服力,劝导力,针对性和时代感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要随之发生变化,从而要求师德教育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与之适应。然而,师德建设的理论远远落后与实践,迄今为止,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阐述,师德建设中的盲点、疑点多。师德教育仍是老一套,缺乏深度和新意,集中表现为:空洞的说教多,情感投入少;形式主义过场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少;强调奉献精神多,提供物质保障少。三是师德建设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与激励没有一套较为科学的标准,谁做得好,谁做的差难以正确评价,师德建设上形成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的局面。先进得不到鼓舞,后进得不到鞭策,调动不了教师自学自修、提高教师修养的积极性。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规范的时代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人本思想
即在育人的指导思想上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计划经济条件下,强调育人的社会性,要求教师按一个标准来塑造人,按一个发展目标来培养人,从根本上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要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强调其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要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放下做老师的架子,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服务意识
学校管理工作和教学活动的传统做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学校怎么管教怎么做,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按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消费者,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要,才能算尽到责任。因此,我十分赞同教育就是服务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看,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教师的主客观活动,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原则,就显得十分自然与必要。
(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追求创新,以创新促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有知识导向、能力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体现为:有求知探究的科学精神;有执着进取坚毅的意志;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敢为人先不惧挫折的首创精神;有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能力。教师的创新精神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当前教师素质结构中的薄弱项,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显得十分紧要。
(四)终身学习理念
当今时代,是信息网络时代,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前所未有,教与学之间已经不只是一桶水对一碗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不是只是惟一的传授者,课堂不只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科书也不只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要严谨治学,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手段,提升业务能力,跟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五)依法执教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依法执教是保证教育事业沿着法制化轨道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的颁布实施,教育行为由政策主导向法治转轨的条件基本成熟,教育教学无法可依的状况不复存在,当务之急是要狠抓教育法规的贯彻。学校作为教育工作主阵地,是教育执法最重要的主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行依法执教,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学校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窗口,传授科学知识的摇篮。教师要依法执教,廉洁从教,遵纪守法,以身示范。
三
社会主义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我认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有三个。其一,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自身师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离不开教师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的主体地位,增强广大教师师德修养自觉性,以教师自我修养提高为基础,走自我完善之路。师德,是从教者职业道德的素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必须依靠广大教师自身努力,自觉行动来实现。同时,提高教师自身师德修养水平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观愿望和追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竞争的压力,师德自我修养的内在要求更加强烈,自学自修,自省自律,自尊自爱,自我教育与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二,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师德教育管理网络。学校是开展师德建设最基层的组织,直接负责师德建设目标的落实,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必须党政工团各司其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方能见成效。其三,建立必要的保障体系。师德建设的保障问题是开展师德建设的必要条件,建立师德保障体系就是满足教师在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面的需求。主要内容一是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全社会要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乐的风气,是教师增强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二是依法依规落实教师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和权益,但同时也是目前中小学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没有这个保证,教师难以安心执教,师德建设难以收到实效。三是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学校应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积极为教师提供较好教育教学设备和设施,对教师教学教研的创造性工作给与鼓励和帮助,关心教师生活,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师德建设的基本方法是在师德建设实践中实践因时因地采取的一些基本做法,种类很多,大致有这么一些供借鉴。自学自修、环境熏陶、榜样激励、制度规范、监督制约、交心谈心、活动渗透等,这些方法在师德建设的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进一步改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丰富师德建设的手段和方法。四
师德的评价与激励
评价,一直是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多年来,师德建设工作一直滞留在一般的号召与要求层面上,没有客观的科学评价,好的得不到激励,差的得不到制裁,很不利于工作正常开展。为此,要在认真总结学校师德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遵循客观性,全面性,时代性,物质与精神统一性的原则,制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和学校师德建设指标体系。评价实行量化,力求具有导向性,指标量化要有有信度和区分度。激励,及教师评价结果的应用,作为一项阶段性研究成果,师德评价各项指标源于实践,坚持运用于实践,指导师德建设工作,提高工作针对性。例如将晋职晋级、任用等物质奖励和评先考核等于师德建设挂钩,开展一年一度的师德标兵评选表彰工作,等等,通过实际运用,树立师德评价的权威,健全师德评价的激励导向机制,实施的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五 问题探讨
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师德问题的研究还待进一步深化。由于当前教师队伍的管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如在人才市场流动、收入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等方面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建设特点不是很鲜明和突出,方法上缺乏创新。师德建设保障体系的建设尚待完善和深化,应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两种手段双管齐下,政府社会学校三方如何协同配合等方面继续展开研究。
第三篇: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爱岗敬业,以身作则”这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以身作则”的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爱岗敬业,以身作则”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
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只要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到这种平凡的工作上,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和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近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信息、交流等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协和的亲切感。因为我们的工作,使无知的顽童变成了优秀学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所以,我们也会感到很欣慰。
二、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腔热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作到的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乐于把爱献给全体学生是我们必备的道德素质。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隐私。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
三、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同样的鼓舞和期望。作为教师,应从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点。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身体素质好,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就鼓励他们在体育方面多下工夫;有特长的学生,就帮助他们选好目标,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好专长,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思想品德,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四、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往往总是把对学生真诚的爱用美好而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文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应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而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
总之,我们应做到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正为范,塑造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我们只有把“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第四篇: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职业道德既是国家和社会公认的理想和道德观念,又是社会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观念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理想教育为核心,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现代职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职业道德
市场经济在促进人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当前,“道德危机”已成为人们公认的社会现实。这种危机不仅导致了社会生存环境的恶化与人的生活质量的下降.也在相当程度上使得经济与社会发展丧失着所必要的秩序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而职业道德是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理想教育为核心,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现代职业文化建设。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在全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一个人要有作为,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人们常说的为“官”有“官德”,治学有“学德”,执教有“师德”,行医有“医德”,从艺有“艺德”,经商有“商德”,这就涉及到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具体而言,什么是职业道德呢?所谓职业道德就是社会一般道德要求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直接地反映着社会道德的要求和道德面貌,它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应强调的内容
(一)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核心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理想教育为核心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坚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将爱国家、爱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仍然要坚持理想教育,“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顺利发展迫切需要理想导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它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发展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加强理想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高度发展的社会,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理想教育,理想是精神文明的核心与灵魂。理想的实现,必须通过个体生命实践、依靠物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道德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一个内容要素,如果理想不能通过职业道德实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中去,理想就是一句空话。而个人理想的实现,远大的理想又会激励人们自觉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任务和使命,这就会极大的促进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主要通过人的职业行为和效果得到落实和体现,而人的行为和实践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它最终依赖于崇高而又科学的理想和先进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和贯彻。人们通过职业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会极大地促进职业道德观念的进一步表现。
(二)为人民服务,职业道德的灵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一种政治觉悟、思想觉悟,又是一种道德境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首要的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观念趋向多样化,价值标准呈现多层次。错误的价值观念在不断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滋长。为此必须塑造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在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根本目的。各行各业,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总目标服务的。每个个体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人民服务,正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灵魂所在。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精髓。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提出的一系列规范,都与它相联系,是这一要求在某一方面的具体体现。同时,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责任心等职业道德的各项内容,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不可能会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态度、强烈的职业责任心,等等。我们的各项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作为就业者的每个公民也都是人民的一员;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为人民服务”本质上是“人民自我服务”,即公民之间通过相互服务来谋求共同的幸福;每个职业岗位上的服务者,在别的岗位面前都是被服务者,这里的职业分工原则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职业分工的根本意义,在于人民有组织地自己做自己的事业。我们还应该看到,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其他一些措施,如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与遵守,以及职业道德修养都离不开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与保证。因此,抓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就抓住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
(三)实践,职业道德的主线
实践决定职业道德。从职业道德的产生发展过程来看,职业道德的产生是以社会分工为基本前提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从而导致社会分工,进而导致各种社会行业和职业的出现,同时也产生了调整行业和职业关系的职业道德,由此可见,没有实践就没有职业道德,实践就是贯穿职业道德始终的主线。
职业道德强烈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就是在实践中锻炼。职业道德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一个内容要素,它来源于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紧密相连,职业道德实践又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它是社会实践过程中结成的一种道德行为规定,以协调和稳定社会实践,以保障其顺利进行,最终达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又会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道德实践的自觉,而职业道德实践又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全社会各行各业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保障协调一致的生活,焕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推动社会实践的进步。
职业道德实践是衡量社会职业道德水准的标志。只有在现实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它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本身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离开具体的职业就没有职业道德可言。同时职业道德也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脱离实践的职业道德修养,既不能提高个人、企业和社会的道德水准, 也不能维护企业信誉,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职业道德理论和实践相分离,就会造成职业道德活动的虚伪,形成二重化的职业道德人格,使得职业道德水准普遍下降。而把职业道德理论付诸实践,做到职业道德知与行的统一,职业道德修养才有价值,才能达到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
三、诚信,职业道德的依靠
诚信,立身之本与从业之要,“诚”与“信”,都是古老的伦理道德规范。诚,就是诚实、真诚,真实不欺,它主要是个人内在的品质。信,就是指信用、信任,真心实意地遵守诺言,它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行为。从二者关系来看,“诚”是“信”的心理品格基础,“信”是“诚”的必然行为结果。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诚信文化就是指真实无欺、遵守承诺和契约的品格。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是优胜劣汰,靠的是信誉、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以赢得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行业道德才会有市场,不讲行业道德就会失去市场,无以为继。在职业中,只有诚实的劳动和创造,才是人生光荣境界的标志,人们通过守规、勤业和精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表现出来他们的职业道德内容越丰富、水平越高,才能赢得过多的信任,在职业上所能实现的价值也就越大、越丰富。
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职业道德说到底,它只是道德的一种,而道德的调节功能带有非强制的特点,只能起到部分社会功能,所以,要达到社会安定,社会和谐,就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制是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道德没有法律作为强制手段就显得苍白无力,而法律也正是通过强制手段使人养成道德习惯。有了一定的法律规范,长期坚持下去,使个体养成适应于职业要求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由外而内地培养和促进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这正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
(二)加强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
中国目前职业文化的底蕴还不深厚,故造成目前的职业道德建设中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所以在进行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应当加强培育现代职业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和提高职业尊严和意义追求。二是确立和健全新型职业制度和职业规范,充分保障各种职业的权利,明确各种职业的社会义务,以社会主义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为基础,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制度文化,建立并逐步完善职业制度,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录用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交流制度、回避制度、辞职辞退制度、退休退职制度等,使各种职业普遍得到尊重,合法权益有所保障。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教育、培训、监督和规范作用。由于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职业网络,法律和政府不可能制定一套全面细致的行业规范,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包括制定相应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礼仪,丰富和改善职业心理。
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各种职业活动方式、职业声望、职业语言及职业行为的多重意义,从而加强我们对职业的热爱。二是有助于增强职业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三是有助于政府职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促使职业利益得到保障。四是有助于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三)建立有效的职业道德激励机制
激励是通过对某种思想和行为的肯定,使这些思想和行为得到强化和推广。凡是违背职业道德应受到制约、惩罚,而对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个人、模范单位、模范行业,应予以奖励,赏罚分明。对成绩突出者予以一定的荣誉,一定的物质奖励,形成一种导向力量,养成人们的自律习惯。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各行各业都讲经济效益,这就促使企业的经营者在竞争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生存发展,这是极大的好事。但行业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会产生很多新的矛盾,形成自我力量的抵消,使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在竞争中单纯追求利润,以假乱真,不顾社会效益,损害国家、人民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不仅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违反了科学的发展观,而且还带来了不安定、不稳定的因素。用职业道德来规范各行各业、各从业者的行为,使他们从思想、感情、作风、意识和行为方面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办事,这既能保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又能正确处理好职业外部的各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16.〔2〕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469.
第五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
摘要:近年来,随着“地沟油”、“三鹿毒奶粉”、“毒胶囊”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如何遏止和治理当前道德中一些扭曲现象,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肥沃的土壤上营建新道德模式和道德观念,如何构建社会主义道德新体系,法制建设能否代替道德建设,道德规范的建设能否起到道德人格建设的作用等。不仅关系到道德文明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道德
从中国建国到现在,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经济萧条、工业不发达、建设滞后到现在的经济繁荣、工厂遍地、各方面建设实施健全。现在的中国不仅能生产大量的工业产品,无论是高端科技还是日常生活用品,而且大量的产品还远销美国、非洲等国外、海外地区。中国的城市建设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建成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国际知名大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的经济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特区应运而生,为中国的经济加油打力。但是在享受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和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也悄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爆发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假鸡蛋、三聚氰胺牛奶、皮革奶、注水肉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不仅在食品安全方面,在工业和建筑方面也爆发了大量道德败坏的问题:松花江受污染、湘江遭遇镉污染、水体污染之广东北江险象环生、金矿选矿污染、铅污染、汶川灾区重建房豆腐渣工程等,这些问题都造成了生态环境和一些人生活环境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人和牲畜的死亡,严重伤害了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空间。
为什么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工业建筑问题会在这几年频繁发生呢?其实这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道德规范跟不上有关。市场经济下,一些人,一些商家及一些政府官员为一己私利,不顾大众安危,扰乱和协助参与扰乱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和建设安全等方面。
如何有效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界、经济实业界以及党政领导十分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应该有强有力的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经济手段,有一套系统科学的、保证公平竞争的政策、法律、法规。然而这些还不够,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伦理道德在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单凭政策、法律手段还不能从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上为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提供坚强的保证,对于社会腐败现象来说往往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法律、法规对市场竞争者来说仅仅是外在的约束力,对于没有自觉性和责任心的竞争者来说,只要能躲过法律制裁或钻到法律的空子,他能不惜一切,哪怕用生命作赌注去赚不义之钱,象走私、非法倒卖、制造和销售伪劣商品,并严重扰乱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现象,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并非没有明令禁止,可这些不法行为依然屡见不鲜,这并非他们不懂法或不知法,而是因为在金钱的诱惑下,丧失了做人的良心,丧失了应有的起码社会职业道德。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有效地处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需要全社会每位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而仅有法律、法规这种戒律,外在地强制性地将人们的行为纳人到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秩序中
去是不够的。还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宣传和教育,逐步使人们在价值取向和道德责任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取得目标和手段上的共识,在真正实现内心自觉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有序、高效的局面。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上,我国对前者的注重程度相对较高且步伐也较快,特别是近期,我国陆续出台了好多法律法规,法制宣传工作也较为扎实普遍,这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序性。但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缺一不可,是不可偏废的两项基本工程,其中道德建设是一项“软件”工程、基础工程,在这过渡时期,我们仍必须把道德建设的工作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决不能用法制建设来代替道德建设,也不能因道德建设而放松法制建设。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使其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及运动的内在规津性,特别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作到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树立止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破除陈旧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步。
第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沦导向,即用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引导人们辩证的认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正负影响,分辨出哪此是反映市场经济本质的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哪些是错误、畸形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促进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道德进步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克服那些在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又危害市场经济发展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使道德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爬坡”,而不是“滑坡”。
第三、建立起真正有法制化、公平的竞争机制。无约束的竞争是导致种种消极腐败现象的根源;平等的竞争机制是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客观环境,也是遏制种种不良现象产生的重要条件。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为道德建设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法制荃础和法律保障。
总之,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法治的健全以及国人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将使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