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孔唐汇报材料
精神火炬 永放光芒
——四川省大竹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汇报材料
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大竹中学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大竹县教育局的亲切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切实加强了林孔唐烈士纪念碑的建设和管理。
一、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林孔唐烈士的先进事迹
林孔唐烈士纪念碑位于四川省大竹中学校本部校门入口区右侧,周围环绕大约270平米的腊梅园。纪念碑为石质四棱方尖锥,高约5米,上下共三层,最上层正面刻有“林孔唐烈士纪念碑”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中层刻有林孔唐烈士纪念碑的序文,序文中赞美了林孔唐烈士光荣的一生。底层刻有纪念碑的修建缘由。纪念碑碑座为立方体,周围有青石栏杆。整座建筑古朴肃穆,周围树木四季常青,象征革命先烈英雄气概万古长存,更增添了庄重的气氛。纪念碑始建于1927年,文革被毁,1988年重建。
二、加强教育基地的内部管理,推动祭扫林孔唐烈士墓常态化 走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发展的保证。
1、为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爱国热情,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我校团员在建设“美丽竹中”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竹中学每年“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由学校政教处和团委组织初一新生参观祭扫林孔唐纪念碑。
2、推优入团、推优入党的新团员、新党员在举行入团宣誓、入党宣誓的一个必备程序就是参观林孔唐纪念碑,宣誓的地点通常选择在林孔唐纪念碑前,让新团员、新党员牢记、入团誓词、入党誓词。
三、充分发挥林孔唐纪念碑的辐射效应和教育功能
1、在大竹县教育局和大竹团县委的安排和部署下,大竹县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参观林孔唐烈士纪念碑,祭奠林孔唐烈士,学习林孔唐烈士的光荣革命事迹。每年接待各中小学学生1000人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竹县职业中学藏区“9+3”学生多次祭拜林孔唐烈士,学习了这位出生于大竹城北牺牲于北京的革命烈士的革命事迹,了解了他为革命奉献出了他23岁年轻的生命的悲壮故事。同时还有武警中队、消防中队的年轻官兵也来参观林孔唐烈士纪念碑,祭奠林孔唐烈士,学习林孔唐烈士的光荣革命事迹。参观的都有这样的感受:“林孔唐烈士是他们的榜样,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时光,学好本领,报答父母,报答老师,报答社会!
2、精心选拔、培养林孔唐纪念碑解说员
通过广泛宣传,自愿报名,公开演讲竞聘,选拔一批政治觉悟高、普通话标准,热情大方的志愿者,并请有关专家进行专业辅导和培训,为前来参观林孔唐烈士纪念碑,祭奠林孔唐烈士的人提供优质专业的解说,潜移默化地影响参观者。
3、完善参观、拜谒程序
第一,清扫墓地;第二整队聆听解说员讲解林孔唐先进事迹;第三向林孔唐烈士默哀3分钟并敬献花圈;第四,自由参观、敬献小百花并默默许愿;最后交流讨论并撰写观后感。
附:林孔唐烈士:林孔唐,字子陶,1903年生,大竹县竹北乡人,共青团员。15岁时考入大竹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与竹中校友携手组织救国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1923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在北京农业大学学习期间,林孔唐组织学友结队赴北京附近乡村及南口、张家口、武汉等地讲演,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我同胞的滔天罪行。1926年3月18日,林孔唐参加在天安门举行的反对八国通牒示威游行中牺牲。为纪念林孔唐烈士,大竹中学于1988年1月重树林孔唐烈士纪念碑,1996年10月被中共达川地委、达川地区行政公署命名为“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二篇:孔林导游词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三千余亩,周围垣墙高3米,厚1.5米,长 14.5华里。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历史。孔林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 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保护外,林内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块,又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碑林。过去墓地的“风 水”,被孔子的后代视作“命根子”。例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勘测津浦铁路时,原计划经过曲阜,离孔林西墙很近。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得此消息十分着急,向朝廷连递几件呈文,说铁路将“震动圣墓”,“破坏圣脉”,使祖宗灵魂不得安宁。结果铁路到曲阜拐了个大弯,向西南绕行。如果没有这档子事,现在人们坐火车到曲阜游览,就不用先到兖州下车,然后改乘汽车了。
大门 孔林大门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进入孔林大门是一条长约1华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门楼叫“观楼”,俗称“二林门”。此门原是古鲁国城北门。大门到二门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类似古代城市建筑的月城。
孔尚任墓 位于孔林东北隅,墓碑上书“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即是孔尚任墓。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我国清初著名剧作家,其代表作是<<桃花扇>>。他出生书香门弟,因屡试不第,中年隐居曲阜石门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来曲阜祭孔时,他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给皇帝讲经,深得褒奖,破格提升为国子监博士。赴京任职期间曾到淮杨一带治 河,通过吊古迹,访隐士,搜集野史逸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经过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后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公余致力于戏曲创作。1699年,昆曲名剧<<桃花扇>>传奇脱稿。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戏班竞相演唱,一时轰动京城。该剧以名士候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次年孔尚任却被罢官回乡,死后葬于此。他一生著述甚丰,另有诗文<<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文集>>等。
于氏坊 位于孔林北侧,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于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儿,那么为什么改姓于又嫁到孔府的呢?这里还有段小故事。据说乾隆的女儿脸上有块黑痣,相术说,这块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她嫁给一个有福的人。朝里大臣们议论,天下只有孔圣人的后代最有福。但是当时是满族统治,按规定满汉不能通婚。于是有人给皇帝出主意将女儿认汉族大臣、户部尚书于敏忠为义父,这样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于氏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
洙水桥 孔林二门内有一条东西横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经孔子墓前,与“圣脉”攸关,故被后世誉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洙水本是古 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并称为“洙泗”,后来成为孟子发祥地的代称。古洙水早已湮没。河上有桥三座,左右皆为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桥”。
孔子墓甬道 洙水桥北迎面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叫“档墓门”。过此门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对巨型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华表又称“望柱”,是进“天 门”的标志。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角端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兽。翁仲,传说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用以守墓。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所以又成为革命历史文物。
孔子墓 享殿之后红色的墙院内就是孔子及其儿、孙三代的墓地。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当时鲁国国君称他为“尼父”。这是有别于封号的最尊贵的称号。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此后帝王纷纷给孔子封号,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到元 武帝于大德十一年(1007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历代王朝都为孔子的封号选择了最高的赞誉之词,可见孔子思想学说,对历代统治是何等重要。
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以示人衍兴旺。
孔鲤墓 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无大作为,年50岁先孔子去世。但因系“圣人”之 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子贡庐墓处 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学生。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第三篇:孔林导游词
孔林导游词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三千余亩,周围垣墙高3米,厚1.5米,长 14.5华里。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历史。孔林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 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保护外,林内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块,又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碑林。
过去墓地的“风 水”,被孔子的后代视作“命根子”。例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勘测津浦铁路时,原计划经过曲阜,离孔林西墙很近。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得此消息十分着急,向朝廷连递几件呈文,说铁路将“震动圣墓”,“破坏圣脉”,使祖宗灵魂不得安宁。结果铁路到曲阜拐了个大弯,向西南绕行。如果没有这档子事,现在人们坐火车到曲阜游览,就不用先到兖州下车,然后改乘汽车了。
大门 孔林大门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进入孔林大门是一条长约1华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门楼叫“观楼”,俗称“二林门”。此门原是古鲁国城北门。大门到二门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类似古代城市建筑的月城。
孔尚任墓 位于孔林东北隅,墓碑上书“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即是孔尚任墓。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我国清初著名剧作家,其代表作是<<桃花扇>>。他出生书香门弟,因屡试不第,中年隐居曲阜石门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来曲阜祭孔时,他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给皇帝讲经,深得褒奖,破格提升为国子监博士。赴京任职期间曾到淮杨一带治 河,通
过吊古迹,访隐士,搜集野史逸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经过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后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公余致力于戏曲创作。1699年,昆曲名剧<<桃花扇>>传奇脱稿。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戏班竞相演唱,一时轰动京城。该剧以名士候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次年孔尚任却被罢官回乡,死后葬于此。他一生著述甚丰,另有诗文<<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文集>>等。
于氏坊 位于孔林北侧,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于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儿,那么为什么改姓于又嫁到孔府的呢?这里还有段小故事。据说乾隆的女儿脸上有块黑痣,相术说,这块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她嫁给一个有福的人。朝里大臣们议论,天下只有孔圣人的后代最有福。但是当时是满族统治,按规定满汉不能通婚。于是有人给皇帝出主意将女儿认汉族大臣、户部尚书于敏忠为义父,这样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于氏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
洙水桥 孔林二门内有一条东西横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经孔子墓前,与“圣脉”攸关,故被后世誉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洙水本是古 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并称为“洙泗”,后来成为孟子发祥地的代称。古洙水早已湮没。河上有桥三座,左右皆为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桥”。
孔子墓甬道 洙水桥北迎面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叫“档墓门”。过此门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对巨型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华表又称“望柱”,是进“天 门”的标志。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角端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兽。翁仲,传说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用以守墓。
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所以又成为革命历史文物。
孔子墓 享殿之后红色的墙院内就是孔子及其儿、孙三代的墓地。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当时鲁国国君称他为“尼父”。这是有别于封号的最尊贵的称号。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此后帝王纷纷给孔子封号,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到元 武帝于大德十一年(1007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历代王朝都为孔子的封号选择了最高的赞誉之词,可见孔子思想学说,对历代统治是何等重要。
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以示人衍兴旺。
孔鲤墓 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无大作为,年50岁先孔子去世。但因系“圣人”之 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
子贡庐墓处 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学生。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孔伋墓 孔子的孙子孔(前483--前402年),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时,孔伋尚年幼。孔子死后,孔伋拜曾子为师。曾子,姓曾,名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继承了孔子学说的真谛,并传授给孔伋。曾子著有<<大学>>等书。据记载<<论语> >也是以曾子的教学讲义为蓝本,由他的门人弟子编辑而成。孔伋潜心研究孔子学说,著成<<中庸>>一书。孔伋的学生又把孔 子思想学说传给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学,著
成<<孟子>>一书。以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古称“四书”,是儒学经典著作。由此可见孔伋是儒家思 想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历史进入到当代,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并未与时俱去。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跃,国际上也出现了一股“儒学研究热”,以探讨和重新评价孔子和儒学的当代社会价值。由此我们相信,它必定推动曲阜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空前的繁荣。
第四篇:孔府孔庙孔林导游词
大家好!女士们!先生们!我叫梅政,大家尽可以叫我梅导游,今天,我将带大家去游览世界遗产之一--孔府孔庙孔林。
好了,大家 跟我来吧!现在我们来到了三孔之一--孔府,古代的时候如果左边有石柱,右边也一定有石柱,古代还有两个传说。一是,“古代文化大革命,一些学生拿着一些棍子用力的大下树,还有的大石墓,那一些学生在历史上立下了大罪,是死有余辜的。”二是,“孔府那儿有个石碑已经坏了,缺了一大块。”后来秦始皇说:“谁只要找到了奖十万两。”这个命令一下去,年轻人,老人,孩子,病人,五湖四海地寻找,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在小河旁找到了,秦始皇说话算话,立马奖十万两,年轻人高高兴兴的回家了。但是还有一小块没有被找到,秦始皇又说:“谁又找到那一小块,再赏十万两。”可是至今还是未有找到。这就是孔府里的两个传说。游客们你们知道吗?
现在游览孔庙。跟我来,我们往这里走!大家请看,扑入眼帘的就是孔庙了。有60米长,140米宽,有大成殿,两庑,一阁,一坛,三祠,两堂,两斋,十七亭等建筑物。孔庙的大成殿是旅游时不可错过的一个建筑物,大成殿绝无仅有,举世无双,金碧辉煌,享誉世界,是美丽的一座建筑物。游客们,20分钟后我们在这里集合,我们要去参观孔林了,大家可以自由观赏,也可以买些纪念品。
好了,我们现在来到了孔林!孔林是孔子家族的专用墓地,姓孔的人可以埋进这里,娶进来的媳妇也可以。孔林是一片森林,那里的树木不可计数。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多,差不多全部都埋在孔林里。
好了,今天我们的孔府,孔庙,孔林的游览结束了,回家后不要忘记你们还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导游。
第五篇:游“孔府、孔庙、孔林”感受
游“孔府、孔庙、孔林”感受
游“孔府、孔庙、孔林”感受
4月25日,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一行50多人游览了位于山东省曲阜的文化圣地——孔府、孔庙、孔林。
孔府、孔庙、孔林位于被合称为“三孔”。“三孔”是包括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庙,宅邸和墓地在内,总占地面积约233万平方米,拥有近千间建筑的庞大建筑群。
我们一行在导游的带领下首先进入了孔庙。
当我们走出三孔,感慨万千之时,更重要的是体验这份真切的文化,感受古人赋予我们的一脉传承的神韵。
孔庙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松柏,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庙左右对称,布
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高耸挺拔的苍松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的深奥。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第四进以后庭院,建筑雄伟,黄瓦、红墙、绿树,交相辉映,既喻示出孔于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而供奉儒家贤达的东西两,分别长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
孔庙共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古建面积约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元碑亭、明代奎文阁、杏坛、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寝殿等。
孔庙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还有孙师范、米芾、党怀英、赵孟、张起岩、李东阳、董其昌、翁方钢等人的法书,元好问、郭子敬等人的题名,孔继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书法丛帖玉虹楼法帖等。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孔府始建于宋金时期,今天的府址在明洪武十年时建设。孔府是典型的封建贵族地主庄园,占地面积约万平方米,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80余间。孔府是孔子嫡孙的官署,沿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部分有官衙、东学、西学,供处理公务、会客之用,是对外活动的场所,后寝部分有内宅、花厅、一贯堂、是家族生活的场所。
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前后延续使用了约25,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孔林占地约200多万平方米,神道平直如矢,两侧松柏夹侍,庄严肃穆。进入大林门,高大的围墙将大林门与二林门之间围成一个封闭的纵深空间,挺拔的松柏,夹峙的红墙间辟出一条狭长的甬道,将人的视线引向高耸的二门城楼。过二林门,古
木森森,芳草如茵,流水潺潺,竟是一片天然野趣,使人精神为之一爽。折而向西,过洙水桥,沿路线前行,登墓门,穿甬道,过享殿,入墓园,一代伟人长眠在抔土之中。林内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仪成群,古木参天。有孔子以来历代子孙墓葬十余万座,地面上还有汉、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代墓碑和谒陵题记刻石等4000余块,保存着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马、石羊、石狮、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仪近千件,还建有门、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筑。孔林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作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我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聚众而游,前有导游引路一路讲
解,旁有同行,好不惬意。面对如此文化宝库,不由感慨中国文化之深奥。25来,孔子及其后世子孙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既延续着孔氏香火,又传承、发扬着中华文化。
面对群坊众殿,折射出的是不仅仅一代伟人的伟大,更重要的是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历代帝王将相到平头百姓,从文豪到草莽,无不对其肃然景仰,尽管历尽风雨依然傲视人间。
由此我们简单的看到中华儒家文化的深奥、博大、宽广。不管文化为谁所用,即使暴君,即使明君,即使盛世,即使乱世永远那样繁荣,传递人间最起码,也是最尊贵的神韵。
当我们走出三孔,感慨万千之时,更重要的是体验这份真切的文化,感受古人赋予我们的一脉传承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