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9-05-13 04:0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江苏省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2007年以来,江苏省如皋市面向全国公开招录了来自8个省、65所高校的388名大学生村干部,其中211重点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170多名,截止目前除13人因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离开岗位外,其余全部坚守在村(社区)一线工作,全市332个村(社区)全面实现大学生村干部“村村有”,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实施“村村优”工程,初步走出了一条大学生村干部选拔、使用、培养、管理的新路子。

培养新型村官的初步探索

一、优化成长环境,促进大学生村官快速融入

大学生村干部大多刚刚从学校步入社会,普遍缺乏农村工作经验,有的甚至对农村的环境都很陌生,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环境,熟悉基层情况,掌握工作方法,进入工作角色,实现由“客人”到“主人”、由“学生”到“村民”、由“村民”到“村官”的转变,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促进他们迅速融入。

一是提升目标定位引导融入。随着苏通大桥的开通和如皋港国家一类口岸的开放,如皋提出了“勇当江苏跨越发展的领先者、勇当江北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勇当苏中和谐发展的领头羊”的目标。实现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目标,需要我们把大学生村干部作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近期培养目标上,我们提出了政策宣传员、决策参谋员、项目服务员、科技推广员、村务协管员、远教辅导员、信息采集员、创业促进员等“八大员”的目标,引导他们紧扣本村的具体实际,着力在推动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全民创业、环境打造、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中下功夫,努力在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中加快成长。在中长期培养目标上,我们提出了“三个争当”的目标,即:争当人民群众欢迎的“贴心人”、推进全面小康的“领头人”、推动科学发展的“接班人”的目标,引导他们用新思想、新观念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新活力。

二是搭建工作平台促进融入。建立了结对帮带制度,结合市四套班子党建工作联系点、“三百单位帮村、万名党员帮户”工程,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级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联系一至两名大学生村干部;建立镇、村领导帮带大学生村干部制度,明确村书记第一帮带责任,实施“师徒式”结对,通过带领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掌握农村情况,了解农村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增强解决农村矛盾和问题的本领。大力推行任职锻炼、基地锻炼、上挂锻炼、轮岗锻炼、实践锻炼,努力在一线锻炼中提升他们的执行能力、服务能力、协调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经济发达村或基础薄弱村建立实践锻炼基地,定期选派大学生村干部学习锻炼,促进他们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通过安排他们担任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负责人、建立村村招商网、组建大学生村干部招商团、全面推行大学生村干部为农服务卡、开展扶贫攻坚奔小康活动等,引导他们聚焦发展、服务群众,积极投身建设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吴窑镇沈殿村党总支书记石光富原先担任黄石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在市镇村三级的悉心帮带下,2007年底顺利“出师”,目前,沈殿村在他的带领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担任“一把手”一年来,石光富主持修建了一条1.5公里长的主干道,投资35.4万元高标准地建设了村公共服务中心,筹集13.6万元,修建了27米长的沈甸西桥,目前,沈甸村已一跃进入全市332个村的第一方阵。

三是强化主体意识激励融入。市委明确提出,将大学生村干部作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生力军”培养。市委、市政府每次举行重大会议,都将他们列为与会对象,拓宽他们的视野。加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人选以及其他群团组织职务安排向大学生村干部倾斜的力度,通过重大决策听取意见、重要活动引导参与,不断凸显他们的“主人身份”。本着放手压担的原则,让他们直接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各项具体工作,参与所在村的重大事项决策,不断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人身份。全面推行“一把手计划”,对能力突出的,由各镇有重点地选派他们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经受锻炼、接受考验,力争在更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大学生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好带头人。一年多来,大学生村干部共举办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800场次,培训农民达50000余人次,培植特色产业32个,引进农村致富项目236个,联系帮助贫困农户1325户。常青镇海圩村党总支副书记黄宏佰到村工作后,带头并带动308户农户发展獭兔养殖,增加农民收入1500多万元。其先进事迹经市主流媒体推介后,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放大,被评为“如皋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青年创业明星,还被中组部列为全国典型。

二、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

大学生村干部到村工作后,我们就对他们提出了“创业富民”的要求。去年除夕,李源潮部长到江苏看望慰问大学生村干部时也指出,“要把所学知识专长和农村资源、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眼界宽、信息灵、思路活的优势,带头创业、带领农民创业,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为深入贯彻李源潮部长指示精神,今年,我们又实施了“双带、双百、双促”工程,即:带头创业,带民创业;100%的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或参与创业,100%的镇村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园区;促进全民创业,促进全面小康。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不断推动他们创业富民。

一是开展创业指导。大学生村干部有文化、有闯劲,但由于年纪轻、阅历浅,往往既不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也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我们紧贴其技能需求开展了多层次的创业指导。市委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领导小组,组建了由组织、人事、发改、劳动、农林、国土、工商、税务、财政、环保、共青团等部门相关方面专家组成的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专家服务团,通过有针对性地提供项目论证、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等系列化服务,降低创业风险,促进做大做强。将各镇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全部与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项目结对,通过定期走访、交流,提供保姆式、全天候、一站式服务,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提升创业层次。东陈镇徐湾社区大学生村干部戴峰开展泥鳅养殖,镇党委书记冒平同志亲自关心,镇财政出资,为其流转了20亩土地,建立了泥鳅养殖合作社,由戴峰担任副社长,明确具有丰富养殖经验的村定职干部薛子林对其业务指导。目前,养殖园区已建成3个种苗基地、14个养殖池,带动80多户农户加盟养殖,增加农民收入60多万元。

二是实施创业扶持。大学生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既要带头创业致富、在群众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又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发挥好引导群众创业的效能。因此,我们对于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多渠道予以扶持。市委明确要求,对大学生村干部创办企业的,实行按最低政策收费,自投产之日起,前三年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全额返还。在全市建立了5000万元的“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授信额度”,市财政给予500万元的创业资本金贴息补助,为每位创业者提供5-50万元资金支持,并视具体情况享受不同的利率优惠。采取“镇财政支持一点,市人才基金划拨一点,成功企业家捐助一点”的方式,设立了300万元“风险补助基金”,大学生村干部所创项目连续两年亏损或倒闭的,经过审核,对其申请的创业贷款给予最高额达50%的补助。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96名人成功申请创业贷款1289万元。对缺乏创业场所和经营场地的,成立了19家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创业用地460亩,整合办公用房、工业园区厂房18000平方米,年减免租赁费用120多万元。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创办项目与高校、科研院所有效对接,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东陈镇女大学生村干部潘海燕在中央电视台第7套《农村致富经》节目上看到养黄粉虫的报道后,萌生了养殖黄粉虫的念头。在市委组织部、市妇联的帮助下,她与十六大代表、华珍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美珍结对,开始了黄粉虫养殖试点,目前,已建起了200多平米的养殖基地,带动了周边30多户农户参与养殖,预计今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50多万元。

三是创新创业模式。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不仅要有完备的创业知识技能,还要有丰富的生产营销经验、合理的规避风险办法。因此,我们把汇聚各方力量、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鼓励创新创业模式。积极引导、支持企业以结对方式,通过全额资助、注资、参股或延长产业链项目包装,推动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热的升温。通过选聘大学生村干部兼任镇、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吸纳能人大户、当地群众入股投资,聘请能人大户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技术顾问,促进他们在学中干、干中学。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发挥优势,在推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成果转化方面寻找创业项目。对于所学专业与创业项目对口、个人有一定创业经验和资金积累的,鼓励自主创业;对于创业项目风险小、资金需求较大的,支持股份合作、融资创业;对于缺少资金和技术,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通过联系本地种养大户积极帮助,实行带动创业;对创业意识不强、办法不多的大学生村干部,积极鼓励组团创业。目前,全市已有305名大学生村干部采取独立、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项目268个,注册资本达1.32亿元,创办创业园36个,合作社32家,吸纳农村劳动力4600余人,助推121个村实现小康,带动17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推动了种养殖板块、花卉苗木板块、毛巾纺织板块、设施农业板块、服务外包板块的形成。郭园镇大学生村干部集体参股创办的创业园区“和林鸽业有限公司”已成为苏中地区最大的养鸽基地,吴窑镇大学生村干部参股创办的创业园区“皇家园林有限公司”被《新华日报》等媒体推广。

三、强化管理服务,构建大学生村官成长机制 实践证明,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是提高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水平、促进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管理上,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发挥作用,力求建设一支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大学生村干部队伍。

一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将大学生村干部培训工作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轮训,支持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由市镇两级财政落实大学生村干部培训的年度专项经费。2009年,全市共安排专项培训经费78万元。采取领导讲学、先进事迹报告、现场参观典型、优秀村官介绍成长经历、举办学习论坛等形式,努力培育复合型人才。注重发挥他们文化基础好、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快的优势,先后组织他们到张家港、江阴等地参观新农村建设,让他们把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入当地,指导工作。2009年,组织了百名大学生村干部赴华西培训考察,通过零距离感悟吴仁宝老书记带民致富的实践历程,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担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组织他们进行座谈交流,探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二是健全管理服务机制。对大学生村干部在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怀、工作上关爱。市级层面成立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服务办公室,统筹协调、宏观指导、跟踪管理。要求各镇党委按照严禁抽调借用、严肃帮带责任、严格考勤制度、严格食宿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考核奖惩的“六严”要求,切实抓好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对大学生村干部分类排队,掌握其特点、优势和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帮带计划,结合各自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合理安排分工,努力培育行政管理型、创业致富型、科技引领型、服务三农型等各类人才。建立了待遇保障机制,工资及社会保险参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标准执行,奖金通过严格考核,与绩效挂钩。同时通过定期举办联谊会、重大节日送去组织关怀等措施,使其感受家的温暖。

三是健全奖惩使用机制。结合实际,建立大学生村干部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确定工作目标,加强考核评价。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将其与选拔任用、奖励表彰挂钩,对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适时重用或纳入后备干部库;对工作热情欠缺、年终考核处于本镇末尾的,专门举办培训班“开小灶”,提出“黄牌警告”;对有玩忽职守、滥用权力等行为或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或不合适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干部,解除其聘任合同。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乡镇公务员招录名额面向村工作的大学生定向招考,市以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逐年加大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比例,并将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与后备干部培养渠道链接。对工作实绩突出、发展有潜力的大学生村干部,鼓励他们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及时将他们推上基层领导岗位。据统计,全市有27%的大学生村官获年度考核优秀;56%的非党员大学生村官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15%的大学生村官被明确为副科级党政后备干部;33%的大学生村官被列入村“一把手培育计划”,有25人被录取为乡镇公务员,30人高票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3人被提拔为市级机关部门或镇(区)领导班子成员。

培养新型村官的粗浅思考 一是要完善选聘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干部“下得去”。作为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新途径,大学生到村工作是新生事物。部分大学生村干部个人成长目标不明、与工作环境融入不够、个人助推发展能力不强是各地招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在选聘时要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定不同的专业职位,尤其要重点选拔所学专业与当地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有致富和带富项目的、有农村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在大学期间入党或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分配过程中,要坚持“双向选择、按需分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除进行文化考试外,可增加一年左右的试用期,突出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把那些政治上可靠、思想上亲民、作风上务实、立志在农村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选聘下来。

二是要坚持人本服务,保证大学生村干部“待得住”。从推进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实践看,一些地方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关心服务不够,少数村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排斥心理,生怕他们抢了自己的“饭碗”,这些都对大学生村干部是否“待得住”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为此,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干部有关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大学生干部到农村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要放手让大学生村干部开展工作,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实践和探索,宽容失误和失败,为其成长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要注重人文关怀,切实帮助解决大学生村干部在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大学生村干部心中。要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要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报道他们的成长历程,展示他们的时代风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大学生村官的良好氛围,促进其融入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真正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三是要加强教育管理,保证大学生村干部“干得好”。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的接班人”的要求看,一些地方对推进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认识还不到位,有的长期借用在市镇机关,失去了“村官”的内在意义,有的甚至把大学生村干部当成镇村联络员、台帐记录员来使用,存在着浪费人才的现象,久而久之,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干部单独遇到复杂问题茫然无措、束手无策,缺乏驾驭局面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为此,要强化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建设新农村的能力。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给予分工,培养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要健全扶持创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搭建有利于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实践平台。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目标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检查指导、考核评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的“鲶鱼效应”,加大本土村官的学历教育力度,整体提升村干部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新老村官的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四是要构建成长通道,保证大学生村干部“流得动”。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村干部的出路决定了他们能否“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为此,要逐步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激励工作机制,通过考录、转任等多种途径把部分优秀大学生村干部选拔到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工作岗位上来。从如皋的实践看,我们通过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分类培养,尽可能帮他们找到适合自身的“流动渠道”。对有志农村工作的,引导他们熟悉农村政策法规、增长基层工作才干,尽快岗位成才。对有志创业的,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帮扶他们创办致富示范项目,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对在村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表现突出、实绩明显的,重点跟踪培养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才。

第二篇:加强村干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村干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一、完善村干部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一是创新培训方式,突出实践性和灵活性。充分利用县委党校、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农村电教中心户、无线调频广播、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阵地,结合“温暖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搭建教育平台,根据不同类型需求,开展“菜单式”、“反馈式”、“辅导式”培训。二是丰富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围绕县委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把握绿色生态方向,精制茶叶旅游两张名片”的思路,结合茶叶、旅游、烟叶、蔬菜、生猪等主导产业,整合县农业局、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技术力量,深入到村,进行培训指导。三是增强培训实效,突出针对性。每年召集全县108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县委书记作动员报告,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2008年,在全县刚刚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后,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616工程”机遇,县财政挤出10万元,组织全县新一届村级党组织书记赴省城培训一周,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民主管理等内容,促进村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增强了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本领。通过几年努力,使每个村干部都熟悉掌握了1至2门农业实用技术,全县涌现出335名产业致富型村干部,成为“双带”典型。

二、健全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激发工作热情。一是不断提高在职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县委、县政府坚持财力下移,逐年增加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在职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建立村干部待遇财政专户,根据村级规模,采取“固定工资+绩效补贴”确定待遇标准,实行县级统一管理,规范运作,确保在职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及时发放到位。二是实行离任村主职干部生活补贴制度。自2006年,县财政列支近40万元,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以上,累计任村主职9年或16年以上的555名离任村主职干部,分别按每人每年500元或8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力所能及地解决了离任村干部的生产生活困难。三是实施村干部“健康关爱工程”。与卫生部门联合,组建“党员医疗服务队”,分赴8个乡镇,对全县400多名村干部和850名离任村干部进行了免费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四是探索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努力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村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乡镇党委年初与村“两委”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季度检查一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年终进行全面考评,考评结果与村干部的报酬、奖惩、任免挂钩。二是实行村干部述职制度。村干部每年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述职,进行民主测评。乡镇党委对党员、群众满意的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测评为不称职的村干部进行告诫谈话、督促整改。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定期征求群众意见制度,积极推行村级党务村务公开,广泛接受监督。对党员、群众提出的质疑和要求,村“两委”予以解释和答复,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行“村帐乡管”,严格对村干部的工作经费实行监管,落实 “一事一议”制度,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违规违纪行为予以惩处。近年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进行审计,5名村干部违纪受到查处。四是规范村干部办公制度,方便群众办事。结合村情,积极推行村干部坐班、轮流值班、定期办公,公示村干部办公时间和联系方式,确保群众办事找得到人、办得好事,统一《村级党组织工作手册》,规范村干部工作记录。

四、探索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储备骨干力量。乡镇党委把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效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的切入点,采取多途径选拔、多形式培养、多岗位锻炼的办法,培育了一支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致富本领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一是采取公开招考、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形式,把外出务工青年、退伍军人、农村致富能人网络到村后备干部中来,建立了550名村后备干部的信息库。二是与华师大新农学院联合办学,在县职教中心开设大专班,培训“一村一名大学生”120人。县职教、劳动部门送学到村,对广大农村青年开展党课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广泛开展“农村青年向农村能人培养、农村能人向党员培养,党员联系团员、团员联系青年,团员青年带头富、带领富”的“双培双联双带”活动,通过培养,有104名农村青年入党,86名团员青年成为村后备干部。三是强化岗位锻炼。通过“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定向培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把他们派到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服务公益事业建设一线,赢得群众的信任,参与山林土地纠纷调解、征地拆迁等“棘手”问题的处理,提高工作能力。2008年,村“两委”班子换届,86名后备干部进入村班子,其中“一村一名大学生”65名。湾潭镇茶园村25岁的后备干部蔡仁玲放弃保险公司讲师职位,回村竞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第三篇:大学生村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资中县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按照省、市委的安排,****于2007年正式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五年来,围绕建设高素质大学生“村官”队伍,让大学生“村官”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我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我县33个乡镇原有782个行政村,至2010年合村并组后仅保留392个村。至2011年,我县已连续选聘了471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目前,全县尚有323名大学生在各村分别担任文书、助理、副书记等职,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在这些大学生“村官”中,全日制专科学历的210名,占65%;全日制本科学历的113名,占35%;女性210名,占65%;男性113名,占35%;籍贯在本县的有289名,占85.3%。近年来,共有148名大学生“村官”离任,占总选聘人数的31.5%,其中考录公务员75人,占离任人数的50.7%;考录教师21人,占离任人数14.2%;进其他企事业单位36人,占离任人数的24.3%;合同期满自主就业5人,占离任人数的3.4%;自动离职11人,占离任人数的7.4%。

(一)着力长效机制建立,推进综合管理。一是出台《***县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办法》,成立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服务办公室,对全县大学生村干部统筹协调、宏观指导。二是建立大学生“村官”考核管理制度,通过发放民情日记簿,制定考勤登记簿,建立起大学 1 生“村官”信息台帐和考勤等管理办法,采用“一书四查四评”(签订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目标任务书;走访群众调查、现场工作实查、工作资料阅查、乡镇党委审查;党员群众民主测评、村两委成员荐评、乡镇党委鉴评、考核组总评)模式,每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核评鉴,并确定考核等次。三是建立联合班委管理制度,从每届大学生“村官”中择优选拔15名同志成立联合班委,负责全县大学生村干部组织管理。四是建立片区工作小组制度,将全县划分为6个片区,各片区指定1—2名大学生村干部负责协调联络工作。五是建立镇域工作小组制度,各乡镇明确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作为本镇工作小组组长。制度化的管理,人性化的关怀,使大学生“村官”安心基层、服务农村意识不断增强。我县大学生“村官”发挥特长,组建了农技、法律咨询等5支专业服务队为民解忧,创办印制刊物《青春印迹》、开通网站****县大学生“村官”之家得到各界群众好评。

(二)着力立体培训,推进素质提高。一是举办专题培训,组织专家讲座、举办创业论坛、开展创业技术咨询服务,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村干部思路。二是开展集中培训,大规模培训大学生村干部,全面提升大学生村干部素质。三是多模式培训,通过县级专家指导、乡镇创业辅导、巡回讲课、多岗锻炼等,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尽快成才。近年来,我县共培训大学生村干部1400余人次,邀请专家为大学生村干部授课20余次,选派了110余名大学生村干部到川农、川职等院校实践培训,大学生村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2007届 2 大学生“村官”****、****分别考任****副镇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三)着力扶持帮带,推进自主创业。一是政策扶持。县级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积极建立健全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的扶持政策。对大学生村干部实施的创业项目,实行按最低政策收费,在项目建设阶段,除国家规定必须收取的相关费用外,不再收取其他行政事业性规费。二是联手帮带。建立1名驻村镇干部、1名村官联手帮带大学生“村官”的“2+1”帮带模式;推行 “创业指导员”、“创业辅导员”定期走访大学生“村官”,进行技术经验交流,为“村官”创业提供针对性指导和帮助。我县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等率先创业、带头致富的“领头雁”。

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引进农村对口急需村官难。我们在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时候,在选择适合农村工作、专业对口方面考虑得不够,没有详细了解各村到底需要具备哪方面特长的大学生,比较强调选聘的数量而忽视质量,选拔标准比较宽泛。323名在职大学生“村官”中,从文化程度看,专科学历与本科学历的比重接近2:1;从专业看,教育专业53人,英语专业46人,汉语专业20人,计算机专业22人,而农村急需的农、工、经方面的人才总共只有12人,仅占在职总人数的3.7%。所选聘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

(二)农村基层扎根难。我县大学生“村官”不驻村现象很普 3 遍,“借用”在乡镇上的比例高达80%。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的意识很淡薄,不安心、不愿意留在基层农村,只是把“村官”作为人生的一块“跳板”而已;部分村干部认为这些大学生都是些“洋学生”、“学生娃”,不知五谷、不习农事,除了会整整电脑,没法胜任也没法安排他们具体农村事务;分配到各村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并不是落户到自己原农村户籍所在村(镇),基本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满足,各乡镇为弥补镇上公务员人数不足及方便管理,只得把大学生“村官”集中在乡镇上使用。大学生“村官”在村里人生面不熟,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很难在村上开展工作。

(三)独立开展工作难。面对农村农民复杂繁琐的工作,部分大学生“村官”不能胜任。从学校到农村,从书本课堂到社会实践,从“天之骄子”到泥腿子“村官”,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换,让部分大学生“村官”无从适应。在自己担任的岗位上,往往找不到工作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更不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由于缺乏对农村社会的了解和艰苦环境的锻炼,学校理论知识和农村实践不能很好结合,工作上表现为被动性,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够。

(四)职业上升难。大学生村干部虽然名义上称之为村官,但实际上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 4 模糊的。《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鼓励留村任职工作,可以通过选举担任村“两委”负责人,有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看到了出路,然而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一是受户籍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章第十五条中指出候选人须为村民,而大学生基本上是城镇户口,不具备村民资格。二是受政治身份限制,我县大学生“村官”具备党员身份的仅69人,占21%,能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人数有限。三是受换届时间限制,村“两委”换届三年一次,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村官”来讲,是“过了这个村,就没得这个店”,有多少人又能恰逢际遇呢。

(五)就业创业难。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感觉思想压力特别大,缺乏“归宿感”,对于今后的出路充满忧虑。想继续留村任职,进村“两委”限制条件多、不现实;“村官”续聘次数和期限也不明确,有70余名2007年选聘的 “村官”已完成了第一次续聘,能否再续聘,大家感到很茫然。考公务员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但公务员队伍吸纳能力毕竟有限,人员也趋于饱和,受名额指标等因素限制,考取难度非常大,很多大学生“村官”最终不得不放弃。专升本、考研或许是条出路,然而毕业后又不得不再次面临找工作的竞争压力。同样,自主创业也面临着缺项目、少资金等等问题,不得不面临再次失业。虽然《关于开展“大学生村干部金融春雨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村干部凭信用最高可贷10万元,但各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考虑,不同程度的要求提供抵押、质押等条件,大学生创业贷款很难。据了解,我 5 县目前还未发放出一笔大学生创业贷款。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选任机制,选准可用人才。我县地处丘陵,属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高达百万。在选任大学生“村官”的制度上,我们不能依靠“拿来主义”,只要是大学生都进,要“量体裁衣”,尽量能选配“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同时,采取自主招考与高校推荐双模式机制,积极与省内各高校进行有效对接,建立本县大学生“村官”人才资源库。选任过程要严格选聘计划,不唯文凭、不唯分数,细化选任对象的基本条件、专业情况。通过优选严聘,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毕业生选拔到“村官”队伍中来。在分派大学生“村官”时,根据各村需求及其所学专业、个人特长、居住地等进行统筹安排。

(二)完善管理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一是加强大学生“村官”驻村管理,充分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本土化。二是教育当地村干部,不仅要交工作,还要交“权”,支持大学生“村官”大胆实践,彻底扭转其地位尴尬的问题。三是建立“无为”退出机制,对业绩不明显、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组织考察确认,予以淘汰退出。四是强化激励措施,将管理考评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重点培养、定向培训、评优选模的依据,对工作优秀的大学“村官”,优先发展党员、优先选用支书、优先推荐荣誉;逐步实施工资待遇与工作实绩挂钩机制,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热情。

(三)完善创业政策,鼓励“村官”创业。大力宣传创业成功典型,形成浓郁的创业氛围,加强金融、工商、税务、法律等部门的联系,积极落实各项创业政策。相关部门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信息、创业政策发布制度和创业项目资源库,广泛征集、遴选创业项目,帮助把好项目关。要建立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协会带动,帮助大学生村抵御创业运营风险。运用财政资金设立创业基金,用于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贴息和临时帮扶。

(四)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工作环境。继续做好人性化关爱工作,逐步改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条件。完善从大学生“村官”中录用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配套政策和操作程序,逐步稳妥解决大学生“村官”参加村“两委”选举问题,努力消除大学生“村官”不“官”不“民”的尴尬身份,进一步细化大学生“村官”续聘相关政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统筹安排、政策鼓励、政府搭台等方式,举办招聘会、推介会,推动大学生“村官”合理有序流动。

(五)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和名利观,找准自身工作定位,摒弃浮躁不安心态,先当好“村民”,后做好“村官”。提高专业技能,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地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优种改良、花卉栽培、良种繁育、水产养殖等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满足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增强服务能力,合理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土地征用、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新 7 农村建设、重点矛盾纠纷调处等急难险重工作,提高他们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村干部管理工作探索和实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村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将是一个重要因素。

村干部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一届一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经民主选举产生。他们承担着基层大量的工作任务,但本身又不是国家

工作人员。从工作角色来讲,村干部既是各项农村工作的执行者,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一支生力军;同时又是这些工作的被执行者,在国家建设的大局面前可能会有个人、局部的损失,双重角色导致他们直接面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选择。从劳动报酬来讲,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村干部所承担的工作也越来越重。但是,他们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承担工作的同时却并没有工资劳保等待遇,与此同时,他们还要为自己和家庭的生存而奔波,也要考虑自己的生产生活。目前,大部分村没有集体收入,村干部的误工补贴都难以发放,政府也没有相关机制保障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在全国也只有少数地区实行了村干部的公职化管理。上述问题说明了村干部在工作时间、岗位职责、考核奖惩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对其管理应该要有一种更为切合实际的理念和方法。

面对新形势,作为基层的党务工作者,如何教育、培养和管理好农村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岗位优势和主体作用,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人在具体工作中,结合管理学有关原理,对村干部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认为现代管理学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对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很有借鉴意义。现试举几例:

1、鲶鱼效应。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而通过引进“鲶鱼”,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活力,这就是有名的“鲶鱼效应”。它包括补充新鲜血液,也包括引进新技术、新观念、新机制。对于村干部这样一群平时“各自为王”的队伍来讲,一套能激发主动性、积网极性的机制比单纯要求、考核、监督他们要更有效。比如我镇在年初制定了村干部蹲点联系制度,要求村两委每个干部都要联系村民小组或自然村,村干部们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这一新的要求就象一条“鲶鱼”,将村干部们平时的工作都晾了出来,将他们置身于一种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的环境中,使他们感到了更多的压力和危机,从而一举改变了以往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有的村在联系干部带领下开展了各自然村之间的竞赛,通过定期晒晒产量,比比质量,形成了你追我赶、良性竞争的工作局面。

2、标杆管理。所谓标杆,是指为寻求达成卓越表现所需要的最佳经营方法、创新概念及高效率操作程序的一套系统过程。标杆管理已在企业界运用了几十年时间,从1990年起被引入政府管理领域,很快受到重视和喜爱,成为推动政府绩效改进的一个重要管理工具。该方法在农村实际工作中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开展农村工作,单纯地宣读政策是不够的。村民包括村干部文化、思想素质的局限性影响了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先进的村、优秀的村干部作为全镇工作的标杆,以他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来指导教育其他后进村,将会更加切合实际,也增强了亲和力和可信度。这种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开展指导教育的方法,避免了以往以文件宣传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简单粗糙的缺点,既提高了可行性,更增强了说服力。标杆管理在村干部管理中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如何设立内部标杆、外部标杆以及如何在事前、事中、事后运用好此方法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3、弹性化组织。一个弹性化的组织结构包含一群自我管理的团队,团队的建立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并视弹性化的程度来决定成员的流动、决策的权力以及沟通的方式。在这种组织中,管理者的角色不再是指挥与控制,而是教导与树立榜样。作为管理者,必须开发和调动组织中人员的能量,不断聚合大家的努力,才能适应环境的挑战和要求。党委政府与村干部之间不是任用、聘用的关系,不存在人事、工资、社保等方面的联系。乡镇对村干部的管理也难有强制性,即使要求他们开展承诺、制定责任、明确目标等也难以去量化考核,或者考核了也难以兑现奖惩措施,有时还会走入考核越细越虚、越多越空的怪圈。树立弹性化组织的观念,有助于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引导、沟通、协调上,即如何增强组织内部的弹性和反应力上,而不是象传统的管理方法——放在对被管理者的一味的要求上。这样可以及时帮助我们从严格管教和控制村干部的误区中解脱出来,转向协调和激励,使村干部队伍更有活力和战斗力,也使得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4、海豚式管理。海豚式管理是相对于以“x理论”——鲨鱼式管理和以“y理论”——戛裨鱼(一种胎

第五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

下载江苏省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行镇村干部“一线工作法”的探索与实践

    薛城区张范镇推行镇村干部 “一线工作法”的探索与实践 今年以来,薛城区张范镇大胆创新干部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建立镇村干部驻组便民利民“一线工作法”服务网络,改进了干部工......

    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探索实践(5篇范文)

    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探索实践 如皋党校课题组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高效、农民增收,中央、省、市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如皋市政府积......

    班主任工作探索与实践五篇范文

    摘要:高级技工学校,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指路人,在思想、技能培训等方面对学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要创建出一个高水准的班主任工作团队,制定新时期提升高级技工学校班主任工作能力......

    街道社区妇女工作实践与探索

    延北街道社区妇女工作调研报告 张荣 延北街道位于昌吉市城市中心,总面积9.6平方公里。常住居民52877人,15475户,流动人口4774人,各族妇女人数 18469人,有汉、回、维、哈等23个民......

    新时期人才工作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人才工作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人才工作探索与实践 “尚贤者,政之本也。”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党和国......

    新时期勤工俭学工作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勤工俭学工作探索与实践 咸水学校——吴小平勤工俭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

    与大学生村干部谈心

    《与大学生村干部谈心》读后感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经历了一个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推广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

    与大学生村干部谈心[精选]

    读《与大学生村干部谈心》一书有感 ——黄牛蹄乡辽河村大学生村干部 李国廷 去年,省委组织部给我们大学生村干部每人发了一本《与大学生村干部谈心》的书,捧在手里我激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