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探索实践(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9:4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探索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探索实践》。

第一篇: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探索实践

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探索实践

如皋党校课题组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高效、农民增收,中央、省、市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如皋市政府积极探索实践农村“三大合作”发展之路,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打造农村建设崭新平台,走在全省农村改革发展前列。

一、实践实绩

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总量和发展速度迅猛。目前全市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2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90家,协会12家,合作组织成员35085个,带动非成员农户127189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22家,入社农户52640户、入股土地面积79965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45家,参股农户12952户,涉及人口41935人,折股资产总额2.36亿元。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发展总量位居南通市第一,全省名列前茅。2008年7月30日,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场推进会议在如皋成功召开,2009年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呈健康稳步快速发展之势。

如皋市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及农村社区股份合作三大合作组织发展齐头并进,互现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赋有产业特色,高效规模农业效益初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村干部、农村能人、农民经济人、政府服务部门带头发起较多,主要围绕花木、蔬菜、畜禽、蚕桑四大主导特色产业,推广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应用新技术,取得好成效。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作价入股,巩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土地股份合作稳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改革初步打开局面,采用二次分配方式,将集体存量资产量化给农民,让农民直接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切实保障了农民利益,也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保证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探索途径

1、依托政府强势指导引导,把政府主观意志化为农民主动实践要求。

如皋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以指导运作,2007年65号《关于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指导意见》,2008年81号《关于提升农村“三大合作”运行水平的意见》,2009年42号《关于开展争创“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竞赛活动的通知》。这一系列文件逐年有序推进、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之路,明确了指导思想,提出了阶段目标,规定了基本原则,指出了服务内容和范畴等具体可操作性措施,对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工作进行了正确的指导和引导,把政府意愿转化为农民实际需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上下思想认识,调动了广大干群的积极性,农民对三大合作组织有了初步认识和实践意愿。

2、始终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尊重农民选择吸引农民自觉志愿加入组织。

在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发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由农民自愿自主参加土地、资金、营销、劳动等各类合作,尊重农民创造、尊重农民选择,不搞长官意志,不强行推进,不一刀切,通过行政规范引导指导农民,通过政策激励吸引农民,通过经济效益诱导农民,通过事实说服教育农民,提高农民思想认识,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强农民主观能动性,发挥农民创造性,让农民自觉、自愿、热情、主动加入三大合作组织。

3、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和能人效应,扶持组织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同发展。

注意塑造和培育典型,设法烘托和做大典型,重点推广和放大典型,通过开展优秀“四有”合作社创建评比活动,召开全市现场推进会、业务培训会议等活动,一批先进典型脱颖而出,发挥了良好示范作用,为农民树立了榜样和信心。重视农村能人效应,注意发现能人,关注农业劳动能手、专业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员;着力培养能人,增强劳动技能、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劳动效益;大胆使用能人,鼓励能人从身边做起,带动亲友、四邻入手,带动一组、一村、一镇,从而带动一帮、一群人、带动整个合作组织。

4、推动合作组织与市场接轨,通过实现经济效益让农民同享改革成果。

2008年,如皋市三大合作组织统一销售农产品10.34亿元,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4.9亿元,培训社员12.5万人次,总收入13.63亿元,盈余1.99亿元。涌现了如城红星社区集体资产(土地)股份合作社、高明蚕业合作社、白蒲禽业合作社等10多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典型合作社。建有3个千头养猪场基地的市利农养猪合作社,打出“天盟”品牌远销上海等地,全年销售生猪10万头,收入1.34亿,利润360万元。石庄益扬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动642户农民种植蔬菜1500亩,实现利润253万元,盈余返还社员15.78万元,户均238元。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接轨问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培育了市场竞争主体,扩大了生产和销售规模,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力,社员通过互相合作,初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存在问题

1.政府意志与群众意愿有差距

在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每年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表现出强烈的推进意愿,投入了较大的工作力度,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参加三大合作组织的农户总数相比,参加合作社的成员仍然偏少,部分基层干群重视程度不够,观望等待为多,不少农民满足于集体提供的现有福利,入社愿望不强,广大农民对三大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上热下冷”情况,农民主观意愿与政府政策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政策配套与措施落实不到位

由于合作社法刚刚实施,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措施,但产权制度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税收信贷等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合作组织先天不足,政策原则性较强,实施细则不明,合作社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土地使用问题等,客观上制约了三大合作组织的发展。

政府承诺的优惠扶持政策和激励政策实施不到位,也影响了农民参加组织的积极性。风险保险机制建设滞后,组织缺乏防范风险的能力,农民缺少放心感。

3.组织规范与民主管理欠到位

三大合作组织管理涉及面广量大,“民办、民管、民收益”规范管理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尚未体现,合作社的“三会”制度、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基本制度建设还不健全,基层干部思想上有畏难怕烦情绪,业务操作上信心不足,怕承担风险,求稳怕乱。部分龙头企业创办的合作社企社不分,合作社法人地位不明确。经营管理者多为原村级领导班子成员,经营方式、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有待增强。

4、组织规模和经济效益需提高

如皋市三大合作组织总体发展较快,总数南通第一,全省前茅,但与145万人口的大县级市的庞大人口基数相比,仍是组织规模偏小,成员偏少,把全市农民都组织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提高农民组织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由于合作社建立不久,资产规模不大、经营水平不齐、管理尚在探索、效益参差不一,与市场接轨缺资金、少项目、少技术,经营性收入较少,抗风险能力不强,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尚需进一步提高。

四、对策思考

1、提高思想认识,壮大合作组织

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首要提高思想认识,改变“上热下冷”局面。在部分基层干部中,主要存在两种不良思想倾向,一是等待观望思想,总想等等看,让别人先干,等时机完全成熟了再随大流,怕担风险,求稳怕难心理普遍。二是急躁冒进情绪,面对领导压力和硬性指标,急急上马,满足形式,走过程序,完成任务了事,完全忽视效果,好大喜功心理不少。在广大农民中,主要表现为患得患失心理和不慌不忙思想。农民对土地感情很深,加入组织怕失去原有的既得利益,而三大合作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效益尚不明显,农民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新组织缺乏认识和信心,不敢昧然加入,有的干脆等闲视之,改革愿望不强。要防止干群中这些不良思想的发生,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把加入三大合作组织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和头等大事来认识,注意克服干部“怕难、怕烦、怕出乱”思想和农民“怕丢、怕烦、怕无益”心理,努力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让干群了解组织、认识组织、看到组织的优越性,把政府意愿自觉化为农民主观意志,吸引农民主动加入组织,变“上冷下热”为“上下两热”,稳步、快速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发展。

2、坚持基本原则,维护农民权益。

一是“三权”不变原则。坚持不改变农民的财产所有权、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和村(组)集体资产的收益权。坚持三权不变原则能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害,有利于打破农民患得患失心理,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对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是坚持依法自愿原则。坚持农民志愿加入和自主管理,在劳动技术、营销、资金、土地等各类合作组织中,坚决落实“民办、民管、民受益”,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强行推广,不搞强迫命令。坚持依法自愿原则能有

利于克服农民被迫逆反心理,解除农民精神负担,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农民参加三大合作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兴办具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符合农民意愿,尊重农民选择,支持农民创造,不要强迫一刀切。要保持经济特色,利用各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各种组织和各地能人发起、组织、管理与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特色产业、主导企业和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景象。

3、坚持规范有序,强化制度建设。

首先,规章制度要健全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制度建设。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全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会议精神,围绕“扩大规模、规范运作、提升水平”的目标,重点完善合作社各项制度,用制度引导规模发展,加速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组织建立要规范,组织运行要合法,规范组建形式、规范股权结构、规范注册登记、规范内部管理的“四规范”是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目标和保障。针对某些已建的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存在产权不明、责任不清、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要克服没有规章制度或制度不全的缺陷,特别是要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主要围绕有组织活动、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四有”目标进行创建,严格程序,示范引导,有序推进。

其次,激励政策落实要到位,中央和各地政府要具体落实发展三大合作组织的各种激励奖励政策。从目前农村实际运作看,扶持政策落实一时难以全部落实。目前如皋市除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其他各类合作社仍未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从而无法独立开户进行统一核算,一些合作社在信贷、用地、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未享受到优惠扶持政策。政府要进一步落实税收减免、金融支持及水电优惠等具体政策,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从经济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用经济手段激励农民主动加入组织。

4、注重市场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用规范的管理示范农民,用标准化的生产带动农民,用较好的效益吸引农民。有了经济效益,组织才有吸引力,农民才有积极性。目前,三大合作组织处于创立阶段,总体经济效益尚不乐观。如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尝试中,普遍存在村级经营性收入较少现象。据统计,如皋市2008年村营收入中经营收入共967.46万元,全市332个村中村营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只有24个村,占全市总村数7.2%,10-20万元的村有13个,占4%,5-10万元的村有20个,占6%,1-5万元有的49个村,占14.8%,1 万元以下的有45个村,占13.5%,无村营收入的有 181个村,占54.5%,即半数以上村无经营性收入或收入极少,严重制约了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

在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推进中,政府要按照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要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主导产业,引导农民与市场接轨。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资金信贷支持,提供金融保障;二要了解市场动态,提供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节奏,帮助农民有效进入市场;三要围绕发展高效农业,创造特色,进

行农业技术指导。只有尽快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课题组成员:沈薇 陈炳华 高佳执笔:沈薇

第二篇:苏州农村“三大合作”

苏州农村“三大合作”——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实质就是要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前提下,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苏州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民生富足,思想开放,作为国家发改委和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面对率先发展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实践,取得很大的成绩。其中,以“三大合作”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农民集体致富和整体迁移身份的载体,正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对苏州的“三大合作”组织的剖析

1.“三大合作”——实践的产物和理论的印证。

所谓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就是指在农村集体资产、农村承包土地、农村生产经营等方面,通过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改革,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富民强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统称,其改革成果主要包括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种基本类型。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市把深化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作为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富民、强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作为优化农村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农村“三个集中”进程的关键举措,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得到全面推进,改革得到不断深化。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计成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2821家(数据来自苏州市农办,下同)[1],入社农户104.77万户,其中,99.25万户拥有股份,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5.6%和90.6%。农民投资入股或享有资产量化的股金总额接近160亿元。以农村“三大合作”为主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逐步成为苏州农村继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之后第三股正在迅速崛起的经济力量。

目前,以农村“三大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经逐步成为苏州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组成来源,成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苏州农村发展以“三大合作”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不是偶然的,是在特定的历史、人文、经济、地理环境条件下,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在苏州经济社会率先发展过程中,对现实问题的求解尝试,是对“小农”生产方式的扬弃。同时苏州“三大合作”的实践也正印证了恩格斯对小农经济的预言:“我们的小农同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任何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2];“当我们掌握了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无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3]。可以说,“三大合作”是在生产力发展之后,对生产关系的主动调整。

2.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解决了权力主体分散与集体经营的矛盾,促进了农民身份和收入的多元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展。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是以原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形成的新型合作组织。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明晰了村级集体资产权属关系,完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分配形式,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这种合作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合作企业的组织形式,建立以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核心的合作社治理结构,实现权责明确,利益与风险共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初级形式。与全国其他农村地区相比,苏州农村集体经济相对强盛,乡村都有一定数量的集体经营性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集体资产不能明晰到各个农户头上,势必会造成权力主体意识淡化,监督保障乏力的情况。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恰好能够正确处理权力主体与集体经营的矛盾,通过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使之逐步摆脱对农村和农业的依赖,为农民“持股进城、按股分红”创造了条件,为农民市民化,收入多元化,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从2001年8月吴中区金星村率先进行改革试点并组建全市首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以来,改革得到全面推进。至2009年底,苏州已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1130家,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0%;入社农户94.73万户,合作社股金总额102.65亿元。未启动这项改革的村,也将在2010年全面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制定章程、建立组织等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础工作,为今后创造改革条件和实现股份分配奠定基础。

3.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为探索创新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由农户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土地适度集中进行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然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内或对外公开招标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或从事其他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内在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小规模与集约化、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3]。促进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土地股份合作社顺应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明确农民土地股权的前提下,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的专业化分工,大大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为实现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民除获得土地分红收入外,还可以让大多数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专心从事农外就业或创业,大幅度提高非农收入,通过吸纳当地剩余劳力及中老年农民从事必要的农田管理,农民还可获得一定的打工收入。因此,土地股份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矛盾,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苏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经营方式看,农民承包土地入股以后,一般会享受每亩300—1000元的保底分配,经营效益好的合作组织,实施二次分红。土地入股的农户优先在合作社打工,获取每天不少于30元的劳务收入。从而使农户与合作社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有效地实现了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至2009年底,苏州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77家,入社农户28.89万户,入股土地面积69.99万亩,其中,92%以上仍从事一产经营。

4.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民专业与兼业的矛盾,沟通了农村三次产业的联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明晰农户私人产权、保持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农技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养能手、经纪人大户等牵头,联结在一个或几个农业生产领域、从事同一农产品的产、销农户在生产、流通、技术、资金等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组建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由从事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在产前、产中或产后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上开展合作,内部实行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进行销售等几个统一,不但解决了农民进入市场经营时的限制问题,完成了农户单一经营与进入专业市场的对接,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解决了专业化与兼业化的矛盾,带领农民开展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品种,推动了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向二、三次产业的延伸,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了资源在城乡之间的统一配置,拓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领域和新空间,缩小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使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现实。

至2009年底,苏州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12家,累计入社农民12.67万人,还带动非成员农户15.2万户。2005年3 月12 日,吴中区金庭镇(原西山镇)衙甪里村的38名茶农,共同发起设立了他们自己的合作社——苏州市吴中区西山衙甪里碧螺春茶叶股份合作社,并获得了吴中工商局颁发的全国首张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在运行中,入社农户分工合作,种茶、采茶、炒茶、储存、运输、销售,这一系列的流程均有不同的人员负责。正因为茶农“抱团”,制茶、售茶的成本低了,茶叶的品质高了,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茶农们获得了真正的实惠。2008年3月22日,吴中区东山镇、金庭镇7000余茶农再次“抱团”,29个合作社合并成两大联社,工商部门为合作联社颁发了全国首批营业执照。这两个联社分别由17家、12家合作社组成,入股农户分别为3658户、3365户。合作联社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在镇一级范围内,从质量标准、证明商标、包装装潢、宣传策划、销售窗口、指导服务六个方面实行统一管理,既保持了单体合作社的自主活力,又促进了合作社之间资金、人才、技术、土地、品牌、销路等资源的整合,有利于茶叶产业链的延伸,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碧螺春茶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三大合作”对苏州城乡一体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大合作”改革给苏州农村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从根本上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1.农村市场化

市场化程度是区分城乡的一个重要标志。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明晰产权,农村“三大合作”改革的关键也就在于明晰产权。这些年来,“三大合作”通过明晰产权,优化配置农村各类资源要素,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为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发展载体、转变增长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沟通城乡一间的经济联系,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

2.农民组织化

通过大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创新了农村经济发展形态,实现了农村基本经营方式经历了由“统”到“分”再到“合”的螺旋式上升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地位大幅度提高,开始走上“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的共同富裕之路,为农民向市民和农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创造了组织条件。

3.农民收入多元化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苏州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希望所在。社区股份合作完善了集体收益的分配机制,确保了农民享有集体收益的分配权。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当年能够按章程进行股份分红的合作社总数逐年递增。统计显示,2009年全市社区股份合作社当年净收益用于分配的比例大致在30%至40%,基本股东年均股份分红在300元至1000多元不等。农民收入中,非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已超过80%,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投资性收入、政策和转移性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农民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其中,财产性与投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已由2005年的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33.2%。

4.集体经济扩大化

富民离不开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长和发展,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和发展集体经济找到了新路。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加快股份固化改革,科学界定比例,规范收益分配,提高分红水平,使农民与集体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股份合作经济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尤其是社区股份合作社,把集体存量资产量化给农民,非但没有削弱集体经济,反而通过股份量化使农民直接参与管理,规范二次分配,保障农民利益,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2009年,全市村均收入389万元,其中,有98个村收入超千万元,13个村收入超3千万元。村级总收入中,资产、资源性收入占比明显提高,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5.农业经营方式规模化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有效整合农业资源、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苏州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率先碰到了土地经营规模零星分散,茬口布局难以统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加快了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步伐,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创造了条件。2009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7133 hm2,农业规模经营面积89867 hm2,分别占全市承包土地面积的60.4%和 55.9%。全市已建成14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64个千亩以上示范区,“四个百万亩”的优势主导产业逐步形成。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08800 hm2,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1333 hm2。

6.农村管理民主化

通过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建立起来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建立“三会”组织,健全“三会”制度,从制度上实现了真正的民主管理。改变了过去农民无权参与管理、干部决定一切的状况。通过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三会”制度,并辅之以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开辟了农村民主管理的新途径,把基层民主管理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新的境界,农村民主管理和农民权益保护发生了积极变化,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以上六个方面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了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与经营方式,缩小了城乡间发展差距,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

成员的合法权益,解决了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三大合作”是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之路

1.“三大合作”确实是中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苏州的实践表明,在加快构建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三大合作”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依靠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和与发展,苏州农村已初步形成了集体与农民持续共享资源增值收益的利益机制和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苏州农民已开始走上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2003年以来,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增幅超过了10%。其中,来自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每年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是农民收入中增幅最大的项目,为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快速增长贡献了相当的份额。2009年苏州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87元,与全国城镇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持平,是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3倍。收入构成中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达到33.2%,工资性收入达到35%,说明收入构成渐趋合理,收入具有可持续性。城乡人均收入比约为2:1,低于江苏的2.5:1,更低于全国3.3:1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苏州不断创新实践,在更多的层面上打破了“二元结构”制约,使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居民在先进和谐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中加速融合,实现全面的社会保障,便捷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同等的就业体制,方便的公共交通,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在越来越多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中,享受着同样的幸福和舒适。通过在广大农村推广“三大合作”确实是一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靠途径。

2.“三大合作”较好地贯彻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形成的各种新型合作组织既有家庭经营的延伸,更有集体经营的拓展,把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全力,相得益彰。这种新的经营机制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农民面临的“想的是致富,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愁的是销路”的困惑,是在新形势下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这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能够动员和组织绝大多数的农民赶上现代化的正途,能够始终维护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使苏州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这是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及南美、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所无法做到的。回顾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可以知道,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是以对农村和农民的简单挤压,和土地兼并实现的,其中不乏激烈的社会动荡。近几十年新兴工业化国家同样没有很好地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不论是东亚还是拉美,工业化的后遗症依然很多。譬如大城市的贫民窟现象就是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大社会丑恶现象。可见,农村“三大合作”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解决了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提高了农民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和谐发展之路。

3.“三大合作”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的社会实验,其主体价值观是由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共同构成的。目前来看,集体理性与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大都经历了比较痛苦的过程,城市贫民成为多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副产品,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应该尽力避免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以“三大合作”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有组织过度。这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法人实体,培育了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合作共生意识,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确保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不至于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积极稳妥的现代化。这种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与路径在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少见的。因此,“三大合作”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苏州科技学院 陈俊梁 陈瑜)

第三篇:农村合作组织复习资料

《农村合作组织管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如何理解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如何理解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P1-2 农户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和生产方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分散进入市场,交易成本高,交易方式落后,市场谈判力量有限,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2、合作、合作组织、合作社、农村合作组织的内涵?P9-14

合作:人们或组织,为了共同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合作组织的含义:合作经济组织是劳动者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谋求和维护自身利益,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

农村合作组织的内涵:是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农民组织的,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协作服务原则组建和运营的,直接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各种合作社及其联合组织的总称。

第二章 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环境

1、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环境的含义

处于特定农村合作组织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

2、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环境的属性有哪些? 复杂性、相关性与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

3、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环境的类型?

根据环境因素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自然环境、人造环境

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4、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经济环境的含义?

是能够对特定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系统的存在、运行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经济力量、活动、行为方式以及制度规定的统称,是特定系统所处于的区域经济力量与经济活动方式的总和。

5、经济环境对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影响;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3、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所带来的影响

6、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含义?

是关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系统的成因、结构、运行方式,及其成员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心理活动的总和,是组织系统及其运行方式在成员 心理上的稳定反映和沉淀。

7、教育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义?

一方面能使广大农民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科技管理等方面能力,扩大经济活动视野,增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与把握,为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奠定必要的文化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能提高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文化素质,并使其正确行使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权利与义务,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向着科学化、规范化转变。

8、文化环境对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传统的小农意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产生着根本性制约,这一制约伴随着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转型将长期存在。

2、农村道德文化所构成的体系共同营造了稳定的秩序,传统道德文化中所倡导的温良礼让,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和个性化有一定冲突,也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和发展产生着制约。

3、农村教育培训水平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并直接作用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与演变

1、有体现合作经济思想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主义? 圣西门(法国)《论实业制度》;傅里叶(法国)“法郎吉”;欧文(英国)《致工业和劳动贫民救济协会委员会报告书》和《新道德世界书》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合作思想评价?

1、空想社会主义把合作社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药方,他们寄希望统治阶级的支持,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

2、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真正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找到社会改革的科学方法。

3、人们合作社要想成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必须要适应现行的社会和经济条件须关注和改善社员的切身利益。

3、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诞生、原则和划时代意义?

诞生:1844年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在英国诞生,揭开了现代合作社运动的序幕。

原则:(1)人社自愿;(2)一人一票;(3)现金交易;(4)按市价销售;(5)如实介绍商品,不短斤少两;(6)按业务交易量分配盈利;(7)重视对社员的教育;(8)政治和宗教中立。

划时代意义:目标和性质定位于在社会生产的某个环节联合,解决具体的实际困难,谋取社员利益。抛弃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合作社作为社会改革工具的幻想,赢得了资本主义上层社会对合作社的支持。

4、国际合作社联盟的诞生和发展?

1895年8月18日,英、美、法、意、荷等19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聚会,成立了一个非官方的合作社的国际组织“国际合作社联盟”(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联盟的口号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995年9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了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周年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通过的《关于合作社特征的宣言》(Statement on the Cooperative Identity),对合作社的性质、价值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规定。合作社的基本价值是: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

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1995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为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以纪念国际合作社联盟建立100周年,并决定考虑将来每年都将此日定为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

5、合作社的七条原则? 自愿与开放的社员制;民主的社员控制;社员经济参与;自治与独立;教育、培训与信息;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关心社区。

6、互助组概念?

互助组一般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户在个体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的,成员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农户私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成员之间开展换工互助,调剂劳力、畜力和农具的使用,互助组内实行等价交换。

7、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启示?

第一,社队的规模和体制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第二,老社富社和新老上中农再并社中吃亏,磋商了积极性。第三,过早的取消分红,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使一部分土地多劳动力少的农户生活发生困难,尤其是老弱病残户的生活发生困难。第四,滋生和助长了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

启示:其

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其

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

8、人民公社的制度特征和弊端? 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人民公社的制度特征:第一,“一大二公”;第二,平均主义分配;第三,政社合一。

人民公社的制度弊端:

1、产权模糊和残缺;

2、监督和激励困难;

3、推出机制丧失

9、家庭承包制的制度变迁的过程?

第一阶段——包工到组、包产到组;第二阶段——包产到户;第三阶段——包干到户:

从上述制度变迁过程上看,改革的发展有一个规律:就是从不联产向联产发展,从联产作业组向联产到户发展,从联产承包想包干到户发展。在包干到户中,农户成为独立的经济行为主体,农户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从而导致了人民公社的解体。

10、家庭承包制的制度创新?

重塑农业微观组织结构: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营模式,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在农业中,市场责任必须联系最终农产品,才能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这是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所要求的。其因为农业劳动质量的显现具有滞后性、对农业中集体劳动的监督和计量成本极其高昂、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不一致。

农户具有独立产权:农户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农户拥有收益权和剩余索取权、农户拥有对土地有限的处置权。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创新了产权制度,对产权主体产生了激励效果。

建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的集体统一经营,但又不是分田单干恢复农民的小私有制。农民既有农户分散经营,还有集体统一 经营。分——家庭经营的层次;统——集体层次的经营。

合作经济是以社员的个人产权主体地位为基础的,农户独立经营主体的确立是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重要前提。

第四章 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1、农户、厂商生产交易中的费用

包括界定和保障农产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的费用和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交易合约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的费用以及维持交易秩序的费用。

包括厂商向农户出售产品售时,需要搜集市场信息、寻找客户、谈判以及开展售后服务等。

2、农户市场交易成本?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单个农户,农户市场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信息成本、执行成本、监督成本。

信息成本:即农户为合理配置资源而支付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费用,以及市场信息失真或滞后导致决策失误的损失,通常发生在农户生产或购销活动之前。

执行成本:即农户在购买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过程中,寻找交易对象、讨价还价、订立合同、检验质量、交割商品和贷款等发生的费用,以及违约及受欺诈遭受的损失。

监督成本:即农户为防止和解决市场交易纠纷以保障自身权益所发生的费用。

3、经济合作组织降低交易费用的机理?

只有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农户经营才能够进入市场,农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农户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的主体地位才能够确立。

1、有利于节约农户获取信息的费用

2、有利于减少交易数量,提高交易效率

3、有利于增强农户的市场交易力量,保护农户利益

4、农户规模经营的基本方式? 农户规模经营有两种方式:家庭内部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户家庭外部经营规模的扩大。

农户家庭内部的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经营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形式,属于“工厂规模经济”或生产技术规模经济,即大规模生产方式由于能够采用更先进的工艺、使用更高效率的专业化设备和更有利于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而带来的成本节约或收益增加。

农户家庭外部规模经营:由生产者联合或合作形成的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经营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属于“企业规模经济”,即生产同样产品的若干生产单位联合(水平联合),或者处于生产工艺过程不同水平的若干生产单位联合(垂直联合)而形成的规模扩张。这种性质的规模扩大,同样可能产生比分散生产经营更高的效益和市场支配力量。

5、合作组织对农业经营风险的化解

改变单个农户由于经营规模小、信息不对称、自我素质低、谈判地位差的局 面,发挥合作优势,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从而减少经营风险

可以抵御自然风险、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对农业生产者、经营者造成的重大损失。

可以减少技术风险,提高技术普及的广度和深度,避免技术的失败,最大限度发挥新技术的增产增效潜力。

7、如何化解合作组织创新成本?

基本思路: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队相互结合;

具体对策1:调动社会多方面力量,坚持多种途径、多元化发展; 具体对策2:强化政府职能,为合作组织创新创造条件。

第五章

农村合作组织的创建

1、农村合作组织的创办因素? 创办合作组织的内在因素:产业(产品)基础、合作意愿、合作好处预期(潜在利润)

创办合作组织的外在因素:政策环境的支持、管理体制的创新、基层组织的推动

2、合作组织设立条件?

县、乡、村区域内专业协会的设立条件:注册资金不低于2000元,有规范的名称、固定的场所、一定的数量的会员、相应的组织机构、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设立条件:除了具备专业协会设立条件外,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只能成立、注册一家行业协会。

专业合作社的设立条件:一般要有自然人7人以上作为发起人,有固定的场所及与其开展业务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经营服务手段。

专业联合社的设立条件:在某一行政区域内有若干性质相同的农民合作组织,在县内若干乡镇成立这类协会;业务有较多联系,有联合的需要,有共同的联合协议,才能成立联合社。

3、合作经济组织组建的工作步骤、工作流程?

合作经济组织组建的工作步骤、工作流程主要为:发起→申报→筹备→召开成立大会→组建工作班子→注册登记(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例)

5、农村合作组织的创办原则?

(一)依法组建的原则;

(二)不改变分户承包的农村经营体制;

(三)自愿、自主与民主管理的原则;

(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对内服务和对外盈利的原则;

(六)合作制分配方式的原则;

(七)尊重农民的选择,鼓励多种形式发展

6、组织名称拟定思路?

1、专业合作社;

2、专业协会;

3、产业协会、行业协会

第六章 农村合作组织的运作

1、农村合作组织运作机构的一般框架?

会员代表大会: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会员大会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依照大会决议,筹划业务并组织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并按期向大会报告业务和财务工作情况。

监事会:会员代表大会的监察机关,监察合作组织业务和财务,监事会可聘专职或者兼职监察员对合作社业务和财务进行监察。

2、农村合作组织运作人员安排要点?

专门、专职、专业的管理机构是合作组织功能发挥所必须,特别是产业协会应该有完善的高效的分工专业的管理机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日常事务,必须有理事会及运作班子负责。根据合作组织的规模大小的业务情况,理事长可聘请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并成立若干职能部门,聘请职员,分层负责和办理各项具体业务。

5、财务审计监督,审计监督的内容?

监事会的监督审计:监事会根据专业协会章程规定,对协会的财务收支经营业务进行内部审计。会员大会审计:主要是指会员大会召开前会员大会可派代表对协会业务收支进行审计。(以上两项有利于合作组织改善经营管理,维护财经纪律)主管部门的监督审计:主管部门有权对合作组织的财务开支进行审计,主要是督促遵守财经纪律,正常开展业务运营。

财务收支审计:包括财务收支、预决算审计、有关财务、技术经营咨询等收支审计。

收益分配审计:主要是审计收益分配项目和比例数额是否符合章程规定。合作组织领导层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理事长或总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是否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等。

6、利益联结机制的概念和类型?p104 利益联结机制是合作组织不同主体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所形成不同主体之间相互依存、制约、影响的方式,是对合作组织运行过程中产生收益的所有权和占有权进行划分,以保证其合理归属与运用的方式。

统供生产资料联结关系(服务优惠)、契约合同联结关系(契约联结)、利润分享联结关系(利益返还)、股份合作联结关系(按股分红)

7、风险共担机制的概念和类型? 风险共担机制是指,农村合作组织中不同主体由于在市场中所处的竞争地位的不同,根据它们所面临的不同风险,来匹配不同的利益分配。

实行价格保护机制、推行农业互助保险模式、建立风险基金。

9、农村合作组织的经营方式包括?p104 协商定价、代理推销、中介推销、保护价收购

第八章 农村合作组织的拓展

1、农村合作组织拓展质量管理功能?

拓展方向:由一般技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向组织技术攻关和协调、统一制定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产品标准、质量标准方面拓展。拓展重点:由农业合作组织牵头进行无公害基地申报、绿色食品商标认证、有机食品认证。

2、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关系? 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产地认定主要解决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是产品认证的前提和基础,产品认证主要解决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

3、品牌的作用

对制造商的作用:

1、有助于管理订货和处理销售业务;

2、保护制造商正当权益;

3、树立商品和企业形象;

4、对产品生产的质量起到监督作用。

对经销商的作用:

1、为经销商产品的销售带来方便;

2、有助于经销商把握生产质量标准;

3、有助于带动其它相关商品的销售;

4、有助于树立经销商的形象。

对消费者的作用:

1、有助于消费者识别和选择商品;

2、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有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

4、品牌的设计原则

严肃性原则、标志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谐性原则、简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6、合作组织的纵向合作和横向合作?

纵向合作:纵向合作市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主要是产业内纵向合作与行业的纵向合作。构建产业纵向合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构建行业纵向合作:逐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合作体系

横向合作:合作组织之间的联合--区域间各个合作组织寻求新的联合;与其他类型组织的联合--通过与公共服务组织、社区组织以及产业组织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第九章 农村合作组织管理与政府支持

1、农村合作组织对于政府的意义

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助于弥补当前农村行政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助于实施地方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转型。

2、政府支持推动对农村合作组织的意义

政府支持是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必要保证;政府支持是农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迫切需要;政府支持能够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3、政府支持的原则

民主性原则、市场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制度性原则

4、政府支持农村合作组织的方式及其评价

支配型:支配型是指农村合作组织依托政府部门或基层组织发起,由政府或相关技术部门领导担任负责人,掌握实际控制权。

引导型:引导型是指政府不干预合作组织内部的具体管理和运营过程,而是通过政策支持、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为合作组织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引导行为:包括宣传推广、提供培训、明确其法律地位、贷款扶助、政策优惠等。)不支持型:有不支持型是指政府“退出”农村合作组织的活动,既不在宏观上提供政策支持,也不在微观上干涉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运转。

评价略。

总结:在农村合作组织创建上,政府应采取“渐退”的策略;在政策环境建设方面,政府应采取“渐进”的策略。

5、合作组织不同发展的生命周期特点,以及政府的支持方式(见图)特点:引入阶段:《农村合作法》实施后,创新者探索期,领导/制度危机;成长阶段: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文牍主义危机;成熟阶段: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多角化,发展危机;分化阶段:变异(企业法人或公益事业)、继续发展、衰退

引入期政府重点做好合作组织的引导者和扶持者。(扶上马、引上路)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成长期政府重点做好合作组织的合作者和服务者。成熟期政府重点做好合作组织协调者 分化期政府要做好合作组织环境创造者

在全过程中,农村合作组织生命周期中政府要始终扮演监管者。

第十章 农村合作组织管理与金融支持

1、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中的金融缺失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基础融资环境欠佳;

二、难以享受机会均等的金融服务;

三、金融信贷准入门槛过高;(抵押资产、抵押贷款、信用支撑、信用评级);

四、担保范围缺位致使资金供给渠道减少(担保资金额度、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担保组织形式、担保成本)。

2、不同阶段的农村合作组织对于金融的需求特征

资金需求特征:初级萌生型合作社是小额信贷需求,满足流动资金需求;初级成长型合作社是中等额度的信贷需求,满足流动资金及一部分固定资金的需求;初级成熟型合作社较大额度的信贷需求及相关的综合金融服务,满足全方位联接市场的需求。

初级萌生型合作社倾向获得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扶持;初级成长型合作社更倾向于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综合支持;初级成熟型合作社则需要在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基础上,拓展商业性金融支持。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五、论述题(10分)

六、材料分析题(20分,每小题10分)

第四篇:我市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我市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农村“三大合作”,是解决“三农”问题、创新经营机制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基层“管理民主”的有效形式。近几年来,我市探索以“合作”为核心的农村经营新机制,正逐步成为农民创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最近,我们对推进“三大合作”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的重要意义

发展“三大合作”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原有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体制机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下产生的。调研中感到,大力发展“三大合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通过组建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民主管理的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能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效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民主管理。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农民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重要原因。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问题,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效益,培育了市场竞争主体,使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让农民获得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石庄镇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南通光远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642户农民种植蔬菜1500亩,2006年实现销售额264万元,盈余返还社员7.6万元,户均118元。三是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稳定。实行农村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关系,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资金、劳动力等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流动,有利于集体经济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二、我市农村“三大合作”发展现状

今年以来,我市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形式多种多样,成效较为明显。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稳妥推进。至2007年9月底,全市已建206个,其中达到“四有”标准有32家,拥有社熁帷≡保常37万人,带动农户14.95万人。2006年销售农产品21亿元,拥有注册商标19个,经营服务总收入4.46亿元,盈余3373万元。市草莓协会列入全国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之一,市高明蚕业协会被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四有”农民示范合作经济组织,市利农优质生猪产业合作社等15家被命名为南通市“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动,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作价入股。至2007年9月底,全市已组建108家,涉及土地面积3.9万亩,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户2.69万户。三是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突破。至2007年9月底,全市累计组建34家,量化集体经营性纯资产1.19亿元,持股农民总数达26501人。

三、推进我市农村“三大合作”的思考

农村“三大合作”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基层在推进农村“三大合作”中创造的好做法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1.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必须领导重视、统一认识。要切实加强对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研究规划、制定方案,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做到领导重视、措施到位、责任明确,有组织推进机构,有推进激励措施,有明显工作成效,有成功的典型经验,从而形成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组织领导保证。要采取强化领导、业务培训、参观学习、典型示范、广泛宣传等多种形式,把农村“三大合作”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在确保“三大合作”快发展的同时,更要特别重视“三大合作”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2.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必须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三大合作”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维护、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集中最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对改革中有一些重要问题和关键环节,要过细分析,慎重研究,精心准备。组建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要把“资产清理”和“人员界定”作为做好农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的基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确保村民利益。选举的股东代表要具备一定的素质,真正体现代表性、群众性。

3.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必须因地制宜、高效突破。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以创建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等,提高农民合作化程度,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要把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基础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村组,土地整合后综合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村组,群众基础好、干部威信高、有能人会经营的村组作为优先组建农村集体土地股份的对象。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应摆脱以收入评判是否改革的标准,着力对城中村、城郊村和园中村进行改革。总的要求是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暂不够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创新举措,加快推进,确保在解决“自发成立少、行政推动多;规模相对小、带动能力弱;合作层次少、联结不紧密;经营资金少、发展缺后劲”等问题上实现新突破。

4.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必须依法办事、规范操作。推进“三大合作”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稳定。要规范各类操作文本,制定“三大合作”的工作流程、股份合作社章程、股权证、土地流转协议样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程序等。要重点把握群众自愿、民主协商、清产核资、股权设置、股份量化、制订章程、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按照改革的基本程序,把握政策,规范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加强业务培训,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对各镇(区)实施方案认真把关,协调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指导具体业务操作。

5.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必须创优环境,提升服务。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市委农工办要强化政策宣传、业务指导、规范运作;财

政、农林、农发、发改委、规划、国土、水务、农机、金融、税务等部门要从政策、科技、资金、税收减免上,帮助扶持农村“三大合作”发展;工商部门要为农村“三大合作”社登记提供便捷服务;法制办、信访、调处中心等部门要积极参与化解改革过程中矛盾,提供保障服务。

第五篇:三大合作

三大合作2011年5月8日

来源:叶河村

一、什么是三大合作?

三大合作是指,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农民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行改革而形成的三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统称。

1.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这是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经济合作社)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量化给农户,建立社区型股份合作社,实行产权明晰、管理民主、风险共担(以股本金为限)、利益均沾(按股分红)。

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福利型。主要是两种对象:经济强村(有条件分红)、撤村建居的城郊村(集体资产必须妥善处置)。

(2)固权型。适用于所有的村。零资产村同样要量化股权,而股值为零;负债村,债务挂帐,以零资产改制。

(3)发展型。在改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发展项目,吸收农户入股,实行增量扩股,取得收益后按股分红。

至2007年9月,苏州已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93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5%。其中资产量化到户的599个村,享有股份的农户突破了50万户,量化集体经营性净资产70余亿元,约占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总额的70%。

2.土地股份合作社。这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由农户自愿将土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然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内或对外公开招标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或从事其他二三产业,取得收益后实行按股分红。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

(1)合作社本身不直接经营,而是出租土地。

(2)合作社直接经营,从事一产或出租房屋。

(3)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再联合,土地再入股。

至2007年9月,苏州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29个,土地入股农户5.24万户,入股面积12.77万亩。另有近5万亩承包土地入股参与其他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

3.专业股份合作社。就是指在明晰农户私人产权、保持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在生产、流通、技术、资金等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由农户自愿组建的专业性合作社。

主要涉及到三个领域:

(1)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

(2)农村三产和农业旅游业。

(3)投资性物业合作社(出租厂房、集体宿舍楼等)。

至2007年9月,苏州农村已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73个。其中以种养业为主的有357个,入社农户2.64万户,入股股金2.52亿元;以合作投资为主的富民合作社281个,入社农户4.48万户,入股总额12.57亿元;以生产服务和联合营销为主的各类专业协会135个,会员1.64万人。

至2007年9月,全市通过改革组建的“三大合作”组织累计已达1941个,参与的农户91.21万户,其中拥有各种股份的农户65.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3.6%,农民投资入股或享有资产量化的股金总额超过了100亿元。

这标志着,苏州农民已开始走上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也标志着,苏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已成为农村第三股正在迅速崛起的经济力量,预计不久将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

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某些做法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二者的主要区别:(1)合作制规定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而股份制则不允许退股,可以继承、馈赠、转让。(2)股份制一般不限制股份比例,谁持大股谁控股;而合作制实行一人一票、平均持股、共同富裕。

二、为什么要推行三大合作?

1.从改革的角度讲,三大合作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最佳实现形式。

有利于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三大问题:

(1)产权不明晰所造成的干部经济问题;

(2)土地承包的三个难题:农户承包的土地高度分散化、自然田块人为分割化、人地变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3)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持续增收能力低,尤其是财产性收益低。

2.从发展的角度讲,三大合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

(1)实现富民强村的重要载体;

(2)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

(3)政府扶持农民的重要渠道。

三、怎么样推行三大合作?

三大合作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又具有紧密的联系。比如,社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要向前发展就必然涉及到土地、涉及到吸引农民自愿入股,于是就需要把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与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必须既要分别推行,又要统筹兼顾,综合发挥其效能。

1.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

(1)先易后难,逐步推行。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有条件的村先试点,先搞福利型,这比较容易成功,老百姓也容易接受;第二步,面上各村包括穷村搞固权型,明确每人的股份;第三步,搞发展型。这是根本和关键所在。

(2)掌握政策,严格程序。大体需要经历以下程序:

①提出改革申请――由村党组织、村委会提出申请。

②建立筹备组织――建立由村书记负责的筹建小组。

③进行人员摸底――主要是摸清人员和人员的农龄。

④开展清产核资(或资产评估)――委托中介机构。

⑤分配股权(量化到人)――这是难点所在。

⑥推荐社员(股东)代表――这也是个难点。

⑦制订章程――这个要贯穿于筹建过程的始终。

⑧召开社员(股东)代表大会――成立董事会监事会。

⑨完善手续(包括发放股权证、进行工商登记等)。

关于量化到人,现已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①不设集体股,将集体经营性净资产全部量化给农户;集体公共开支在盈余分配中按比例提取。同时,不提取集体公积金、公益金,所有者权益全部归股东(社员)所有。

②量化的起始时间(即农龄的起算年份),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形成的主要时间阶段为起始点;而截至点,通常为上年年末、本年6月底,或者改制筹建报告批准之日。

③量化到人的股份一般设基本股、贡献股两大类。其中,基本股通常以截至点年满一定数量的户籍人员为准(例如规定:2007年12月31日年满16周岁的在册户籍人员每人一股基本股);贡献股从理论上说,是根据各人的贡献大小而分配的。主要有农龄股(这里假设农龄越长贡献越大),每三年加一定系数;老党员、老队长股(比如对老党员、老的生产队长增加一定的系数);干部股(主要根据村干部贡献大小增加一定的系数)。但也有不少地方不设干部股。

④特殊人群的量化。包括小孩子,外嫁女,招女婿,征土工、买户口,当兵参军,在校学生,毕业或退伍后返村,等等。这些都只能根据当地情况,党委政府提出原则性意见,然后由各村的社员(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党委政府之所以要提出原则性意见呢?主要是要防止由于农村宗族关系等因素,出现大多数欺负、侵占少数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推荐社员(股东)代表,现已达成以下共识:

①社员(股东)代表推选得当,是合作社既能广泛听取社员意见(包括不同意见),又能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②社员(股东)代表的比例一般为社员(股东)总数的10%比较合适;

③社员(股东)代表以村民小组(原生产队)为单位进行民主推荐比较好,不宜以自然村为代表,更不宜全村打乱;

④社员(股东)代表候选人推荐出来后,由村党组织审核通过,然后张榜公布一定期限,无疑义的自然通过为正式代表,报镇党委、政府或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3)加快发展,确保分红。这是发展股份合作社的目的所在,也是这个合作社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建议将社区股份合作社与富民合作社结合起来,推行地区产业分工和跨村跨镇发展。把就地发展与异地发展结合起来。

2.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①放开搞活农业用地。要打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僵局,坚持先筑巢、后引凤,先入社、后招商。实行保底分红,打消农户顾虑;有条件的地方应对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入社的农用地面积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补贴)。刚开始时,可以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再逐步开展农业招商。对农业村要分类指导,有自然资源的,应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有人文资源的,应发展古村古文化旅游;都没有的,可以搞体验性农业(渔业),比如:菜地出租、钓船出租等等。

②用足用好非农建设用地。三大政策:非农建设留用地政策(现有农用地的10%)、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政策(可以等量异地置换、不占用征地指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可以领取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证,进行抵押等)。

3.创新农村经营组织,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①生产流通合作社要防止被少数人控制,扶持这样的合作社未必等于扶持农民。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②投资性物业合作社值得大力推广,但要注意符合城镇建设规划、符合用地政策、符合承租者要求,签订好租赁合同,按照订单建造标准厂房等。同时,还要注意平均持股,防止被少数人按股,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

下载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探索实践(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皋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探索实践(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2007年以来,江苏......

    农村合作组织成立大会相关材料

    --镇生猪产销合作社倡 议 书全镇生猪养殖户朋友们: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畜牧业生产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畜牧业发展中,群众对生......

    农村合作组织成立大会相关材料

    --镇生猪产销合作社倡 议 书全镇生猪养殖户朋友们: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畜牧业生产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畜牧业发展中,群众对生......

    农村合作组织转型“苏州样本”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升级的“苏州样本”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03月16日14:44分类:区域经济 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然而,处于我国......

    农村合作组织成立大会相关材料

    农村合作组织成立大会相关材料 农村合作组织成立大会相关材料2007-12-16 21:24:1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合作组织成立大会相关材料农村合作组织成立大会相关材料(2)--镇生......

    农村廉政建设探索实践1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对延安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调查 陕西省农业厅 戴福成刘建歧 2013年3月31日 延安市委市政府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结合实际......

    农村合作组织成立大会相关材料(五篇材料)

    农村合作组织成立大会相关材料--镇生猪产销合作社倡 议 书全镇生猪养殖户朋友们: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畜牧业生产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

    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者:程仁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