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模版]

时间:2019-05-13 04:1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模版]》。

第一篇: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模版]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空虚十分严重,库区蓄水又淹没了大量良田沃土,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无法解决就业,这已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合理有序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开发,是解决库区“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共**委第十一届八次全委会适时做出了把劳务经济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的决定,提出把劳动力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把劳务作为经济工作来抓,这是非常正确而及时的决定,为了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笔者想就发展劳务经济谈点个人粗浅看法。

关健词:劳动力 转移开发 现状 对策

一、我县劳务经济现状

我县共59.7万人,其中60%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约35万。目前,劳务输出9.7万人,县内劳动力存量25.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尚有近10万人。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同时,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也很大。

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基础条件

1、培训网络初步建立。我县现有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的学校有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农业技术广播学校、技工学校、中等师范、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分校各1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6所。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主要由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农业技术广播学校两家单位承担,其余各培训单位主要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一些专业培训和短期培训。同时,为充分利用义务教育资源,在全县26个乡开办“日校办夜校”,17所乡镇中学开展“绿证教育”,全县基本形成了“三教”统筹、农科教相结合的格局。

2、劳务培训成效显著。“十五”期全县共开展劳动力培训65000人次,其中移民技能培训12594人次,培训的质和量都有所提高。一是培训的专业来向多样化发展。从XX年培训专业来看,全年完成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3664人,其中计算机913人,电子电器137人,驾驶52人,营销与服务1309人,餐饮旅游654人,果蔬储运技术200人,会计210人,沼气建筑31人,农机修理48人,家政服务110人。二是培训合格率和输出率逐年提高,全县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各乡镇农校、初级中学为依托的53个劳动转移固定培训输出点,近两年培训成绩突出,XX年输出培训2658人,合格2258人,XX年输出培训3500人,合格3400人。两年共向外地输出培训合格人员3915人,占全县劳动力输出总量的64.6%。三是培训工作与产业发展衔接更紧密。近两年培训合格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1358人,占27%。同时在 17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中开展了《现代农业基础知识》、《种养植业技术知识》、《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绿证”教育,培养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造就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管理者,使他们成为农村新的科技力量。

3、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不断加强。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为了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我县成立了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内,并成立了劳务输出协会,到XX年底共发展个人会员、单位会员约50多个。劳务输出协会向下延伸到村、组、农户,具体抓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定期发布全国各地的务工信息,全方位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推进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有组织转移。二是有序输出发展快速。近几年,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基本常年保持在近10万人左右,其中有序输出的人员占总量的比例快速增长,XX年,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出4000余人,其中定向培训输出3070人,组织现场招聘会有序输出600人,职业学校与外地企业对接输出40名。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过去五年,我县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地区,特别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地区发达地区转移。对解决农村人口就业,促进农村脱贫致富,改变农村落后的思想和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 济发展。但是,要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也受到很多因素制约,主要包括:

1、转移规模小,层次低,农村富余劳动力仍然较多

全县近20万富余劳动力,每年输出转移不足10万人。而且现已外出转移人员中,知识结构单一,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技能水平低,在转移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多从事“苦累脏差低”工种,主要向手工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业等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业转移,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度竞争,从而造成转移劳动力队伍的庞大与可供选择就业空间相对狭窄这一矛盾。尚未转移出去的富余劳动力,致富增收十分困难,特别是城镇和农村移民,为三峡工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为难以就业生计十分困难,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解决这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致富,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的难点所在。

2、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受基础条件和人员经费等多方面影响,我县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输出的组织领导还比较欠缺,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现在一是机构人员力量薄弱,政府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的工作力度不够。现有外出务工人员中,政府有序组织培训转移的尚不足5%,输出转移以自发外出转 移居多,主要是“传帮带”式的联络外出转移和“家族式”的转移,组织有序组织的培训和输出也主要依靠培训机构和少量的社会公共中介机构自发组织,各乡镇虽然成立了劳动保障所,但多数未能正常开展工作,存在着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经费的问题。二是中介和信息服务尚不完善,务工信息渠道狭窄,就业成本高。农民工进城就业或跨区域转移几乎全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劳动力管理部门对外开拓劳务基地、搜集用工信息的力度不够大,缺乏区县、乡镇、村的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不畅、工作脱节,影响了劳务收入的提高、权益的维护和输出的稳定性,也增加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成本。

3、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培训规模受限

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实现转移的可能性越大。我县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低下,由于教育相对落后,“十五”期末,全县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更低。目前,承担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几个主要机构,由于受移民迁建影响,硬件设施欠缺,培训容量十分有限,每年受训对象仅占劳动力总量的1.5%。同时由于农民收入低,县内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没有经济能力到定点培训机构来参加培训。

4、县域经济落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

**县地处边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在全市排位靠后,人均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市平均水平的35 %,特别是库区蓄水后,产业空虚问题严重,全县工业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8.7%,工业总产值在XX40个区县中排列末位,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15%。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仅8户,无一户中型及以上企业和小型骨干企业,现有企业基本集中在煤碳等资源采掘业和电力行业。工业发展的极度滞后,决定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十分狭小。近两年,移民迁建、城市道路及港口等公用事业,特别是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建设,也解决了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个体民营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作用也逐渐增大,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总体上有所增加,但是这些就地转移具有明显的兼职性、季节性,大多数就地转移的劳动力“经商不弃耕、离业不出乡”,农忙务农、农闲从事其他各种非农职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地少人多的矛盾。

5、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增加,挤压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据调查,全县移民迁建企业关破失业人员1.43万人,其中有近万人就业十分困难,全县纳入城镇低保的有1.8万人。随着53户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关破,还会增加9000余名新的失业人员。同时在移民迁建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进镇农村移民和占地移民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困难。一方面,随着 移民迁建关破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下岗职工增加,过去在城镇中无人愿干的“粗、重、脏、累、差”工作及第三产业,尚不能满足下岗职工就业需要。今后新建企业的招工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主要来自各种岗位自然更替的人员和社会上的下岗职工。从而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进入空间。另一方面,同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偏低而城市就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一般较高。因此,城镇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相对缩小。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初步思考

县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确了发展劳务经济的工作目标,即到XX年,全县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15万人左右,劳务经济增加群众收入9亿元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动力,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为原则,以有效开发、利用、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中心,以内转、外输、回引为基本转移途径,加强劳务培训,拓展劳务空间,扩大输出规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提高认识,强化宣传,切实加强劳动力转移开发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劳动力转移开发,有利于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共发展,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十一五”期,必面切实加强领导,齐抓共管,落实专职人员专司其职、落实工作经费专款专用,要像抓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一样,抓好劳动力的转移;像抓农业结构调整一样,千方百计地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要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量化考核,搞好检查督促,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进一步搞好劳动力转移,要从抓宣传教育入手,引导农民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走出土地创大业,跳出农村谋发展。针对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恋土恋家,转移有所顾虑、“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作用,采取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典型,宣讲劳动力转移成功的先进个人事迹,为农民转移提供良好的借鉴经验,增强他们转移的信心,鼓舞农民转移的热情,使农村干部群众锁定转移劳动力、快步奔小康的目标。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外出就业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没 有专门技能,不适应城镇经济发展和加工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必须下大力气,把培训作为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各级农业部门要抓紧制定规划,积极推进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其素质和就业能力。

一是加快县城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步伐,使城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继续努力推进“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到XX年,完成“县职业教育中心”主要建设项目,同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发挥其规模办学效益,到XX年,将该校创建成为市示范职业教育学校;到2020年,将该校建成为专科层次的服务于三峡库区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整体搬迁技工学校,扩大教学规模和教学场地,增加设备设施,开办实习工厂,建立劳务培训基地,使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轨,让技能培训与市场就业挂钩。加强对劳务市场进行预测和前瞻性分析,与用人单位联手举办长中短各类培训班,提高劳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是合理规划和调整全县职业学校布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努力改变我县农村职教资源匮乏的局面。选择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立的“三个次中心”和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的镇实行普职融通教育新模式,调整办学结构,将以上三所学校扩建成为融初中、职高教育于一体的中等职业学校,服务于其邻近乡镇。并在乡镇建立劳务培训网点,引进竞争 机制,由培训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送观念、送技能、送信息、送服务下乡活动,将劳务培训延伸到乡镇和农村,减轻农民负担,因地制宜施教,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技能,学科学文化知识。同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办好“17所绿色学校”,构建学生升学和就业的“绿色通道”;以“41所成人农校”建设为载体,加强与当地企业、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模块式”技术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是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富余劳动力转业培训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要帮助外出就业的富余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务工经商、投资创业以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熟悉《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教育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建设城市、爱护城市、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要积极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按照有关规定以及输入地的岗位要求,经过定向或各种适应性转业培训的劳动力,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发放 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劳务输出是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手段。要加大劳动力转移组织力度,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加强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合作与交流,建立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化程度。

一是在广州、上海、XX三市建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形成辐射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渤海湾地区的劳务输出覆盖网,广泛收集劳务信息,建立劳务输出平台,开辟劳务对接专线,对务工人员进行跟踪管理与服务,实现无序向有序,粗放型向规范型转换。

二是在县城建设劳务输出服务中心。新建劳务输出服务大厅、职业介绍中心及劳务输出信息发布中心,开通广州、上海、XX三地“远程见工”网络系统,使务工人员在信息大厅即可了解到全国各地的用工信息,使用人单位与劳务人员直接在网上见面、录取。

三是建立完善劳动力信息档案。按照现有劳动力总量、性别、年龄、文化技能状况,建立完善的个人档案,乡镇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平台和劳务人员信息数据库,村级建立劳务信息发布点和劳务人员信息名册。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掌握已输出的劳动力数量、输出去向、从事劳务工种、劳务收入等基本情况。对潜在劳动力要分类建立基础档案,准确掌握输出数量、输出意向、就业技能,就转移输出提供可靠数据。

四是联络一批用工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巩固市内、县内的劳动力转移基本市场,通过联络各地的用工企业、集团,在劳动力的培训、转移上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好劳务输出窗口,树立有巫山特色的劳务品牌。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输出。

五是进一步推动劳务输出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各项服务职能。要进一步加快劳务输出协会的发展壮大,向下延伸至乡、村、社,要将劳务输出协会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综合性的团体。充分发挥协会职能作用,搞好剩余劳动力培训的组织服务、对外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服务、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法律援助服务、回乡创业人员的投资可行性分析及相关服务。

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拓展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

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拓展农业内部对富余劳动力的消化能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优化布局,突出发展烤烟、畜牧、蚕桑、林果、特色种植业五大农业重点产业,逐步扩大这五大特色产业的规模,提升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和内在质量,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上档升级。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生产由粗犷性向精细、加工业转型,实现农村劳动力产业内部转移。

二是加速培育壮大特色工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十一五”时期,要立足于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突出“四矿两电一园”发展重点,不断发展资源开采加工业,努力提升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围绕年产煤300万吨目标,引进实力企业兴办大矿,实现煤炭产业安全、有序、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组合搬迁城区污染水泥企业,尽快开工建设年产30万吨水泥易地技改搬迁项目;积极推进桃花铁矿开项目前期工作,创造条件,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桃花铁矿。着力水电、火电开发,争取国家和市级重大项目支持,初步形成全县水、火两电并举的电力发展格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约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游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资源转换型企业,使工业园区在提高工业经济的比重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展劳动力就业领域。要抓住主城区“退二进三”和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结合县情、乡情,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或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项目落户;按照“八四四十百千”的总体工作安排,拓宽准入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工作措施,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扶植发展中小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乡、村集体经济结构。

加快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以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要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新型小城镇,加快城镇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要逐步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一主二副三次四点”城镇体系。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作支撑,强化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对进城镇农民实行一视同仁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与思想观念培训,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融入城镇现代生活方式,加速推进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方梯次转移。

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法规,构建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机制

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形成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就业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完善流转制度,实现土地的有偿转让。要切实保障外出农村劳动力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转包、租赁、互换或其他方式流转的权力和利益,对损害外出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权 和收益权的行为,要及时查处和纠正。尽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拆除城乡壁垒,将城镇有稳定职业的农民转为城镇户口,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问题,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积极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精神,继续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各种乱收费。劳动力输出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税费政策,除在规定承担的有关费用外,不得向外出劳动力加收其他任何费用。积极为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集中力量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

第二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经济调查报告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经济调查报告

——来自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的调研

吴 斌

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差,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务有效输出,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货币收入的重要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近期来看,发展劳务经济可以迅速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现金收入,是实现农民纯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的有效途经;从长远来看,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将有力地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城镇化进程。所以客观地分析和研究贫困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务经济现状,巩固取得的经验,找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家统计局龙山农调队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本文通过对湖南省贫困地区湘西龙山县的调查,进行如下探究,以供参考。

一、龙山县劳动力转移及劳务经济现状与特点。

龙山县位于湘西北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一个老、少、穷的山区农业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项目重点扶持县之一。2005年末全县农业人口为47.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为26.7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56.44%。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占67.94%、8.95%、14.14%。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非农产业的发展,龙山县农村劳动力正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尤其是以农民外出打务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此而孕育出的劳务经济急剧增大,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实惠,加快了脱贫进程。据统计,2005年里该县已有9.5万个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出劳务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达到了35.58%,其中外出到省外务工的劳动力达8.4万人。由此可见龙山县以劳务输出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且通过对该县石牌镇桂塘村等10个乡(镇)的15个村民小组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一季度里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达265人,比2005年末增加32人,增长13.73%,农民外出打工呈进一步增加趋势。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龙山县外出劳务总收入达3.5亿,相当于该县当年GDP的20.83%;对当年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3.93%。十多年来龙山县在农村劳务输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积累到了一些成功经验,探索出了多条有效途经,其具体表现在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先出带后出的模式。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相对封闭,普遍存在恋家、恋乡情绪,信奉“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的古训,对于外出打工抱有较多的顾虑,实行先出带后出的方式,利用已经外出务工,在外站稳脚跟,并取得成功的“打工仔”的示范作用,能够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从而有效的带动本地区的劳务输出。据对龙山县的调查,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当时该县外出务工的农民还不到5000人,外出地点也仅仅局限在广东个别地区,这批最早南下广东打工者,绝大多数是青年农民,他们抱着走出去、闯一闯的想法,通过几年的“淘金”,在外站住了脚跟,并取得成功;在这批“打工仔”的示范作用下,92年起该县外出务工的农民成倍增加,并在一些年份里多次形成南下“打工潮”,发展到现在有近9.5万农民外出务工的规模;其劳务收入也快速剧增,从90年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不足300万元,2005年达到了3.5个亿,平均每年以37.34%的速度递增。农民外出务工地点也分布很广,目前全国各省市都有,但以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为主。

(二)老乡带老乡模式。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农民外出务工往往以自发的形式为主。通过在外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老乡带动模式,能有效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老乡之间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三缘”关系,即血缘、地缘和人缘,它对于农民外出务工影响很大,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均是通过老乡的介绍,然后到外面而去务工的。93年以后全国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民纷纷南下打工,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过剩。特别的进入九十年代末期,农民外出找工求职越来越难,一些外出农民因找不到工作不得不返回,因此通过老乡之间的介绍,和通过在外务工的老乡及时了解外地对劳务的需求信息,然后外出务工的模式就客观的产生了。这种老乡带老乡的模式减少了山区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为贫困地区农民外出务工抓收入奠定了稳定的基础。据对龙山县的调查,目前在贫困山区劳务输出过程中,通过老乡带老乡这种形式外出务工的现象时下越来越多。如该县洗车河镇人李英铭,其大学毕业后曾在广州一大型企业工作,现任温州哈彬鞋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几年来,他帮助家乡输出劳动力5000余人。又如该县桶车乡大塘村,每年春节期间都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回来,或通过电话为当地或附近的乡、镇农民带来和传递外面劳务需求信息,并直接介绍和带走大批农民外出务工。

(三)能人带动模式。“打工能人”掌握了一定的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它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劳务输出的带动作用,他们有的在外地创业吸引大批的务工农民外出,有的回乡创办“回流型”企业带动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例如龙山县洛塔乡杉树村的向德辉,14年前由劳动部门资助2万元铺底资金下广东承包垃圾场,经过10多年的创业,现拥有上千万元,号称“垃圾大王”,带动全县2000多人在广东从事环卫工作,成为该县发展劳务经济的一大亮点。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劳务经济发展。

(四)基地推进模式。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构筑相对稳定的劳务基地,发挥基地对劳动力资源批量需求的优势,开展订单式劳务输出,形成劳务输出的优质机制和长效机制,是贫困地区实现劳务输出的必由之路。龙山县把广东省作为劳务输出重点,通过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开展优质服务,打造龙山品牌,赢得了较高的劳务市场美誉度,被深圳市劳动局确定为“深圳市劳动局劳务输出扶贫基地”,先后与深圳市南山区环卫局、广东步步高有限责任公司、天马电子集团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长期劳务合作协议,拿到了长效订单。劳务基地每年提供的劳务订单达5000人以上。探索出了一条使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稳定而又规范的发展路子。

(五)、政策促动模式。围绕劳务经济的发展,制定和出台一些富有成效的政策,如龙山县开设外出务工“绿色通道”,劳动、计生、公安等部门集中在县政务公开服务中心或劳动力市场设立办证服务窗口,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为劳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本县劳务输出。

二、贫困山区劳务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劳务经济的壮大,必须依赖劳动力的转移,所以能否实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农村劳务经济中的核心问题。然而据调查,时下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面临着以下四个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劳务经济的发展。

一是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力逐渐减弱。贫困地区大多属山区,据对龙山县的调查,山区农民耕地面积少,人均不足0.7亩;加之随着退耕还林实施,农民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会减少,因此种田、种土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将不断减少,会剩余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调查推算,目前,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比例达到了58%。然而这些剩余劳动力中有57%的人反映就业无门路。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贫困地区农村乡、镇企业少,即是有也效益差,这样作为农村劳动力就业主渠道的乡、镇企业,其吸纳劳动力能力不强,不能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和增收机会。如仅对龙山县石羔、红岩等五个乡镇的调查,1988年这些乡镇有企业37个,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但是到2005年末,实际上只剩下10个,从业人员不足200人。十多年来乡镇企业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是年年减少,每况愈下。由于乡镇企业急聚萎缩,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在本地实现转移。山区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力减弱还表现在,从县域经济返回农业的劳动力正逐步增多。近几年里,不少农民进县城做工,尤其是龙山县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县城的扩容、公路的升级改造、百村通路、水库的维修等等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不少机会,同时也给农民从县域里带来了不斐的收入,但是随着这些项目的完成,农民又陆续地返回本村,从事农业生产。据对龙山县十个村的抽样调查发现,2004年县域经济吸纳的劳动力返回农业的人数占全部返回农业劳动力的64.3%,比上年上升了16.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使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离土离乡”的农民逐年增多。这一转变不仅催生了贫困山区农村每年春节后波澜壮阔的外出打工潮,同时也给贫困山区交通运输,社会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也增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

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难以适应外地劳务市场的需求,转移受阻显现。随着劳务市场的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劳务需求方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样给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尤其是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据对龙山县的调查发现,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普遍素质较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4.33%,初中的占59.46%、高中的占10.81%,而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4%;且90%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由于绝大多数外出打工者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因此客观上就受到了劳务市场需求的限制,使得其就业空间十分狭小。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只得局限在一些技能要求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行业谋职,干一些脏、苦、累的体力活,工资水平低下,只能勉强糊生活,经常是找不到工作做,外出后不得不又返回乡村。这样不仅没有带来收入增加,而且来回折腾还花费不少。通过对贫困山区龙山县的25名外出务工农民返回者的调查发现,其中80%的属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45%的返回者反映,外出打工不但没有找到收入,反而亏了不少路费,“倒蚀一把米”。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陷入了窘境,严重制约着劳务经济的发展。

三是思想观念守旧,部分地方领导重视不够。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了,部分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温饱即安,不思进取,宁可在家苦熬也不愿到外地去挣钱的现象。如通过对龙山县百户农民家庭中的245个劳动力的调查发现,其中有8%的人仍不愿意出门找事做,他们认为外出打工虽然能挣到钱,但是生活极不稳定,东奔西走,十分辛苦,还不如在家里呆着。加之有少数地方的领导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认识不够,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领导,没有把劳务经济当作一项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去抓,以致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的困难局面。

四是部分地方出现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据调查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其中25岁以下的占57.89%,26-35岁占29.73%。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山区贫困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现象十分普遍;这些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把田土留给家里老人种,结果导致发展家庭农业生产经济的劳力严重不足,给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通过对龙山县龙嘴、新寨、水坝、桂英等部分贫困村的调查发现,1998年以来其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到了一半以上,由于这些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家里只剩下老、弱者,在一些年份里就一度出现过承包田、土无人种,不得不撂荒的现象。如该县石牌乡桂英村四组,全组200来人,劳动力65人,然而目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只有14人,外出务工者达51人,高占78.46%;凸显出了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

三、对贫困地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发展劳务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减少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从而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之一: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要扶植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从我国东部地区一些发达县、市的成功经验来看,县域经济已成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县域经济发展得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劳务经济,进而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与速度。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减弱。一方面是由于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严重缩萎所致;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县域和乡镇本身的吸纳能力不强,如龙山县近几年来新建镇5个,县城大规模扩容,然而这些都并没有能有效地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反而是由于在新建扩容时,征用了一部分农民的耕地,导致出现了失地农民无业现象增多。这些新建的镇仅仅只是将“乡”字改为“镇”字换一块牌子而已,名不副其实。

对此建议在发展劳务经济上,除做好农民外出劳务工作外,应大力发展县域二、三产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力向本地二、三产业转移,为长期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向开辟新的广阔空间和途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一是要加快农村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农村民营企业要给予大力扶持,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尤其是要突出扶持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有了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各行各业才会有发展的支撑点,产业链才会有源头,才能大量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劳务经济步入稳定的发展轨道。二是要制订鼓励政策,营造宽松环境,支持和鼓励农民经营和发展二、三产业,据贫困地区农民反映:时下办企业、开工厂不但贷款十分困难,而且收费部门和项目也十分繁多,因此他们要求必须从政策上予以倾斜。

建议之二: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升级,这一制约将更为明显。据调查57%的外出务工者深感外出劳务的主要困难是没文化、没技术,从而难找工作。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上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这项工作。一是要着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外地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专业技能,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造成就一代新型农民。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务经济得到快速稳步的发展。

建议之三:建立完善城乡沟通的劳务市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和政府调整。要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构造政府和社会多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的服务网络。要掌握准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加强纵向、横向劳务信息交流,以较高完善的服务努力降低农民外出务工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就业,推进劳务经济发展。要实施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促进农民外出打工有序的进行;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流转,使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避免因劳动力外出而出现田、土撂荒现象的再度出现。使劳务经济和农业经济获得协调发展。

工作单位:湖南省龙山县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

第三篇:劳动力转移

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摘要: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部分群体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就称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暂时离开农村,到县城或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现象,就是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鹿城镇通过积极实施“打工经济”战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向非农行业、城市、发达地区转移,打工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亮点。从小范围上看,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经济发展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它对整个楚雄州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楚雄州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鹿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近年来,随着鹿城镇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务工意识有所转变,鹿城镇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就业方向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农村劳动力存在自身技术和知识的缺陷,主要工作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低,对学历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据调查,近年来鹿城镇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主要是: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住宿餐饮业,这四个行业就占了鹿城镇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务服务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

2、受过初中教育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外出务工的主体

据调查,近年鹿城镇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且大部分都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的中青年。2011年鹿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共75人,中其包括初中学历46人,大中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3人。7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四十岁到四十五岁的中年人占37%,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人占36%,二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占27%。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龄农村剩余劳动力负担沉重,既要赡养父辈,又要抚养孩子,面对家庭巨额消费开支,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寻找赚钱的路子。

第二,新时代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初高中毕业后,他们一般不愿意留在本地,都有到外面闯荡一番的念头。

第三,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寄较高期望,农村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工资水平基本上不能满足青年人的需求。

3、08年后劳务输出数量在逐年增长

据调查,2007年鹿城镇劳务输出总数为56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很多村民心有余虑,不愿外出务工,所以劳务输出人员仅有28人,与上年相比人数缩减了一倍。2009年劳务输出人数为58人,2010年为65人,2011年为75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鹿城镇劳务输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4、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比重止升反降

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男性农村劳动力新加入外出务工的潮流中,女性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重止升反降。2009年鹿城镇女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数的51,2010年的女性比重是60%,2010年上升0.9个百分点,2011年比重是40%,比2009年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

5、内陆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生活水平较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据今年

资料统计,鹿城镇劳务输出地主要是浙江、广州、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扶贫整村推进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从整个楚雄州劳务输出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不完善

从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看,全州2005年组织劳务输出33983人,仅占全州外出务工人数的17.82%,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者还是属于非组织外出务工。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息获取来源主要还是“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领示范、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

2、外出务工环境趋紧

农村劳动力拥有城市工作岗位的空间有限,加之综合素质不高,择业竞争压力大,从业状况不佳,获取收入少,外出务工环境趋紧。2005年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寄回或带回的现金26817万元,人均1407元,比2003年减少122元,比2004年增加14元。

3、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2005年楚雄州城镇化率26.0%,比上年提高1.2百分点;全州农村劳动力资源除了本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人数

比上年增加0.52个百分点外,还有向辖区外转移的劳动力人数占农业人口的8.62%。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城镇化发展速度;二是小城镇发展滞后。目前我州城镇化水平仍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摆脱出来,二、三产业和城镇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小,农村城镇化发展尤显滞后,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4、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

以上反应的是整个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其也包含了鹿城镇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三、搞好扶贫劳务输出的对策

根据目前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社会制度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

2、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与信息服务机制

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要注意发挥

镇政府及各种中介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为鹿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和及时的信息支持,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受到的损失。

3、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协调联系,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对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应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做到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站、村有点,形成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灵敏高效的中介服务网络。以县、乡为单位,在劳务输入地建立岗位信息窗口,形成稳定的信息沟通渠道。二是要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单位联系面广、信息灵的作用,构筑起双方对接的平台。应把接纳转移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作为定点扶贫的一项机制,作为评价定点扶贫单位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劳动力的加速转移。

4、搞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机会,最终提高农民收入。要依托培训机构,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注重培训的组织管理要有系统性、培训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培训的内容要有实效性和特色性、培训的方式要有灵活性、培训的费用要有合理性、培训服务要有延续性。通过技能培训,要积极推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朝省内外条件较好的企业就业,同时可结合农民生产特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手工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多管齐下,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四、小结

农村剩余劳动劳务输出收入是贫困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政府要积极关注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努力搞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针对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实现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篇: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过剩:

1鼓励和鼓舞农村人口外出,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避免劳动闲置和浪费的状况。

2.发展就地城市化,一方面,就地城市化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有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又可以得到从分利用,增加家庭的收入。3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组织技能培训,重点进行技能点的培训,使农民获得多技能,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就业的机会.4.鼓励农产品制造加工业在当地落地,农产品的升值使得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第三产业在农村兴起和发展。更加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5.建议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的产业投入到农业当中,如房地产目前低迷,很难再发展起来,建议这一产业转向农业,一方面,往往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懂的管理等 劳动力不足:

1.鼓励农二代,农三代回家从新尽行农业的生产,但是存在问题,农二代对农村的感情不是很深,不懂种地,不懂生产使得他们回到家乡很难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返乡者进行基本的培训。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技术的共享,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节约人力,有利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上完善。

3.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有利于吸引农二代返乡。从而逐渐避免农村土地荒废,无人种地的状况。

第五篇: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

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基础建设。

地方政府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纳入区、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按照“政府引导,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要求,从区到乡镇到村社层层成立劳务输出组织专门机构,在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输出、政策咨询、劳务代理、养老及失业保险上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形成管理规范、市场配置、流动有序、多元化转移输出的新格局。建立区、乡镇、村三级劳务输出管理体系。

(二)搭建劳务输出平台,畅通劳务信息网络。

大力发展劳务中介,降低农村劳务经纪人准入门槛,对依法成立的农村劳务经纪人实行税费减免或适用低税(费)率,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各种贴息、低息贷款项目上向农村经纪人倾斜。同时,设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平台专项基金,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组四级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上下对接、左右贯通、四级联动”的农村劳务信息网络体系,建立起涵盖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技能水平、分布位置、收入情况和家庭状况在内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档案,建成“区有数据库,乡镇有登记册,村有人头卡”的劳务输出管理信息系统。

(三)加强劳务转移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一是整合资源,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统筹整合农业、教育、扶贫、就业和移民等各种培训资源,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输出为目标,坚持公办、民办并行,鼓励多元投资办学,大力引进省(市)内外办学力量,实行联合办学、联招办学,不断扩大职教规模,创造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专业课程等皆能满足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硬软件条件。二是创新模式,提高培训实效。积极推行“培训基地+就业基地”、“校企联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到技能、包就业输出、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新模式。加强对培训学校的输出就业情况考核,促进青年劳动力输得出,能就业,稳得住,能致富。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劳动力转移输出率。围绕市场需求,以初、高中毕业生、青年农民、下岗失业人员为重点开展培训,使外出务工人员掌握法律法规、参加就业应聘等方面的知识,又具备外出务工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逐步使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形成“外出务工一个人,致富创业一个家”、“带出一批人,发展一个村”的发展模式。减少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开展“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异地培训、下乡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四)推进配套改革,建立保障机制。

1.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籍制

度,实行一元化户籍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非农业户及其他类型户的划分,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的生活来源为条件,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建立以身份证取代属地户籍管理制度模式,建立健全平等统一的就业、培训、就医、定居、子女入学等制度和政策,促进农民由就业转移向居住转移转变。

2.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进城入镇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纳入社保范围,建立包括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扶助制度,确保农民工的收入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出台对外出务工农民给予意外伤害保险补助的相关政策。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探索建立两种基金。一是农民工意外伤残(伤亡)保险基金。按照外出农民工自缴一半、政府补助一半的模式,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意外伤残(伤亡)保险,实行专款专储专用。二是农民工维权及法律援助专项基金。政府每年按一定数额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农民工维权及法律援助。

3.推行农村“全程代理”服务制,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一是村、组组建“助耕队”,以无偿或适当收取劳务费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帮助外出务工农民家庭搞好农业生产经营。二是推行“空巢老

人”委托赡养制。对年龄过大,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子女又不能在身边照顾的老人,由专门的托管机构或亲戚进行完全托管或部分托管,确保这部分留守老人在没有子女直接照顾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娱有所伴。三是推行“代理家长制”、“寄宿制”、“托管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4.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成立劳务输出维权服务中心,开通法律援助专线,建立维权服务责任制、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制和农民工诉求“异地维权制”。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搞好维权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好务工人员的劳务纠纷,加强劳动保障执法检查,规范用工合同、社会保障、工资福利等一系列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措施,清理和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改善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农民工子女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教育机制。

下载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强化民政工作管理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强化民政工作管理 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加大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召开富余劳动力转移现场会,118名富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加入到五十团2014年公共租赁住房工程建设行列,成为......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发的思考5篇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发工作的思考 肖鸿,滁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内容提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动保障部门在其中应该......

    ××年度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工作总结

    ××年度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工作总结 “>××年度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工作总结2007-02-01 11:13:14××年度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工作总结 县政府办、民发局: 现将我区××年度......

    加强劳务协作 强化就业服务 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五篇范例)

    加强劳务协作强化就业服务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江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开江县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103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

    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

    近几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连续六年的严重干旱,也使农牧民单纯依赖农业的观念产生很大变化。面对这一形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

    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

    近几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连续六年的严重干旱,也使农牧民单纯依赖农业的观念产生很大变化。面对这一形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

    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实现农村劳务开发新跨越(全县劳务培训工作电视讲话)

    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实现农村劳务开发新跨越――副县长 就全县劳务培训工作发表电视讲话同志们:开展劳务扶贫暨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统......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XXX县劳务经济发展问题调查 XXX县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196个村、16个居委会,全县6.1万户,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