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

时间:2019-05-13 04:0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昔阳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昔阳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

第一篇:昔阳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

强力整合教育资源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昔阳县教育局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最大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城乡孩子共享一片蓝天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昔阳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致力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性发展,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科学规划教育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教师培养和扶贫助困“四大工程”,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义务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为山区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雨绸缪 大决策推进大发展

昔阳县属太行山革命老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县。由于受历史原因和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明显落后于城区学校,严重制约着昔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拥有“金牌教育”的昔阳人没有在教育连年高位运行的大好形势下停滞不前,改变这种城镇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农村教育质量明显滞后的状态,扶正城乡教育强弱不均的天平,让城乡孩子同享一片蓝天,成为了昔阳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思路决定出路。昔阳教育人清醒地认识到,要因地制宜地逐步解决教育不均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就必须改变思

23456-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

全市教育改革发展 研讨会发言材料

整合资源 规范管理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0年7月22日)扶沟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田民生

近年来,扶沟县坚持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作继“普九”达标之后,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按照“统筹资源、调整布局、提升质量、高位均衡”的指导思想,不断促进学校硬件改善、内涵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乡际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办学质量等方面的差距,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先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两基”工作先进县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三点工作:

一、以布局调整为突破口,统筹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之间、校级之间办学条件基本均衡。2004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拿出专项经费,相继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初中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以及图书仪器、课桌凳更新配置和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中小学校布点多、布局散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2007年以来,为了把中小学校布局调优、规模

教服务期制度,每年选派30名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一年。二是政治待遇上倾斜。教师节评先,80%的表彰指标投放到农村学校,每年都有400多名坚守岗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农村教师,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从去年开始,教师中高级职务晋升指标直接分配到乡镇,分解到学校,农村教师职务晋升的比率和机会超过了城区学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级以上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城区学校在总体比例上的差距逐步缩小。三是经济待遇上倾斜。为使广大农村教师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我县解决了农村教师工资的历史陈久问题;比照公务员标准,落实了农村教师生活津贴和医疗保险;建立了教师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将农村学校退休或死亡教师的“四费一金”由乡镇发放变为县级财政统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多元筹资,建设教师公寓。四是培养机制上倾斜。我们将公用经费的5%作为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支持和鼓励广大农村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骨干教师培训和新课改、新技术培训。建立了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认真抓好校本培训。投资180多万元,组建了扶沟教育网站,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为广大教师搭建了教育资源信息平台,使城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目前,全县80%的农村中学教师和40%以上的小学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组织教学。

三、以制度规范为保障线,严格教学管理,促进城乡之

学管理和质量上与城区学校差距不大,“择校”现象明显减少。

尽管我们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一是教师绩效工资、住房保障以及学校图书、仪器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配置等方面仍然存在“城乡二元化”现象;二是教师编制不足、学科结构性短缺和年龄老化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小学教师将迎来退休高峰,这个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出现农村教师年龄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三是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布局调整需要整合土地、扩大面积。而土地问题一方面牵涉村民组之间的协调,一方面涉及国家土地政策的“红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比较困难。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不断完善措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此,建议以下三点:一是围绕均衡增投入。在图书、仪器、体音美器材、远程教育设备等教学设施配置工程上城乡学校标准统一;在公用经费投入上向农村学校倾斜,适当提高农村学校标准低的问题,在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上,结合绩效工资改革,落实优惠政策。二是动态管理控编制。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按需设编,打破省定编制总量多年一贯制,省、市编制部门根据在校生增减情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定期对教师编制调整增补。建立教师

第三篇: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

晋中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

政 府 篇

1.让城乡学生共享公共资源的阳光 寿阳县人民政府

2.致力教育公平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左权县人民政府

3.以改革为动力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榆社县人民政府

让城乡学生共享公共资源的阳光

寿阳县人民政府

寿阳县是一个山区小县,国土面积2100平方公里,辖7镇7乡,206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58所,其中初中13所,小学4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高中阶段学校4所,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各2所。全县教职工2102名,在校学生25299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寿阳县委、县政府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民生工程之首,自觉担当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依法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维护了教育公平,促进了社会和谐。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大幅增加教育投入 寿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新增财力用于教育,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真正承担起为义务教育埋单的责任,实现了由保证学校运转向保证学校发展的跨越。主要做了六件事。

(一)全面实现三个增长。2008-2010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县级配套资金分别达到679.43万元、776.27万元、1002.89万元,比上级要求多配套251.35万元、319.59万元、525.97万元;

2008-2010年,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分别为17.92%、2.87%、1.33%;生均教育经费增长率分别达到31.97%、40.6%、20.69%;生均公用经费由2008年的668元增长到2010年的986元,超过省定标准,教育经费全部实现了“三个增长”。而且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全额拨付,各项专项经费全部落实到位,并始终坚持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向薄弱乡镇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原则。

(二)乡镇中心校经费纳入财政保障体系。从2007年开始建立了为乡镇中心校拨付公用经费的投入机制,极大解决了乡镇中心校有机构、有人员、无经费的困难。当年为14个乡镇中心校每校拨款2万元,从2008年开始,又为每校增加至3万元公用经费。

(三)提高生均取暖费标准,率先实现县城、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一个标准。2010年,投资484万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每人50元取暖费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60元,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取暖标准达到110元。并按农村转移支付实际生均标准给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补助公用经费,是晋中市首先实现县城、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一个标准的县区。

(四)免除二类教材费。从2009年起,在国家提供免费教科书的基础上,县政府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二类”教材费的减免,切实减轻了农民家庭的负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

(五)为农村教师增加岗位津贴。在保证教职工工资按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外,从2009年1月起,为山区教师增加山区岗位津贴,每人每月补贴100元。

(六)为专任教师免费体检。从2009年开始,积极落实市政府要求为专任教师免费体检制度,2010年,财政支出教师体检费75万元,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

二、加大统筹城乡力度 积极优化学校布局

针对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布点分散等特点,我县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先后展开两轮大规模布局调整。2006年,按照“高中初中城市化、农村小学集镇化”的思路和“先建后撤”的原则,先后改、扩、新建了平头中小学、宗艾中小学、南燕竹中小学、城西小学等18所寄宿制学校。2010年,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围绕“1城9镇54个行政村”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统筹部署学校布局调整,加大撤并力度,全部取消了三级复式教学点。

两轮布局调整下来,到2010年,我县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由1998年“两基”验收时的560所调整为58所,形成了“以寄宿制学校为中心,辐射周围乡镇村”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育框架。

三、实施“两大工程” 三亿资金投入农村学校

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从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近3亿元,实施 “两大工程”,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全面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2007年,投资245万元,实施了全县所有寄宿制学校暖气配置工程;2008-2010年,投资1.16亿元,改、扩、新建了城内小校、景尚中学、景尚小学、寿阳四中等20所学校;投资2171万元,为全县中小学校配置课桌凳16891套、音体美器材28170件、实验器材51套9617件,购置图书125190册、摄影器材10套、科技实物模型98套;2010年投资245万元,对寄宿制学校的宿舍和食堂设施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

(二)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资1.3278亿元,新建校舍面积104442平方米,加固校舍面积42832平方米,消除校舍危房面积121656平方米,全县58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四、基本实现“班班通”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加强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与信息化应用工作,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更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2008年,政府投资147.08万元,为县城中小学配备了408台计算机,建成8个计算机教室,完成73.7万元的县城城域网前期配套工程,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在全县中小学实现“四配套”(图书资料、教学仪器、实验器材、计算机器材)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远教工程,2009年又投资1609万元用于城域网工程。

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多媒体教室415个、计算机教室61个,配套计算机2765台,县直中小学、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普及率达到100%,城乡孩子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五、落实三项硬制度 优先保障农村师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之间的均衡,学校均衡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均衡。通过三项硬性制度的实施,全县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专业水平得到优化,有力地缩小了城乡之间师资水平的差距。

(一)实行新聘教师到乡村任教 6 年的制度。每年按编制面向社会招聘新教师,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近年已累计招聘251名新教师,薄弱学科教师占到一定比例,其中,音乐教师15名、美术教师15名、体育教师30名。通过此项制度的落实,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二)实行教师交流制度。结合学校编制与学科配置在同级同类学校之间、示范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开展了大范围的教师交流工作。2008-2010年累计交流教师697名,有力促进了校际间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

(三)在教师职务晋升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在教师职务评聘上,农村教师队伍单列,确保数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从2006年起,还把在农村、山区、偏远学校任教经历,作为晋升中、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并对在农村任教满20年的教师,适当降低计算机、学历、论文等要求。

寿阳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初步成就,主要归结于“五个坚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教育不动摇;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工作方式不动摇;坚持向农村倾斜不动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发展目标,更是一个教育发展过程。今后,我们将继续履行政府责任,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积极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求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优质教育”,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致力教育公平

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左权县人民政府

左权县是太行山革命老区、典型的山区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5乡、5镇、1个城区管委会,204个行政村、8个居委,总人口16万,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县委、县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合理布局,完善助学功能,提高队伍素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致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让更多孩子能够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左权麻田等学校考察时,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予以充分的肯定。

一、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

(一)超前筹谋,主动作为。左权县地处太行山中段,境内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学校布点多、单师校多、复式层次多;办学规模小、质量效益低,严重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适应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199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撤乡并镇、移民并村、行政区划调整这一契机,围绕“一城34个中心村”城镇化发展思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持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撤并中小学学校325所,全县中小学由1999年的401所撤并为现在的76所,撤并率为 81%。为了让最偏僻地区的贫困的孩子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2001年率先确立了在县城创建优质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路,创办了县城西关寄宿制小学,专门招收偏远贫困被撤并学校的学生。随后又在全县陆续创办了36所寄宿制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网点覆盖全县城乡。截止目前,县城内中小学生已达14840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61.2%,34个中心村学生8374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34.06%。两项共计占到全县中小学的95.2%。

(二)坚持原则,效益彰显。在调整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稳妥推进”和不搞“一刀切”的原则,坚持撤并学校和方便学生就读两兼顾,始终做到“三个结合”:即学校布局调整与校舍安全和危房改造工程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自身实际和群众意愿相结合。由于规划科学,布点合理,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得到提升,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8%。2010年,高中教育阶段普及率达到95.1%。布局调整实现了规模办学,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规模化办学和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建设标准化学校

我县以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合格县为契机,设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专项经费,把新增财力优先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累计投资达2.1亿元,以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为重点,实施了“八大工程”,学校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通过了山西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合格县的验收。

(一)实施校舍安全和危房改造工程。近三年,我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资达1.5个亿,涉及学校30所,通过新建、改造和加固等共消除危房92868平方米,实现了校舍安全工程 “全覆盖”。麻田中学、拐儿中学等一批极具现代气息的农村校园拔地而起,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丽风景。

(二)寄宿制学校集中供暖工程。2007年投资317万元为全县所有寄宿制学校安装了锅炉,结束了土炉子取暖不安全、不卫生、不方便的历史,全县1.7万名学生享受到集中供暖,受益率达75%。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全县煤炭企业慷慨解囊,为中小学捐赠煤炭6800吨,解决了学校燃“煤”之急。此后每年按每生50元的标准,由县财政安排采暖专项补助拨付学校。

(三)实施食堂餐厅标准化建设工程。近三年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重点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食堂、餐厅进行了维修改造。为寄宿制学校购置了学生用床、柜、餐桌、消毒柜、冰箱、豆浆机、馒头机等设施,大大增强了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服务能力。

(四)实施课桌凳配套工程。2009年县政府将课桌凳配套工程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投资120万元新购置课桌凳1万套,全县中小学课桌凳完好率达到100%。

(五)实施现代教育信息化工程。近年来投入600余万元,为县城和乡镇中小学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为全县高中、初中接入光纤,6所乡镇所在地小学和两所非乡镇初中接入VPN光纤,30所完小接入ADSL宽带,为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搭建平台,实现了县城学校“班班通”、农村中心小学三年级以上班班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

(六)实施校园平安工程。2010年投资197万元,为34所学校和幼儿园配备了88名保安,为38所中小学、幼儿园安装400余个摄像头,建立校园安全监控系统,为师生构筑了立体安保屏障。

(七)寄宿制学校用床工程。2011年,投资110万元,为寄宿制学校更新学生用床,用床完好率达到100%,实现了寄宿学生住宿条件标准化。

(八)中小学教师电子备课室工程。投资183万元,装备中小学教师电子备课室,基本满足全县中小学教师上网学习、培训、电子备课、网络教研等需要,实现了专任教师办公信息化。

三、关注民生,助学保学实现全覆盖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县委政府立足县域实际,统筹财力,先后出台了五项制度,构建了健全有力的助学保学体系。

(一)“两金一券”制度。2001年开始以发放“保学金、助学金和教育券”(即“两金一券”)的形式对全县贫困学生予以资助,资助面达到20.4%。2007年将贫困生的救助延伸到高中教育阶段。制定实施《左权县高中阶段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发放实施办法》,以发放助学金的形式对高中阶段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二)“义务教育全免费”制度。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左权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全免费。从2008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投入110余万元免除义务教育学生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

(三)“同区域同待遇”制度。在我县就读的所有农民工子女实现“同区域同待遇”制度,还在就近入学、建立专项学习成长档案、适应性学习辅导等方面予以帮助。

(四)“定点采购、集中配送”制度。为了确保寄宿学校师生食堂食品安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管理确保食品安全的实施办法》,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与左权县宏源粮食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粮油采购配送合同,在全省率先实行粮油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集中配送。严把了学校食品入口关,做到了食品安全关口前移,确保了师生的饮食安全。

(五)“免费提供粮油、豆浆”制度。县委、县政府每年还投资80多万元为全县寄宿住校的学生免费提供3个月的白面、大米和食油,为每个住校生早餐免费提供一杯鲜豆浆。

目前,左权县义务教育阶段30%的寄宿生受到救助,高中阶段贫困学生资助面达到22%,贫困救助工作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加强了对寄宿制学校食堂管理和资金补助的力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学生的健康,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

四、改革创新,优化队伍增活力

对于山区而言,教师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必须立足本地,培养具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打通选聘通道。县政府对其他事业单位人员从严紧缩,对教育大开绿灯,近三年新选聘教师350余人,全部充实到边远乡镇薄弱学校,全县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优化。

——交流推进均衡。根据全市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精神,积极开展教师交流工作。近两年,校长调整交流33人,交流面达93.9%,城乡交流教师284人,全部实行“人走关系动”。校长、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强化了农村师资力量。——帮扶实现共进。启动了“121”帮扶工程,县城10所中小学与乡村20所中小学结成“对子”,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了以强带弱、捆绑一体的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培训提升素质。坚持 “走出去学、请进来讲、送下去教”等措施,采取“菜单预约式”培训等模式,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先后组织中小学校长进北京学习取经,赴清华大学培训,到山东杜郎口参观;组织骨干教师到上海提高深造;聘请北京、太原等地专家学者来左权举办讲座,聘请省、市学科带头人到左权做示范观摩等。每年组织本县教育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开展“送教下乡”等活动,面对面对农村教师进行指导、示范。经过几年努力,全市教师素质显著提高,霍丽波、孙新云、巨亚宏等山沟沟里的教师也成长为三晋名师乃至全国名师。

近年来,全县教育显现出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率先在全省贫困山区县普及了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段教育,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标县”、被省教育厅授予“基本满足学前三年教育县”和“2009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先进单位”等称号。

纵观左权教育的发展历程,政府投入是根本,优化布局是前提,队伍建设是关键。我们将进一步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名教师,培养好每一位孩子,致力实现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和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以改革为动力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榆社县人民政府

榆社县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是革命老区之一。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辖4镇5乡,265个自然村,总人口13.6万。榆社是山西省委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受金融危机影响,县域内华能电厂和榆化公司两大龙头企业,经济效益持续走低,全县财政收入近三年徘徊在2亿元左右,财政状况相当困难。但县委、县政府对教育投入优先保障,适度超前,经县国资局担保,向山西省发展银行贷款用于学校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聘榆社中学校长;率先鼓励大量初中借读学生回流到原农村学校就读。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小县办大教育的创业之路。

一、确保“三个优先”,实施“六大工程”,推进标准化建设

县委、县政府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穷县办大教育,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教育改革,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拓宽投资渠道,先后向山西省发展银行贷款9100万元(2009年贷4100万元,2010年贷5000万元),全部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对教育投入做到了“三个优先”:即年初预算优先安排教育,年末追加优先考虑教育,教师工资发放优先保证。连续五年实现了“三个增长”: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逐年增长、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五年累计投入1.8亿元(含布局调整,约相当于全县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六大工程。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集中供暖工程

投资398.5万元,为农村22所寄宿制学校购置22台锅炉,供暖面积达42980平方米,彻底告别了火炉取暖,消除了煤气中毒隐患,改善了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餐厅建设工程

投资412.3万元,为农村12所寄宿制学校新、改、扩建餐厅灶房总面积达3712平方米,彻底结束“风餐露饮”,让农村寄宿生像城里孩子一样,可以坐在餐桌前吃饭。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饮水工程

投资25万元,为7所学校打深井,解决了3600名师生饮水用水问题,让师生喝到了安全达标的饮用水。

(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五年累计投入资金近1.2亿元,改造校舍面积133567平方米。我们自筹资金3544.75万元,改扩建15所学校,改造面积38302平方米。2010年又抢抓校安工程机遇,投入8341万元,改建新建学校32所,总面积95265平方米。

(五)重点学校建设工程

由县自筹资金3180万元,重点建设5所学校,建筑总面积28500平方米,其中,东升小学综合楼投资755万元,建筑面积5540平方米;箕城小学综合楼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3160平方米;职教培训中心投资1200万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榆社中学教学综合楼投资900万元,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西马中学教辅用房投资25万元,改造面积200平方米。

(六)教育装备工程

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购置榆社中学通用技术装备、职业中学实训基地装备、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和课桌凳、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微机、投影仪等,使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科学合理规划,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强规模办学效应

科学合理规划,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榆社属山区县,教育基础差,底子薄,薄弱学校多。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着眼长远,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及早起步”的原则,有效整合优化资源。首先是“先规划,后撤并”,按 “小学集镇化、初中乡(镇)化、高中规范化” 的总体思路有序推进。其次是“先扩容,后撤并”。2005年,投资1362.6万元,新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36所,新建校舍、灶房310间。在县城内投资750万元,新、改、扩建城关二小、榆社三中教学楼7500平方米。三是“先保障,后撤并”。2005年制定并落实《榆社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困难住校学生生活补助暂行办法》,补助标准按特困生、贫困生、困难生,分别为每生每月50元、20元、10元。同时,每年安排35万元用于补助寄宿生交通费,生均达100元;聘请专职炊管、宿管人员22人,由县财政每年拨付工资款66.3万元;转岗分流补充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教师221人,以强化对寄宿生的管理。全县中小学从205所,撤并为50所,共撤并157所,撤并率为76.6%。其中,初中2003年撤并6所,2005年撤并4所,保留7所;小学2003年撤并28所,2005年撤并150所,全县71个单师校、129个复式班全部撤销。在北寨、讲堂两个乡分别新建了全乡全部集中寄宿的新学校。全县以后逐年撤并10所,保留41所。

目前,全县50所学校中,有小学41所、初中7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教职工2155名,在校学生24232人。小学校均学生245人,初中校均学生890人。通过实施布局调整,山区规模办学效应进一步显现,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为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用人机制,完善四项保障,整体提升队伍素质

县委、政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榆社中学校长,全员公开竞聘初中、小学、幼儿园园长。根据干部管理权限,2004年由教育局组织初中、小学、幼儿园园长竞聘工作。2005年由县委组织部组织了榆社中学校长全省公开竞聘工作。通过公开选聘的校长队伍更加年轻化、专业化。全县95名校级领导(31名校长、64名副校长),全部为45岁以下,其中35岁以下的56名,占到59%;学历全在专科以上,其中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43人,占到45%。在教师队伍的补充录用、培训提高、考核评价、城乡交流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了四项制度保障。一是在用人上有编制保障,累计补充教师434人。二是在培训上有经费保障。每年安排100万元的专项培训经费,按高中、初中、小学,2:3:5的比例对全县教师进行培训,搭建系统培训平台。三是在管理考核上有制度保障,县委、政府责成教科局在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的督查指导下,根据校长管理权限组织考核,公开考核结果,作为调整聘任的重要依据。四是在均衡师资上有政策保障。首先,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2010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1105人,符合交流条件人数628人。其中干部交流12人,教师交流143人,共155人,交流比例14.02%。其中城区交流人数57人,交流比例9%;农村交流人数98人,交流比例15.6%。其次,待遇上向农村学校倾斜,从晋升职称、发放山区津贴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四、规范办学行为,鼓励借读学生回流返校,促进了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质量低下,导致择校风愈演愈烈。县城示范初中榆社二中,本来是6轨制初中,在校生900人,一直扩轨,扩到18轨,在校学生3200多人。超班容量现象极为严重,不少班级突破70直逼80人。而农村初中学校则是招不起生、留不住人。河峪中学本来是4轨制初中,结果三个年级在校学生100多人。改扩建后的农村学校成为“空壳”。城乡生源严重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县积极落实市教育局2010年出台的“2013年优质高中招生指标100%到校”和2010年10月底前回流到原学籍所在地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可以享受指标到校政策的规定,坚持“宣传先行,政策引导,严格把关,自主自愿”的原则。政府主管教育副县长与教育、工商、住建、公安、计生、居委会六部门和初中学校校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暑期集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及适龄入学儿童的身份进行核查,在广泛宣传基础上,在家长、学生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引导鼓励农村借读学生回流到原校就读。截止10月底,全县共回流初

二、初三学生988名,占全市回流学生2308名的42%。县城学校超班容量得到有效控制,小学控制在50人以内,初

二、初三控制在56人以下,农村5所初中生源有了保障,校均学生480人,班均学生45人左右,资源合理配置,使农村学校充满生机,城乡均衡、协调,从而有效破解了县城学校超班容量、农村 “空壳校” 的难题。

“千帆竞发一支秀,改革潮涌满目春。”在“十二五”和今后十年,榆社县将一如既往致力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坚持“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的理念,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谱写出榆社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州市教育局

关于学习河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经验交流会材料的通知

石油分局、各县(市、区)教育局(文教局)、市直各中学:

近期,河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第二次经验交流现场会在石家庄市召开。现将本次经验交流会中的领导讲话、石家庄市桥西区、井陉县典型经验材料推荐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并借鉴外地经验,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

附件1:河北省教育厅厅长靳宝栓同志在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次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附件2: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经验材料 附件3:石家庄市井陉县人民政府经验材料

沧州市教育局

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附件1:河北省教育厅厅长靳宝栓同志在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次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次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的讲话

河北省教育厅厅长

靳宝栓

(2007年10月1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是深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昨天,大家参观了石家庄市的部分中小学;今天上午,7个单位的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大会发言,介绍了各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经验,希望各地、各学校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工程,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多种措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拉大的势头,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7年春季开始,在全省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保障中小学公用经费、校舍改造资金和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到位。今年全省用于保障机制改革的资金21.85亿元,覆盖全省2.2万所农村中小学,惠及680万中小学生。陈至立国务委员到河北考察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河北在这项改革中政府责任非常到位、经费落实非常到位、管理工作非常到位。

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4年以来,全省共投入12个亿,改造危房近400万平方米,使农村学校面貌显著改善:投入7.3个亿,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工程已经覆盖141个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今年底将覆盖全省,使全省农村地区广大中小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大大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

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学区建设。从2004年开始,在承德市进行试点,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县域内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化中小学校,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学区建设推进县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长篇进行报道,周济部长、白克明书记、郭庚茂省长都给予高度评价。今年,全省巳全面铺开学区建设工作,年底前,所有县(市)都将完成学区建设规划。

四是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2005年开始,每年投入1300万元,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使农村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大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力度,实施了城镇教师“万人支教计划”,创造了选派高校学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的成功经验,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今年,已选派3000名高校大学生到30个县的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是深化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划片、就近、免试”入学,禁止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有效遏制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风。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示范性学校评估制度,实行了把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50%公助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务初中的招生改革,有效扶持了薄弱初中,推动了校际间的均衡发展。

六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确保每一个贫困孩子都能上学,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8亿元,资助学生135万人。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逐年提高。

通过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省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整个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是人口大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义务教育的不均衡现象在有的地方还比较突出。突出表现在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学校之间教学质量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少,存在大量薄弱学校,“择校”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措施,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坚持不懈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全省义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石家庄市桥西区、井陉县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学校创造了不少先进经验。这次会议安排大家集中参观了石家庄市桥西区、井陉县的—些学校,目的是让各地了解、学习两个区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一些富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

桥西区是省会的老城区。随着近年来城区改造步伐的加快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大幅度增加,如何适应满足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强烈需求,成为摆在政府和教育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井陉县地处石家庄西部山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农村学校布局分散,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两个区县高度重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决策,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并且着眼长远,制定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长远规划,坚持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与普及高中段教育、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统筹规划考虑。两个区县还都非常注重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未雨绸缪,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反复论证,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桥西区以创新学校管理体制为突破口,探索实行了“一托二”联合校管理模式,为城市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即将区内一所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与对应学段的一所城郊学校、一所城区薄弱学校捆绑成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紧密联系的办学共同体——联合校,构建“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协调管理”的新机制。联合校实行“五统一、一联席、一交流、一共享”的运行方式,即统—工作计划、统一管理制度、统—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年终考核;定时召开联合校行政联席会;每年交流教师总数5%的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共事联合校内各类教育资源。这种模式注重促进软件的均衡,促进了教师的有序交流,盘活了既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薄弱学校的改善,同时,实行“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协调管理”的机制,既尊重各自学校的传统特色,又充分汲取优质学校的办学精髓,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我省城市市区实际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经。井陉县认真学习借鉴承德学区建设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创建了学区建设“十统一”管理模式,优化了学区资源配置,有效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桥西区、井陉县的做法,都是立足均衡发展目标,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各地要注意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牢固树立均衡发展意识、质量意识,主动思考,认真谋划,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勇于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路。

三、要站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高度,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总书记在报告中把教育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第一项重大任务,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报告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的教育政策,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和保障条件的均衡,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在报告中专门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我党第一次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入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给我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问题,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要明确基本要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办学条件要均衡,同县域同规模的学校拥有大体相当的校舍和设备;二是经费投入要均衡,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内拨款全面达到省定基本标准,县域内每所学校获得大体相当比例的经费;三是师资配备要均衡,县域内对每一所学校均衡配置教师,学校内对每个学科、每个班级均衡配置学科专任教师,基本实现同职级教师县域内校际间同工同酬,促进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四是生源要均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分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不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五是教育机会要均衡,适龄儿童少年包括残疾儿童少年等弱势群体学生,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机会。

(二)要抓住关键环节。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重在扶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上狠下功夫。农村县域范围内均衡发展以学区为单位逐步推进,通过实施学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地区要大力改善、扶植薄弱学校,通过机制创新,实现高水平基础上的均衡发展。在推进均衡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抓住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扶弱助学四个关键环节。

(三)要达到一个目标。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50%的县(市、区)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实现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基本均衡;每所学校实现校园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专用教室设置、班容量基本达标。

四、突出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要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既全面推进,又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工作实效。下面,我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目前,我省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初步建立,各地要把落实新机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要建立健全教育投入考核和奖惩机制。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增加教育投入,从当年新增财力中安排新机制资金,不占用教育经费正常增量,确保对原有义务教育的投入不减少,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要加强对新机制落实情况的督查和审计,定期组织对新机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将新机制资金使用情况纳入省专项资金综合治理范围,加大审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督促各级政府切实承担责任,监督资金科学、规范、安全地使用。

(二)积极推进农村学区建设,建立县城教育管理新机制。我省首创的“实施学区建设推动农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效果是明显的。但从目前全省情况来看,学区建设发展得还不够平衡,少数地区这项工作还没有摆上位置,有的市仅仅是个别县启动了,差距还比较大。各地要统一思想,下定改革决心,加大工作力度。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子女上学问题的意见》要求,2007年底前全省各县(市)都要制定出学区建设规划。教育部门要主动利用学区建设规划编制的契机,进一步做好县域内中小学的设点布局,同时认真做好学区建设项目的筹划工作,并按要求将学区建设规划上报省教育厅。目前工作开展好的地方,要进一步细化拓展农村学区中心校的内涵,建立健全中心校管理全学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中心校的管理职能。

(三)积极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市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如何均衡发展,是一个新课题。石家庄市桥西区根据城市区特点,探索实行了“一托二”联合校管理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了高水平基础上的均衡发展。这种模式为从真正意义上消除城区薄弱校提供了思路,是符合我省城市市区实际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各地可以从各自实际出发,借鉴这个经验,深入探索和实践,丰富城区联合校管理体制的工作内涵,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从今年开始,各地要选择城市区,开展上述模式的试点工作。各地在试点和推广过程中,要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方向,确保区域内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四)进一步搞好规划,继续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布局调整是提高办学效益和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按照“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认真编制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布局调整不是撤并的学校越多越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初中布局调整要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实施。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暂不调整。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深入细致地做好协调、说服工作,不得简单从事,强行撤并。调整过程中决不允许出现让学生在危险校舍上课、露天上课、停课或造成村民群体性上访等事件的发生。教育都明确规定:调整后的教育资源应主要用于举办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等机构;确实闲置的校园校舍,应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处置。所以,对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和其他办学设施要加强监管,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要进一步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审批制度,不具备寄宿制条件的学校不得实行寄宿制,不得强行让学生住校。平原地区,不提倡小学实行寄宿制,主要通过开校车、公共交通来解决学生上学远问题;初中覆盖面积特别大、居住特别分散的,可以考虑部分寄宿制。山区小学高年级以上和初中,根据情况可以通过寄宿制来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各地要在遵守这些规定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周密运作,确保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既积极又稳妥地顺利进行。

(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把优化师资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是要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学校之间师资配置的不均衡是导致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地要按照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好各学科教师;同时,要探索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石家庄市明确规定各县(市)、区要有5%以上的符合流动条件的教师实现流动。各地应学习石家庄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师由城镇到农村,超编学校到缺编学校、优质学校到薄弱学校和一般学校流动,并且继续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计划”。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有效机制。二是要均衡配置校长资源。教师资源要均衡,校长资源更要均衡。从今年开始,要大力抓好校长任期制度、校长交流制度和校长挂职制度,努力实现校长的均衡分配。同时,还要切实加强教师、校长队伍建设、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校长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途径。按照规划,今年全省要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沧州、衡水和其他仍有工程任务的地区,要按照教育部要求,在年底前全面完成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实现“三种模式”的全面覆盖。要加强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在做好中央免费教育资源接收工作的同时,加强教学光盘的配置,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本地实际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为工程的应用打好基础。应用是实现工程效益的体现。要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作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弥补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短缺和学校教学设备的不足,解决好开足开齐课程问题,使广大农村孩子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

(七)落实扶持政策,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做好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少年儿童等困难群体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加大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各地要按学校实际在校生数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将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切实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登记、结对帮扶制度,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让“留守儿童”有一个温暖的生活学习环境。要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确保“留守儿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得到有效救助和处理。要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工作。要努力改善特教学校、特教班的办学条件,配备专业教师和必要的康复设备,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有一个好的康复和学习条件。

(八)规范办学行为,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中小学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方面的有关要求,淡化升学竞争,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设较为宽松的环境。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加大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指标分配的比例。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都不得以各种形式的考试选拔学生。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校和重点班。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减少课外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工作的领导,确保2008年城市区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顺利完成,从明年秋季起不再按改制政策招生。要抓紧谋划,妥善解决教师、债务问题,加强宣传引导,为清理规范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加大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力度,在落实新机制的同时,坚决杜绝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

同志们,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我们面临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责任,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引向深入,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省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附件2: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经验材料

河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次经验交流现场会材料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我县在布局调整,寄宿制办学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领导和各部门大力支持和关心的结果.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县市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推动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

(二OO七年十月)

桥西区位于省会西南部,面积约54.46平方公里,人口47.08万,辖区的主要特点是“六多”,即:中直、省直机关单位多;驻军部队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多;金融机构多;窗口单位多;商业设施多,是省会的老城区和主城区。全区现有中学8所、小学36所、幼儿园56所,教职员工2871人,在校生52388人。几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领导下,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工作和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桥西”。特别是教育工作,区委、区政府始终将其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强弱校联合体,加快初高中分离为突破口;采取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构建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努力实现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的迈进。经过全区上下协调联动,党政参与齐抓共管,基本实现了区域内资源配置、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推行“一托二”联合校管理体制,缩小校际间“三个差距”

受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桥西学校之间曾一度存在三个方面的差距:即由区划调整引出的城区学校与城郊学校之间的差距;由厂办移交引出的国办学校与厂办学校之间的差距;由多年历史积淀引出的城区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差距。诸多原因导致了区内择校和择师现象的不断加剧。为解决这一突出难题,促进校际间的均衡发展,我区以创新学校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引用“学区化”管理的思路,结合我区区域面积较小的实际情况,采用“一托二”捆绑模式,成立12个联合校,由12所城区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对口帮扶24所城郊、薄弱学校。以3年为一个周期,三年后龙头学校再次循环,形成优质学校对城郊学校、薄弱中校的二次辐射。

联合校实行“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协调管理”的机制,通过“五统一、一联席、一交流、一共享”的运作方式,即统一工作计划、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年终考核;定时召开联合校行政联席会;相互交流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共享联合校内各类教育资源。两年来,联合校在尊重城郊校、薄弱校办学自主权基础上,帮扶工作扎实开展,帮扶内容逐步深入:联合学校领导互访互换,随时查找存在问题,相互交流管理经验;联合学校教师互帮互助,以研训促课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联合学校学生互学互动,有效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初步统计,12个联合校共相互交流教师及中层以上干部112名,开展联合校联席会议近百次,组织教学观摩活动1100余次,结成105对同年级、同学科的互助教师队伍。基本实现全区教育的一体化管理,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区域内学生及家长择校热的现象。

推行联合校这一管理模式,使优质校带动薄弱校,薄弱校逐步发展成优质校。强弱校之间,城乡校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互动局面,缩小了校际间的“三个差距”,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全区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初高中分离步伐

2005年前,全区有中学10所,其中完中7所,初级中学3所。由于受学校生源、环境、高中收费政策、学校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高中强、初中弱的现象突出,初中强、弱校之间的差距明显。在桥西区域内省级示范性高中占5所(含市直属1所),而优质初中只有1所,因此在初中招生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和家长择校热的矛盾。如何解决各中学之间资源不均、生源不均、质量不均、学校规模大小不均的问题,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的具体措施是: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中学校级干部由区委组织部管理下放到区教育局管理后,充分发挥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全面加强,学校管理,我们不断加强中学班子建设,适时调配中学校级班子力量,努力打造一支能够不断推进桥西教育前进的于部队伍。

二是撤掉薄弱初中,整合教育资源。目前已撤掉3所薄弱初中。分别将第33中和铁四中并入笫11中学,将58中并入第10中学,2008年将59中并入第36中学。届时保留中学7所,各校招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基本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办学。

三是加快中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切实缩小中学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差距,推动各学校在硬件建设上的均衡发展,我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01年以来共筹资1.5亿,新建中学l所,相继完成5所中学的改扩建工程,建成初高中教学楼3座,综合实验楼4座,学生公寓3座,室内体育馆3个,容500人以上学校报告厅3个,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各中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6中、10中、17中、l0中、41中班班实现多媒体教学。实验装备达到省一流水平。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为初高中分离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初高中分离工作稳步推进。初高中分离工作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工作,也是涉及学校和社会的热点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教育局积极稳妥的推进。我区在前期撤并薄弱初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到2010年将全面完成初高中的分离。即:11中与6中的初、高中分离;17中南、北校区的初、高中分离;41中与1()中的初、高中分离,36中与59中的初、职中分离;19中因特殊地理位置保留完中模式。使全区所有中学的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构建桥西区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

三、践行“八个确保”举措,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在实施联合校管理、初高中分离的同时,我区还多措并举,推进全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制度保障,确保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章可循。为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制度上给予保障。相继下发了《石家庄市桥西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乡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基础教育工作中职责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小学校资产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理顺了干部、人事、财政、教育资产的管理体制,规定了教育、财政等部门和涉农乡、街及各村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工作职责。

区教育局作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实施部门,按照《桥西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分阶段、分步骤地做好各项工作,围绕推进资源配置、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均衡发展,相继出台了《桥西区教育局关于建立联合校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桥西区教育局标准化学校建设意见》、《桥西区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校级、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桥西区教育局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细则》等相关文件,来保障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经费保障,确保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钱可用。桥西区是石家庄市的老城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科教兴区中的主导作用,克服财力紧张的困难,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努力做到了三个“一分不少”。一是政策性经费投入“一分不少”用于教育,区政府每年都将政策范围内的各项教育经费足额列入预算,并及时拨付教育使用。一是本级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足额列支。二是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20%足额拨付。三是城市维护建设税按高于7%的比例足额拨付。四是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五年来,区政府用于教育的财政性投入达4.76亿元,近五年,区市教育费附加拨付8257万元,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中小学校正常运转,完成城郊校和薄弱校的改造。二是闲置教育资产处置资金“一分不少”用于教育。三是房地产开发教育配套资金“一分不少”用于教育。自2001年至今,仅处置闲置教育资产资金和争取房地产开发教育配套资金近3200万元。全部用于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由于教育经费保障到位,使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全区硬化绿化操场24块,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塑胶操场达18块。全区实现“校校通”,建成多媒体教室515个,计算机总量近5000台,人机比实现11:1,做到上课一人一机,装备标准实验室80个,数字探究试验室]5个,为城郊校和薄弱校更换课桌椅3000套,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走到全省前列。桥西区被命名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河北省实验教学先进区。所有城郊学校全部高质量通过了省“两基”达标验收,城郊学校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实现了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的零差距。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基本趋于均衡。

(三)统筹规划,确保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均衡、2001年以前,全区有中学10所、小学44所(其中:城区小学25所,村办、厂办小学19所),各校办学规模大小不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近几年,旧城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小区建设的步伐日趋加快,部分项目的开发不断对中小学校址带来冲击,给中小学布局调整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机遇。根据区情桥西区委区政府下发了《桥西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确定了“调整东部、巩固中部、发展西部”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案,即:学校布局调整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与小区配套学校建设相结合、与厂办校移交相结合、与撤并和扩建学校相结合。在上述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教育局分阶段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了布局调整:到目前为止,已撤掉麻雀小学9所,薄弱中学3所,新建小学3所(缔景城小学、春江花月小学、君苑小学),新建初中l所(17中初中部)。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学达到7所,千人以上的小学达到12所,规模化、规范化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合并后的南马路小学和第11中学在办学规模、硬件装备、育人环境、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均成为石家庄市标准化学校。

(四)三项工程,确保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的配置均衡。干部和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保证人力资源的均衡。近年来,我区通过实施“三项工程”,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一是实施名校长成长工程。为提高薄弱学校、城郊学校的管理水平,我区采取专题培训、开设校长论坛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加大对校长的培训力度。近年来,共组织校长培训及考察班20余期,培训人数达到300余人次。要求校长们做到“五个—”:即结识一位教育名家、学习一条先进理念、发现本校一个问题、借鉴—项工作方法、完成一个考察报告。通过学习培训,校长们的办学理念有了较大提升,对各自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找到了适合各自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一大批优秀校长迅速成长起来。

二是启动优秀干部、教师输送工程。建立定期流动机制,加大城区与城郊学校之间干部、教师的交流力度。去年以来,我们选拔12名优秀干部,招聘50名优秀青年教师,抽调50名骨干教师,充实到城郊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中去,并建立教师流动长效机制,规定各校每年有不低于教师总数5%的教师参与交流。优化了城郊学校教师队伍,逐步使城郊与城区学校的师资力量趋于均衡。

三是实施教师培训工程。我区以“倾斜城郊、面向全员、突出骨干”为培训原则,以新课标、新教材、新教师为培训重点,以更新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培训核心,在提高教师内在素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深化联合校之间的研训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举办培训及研讨班百余期,参加培训教师达到5000余人次。我区还特别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推荐教师参加骨于教师高级研修班、举办个人教学艺术研讨会、专题讲座、承担科研课题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全区共有43人被评为全国骨干教师,166人被评为省骨干教师,90名教师在市评优课和素质赛中获得一等奖。

(五)远程教育,确保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均衡教育进程中,我区将远程教育工程与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紧密结合,共投入373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区域内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工程覆盖率100%的目标。所有城郊学校实现三网联通。教育局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育方式在农村学校中的广泛应用,教研室多次组织开展远程教育与学科整合研讨暨评优课、重组或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等工作。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师生受益丰厚,促使农村学校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

(六)扶弱帮围,确保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还必须做列强势群体学生与弱势、特殊群体学生之间的均衡发展,为此,我区以“让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好学”为工作目标,在关注弱势、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

—是始终坚持“无差别就学”和“就近入学”原则。使得占全区学生总数25%的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均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全部在区域内优质国办学校正常就读。全国人大科教文卫调研组对我区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所作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二是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阳光救助”工程,最大程度地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入学难题。三是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仅2007年为20所城郊学校近万名学生免除杂费550多万元。

(七)强化管理,确保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教育质量优质化,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区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着力点,切实抓紧抓好。我局先后出台了《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细则》、《中学课程改革总体规划》、《教师理论培训制度》、《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管理规范》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在教学评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教育科研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力求教学过程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了以教研室为核心,教研基地为依托,中心教研组为裁体,全区教师全员参与、整体联动的教研新格局。2004年7月我区被命名为全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基地,同年12月省教育厅在我区召开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现场会。2006年10月,我区作为全省首个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的试点单位,高标准通过了省级评估验收。我区教育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促进了中小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八)教育延伸,确保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我区统筹基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列入桥西均衡教育的工作当中,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一是学前教育得到普及。我区共拥有各式各类幼儿园56所,在园幼儿近万名,入园率达99%。2003年我区被首批命名为“河北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区”。

二是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人的就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服装,电器维修为支柱专业,积极实施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民办教育不断扩充,缓解了大量入市人员子女就教育带来的教育资源紧张的压力。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共存模式,形成了桥西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在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指导下,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我区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步伐。一是着力提高学前三年教育的办园质量,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师资水平,规范办园行为,探讨幼教和小教的衔接。二是着力推进初高中分离,彻底解决初中择校热,生源不均衡问题。三是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加强中小学精细管理,全面提升桥西区中小学的整体办学水平。四是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管理,使所有学生均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全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跨越的奋斗目标,推动教育工作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桥西”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3:石家庄市井陉县人民政府经验材料

河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次经验交流现场会材料

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加快山区县教育均衡发展

井陉县人民政府

(二00七年十月)

各位领导:

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省会西部,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17个乡镇,318个行政村。2006年,全县GDP达到6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2亿元。全县现有各类学校90所,在职教职工3370人,在校学生52370人。其中,初中生15759人,小学生25201人。幼儿园113所,在园幼儿5923名。

井陉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推动全县教育事业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1996年在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的情况下,提前一年通过了省、市“两基”验收。1999年至2005年,三次通过国家、省“两基”复查,被评为省、市“两基”巩固提高先进县,被国家教育部等三部委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特别是2003年以来,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浪费严重等问题,我县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作为新时期办好教育事业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布局调整,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山区分散办学、复式教育状况,全县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优化。《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石家庄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我县教育布局调整、寄宿制办学进行宣传报道。今年4月份,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我县和桥西区召开,我县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受到了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强力推进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井陉是个纯山区县,突出的特点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三川九岭十八峪”,村落分散,除318个行政村外,还有610个自然村。上世纪90年代,每个行政村包括部分自然村,村村有学校。到2003年,全县共有学校364所,其中,小学318所,初中41所,一校一师学校74所,不足30名学生学校95所,二、三、四年级复式学校167所.小学平均规模不足90人,初中平均规模不足450人。分散办学不但造成了教育重复投资、教学资源严重浪费,而且造成了教育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中,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儿童逐年减少,校点多、规模小、资源分散与提高教育质量矛盾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大制约。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全县乡村进行调查研究,掌握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并带队赴湖南炎陵县考察学习农村寄宿制办学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在全县实施教育布局调整,确定了“推进布局调整和教育公平,促进山区县基础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立足井陉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收到了明显效果。目前,我县布局调整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县小学由318所撤并到66所,学校平均规模由85人增加到457人;初中由原来的4l所撤并到16所,平均规模由406人增加到1286人.保留小学教学点64个,其中31个附设了学前教育。全县跨乡镇、跨体制撤并小学16所、初中8所,有7个乡镇取消了初中建制,有5个乡镇建成了8所低龄儿童寄宿制学校,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办学规模化、资源均衡化、学前教育普及化。到2010年,全县将形成“3154”教育发展布局,即3所高中、10所初中、50所小学和40所规范化幼儿园,小学在校生平均规模达到500人以上,初中平均规模达到1600人以上,实现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动千家万户,涉及到村与村之间,村与学校之间,村与乡镇政府之间方方面面的关系。工作初始阶段,我们遇到了来自干部和群众两个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干部意见不统一。有些干部认为县委、县政府历来就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每年的投入都很大,全县村村都有新校舍,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布局调整会浪费很多不错的教育设施,感到很可惜、不值得;有些干部认为布局调整以后,特别是实行寄宿制办学,把原本家长承担的学生管理和安全等责任转嫁到学校和政府,感觉压力大、责任大,怕有风险;有些村干部不愿意在自己任期内把几代人保留的学校撇掉,怕受村民指责,怕成为历史罪人.一方面是群众有顾虑.一些家长怕孩子年龄小,到外村上学,路上不安全,不放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到外村上学,牵涉交通、吃住等问题,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思想上不情愿:一些家长感觉孩子小,离开父母,感情上接受不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症下药,以化解和消除干部群众思想顾虑为切入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措施强力推进.主要采取了六项措施:

一是深入宣传发动.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重点在农村,难点在群众,关键在干部。我们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首先统一各级干部和教师的思想,随后发动县、乡、村三级干部和教师深入每家每户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利用电视台。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对全县干部群众广泛宣传布局调整的政策、意义,对湖南炎陵集中办学的经验专题片滚动播出,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布局调整的浓厚氛围。

二是行政强力推动.县委、县政府把布局调整作为兴县战略、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成立了县长亲自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布局规划进行反复论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和《井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三个指导性,可操作性文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标准和完成时限,并把这项工作列为对乡镇考核的重项内容,确保了布局调整扎实推进。

三是科学合理布点.着眼于方便学生就近上学,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学校资源等多种因素,打破地域、隶属、体制等界线,按照“整合初中、发展小学,整合小学、发展学前”的思路,统筹全县学校布点,构建了以标准化学校、寄宿制学校为主体,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过渡,以小幼一体为补充的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如在小作学区的撤并中,小作中学整合了南陉乡中,利用南陉乡中旧址建成了低龄儿童寄宿制小学,利用南陉小学旧址建成了规范化幼儿园,实现了布局布点的科学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四是典型示范带动.为了确保布局调整工作扎实稳步推进,我县采取先易后难、先试点再推广的办法。首先选择了群众积极性较高、各方面条件具备的南陉、南王庄、辛庄、苍岩山四个乡镇进行试点,先后建成了南陉、辛庄、桃王庄三所低龄儿童寄宿制学校和南王庄、苍岩山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全县布局调整树立了鲜明的样板,让广大干部群众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布局调整能够使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在全县形成了布局调整有利于教育质量提高,有利于孩子们更好成长的共识,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带动了全县学校撤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是循序渐进引导。虽然启动初期,我们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部分群众不理解、想千通,布局调整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阻力。有的村民锁上学校大门不让开课;有的不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还有的村集体到县政府上访,几次围堵县政府大门。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和各种不同声音,我们一方面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方面进一步统一干部思想,坚定信心和决心,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把好事办好的原则,不搞一刀切,采取了循序渐进、反向转化措施,最终达到撤并目标。如2005年9月,南王庄乡割子岭村部分村民对撤掉本村初中想不通,不理解,集体上访。对此,我们暂时保留该村初中,同时加大对南王庄乡中软硬件建设力度,实行开放式办学,欢迎村民和家长代表到乡中考察,成熟一个,吸纳一个。去年8月,该村村委和家长代表主动到县教育局要求把学生全部送到乡中,顺利完成了撤并工作。

六是大力推进寄宿制办学.针对布局调整后,低龄学生离家远等实际问题,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基础上,大力推进寄宿制办学,重点在学生的吃、住、管上下功夫,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内部管理上,牢固树立“学校就是学生的家,教师就是学生的父母,想得比家长更细致,照顾得比家长更周到”的理念,探索出了“两个六”做法,做到管理的人性化和精细化。即生活教师要做到“六个字”,即重(充分认识岗位的重要性)、到(兴趣活动指导到位、值班巡查陪护到位)、清(记清交接人数、健康状况、学生请假情况)、熟(熟记报警电话、医院电话、家庭电话、学校领导电话)、教(教会学生叠被、刷牙、洗衣、洗脚、礼貌)、勤(勤查床铺、打开水、搞卫生、说故事、做游戏、讲常识).认真开展“六个一”活动,即:生活教师每天与任课教师沟通一次学生课上表现;每天有针对性地做一名学生的思想工作;每天对学生说一句鼓励的话;每天召开一次碰头会,表扬学生的优点;每周组织一次讲故事,做游戏等才艺展示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服务名星评比活动.在减轻群众负担上,我们强化“便民”意识,在充分用足“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实行了党政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生制度.今年,又全部兑现了免除农村义务教育所有学杂费政策.同时,采取了“以粮折款、以菜折款”办法,充当伙食费用,减轻寄宿学生经济负担,确保每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不因学校撤并而辍学。在食堂管理上,严把进货关口,严格卫生标准,科学搭配饭菜,让每位寄宿学生吃饱吃好,有力推动了寄宿制学校发展。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推进山区县教育均衡发展,布局调整是基础,标准化学校建设是关键.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了优先保证教育投入的“三优先三增长”保障机制,即年初预算优先保障教育,年末追加优先照顾教育,工资发放优先保证教师,教育经费增长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事业费实现了逐年增加,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实现了逐年提高。2006年,教育投入达到7978万元。今年1—9月份,全县教育投入累计达到8000多万元,有力推动了全县标准化学校建设。

(一)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立了“工程占地优先考虑、遇到阻力优先解决、各种规费优先减免”的教育工程保障措施。建立了政府增加投入、教育系统主动争取、部门对口帮扶、社会捐资助教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四年来,全县共筹措资金7300多万元,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餐厅、图书馆48幢,修缮校舍6.8万平方米,绿化美化校园8万多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学校32所,使农村学校有了同城市一样宽敞明亮、舒适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加快教学设施配套建设。2003年以来,投入3200多万元,新增课桌凳2.1万套、音体美劳器材6.7万件(套)、教学仪器设备、电教设备17.4万件(套),新建探究实验室48个,全县所有高中、初中、中心小学实验室、功能室、活动室设施齐全,达到省一类标准。新建多媒体教室128间,新增微机5840台,全县中小学远教网、因特网、校园网三网覆盖率100%。18所农村小学、7所初中学校实现了“班班通”。部分学校教师人人一台笔记本,实行了集中备课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新增图书资料42.8万册,建成省级图书馆5个,全县62.3%的学校拥有开放式阅览室,初步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三)着力推进学区一体化管理.针对布局调整后学校数量减少的实际,按照省厅“一个学区辐射2—3个乡镇,服务人口不低于3万人”的要求,统筹考虑山区特点,人口分布、教育资源配置等因素,出台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学区建设的意见》,将原来的17个中心学区重新整合成微水、上安等7个学区.推行了学区管理“十统一”模式(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目标任务、统一计划要求、统一管理措施、统一教研活动,统一师资配备、统一财务收支、统一仪器装备,统一考核评价,统一奖优罚劣),形成了学区所有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由学区统一组织实施的学区一体化管理新格局,理顺了县教育局——学区——学校三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制,有力推进了中心学区各学校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四)大力推进学区研训一体化.建立了以县教研室一一学区研训室——学校研训室(组)三级研训管理和纵横交流的立体化教研网络.实行了县教研员分片包校、学区研训室目标考核责任制,大力开展了以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为主要形式的研讨活动,做到了“一周一活动、两周一小结、一月一汇总”,活动时间、地点、人员、课题、组织“五到位”,计划、小结、反思“三齐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

(五)深入开展支教联教活动.把支教联教作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每年都在县城或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小学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到山区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任教,进行传,帮、带,着力提高基层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去年以来,又实施了“对口支援、强弱联手、互助共进”工程,对强弱学校结对帮扶,捆绑考核,推动了城乡学校间、教师间多种形式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六)积极推进特色办学.把办特色学校,办特长班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鼓励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建成了20多所特色教育学校,彰显了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素质多元化。皆山中学开设了拉花艺术教育课,学校拉花表演队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中国民间民族歌舞精品展演“金荷花奖”等多项大奖,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大型活动开幕式演出,已成为井陉拉花基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孙庄育才学校是党中央首脑机关进驻西柏坡后的子弟学校,是北京育才学校的前身,李铁映、伍绍祖等领导曾在这里就读.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历史资源,形成了红色教育品牌.子弟学校的“亲子共读千本书”、北横口学校的“荷蕾”诗社、北方学校的手工制作等也各具特色,为学生全面发展打造了平台。

三、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解决布局调整后“谁来当干部,谁来搞业务,谁来搞研教,谁来搞后勤,富余教师怎么办?”等问题,出台了《并陉县中小学教职工聘用制管理办法》,全县3300多名教职工全部实行了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同时,本着“保稳定、给出路”的原则,对落聘教师进行科学分流:一是安置到缺编单位;二是转岗培训,补充到计算机、音乐、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学;三是培训提高.把落聘教师集中到县进修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培训学习,次年暑假参加新一轮竞争;四是安排到大乡(镇)村幼儿园,担当幼儿教师.同时,把加强教师的交流学习和培训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县财政每年专门拿出30万元,用于教师的选派培训、交流研讨和人才引进.通过选派学习、聘请专家、考察名校,拜访名师等多种培训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我们坚持把关心教师落实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待遇上,优先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全县教师年均收入高于公务员3000多元.大力开展“树名师、创名校、育英才”活动。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与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同等规格的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奖励教育系统的先进典型,每年拿出50万元,加大对名校长、名教师的奖励力度.四年来,全县共选树1200名“十佳教师”、“教育创新标兵”、“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员工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热情.

我县在布局调整,寄宿制办学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领导和各部门大力支持和关心的结果.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县市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推动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他们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为教育均衡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第二,多方增加办学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基本达标。

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校校均衡,他们坚持“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在资金投入、重点项目与教育设施配备安排等方面按照基础办学标准与轻重缓急程度,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近10年向薄弱学校投入教育附加资金占全市教育费附加的75%,初中、小学办学硬件条件基本均衡。

第三,注重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均衡发展问题。一是选配好校长,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二是合理调配师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例如,实行“名师迁移”办法。从1995年开始,陆续将部分“名师”调到新建的学校或薄弱学校去任职,既发挥“名师”的业务引领作用,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使得部分生源得到了合理分流。三是狠抓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教学指导。四是开展办学水平评估活动,促进薄弱学校管理上台阶。第四,认真执行政策,严格依法办学,切实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

一是坚决执行取消义务教育公立学校重点校政策。将原重点校的骨干教师调往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任职,以平衡各校师资水平,有效遏制了择校现象。二是坚定不移地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三是认真实施示范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示范高中切块指标分配制度。四是严格实施高中招生“三限”政策(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

第五,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创建平等和谐的义务教育环境。

以上是安徽铜陵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做法,有些我们洪泽县正在做,有些做得还不够。

第四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软实力--昔阳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软实力--昔阳

昔阳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省级插花贫困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昔阳人奋力前行。秉承大寨精神,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一、用发展的眼光高点定位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 多少年来,受历史与自然条件的制约,昔阳县中小学布局分散,规模小,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为此,昔阳县从调整学校布局和改善办学条件入手,“十一五”期间,全县撤并中小学72所,学校总数由2006年的174所减少到102所,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投资3亿多元,重点实施了昔阳中学新建、校舍改造、教育技术装备配套等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81所,配置计算机、图书、教学仪器、音体美卫器材45万余台(件),更新课桌凳3万余套,全县中小学在硬件建设上实现了基本均衡。

在办学条件实现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如何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面临的课题。昔阳县教育局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确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思路,即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提升品位、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精细化、发展科学化”的具体要求,以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为目标,以打造“平安、文明、书香、和谐”校园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重点抓好制度、环境、精神三项建设,将全县中小学建成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氛围浓厚、各项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逐步构建具有昔阳地域特色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体系,以推动全县教育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用独特的视角精心培育校园文化建设新亮点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内涵性强的系统性工程,环节层叠,内容丰富,成果的形成不在朝夕之间。我们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出发点,从细微处入手,培植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

亮点之一:地域文化——形成独特的昔阳教育精神。昔阳虽然是山区县,但是昔阳的教育历来为人所称道,教育已成为昔阳的名片。昔阳教育的品牌效应彰显的是“思想解放、艰苦奋斗、勇于创造、奋勇争先”的大寨精神,孕育出的是“敢为人先、改革创新、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的昔阳教育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演绎嬗变为一种文化潮流,引领全县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高度迈进。

亮点之二:环境文化——更多的学校阳光开放,别具一格。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让学校教育内涵和特色更加鲜明,校风、教风、学风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在优化校园环境上抓了两个重点:一是加强内部环境建设。各学校以净化、美化、绿化校园为目标,精心布置班级、走廊、教室及校园,开展植树种草栽花,创设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育人氛围。二是提高外部协调能力。各学校开展创先争优和政风行风宣传评议活动,建立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工作网络,组织开展了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教师校长访家长为主要内容的“三评一访”活动,形成了“人人关注学校发展,人人关心学生成长”的良好风气。

亮点之三:制度文化——学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学校实施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前提,督查是保障。我们首先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市教育局提出的“五个规范”、“六大创建”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其次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责任制考核有机结合。严格年终考核和责任追究,将督查结果作为学校年终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通报全县,对建设工作评估成绩不合格的学校,一律取消申报市级以上示范校、文明校和文明单位等资格;校长不得评选县级以上各类模范个人。

亮点之四:学生行为文化——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这也是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昔阳县全面落实市教育局提出的养成教育“八大习惯”的培养,强化对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狠抓德育工作,涌现出一批德育示范校和先进个人。昔阳中学尹培珍同学帮助残疾老大爷的事迹,经《新华网》、《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等媒体传播,产生了巨大反响。市教育局专门下发文件,号召全市中小学生向尹培珍同学学习,她本人也被誉为“昔阳最美女中学生”,成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之一。

亮点之五: 教师行为文化——教师更加爱岗敬业,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县委、县政府本着“政治上信任、工作上依靠、生活上关心、业务上帮扶”的原则,满腔热忱关爱教师。每年教师节,县四大班子领导都要带领县直单位的领导前往中小学校慰问。县财政每年拨出专款,为所有教师进行体检,对“十佳教师”和“十佳班主任”等优秀教师予以重奖;全县107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享受到特殊津贴。为此,昔阳县政府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集体”。县教育局还把师德师风考核结果同教师的评模选优、职务评聘、职称晋升结合,培养和激励教师更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比如,昔阳中学李九林老师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严谨笃学,关爱学生,身患重病没请过一天假,没耽误过一节课,把生命献给崇高的教育事业,成为教师的楷模。正是有这样一支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教师队伍,昔阳教育才具有了持续不懈的发展动力。

三、用细致的工作认真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新举措 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实施塑造典型培育亮点——观摩交流总结经验——辐射带动整体提升的“三步走”战略,使校园文化建设显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树典型。按照“一校一规划、一校一章程、一校一制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评估”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县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探寻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之路。西大街小学开发以昔阳籍全国著名农民作曲家史掌元创作歌曲为题材的《唱乡歌〃学三农》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农村”的感情;组建校武术队,先后四次代表晋中市组队参加省武术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通过课间武术操普及武术,培育武术特色文化,全校80%以上的师生会练“五步拳”。北关小学通过请“五老”报告团做习惯养成教育报告、请交警进行安全讲座、编制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召开班级文化展示现场会等,精心打造“书香校园”。

——搞观摩。2009年4月,昔阳县教育局举行了昔阳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在100多个学校巡回展出了50余块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版面,参观学习师生达2万人次。2009年12月,对全县中小学进行全面检查,发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及时在全县推广经验。

——抓辐射。充分发挥昔阳中学、示范中学、示范小学、北关小学、西大街小学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涌现出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农村学校。孔氏小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校自创推广了“文明安全和谐三字经”和“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二十四点”;王家山小学的腰鼓队学生社团一枝独秀;川口小学的国防教育、一日生活流程独具特色;静阳小学的“村校一体化”建设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已见成效;下思乐小学的感恩教育和诗歌朗诵别具一格;克栳会小学教室四周设置小黑板,次次有主题,定期更换,不仅服务于教学,而且发展了学生特长;闫庄中学严抓班级管理,注重养成教育,形成了爱学习、讲文明、守纪律的良好风气。

昔阳县教育局致力于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塑造了一批环境优雅、特色鲜明、品位高雅、书香浓郁的好学校,使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大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五篇:教育均衡发展整改

新汶实验中学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整改方案

(图书阅览)

一、我校图书室、阅览室概况1、2、3、4、面积:标准为144m²,实有面积为200m²。藏书:我校现有在校生836人,藏书共计29686册。教师阅览室:应有座位数为24,实有48。学生阅览室:应有座位数为70,实有64。

二、目前缺项

1、图书:标准生均为36册,实有生均35册,上报生均41册。缺口:生均6册。合计总数:6×836=5016册。2、3、4、报刊:我校实有21种,标准为80种。缺口为59种。报刊当年订单:无。学生阅览室:座位配备标准为70,实有64。

三、整改措施1、2、3、4、5、购买图书5016册补齐缺口。购买凳子6个补齐学生阅览室座位。购买报刊60种,补齐报刊缺项。跟有关部门联系,复印报刊订单。实际复查管理细节,细化落实借阅记录。

下载昔阳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昔阳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均衡发展部分材料

    芦笙节是我们黔东南苗族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每到节日时,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

    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学生有差异,教师有差别,学校内部肯定存在教育不均衡的现象。缩短差距,让每位学生都享有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是学校的责任。为此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

    教育发展均衡解说词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路线解说词 路线:校门口→警务室→综合活动实践基地→餐厅→洗浴室→幼儿园→宿舍→楼道文化→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

    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小学办学条件自查报告近年来,我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职责,根据《河南省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督导评估方案(试行)》(教督导[2013]231号)和......

    教育均衡发展总目录

    A1入学机会 1、2013—2014学年一年级学生花名册 2、2013—2014学年二年级学生花名册 3、2013—2014学年三年级学生花名册 4、2013—2014学年四年级学生花名册 5、2013—2014......

    教育均衡发展心得体会

    教育均衡发展心得体会 夏显玉最近我校组织观看了“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展播”节目,让我深受感触,现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在养成参与社会生......

    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一、实施双百工程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年,*市在按照“三统一”标准,对标准化寄宿制小学进行改造提升、配套厨房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实施了“双百工程”。一是为全市百所农......

    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精选范文: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材料(共2篇)一、实施双百工程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二、深化养成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材料(共2篇)]篇一:义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