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最后一课》有感
爱与责任
————观《最后一课》有感
高一03班班主任:向
达
11月29日,学校德育处、团委组织学生、老师观看了关于谭千秋老师事迹的电影《最后一课》。我的心灵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一瞬间,地动山摇。正在上课的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一样,护着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他就是谭千秋老师。
谭千秋老师1978年3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1982年1月毕业后,主动要求去山区中学任教。从教26年来,谭千秋老师教学成绩卓越,被评为特级教师,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在地震发生时,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当时,谭千秋老师正在这栋教学楼的教室里上课。危急时刻,他用双臂将四名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张开着,趴在课桌上,手臂上伤痕累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四名学生则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
谭千秋老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人民教师的职业高尚情操,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体现了教师的良知和勇敢,以及生命的尊严与伟大。他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通过观看电影,我深深地体会到“责任”二字的重大意义,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学生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大爱无言,大爱无私,大爱是不求回报的。谭老师正是用自己的爱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诗歌!让我们这些教师为之感动和感叹。
联系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需要向谭老师学习的还有许多。我会牢记他那永恒的瞬间。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危,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像谭千秋老师那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民教师。学习谭千秋老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命的高尚品德,积极宣传谭千秋老师的先进事迹,要把向谭千秋老师学习活动同自身的工作、学习实际结合起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以人为本,扎实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勤奋学习,勇于开拓,为学校的蓬勃发展、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认真学习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做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在平凡的工作中以一个人民教师的良知书写无悔的人生。
第二篇:读《最后一课》有感
读《最后一课》有感
读《最后一课》有感1那是场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那场战争以法国战败,“亚尔萨斯”被占领结束。但更悲惨的是,这里的人将不能再学习他们的母语—法语,被迫转向学习德语。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哈迈尔先生坚持引领学生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
在这堂课上,哈迈尔先生说了这样的两句话:“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法语;但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他好好的保住它的语言,就好比掌握了牢房的钥匙”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虽然他们的国家战败了,但是只要他们的民族精神—国家的灵魂依然存在,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倒!
教室里十分安静,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响,那是他们上的最后一节习字课。在老师的带领下,那些学生们在纸上一遍遍写着“法兰西*亚尔萨斯”那种丧失家乡的痛苦在他们身体里蔓延着,他们清楚的明白,再过几分钟他们就再不能上法文课了。也许这是有生之年的最后几分钟了!他们集中所有注意力,拼尽全身力气也要写好这伟大的七个字。
当霍塞老人捧着一本厚厚的拼音入门词典,用发颤的声音领读拼音时,我哭了。那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他们心中深深的爱着他们的祖国,爱着他们的语言——法语。
在那天之后,在这所学校里,那个庭院,那个教室里的座椅板凳,乃至那颗哈迈尔先生亲手种的胡桃树这些也许根本不会发生改变,而唯一变的只有那堂刻在学生心里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正因为那堂法语课,让学生永远忘不了法文,永远铭记“法兰西万岁”让深深的爱国情怀,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永远溶□们骨子里。
当哈迈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由想要高呼一句“中国万岁”因为我们祖国,我们民族也有过被列强侵略的悲痛历史,但伟大的中华儿女从未屈服,我们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终于将列强赶出中国获得独立与解放!我们的伟大成就不正来源于我们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我们是自强不息的炎黄子孙吗?
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未来的接班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责任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励志修德,勤奋学习,做名优秀的四好少年。
读《最后一课》有感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选自《最后一课》的令我觉得十分感动的语句。
《最后一课》是由法国作家都德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文章描述了普鲁士军队将要占领柏林时,韩麦尔先生给他的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节课时的情景。
我忘不了韩麦尔先生在失去教授母语机会时那张惨白的脸,我忘不了调皮不懂事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痛彻心扉;我更忘不了我深深眷恋的母语。是她,让我第一次发出了“妈妈”的语言。是她,让我与周围的人自如交流。是她,让我了解了我们民族的博大精深。是她,带给了我美的享受。是她,让我体会到方块字的妙不可言。
正因为我们汉字有着独特神奇的魅力,自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韩国不都是借鉴了汉语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语言吗?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汉语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日益重要。君不见,当今世界上掀起一波波“汉语热”,操着一口纯正汉语的外国人不正越来越多?
然而,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教育部的一些要员,对此仿佛视而不见!他们忘记了母语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我们亿万炎黄子孙的骄傲。
他们在不断强化的英语等外语的教育,做出种种规定:英语不过关,学士证拿不到……总而言之,当今社会,英语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我们的母语却一再被弱化。那些官员反而振振有词的宣称,这是与国际接轨。
难道与国际接轨就非得把英语置于母语之上吗?试问,日本是如此?韩国是如此?法国是如此?不!每个自信,自尊,自强的名族绝不会!历史上,只是那些被破压,被奴役的名族才不得不如此啊!君不知,英语的强势地位是一部部血淋淋的殖民史起来的?君不知,要消灭一个民族最可恶的方法就是消灭这个民族的母语?君不知,日本抢占了台湾岛时,就是实行推行日语,消灭本地母语的毒汁吗?那些唱着中文歌,却硬要夹着几句英语的三流歌手,那些说着汉语,却不是冒出几句英文的所谓的精英,反而令人浑身不自在。
我认为,我们的汉语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其音,形,义的结合简直到了完美的地步。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文字有这样的神奇?
重视英语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将其与母语等量齐观,更不能本末倒置,将其凌驾于母语之上。珍惜吧!用同种角度,同样的思想去想想:小至韩麦尔先生,大到整个法国人将要失去母语的那份悲痛与无奈吧!难道我们要让“母语尴尬”再次在有着五千年明史的中国重演时,才会珍惜吗?
读《最后一课》有感3在今天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读了这篇发人深思的好文章,让我们明白了这个有表及里的道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读书的愉悦,我走进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篇短文拜读之初,我感悟到哲学家的用心良苦及他对学生们的一份期待。掩卷沉思,哲学家由表及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领悟到如何除去心灵的杂草。那碧绿的麦田仿佛蕴含着无数的哲理。
面对那碧绿的麦田,我发出无尽的感慨。哲学家是在用灵魂去塑造学生的人生,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哲学家用他睿智的理念引导学生去探讨人生的奥秘。好一个伟大而平凡的哲学家!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形。那是上二年级时,课堂上我溜号了。语文老师突然停止讲课,班级里鸦雀无声,好像空气一下子凝固了,只能听到心跳的声音。我缓过神来,看见老师站在我桌旁,老师的眼神了带着责备、埋怨、还有几分愤怒。我马上集中精神。老师注视了我半分钟后,又继续讲课。老师没有批评我,但我不敢再溜号了。
这篇寓意深刻的文章,告诉我们一个由表及里的道理,教我们如何除去心中的杂草。我想它会伴随我一生,作为滋润我心灵的雨露……
读《最后一课》有感4呷一口香茗,捧一卷唐诗宋词。一颗赤心,一方净土。是谁羽扇纶巾,笑看名山大川,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又是谁“寻寻觅觅”,却徒增“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百感交集于简简单单的几个方块汉字,神奇。元曲的音律仍不绝于耳,明清小说俨然成为世界文学的舞台的凤毛麟角!文字因祖国的悠久历史而繁荣,祖国因文字的繁荣而更加兴旺发达。
可是现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些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眼里,数理化好比毛发,语言文字好比皮肤。皮之不存,毛发焉附?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走出去张口闭口“A,B,C”,埋下头一片复杂的理化公式。好聪明的中国人把好优美的中国话放在什么位置?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实行文化侵略,学生们被强迫学习日文。为什么日本要这么做呢?因为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显而易见,文字的魅力的是无穷的,文化的统治力量是高于一切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最后一课》中说得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就算亡国,如果我们牢记母语,强大的凝聚力将势不可挡!
母语,母语,语言就像是母亲,汉字浇灌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填补了中华儿女精神中的空白。抗日战争的战场上,我们的战士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奋勇杀敌;陈毅元帅疾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鼓舞士气。思想的战场上,老舍用一个大茶馆,反映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鲁迅以书为药,呐喊出对明天的无限希望。
浩瀚宇宙,“神七”自由穿梭;华夏大地,奥林匹克精神熠熠生辉。环顾世界,“汉语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升温。我们的祖国作为一名强者屹立在民族之林,悠久的中华文化位于世界巅峰灿烂地微笑。
看,那只昂首傲立的雄鸡在嘹亮地歌唱!
读《最后一课》有感5“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这正是法国大作家都德所写的《最后一课》。
正如都德所写“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可是,你明天也这样想呢?所以,时间就会偷偷地从你身边溜走,而你也将变得一事无成。或许,你会说,我是有计划的,每次只玩几分钟。但是,你可曾想过,你总会下意识的多玩一、二分钟。就这样,你每次都会浪费一、二分钟,每天都会浪费少则五、六分钟,多则十几分钟,这样,你一个星期就按每天五分钟来算,就浪费了半个多小时,你一个月呢,你一年呢,你一辈子呢?更何况能控制成这样的人简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有些人喜欢在网上看漫画,连载小说,通常想只看几分钟,去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在不知不觉中看了几个小时。记得有一句话,一分钟真的很少,但千万个一分钟聚集起来,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其实,能上学是多么的幸福,很多贫困的儿童、不幸的儿童在以前还无法上学呢。他们总是对能上学的孩子十分羡慕,但我们呢,因为一些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古文而想放弃学习,视学习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文中的小弗朗斯也是如此:“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可是当他得知,以后永远都不能再上自己令头疼、烦恼的法语课时却“心里万分难过”却发现自己“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很多东西,往往只有失去才会珍惜。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在自己还拥有它的时候珍惜它呢?我们为什么不能不骗自己呢?我们为什么不明白其实好多你不喜欢的东西才是对你最有益的东西呢?为什么?为什么……
让我们珍惜上学的机会、父母的爱、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苛刻、长辈的严厉、朋友的劝导……
读《最后一课》有感6今天,我读了《最后一课》这篇短文,深有感触。
故事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的普法战争中,一所法语学校被要求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气,详细叙述了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想。从中能感受到当时人们深深的爱国情结和不屈精神。而其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以代表的学生和老师们对时间的深刻认识:不要因为学习时间很长,就不珍惜,而天天和想到玩。可是,当某一天遇到一件事,才突然明白:时间很珍贵,学习时间也短。
文中“我”想到:我还不会写字呢!以后再也学不到!学这点就完了……现在我怨自己浪费了时间,怨自己逃学去掏鸟窝,去萨尔河溜冰。“看了这些,对照现实中的我呢?我平时虽然没做过这些事,但是花了很多时间来玩电脑、跟小朋友们捉迷藏、玩枪战等,做作业也拖沓,浪费了不少时间,真不应该。
文中语文老师说:”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每天都这样想:算了吧,时间多着呢……明天再学吧“刚一看到这话,就突然想到我自己:在寒假里,我总觉得时间很充足,就只想到玩,也不遵照寒假刚开始时我跟爸爸一起拟定的计划书做。把作业留到后面来做,结果才发现时间真的很紧迫,时间不够用,好紧张啊。看来,这样真的不好,今天的事一定要今天做!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光难买寸光阴!只要我抓紧时间学习了,才可以抓紧时间玩,才不会有什么后还得了。
读《最后一课》有感7“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在阅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时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啊,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语言彼此不通,那不就是一盘散沙吗?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平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了。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了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要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还要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战争中的人们,无论从白发老人还是到年幼小童,他们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我不仅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的!
作为教师,我想,我们的任务绝不仅仅是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读《最后一课》有感8这是法国名著《最后一课》,是以一个阿尔萨斯儿童的身份撰写的,十分感人。
这个孩子叫弗朗斯,本是一个逃学的坏孩子,对法语课十分厌恶,然而这一天他们上了法语的最后一课,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占领了弗朗斯的国家,并命他们只能学习德语,阿梅尔老师也要离开了,从此他再也听不到阿梅尔老师上的课了。他认真的听了完最后一课,后悔自己没有认真学习法语。使我明白了,任何东西只有在要失去时才知道去珍惜,那怕是最平凡的东西。
就像是文中弗朗斯渴望的一节法语课一样,从前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去珍惜。只是想着如何去逃学,玩乐。而正真失去时才感到那么难过。
这也告诉了我们应当学会珍惜,珍惜生活的每一秒,每一分。要抢在失去的前面去珍惜,因为世上每一样东西,每一种关爱都是最有用的美好。
所以我们应该用行动来证明,珍惜是时间,关爱身边每个人,祝福每一个朋友,这样你才会永远地拥有幸福和快乐。
第三篇:读《最后一课》有感
读《 最后一课》有感
汾阳市杏花中心校东堡小学六年级 :郝晓萱
指导教师:闫汾春
以前的我,总想妈妈抱怨作业太多,课太无聊,上学太辛苦。但是在读了《最后一课》之后我被深深感动了,更被震撼了。对于他们来说,这短短的一堂课是多么的珍贵。
那是场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那场战争以法国战败,“亚尔萨斯”被占领结束。但更悲惨的是,这里的人将不能再学习他们的母语—法语,被迫转向学习德语。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哈迈尔先生坚持引领学生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
在这堂课上,哈迈尔先生说了这样的两句话:“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法语;但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他好好的保住它的语言,就好比掌握了牢房的钥匙”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虽然他们的国家战败了,但是只要他们的民族精神—国家的灵魂依然存在,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倒!
教室里十分安静,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响,那是他们上的最后一节习字课。在老师的带领下,那些学生们在纸上一遍遍写着“法兰西*亚尔萨斯”那种丧失家乡的痛苦在他们身体里蔓延着,他们清楚的明白,再过几分钟他们就再不能上法文课了.也许这是有生之年的最后几分钟了!他们集中所有注意力,拼尽全身力气也要写好这伟大的七个字.当霍塞老人捧着一本厚厚的拼音入门词典,用发颤的声音领读拼
音时,我哭了.那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他们心中深深的爱着他们的祖国,爱着他们的语言--法语.在那天之后,在这所学校里,那个庭院,那个教室里的座椅板凳,乃至那颗哈迈尔先生亲手种的胡桃树这些也许根本不会发生改变,而唯一变的只有那堂刻在学生心里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正因为那堂法语课,让学生永远忘不了法文,永远铭记“法兰西万岁”让深深的爱国情怀,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永远溶入他们骨子里.当哈迈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由想要高呼一句“中国万岁”因为我们祖国,我们民族也有过被列强侵略的悲痛历史,但伟大的中华儿女从未屈服,我们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终于将列强赶出中国获得独立与解放!我们的伟大成就不正来源于我们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我们是自强不息的炎黄子孙吗?
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 未来的接班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责任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励志修德,勤奋学习,做名优秀的四好少年。
2012-6-4
第四篇:观《饭钱》一课有感
充分关注表达,提高学生言语能力
——观《饭钱》一课有感
观看了张文娟老师执教的《饭钱》一课后,让我很有感触。张老师的课没有华而不实的设计,只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教学中的亮点很多,这里就一处说些感想。
平时,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时,就会先去看教参,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再参考一些教学资料,然后设计安排自己的课堂教学,最后按照教案上课。我们常常关注于教给学生什么,有时却忽视了怎样教会学生。
张老师的教学关注的就是怎样教会学生。比如:在教学提示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作用时,张老师先让学生读读阿凡提答应穷人请求时说的话,并问学生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自己朗读发现了句子中的提示语“爽快”,老师再要求学生读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爽快”的意思。然后要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此处提示语不放在说话的前面呢?老师一边引导,一边要求学生反复读穷人与阿凡提的对话,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提示语在后更能表现出阿凡提助人为乐的热心肠。通过张老师这样一步一步实实在在地教,学生不仅知道了提示语可以写在句前,也可以写在句后,而且明白了提示语在句子中位置与表达密切相关。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提示语的知识,而且也学会了在阅读中关注提示语,在写作中写好提示语。
“教给”与“教会”虽然都是以“教”为前提,但是其中“教”的过程是大相径庭。“教给”中更多的是让学生被动地学,我教什么,你就学什么。而“教会”则是不仅让你学,更要让你学得明白,学会运用。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实实在在地教学,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
第五篇:读郑振铎《最后一课》有感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炮火连天,烽烟四起——即便侵略者的毒手已快撕碎祖国的山河,却仍无法阻挡一颗颗炽热坚定的心在血肉横飞中熠熠生辉。
抗日战争打响时期,尽管在“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如此严峻的情形下,学院里,依然有教师在振振有声地讲课,依然有学生无比认真地学习——那是国立暨南大学的教授与学生怀揣着无比沉重,无比坚定的心上的最后一课。
也许度过了今日,往后便再没了机会坐在那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听教授们的谆谆教诲,再没了机会沐浴在阳光下与诗书为伴,再没了机会„„那一日,教师们希望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亦渴望学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但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地在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大家心目中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都已经决定了该怎么办,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迁校!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祖国的人民,便是如此怀着炽热的爱国之情,不可动摇的决心,在本质里,在精神上与外侵者坚定地做着斗争。即便上海即将沦陷,即便天空即将灰暗,他们却坚定着,誓要与外敌抗争到底,誓要永远怀揣着爱国之心。
而如今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没了战争的纷扰,没了外敌的侵略,却时常忘了怀揣着一颗坚定的,炽热的,热爱祖国的心。当问到“抗日战争在何时爆发?”时,竟有人一问三不知;当长辈们同后辈叙述起抗战年代的苦日子,换来的竟是对此嗤之以鼻的不屑之情——几十年前,若没有先辈的毅然付出,何来如今的美好生活?生活在如斯美好社会中的我们,正享受着时代的平安的我们,当更加去铭记,去回味,去感恩,去报效祖国。当怀揣着坚定的心,在适当的年纪里做应当做的事——在如今的年华里,我们履行自己应当好好学习的义务,有朝一日有所成就,为祖国撑起一片蓝天,方能被称之为报效祖国。
在没有硝烟的岁月里,在祖国山河如画的时代中,正在享受着和平年代的人们——请别忘记,请别遗失了,那颗热忱的,坚定的,热爱祖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