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支农支教项目的持续开展浅谈志愿服务常态化综述
以支农支教项目的持续开展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 摘要:志愿者是人类最美丽的理想之一,是一种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尚行为。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公民个人基于道义、信念、良知、爱心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的一种公益性服务,是非政府领导与掌控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民间力量。大学生志愿者是进行志愿服务中最具有朝气与活力的一个群体,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制约。本文以我校支农支教项目为例,就如何使志愿服务得到常态化发展做出简要论述,以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体制完善、平台搭建、项目推广为主要促进手段,使得志愿服务得到长久实效地发展。关键词:志愿服务
支农支教
常态化
一、当今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的问题简析及常态化的意义
1、当今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的问题简析
(1)以有限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学生小团体为志愿者群体,服务面、参与面狭窄。大学生被称作是象牙塔内的理想主义者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大学生志愿服务途径有限,项目开发量不足,大多服务项目局限于校内,甚至是校内的一小部分群体,不能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难以达到社会上的参与度与认可度。这就要求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将眼光放远,以“走出去”为方向,以发动更多公益力量为目标,开创与发展志愿服务项目。
(2)志愿者热情与责任心难以持久,志愿者队伍不稳定影响服务质量。很多普通人都曾在心里萌发过做志愿者的念头,但只有其中一部分会找机会将自己的公益梦想实现,而其中又只有一部分会将公益持续下去。志愿者队伍的不稳定给志愿服务的持久性与专业性提出了挑战,也使得志愿者队伍不易管理。一个有意义的志愿服务项目应该摒弃行政化、形式化倾向,不打击志愿者做公益的理想性与纯粹性,以志愿服务的崇高性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此外应当形成统一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从而避免志愿服务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的出现。(3)志愿服务的行政化、形式化、运动化严重,未见实效性。实践表明,志愿服务活动的行政化、形式化、运动化容易扼杀并贬低志愿服务的价值,伤害志愿者自觉参与志愿服务的愿望和热情。志愿服务的行政化、形式化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严重,志愿服务的运动化更是在各组织轰轰烈烈的“雷锋月”显露无疑。由此导致的志愿服务只是昙花一现,不可能做出深远的影响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该就行政化、形式化、运动化严重的问题深入思考,增强组织的独立性与自治能力,为自己的组织谋求良性发展。
(4)缺乏有效健全的机制约束志愿服务行为、激励志愿者服务积极性以及服务持久性。志愿者管理是志愿服务的各项工作中最为繁琐与庞大的一项工作。志愿者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角色千差万别,且数量多、流动性、随意性大,这就给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带来很大的难度。一套完善的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上岗考核及评优机制,以及先进的网络数据库管理共享机制可以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志愿服务组织者应当尽量去尝试。
(5)资金不足,立法不全,政府支持不够,无法保障志愿者基本权益,进而无法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资金支持对一个项目持续开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志愿团体是无固定收入的群体,无法为公益事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应当想办法积极吸收社会公益资金的支持,设计比较好的公益服务项目,然后请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公司或个人进行定向捐助。在中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不全,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甚少,不能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利于志愿服务规范化进行。我们大学生志愿者要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推动志愿立法的进程,为今后的志愿服务谋求长足发展。
国内一些热心于公益的慈善组织与个人习惯于捐赠钱物,某些地方基金会的年度经费预算通常是应付救灾、济贫,但社会困难群体缺的不仅是钱物,更缺少发展的能力,而有效的志愿服务可以为这些困难群体提供发展能力。因此,捐助志愿服务往往比捐赠钱物更重要。公益基金也应当积极资助社会志愿团队开展经常性社会志愿服务。
2、常态化的意义
在以往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经常会看到“扎堆献爱心”的现象,每年3月5日前后,一些敬老院、福利院里,志愿者们“一拥而上”,一张桌子被擦拭十几次,一位孤寡老人被反复梳头……而平日里,这些需要我们关怀的群体却得不到我们应有的重视,这样的现象让志愿服务进入一种尴尬境地。在此,我们提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何为常态化?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在浅的层面上指,将一项有益的志愿服务坚持长期以一定的频率做下去,并能持久深入,而产生正方向的影响。志愿服务常态化能够规范志愿服务,保障服务效果,体现服务价值,避免形式主义,实现志愿服务的有形化、时尚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优秀项目获得持久效益的保障。
二、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支农支教项目的坚持探索之路
1、支农支教项目概况
以“同一片蓝天”为主题的支农支教项目,将关注农村及城市边缘地区儿童的教育以及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心,自2009年立项推广以来,经过对未央区小学生家庭情况及西安周边农村的深入调研,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先后于2009年、2010年建立三官庙小学、杨善寨小学支教基地,并在2011年建立冯家村支农基地,建立起一系列孵化品牌项目的基地。与此同时,“一对一”爱心家教活动在我校教学区指定教室每学期定期开展,至今已走过四个年头。蓝天计划主要分为支农与支教两个方面,两方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支教计划主要服务对象为处于中小学学习阶段的弱势群体子女,以课程辅导为主、兴趣特长培养为辅的教学支点,定期开展覆盖课堂内外的支教活动,包括参与式课堂教学,“一对一”爱心家教、特长培养班等特色支教形式。蓝天支农计划主要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指导方向,以人性化按需服务为基点,并结合支教项目的开展,成功举办文艺汇演、爱心捐赠、全家福拍摄以及科技、卫生、法律的普及宣传等活动。
参与蓝天计划支农支教项目的志愿者逐年增加,持续3个学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近16000小时,参与服务人数已逾600人。该项目以其服务时间长、质量高、影响广而在校内获得了老师同学的认可,在面向的服务对象中获得良好口碑,是我校青年志愿者践行志愿精神、实现常态化服务的一个典型代表。
2、支农支教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在传承既有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支农支教项目部 以“创新式教学,亲情化服务”为两大特色,坚持前进摸索,持续为项目提供最新的力量之源。
在上一学年的总结中,项目团队认识到原有项目中存在服务时间短、形式主义明显、志愿者随意性大、工作效率低下、缺乏特色等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修正,(1)加长服务时长,加深志愿服务影响力;(2)规范管理志愿者,加强志愿者培训;
(3)改善项目实施机制,摸索最合理最高效的服务模式。(4)坚持创新,挖掘专业特色
经过以上完善,支农支教项目部成功举办了国防文化周、国际交流周、爱心家教小学生书画大赛、“饮水思源,回馈农村”支农活动等一系列品牌活动,使志愿服务常态化得到更进一步体现。
3、围绕项目开展的平台建设
在长期的项目开展中,我校支农支教项目经过一届一届传承完善,形成了一套合理有序的项目实施流程,包括项目的策划、实施、宣传、总结等。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立足项目发展的需求,打造出了包括外场宣传与网络宣传的特色平台,也已具备能够保障日常项目高效进行的志愿者管理机制,包括志愿者招募、培训、选拨、注册以及考核与奖励机制。这一系列平台的建设使得能够高效完成项目发展任务,并承担起长期的服务项目,平台的建设在项目的发展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4、项目纵向与横向的延伸,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项目若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致力于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横向与纵向的影响力综合说明一个项目的价值。所谓横向,即项目涉及的领域、影响的范围、面向的群体等,所谓纵向,即产生影响的深度、力度等。
要想切实做好项目横向与纵向的延伸,需要做到以下五点:(1)注重团队建设,完善组织体制
一个优秀的团队是出色完成任务的基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组织得以生生不息的保障,所以,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及制度的拟定,培养新一届学生干部,保障日常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2)传承精品活动,积累项目经验
精品活动是前人留下的智慧的结晶,是比较成熟比较有意义的项目,可以用来作为学习的模版。在传承精品活动的同时,要学习前人的经验,积累经验,得到项目中共通的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新开发的项目中。
(3)创新服务形式,践行志愿精神
创新是一缕清泉,是项目的生命力,但创新并不仅仅指“无中生有”,合理的改变就是创新。每一个项目都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改变,每一次的改变都赋予它更多的意义,都能更好地传达志愿精神,项目的发展鼓励改变,不要固步自封。
(4)开拓项目基地,培养品牌活动
项目基地是为项目搭建的平台,开拓新的项目基地是项目横向延伸有力手段。项目的基地化、品牌化可以保证项目的实施,加深项目的影响。并因为基地的约束力,将对我们的志愿服务常态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打造广阔平台,公益走向社会
公益是社会性的,若是永远躲在校园的象牙塔内,公益的意义微乎其微。大学生志愿组织要致力于打造校园外更广阔的平台,积极与社会上公益组织联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走出去”为方向,将公益做广,做实,做好。
三、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措施:
1、以公益心、责任心、创新能力、开拓精神武装团队。哲学家康德曾经说:“世界上有三种最美的事物,那就是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花,以及人类心中的道德良知”。志愿服务是人自发性的一种自我奉献,是人道德良知的一种展现。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不是靠“利润”动机的驱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和引导形成强烈的责任心。然而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仅要有一颗公益心、责任心,还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创新是生命力的源泉,开拓是行走的勇气,这样的团队才能在公益的疆土上越走越远。
2、建立项目基地,以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促进常态化。项目基地是孵化品牌项目的平台,一个项目基地随之带来的是一个稳定的可以长期坚持的项目,以长期坚持打造品牌,以品牌发展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我校支农支教项目的常态化发展即以这个模式摸索前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想更好地促进常态化,在精力允许的范围内,我们还将继续拓展我们的项目基地,以一个组织管理者的身份统筹管理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与参与服务的志愿者。
3、建立健全高效的志愿者管理与激励体制,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任何一项志愿服务都离不开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尝试建立并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包括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上岗考核、评优激励,使其得到约束的同时得到应有的保障与激励。结合志愿者库的建立,以院级志愿者库为辅助,以统一的标准量化志愿服务,例如以服务时长为标准,制定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者、骨干志愿者的成长模式,激励志愿者投身于志愿服务中,最大限度保证志愿者的有序管理。
4、通过宣传搭建大众平台,倡导全民公益,将志愿服务融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宣传是另外一种对志愿者的肯定与嘉奖,能够给予志愿者正方向的指引,以志愿服务的崇高性鼓励志愿者以长久的热情参与。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应当具备宣传意识,发展优秀的宣传员,打造实体宣传与网络宣传相结合的宣传平台,寻求社会上的媒体持续关注。通过大众平台的搭建,宣传志愿者精神文化,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把志愿文化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正、扶贫济困、理念倡导”的公益行为中,争取到更多的人力物力保障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进行。
5、推广优秀项目,以优秀项目的社会化长期运营为最终目标。考虑到项目服务面和参与面狭窄的问题,要想扩大项目横向的影响力,必须要致力于优秀项目推广,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小团体走向社会大众,让其生命力得以彰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应该积极与同类学生组织交流,以达成合作共赢;积极与社会上的公益组织联系,做优秀项目交流,在优秀项目推广上达成合作;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根据与政府工作的结合点寻求合作。项目的推广与社会化长期有效运营是一个项目要达成的最终目标,通过这个目标的达成,我们即可在共同探索的公益之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四、结语
“在公益中行走,在梦想中铭记”。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非营利的梦想,我们作为公益类学生组织的一员,怀揣着这个梦想,将在公益的路上铭记。愿志愿者的队伍壮大,愿世界和谐美丽。
参考文献:
党秀云 《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03期
甘满堂 《志愿服务急需公益资金“输血”》
福建日报
2011-05-02
第二篇: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我校自2012年3月起开展了一系列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情况如下
1.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志愿服务行动。2012年3月4日由德育主任杨妹牵头组织实施,带领师生50人到小新街村委会,以“创优美环境”为要求,组织志愿者采取定点包片、流动服务等方式,集中整治环境卫生,特别是清理卫生死角活动,通过集中整治,推动建立清洁卫生的长效机制。结合3月份学雷锋、保护母亲河、植树节、消费者权益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公众主题活动日,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和环境保护知识,开展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低碳环保宣教教育、节能减排等活动。
2.开展公共秩序维护志愿服务行动。2012年3月5日由校长李宏伟带领10人到小新街街道上,以“创优良秩序”为要求,组织志愿者在市场、车站、医院、校门口大街等公共场所设立志愿服务站,开展秩序维护、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对乱停车、占用公共设施、店面占道经营、乱扔杂物、随地吐痰等现象进行劝导,形成文明礼让、井然有序的新风貌。开展平安街道志愿服务,成立新街村委会治安巡查志愿服务队,协助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推广文明交通监督岗、志愿交通协管员的做法,组织志愿者到主要交通路口、主干道公交车站和拥堵路段,开展秩序维护、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文明行车、文明乘车、文明走路的良好交通环境。
3.开展岗位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2012年3月6日开始由教导主任李伟强牵头与值日教师每日共5人,以创“优质服务”为要求,立足本职岗位,结合行业特色,深入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通过开展文明引导、微笑服务、政策解读和各类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树立文明“窗口”形象,展现行业风采。
4.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2012年3月6日以少先队总辅导员杨妹为牵头带领10人,以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导向,积极组织志愿者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亲情关爱等志愿服务。
5.开展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行动。2012年3月7日以刘国惠牵头和13名班主任,以“新市民、新家园”为理念,针对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开展亲情陪护、学业辅导、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志愿服务;针对农民工文化基础薄弱、文明素养不高的问题,文明礼仪知识普及等志愿服务。
6.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行动。2012年3月4日以张仕华牵头人带领5个志愿者,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残疾人”为宗旨,大力普及“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观,以“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为活动主题,到小新街村委会医疗服务点开展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使残疾人真切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社会的温暖,积极面对人生、融入社会。
7.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志愿服务行动。2012年3月5日以李宏伟为牵头人在镇二中操场对200名师生,以“大手牵小手,爱心助成长”
为主题,着力开展关爱未成年人“牵手行动”志愿服务,广泛动员教师针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学习教育、权益维护、安全自护、身心健康、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宣传教育。
8.开展关爱“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志愿服务行动。2012年3月6日汪金明牵头人带领12名志愿者,以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为价值导向,组织志愿者为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提供周到细致的志愿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利用3月份学雷锋活动月的契机,积极组织“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发挥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榜样示范作用,引导人们积极投身道德建设,不断增强道德意识。
明德小学
第三篇:志愿服务常态化计划方案
信息工程学院志愿服务常态化计划方案
信誉四季花
信息工程学院志愿服务品牌
1、誉春兰之雷雨春锋节系列活动(1)“学雷锋”志愿服务
(2)“科普教学”义务教学进社区、进校园
2、誉夏荷之你我四年约系列活动
(1)“毕业季”你我相约信工,祝福相互传送(2)“捐书送温情、书香情更浓”志愿捐书
3、誉秋菊之科技进行时系列活动(1)科技服务进社区、进校园(2)家电义务维修进社区、进校园(3)计算机义务维修进社区、进校园
4、誉冬梅之温暖满人间系列活动(1)文艺汇演志愿演出进社区
(2)“爱心公益文艺汇演”传达正能量
(3)“信息工程学院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表彰大会
信息工程学院志愿服务常态化计划说明
志愿者!一个代表奉献、彰显责任的响亮名字;志愿服务!一个凝聚爱心、传递温暖的高尚事业。近几年!信息工程志愿服务负责人联合校团委、屯溪区各社区、屯溪区各社区学校,围绕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校园、城市这一大局!全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全院共有400余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累计服务2000多小时!
所谓志愿服务常态化就是指要把志愿服务长期、持久的贯彻下去。本着服务至上的宗旨,在信息工程学院领导层的带领之下,我院在校注册优秀社团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机器人小组、新视野航模社,以及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等各个队伍志愿参加各项志愿义务服务活动。他们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动了身边无数的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
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团队说明:
(1)“学雷锋”系列志愿服务--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部分大一班级学生
(2)“科普教学”义务教学进社区、进校园--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新视野航模社、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3)“毕业季”你我相约信工,祝福相互传送--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4)“捐书送温情、书香情更浓”志愿捐书--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5)科技服务进社区、进校园--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6)家电义务维修进社区、进校园--家电维修队(7)计算机义务维修进社区、进校园--计算机爱好者协会(8)文艺汇演志愿演出进社区--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部分大一班级学生
(9)“爱心公益文艺汇演”传达正能量--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部分大一班级学生
(10)“信息工程学院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表彰大会--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新视野航模社、机器人小组、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计划负责: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
计划执行: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家电维修队、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新视野航模社、机器人小组等
学校:黄山学院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时间:2016年4月24日
第四篇:以志愿服务为载体 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 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
华北电力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在第49个学雷锋日到来之际,学校通过设计主题教育,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使雷锋精神成为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进行雷锋精神调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以及参加学雷锋活动的意愿,精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学校组织了“大学生心中的雷锋精神”问卷调查以及纪念第49个学雷锋日座谈会。问卷调查显示,有90.9℅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有98.6℅的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大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的强烈愿望。在座谈会上,学生代表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进行了学习与讨论,并对学校如何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进行了建言献策。学校以此为基础,为学生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搭建学习与实践平台,最大限度的动员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让学雷锋活动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
——开展主题教育,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学校精心设计“春天有约——助人励己,爱在和谐”主题教育。编印《雷锋精神学习手册》,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领导重要讲话、雷锋同志生平事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体系等重要内容收录其中,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以主题团日的形式学习雷锋身上所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所体现的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宝贵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火热情怀;利用座谈会、交流会、图片展、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学习讨论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期大学生如何践行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言献策。
第五篇: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思考
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思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以及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文化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3-0025-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M成部分,在构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1993年12月19日,在共青团号召下,两万余名青年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在京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这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并发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1]。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起步较晚,1996年福建省图书馆首次将志愿者服务引入图书馆,开启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先河。此后,上海、深圳、北京、佛山、广州、辽宁、河北等地的公共图书馆也相继开展了志愿者服务工作,志愿者的引入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服务从最初的发达地区到不发达的地区,从东部到西部,逐步实现全面覆盖。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也越来越趋于规模化、专业化、系统化、正规化。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以提升基层图书馆馆长专业水平、推动图书馆事业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图书馆人帮助图书馆人”的大型行业援助行动方式,发起“全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志愿者服务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一次有机结合,也是对建立行业志愿者机制的一次有益探索,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此次援助行动中,中国图书馆学会确立了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制度,并随后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服务活动,将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不断引向深入。2012年9月,文化部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与中央文明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第一次对加强基层文化志愿队伍建设做出全面部署,为全国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指导,标志着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开始进入规范化推进的新阶段,开启了我国文化志愿服务的新篇章。2012年12月4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会议,将2013年确定为“文化志愿者集成服务年。”[2]
2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
2.1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逐步壮大
尽管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引进较晚,但由于政府给予了足够重视,因此文化志愿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1月,全国共有各类文化志愿服务团队6,700多支,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人数突破百万。2014年,我国共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31万多次,服务群众8,700多万人次。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志愿者结构已趋于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正逐步壮大。
2.2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业界人士以及文化艺术工作者投身到基层文化建设中,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自2012年开始,文化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年”“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等活动,不仅促进了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有效地创新了文化志愿服务的活动形式,丰富了文化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全方位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形式多样且主题突出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2.3拓展品牌服务项目
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过程中,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引领下,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资源优势以及行业优势,并以基层群众的需求和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丰富其内容与形式,探索出了一系列为大众所接受、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不断扩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范围,从而促进全民阅读。开展的活动包括文化志愿者为老年人免费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电脑培训班、手工制作培训班等[3]。
3常态化的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
3.1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3.1.1志愿服务层次较低。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志愿者服务多为展览讲解、整理图书和读者引导等服务项目,很少涉及有鲜明文化特色、主题突出,要求志愿者专业能力较强、文化素质较高的服务项目。如:古籍整理和参考咨询、知识讲座和阅读辅导、组织大型阅读活动、为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等服务项目[4]。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项目多是以志愿者为中心,志愿者按照其自身的意愿和发展需求定向和定题,而没有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更没有同读者实现双向对接,故无法满足读者的多元文化需求。
3.1.2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注册机制不够规范,很多志愿者没有如实填写本人的信息,有的即使填写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信息,使公共图书馆无法根据信息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因为志愿者注册信息的缺失,图书馆无法根据信息给志愿者分配合适的志愿岗位,很多志愿者不能胜任分配到的服务工作,这对志愿者的服务业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图书馆对志愿者的客观评价。
3.2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措施
3.2.1完善对文化志愿者工作的管理体系。为了使志愿者服务工作能得到更好的开展,图书馆应设立管理志愿者的机构,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制定志愿者服务工作细则,以促进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3.2.2加强图书馆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①多渠道招募图书馆文化志愿者。图书馆可以在网站、报纸上发布招募志愿者启事,也可以通过张贴海报招募、社区招募等形式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对报名参加文化志愿服务的人员,图书馆员要详细登记他们的姓名、性别、年龄、特长、学历等信息,建立文化志愿者人才库,根据这些信息采取面试为主、笔试为辅的形式加以筛选,选出适合图书馆工作的文化志愿者,其余人员可以作为志愿者的预备人选。②对选出的文化志愿者进行岗前业务培训。公共图书馆要对选出的文化志愿者进行岗前业务培训,让文化志愿者熟悉图书馆的整体结构、馆藏分布、图书排架规则、电子馆藏的检索、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工作流程等,使志愿者能够尽快适应图书馆工作。
3.2.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了提高文化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公共图书馆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文化志愿者予以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其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应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表彰嘉许制度,定期评选并表彰优秀的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和个人[5]。为了增加文化志愿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公共图书馆要建立健全志愿者保障机制,对志愿者提供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及制度保障。①组织保障。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及管理部门,统一进行协调组织。②经费保障。公共图书馆应设法保障文化志愿者的活动经费,如提供工作餐、交通补贴等。③制度保障。公共图书馆要制订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和服务守则,规范志愿者服务。④公共图书馆应制定文化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文化志愿者可凭志愿服务工时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享受优惠服务。
3.2.4资金保障。稳定的资金保障是志愿服务的坚实后盾。在我国,文化志愿服务由于具有政府主导的社会属性,需要政府长期、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将志愿服务专项资金和保障资金纳入公益活动经费预算,构建由财政经费、捐赠资金共同组成的经费保障体系,确保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另外,志愿者在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时,公共图书馆应结合实际,给志愿者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合理保护文化志愿者的权益,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公共图书馆还应根据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需要,为文化志愿者购买必要的保险,保障文化志愿者应有的权益。
4结语
公共图书馆是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和教育服务的一个重要场所,是为公众提供文化知识的学习的平台。面对志愿服务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公共图书馆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同时逐步壮大志愿者队伍,推动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报告[EB/OL].[2013-12-05].http://zqb.cyol.com/html/2013-12/05/nw.D110000zgqnb_20131205_1-08.htm.[2]刘方.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全运会文化志愿服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8):49-51.[3]左亮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建设现状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6):39-40.[4]刘学英.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公益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6):141-144.[5]??敬.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之探讨[J].贵图学苑,2017(2):28-30.(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