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

时间:2019-05-12 22:3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

第一篇: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

近几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连续六年的严重干旱,也使农牧民单纯依赖农业的观念产生很大变化。面对这一形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实施专项推进,劳务经济发展迅速。2002年,全县劳务输出10.6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3亿

元;2003年,全县劳务输出10.95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1万人,全县实现劳务净收入3.07亿元,人均劳务收入517元,占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3;今年前五个月,全县累计劳务输出11.9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8万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我县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一是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推进小组,由一名县处级负责人任组长,每年都召开大型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加强考核。县政府两次派员对全县29个乡镇苏木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查,对已输出人员从业地点、wenmi114.com从事工种、性别、年龄结构进行了分类登记,建立起了全县劳务输出信息库。对其他剩余劳动力也从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方面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劳务输出情况清、底数明。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分别与29个乡镇苏木及就业、团委、妇联、工会签订责任状,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实绩目标考核。三是完善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在县就业局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统筹协调、指导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工会、团委、乡企局成立了职业介绍所。29个乡镇苏木都成了劳务输出办公室,311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目标细化分解,层层明确责任,形成了由政府调控,劳动就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乡镇(苏木)、村具体实施的“打工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劳务输出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县来说,更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县有15万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潜力巨大。尽管受旱灾、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缓慢,但部分农牧民却不愿“背井离乡”,对土地过分依恋。为此,我县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大张县鼓的宣传,在县电视台、敖汉报开辟了劳务输出宣传专栏,劳动就业部门创办了就业信息,印发了上万本外出务工手册,各乡镇苏木利用电视插转台宣传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宣传打工致富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今年,县劳动就业部门还与广播电视部门共同制作推出了“组织领导、脱贫致富、在外创业、回乡发展、打工情景、问题探索”的劳务输出系列报道,逐步转变了农牧民“小富即安”、“宁愿在家受贫,不愿外出打工致富”的观念,全县上下营造了一种“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

三、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完善输出网络一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县就业局组建二个中心,即组建“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输出输入地的劳务合作和信息传递;组建“维权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各乡镇苏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一名领导主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职专责。各行政村都明确了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代办点的工作,专门负责信息传递和调查统计工作。工会、团委和妇联等团体的中介组织都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宽输出渠道,增加输出总量,发挥了劳务输出主力军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如民委、扶贫、工商、税务、统战、民政、科技、教育等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各乡镇站口和个人依法成立职业中介组织或创办劳务输出经济实体,扩大劳务输出组织范围,扩大与外地劳务输出组织的联系和合作。三是建立驻外劳务联络站。今年,我县将在呼市、沈阳、大连、海拉尔、北京五个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联络处,联络处一方面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维护务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向县内反馈务工者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提供劳务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与基地直接达成输出协议或与外商洽谈招商项目,开展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筹备之中。我们还将在一些用人需求量较大的城市或用人单位设立信息联络点,聘请劳务信息员,形成内外呼应的信息网络,延伸信息触角。

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工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拓宽择业空间,增强其市场竞争就业能力,谋求长远发展。几年来,我们把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建立了市民族技校、市商校、县电大工作站、县教师进修校30多个培训基地,开设了纺织、印刷、建筑、缝纫、家政服务、保安、食品加工等20多个培训项目。基本形成了以县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各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苏木及基地企业网点为依托的培训网络,县委、县政府设立劳务输出培训专项

第二篇: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

近几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连续六年的严重干旱,也使农牧民单纯依赖农业的观念产生很大变化。面对这一形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实施专项推进,劳务经济发展迅速。2002年,全县劳务输出10.6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3亿元;2003年,全县劳务输出10.95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1万人,全县实现劳务净收入3.07亿元,人均劳务收入517元,占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3%;今年前五个月,全县累计劳务输出11.9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8万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我县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一是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推进小组,由一名县处级负责人任组长,每年都召开大型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加强考核。县政府两次派员对全县29个乡镇苏木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查,对已输出人员从业地点、从事工种、性别、年龄结构进行了分类登记,建立起了全县劳务输出信息库。对其他剩余劳动力也从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方面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劳务输出情况清、底数明。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分别与29个乡镇苏木及就业、团委、妇联、工会签订责任状,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实绩目标考核。三是完善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在县就业局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统筹协调、指导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工会、团委、乡企局成立了职业介绍所。29个乡镇苏木都成了劳务输出办公室,311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目标细化分解,层层明确责任,形成了由政府调控,劳动就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乡镇(苏木)、村具体实施的“打工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劳务输出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县来说,更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县有15万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潜力巨大。尽管受旱灾、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缓慢,但部分农牧民却不愿“背井离乡”,对土地过分依恋。为此,我县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大张县鼓的宣传,在县电视台、敖汉报开辟了劳务输出宣传专栏,劳动就业部门创办了就业信息,印发了上万本外出务工手册,各乡镇苏木利用电视插转台宣传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宣传打工致富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今年,县劳动就业部门还与广播电视部门共同制作推出了“组织领导、脱贫致富、在外创业、回乡发展、打工情景、问题探索”的劳务输出系列报道,逐步转变了农牧民“小富即安”、“宁愿在家受贫,不愿外出打工致富”的观念,全县上下营造了一种“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

三、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完善输出网络

一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县就业局组建二个中心,即组建“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输出输入地的劳务合作和信息传递;组建“维权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各乡镇苏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一名领导主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职专责。各行政村都明确了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代办点的工作,专门负责信息传递和调查统计工作。工会、团委和妇联等团体的中介组织都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宽输出渠道,增加输出总量,发挥了劳务输出主力军的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如民委、扶贫、工商、税务、统战、民政、科技、教育等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各乡镇站口和个人依法成立职业中介组织或创办劳务输出经济实体,扩大劳务输出组织范围,扩大与外地劳务输出组织的联系和合作。

三是建立驻外劳务联络站。今年,我县将在呼市、沈阳、大连、海拉尔、北京五个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联络处,联络处一方面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维护务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向县内反馈务工者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提供劳务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与基地直接达成输出协议或与外商洽谈招商项目,开展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筹备之中。我们还将在一些用人需求量较大的城市或用人单位设立信息联络点,聘请劳务信息员,形成内外呼应的信息网络,延伸信息触角。

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工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拓宽择业空间,增强其市场竞争就业能力,谋求长远发展。几年来,我们把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建立了市民族技校、市商校、县电大工作站、县教师进修校30多个培训基地,开设了纺织、印刷、建筑、缝纫、家政服务、保安、食品加工等20多个培训项目。基本形成了以县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各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苏木及基地企业网点为依托的培训网络,县委、县政府设立劳务输出培训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培训机构的培训补贴和农村特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困难家庭人员的培训费问题。在培训内容上,一是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二是开展技能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向企业输出合格人才。近几年来,全县各类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外出务工人员8万多人。培训后的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以诚信、勤劳、有技术、能吃苦在北京、大连、沈阳、呼市等大中城市树立起了“*劳务品牌”的良好形象。

五、建立基地,搞好协作

劳务输出基地具有输出人员集中、就业周期长、便于管理服务、合法权益有保障等显著特点,我们把开展劳务考察、开辟劳务基地、为全县提供输出岗位作为大事来抓,先后对北京、大连、天津、青海、沈阳、哈尔滨、呼市等3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劳务考察,与235个企业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达到了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的目的。在辽宁营口的华晨、青花两大耐火材料集团,每年都有1000余名*人在那里务工,有的整户迁到那里。在北京望京新城,活跃着一支以敖汉人为骨干力量的几千人的保安队伍,被当地居民誉为“望京守护神,居民好卫士”。在青海锡铁山铅锌矿有800多名敖汉外出务工人员,六、搞好服务,保障劳务输出健康发展

一是构筑信息网络,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我县先后在东北、华北、华南三大劳务协作区建立了500多个信息联网点,聘请1000余名信息联络员,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苏木、各中介组织也积极开展劳务信息交流活动,广泛收集劳务信息,近两年共收集各类用工信息近2000条,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万多个。

二是制定政策,调动农牧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对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入学入托、“两工”使用、土地承包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外出务工人员可在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下转让承包权;对乡镇苏木干部带领群众外出务工,其本人工资、奖金照发,晋职、晋级优先。

第三篇:平昌县劳务开发及扩大就业专题调研

平昌县劳务开发及扩大就业专题调研

平昌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劳务输出基地县。全县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农业大县必须发展工业,人口大县必须发展劳务产业的实践经验,2002年,县委、县政府针对我县实际,在县第十次党代会上确立了“食品工业、畜牧产业、劳务经济”三大立县产业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劳务产业已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为“全省劳务开发先进基地县”。但是我县劳务开发工作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劳务开发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现就我县“十一五”期间的劳务开发及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劳务开发现状及成效

1、劳动力资源现状:全县辖27个乡(镇)、461个村、64个居委会,总人口94.2万人,农业人口78.2万人,乡村劳动力41.8万人,耕地面积57.5万亩,人均0.73亩,在现有农业生产水平下,一个劳动力可耕种好4.5亩田地,全县共需农业劳动力12.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9万人,除去常年在外务工的16万人,尚有富余劳动力13万人需转移。全县每年初高中毕业生近2万人,其中有1万多人不能继续升学,将成为新生劳动力,这样我县富余劳动力将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达到18万余人。

2、劳务开发主要成效:

(1)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渠道。2003年全县共转移劳动力24.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20%、47.6%,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42.3%。2004年计划转移输出劳动力2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亿元,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2.7%。2005年计划转移输出劳动力2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

(2)劳务输出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观念更新与技术资金。一是更新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传统农业为农村老百姓带来了温饱,外出务工使农民走上了富裕,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农业当作“副业”来经营,把外出务工当作“主业”来运作。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农村普遍形成了“务工光荣、创业光荣”的发展意识和“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片、致富一方”的可喜局面。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方面大量务工人员的外出,大量土地的相对闲余,促进了土地流转,方便了有经营能力的业主承包经营,实施成片开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积攒的资金,回乡承包土地经营,种植优质果、苗,反哺农业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加速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务工人员回乡后,在乡镇或县城大规模修房造屋或购买住房、门面,扩大了小城镇规模,同时,地场镇或开办企业,或摆摊设点,成了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活跃了当地工商业。

(3)初步建立了县域劳务开发管理、服务体系。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产业领导小组,单独设立了县劳务产业办公室,抽调3人具体负责。27个乡镇除确立一名副职主抓劳务开发工作外,还落实了1-2名人员专抓劳务开发工作;各村(居委会)均设立了劳务开发服务站,由村文书负责办理具体业务。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部门密切配合的管理体系。同时,创办了2所市级、3所县级农民工培训基地和10余个民办培训机构,形成了以职教培训为主,社会办学为辅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1、劳务输出规模与剩余劳动力资源不相适应。一是劳动力成建制输出不够。现阶段农村90%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联系、介绍到外务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成建制规模输出比率较低,盲目性劳务流动比率较高。二是输出方向单一。受传统务

工择业观念影响,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条件、习俗影响,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务工的相对较少。三是海外市场拓展不力。由于用工信息少,劳动力资源网络不健全,务工者权益难以有效保障,海外巨大的劳务需求与县内的劳务优势尚未有效结合。

2、劳务人员素质与新的务工形势不相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转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程度占43%,初中文化程度占3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1.7%,文化素质不仅与东、中部地区有较大差距,而且还低于西部地区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二是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全县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占全县劳动力的1.3%,占外出务工者的3%,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的更少。三是法律、道德、综合素质较低。绝大部分务工者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能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甚至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3、相对滞后的服务体系与日趋状大的劳务产业不相适应。随着我县劳务人员的增多,劳务产业的壮大,对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务信息闭塞,劳务人员的组织方式单一,劳动保障体系、司法救助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民工遇各种困难,难以得到有效的帮扶和救助。

三、“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推进“三个转变”为动力,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中心,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规模化、有序化转移为基本途径,以创新制度、强化服务为保障,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做大做强劳务产业,推动劳务开发工作向有序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2006年-2010年,共培训劳动力50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35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使现已转移和输出的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系统的培训,掌握1至2种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到2010年全县当年转移输出城乡劳动力达到32万人(次),其中向国外输出3000人以上,当年劳务收入达到15亿元,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力争达到40%以上。

五、对策与措施

1、深化认识,强化领导。

(1)加强宣传。劳务开发工作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各级、各部门要把宣传劳动力转移、创业摆在重要位置,要通过电视、广播、专栏、宣传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全县人民充分认识劳务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发展劳务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战略意义,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人才意识和品牌意识,要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一种务工光荣、创业光荣的氛围,使全社会积极关心、支持和参与劳务开发。

(2)强化领导。各级党政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劳务开发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县、乡、村劳务开发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劳务开发工作有人管,具体事务有人抓,切实把培训、输出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相关责任人。

(3)严格考核。县委、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签订劳务开发目标责任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考核,对劳务开发目标任务完成好的乡镇和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和支持、配合不力的相关部门,县委、政府将追究其主要领导的责任。

2、强化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

(1)创新培训机制。坚持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以民办职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和扶持县内各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领办或创办各类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抓好劳务培训基地建设,争取2-3年建成1-2所省级劳务培育基地,2-3所市级劳务培训基地,5-8所县级劳务培训基地,逐步构建以职中培训为中心,社会培训为补充的劳务培训网络,从师资、设施、制度上逐步规范完善。要继续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主动与省内外职业培训院校和用工企业联姻,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或委托培训”,打造培训-就业产业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劳务培训。要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组织全县初、高中毕业生在毕业前集中进行1-2周的引导性培训和必要的技能培训,在有条件的农村中学积极探索2+1(2年国民教育,1年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模式,或将部分普通中学成建制地转为职业学校,各类职业学校要开设职业指导的必修课程。

(2)加大培训投入。要创新投入机制,坚持政府补助与农民个人分担相结合,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县财政要逐年增加培训投入,并捆绑使用各种项目资金。各种劳务培训专项资金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由财政局和劳务办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培训教材、教学仪器、教师补助和困难学员食宿补助。要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加大对培训人员的资助力度,贫困人员参训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或实行培训费、食宿费全免。对农民工的培训补贴采取现金或培训券等形式进行直补,并坚持公开透明,实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培训经费可以作为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

(3)注重培训实效。要坚持

“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和“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衔接,抓好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做到县级培训与乡级培训、职业技术培训与普通中学教育、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培训与技能鉴定、培训与就业“七结合”。培训对象上以青壮年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为主,培训内容上要以职业技能、政策、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等为重点,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注重培训的实效性。要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鼓励经过定向或各种适应性转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可以获得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借鉴定之名向农民乱收费。

(4)打造劳务品牌。劳动力就业竞争的实质是劳动力技能和劳务品牌的竞争。要在培训中引入品牌的理念,依托谭鱼头投资有限公司、四川蓉昌服饰公司、四川路桥集团公司、重庆光彩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大公司、大企业,着力打造家政、川厨、建筑、缝纫四大劳务品牌,同时注重计算机、电子、制鞋、机械、驾驶等技能培训。要加强农村劳务人才的形象包装和宣传推介,努力提高劳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拓宽输出渠道,加快转移步伐

(1)加大外输力度。劳务输出是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必须坚持以市场需要为输出方向,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既要抓好国内劳务市场开发,又要抓好国际劳务市场开发。在输出方式上坚持多种渠道结合、多元并举,以多输促增收、促致富。一是依托劳务基地往外输。利用东南沿海服装和玩具劳务基地、北方建筑和煤矿开采劳务基地、西北综合劳务基地、东北劳务基地、四川和重庆餐饮服务劳务基地以及日本、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海外劳务基地往外输;二是依托政府引导往外送。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定向输出、市场动作”的办法,搭建劳务平台,组织劳务洽谈,搞好劳务推介,开展对外劳务输出;三是依托中介组织往外

转。依托劳务办、阳光办、农民工培训机构、县妇联、劳动就业部门及其它民间组织建立和发展中介组织,扩大对外输出;四是依靠务工能人往外领。要发挥务工能人的引带作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采取亲连亲、戚连戚、邻帮邻等方式,拓宽帮带式的群众性输出渠道;五是依靠域外人员往外招。要与县外知名“家乡人”广泛联系,动员和鼓励这些在外工作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条件和外界关系,为家乡发展劳务经济做贡献。同时要加强对外联系,拓宽国际劳务输出渠道,尽快创建外派劳务输出基地县,以获取较大的海外劳务输出份额。

(2)加快就地转移。要积极抓好富余劳动力向县内的转移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内部载体。重点发展以生猪、肉牛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以优质粮油、蔬菜基地建设为主的种植业,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二是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农产品加工、流通、餐饮、娱乐等各种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拓展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量。小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纽带,是工与农、城与乡的交汇点和结合部,要把小城镇建设摆在“大战略”的位置,利用其聚集功能和传导城乡辐射的功能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培育城镇产业,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

4、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回乡创业

(1)落实优惠政策。对民工回乡创业要落实好“6不限制”和“5优先”政策。“6不限制”是:不限制发展规模;不限制经营范围;不限制经营方式;不限制注册资金;不限制企业体制;不限制注册地点。“5优先”是:优先登记、发证;优先解决土地、场所;优先提供水、电、通讯和市场设施;优先解决贷款;优先解决子女就业、入学。同时要将回引人员创办的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扶持范围,享受下岗人员创办人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

(2)加强对回乡创业的指导与管理。搞好项目储备,鼓励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将务工人员作为招商引资项目,鼓励其投资创业。对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可技术入股地方企业,促进双方发展;对具备先进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可高薪聘入地方企业加强民营企业发展。同时鼓励务工人员作为中介带动外商来投资。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一条街”、“回乡创业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开发,发挥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3)营造良好的回乡创业社会环境。要加大对回乡创业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对回乡创业的有功之臣和“创业之星”进行表彰和奖励。要建立健全外出民工特别是其中的拔尖人才档案,掌握他(她)们的发展现状,给予必要的经常性的关心支持;要与外出民工建立切实可行的联系渠道和方式,经常听取他(她)们的呼声、要求和建议;把本地的发展规划、引资引智的优惠政策、措施,招商引资项目等信息及家乡的变化、投资环境及时传递给外出民工,增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吸引力。

5、完善服务体系,保障合法权益

(1)强化信息、政策服务。将劳务信息网延伸到乡(镇)村,逐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聘请外出务工能人担任信息“联络员”,或以省、市、县驻外联络机构为依托,在劳务输出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或“服务站”,零距离对民工提供综合服务。要建立健全土地的集中与流转机制,培育土地市场,使农村劳动力不被土地所束缚,劳动力转移更具自主性、灵活性。要清理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性规定,取消不合理收费,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要深入开展“帮困扶贫”活动,实行领导挂包负责,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切实解决好土地承包、子女入学、老人赡养等实际问题。

(2)建立农民工维权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平昌办事处”及各乡镇“代办点”和“平昌民工司法救助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要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纠纷、工资拖欠、工伤事故等各类案件,严肃查处对农民工的侵权行为,确保我县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积极提供保险服务和伤残救助,保险部门在搞好人身意外伤残保险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集医疗、失业、养老等为一体的“保险套餐”,并探索建立民工务工风险救助机制。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开展担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切实解决农民工外出的资金困难。同时,要努力探索和建立农民工家庭生活困难救助基金,由县财政每年注入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民工因伤残或死亡所造成的家庭生活困难的救助。

第四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经济调查报告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经济调查报告

——来自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的调研

吴 斌

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差,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务有效输出,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货币收入的重要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近期来看,发展劳务经济可以迅速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现金收入,是实现农民纯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的有效途经;从长远来看,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将有力地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城镇化进程。所以客观地分析和研究贫困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务经济现状,巩固取得的经验,找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家统计局龙山农调队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本文通过对湖南省贫困地区湘西龙山县的调查,进行如下探究,以供参考。

一、龙山县劳动力转移及劳务经济现状与特点。

龙山县位于湘西北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一个老、少、穷的山区农业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项目重点扶持县之一。2005年末全县农业人口为47.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为26.7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56.44%。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占67.94%、8.95%、14.14%。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非农产业的发展,龙山县农村劳动力正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尤其是以农民外出打务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此而孕育出的劳务经济急剧增大,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实惠,加快了脱贫进程。据统计,2005年里该县已有9.5万个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出劳务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达到了35.58%,其中外出到省外务工的劳动力达8.4万人。由此可见龙山县以劳务输出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且通过对该县石牌镇桂塘村等10个乡(镇)的15个村民小组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一季度里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达265人,比2005年末增加32人,增长13.73%,农民外出打工呈进一步增加趋势。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龙山县外出劳务总收入达3.5亿,相当于该县当年GDP的20.83%;对当年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3.93%。十多年来龙山县在农村劳务输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积累到了一些成功经验,探索出了多条有效途经,其具体表现在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先出带后出的模式。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相对封闭,普遍存在恋家、恋乡情绪,信奉“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的古训,对于外出打工抱有较多的顾虑,实行先出带后出的方式,利用已经外出务工,在外站稳脚跟,并取得成功的“打工仔”的示范作用,能够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从而有效的带动本地区的劳务输出。据对龙山县的调查,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当时该县外出务工的农民还不到5000人,外出地点也仅仅局限在广东个别地区,这批最早南下广东打工者,绝大多数是青年农民,他们抱着走出去、闯一闯的想法,通过几年的“淘金”,在外站住了脚跟,并取得成功;在这批“打工仔”的示范作用下,92年起该县外出务工的农民成倍增加,并在一些年份里多次形成南下“打工潮”,发展到现在有近9.5万农民外出务工的规模;其劳务收入也快速剧增,从90年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不足300万元,2005年达到了3.5个亿,平均每年以37.34%的速度递增。农民外出务工地点也分布很广,目前全国各省市都有,但以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为主。

(二)老乡带老乡模式。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农民外出务工往往以自发的形式为主。通过在外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老乡带动模式,能有效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老乡之间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三缘”关系,即血缘、地缘和人缘,它对于农民外出务工影响很大,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均是通过老乡的介绍,然后到外面而去务工的。93年以后全国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民纷纷南下打工,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过剩。特别的进入九十年代末期,农民外出找工求职越来越难,一些外出农民因找不到工作不得不返回,因此通过老乡之间的介绍,和通过在外务工的老乡及时了解外地对劳务的需求信息,然后外出务工的模式就客观的产生了。这种老乡带老乡的模式减少了山区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为贫困地区农民外出务工抓收入奠定了稳定的基础。据对龙山县的调查,目前在贫困山区劳务输出过程中,通过老乡带老乡这种形式外出务工的现象时下越来越多。如该县洗车河镇人李英铭,其大学毕业后曾在广州一大型企业工作,现任温州哈彬鞋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几年来,他帮助家乡输出劳动力5000余人。又如该县桶车乡大塘村,每年春节期间都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回来,或通过电话为当地或附近的乡、镇农民带来和传递外面劳务需求信息,并直接介绍和带走大批农民外出务工。

(三)能人带动模式。“打工能人”掌握了一定的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它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劳务输出的带动作用,他们有的在外地创业吸引大批的务工农民外出,有的回乡创办“回流型”企业带动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例如龙山县洛塔乡杉树村的向德辉,14年前由劳动部门资助2万元铺底资金下广东承包垃圾场,经过10多年的创业,现拥有上千万元,号称“垃圾大王”,带动全县2000多人在广东从事环卫工作,成为该县发展劳务经济的一大亮点。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劳务经济发展。

(四)基地推进模式。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构筑相对稳定的劳务基地,发挥基地对劳动力资源批量需求的优势,开展订单式劳务输出,形成劳务输出的优质机制和长效机制,是贫困地区实现劳务输出的必由之路。龙山县把广东省作为劳务输出重点,通过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开展优质服务,打造龙山品牌,赢得了较高的劳务市场美誉度,被深圳市劳动局确定为“深圳市劳动局劳务输出扶贫基地”,先后与深圳市南山区环卫局、广东步步高有限责任公司、天马电子集团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长期劳务合作协议,拿到了长效订单。劳务基地每年提供的劳务订单达5000人以上。探索出了一条使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稳定而又规范的发展路子。

(五)、政策促动模式。围绕劳务经济的发展,制定和出台一些富有成效的政策,如龙山县开设外出务工“绿色通道”,劳动、计生、公安等部门集中在县政务公开服务中心或劳动力市场设立办证服务窗口,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为劳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本县劳务输出。

二、贫困山区劳务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劳务经济的壮大,必须依赖劳动力的转移,所以能否实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农村劳务经济中的核心问题。然而据调查,时下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面临着以下四个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劳务经济的发展。

一是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力逐渐减弱。贫困地区大多属山区,据对龙山县的调查,山区农民耕地面积少,人均不足0.7亩;加之随着退耕还林实施,农民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会减少,因此种田、种土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将不断减少,会剩余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调查推算,目前,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比例达到了58%。然而这些剩余劳动力中有57%的人反映就业无门路。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贫困地区农村乡、镇企业少,即是有也效益差,这样作为农村劳动力就业主渠道的乡、镇企业,其吸纳劳动力能力不强,不能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和增收机会。如仅对龙山县石羔、红岩等五个乡镇的调查,1988年这些乡镇有企业37个,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但是到2005年末,实际上只剩下10个,从业人员不足200人。十多年来乡镇企业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是年年减少,每况愈下。由于乡镇企业急聚萎缩,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在本地实现转移。山区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力减弱还表现在,从县域经济返回农业的劳动力正逐步增多。近几年里,不少农民进县城做工,尤其是龙山县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县城的扩容、公路的升级改造、百村通路、水库的维修等等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不少机会,同时也给农民从县域里带来了不斐的收入,但是随着这些项目的完成,农民又陆续地返回本村,从事农业生产。据对龙山县十个村的抽样调查发现,2004年县域经济吸纳的劳动力返回农业的人数占全部返回农业劳动力的64.3%,比上年上升了16.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使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离土离乡”的农民逐年增多。这一转变不仅催生了贫困山区农村每年春节后波澜壮阔的外出打工潮,同时也给贫困山区交通运输,社会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也增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

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难以适应外地劳务市场的需求,转移受阻显现。随着劳务市场的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劳务需求方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样给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尤其是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据对龙山县的调查发现,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普遍素质较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4.33%,初中的占59.46%、高中的占10.81%,而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4%;且90%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由于绝大多数外出打工者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因此客观上就受到了劳务市场需求的限制,使得其就业空间十分狭小。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只得局限在一些技能要求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行业谋职,干一些脏、苦、累的体力活,工资水平低下,只能勉强糊生活,经常是找不到工作做,外出后不得不又返回乡村。这样不仅没有带来收入增加,而且来回折腾还花费不少。通过对贫困山区龙山县的25名外出务工农民返回者的调查发现,其中80%的属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45%的返回者反映,外出打工不但没有找到收入,反而亏了不少路费,“倒蚀一把米”。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陷入了窘境,严重制约着劳务经济的发展。

三是思想观念守旧,部分地方领导重视不够。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了,部分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温饱即安,不思进取,宁可在家苦熬也不愿到外地去挣钱的现象。如通过对龙山县百户农民家庭中的245个劳动力的调查发现,其中有8%的人仍不愿意出门找事做,他们认为外出打工虽然能挣到钱,但是生活极不稳定,东奔西走,十分辛苦,还不如在家里呆着。加之有少数地方的领导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认识不够,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领导,没有把劳务经济当作一项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去抓,以致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的困难局面。

四是部分地方出现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据调查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其中25岁以下的占57.89%,26-35岁占29.73%。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山区贫困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现象十分普遍;这些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把田土留给家里老人种,结果导致发展家庭农业生产经济的劳力严重不足,给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通过对龙山县龙嘴、新寨、水坝、桂英等部分贫困村的调查发现,1998年以来其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到了一半以上,由于这些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家里只剩下老、弱者,在一些年份里就一度出现过承包田、土无人种,不得不撂荒的现象。如该县石牌乡桂英村四组,全组200来人,劳动力65人,然而目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只有14人,外出务工者达51人,高占78.46%;凸显出了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

三、对贫困地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发展劳务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减少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从而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之一: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要扶植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从我国东部地区一些发达县、市的成功经验来看,县域经济已成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县域经济发展得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劳务经济,进而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与速度。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减弱。一方面是由于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严重缩萎所致;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县域和乡镇本身的吸纳能力不强,如龙山县近几年来新建镇5个,县城大规模扩容,然而这些都并没有能有效地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反而是由于在新建扩容时,征用了一部分农民的耕地,导致出现了失地农民无业现象增多。这些新建的镇仅仅只是将“乡”字改为“镇”字换一块牌子而已,名不副其实。

对此建议在发展劳务经济上,除做好农民外出劳务工作外,应大力发展县域二、三产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力向本地二、三产业转移,为长期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向开辟新的广阔空间和途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一是要加快农村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农村民营企业要给予大力扶持,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尤其是要突出扶持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有了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各行各业才会有发展的支撑点,产业链才会有源头,才能大量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劳务经济步入稳定的发展轨道。二是要制订鼓励政策,营造宽松环境,支持和鼓励农民经营和发展二、三产业,据贫困地区农民反映:时下办企业、开工厂不但贷款十分困难,而且收费部门和项目也十分繁多,因此他们要求必须从政策上予以倾斜。

建议之二: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升级,这一制约将更为明显。据调查57%的外出务工者深感外出劳务的主要困难是没文化、没技术,从而难找工作。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上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这项工作。一是要着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外地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专业技能,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造成就一代新型农民。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务经济得到快速稳步的发展。

建议之三:建立完善城乡沟通的劳务市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和政府调整。要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构造政府和社会多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的服务网络。要掌握准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加强纵向、横向劳务信息交流,以较高完善的服务努力降低农民外出务工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就业,推进劳务经济发展。要实施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促进农民外出打工有序的进行;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流转,使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避免因劳动力外出而出现田、土撂荒现象的再度出现。使劳务经济和农业经济获得协调发展。

工作单位:湖南省龙山县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

第五篇: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模版]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空虚十分严重,库区蓄水又淹没了大量良田沃土,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无法解决就业,这已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合理有序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开发,是解决库区“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共**委第十一届八次全委会适时做出了把劳务经济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的决定,提出把劳动力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把劳务作为经济工作来抓,这是非常正确而及时的决定,为了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笔者想就发展劳务经济谈点个人粗浅看法。

关健词:劳动力 转移开发 现状 对策

一、我县劳务经济现状

我县共59.7万人,其中60%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约35万。目前,劳务输出9.7万人,县内劳动力存量25.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尚有近10万人。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同时,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也很大。

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基础条件

1、培训网络初步建立。我县现有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的学校有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农业技术广播学校、技工学校、中等师范、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分校各1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6所。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主要由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农业技术广播学校两家单位承担,其余各培训单位主要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一些专业培训和短期培训。同时,为充分利用义务教育资源,在全县26个乡开办“日校办夜校”,17所乡镇中学开展“绿证教育”,全县基本形成了“三教”统筹、农科教相结合的格局。

2、劳务培训成效显著。“十五”期全县共开展劳动力培训65000人次,其中移民技能培训12594人次,培训的质和量都有所提高。一是培训的专业来向多样化发展。从XX年培训专业来看,全年完成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3664人,其中计算机913人,电子电器137人,驾驶52人,营销与服务1309人,餐饮旅游654人,果蔬储运技术200人,会计210人,沼气建筑31人,农机修理48人,家政服务110人。二是培训合格率和输出率逐年提高,全县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各乡镇农校、初级中学为依托的53个劳动转移固定培训输出点,近两年培训成绩突出,XX年输出培训2658人,合格2258人,XX年输出培训3500人,合格3400人。两年共向外地输出培训合格人员3915人,占全县劳动力输出总量的64.6%。三是培训工作与产业发展衔接更紧密。近两年培训合格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1358人,占27%。同时在 17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中开展了《现代农业基础知识》、《种养植业技术知识》、《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绿证”教育,培养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造就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管理者,使他们成为农村新的科技力量。

3、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不断加强。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为了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我县成立了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内,并成立了劳务输出协会,到XX年底共发展个人会员、单位会员约50多个。劳务输出协会向下延伸到村、组、农户,具体抓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定期发布全国各地的务工信息,全方位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推进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有组织转移。二是有序输出发展快速。近几年,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基本常年保持在近10万人左右,其中有序输出的人员占总量的比例快速增长,XX年,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出4000余人,其中定向培训输出3070人,组织现场招聘会有序输出600人,职业学校与外地企业对接输出40名。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过去五年,我县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地区,特别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地区发达地区转移。对解决农村人口就业,促进农村脱贫致富,改变农村落后的思想和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 济发展。但是,要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也受到很多因素制约,主要包括:

1、转移规模小,层次低,农村富余劳动力仍然较多

全县近20万富余劳动力,每年输出转移不足10万人。而且现已外出转移人员中,知识结构单一,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技能水平低,在转移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多从事“苦累脏差低”工种,主要向手工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业等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业转移,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度竞争,从而造成转移劳动力队伍的庞大与可供选择就业空间相对狭窄这一矛盾。尚未转移出去的富余劳动力,致富增收十分困难,特别是城镇和农村移民,为三峡工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为难以就业生计十分困难,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解决这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致富,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的难点所在。

2、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受基础条件和人员经费等多方面影响,我县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输出的组织领导还比较欠缺,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现在一是机构人员力量薄弱,政府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的工作力度不够。现有外出务工人员中,政府有序组织培训转移的尚不足5%,输出转移以自发外出转 移居多,主要是“传帮带”式的联络外出转移和“家族式”的转移,组织有序组织的培训和输出也主要依靠培训机构和少量的社会公共中介机构自发组织,各乡镇虽然成立了劳动保障所,但多数未能正常开展工作,存在着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经费的问题。二是中介和信息服务尚不完善,务工信息渠道狭窄,就业成本高。农民工进城就业或跨区域转移几乎全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劳动力管理部门对外开拓劳务基地、搜集用工信息的力度不够大,缺乏区县、乡镇、村的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不畅、工作脱节,影响了劳务收入的提高、权益的维护和输出的稳定性,也增加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成本。

3、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培训规模受限

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实现转移的可能性越大。我县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低下,由于教育相对落后,“十五”期末,全县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更低。目前,承担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几个主要机构,由于受移民迁建影响,硬件设施欠缺,培训容量十分有限,每年受训对象仅占劳动力总量的1.5%。同时由于农民收入低,县内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没有经济能力到定点培训机构来参加培训。

4、县域经济落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

**县地处边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在全市排位靠后,人均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市平均水平的35 %,特别是库区蓄水后,产业空虚问题严重,全县工业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8.7%,工业总产值在XX40个区县中排列末位,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15%。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仅8户,无一户中型及以上企业和小型骨干企业,现有企业基本集中在煤碳等资源采掘业和电力行业。工业发展的极度滞后,决定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十分狭小。近两年,移民迁建、城市道路及港口等公用事业,特别是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建设,也解决了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个体民营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作用也逐渐增大,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总体上有所增加,但是这些就地转移具有明显的兼职性、季节性,大多数就地转移的劳动力“经商不弃耕、离业不出乡”,农忙务农、农闲从事其他各种非农职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地少人多的矛盾。

5、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增加,挤压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据调查,全县移民迁建企业关破失业人员1.43万人,其中有近万人就业十分困难,全县纳入城镇低保的有1.8万人。随着53户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关破,还会增加9000余名新的失业人员。同时在移民迁建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进镇农村移民和占地移民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困难。一方面,随着 移民迁建关破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下岗职工增加,过去在城镇中无人愿干的“粗、重、脏、累、差”工作及第三产业,尚不能满足下岗职工就业需要。今后新建企业的招工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主要来自各种岗位自然更替的人员和社会上的下岗职工。从而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进入空间。另一方面,同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偏低而城市就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一般较高。因此,城镇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相对缩小。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初步思考

县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确了发展劳务经济的工作目标,即到XX年,全县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15万人左右,劳务经济增加群众收入9亿元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动力,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为原则,以有效开发、利用、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中心,以内转、外输、回引为基本转移途径,加强劳务培训,拓展劳务空间,扩大输出规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提高认识,强化宣传,切实加强劳动力转移开发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劳动力转移开发,有利于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共发展,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十一五”期,必面切实加强领导,齐抓共管,落实专职人员专司其职、落实工作经费专款专用,要像抓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一样,抓好劳动力的转移;像抓农业结构调整一样,千方百计地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要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量化考核,搞好检查督促,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进一步搞好劳动力转移,要从抓宣传教育入手,引导农民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走出土地创大业,跳出农村谋发展。针对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恋土恋家,转移有所顾虑、“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作用,采取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典型,宣讲劳动力转移成功的先进个人事迹,为农民转移提供良好的借鉴经验,增强他们转移的信心,鼓舞农民转移的热情,使农村干部群众锁定转移劳动力、快步奔小康的目标。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外出就业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没 有专门技能,不适应城镇经济发展和加工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必须下大力气,把培训作为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各级农业部门要抓紧制定规划,积极推进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其素质和就业能力。

一是加快县城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步伐,使城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继续努力推进“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到XX年,完成“县职业教育中心”主要建设项目,同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发挥其规模办学效益,到XX年,将该校创建成为市示范职业教育学校;到2020年,将该校建成为专科层次的服务于三峡库区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整体搬迁技工学校,扩大教学规模和教学场地,增加设备设施,开办实习工厂,建立劳务培训基地,使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轨,让技能培训与市场就业挂钩。加强对劳务市场进行预测和前瞻性分析,与用人单位联手举办长中短各类培训班,提高劳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是合理规划和调整全县职业学校布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努力改变我县农村职教资源匮乏的局面。选择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立的“三个次中心”和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的镇实行普职融通教育新模式,调整办学结构,将以上三所学校扩建成为融初中、职高教育于一体的中等职业学校,服务于其邻近乡镇。并在乡镇建立劳务培训网点,引进竞争 机制,由培训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送观念、送技能、送信息、送服务下乡活动,将劳务培训延伸到乡镇和农村,减轻农民负担,因地制宜施教,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技能,学科学文化知识。同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办好“17所绿色学校”,构建学生升学和就业的“绿色通道”;以“41所成人农校”建设为载体,加强与当地企业、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模块式”技术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是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富余劳动力转业培训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要帮助外出就业的富余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务工经商、投资创业以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熟悉《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教育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建设城市、爱护城市、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要积极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按照有关规定以及输入地的岗位要求,经过定向或各种适应性转业培训的劳动力,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发放 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劳务输出是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手段。要加大劳动力转移组织力度,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加强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合作与交流,建立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化程度。

一是在广州、上海、XX三市建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形成辐射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渤海湾地区的劳务输出覆盖网,广泛收集劳务信息,建立劳务输出平台,开辟劳务对接专线,对务工人员进行跟踪管理与服务,实现无序向有序,粗放型向规范型转换。

二是在县城建设劳务输出服务中心。新建劳务输出服务大厅、职业介绍中心及劳务输出信息发布中心,开通广州、上海、XX三地“远程见工”网络系统,使务工人员在信息大厅即可了解到全国各地的用工信息,使用人单位与劳务人员直接在网上见面、录取。

三是建立完善劳动力信息档案。按照现有劳动力总量、性别、年龄、文化技能状况,建立完善的个人档案,乡镇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平台和劳务人员信息数据库,村级建立劳务信息发布点和劳务人员信息名册。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掌握已输出的劳动力数量、输出去向、从事劳务工种、劳务收入等基本情况。对潜在劳动力要分类建立基础档案,准确掌握输出数量、输出意向、就业技能,就转移输出提供可靠数据。

四是联络一批用工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巩固市内、县内的劳动力转移基本市场,通过联络各地的用工企业、集团,在劳动力的培训、转移上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好劳务输出窗口,树立有巫山特色的劳务品牌。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输出。

五是进一步推动劳务输出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各项服务职能。要进一步加快劳务输出协会的发展壮大,向下延伸至乡、村、社,要将劳务输出协会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综合性的团体。充分发挥协会职能作用,搞好剩余劳动力培训的组织服务、对外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服务、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法律援助服务、回乡创业人员的投资可行性分析及相关服务。

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拓展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

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拓展农业内部对富余劳动力的消化能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优化布局,突出发展烤烟、畜牧、蚕桑、林果、特色种植业五大农业重点产业,逐步扩大这五大特色产业的规模,提升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和内在质量,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上档升级。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生产由粗犷性向精细、加工业转型,实现农村劳动力产业内部转移。

二是加速培育壮大特色工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十一五”时期,要立足于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突出“四矿两电一园”发展重点,不断发展资源开采加工业,努力提升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围绕年产煤300万吨目标,引进实力企业兴办大矿,实现煤炭产业安全、有序、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组合搬迁城区污染水泥企业,尽快开工建设年产30万吨水泥易地技改搬迁项目;积极推进桃花铁矿开项目前期工作,创造条件,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桃花铁矿。着力水电、火电开发,争取国家和市级重大项目支持,初步形成全县水、火两电并举的电力发展格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约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游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资源转换型企业,使工业园区在提高工业经济的比重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展劳动力就业领域。要抓住主城区“退二进三”和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结合县情、乡情,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或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项目落户;按照“八四四十百千”的总体工作安排,拓宽准入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工作措施,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扶植发展中小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乡、村集体经济结构。

加快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以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要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新型小城镇,加快城镇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要逐步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一主二副三次四点”城镇体系。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作支撑,强化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对进城镇农民实行一视同仁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与思想观念培训,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融入城镇现代生活方式,加速推进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方梯次转移。

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法规,构建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机制

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形成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就业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完善流转制度,实现土地的有偿转让。要切实保障外出农村劳动力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转包、租赁、互换或其他方式流转的权力和利益,对损害外出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权 和收益权的行为,要及时查处和纠正。尽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拆除城乡壁垒,将城镇有稳定职业的农民转为城镇户口,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问题,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积极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精神,继续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各种乱收费。劳动力输出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税费政策,除在规定承担的有关费用外,不得向外出劳动力加收其他任何费用。积极为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集中力量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

下载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扩大劳务合同(通用格式)

    建筑工程扩大劳务合同书 甲方: 乙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它法律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劳务分包事项......

    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作风建设年活动调研报告 丰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铭德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要害是加快发展农......

    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劳务输出是通过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

    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劳务输出是通过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

    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程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使我国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

    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精选)

    劳务输出是通过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

    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劳务输出是通过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

    商都县劳务经济及就业工作进展情况2

    商都县劳务经济及就业工作进展情况一、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截止目前,我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65人,完成市局下达任务的7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85人,完成市局下达我县任务的70%,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