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跨越发

时间:2019-05-12 22:3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跨越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跨越发》。

第一篇: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跨越发

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跨越发展

劳务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转移就业而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全省劳务经济最发达市之一为目标,始终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加快小康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全市劳务输出71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人,劳务总收入43亿元。劳务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GDP324.2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2000年至2003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口31万人,其中通过劳务转移就业24万人,占77%,劳务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就业最主要的渠道;2002年全市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32.7亿元,人均859元,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此外,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促进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

一、我市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1、劳务输出型经济生机勃勃。与过去相比,我市劳务输出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明显提升,呈现出常年型、劳技型、簇群型和组织型的特点。据统计,全市季节性、临时性务工人员比重逐年下降,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70%。劳务人员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有7万多人,占12%,大多数人具有一技之长,许多打工者由劳工型转变为劳技型。安仁县牌楼乡农民有800多人在广州从事玻璃工艺生产,其中有100多名进入白领阶层,年收入均在10万以上。劳务人员80%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依地域和行业呈簇群发展之势,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嘉禾县在东莞务工人员7万多人,在当地的货运市场、轮胎市场、废品回收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去年全市新增输出人员有1/3以上是由劳动部门或相关机构组织输出的。

2、“回流”创业型经济迅速扩张。近几年来,与“打工潮”交相辉映的是“创业潮”的兴起。全市返乡创业人员已达5万余人,创办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00多个,创造就业岗位3万多个。嘉禾县是全国21个返乡创业试点县之一,该县把引导劳务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建设经济强县的重头戏来抓,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企业9800多家,年产值9.8亿元,占全县GDP的一半。省人大代表、返乡创业人员周秀娟创办的嘉禾顺利锻压工具有限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流动资金380万元,去年实现产值1400万元,税金20多万元,安置就业人员300多人。

3、国际劳务出口迈出实质性步伐。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拓展国外劳务市场。2003年累计向境外出口劳务790余人,劳务收入180万美元。郴电国际、郴建集团、郴工集团等企业和嘉禾、临武县积极组织劳务出口,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年3月,郴电国际一次性出口技术劳务15人,工期6个月,承担印度乌鲁米电站安装工程,合同总金额160万美元,标志着我市水电系统技术劳务出口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郴建集团与南非谢氏集团合资兴建高档住宅、与青岛南非办事处合资兴办中国商品大型超市等项目也已运作动工,带动劳务出口10多人。

二、我市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是摆正位子。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意见》,将发展劳务经济列入全市年度综合考核事项,设立了“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充分就业目标管理奖”,在全市开展创建“劳务经济最发达县(市、区)”和“就业最充分社区(乡镇)”活动,为我市劳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疏通路子。我们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的带动作用和社会各方面协同配合的作用,为扩大劳务输出疏通了三条绿色通道。首先,政府引导输出。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党政负责同志挂帅的劳务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在劳务人员比较集中的东莞、深圳、广州、江门、清远等地区,设立了专门的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市政府驻东莞办事处现有工作人员7人,他们为在东莞的45万郴州藉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就业信息、劳务纠纷调解以及返乡交通等服务,被誉为“打工仔的娘家”。嘉禾、临武县还在东莞设立了流动人口党委、党支部。春节前后,许多地方专门组织车辆去务工地接送劳务人员,并通过联谊会、恳谈会和登门走访等形式慰问劳务输出人员,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其次,中介服务输出。市劳动力市场、市人才交流中心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了劳务信息计算机网络和人才资源库。同时,与广东、深圳等省市的10多个县市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劳动就业信息网,准确及时地传递各种劳务信息。再次,教育培训输出。完善了以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郴州技术学院、湘南技校为龙头,各类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为主体,县(市、区)就业培训基地为骨架的就业培训网络,建立了涉外劳务培训基地。全市各类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机构共48家,年均毕业学生和培训人数3万人。各学校和培训机构加强与输入地用人单位联络,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并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等形式培训高素质劳务人员。近几年,我市每年通过正规培训输出的人数都在2万人以上,成为扩大劳务输出的重要渠道。

三是搭建台子。我们积极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全市共规划各类返乡创业园、创业一条街近50多个(条)。通过落实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创业经济迅速成为我市劳务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嘉禾县投入财政启动资金近400万元,着力建好坦塘、城南、塘水、鸭婆山、车头等五大返乡创业龙头基地,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入园创业。其中鸭婆山返乡创业园从去年6月至今,已落户创业型企业8家,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

三、我市发展劳务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呈加速发展之势,劳务经济正面临新的发展契机。我市劳务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其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掘,特别是还存在组织机制不完善、信息机制不通畅、服务机制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解决发展劳务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尽快使劳务经济总体水平跃居全省最前列。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劳务输出年均递增5万人,累计达到90万人,劳务总收入突破75亿元;回流创业人员年均增加0.5万人,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创业型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出口劳务年均增加10%,劳务总收入突破1000万美元。

1、不断深化思想认识,严格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劳务经济的重大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真正把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新的富民工程和新的支柱产业来抓。切实加强对劳务经济的领导。各级劳务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定期研究劳务经济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处理各种问题;各有关部门特别是经济职能部门、政法部门、教育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政府宏观引导,部门全力支持的工作大格局;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参与,共同支持劳务经济工作。要切实加大对劳务经济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措施,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发展劳务经济的典型和先进经验,宣传回流创业的先进典型,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劳务经济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大氛围和大气候。要严格对发展劳务经济工作的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把发展劳务经济的绩效作为考核评价相关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2、健全网络体系,提高输出水平。要在认真总结和推广劳务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主脱贫”经验的同时,努力构造劳务输出的组织依托,全力打造郴州劳务品牌,形成劳务输出产业化新局面。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要建立健全由市政府牵头,部门和县(市、区)、乡镇政府具体实施,中介机构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劳务输出产业链条;成立以市劳动力市场为龙头,各县(市、区)劳动力市场,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为成员的劳务输出企业——劳务经济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推动劳务输出上水平、上层次、上规模。二是要加强劳务协作,健全信息网络。尽快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上下联通、覆盖面广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把各种劳务信息传输到基层和农户。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输出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要输送各类打工人员。在进一步巩固扩大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输出劳务的同时,积极开拓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及西部劳务市场。加强与境外、国外相关城市和企业的联系,重点开拓东南亚、中东、南非市场,不断扩大劳务出口规模。三是要加强基础建设,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网。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并在初、高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尽快使新一代劳动者文化程度和求职本领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技校的教育培训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定向和储备性培训,提高学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升务工层次,增加劳务收入。要积极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劳动用工制度,制定岗位培训标准,使各类岗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健全保障网络。及时调整服务重点,扩大服务范围,对劳务人员实行全方位一体化服务。要推广市政府驻东莞办事处的做法,在各驻外办事处增设劳务输出职能科室或人力资源开发联络处,同时要在其他郴州籍打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专设劳务办事机构,为打工人员搞好跟踪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解决劳务纠纷。

3、构筑创业平台,形成创业高潮。我们必须在扩大劳务输出的同时,建立健全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更加重视创业潮,支持创业潮,推动创业潮,逐步实现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历史性飞跃。一是要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创业平台。要把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导向,不断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和管理,引导返乡人员兴办有市场、有效益的二、三产业,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民工到城镇创业。把回乡创业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市里可以考虑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门规划一个返乡创业工业园,各县(市、区)也要结合新一轮工业园区建设,修建打工园区、返乡创业园、返乡创业一条街,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统一开发。二是要为富余劳动力提供本地就业平台。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与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总量,为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三是要为劳务人员提供政治舞台。外出务工农民绝大多数是农村青壮年,在较长的外出打工

生涯中,学到了技术,学到了管理经验,有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要择优在返乡劳务人员中选拔村组干部,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要积极选拔优秀劳务人员参加各级人大、政协,符合条件的允许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不断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

4、营造优良环境,加大扶持力度。要完善优惠政策,对劳务人员办厂、店和从事第三产业,在办理证照、安排场地等方面简化手续,提供方便,优先办理,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减免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收费。加大财政扶持和银行贷款力度,疏通融资渠道,引导创业型企业增加投入,加快发展。对新上的高新技术项目和安排就业人员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视同外商投资企业加以对待,在土地出让、用水用电、税费征收上予以优惠。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外来务工人员实行“零门槛”迁入政策,使之真正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同时,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民保留一定期限的土地承包权,作为一项鼓励农民外出流动转移的过渡性政策。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实现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就业身份、岗位安排、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视同仁,扫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体制性障碍。要加大对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对恶意拖欠民工工资、侵害民工人身权利的各种不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要切实解决进城居民和异地转移民工子女入学、就医等困难,真正解除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 陈训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实这一历史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一项重要决策,必将加快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与工业化紧密相连的。工业化的实质就是“化”农业为工业,“化”农村为城镇、“化”农民为市民。实践证明,产业的变化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密切相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剩余的劳动力必然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由此可见,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的普遍规律。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使命。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大多下降到了10%以下,其中英国2.6%,美国3.9%,法国10%,日本13.8%。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初是由圈地运动引起的,这个残酷的“羊吃人”运动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到纺织厂做工,成为产业工人。工业革命后,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得以确立,加之大规模向国外扩张移民,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日本政府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有效干预。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就要求,10年内把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业方面。其后,日本采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鼓励农民“兼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举措,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从1960年到1970年,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37.1%降到25.6%。到1975年,又降至13.9%。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快车道”,特别是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出现了大转移。1990年,在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5.56%和20.22%,而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上述两者的比重已分别变为59.45%和34%,这表明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分析劳动力大转移的动力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产业收入差异是造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劳动力需求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自身发展是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总之,改革开放使农业劳动力转移流动获得生机与活力。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共有2100万人,而第一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最多不超过900万人,这样就有1200万农村劳动力富余。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因势利导,大力促进我省劳务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省劳务经济发展已出现良好势头。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580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月均达到720元,比在家务农的现金收入高400元左右。另据抽样调查,截止2004年9月底,全省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180元,同比增长20.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700.7元,同比增收167元,总额增收66.1亿元,增长31.3%。上述数据显示,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在家务农的现金收入增长速度,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钟祥市有一个村94%的劳动力在外从事汽车运输业,拥有各类大型车辆220多台,外出跑运输的劳动力每年为该村赚回近1000万元的收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20元,其中劳务收入占85%以上,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从我们近期调查的情况看,我省各地在发展劳务经济中都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应加大工作力度,因势利导,推进我省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

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走出家门。我国自然经济延续了几千年,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农民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乡土。对此,应当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大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让农民了解党和政府发展劳务经济的有关政策和激励措施,帮助农民克服“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封闭思想,消除各种疑虑,牢固树立“务工光荣”、“务工致富”的观念,引导农民走出家门,到非农产业就业,到外地就业。我省有些市县区印发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和《农民工进城务工线路图》,动员和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民帮助很大。还有的乡镇妇联主席和村妇代会主任担当阳光工程宣传员、信息员,进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深受农民欢迎。

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现在,我省还有5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未转移出去,其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农民没有技术和专长,不能适应二三产业的需要。从我省农民工转移的情况看,培训后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培训机构颁发所学专业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劳动部门颁发劳动技能鉴定证书,农民工就有了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二是掌握所学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有了就业的“看家本领”;三是参加培训的就业工种、工作环境、劳保条件相对较好;四是经过培训的比没有培训的月工资收入一般高几百元;五是就业相对稳定。黄冈市一所职业学校每年同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协议》,近几年累计培训了5000多名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全部安排到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月工资平均在1200元以上。事实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有可为,必须进一步加强。应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整合办学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引导和鼓励各类学校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扩大培训规模。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实行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模式,解决培训的“出口”问题,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就业,做到报到一批、培训一批、鉴定一批、就业一批、跟踪服务一批。

强化转移,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劳务经济的实质就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岗位的多少,劳务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劳务经济的总量和规模。因此,发展劳务经济,必须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我省一些地方的经验证明,开拓劳务市场,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服务组织、乡镇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县、乡、村劳务输出组织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的要求,加强省际、市际劳务协作,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机构,形成劳务接收地、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省农业厅和随州市政府联合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现场会,来自上海、广东、江苏、武汉等省市的96家企业,当场就录用近600人,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2500多人,部分企业还与培训机构签订了1200多人的培训订单,效果很好。十堰市有一山区县建立了县乡劳务服务机构,村村有联络员,并在6个省市建立了定向输出基地,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设置了流动管理服务站,同时派出100名干部到本地农民工集中的地方挂职,加强了地方政府间的劳务经济合作。

强化领导,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各地应制定指导劳务经济发展的文件,建立发展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和相应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检查指导,形成领导有力、部门协调、高效运转的劳务开发机制。为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十几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从目前运作情况看,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势头很好。一批县市区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县(市、区)直部门和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力度很大。市县区领导小组每月坚持召开一次部门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协调督办有关问题,形成党政统筹、资源整合、部门合作、共图发展的工作环境。实践证明,发展劳务经济领导是关键,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劳务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快。发展劳务经济,乡镇党委、政府肩负着重要职责,应把“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工作的重点目标,下功夫抓培训、抓订单,有组织地搞劳务输出,以实现全省农村劳动力有序大转移、农民收入大增加、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积极探索,努力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劳务经济,还需对我省劳务经济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解决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不断为劳务经济加油,使其发展势头更旺,发展速度更快。

关于产业政策的选择问题。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导致就业同步增长或就业最大化。经济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就业的扩大,还取决于产业政策的选择,因为不同的产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劳务经济的总量有不同的影响。1979年—199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7%,就业年均增长近4%,1997年—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仍高达8%以上,但就业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为1%,出现了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现象;就业弹性系数从原来的0.477下降到0.177,其中下降最大的就是第二产业。由此可见,在过去几年中,第二产业加重了技术、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我国还有2.7亿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必须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从我省实际出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既要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用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拓就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县域经济而言,应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大城市而言,应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旅游、物流配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小企业,大就业”,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市场能力强、资本有机构成低、吸纳就业多等特点。一般说来,同样的投资,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是大企业的5倍。咸宁市一山区县回归创业人员创办产值在2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25家,年新增产值9100万元,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农民工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效益很好,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劳务经济的投入问题。有投入才有产出。发展劳务经济同样需要投入,印发宣传广告资料、培训农村劳动力、组织劳务输出、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站等等都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使一部分人十分困惑。思路决定出路,首先要把认识搞上去,把思路搞对头。培训一个农村劳动力大约需要几百或上千元,但其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这个数,劳动力培训就业后,一个月的工资就可能超过培训成本。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花钱少、见效快、回报高、影响长远的德政工程。我省开展百万农民工转移培训,仅靠“阳光工程”现有项目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应广辟财源,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争取国家阳光工程资金的基础上,省市县各级财政都应增加投入,对农民培训补贴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以调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同时,对培训基地进行扶持和奖励,并落实有关部门必需的工作经费。二是整合财政资金。各部门应拿出一部分用于支农扶农的经费用在农民培训上,积极参与“百万农民工转移培训计划”,采取“性质不变、渠道不变、管理不变、专项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捆绑使用,放大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争取助学贷款。积极推广宜昌青华职校和蕲春职校“贷款参加培训、就业还款”的经验,在学校、银行、企业、农民之间建立互信,形成经济利益联结纽带,促进良性循环。四是争取企业出资培训。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企业出资,学校办班,农民培训后到企业上班。此外,还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争取社会捐资助学。

关于劳务品牌的创建问题。当前,劳务经济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劳务市场的竞争已成为劳务品牌的竞争,发展劳务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劳务品牌建设。我省目前已有了一批劳务品牌,如湖北海员、湖北数控、湖北建工、湖北厨师、“木兰花”巾帼家政服务等等,但这些品牌还需要进一步锻造,提高竞争力。各地可根据当地人文资源和培训就业特点,塑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劳动力素质是劳务品牌的基础和保证。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质量监控、评估工作,确保转移培训质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我省劳务品牌进行宣传,组织人员到用工量大的地方进行推介活动,把品牌叫响。

关于劳务环境优化问题。环境也是生产力。好的环境能提供养份,起催化作用。发展劳务经济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应全面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维护企业依法自主用工,建立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在保持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施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规范土地流转,保留进城农民继续分享集体积累利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使“劳者有其得”。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转移和接续提供便利,解除后顾之忧。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消除身份差异,降低农民进城定居门槛。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托就学,使其享受所在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待遇,同时解决好“留守子女”生活和学习问题。将农民工的计划生育纳入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其中已婚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对农民工请求给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以及其他严重侵害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篇: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作风建设年活动调研报告

丰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铭德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要害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近些年来,我镇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劳务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现状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全镇输出劳动力4925人次,年人均收入按4000元计算,总收入达1970万元。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

(二)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磨工、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

(三)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 1的局面。另外,土地的集中,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又使二、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近年来我镇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以前,老百姓农闲时无事可做,赌博、打架等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劳务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没有了闲工夫,都一心想挣钱、一心想发家,扰乱社会治安、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减少了许多,农村出现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劳务信息渠道不畅,劳务经济中介服务主体发育滞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友缘带动为主,有组织输出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快,比例较低,主要是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数量偏少,没有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二是对劳务输出的服务不够到位。乡镇政府在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上没有比较成型的组织,没有各种健全服务机构,无法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

三是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大部分外输人员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没能做到先培训后输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一定技能培训,素质不高。据统计我镇4900多外出务工者当中,初中文化程度达3980多人,占总

数的81%,接受过劳务培训的人员400人,只占总数的8%。

三、对策建议

我镇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人口16118人,农村劳动力7968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还有着巨大潜力。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8亩耕地),全镇实际所需农业劳动力约为5000多人,还有2000多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随着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潜在富余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发展力度,尽快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要在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首先,要教育群众摆脱宿命论思想的束缚。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培养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敢于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他们熟悉到:要想生活好,就要挺直腰杆走出去,只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奋发图强的品格和敢想敢做的精神,生活就会好起来。再次,还要帮助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要通过老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发家致富,靠自己的双手架起通向富裕的金桥,在外面广阔的世界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要在畅通输出渠道上下功夫。一要变自由输出为有组织输出。要健全组织,确定专人负责,把劳务工作时时抓在手上,变自由输出为有组织的输出。输出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抓,有人管,使劳务输出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二要变盲目输出为定向输出。以前大多数劳务输出属于盲目输出,听到哪个地方有活

干、有钱赚,不考察、不了解,就急忙组织人员去,许多时候劳务人员去后就返回,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白花了路费。今后政府要多联系一些输出渠道,多辟建一些劳务基地,多提供一些劳务信息,使劳务人员输出有方向,立足有根基,挣钱有把握。三要变就地输出为异地输出。本地经济不发达,内转人员收入较低,加之市场狭小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而发达的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大,特别是专业的技工人员,活好找,钱好赚,收入远远超过本地。

3.要在强化务工者素质上下功夫。提高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必须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学校或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衔接,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

4.要在增强就地转移能力上下功夫。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一是大力发展种养业。我镇农业资源丰富,种养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我镇在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生猪养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

业。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应在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上花气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三是抓好小城镇建设。我镇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应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小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5.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一是要搞好用工信息服务。要与发达地区建立用工信息平台,及时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二要搞好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外出务工者了解各种用工信息,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劳务纠纷,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要为返乡创业人员打造创业平台,提供便利条件,使其在新农村建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建功立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四要留守后方保障服务。关注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生活和儿童教育,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和鼓励外出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转包或出租承包地经营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四篇: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劳务输出是通过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开端××县共有人口20.75万人,乡村人口18.6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9.83%。由于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极差,75%以上的行政村分布在山上,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比较滞后,全县有城乡富余劳动力5.2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有4.8万人。经过近几年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劳务输出工作已有了良好的起步。据人事劳动部门统计,2003年全县劳务输出2.82万人,大约挣回现金1.12亿元。据统计部门的农村住房记帐监测和农村住房贫困监测调查统计,在农民纯收入中,人均外出打工收入达599.70元,贡献率为38.97%。2004年,经过组织动员,全县劳务输出4.01万人,劳务输出的途径除一小部分分布在本省的中小城市和邻省湖北的十堰市外,大部分涌向广州、东莞、深圳、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山西、河南也有分布。实践已证明,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一个以劳务输出、富民强县的新兴产业正在兴起。存在的问题目前,我们劳务输出的“蛋糕”做的还不够大,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组织管理。绝大部分民工通过熟人介绍带出或三三两两结伙外出找活干。这种自发无序的劳务输出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的出去后没有找到工作,又只好踏上返乡之路。就业稳定性差,合法效益保护难,容易引发各种问题,给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推进带来负面效应。二是劳务输出素质不高。据了解,××今年近4万人的外出务工群体中,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和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有4121人,仅占劳务输出总人数的10.29%,其余都是初中以下文化,还有相当一部分仅有小学文化甚至有的没有文化。因而在务工工种上呈现出劳力型多,技能型少;普通杂工多,专业技工少;粗糙加工行业多,科技精细行业少。三是自主创业能力不强。由于缺乏信息、技术和资金,除少数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办饮食业、服务业、经销小商店和搞些小工程外,大多数均是被动就业,在外主要是干一些城里人不愿干、干不了、也干不好的、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四是劳务工作协调不力。县委、县政府及县人事劳动部门高度重视,多方搜集就业信息,为提供就业机会铺路搭桥,希望通过劳务输出“挣票子,换脑子”把经济搞上去使农民富起来。广大农民群众由于产业受到市场冲击,农业增产不增收和“出卖难”等问题的困扰,绝大多数群众急切希望通过外出务工,能挣些钱,使家庭生活好一些。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少数乡镇对此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宣传不够,协调不力,有的仅只是成立个机构,没有开展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作为村这一级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就更少了。没有真正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有力的劳务输出工作网络。五是缺乏先进劳务思想。目前,各项工作正处在转型阶段,少数乡村干部的工作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没有完全转变,部分群众习惯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耕作,广种薄收。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发展劳务输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劳务输出工作重视不够。另一方面,部分群众认为外出务工太苦、太累、又不安全、没有保障,不愿外出务工。更有甚者,他们对擦鞋、搓澡、洗头等一些既省力又来钱的活儿,认识存在偏差,觉得丢人不愿干。还有一些离家一段时间恋家或逢夏收或逢春节常常回家,吃苦耐劳方面不够。可行的对策尽管劳务输出工作还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第五篇: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劳务输出是通过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开端××县共有人口20.75万人,乡村人口18.6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9.83%。由于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极差,75%以上的行政村分布在山上,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比较滞后,全县有城乡富余劳动力5.2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有4.8万人。经过近几年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劳务输出工作已有了良好的起步。据人事劳动部门统计,2003年全县劳务输出2.82万人,大约挣回现金1.12亿元。据统计部门的农村住房记帐监测和农村住房贫困监测调查统计,在农民纯收入中,人均外出打工收入达599.70元,贡献率为38.97%。2004年,经过组织动员,全县劳务输出4.01万人,劳务输出的途径除一小部分分布在本省的中小城市和邻省湖北的十堰市外,大部分涌向广州、东莞、深圳、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山西、河南也有分布。实践已证明,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一个以劳务输出、富民强县的新兴产业正在兴起。存在的问题目前,我们劳务输出的“蛋糕”做的还不够大,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组织管理。绝大部分民工通过熟人介绍带出或三三两两结伙外出找活干。这种自发无序的劳务输出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的出去后没有找到工作,又只好踏上返乡之路。就业稳定性差,合法效益保护难,容易引发各种问题,给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推进带来负面效应。二是劳务输出素质不高。据了解,××今年近4万人的外出务工群体中,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和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有4121人,仅占劳务输出总人数的10.29%,其余都是初中以下文化,还有相当一部分仅有小学文化甚至有的没有文化。因而在务工工种上呈现出劳力型多,技能型少;普通杂工多,专业技工少;粗糙加工行业多,科技精细行业少。三是自主创业能力不强。由于缺乏信息、技术和资金,除少数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办饮食业、服务业、经销小商店和搞些小工程外,大多数均是被动就业,在外主要是干一些城里人不愿干、干不了、也干不好的、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四是劳务工作协调不力。县委、县政府及县人事劳动部门高度重视,多方搜集就业信息,为提供就业机会铺路搭桥,希望通过劳务输出“挣票子,换脑子”把经济搞上去使农民富起来。广大农民群众由于产业受到市场冲击,农业增产不增收和“出卖难”等问题的困扰,绝大多数群众急切希望通过外出务工,能挣些钱,使家庭生活好一些。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少数乡镇对此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宣传不够,协调不力,有的仅只是成立个机构,没有开展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作为村这一级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就更少了。没有真正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有力的劳务输出工作网络。五是缺乏先进劳务思想。目前,各项工作正处在转型阶段,少数乡村干部的工作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没有完全转变,部分群众习惯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耕作,广种薄收。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发展劳务输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劳务输出工作重视不够。另一方面,部分群众认为外出务工太苦、太累、又不安全、没有保障,不愿外出务工。更有甚者,他们对擦鞋、搓澡、洗头等一些既省力又来钱的活儿,认识存在偏差,觉得丢人不愿干。还有一些离家一段时间恋家或逢夏收或逢春节常常回家,吃苦耐劳方面不够。可行的对策尽管劳务输出工作还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可行的对策,做大做强××劳务经济。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把发展劳务输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真正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要按照“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培育市场,强化服务”的总体要求,加强劳务信息、劳务市场、技能培训、组织协调四大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劳务输出数量、质量“双提高”。县委、县政府要将这项工作合理地纳入考核。确保全县劳务输出人员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县劳务输出4万人,占剩余劳动力的80%。

2、成立机构,建立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各级都要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领导,从县人事劳动局职介中心到乡镇劳务输出保障所、村就业工作站、组劳务信息联络员,要层层夯实责任,尽快形成强而有力的县、乡镇、村、组“四级”联动抓管体系。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县乡干部要深入村组与群众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宣传,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富民产业,动员引导他们积极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3、加强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要着重抓好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性培训,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和各乡镇农技校以及其他培训实体,围绕市场需求,以初、高中毕业生、青年农民、下岗职工为对象,认真实施培训计划,使外出务工人员既具备基本

下载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跨越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跨越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程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使我国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

    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精选)

    劳务输出是通过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

    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劳务输出是通过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

    财政促进经济的发展。doc

    记者:此次积极的财政政策自2008年第四季度实施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请您介绍一下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情况。 谢旭人: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7日 13:02 来源:《求是》 期号:2006.3 作者:刘树琪 蓬莱仙境自古为人憧憬。今天的蓬莱市从自身优势出发,把葡萄及葡萄酒生产作为......

    XX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域经济跨发展的体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乡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机遇和挑战的来临,旧的种植模式和生产经营管理办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不足,一家一户的小范围耕种产品种类的......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精选5篇)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记潜心打造中汇会计名牌的高级会计师王民权先生郭爱萍 郝玉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造就企业的规模及管理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

    发展劳务输出__壮大劳务经济(合集五篇)

    发展劳务输出壮大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海兴县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东临渤海,南界山东。由于建县晚,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缓慢,目前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七个乡镇,两个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