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元税务“三着力”扎实做好改革期间群团工作
广元税务“三着力”扎实做好改革期间群团工作 群团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税务干部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大家主动适应新要求,积极融入新机构,努力取得新业绩,积极做好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工作,开创税务系统群团工作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广元税务坚持“三着力”扎实做好改革期间群团工作。
一是着力加强群团组织自身先进性建设。思想建设注重提升忠诚度。广元税务系统积极举办“广元税务大讲堂”、“周三夜学”等活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党课、业务骨干讲业务,始终把加强群团干部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着力提升群团干部对党的忠诚度。制度建设注重强化体系化。着眼形成“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群团工作机制,通过修订工会财务管理办法、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妇女发展规划等系列群团工作制度,逐步加强群团组织的制度设计,逐步形成群团制度体系化、系统性,有力保障广元税务系统群团工作长远发展。组织建设注重实现三同性。坚持对群团组织实行统筹建设,积极将各级群团组织建设作为各级改革事项的重要指标来考核,进一步夯实群团组织基础。始终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做到“三同”,即设置同等重视,待遇同种规格,建设同步推进,同时,通过学习培训、竞争上岗等方式提升群团干部综合素质能力,着眼建设一支高素质群团干部队伍,以带动广元税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二是着力发挥群团组织服务中心大局作用。广元税务系统各级群团组织积极团结动员干部职工主动作为,着力服务好联合党委的各项中心任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参与“最多跑一次”、“便民服务春风行动”等中心工作,帮助企业解决涉税难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公德,认真培养和打造服务类型多样、作用发挥明显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税收青年志愿者服务企业、服务纳税人等活动。协助地方开展省运会志愿服务,为省运会成功举办贡献广元税务力量,认真开展抗洪抢险救灾活动,充分展现新时代广元税务干部的担当奉献精神。
三是着力实现群团组织服务干部群众职能。广元税务系统各级群团组织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服务好广大税务干部职工身上,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 律,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好群众之家、当好群众之友。积极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羽毛球、气排球、乒乓球、健身走等活动,丰富干部职工业余生活。充分利用办税服务厅后台休息室,充实配备阅览室、健身房和哺乳室,为前台一线服务的干部提供组织上的贴心关怀。切实关心干部职工身心健康,举办“健康保健知识”专题讲座,定期为干部职工体检,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对困难职工关心关爱,积极引导广大职工与广元税务同成长。
第二篇: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做好2012年发展改革工作
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做好2012年发展改革工作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12月16日在北京召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做好2012年发展改革工作”的报告。会议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各种矛盾和困难,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主题主线的要求,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趋稳、结构优化、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一年来,发展改革系统包括物价、粮食、能源、经济运行、物资储备等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地方、行业协会、企业集团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下,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新的成绩。
会议强调,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进一步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世界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外部挑战与国内困难相互叠加,增大了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工作的难度。
会议要求,作为宏观调控和经济综合部门,发展改革系统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大力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中央投资要优先保障国家重点续建项目尤其是收尾工程,确保按时竣工投产,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卫生、水利、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三农”、节能减排、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中,重视发展和保护实体经济,严控“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标准,强化稽察监管。抓紧完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煤电油气运的运行调节,为扩大国内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政策。加强重要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产运销衔接,充实粮
油库存,合理安排收储投放,保障市场供应。抓紧制定降低流通费用综合性工作方案,支持蔬菜流通体系和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预案,合理把握政府管理价格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深入开展价格和收费检查,严肃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加强反价格垄断执法。
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江大湖治理,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组织实施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发挥规划计划、产业政策、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全面实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继续实施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投资专项,推进传统行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制定分解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布实施“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支持政策,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新十年东北振兴的政策措施,出台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全面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抓紧出台配套政策。积极支持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与指导,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增加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规模。
五是下更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要强化政策引导,抓紧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适当提高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认真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推进节能减排绩效管理。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启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加快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和节能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继续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加强重点区域生态治理。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扎实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推进低碳发展试验试点,积极参与国际谈判。
六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围绕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攻坚克难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试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择机推出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出台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推进水资源等收费改革,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制定实施“十二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巩固扩大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加快全科医生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继续推进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法制工作。
七是努力促进对外经济稳步发展。要实施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和空间。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和完善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进一步扩大进口,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落实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完善外商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境外投资的战略布局,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
八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推进基层就业服务设施、创业服务设施和公共培训基地建设。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建立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建设、营运、分配和管理机制,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积极支持各类教育发展,完善教育收费政策。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组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会议要求,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来;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有的放矢的调查研究,并制定和完善预案,加强政策预评估,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机;要狠抓工作落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身职能,制定贯彻落实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搞好相互配合,切实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强作风建设,继续强化政治、创新和服务“三个意识”,深化观念、职能和作风“三个转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快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发挥系统整体合力。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有关负责同志,发展改革委主任,物价局局长,以及经济运行调节、节能工作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的企业集团、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第三篇:打通镇三措施扎实做好社保工作
打通镇三措施扎实做好社保工作为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整体水平,“体民情、惠民利”,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今年,打通镇抓好三项措施扎实做好社保工作。
加强社会救助。镇政府定期开展低保民主评议工作,并张榜公布公开低保人员名单、享受低保金额,并及时将符合规定的弱势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同时,加强镇敬老院管理,着力提升院民生活质量;明确散养五保户监管责任人按政策及时给予救助,施政惠民。
强力抓好救济准备。该镇按照救灾工作预案,实施分级管理,分工负责要求,积极筹备救灾物资,并制定强有力的抵御灾害的准备工作,筑牢灾害防火墙。
强化检查监督。坚持“群众评议、业务部门审校、领导审批、层层把关”,切实把监督审核贯穿于社保、医保的全过程,对弄虚作假、优厚亲友、骗取补助的现象,按照“谁领导、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由镇纪委从严逐层进行问责,清消到底,扎实推进阳光社保工作。
第四篇:如何做好税务基层办公室工作
如何做好税务基层办公室工作
税务系统基层办公室工作特点,可以用十六各字来概括:“千头万绪、繁杂琐碎、包罗万象、事无巨细”。办公室既是各方沟通、联系的枢纽,又是信息集中、传播的中心;既有“办文、办会、办事”的职能,又有“协调、协作、协助”的责任;既要负责信息宣传和调查研究,又要负责行政管理和运转保障。如何将工作梳理有序,做到有条不紊;如何将工作合理摆布,做到统筹兼顾;如何将工作衔接无缝,做到无懈可击,确保全面做好办公室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具备“三种能力”。即“调研写作能力,辅助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办公室工作的重点就是采集高密度信息,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和信息宣传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说办公室人员,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向本书学,向实践学,向领导和同事们学,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完善提高自己。做到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二要具备“三种精神”。即“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做到淡泊名利,肯于吃苦,甘愿奉献。同时要做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经得住检验。工作中有甘当“老黄牛”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三要具备“三心”。即“事事关心、处处留心、时时细心”。有随时捕捉各种信息的习惯,及时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与分析,使信息条理化、秩序化。从而使各项工作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把握主动性。四要保守秘密,笃守诚信。由于办公室主任参加局务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办公室人员接触文件、通知,加之在领导身边工作等原因,有更多的机会获取人事任免、评先选优等大家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的信息,所以必须时刻注意做到涉密不泄密,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不该问的绝对不问,有利于团结的话多说,有损于团结的话不说,积极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干部队伍的稳定,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五要善于化解,真诚包容。办公室是机关矛盾的集中地,面对各种矛盾,分析矛盾产生的根源,寻求解决办法。同时,经常换位思考,以包容之心,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只要做到待人真诚坦率,为人诚实守信,办事公平公正,扪心自问无愧,就应打消顾虑,不怕误解。要有一颗宽容、大度之心,是非曲直交给时间去检验、去证明。六要辅助决策,积累经验。办公室的核心职能是辅助决策、督导落实,要以决策的形成、实施、论证、完善为向导。抓住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决策中的对策建议,决策后的督查反馈等主要环节流程,加强管理和督导。平时严格按照机关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管理,一项一项抓落实,做到各项工作管理有规则,运行有程序,结果有成效。在辅助决策、督导落实的环节流
程中观察、发现和归纳,就有了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各种知识的储备,从而也就具备了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五篇:全面贯彻改革试点精神扎实做好职称评审工作
全面贯彻改革试点精神扎实做好职称评审工作 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张兴民
自2009年起,人社部、教育部在我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陕西省宝鸡市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第170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9月29日,人社部、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提出了进一步扩大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要求。经与省人社厅协商,我省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将于2012年在全省面上铺开。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四条:一是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二是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四是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这四条中的第一条和第四条指的是制度的入轨和岗位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来达成。而第二、三两条则是指明了评审工作标准体系的确立和评审机制的创新。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体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都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因为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成就人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法》对教师的定义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通俗地说,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履行好这个神圣的职责,需要我们的广大教师具有精湛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爱生如子的博爱胸怀、心无旁骛的敬业精神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奉献精神。
如何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使他们都能成长为具有精湛的业务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博爱胸怀、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民教师,便是我们教育管理工作、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职称评审是教师队伍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涉及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起着无可替代的指挥棒作用。职称评审过程中注重哪些方面,广大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会追求哪些方面,哪些教师评审通过了,他们就会成为广大教师效仿的榜样。也就是说,职称评审的标准是什么,教师们就准备什么,日常工作中就会向什么方向努力。做好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就是让职称评审回到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上来,让广大教师更加重视师德建设,把精力集中到教学业绩、教学能力的提高上来。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价标准,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要让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回归以师德建设、教学业绩、教学能力为主的本位,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政策导向作用,制定出符合中小学教师行业特点,遵循中小学教育规律的职称评价标准便成为重要的、先决性的条件。要鼓励和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履行职责,那么我们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就要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就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学业绩,注重教学能力,注重一线教育教学经历;就要通过职称评审标准,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取得新业绩。展开来讲,建立和完善先进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体系,应当认真处理并充分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和充分体现“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教师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主要是指育人,“授业”主要是指教学,“解惑”应当是既解做人之惑又解学业之惑。近现代,我们的师范教育也贯穿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所以说,教师的职责应当教书和育人并重,二者不可偏废。但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对学生的评价过多地偏向于学习成绩,对基础教育的评价过分地偏重于高考成绩和中考成绩等,自然而然地对教师的评价就过多地偏向了“教书”的成效。再加上“教书”工作容易量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容易操作,也使我们的职称评审工作存在“重教学、轻育人”的倾向。目前,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期,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职称评审工作要自觉遵循这个原则,认真落实这个原则。职称评审的标准体系和操作过程都要贯穿重视教学业绩和能力,更重视“育人”工作实绩的思路。教书和育人要并重,两项工作要并驾齐驱,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通过职称评审过程中对育人工作的考量,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自发地、更好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第二,要正确处理和充分体现业绩与能力的关系。职称评审主要是对教师已经取得的成绩的评价,其结果与教师的名誉及利益密切相关,属于业绩性评价。所以,职称评审工作应当主要考量教师的业绩。与此同时,职称评审是一种阶段性评审,不是对人和事物的终极定论,所以职称评审同样要兼顾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重视对教师能力的考量,鼓励和引导教师更好地发挥潜质。如何把握业绩和能力的关系呢?一般意义上来讲,业绩与能力是同向的,业绩是能力的体现,能力是业绩的基础。但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教书育人是一项双向的心理活动,业绩与能力因果关系的相关程度,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有的时候,教师的能力水平与业绩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所以,职称评审工作要做到全面、真实地考量教师的业绩,就要充分重视师生间相互感知的过程,而非机械地只看重一个简单的结果。当然,这也就对我们的职称评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职称评审评价在完成考核教师业绩目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当成为整合个体发展与业绩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使教师在完成业绩目标过程的同时,实现个体发展和能力提升。帮助教师准确地找出职业和个人发展的建议,让广大教师将个体发展和业绩目标协调起来,发现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尊和自信,激发起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所以,职称评审的标准体系和我们评审的过程,都要把握以业绩考量为主,高度重视对能力的考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要正确处理和充分体现“外部标签”和实际水平之间的关系。经过多年的探索改进,近几年中专中学教师职称评审,特别是中学教师评审,我们要求参评教师报送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备课本和展示课教案等过程性材料,一类是各种证书和论文、专著等佐证材料。
过程性材料反映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和过程,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原生态”。关于什么样的过程性材料更能如实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水平,这几年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力图向大家提供最有说服力、最能全面体现教师实际水平的材料。希望通过这些材料的呈现,加上各位专家“慧眼识珠”,能够作出准确评判。当然,在过程性材料与教师实际水平的表里关系上,我们还是有很多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这也是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的。
佐证材料,包括学历学位证书、荣誉称号证书、论文论著等,即人称的“外部标签”。这些“外部标签”理论上讲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日常表现。但是,由于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功利思想和人情世故的干扰,很多种评优、评奖的结果和各种报刊发表的文章、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了。特别是前几年弄虚作假者为数不少,假文凭、假证书、假文章、假刊物等大行其道。虽经近几年严厉治理大有好转,但至今仍未绝迹。而从实际工作的情况看,由于习惯势力和人们思维定式的影响,以及有的市、县(市、区)和学校量化考评的推波助澜,2011年的申报材料中,我们仍然发现老师们对这些“外部标签”过分地看重。应当说,大多数的称号和证书、论文和专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时还是较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业绩和造诣。需要强调的是,不能过分地夸大这些“外部标签”的作用,职称评审应当更加看重的是广大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业绩和表现。应当让这些“外部标签”回归其本来的面目,发挥其恰当的参考价值。
第四,要正确处理和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和向农村教师倾斜之间的关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师资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关键。强调和追求师资均衡配置,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势所趋。但由于历史的、客观的原因,就目前来说,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一些,达到同样的工作目标,农村的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再加上城市比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吸引,造成农村教师流失的现象,也使城乡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有越拉越大之势,这与教育公平的理念是相悖的。
在农村学校调研,与农村教师座谈,很多人都反映晋升职称难。这一方面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体制和机制性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我们以前的职称评审机制,也客观上衍生了这方面的壁垒。对于长期工作在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可能没有较高的文凭,没有获奖证书和荣誉称号,也没有大部头的著作和多篇的论文,但他们当中不乏一些深受学生喜欢的“专家”。这些“专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特点的教法,完成了对大批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职称评审中,要统筹考量,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既要突出业绩能力,又要切实向农村教师倾斜。在评审时,应当充分比对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的业绩和能力,找出恰当的切合点。要通过职称评审,让农村教师感觉有地位、有待遇、有奔头;也让农村学校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推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五,要正确处理和充分体现一线教师和“双肩挑”人员之间的关系。由于中专中小学校岗位设置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各市在申报教师职称人员的资格上把关尺度不一,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群众来信中,许多是反映、举报中小学管理人员不符合政策规定申报教师职称的,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根据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政策规定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提倡中小学校的管理工作由教师兼任,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可以评审教师职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肩挑”人员。那么如何界定哪些人属于可以评审教师职称的“双肩挑”人员呢?我们提出以下五条标准,请广大教育工作者讨论并发表意见,我们将在充分尊重大家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并成文下发,从2012年起执行。一是“双肩挑”人员担任的课程是列入教学大纲的一门系统课程;二是“双肩挑”人员担任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每周坚持课堂教学4学时以上,并参与教研活动;三是“双肩挑”人员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其教学工作量须达到一线教师的一半以上;四是“双肩挑”人员聘期内一直担任教育教学工作,没有间断;五是“双肩挑”人员申报教师职称,须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其任命或管理机关批准,并出具证明。“双肩挑”人员晋升教师职称,主要评价的是其教育教学业绩,管理工作表现也要如实提交,供评审专家参考。除工作量外的指标与一线教师同等评价,以此来充分体现向教学倾斜、向一线倾斜的评审导向。
二、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审专家业内认可的基础作用
科学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体系建立以后,如何建立科学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评价机制,将评审的标准体系落实下去,将标准体系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便成为更为迫切、更加重要的工作。科学的职称评审评价机制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基本要求。人才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是定量评价,一是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标准清晰,采用量化办法,便于操作,是对人才进行单一项目评价的办法,也常用来作为评价初级人才的方法。但对于高级人才评价来说,还是应当进行定性评价,采用我们常说的模糊评价的办法。因为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很难用数量来概括,高级职称的中专中学教师的综合评审指标也难以量化。模糊评价法是充分发挥专家的评价主体作用,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评价的方法。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比较适合中专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工作。
建立以模糊评价理论为指导、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主要的着力点有三条:一是建立规范的评审专家的遴选机制,二是努力探讨要求教师提交什么样的申报材料才更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三是建立并严格坚持全面公示制度,增强评审工作公信力。
第一,逐步建立规范的评审专家的遴选机制。就整个职称评审工作来说,标准条件的确立标志着我们有了工作的标准和尺度,有了具体操作方面的规范,而职称评审的目标任务是要评审出符合条件的人员。标准尺度和目标任务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由任务的执行人来达成,也就是需要一批评审专家来完成。能否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职称评审的目的任务,取决于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遴选出的评审专家整体水平和个人素养的高低,一方面是遴选专家的机制是否科学可行。关于遴选专家的标准条件,我们把握了6条原则,并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这6条原则是:一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二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三是原则性强、公道正派,四要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五是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六是年龄一般在40~50岁,既有经验又有体力,能够承担繁重的评审任务。多年来从事职称评审的专家都是依据这6条标准条件,优中选优选拔出来的。
关于遴选专家的机制建设,这些年做了一些探索,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成熟的制度。初步的想法是近期尽快建立中专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专家数据库,评审专家从数据库中随机遴选。数据库设立每位专家的履行职责的记录,存优汰劣、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定期更新。远期目标是由省教育厅整合中专中小学专家数据库,全省统一组织的所有项目的中专中小学教师评价均从中遴选专家,并统一进行数据库维护和更新。
第二,努力探讨教师提交什么样的申报材料会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上面讲过,“外部标签”的参考价值回归到应有的分量后,职称评审考量的主要是备课本、展示课教案等过程性材料。过程性材料成了职称评审工作链条上的重要的一环,其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些材料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表现,那么职称评审工作就会顺利、健康地开展。否则,职称评审的链条就断了,后果不堪设想。近年来,我省中专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要求报送的材料,从只要求报送佐证材料,到要求提交指定学期的备课本,再到要求提交典范教案和展示课教案,今年还要求提交学校对教师展示课的评价意见等,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和改进。到目前为止,要求报送的这些过程性材料,能否恰如其分地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表现?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实际表现?还有哪些材料会更好地反映教师的实际表现?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多提建设性的意见,为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献计献策。
第三,建立并严格坚持全面公示制度,增强评审工作公信力。职称评审工作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实行公示制度的重要性。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中也作出了实行公示制度的程序规定,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认真地坚持和执行。特别是从目前职称改革的大背景下考虑,从确保过程性材料的真实性出发,实行全面的公示制度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要求对群体关注度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我们在工作中一直高度重视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开、公示环节,做到职称评审的条件、程序等逐级传达到每一名教师,职称评审的结果也要公示到每一所申报的学校。总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五个公开”,即评审政策公开、申报指标公开、推荐过程公开、申报材料公开、评审结果公开。评审政策公开就是让每一名教师都了解掌握职称评审的有关政策;申报指标公开就是公开每所学校的分配指标;推荐过程公开就是让教师了解申报的程序,监督程序正义;申报材料公开就是学校组织参评教师将自己提供的所有申报材料在学校醒目位置予以公开展示后才能上报,确保其真实性;评审结果公开就是对评审的结果进行公示,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只有做到教职工广泛知晓,才能赢得广大教师从内心里支持和认可职称评审工作。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握标准条件,严格遵循程序步骤,确保最终的评审结果经得起公示,经得起广大教职工的质询,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与往年一样,2011年在职称评审的过程中,省教育厅陆续收到了一些人民来信,也有个别的电话举报和人民来访。经我们统计分析,这些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反映学校在推荐过程中名额不公开、政策不透明,暗箱操作。二是长官意志和官僚主义严重,学校推荐委员会人选产生办法和议事过程缺少民主程序。三是有的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涉嫌造假。四是一些学校的领导干部本来不符合申报教师职称的条件,却未经公示就进行申报,侵害了一线教师的利益等。综合分析这几类情况之所以发生,很明显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不力,缺少或弱化了公示环节。
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温家宝总理曾经动情地讲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对于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来说,实践公平正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最基本的工作规范,而加强公示环节是实践公平正义的最为有效的制度保障。从实际情况来说,我们的工作离全面实施公示制度的要求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并且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今后工作中畏难和推诿的借口,而应当作为做好工作的更大动力。省教育厅决定,从现在做起,确定中专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全面公示制度。近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建立和完善全面公示制度为主要工作抓手,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
三、坚定工作信心,认真履行专家职责,切实把评审工作做好
关于改进中专中学教师职称标准体系,创新中专中学教师职称评审机制方面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省教育厅从2007年起在中专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中就提出了“教育教学为主、鼓励教研创新、全面综合评价”的原则,并开始提倡和实行模糊评价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推广,目前已经有几个市在教师高级职称推荐和中级职称评审中坚持了教育教学为主的标准体系,应用了模糊评价方法,反应很好。但实事求是地讲,从总体上来看,推广的面还不大,改革的力度也不够大,总体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目前多数市、县(市、区)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然是采用以量化为主的评价,并且其评价的指标仍然以论文数量、综合荣誉数量等为主要量化指标。教育教学为主的标准体系和模糊评价为主的业内同行专家评价机制之所以没能得到较快的推广,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有畏难情绪,二是持怀疑态度。职称评审30多年了,多年来的中专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各市、县(市、区)都已经习惯了以荣誉称号、论文数量和发表层级等“外部标签”来量化完成评审工作,有的市、县(市、区)还专门制定文件印发了量化指标和评分标准,许多同志对量化评审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摒弃多年既成的习惯规矩,探索一种新的评审标准体系和评审机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我们一部分同志难免会有畏难的情绪,主动探索新标准的动力明显不足。使用模糊评价方法,不再是直观、刚性的量化赋分,再加上许多同志对模糊评价的理论还不是十分了解,有些同志难免会对模糊评价产生怀疑,有等待观望思想。
其实不管是畏难情绪,还是怀疑态度,都是没有必要的。就评审的标准体系来说,虽然习惯性的量化指标驾轻就熟,但由于量化指标体系在高层次人才评价方面存在的先天性不足,致使中专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会引发若干不同意见,各级呈报、评审部门和机关每年都会接到大量的人民来信来访等,处理此类问题耗费大量的行政资源,其实是降低了行政效能和行政公信力。在2007年职称评审工作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学校的一名美术教师申报副高级职称,由于他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的漫画作品,学校量化打分后,以第一名的资格推荐出来。但是到了省高评委会上,这名教师却没有通过评审。因为他所发表的漫画作品只表现出他在美术创作方面的发展,却没有反映出他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表现。并且是以数量取胜,作品质量都很普通,水平很一般,评审专家对他的材料不认同。但这名教师对于评审政策导向不理解,认为评审结果不公平,到处上访,到处投递上访信件,增加了我们很大的工作量,造成了工作被动。而建立新的评审标准体系,能够有效地整合职称评审导向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局,从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行政公信力方面来说,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就评审的评价机制来说,其实大家只要学习和研究一下模糊评价,认真体会一下业内同行专家评价的基本要求,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疑问了。
进一步改进中专中学教师职称标准体系,创新评审机制,是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职称工作最重要的一项任务。2012年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就要全面并轨,时间比较紧张。而全省面上的工作现状和改革的要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抓紧行动起来,把握这一良好契机,加大力度推进职称评审标准体系建设和评审机制探索,向关心这项工作的教师们解读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政策,消除部分同志的疑虑,正面引导广大教师关心改革工作,支持改革工作,创造良好的改革外部环境。
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努力,标准体系会很好地建立和完善,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和同行专家评价制度会很快地建立和不断创新,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也必将对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