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六安市革命旧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思考
对六安市革命旧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思考
摘要:革命旧址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保护、开发与利用,促进红色旅游事业科学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经济工程。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对革命老区六安市红色革命旧址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下一步工作提出思考。
关键词: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六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刘伯承、邓小平、许继慎、洪学智等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全国九个将军县,六安市就有两个(金寨县、六安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六安地区的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对敌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皖西儿女达30多万人,保持了三十年红旗不倒。因此,六安地区是一片浸透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和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大量的革命旧居、旧址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一、革命旧址保护、开发和利用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革命旧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事业,让广大党员干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更加深刻地坚定理想、信念和宗旨,努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二是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红色旅游就是要把当前亟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们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三是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事业,就是要更好地整合革命老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红”、“绿”结合,优势互补,使革命老区实现快速发展。四是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市。革命旧址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发展红色旅游,就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中蕴涵的红色精神,培育红色品牌,弘扬红色文化,推进我市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二、革命旧址保护、开发和利用现状
近年来,六安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把革命遗址保护作为红色六安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摸清革命旧址家底。二是加强对革命旧址的抢救性保护。三是宣传进一步深入人心。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六安市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利用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距文物保护的要求和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期望都还有差距。一是保护力度还不够。一些革命旧址,特别是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些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建筑物,因地方财政困难,投入有限,大多年久失修,濒临毁灭。二是由于城乡建设发展,因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取材、路线等原因,对革命旧址损毁严重;三是开发利用深度不够。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保护,一些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未能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尤其一些以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的红色旅游的重点景区、景点建设与城乡规划脱节,有的区间不连接,点片不相通,难以形成旅游路线。四是缺乏竞争力。现有的革命遗存多而不亮,缺少国家级纪念馆。大多数革命旧址没有基本陈列,不具备接待条件。有的虽有陈列,但基础设施老化、陈列形式陈旧,缺乏现代展示手段,吸引力不足。
三、革命旧址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思考
革命旧址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这些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促进红色旅游事业科学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经济工程,要坚持实事求是和梯次推进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实施。
一是全民保护,形成合力。把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革命旧址价值和意义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级党校的各种干部培训、中小学德育课堂,来宣传革命旧址遗迹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让干部群众认识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的意识,形成共同保护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高度,统筹规划包括革命旧址在内的革命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近几年,六安开始重视红色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并抓住国家出台发展红色旅游的远景规划给六安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机遇和政策,出台一系列保护利用红色文物资源的思路和措施,包括积极打造具有六安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
三是加强管理,健全体制。现在的革命旧址群存在有多种属性,有个人私房,也有公房,在保护过程中经常出现矛盾纠纷。要明确民政或者文物部门一个部门为革命遗址保护管理单位,避免部门交叉管理带来的不便,防止了文物被破坏的事情发生。对老百姓暂住的革命旧址采取现金补偿、土地置换划拨或征收等途径,将老百姓私人所有的革命旧址收回国家或集体所有,以利于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利用。
四是加强领导,有效投入。成立革命旧址保护工作专门机构,通过对全市各县区、乡镇革命遗址、旧址的详细调查,列出有保留价值的革命遗址,制订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步骤并抓好落实。设立维修、保护革命旧址的专项经费,可采取政府财政投入、单位企业捐助、社会人士捐款捐物等各种方式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对革命旧址进行修复、建设。对重点革命旧址要加强保护,对重要的、毁损严重的革命旧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对一时难以修复的旧址,要通过专家论证,要尽快立碑明示,进行现状维护,防止随意拆除和改变现状。
五是创新方式,合理利用。要积极探索管理与经营模式的创新,采取与地方党委政府、规划及旅游部门合作的管理模式,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将革命旧址的日常监管和开放接待权利交由地方政府,并实行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防止只有权利没有义务,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危害,实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
同时,要加强研究,深入宣传。要通过研究,从挖掘自身特质入手,找出自己的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服务形式,将无形的革命和历史文化精神转化为有形的表现载体,适时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将革命遗址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深刻内涵融入优秀的作品之中,充分发挥红色革命遗址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永顺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
永顺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
朱良杜
永顺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经湖南省苏区县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湘鄂川黔苏区县,是一片浸透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和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任弼时、贺龙、王震、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的革命运动,创建以永顺塔卧为中心的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尤其是在1934年11月到1935年12月一年多时期,根据地革命烈火熊熊,达到鼎盛,留下了大批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斗争中,永顺县约8万人参加、支援红军,1.1万人牺牲或遇难,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塔卧因此被称“红都”“江南延安”。解放前后,为剿灭湘西匪患,解放军第47军141师转战大湘西,在永顺境内留下系列剿匪战斗遗址遗迹。此后,湘西儿女踊跃参加志愿军,为抗美援朝书写了辉煌战绩。可以说,在永顺这片红色热土,沉淀了太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树立了无限崇高的革命精神与人文情怀,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今天,加强对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既有利于继承革命传统与精神,又有利于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成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
一、做好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革命遗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珍贵记忆,是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它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也是开发红色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经大力发掘、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分布全县的革命遗址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发展红色旅游,就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培育红色品牌,弘扬红色文化,使其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全县文化建设新的跨越。这有利于加强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保护、修缮好革命遗址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当前亟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所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从而把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坎里;这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凝聚着深刻的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然而,在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中,某些革命遗址遗迹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正在消失,不能客观真实反映党的革命活动,丧失了宝贵的历史价值,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与开发。
二、永顺县革命遗址遗迹概况
据2015年永顺县文物局普查公布,全县共有23处革命遗址遗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万坪大战指挥部旧址、谢家祠堂红军标语、永保县革命委员会旧址、郭亮县革命委员会旧址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烈士纪念碑、五连洞剿匪战斗遗址列入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万坪大战战场遗址、红军医院、苏维埃城市区政府、苏维埃龙寨区政府、上坪红军标语、下坪红军标语、红军兵工厂、中共永保县委会、永顺军分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红二六军团会议旧址、麻料溪红军洞、塔卧红军碉楼遗址、十万坪大战革命烈士纪念碑、五伦剿匪标语、李昌故居等16处革命遗址遗迹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2013年永顺县史志办、民政局老区办联合调查资料统计,在永顺境内红军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剿匪战斗遗址遗迹共40余处,有记载的零散烈士墓葬、革命烈士故居、群众支援革命活动场地旧址等数百处,有待抢救性挖掘与保护的遗址遗迹众多。此外,民间流传着赶写的革命故事、人物事迹,均可搜寻挖掘出特有的历史价值。据此足以判断,永顺县革命遗址遗迹资源是丰富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潜力是巨大的。
三、永顺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工作概述
近年来,永顺县委、县政府重视做好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加大开发利用,挖掘革命遗址遗迹潜在价值。近年,永顺围绕这一中心,集中做了如下工作并取得相关成绩。
(一)做好常规保护。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落实优抚工作的同时,设老区办专门从事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修缮等工作。积极组织力量参与苏区县认定,永顺县于2012年7月被湖南省苏区谁工作领导小组认定为湘鄂川黔苏区县。由史志办、文物局、档案局、民政局等部门协同配合,全面落实革命遗址遗迹的清查考证、遗物收集、资料记录、核实确认、登记上报、定级保护等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护。对湘鄂川黔省委机关、省政府、省军区、省委党校、无线电台等旧址进行全面原貌保护,室内设置、原用什物摆放尽量保持原状,高规格安装防火防水防电设施,对群众开放。对永保县、郭亮县旧址,或委托现在住户落实保护措施,或用作特殊机关办公机构发挥其效益。在塔卧、灵溪镇修建了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史志办加强对战斗遗址的认定,为十万坪大战、桃子溪战斗等特殊战斗遗址立碑确认;对其它战斗遗址遗迹进行网络信息公示、编篡党史正本记载并存档。民政局在修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同时,广泛征集革命旧址旧迹及烈士的原物、文件文献、影像笔录等资料。文物局全面开展文物的考证、确认工作,特别是对革命遗址遗迹、烈士墓葬进行登记确认。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为了放大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意义,实现以保护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永顺县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也取得积极效果。
一是推进塔卧烈士陵园改扩建工程。以“一脉两轴七区”为结构,占地由79亩增至300亩,分为主题纪念区、烈士墓葬区、原有纪念区、缅怀教育区、休闲服务区、拆迁安置区、廉政教育区,投资共5000万元,工程已近完工。
二是改建灵溪镇协操坪烈士公园。利用南山城区开发项目,通过大汉公司筹资拆除原公园附近建筑,新建烈士广场,新修公园工艺围栏,翻新碑亭、纪念馆,环境更优美,更适合群众瞻仰、纪念。
三是加快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县政府于2013年制定《永顺县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实话方案》,完成对散葬烈士墓的迁移、整合、修缮和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维修改造。对纪念碑、亭、塔、馆、堂、雕塑等零散设施,在原地进行修缮、整修和复原,对部分烈士遗物移入烈士陵园陈列和收藏。先后整修了永保、郭亮县委会旧址等十余处革命遗址遗迹。令人欣喜的是,松柏镇仙人村积极响应,自发整修五连洞剿匪烈士墓,并安排人负责定期清扫纪念场地,供当地群众瞻仰、悼念,已形成当地风尚。
四是重点做好塔卧烈士陵园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的申报。目前已完成资料的上报、专家现场考察,已同杨开慧纪念馆共7处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一起纳入国家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申报行列,成功形势看好。
(三)整合红色资源旅游、教育等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让红色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很多兄弟县市据此大做文章,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效。永顺县对此也进行了探索、实践,也取得了很好成绩。
一是传承革命传统精神,发挥红色教育功能。继承是最好的纪念。革命烈士遗址遗迹是故事的再现,精神的凝结。继承和发扬革命烈士的精神是实现党的政治自信、理念自信、制定自信的信仰基点。2001年,湘鄂川黔省委旧址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湘西州政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州地税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顺一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万坪大战指挥部是毛坝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基地,灵溪镇烈士公园、英烈纪念馆是县政府、永顺一中、灵溪一小、灵溪二小等校德育活动基地,五连洞烈士纪念广场是松柏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每逢“七一”“八一”“国庆”“清明”“五四”等重大节日,党、政、军、各战绩单位、学校师生均会到遗址遗迹现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作风教育,进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1978年10月,湘西州第四次党代会,也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党代会就是在塔卧召开的,会风隆重简朴,与会人员重走红军路,预示着湘西州将跟随党走上新的革命征程。全州先后在塔卧召开庆祝建党50、60周年大会,萧克、邓力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会。各地党员纷纷到革命遗址遗迹现场重温入党誓词。此外有群众以各种形式开展纪念、学习活动,老区、苏区、烈士精神正以新姿态发挥着新的教育影响力。
二是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永顺县大力发展旅游业,一直将革命烈士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统筹开发,全面发展。2004年,塔卧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和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极大提升了永顺红色旅游品牌。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在加大革命遗址遗迹保护的同时,启动红色旅游规划。2010年以来,永顺县成立了塔卧红色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塔卧红色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按照《湖南省省级红色旅游区(点)评定规范》及《全省红色旅游景区(点)评分细则》标准,累计投入资金1880万元,从旅游功能、设施配备、教育与游览、综合管理等方面不断加大景区创建力度。在《湖南永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5)》课题中,明确将永顺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拉动县域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湘西剿匪及烈士陵园、大战十万坪、连洞的红色标语等遗址遗迹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的理念。于2010—2015年,已建成第一批重点建设的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含连洞、梯子岩、万坪、毛坝、塔卧红色之旅激情经典体验游,沿途游客可广泛参观革命烈士遗址遗迹遗物,感悟革命生活;在旅游形式的设计上,推出了塔卧、万坪的“红关漫道真如铁”的“红色文化”旅游节和重走红军路旅游品牌。2012年11月22日,湖南省红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授予永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为首批“湖南省红色旅游区(点)”。近年,永顺的红色旅游得到长足发展。仅2010-2011年,塔卧红色景区共接待游客31.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6亿元,给老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5年,永顺县推出红色旅游开发经营项目,红色旅游年均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在此基础上,逐步启动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基地建设、服务行业的扩面提质,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势头。
四、永顺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仍有不足。因永顺是老少边贫县,发展滞后,经济条件有限,开发经验不够,在革命烈士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四点。
(一)管理单位不统一,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有的革命遗址属市民政部门管理,如永顺县革命英烈纪念馆;有的属文物部门,如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有的属村委会管理,有的属私人所有。对各类革命遗址遗迹应由哪个部门负责管理保护,缺乏相应的规定,责任主体不明确。同时,对遗址的保护缺乏资金支持,上级没有拨付的专门资金,乡(镇)村又大多不够重视。另外,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不能落实管理和保护责任。形成“无专门机构管事、无专项资金办事、无专人管理保护”状况是目前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所面临的现状。
(二)部分遗址建筑及纪念设施或旧迹难存或受损,亟需修缮或修复原貌,部分遗址遗迹亟待确认与抢救。如郭亮县委会旧址,曾作为镇政府干部住所,于21世纪初被部分烧毁;塔卧、万坪境内的两处红军兵工厂现均作为民居使用,防湿防火设施不足,损毁较大,原有什物保存不够。另有许多纪念碑碑文、革命烈士碑墓已出现字迹残损及磨蚀现象,字迹无法辨认,亟需维护修理。2015年,由省党史研究史争取资金,启动对重点革命战斗遗址立碑确认,但在永顺县境内的革命遗址遗迹众多,确需全面核实确认与保护。有的革命遗址遗迹因没有受到任何保护措施,渐被淡忘。如万坪有个红军洞,当地名叫牛角洞,曾是当地群众收藏红军伤员的地方,演绎过群众拥护红军支持革命的英勇故事,但现在90后一代很少记得;万民乡在杨柳坪悼念被杀害革命烈士的活动也停止多年。对这些散落在全县各地的革命遗址遗迹,应由抓紧时间进行抢救性保护与开发,使全县革命遗址遗迹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路、第一个环节都有动人的故事,使之成为精彩的看点、游点、卖点,立体性呈现永顺作为老区县的经典历史。
(三)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发展极不平衡,宣传利用力度不够。全县保护利用状况较好的革命遗址不足遗址总数的五分之一。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保护项目、烈士陵园建设项目还没有最后完工,不能完全对游客开放,不能完整发挥旅游效力。其他开放参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大多是一些革命机构的旧址、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等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有限,游客很少。
(四)红色旅游资源亟待开发利用,红色旅游形式不够丰富。一是红色旅游资源的构成模式较为单一,大多是参观纪念馆、革命文物陈列、烈士陵园和旧址建筑等。即使是几个红色旅游景点的组合或红色旅游线路的设计,也呈现内容形式趋同的现象。二是旅游市场对红色旅游的接受度不高。革命历史纪念场馆和旧址遗迹具有较高的红色遗产史料价值,但旅游中“可玩、可视、可参与”的要素却显得不足。三是红色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服务质量不上档次。游客集中只游、看、听,但行不畅、住不便、玩不爽等情况严重制约红色旅游发展。永顺的交通瓶颈依然是重大制约因素,县城未通高速公路,“红都”塔卧仅通S306省道,郭亮县所在地仅通县道,更多散落革命遗址遗迹仅通乡道、村道,有的连简易道路都没有,不利于红色旅游发展。永顺县境内无星级宾馆和大型游乐场,餐饮、住宿等行业也缺乏红色元素印记,实为遗憾。
五、未来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
(一)完善保护机制,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政府要对各类遗址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明确革命遗址的管理保护责任主体,杜绝各种人为破坏革命遗址现象的发生,同时吸收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专门小组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完善的革命遗址保护机制,强化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保障管理资金,科学指导,用较短的时间对各类革命遗址进行有效的维修和保护建设。
(二)建立各类遗址保护利用的合理规划,加大革命遗址价值的宣传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既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繁荣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战略工程,而且还是展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和时代风貌的重要途径。保护和利用革命遗址遗迹,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既是尊重历史的客观需要,又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根据普查出来的我市各类革命遗址的现状,着眼党史资源与红色旅游的有机融合,制定适合革命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合理规划尤为重要,合理的规划能使革命遗址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完善保护措施。一是全方位地对永顺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展示永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历史价值的宣传影响作用提升红色旅游文化品位。二是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者对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当前投资商有利用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观瞻价值开发旅游的热情,建议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加以正确引导,合理规划,科学开发,使革命遗址更好地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应有的作用。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革命遗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功能。制作图片资料网上宣传,组织青少年和学生清明扫墓活动,以达到革命事件现场教育的效果,印发革命遗址宣传图册,分发至市民手中,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三)树立鲜明的红色旅游主题形象,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一是自然景观资源与永顺红色旅游的结合。红色旅游虽然是去革命故地旅游,但游客却有着现代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对革命故地的自然条件寄予较高的心理期望,希望能在风景秀美的革命老区敞开心怀,追溯革命年代的壮烈情怀。红色旅游地的自然景观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旅游资源,永顺在自然地理条件方面是以山地为典型的自然生态面貌,这些地方也是当年红军活跃其间的根据地,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与永顺红色之旅结合起来,才能交相辉映。二是历史文化资源与永顺红色旅游的结合。红色旅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游人到此一游的主要兴趣在于释放怀念与敬仰的情怀,观故思新,启迪心灵,因此红色旅游又是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再现。广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须注意历史文化也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永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名历史人物多,加上现在老司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挖掘历史名人效应必将成为新的旅游卖点。所以,将历代土司王、贺龙、任弼时、李烛尘、李昌及境内其他著名革命人物挖掘出来,会产生有力的旅游竞争力。
(四)争取上级支持,尽早挤进革命老区综合开发范围。近年,国家加大对革命老区、红色苏区的开发力度,为老区、苏区投入大量专项资金,推动当地综合运营,极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原中央苏区活动县市受惠更多。湖南仅有宜章等少数县市被纳入开发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为较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和长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革命老区综合开发范围也合情合理。湘西州永顺、龙山、保靖县同为湘鄂川黔苏区县,很遗憾没能进入国家支持革命老区县综合开发范围,但售后应加强联合申请力度,报请州委、州政府向上级争取支持力度,尽早纳入国家后续对革命老区、苏区的投资开发范围中去。
第三篇: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
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大国,其文化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西方文化的对内传播,传统文化是否已经时过境迁?自古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把拯救民族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支柱的希望,寄托于“回归传统文化”。近几年来,呼唤尊重国学的浪潮在中国知识界一浪高过一浪。不过,大多数民众并不钟情国学。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姓年的青年教师说,继承国学精华,就是读千古美文。现在,年龄很大的人或许是出于怀旧,在读古文;年龄很小的小学生也读古文了,但他们一是不可能理解里面的思想,二是不经常读;而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则没有多少人读古文。他们对博大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许多人出现精神迷茫不足为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个宏观的大问题,与个体的命运联系得不太紧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对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学者指出,文化和精神复兴不是简单重启传统、照搬教条,而是在尊重国学的前提下,在传统文化中融入公开、透明、规则、法治、民主、正义、人权、共富、科学、人文等现代文明的精髓。而这些,绝不是仅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做成的,更重要的是民众的参与。
一、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在北京三所高校:北大、清华和人大的本科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主题是: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受调查者,100人,文、理、工科各占约1/3。在问卷中,有几组题目是考察人们对传统的认知程度的。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而对于四大文学名著,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另有两组题目,是考察对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了解程度的。结果,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而对于书法、国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等)的掌握程度,“学过点皮毛”(48%)和“一点不懂”(33%)的占了绝大多数,只有14%的人“大致掌握一些”,“精通”者仅5%。这和2004年北京几家研究单位对北京青年与传统文化的调查所
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不高。“当代的大学生对传统经典的阅读不够,传统节日的功能也日渐微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说,“电子游戏、网络小说、流行文化等后现代文化剥夺了学生太多的阅读时间。”
二、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产生,如流失严重、后继乏人、投入不足、资金紧缺、人才匮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缺乏保护意识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形势十分严峻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四)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五)宣传力度还不够大
三、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目的及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第二个衰落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更上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衰落(这并非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没有做到“趋时更新”,饱受冲击;在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引入了竞争机制,传统文化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力下降,受到了更大冲击,衰败的速度加快。
只有将传统文化重视起来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振兴价值,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各民族的宝贵财富。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
四、怎样开发利用及保护传统文化
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实行依法保护,利用现代手
段将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连接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明确责任,着力解决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1、文化保护与传承,立法先行。如何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步纳入法治化管理保护的轨道,这是当前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二是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保护办法,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做好传承工作。民间艺人一直是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立文化传承人(继承单位)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艺人命名,帮助扶持、保护等形式,做好对传承人的激励机制。解除传统单一保守的传承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培养民间艺术后备队伍,使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做到后继有人,永不失传。
(三)加大资金投入
要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继续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多渠道募集资金,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以保存历史记忆,加以传承和弘扬。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和培养后备人才
实施“人才战略”,一是要积极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文化工作,热心投身于文化工作,并有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重视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性保护;三是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和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水平;四是建议教育部门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五、总结
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定程度上给予科学合理的发掘、传承与开发,不仅能够增强乡土凝聚力,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也能提高地区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放眼当前的“文化开发热潮”,不少地方只是将传统文化当作一种符号和手段,借“文化”之名,行“生财”之实,甚至将传统文化当成摇钱树,期望在短期之内大获经济或政绩上的收益。在这样的心态下,传统文化开发出现了不少短期行为和失序现象。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对传统文化多一份敬畏、珍惜之心,对区域文化怀一腔豁达之爱,对文化推动经济的能效有一种客观理性的估量。幻想一祭起文化的大旗,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等就能迅速打开局面,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摆正心态,反对浮躁,戒除功利思想和跟风心理,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四篇: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考
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考
我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为载体,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必须立足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深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内涵,大力营造全社会发展旅游、服务旅游的浓厚氛围,推动旅游业加速发展。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一轮红色旅游热潮逐渐高涨,一些地方的红色资源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甚至出现了滥用、误用、歪曲等现象。因此如何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发挥其在实现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是摆在当前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多维透视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体说来,它包括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文化、长征文化、延安文化、太行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文化、“两弹一星”文化、九八抗洪文化、“抗雪凝保民生”文化、“ 5.12” 抗震文化,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的遗迹、文物、具体事件、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等。就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来而言,它包括1935年红军长征在遵义活动时留下的会议会址、战斗遗址、烈士陵园、歌谣、故事传说等,还包括遵义的抗战文化及中国共产党领导遵义人民在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形象直观,在推动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民族文化遗产革命时期形成的文艺和民间习俗为核心,内涵丰富,有着更加巨大的开发空间和潜力。红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民族性。每一个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拥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凝结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集中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精神和意志。
2、传承性。红色文化展现了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3、综合性。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综合反映,红色精神与承载这些精神的物质总和,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同一资源既可以开发旅游,也可以其他方式实现向经济的转化。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1、优势分析。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在红军长征期间产生的红色文化最为突出,遵义是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后取得首次大捷的地区、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是流传红军故事最多的地区,因此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研究价值丰富等特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列为全国四大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此外,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二进遵义”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遵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研究的重要基石,加之遵义独特的人文景观,构筑成独特的垄断性的红色旅游资源。随着红色旅游的推动和发展,遵义的红色历史遗址、纪念馆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也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思路也不谋而合。
2、面临的问题分析。红色旅游的发展并未使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得到相应的落实,由于国家对红色旅游采用财政扶持政策。有些地方出现了以“红色”为幌子,惟利是图的行为,红色旅游中的盲目开发、盲目建设现象造成红色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例如:“众所周知,‘遵义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转折关头,“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中国革命从此翻开新的一页。但如今,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名称,却被贵州省遵义市茅台镇一家酒厂申请注册为“遵义会议酒”,当作酒名生产销售。”“遵义会议”注册为白酒商标有损遵义形象,亵渎了历史,也亵渎了红色文化。“遵义会议”是一种公共资源,不应该被个别企业独占。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为主。遵义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没能融入特定的地域文化中,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为景区主题单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消费群体和消费时间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时效性较强。在展示形式上,以传统平面静态形式的展览、陈列为主,开放方式粗糙,表现手段落后,缺乏新奇感受,不适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的消费取向,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早已厌倦了“隔着玻璃看,耳旁别人讲”的陈旧模式,尤其对和平时期长大的80、90后的年轻人吸引力不够,他们渴望更多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自主性,所以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应增强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并且有限的资金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放利用,制约了红色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市场的拓展,不完善的景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问题突出,影响景区的投资环境、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近年来虽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做了不少挖掘、保护、研究工作,但仍不能全面系统地对红色文化资源予以总结、规范,至今还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另外,遵义红色文化研究的主体以党史党建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主要以馆藏资料为主,未形成专门系统的研究机构,对地方文献的发掘力度不够,这些对于保护和开发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
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我市“三新一强”战略和全面发展和提升壮大黔北综合经济区的需要,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遵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既可开发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也可延伸作为一项教育活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有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更有着以史鉴今、教育后人的深远意义。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佳结合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形成相关的“重点旅游区”、“精品线路”、“经典景区”,但这些多数都位于经济欠发达、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区位条件较差、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开发利用和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对发展红色旅游,以旅游扶贫新模式为载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因此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期盼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遵义一些重要的红色遗址还有待开发,如著名的枫香苟坝会议会址等。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随意滥用、过度开发,一些红军长征和抗战时期的故事、歌谣、事迹还有待开发、确认和再创作。这些工作对于充实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提升其品位和档次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因此,加强红色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四、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其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尊重与弘扬。
1、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管理工作
要使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做好管理工作。首先,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大对红色文化研究的投入力度,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做到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其次,政府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对于有损或破坏红色文化资源的行为,必须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干预,坚决纠正。
2、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
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资源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二者关系。首先要充分发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为红色旅游充实内容、提升品位。其次要用红色旅游带动红色文化的开发。受经济发展限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落后,资源欠开发,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不为人知,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优势,带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在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功夫,使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加大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资料力度,在以党史研究为主线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工作中,对遵义革命历史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全面和细致的调查了解,使一些停留在民间的红色文化资源得以向世人展示。近几年,随着遵义红色旅游的兴起,一些围绕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而创作的文艺作品取得了很好效果,拓展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如因红军卫生员在遵义桑木桠活动的故事而改编创作的川剧《红军魂》、以“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这一历史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等。除此以外,依托多彩贵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展销会和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为载体,充分发掘和整合民间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系列产商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而红色景区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使展示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安排定时的有关历史的影视、歌舞专场,适当增加参与性内容,策划当代革命工作者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红色旅游景区应充分与网络融合,开设红色网站并开发红色软件,构建红色网络文化。
3、依托地方特色发掘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的挖掘。要组织力量对原始文献的研发,组织对地方文献专门研究,再赋予其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文化资源。利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和舞蹈大赛这一平台把红军在遵义时期的“山歌”、“宣传标语”进行再度创作,使其走上舞台银幕。有许多电影、革命歌曲将遵义老区深深印在人们脑海中,如《长征组歌》中就有两首是歌唱遵义地区的,把《长征组歌》组织编排到各地演出,对于拨动广大人民的遵义情怀有重要意义,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应充分利用。要把革命遗址中蕴涵的红色革命精神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里,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让人们深刻了解、欣赏独特的红色文化。
4、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及内涵,对景区资源进行整合,深度开发,打造红色旅游品牌,通过宣传促销、旅游推介会、节庆活动等,扩大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利用国外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好奇心,开拓海外市场,广泛吸引不同层面的旅游者。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对已经得到科学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保护、确认和保存,对一些文化资源要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保护,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实物和资料流失。要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编写名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总之,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而没有开发的保护,则是没有根基的保护,政府的大量投资固然必要,要做到红色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就得由政府保护发展为全社会保护,由专家保护发展为全民保护,全方位保护和新形式保护的新局面。
第五篇:游杨家岭革命旧址有感
游杨家岭革命旧址有感
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这次学校组织我们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让我兴奋不已。延安是我们党和军队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
在此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中共中央驻地旧址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现场感受深刻。特别是当我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时,我内心很是激动,因为我很想知道在1935年至1948年期间, 我们党的领导人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条件下,是怎样克服武器装备的落后,粮草的短缺。在当时的不利形势下而取得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真让我感到无比骄
傲与钦佩!来到这儿,我找到了答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切东西我们自己创造。忆苦思甜,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没有老一辈革命家的努力奋斗,我们也不会有今天和平,繁华的社会及生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军校生,我深知我们此时肩上的责任有多么的重大!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也要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有着翻天覆地变化,但我们无论现在和将来都应该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所弘扬的延安精神不会过时,它在现时代仍然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振奋民族精神,光大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
作为第四军医大学的一名学员,我感到非常的光荣,却又感学习的艰巨,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才能为人民服务,只有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才能成为合格的军人。我将坚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和进步;克服和改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军医。
这次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明白了很多我会沿着自己的目标一直走下去的,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