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海南中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案例

时间:2019-05-13 04:5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海南中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海南中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案例》。

第一篇:上海市海南中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案例

学科育人价值的社会实践案例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社会实践案例分析

海南中学 柴卿卿

一、教材育人内容分析

(一)内容分析

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生存环境 呼唤保护》的教学内容旨在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确立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意识,激发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而其中第一框《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的第二课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的教学内容则旨在引导学生懂得人文环境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增强保护人文环境的责任心。

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节课内容直接契合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等内容的要求,对于学生增强自身的素质、承担保护人文环境的责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说本节课内容具有显性的育人功能。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我校实际,运用学科社会实践这一活动形式,挖掘社区人文环境资源,发挥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通过学习让学生主动了解和关心社区的人文环境,以此来加强学生热爱和关心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树立社会责任感,为家乡的建设,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让他们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铸造起中华民族的魂,从而凸显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以上分析,我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具体为:

1、知识与技能:知道人文环境的含义;理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找资料、社会实践、调查等课堂教学形式,认识到我们周围的人文环境正在遭受到破坏。针对这种状况,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尝试用正确的方法来保护人文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保护人文环境的责任心。

二、教学片段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在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过多采用说教灌输的形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区周边的人文环境里开展学习活动,即有吸引力又能经受锻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感悟祖国的变化,进而增强学生对建设好社区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下面结合教学中的片段谈谈我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科育人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思维,以体现学科育人功能的。

教学片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区,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观察活动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在上海邮政博物馆进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就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时也离不开人文环境。我们所熟知的狼孩的故事就让我们看到,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社会人文环境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那么什么是人 1 文环境?人文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意义吗?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来参观上海邮政博物馆。

教师:建筑,作为人们生活的庇护所之外,它也是人们精神的家园,人们无时不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上,以建筑这种文化形态传承宣扬着人类的文明与情感。正如俄国文学大师果戈里所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还依旧述说。”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参观,并用本子记录参观内容和感想,并及时交流。参观了上海邮政博物馆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什么?

学生一:上海邮政大楼平面呈U形,这幢英国古典式大型建筑糅合古罗马巨柱式建筑与十七世纪意大利巴洛克钟楼建筑风格于一体。四楼屋顶东南转角处建一钟楼,东西两旁各有一座火炬台,体现邮政为人类带来希望的文化内涵。

学生一:朱学范事迹(感想:上海邮政的今天离不开前辈们的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学生二:古代通信(感想:我为古代发达的邮驿系统感到骄傲与自豪。)

学生三:国家邮政开办(感想:邮政史与国家民族兴衰密切相关。)

学生四:科技兴邮(感想:让科技为人类造福。让亲情、友情、爱情、商情变得更加重要)

学生五:邮票与集邮(感想: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学生六:中庭(感想:运用先进技术迅速传达你我信息。)

学生七:屋顶花园景观(感想:苏州河悠悠,东方明珠巍然,上海真美。这里将是上海未来观赏两水美景的最佳地点。)

学生八: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辛亥革命后,上海大清邮政转变为中华邮政,改称上海邮务管理局。1914年3月1日,中国加入万国邮会,上海邮务管理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当时中国邮政国际通信的主要经办机构。1861年,英国最早在上海设立邮局,有的“客邮”从事走私、贩毒活动。1922年,中国政府在华盛顿会议提出撤销在华“客邮”案,获得通过,同年“客邮”取消;“客邮”局是西方列强侵犯中国主权,擅自在中国开办的邮政机构。随着上海邮政业务的发展,原先办公用房已不敷使用。

学生九:1924年11月在四川路桥北建成一座集古罗马巨柱式建筑与意大利巴洛克钟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邮政大楼,12月1日,上海邮务管理局迁入新楼。邮政大楼总建筑面积为2529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187间,其中二楼营业大厅面积为1200余平方米,大厅宽敞明亮,富丽堂皇,集营业、分拣、投递、转趟、运输为一体,号称“远东第一大厅”。20世纪30年代前期,上海邮政业务发展迅速,邮政经济连年盈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上海邮政通邮范围缩小,业务衰落,收支重现赤字。1949年5月,我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上海邮务管理局。1951年8月,改称邮电部上海邮局。1955年8月,改称邮电部上海市邮局。1958年4月,管辖上海市邮局的上海市邮电管理局迁入北苏州路276号上海邮政大楼。1970年1月,改称上海市邮政局,1973年12月被撤消。1978年3月重新组建上海市邮政局。现在,已历时82年的上海邮政大楼依然矗立在苏州河旁,犹显雄风。

学生十:①上海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经历了海关邮政、大清邮政、中华邮政的几度沧桑。②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向世人展示了百年邮政在通政、通民、通商及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辉煌历史。③保护和传承邮政“文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参观到这里,有哪位同学能说出与邮政大楼有关的影视片吗? 学生:《战上海》

教师:老师今天把《战上海》的影视片带来了,剪辑了与邮政大楼有关的片段,我们来放映厅请工作人员帮我们放一下。在观看中,请结合你参观时看到的护局职工保护邮政大楼图片和影视镜头,思考问题:

问题1:上海在解放前夕,经历了战争与炮火,你知道邮政大楼是怎样被保护下来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学生1: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邮局地下组织领导下,广大邮政职工积极开展护局斗争,保护邮政局房和设备不受破坏。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护局职工对困守在邮政大楼内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劝降,终于迫使他们放下武器,使大楼完整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学生2:深深为解放前夕王裕光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员事迹所感动。在隆隆的炮声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配合解放军,勇敢地向国民党军队展开政治攻势,促使敌人放下武器,扯起投降的白旗。今天,邮政大楼能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使我们能观赏,为我们服务,这是无数革命先辈,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

学生3:让我们永远缅怀革命烈士斗志,继承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奋力拼搏。

问题2:我们在参观时看到在“上海邮政大楼”内设有上海邮政博物馆,它是全国第一个邮政博物馆,我们想知道:为什么要把它建在大楼内?

学生4:大楼本身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把它建在大楼内,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实物进行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时代性、参与性的教育,既能普及科学知识、又能成为国内外宾客游览观光的景点。

学生5:可以很好展示上海邮政风采的窗口。教师: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问:我们的疑问是——现在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就是写信只需要发电子邮件就可以了,我们对邮局的未来生存与发展担忧,不知邮局的明天会是怎样的?

教师:从古代到现在,邮政始终传递着亲情、友情、商情、爱情。古代诗人就留下来许多描述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得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会认识到亲情、友情、商情、爱情更加重要和珍贵,邮局的未来会更美好,就如世博会的口号:邮政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同学提到了博物馆。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纵观历史,我们的城市和社区有着辉煌的文明,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将被烟尘所隐没。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通过邮政博物馆,使我们对今天的邮政大楼能幸存地保护下来感到幸运。但在庆幸的同时,我们要感谢博物馆,它使我们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它更是我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素质教育。建议我们的同学积极地走进博物馆,学会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对我们养成现代社会公民必需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走进博物馆,这也是能让我们迅捷地了解、掌握前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只有知道自己历史的人,才能创造未来。同学们,通过对邮政博物馆的学习,你是否对上海邮政大楼的认识又更亲切、更深刻了呢?此时此刻,面对邮政大楼,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想说:历史建筑保护对一个城市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保护好了它,就等于保护了人文空间、保护了历史。

我想说:拆除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在现代社会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优秀建筑蕴藏的韵味是永远无法重塑的。

我想说:优秀建筑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

我想说:感谢你,让我们的社区即现代又历史。

我想说:上海邮政大楼像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岁月。我想说:向市民宣传保护城市建筑遗产的工作。

我想说:用媒体以东方大讲坛、公益广告、动漫等多种形式向市民宣传有关保护的知识,宣传各种保护法规。

我想说:保护和传承邮政“文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建筑保护对一个城市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保护好了它,就等于保护了人文空间、保护了历史。我想说:拆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优秀建筑却无法重塑。优秀建筑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我想说:略

同学们,上海邮政大楼离我们很近,你在天天往返学校的路上就能看见它,课间休息时你就能看见它。也许你在以前不觉得这一建筑有什么特别,而今天你真正了解了它后,你一定会为我们社区有这样如此优秀的建筑而感到自豪。今天在建设航运虹口以及北外滩的明天,你更想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1、设计社区的优秀建筑旅游线路,做一名小导游,用自己所学知识为海内外游客讲解我们的社区。

2、努力学习,争做文明可爱的社区人。

3、以动漫形式向市民宣传有关保护的知识。

我利用学校所处的社区周边资源,把课堂搬进上海邮政博物馆这一社区人文环境(优秀历史建筑),在那里带着学生参观学习,向学生讲述着在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观看着《战上海》与上海邮政大楼的故事,缅怀英雄、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现实的场所里的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社区人文环境历史的了解和热爱之情,知道了社区人文环境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密切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建设和谐人文环境的强烈愿望,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实现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目的。《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固有的、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来。我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里,很好挖掘了博物馆资源。针对学生对博物馆的偏见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纵观历史,我们的城市和社区人文环境有着辉煌的文明,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将被烟尘所隐没。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我告诉学生,美国盲聋哑人海伦•凯勒在著名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说过:“她要用宝贵的三天中的第二天去看纽约的各大博物馆,去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博物馆就犹如一本历史书。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

依托社区人文环境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开辟青少年社会实践的途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的经历达到有所知、有所悟、有所行,体验人文精神。让中学生接触社会、认识 4 社会、参与社会。根据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遵从学生的兴趣和成长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给学生创造主动接触社会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的认知,还应该让学生有经历触动心灵的学习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的价值认同。通过之前的教学,学生对人文环境的重要性已有认知,但如何将这一认知上升为认同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提高起着培育熏陶作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是这节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结合了我校周边的人文环境资源帮助学生确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将承担社会责任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这也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目的。

三、教学反思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知道上海邮政大楼建成的时间、发展过程、上海邮政百年发展历史、建筑特色,从而认识到这一优秀近代建筑所焕发着的悠久的魅力和光彩。此外学生在参观中了解了上海邮政博物馆的概况,对博物馆的各种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优秀建筑受到保护的重要性有更深切的认识,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意识到优秀近代建筑记录着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人文环境的沧桑岁月,为社区人文环境拥有这样的建筑感到自豪,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好优秀建筑,并能培养热爱博物馆的感情,经常走进博物馆,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我们生活的乍浦社区里,有着许多优秀的近代建筑,它们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宝库中的奇珍异宝。了解它们,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其中所隐含的艺术、文化以及历史意义,同时也可以加深我们对社区人文环境的热爱之情。由于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获得了学生情感上的认同。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很快地理解了第一框《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的第二课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的三个教学内容:

1、人文环境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

2、人文环境反映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3、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起着培育熏陶的作用。这三点教学内容通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参观活动,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了学科教学内容的显性育人功能。

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课本的相关知识点紧密结合。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回答非常积极,情感得到了激发,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体现了学科社会实践的育人价值。

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规定性,离开了学生的内心感悟和亲身体验,思想品德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道德的内化

总之,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对学生进行个人道德、伦理和情操的培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对学科育人价值的社会实践的功能,让思想品德课富有生命力。

第二篇:核能的开发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核能的开发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日本地震之后福岛核电站1、2、3、4号机组接连发生事故后,日本各地均监测出超出本地标准值的辐射量。在世界各地也检测出,核辐射。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对于核能的开发又该何去何从。核能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什么作用呢?

一、什么是核能?

又称原子能。原子核中的核子重新分配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可分为三类:(1)裂变能,重元素(如铀、钚等)的原子核发生分裂时释放出来的能量;(2)聚变能,由轻元素(氘和氚)原子核发生聚合反应时释放出来的能量;(3)原子核衰变时发出的放射能。核能与化学能的区别在于,化学能是靠化学反应中原子间的电子交换而获得能量。例如煤或石油燃烧时,每个碳或氢原子氧化过程中,只能释放出几个电子伏能量,而核能则靠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获得能量,这种能量大得出奇。例如,每个铀原子核裂变时,就能放出2亿电子伏能量,所以1kg铀裂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2500t标准煤。等量的聚变燃料在聚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又比裂变能大4~5倍。现在,人们已经利用核裂变能发电、供热,也正在研究受控核聚变,试图开发利用核聚变能。放射能的利用也比较普遍,例如放射电池就是利用钚-238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来发电的。

核能是近几十年来才发展出来的最新能源,主要是依据「质能互变」的原理,即原子在物质中改变型态时,会释出大量的能量,这种由於物质的质能改变而得到的能源,即是所称的「核能」。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量和质量可以互换,一公斤重的物质,若全部以能的形式释放,则可得到相当於燃烧四百万公吨煤的热量。

其次我们先来看看核辐射对人体有什么上害。专家指出:

一、核辐射形式。核辐射它有a、b和y三种辐射形式。a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b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二、核辐射途径。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三、核辐射对人体健康损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其实任何能源都有风险

事实上,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风险和弊端。例如,石油钻探过程中可能出现油井爆炸和原油泄漏;煤炭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矿难;利用太阳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开发风能除占用土地之外,也产生噪音。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公众最大的担忧在于,人为或极端环境因素有可能导致放射性核物质外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

核能优点世所公认

不过,核能的诸多优点世所公认:核能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核能稳定、高效,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是化石燃料的数百万倍;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核电站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剂量对人们并不构成威胁。

大量的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正常运行的核电站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远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健康风险,例如吸烟和空气污染等。核能在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也有广泛的用途。因此,核能实际上为人类解决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案。

利用核能是大势所趋

近几十年来,核能已经为人类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稳定且有助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能源,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可预见的将来,在人类能源供应中会占有更重要地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显示,未来20年内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50%,利用核能是大势所趋。2008年以来,全球开工建设的核电站逐年上升,目前全世界共有60多个国家考虑发展核能发电,预计到2030年,将又有10个至25个国家拥有核电站。

核能开发趋利避害

历史经验表明,人类社会正是在一次次大灾大难后总结经验教训,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在安全利用核能方面尤其如此。1979年美国发生的三里岛核泄漏事故,首次敲响了核安全的警钟;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更促使人们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加强核安全建设。可以预见的是,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安全利用核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类没有因为飞机失事而停止飞行,没有因为原油泄漏而停止开采石油,没有因为航天飞机爆炸而停飞航天飞机。同样,人类也不会因为核泄漏而停止利用核能。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人类在核能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趋利避害能力必将逐步提高,核能也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核能电厂的安全措施

为确保放射性物质不致外泄,核能电厂的设计非常严密。发声链锁反应时所生成的放射性物质,绝大部分都被包在高密度的陶瓷内。燃料完的外部,在裹以锆合金,做成密封的燃料棒,能把一小部分跑出来的放射性物质挡住。燃料棒的外围是能耐高压和高温的特殊钢所做成,且厚达九吋的压力槽,即使放射性物质外泄,仍然会被束缚在压力槽内,不致散开。

再者压力槽外有一厚度在4吋以上、用2吋厚钢板做衬里的水泥墙。不但把压力槽包在里面,还有很多紧急的处理设备,可以把万一散出来的放射性物质围住。最后一层防护是反应器厂房,厂房里的压力比外面的大气压力低,因此如果有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反应器外,也不会逸散到大气中。最后,核电厂的四周,设有安全管制区,禁止居民居住、活动,以策安全。

第三篇: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

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个,合格项目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进入2005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是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

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消减和控制投资是由私人部门直接支付的。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我国环境治理经费严重不足,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不足,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同。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经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表现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一、我国水环境的现状当前,我国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水污染。尽管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在水污染防治出台了一系列水质标准和法律法规,但水污染的发展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表明,地表水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污水和很多工业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的工业废水还含有有毒有害的人工合成有机物,如合成农药和染料等,使我国大多数城市河流都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导致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后果非常严重。

二、水污染防治的手段1.法律和行政手段由于经济和法制的滞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以健全法制和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为主,经济处罚为辅。1996年,全国人大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集中体现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为主转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由末端治理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由单一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由区域管理为主转向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国务院也规定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要做到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实行三同时制度,这为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监督管理和强化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最终实现水体变清,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转变观念,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觉得用水掏钱是理所当然,但对排污也要掏钱则觉得难以接受。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城市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这不利于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也是造成我国水体普遍受到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一般完善的排水工程,每立方米污染投资大概在1500-2000元,经常性费用一般在0.1-0.3元/立方米污水。2002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大约为4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将增加到640亿立方米。从保护城市水源水质并逐渐步完善水环境的角度考虑,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至少要达到50%(目前不足15%)。要达到上述处理程度,年投资至少需要800亿元人民币,污水处理的成本太高。而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转变观念,走市场化的路子,即谁污染谁治理,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水污染治理费,污水处理厂实行企业化运营,国家只负责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

3.技术手段为了消除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从根本上说有两个途径:一是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和清洁产品,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消除它们对水环境的污染,从而把水污染防治的重点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二是采用适当的技术,消除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们还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领域都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清洁产品,所以,采取合适手段,将污染物去除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是消除环境污染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污水处理理应包括污水收集和输送,只建污水处理厂而没有相应的管理网收集系统,不是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有的地方厂建好了,却由于管渠建设不善,只能半负荷运行,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未经处理的污水任意排放,造成了受纳水体的严重污染。所以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是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

②确定合理的规模对污水处理厂究竟建多大规模要有长远考虑和统筹安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现在和将来的污水处理量,以此指导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

③选择适当的处理工艺不同的地方,由于水量、水质不同,排放标准也不一定一样,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处理工艺。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大多采用一级处理及一级加强处理工艺,其基建费用一般在500-700元/立方米,经常性费用在0.1-0.2元/立方米范围内,比较适合于污水排放量不大或环境容量较大,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相反,二级处理及二级加强处理工艺比较理想,这类污水处理工艺通常以活性污泥法居多。氧化沟因其处理效果好、性能稳定,便于管理,在二级处理中被广为采用。

水体一旦受到污染,其危害是严重的和长期的,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水污染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水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简单爱爱爱爱 2009-05-03 22:38:25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

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个,合格项目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进入2005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是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

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消减和控制投资是由私人部门直接支付的。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我国环境治理经费严重不足,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不足,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同。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经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表现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一、我国水环境的现状当前,我国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水污染。尽管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在水污染防治出台了一系列水质标准和法律法规,但水污染的发展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表明,地表水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污水和很多工业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的工业废水还含有有毒有害的人工合成有机物,如合成农药和染料等,使我国大多数城市河流都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导致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后果非常严重。

二、水污染防治的手段1.法律和行政手段由于经济和法制的滞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以健全法制和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为主,经济处罚为辅。1996年,全国人大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集中体现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为主转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由末端治理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由单一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由区域管理为主转向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国务院也规定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要做到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实行三同时制度,这为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监督管理和强化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最终实现水体变清,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转变观念,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觉得用水掏钱是理所当然,但对排污也要掏钱则觉得难以接受。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城市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这不利于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也是造成我国水体普遍受到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一般完善的排水工程,每立方米污染投资大概在1500-2000元,经常性费用一般在0.1-0.3元/立方米污水。2002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大约为4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将增加到640亿立方米。从保护城市水源水质并逐渐步完善水环境的角度考虑,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至少要达到50%(目前不足15%)。要达到上述处理程度,年投资至少需要800亿元人民币,污水处理的成本太高。而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转变观念,走市场化的路子,即谁污染谁治理,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水污染治理费,污水处理厂实行企业化运营,国家只负责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

3.技术手段为了消除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从根本上说有两个途径:一是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和清洁产品,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消除它们对水环境的污染,从而把水污染防治的重点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二是采用适当的技术,消除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们还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领域都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清洁产品,所以,采取合适手段,将污染物去除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是消除环境污染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污水处理理应包括污水收集和输送,只建污水处理厂而没有相应的管理网收集系统,不是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有的地方厂建好了,却由于管渠建设不善,只能半负荷运行,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未经处理的污水任意排放,造成了受纳水体的严重污染。所以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是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

②确定合理的规模对污水处理厂究竟建多大规模要有长远考虑和统筹安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现在和将来的污水处理量,以此指导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

③选择适当的处理工艺不同的地方,由于水量、水质不同,排放标准也不一定一样,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处理工艺。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大多采用一级处理及一级加强处理工艺,其基建费用一般在500-700元/立方米,经常性费用在0.1-0.2元/立方米范围内,比较适合于污水排放量不大或环境容量较大,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相反,二级处理及二级加强处理工艺比较理想,这类污水处理工艺通常以活性污泥法居多。氧化沟因其处理效果好、性能稳定,便于管理,在二级处理中被广为采用。

水体一旦受到污染,其危害是严重的和长期的,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水污染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水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还是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保护好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及时地在幼儿园内开展一系列的环保教育活动,将环保知识渗透进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根据幼儿园的绿色校园,绿色内涵,绿色幼儿园的目标,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学实际,制订了本学期的环保教育工作计划。

一、具体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们将根据小班幼儿的身心特点,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法,对幼儿开展初步的环保教育,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及专题环保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渗透,引导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1、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初步渗透“环保”意识。

2、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和责任感。

3、教育幼儿具备基本的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4、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

5、教育幼儿盥洗时及时开关水龙头,节约用水。

6、引导幼儿自觉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不乱扔垃圾。

7、引导幼儿感受花草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爱护花草树木。

二、环境教育的主要工作与措施:

1、环保教育渗透日常生活教育

环保包括保护大气、水源、森林、野生动植物和土壤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有关的环保知识,激发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增强幼儿环保意识,争创环保小卫士,如:我们可以利用晨间谈话、随机教育等方式与幼儿共同讨论一些有关的环保问题;还可以在幼儿园内提供废电池箱,在班上评选环保小卫士,让幼儿以环境小主人的身份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也可以在班上设立两个垃圾桶,一个为可回收垃圾,一个则为不可回收垃圾,让孩子时时关注到环保的问题,等等……这样,就会在无形中让孩子受到了环保方面的教育,从而更好地树立了环保的意识。

2、结合主题开展环境教育

根据主题教学活动结合环境目的进行教育,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环境教育在教学中体现环保内容。

幼儿实地参观和感受幼儿园附近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以利用散步等时间带领孩子去捡拾园内的垃圾,进一步加强孩子的环保意识;或者进行一些小实验,如:准备两条同样的金鱼分别养在两个装有清水和污水的鱼缸里,用简单的词语或图案记录金鱼的生长情况,从实验中唤起幼儿的环保意识。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的游戏进行环保教育,如“呼吸的大树”游戏,在游戏中用椅子代替树木,只有在“树下”才能呼吸,随着树的减少,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会感到呼吸越来越困难,让幼儿通过这个游戏明白植树造林和保护树木资源的重要性,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开展环保活动,加强环境教育

通过开展环保行动,打扫幼儿园、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向别人进行环保教育的成就感和喜悦,对环保行为有了更强烈的兴趣和自觉意识。

4、家庭和幼儿园密切配合,共同合作。

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中进行,家长也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环保教育重在幼儿自身习惯和内在意识的形成,但外在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由于幼儿的模仿性极强,具有无意识、自发性的特点,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的模仿者,而在家庭中,父母自然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因此也同样要求家长应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给孩子当一个名符其实的楷模。家长还可通过各种方式将幼儿在家中的环保行为告知老师,并给予一定的表扬,能让幼儿有成功感和喜悦感,让幼儿的环保教育行为持续下去。

一、指导思想:

我园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已经有很多年了,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为了我园的环境教育搞得更加有声有色,我班根据本年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学实际,制定了本学期的环境工作计划。

二、本班环境教育的主要工作与措施:

1、环保教育渗透日常生活教育

为了让幼儿在环境教育和环保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增强幼儿环保意识,争创环保小卫士,争创园内环保先进班级,争创园内先进年级。

2、结合主题开展环境教育

根据主题教学活动结合环境目的进行教育,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环境教育在教学中体现环保内容,让幼儿在“学做人、学生活、学学习”三大生存目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3、开展环保活动,加强环境教育

通过开展环保行动,走进社区,进行环保图片宣传、清扫公园、“环保儿歌、歌曲比赛”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向别人进行环保教育的成就感和喜悦,对环保行为有了更强烈的兴趣和自觉意识。

通过本学期开展的一系列环保主题活动,发现环保教育重在幼儿自身习惯和内在意识的形成,但外在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对幼儿而言,这些影响主要来自身边的人,特别是老师、家长和同伴。因此,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在他们面前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三、主要活动的安排

九月份:用电高峰期,针对我园用电量大的特点,对幼儿进行“节约用电”的主题开展,通过开展:

1、“假如没有电”的讨论活动;

2、参观发电厂;

3、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电”;

4、观摩“安全用电的多媒体环境教育活动。

十月份:根据主题《世界动物日》结合环保日开展活动,引导幼儿了解:

1、动物的作用;

2、了解照顾动物的常识,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3、了解许多动物受到伤害的原因;

4、找出保护动物的途径。

十一月份:幼儿园与环保局合作,走进社区,积极宣传组织环保活动。活动通过:

1、在社区内举办环保宣传图片展;

2、组织幼儿清扫社区主要街道卫生;

3、组织孩子们担任“环保小记者“,采访社区住户;

4、进行”环保知识问答“活动。

十二月份:开展《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

1、环保故事、儿歌比赛;

2、环保小实验“地球的吸引力”;

3、家园手工制作如“大树逃跑了”、“小手变干净了”。

一月份:根据本年级一学期所开展的环境教育结合环保活动进行评选总结。评选出:

1、环保先进班级;

2、环保小卫士;

3、环保家庭;

4、环保手工制作优秀奖。

总之,环境保护教育应该从小抓起,通过经常持久的环保教育,以及相应的环保活动,使幼儿确立环保意识,形成环保观念,提高对环保的觉悟,增强环保责任感,成为真正的“环保卫士”!

第五篇: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

关注食品安全,关注你我健康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人类在对食品永不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和发展了食品的生产。当今,食品产业已经是在许多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噁英”事件,再到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大头

娃娃、三聚氰胺以及最近的毒薯条和牛肉膏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食品生产者为了一己之利而违背职业道德做着为人类所不容的昧心事,近几年“地沟油”“三鹿奶粉”“瘦肉精”“红心鸭蛋”“大头娃娃”“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让我们不由的对日常所吃的食物产生戒心。甚至很多同学打趣道:“我们早已百毒不侵了,从小到大也不知道吃了多少有害物质!”在玩笑话里,我却听出了苍凉。

我认为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当然也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根据我目前搜集的资料显示,中国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类: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和生化学污染素主要包括农物毒素。(1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江河、湖泊、近海等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有850条河流、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受到130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湖泊藻类污染及富营养化程 这些被污染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度严重。会在农、水产品中富集,畜、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农 1

业部对14个经济省会城市的2 2000 年,个蔬进行检测,结果超标的占23.5%。(2.)养殖造成的源头农药、兽药、生剂等农用化学品使用化肥,从源

发达的110害。菜样品重金属

种植与污染 长调节的大量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全国每年氮肥的 使用量高达2 500万t,农药超过130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2倍。过量地施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增加,对人体造成危害。农药残留超标兽药、生物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都造成大量含有危害物质的粮食、蔬菜、水果、肉制品、乳制品等不合格产品充斥着市场。

2、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例如,沙门菌病、弧菌病、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

3、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生产过程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例如: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此外,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辐照食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4、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等违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法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同时,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与宣传方面同样使人寒心。

1、宣传力度不够。当前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一方面消费者要求安全,另一方面又对安全食品的公认度很低。据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4市l863名消费者的调查,50%的人表示,在选择日常食品时不会特别关注安全食品,70%以上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安全食品的辨别知识。在目前全社会缺乏诚信、拜金主义泛滥的大环境下,超范围、超期使用、假冒安全食品标识的现象较为普遍,消费者与生产者信息不对称。这里面有执法不严的问题,但与宣传不够也有关系。加强宣传,就是为整个安全食品树立形象。

2、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市场上的各类食品名目繁多,难以辨别,比较混乱。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管理权限不统一,不便管理,有的甚至出现了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排斥的现象。消费者对安全食品和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缺乏充分的认识,不能分辨到底何类食品为优,何类为差,有时业内人员也很难解释清楚。从安全食品认证的机构来看,有机食品认证归口环保部门,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归口农业部门。

3、对关键技术及配套措施缺乏系统的研究。我国对各类安全食品的生产技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比如动植物种植、饲养技术、加工技术、贮存技术等。无论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的集成,还是产品质量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和开发。此外,在检测技术方面,无论是检测的手段,还是检测点的分布都还显得不足。

4、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就产地环境质量而言,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10—2001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标准GB/T18407.1—2001都对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作了规定,但要求程度却不甚一致,如对环境空气标准值而言,国家标准规定了对大气中铅的浓度限值,而行业标准却未规定此项。另外,在空气样点的采集周期与频率上也有明显不一。对土壤环境而言,行业标准规定铅含量限值为:pH值<6.5时为250 mg/kg,pH值在6.5~7.5时为300 mg/kg,pH值>7.5时为350 mg/kg;而国家标准则分别为100,150,150 mg/kg,相差较大,此类问题在两标准中多处出现,在实际评价中很难遵循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食品安全是一个整体的战略体系,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才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战略体系。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问题,同时对参与国际农业乃至食品产品的贸易竞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食品安全战略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以严格的监控管理

系统为手段,以安全食品生产技术为基础,而这些都需要由国家级部门统一管理实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的建立,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1、管理权限要清晰。责权要分明

国家应从宏观上调控,由专门食品安全部门负责,实行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分级;在政策上扶持安全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与市场价格体系。

2、加强管理,引导健康消费

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配合,多方协调,离不开投入部门、产出部门、管理部门、技术监测部门及各社会团体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所以应加强宣传和领导,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3、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学科较多,如环境科学、土壤科学、生物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属于交叉领域,仅凭一门学科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在科研领域要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我国科学的安全食品战略体系。“培育健康的土地,生产健康的动植物,为人类提供安全的食物”需要对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筛选、组装。建立不同类型的生产开发示范基地以及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术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国安全食品生产能否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三元乳制品业在最近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没有检出三聚氰胺,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建立了上万头良种奶牛示范基地。

4、建立市场准入制

在我国,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已建立了一批面向全国的大型安全食品批发市场,所有商品需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场销售,并实行安全食品市场准入制,对不符合绿色安全要求的食品限制进入市场。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已试行市场食品准入制度,并将在全省大中城市全面推行,所有上市的食品必须领有合法的“身份证”才能上市销售。

五、总结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从宏观上看,自然与人类的和谐至关重要,这个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整个人类同时积极努力才能够遵循的自然法则;从微观上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监管部门,乃至企业都应从百姓餐桌无小事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意识;从个人的角度看,不能只等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来解决食品安全的本质问题,需要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张敏

2、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何文娟

3、中国食品安全阶段性特征解析,杨文友

4、讨论中国食品安全检查体系问题,萧蓓蕾

5、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分析,胡艳芳

下载上海市海南中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海南中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人类自身不仅是在适应地球环境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成长的.而且为了求得更美好的生活,又不断地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改造、利用地球环境.人与自然界......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食品卫生法》对食物的法律定义是:“指各种供人食用的或者引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5篇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是生命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马克思把健康称为人的第一权利,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健康是人的......

    武汉大学 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 小论文参考题目

    “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 小论文参考题目 2008/4/1说明:每人习作一篇小论文,4月29日之前(含29日)提交。小作文占20分。 要求:字数1000-1500字左右,A4纸,计算机打印。 仅接受纸面提......

    上海市六团中学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报告

    上海市六团中学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报告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2008年4月1日至3日,我室运用《浦东新区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对六团中学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督导......

    上海市高行中学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报告

    上海市高行中学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报告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依据《浦东新区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手册》(2007年版),于2008年10月21日至23......

    上海市杨园中学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报告

    上海市杨园中学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报告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根据《浦东新区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方案》,2008年3月25日至27日,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督导......

    上海市高东中学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报告

    上海市高东中学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报告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根据国家、市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按照《浦东新区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方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