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就业先进单位评选材料
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发展和增加就业双赢
——XX集团“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事迹材料
广东省XX市XX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和销售不锈钢管的股份合作制大型企业,创建于1990年,占地面积12公顷,总资产2.5亿元,员工1500多人,机器设备200多台套,具有年产8万吨不锈钢管材的综合生产能力。近10年来,我公司坚持以名牌带动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达6.3亿元,税利8500万元,销售收入比10年前的2001年增长63倍,员工也比10年前增长15倍。公司先后获得农业部“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广东省“连续12年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广东省“人文关怀示范企业”、XX市“50强企业”等众多殊荣。
2012年5月2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与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省委常委、秘书长林木声,副省长许瑞生一道,来到我公司视察,先后参观考察了展览厅、生产车间、文化中心和健身中心,高度赞扬我公司在转型升级和增加就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成立由总经理担任主任、分管人事的副总经理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公司人力资源的规划、协调和安排,形成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抓、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抓、各车间具体抓,其他部门参与抓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人力资源部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注重培训”的工作理念,以“确保人力资
源合理调配和人员素质持续提升”为目标,以“对内强化培训,提升员工自身素质;对外开拓招聘市场,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两翼,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四化”建设,完善机制,创新思路,科学管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近年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员工按时到岗率达100%,员工流失率不足1.2%,核心员工保有率达100%。
二、认真贯彻国家就业指导政策,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复员转业军人等就业人员。我公司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以人为本,倡导建设“学校型”、“家庭型”、“军队型”、“创新型”的“四型”企业,把员工作为企业的最大财富,让员工与企业一道成长是公司的最大心愿。到目前,我公司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2人,帮助本地区困难人员再就业522人,帮助一家有2个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至少一人再就业123户,员工劳动合同签定率达100%,是本市近年安置就业人员最多的企业。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降薪裁员,但是,我公司领导经过认真观察、冷静分析后,却坚持“生产不减、人员不减、职工收入不减”,通过紧咬牙关,开源节流,创造了乱世佳绩,当年生产和销售不但不减,反而还增长超过30%。
三、努力打造好信息平台,构建高效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我公司一直致力于人力资源长效机制的建立,不断探索多形式、重实效的人力资源运作模式。经过长期的努力尝试和完善,我公司的招聘渠道已日趋成熟,应聘人员主要以本地大中专生、高中学生、农民工、下岗工人和退伍军人为主,以外地招聘人员为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公司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参加XX、XX两级市举办的春秋两季招聘会,以及专业化、行业性和区域性的招聘会等,利用各地校友联谊活动,收集人才信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在公司网站发布招聘信息等,不断丰富和扩大招聘渠道,形成越来越大的招聘平台,为招聘更多优秀员工奠定基础。近两年,公司共举办专场招聘会2场,参加其他各类招聘会10场,累计来公司应聘人员超过1000人。
四、强化对新老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按照《XX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手册》规定,对新员工要进行上岗前培训,对老员工要定期进行轮训,通过开设《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安全生产知识》、《岗位技能》、〈XX企业文化〉等课,举办职业专题讲座、报告,召开员工代表座谈会,开展技能PK赛,帮助员工了解公司,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敬业意识,提高工作技能。公司逐步建立了包括综合管理体系文件、岗位工作标准、作业标准、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操作和保养规程、技术操作规程等的“综合管理体系”,还制订了13个职责条例、35个程序文件和62个管理办法,做到“决策有依据,办事有程序,工作有标准”,使企业依法办事,职工遵章守纪。公司还编写印发了《XX员工手册》、《员工成长手册》,创作了《XX之歌》、《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确立了公司的愿景、使命、精神、作风和XX人“16字”价值准则等一系列的价值观体系,定期出版《XX人》报纸,每年评比“十大杰出员工”和先进员工,每年8月定期召开“四型”企业文化座谈会,逐步形成了具有XX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使员工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创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近3年来,公司投入员工培训资金超过300万元,参加各类培训员工超过3500人次,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高质素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二篇:全国就业先进单位评选材料
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发展和增加就业双赢
——海利集团“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事迹材料
广东省化州市海利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和销售不锈钢管的股份合作制大型企业,创建于1990年,占地面积12公顷,总资产
2.5亿元,员工1500多人,机器设备200多台套,具有年产8万吨不锈钢管材的综合生产能力。近10年来,我公司坚持以名牌带动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达6.3亿元,税利8500万元,销售收入比10年前的2001年增长63倍,员工也比10年前增长15倍。公司先后获得农业部“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广东省“连续12年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广东省“人文关怀示范企业”、茂名市“50强企业”等众多殊荣。
2012年5月2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与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省委常委、秘书长林木声,副省长许瑞生一道,来到我公司视察,先后参观考察了展览厅、生产车间、文化中心和健身中心,高度赞扬我公司在转型升级和增加就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成立由总经理担任主任、分管人事的副总经理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公司人力资源的规划、协调和安排,形成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抓、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抓、各车间具体抓,其他部门参与抓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专兼结合、全员 1
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人力资源部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注重培训”的工作理念,以“确保人力资源合理调配和人员素质持续提升”为目标,以“对内强化培训,提升员工自身素质;对外开拓招聘市场,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两翼,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四化”建设,完善机制,创新思路,科学管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近年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员工按时到岗率达100%,员工流失率不足1.2%,核心员工保有率达100%。
二、认真贯彻国家就业指导政策,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复员转业军人等就业人员。我公司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以人为本,倡导建设“学校型”、“家庭型”、“军队型”、“创新型”的“四型”企业,把员工作为企业的最大财富,让员工与企业一道成长是公司的最大心愿。到目前,我公司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2人,帮助本地区困难人员再就业522人,帮助一家有2个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至少一人再就业123户,员工劳动合同签定率达100%,是本市近年安置就业人员最多的企业。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降薪裁员,但是,我公司领导经过认真观察、冷静分析后,却坚持“生产不减、人员不减、职工收入不减”,通过紧咬牙关,开源节流,创造了乱世佳绩,当年生产和销售不但不减,反而还增长超过30%。
三、努力打造好信息平台,构建高效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我公司一直致力于人力资源长效机制的建立,不断探索多形式、重实
效的人力资源运作模式。经过长期的努力尝试和完善,我公司的招聘渠道已日趋成熟,应聘人员主要以本地大中专生、高中学生、农民工、下岗工人和退伍军人为主,以外地招聘人员为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公司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参加茂名、化州两级市举办的春秋两季招聘会,以及专业化、行业性和区域性的招聘会等,利用各地校友联谊活动,收集人才信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在公司网站发布招聘信息等,不断丰富和扩大招聘渠道,形成越来越大的招聘平台,为招聘更多优秀员工奠定基础。近两年,公司共举办专场招聘会2场,参加其他各类招聘会10场,累计来公司应聘人员超过1000人。
四、强化对新老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按照《海利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手册》规定,对新员工要进行上岗前培训,对老员工要定期进行轮训,通过开设《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安全生产知识》、《岗位技能》、〈海利企业文化〉等课,举办职业专题讲座、报告,召开员工代表座谈会,开展技能PK赛,帮助员工了解公司,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敬业意识,提高工作技能。公司逐步建立了包括综合管理体系文件、岗位工作标准、作业标准、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操作和保养规程、技术操作规程等的“综合管理体系”,还制订了13个职责条例、35个程序文件和62个管理办法,做到“决策有依据,办事有程序,工作有标准”,使企业依法办事,职工遵章守纪。公司还编写印发了《海利员工手册》、《员工成长手册》,创作了《海利之歌》、《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确立了公司的愿景、使命、精神、作风和海利人“16字”价值准则等一系列的价值观体系,定期出版《海
利人》报纸,每年评比“十大杰出员工”和先进员工,每年8月定期召开“四型”企业文化座谈会,逐步形成了具有海利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使员工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创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近3年来,公司投入员工培训资金超过300万元,参加各类培训员工超过3500人次,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高质素的人力资源保证。
广东省化州市海利集团有限公司二0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三篇: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申报材料
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申报材料
“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零陵区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潇水、湘江交汇处,乃文明古邑、历史名城、文物大区,区域面积1967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办事处,人口54.2万,是永州市经济、金融和文化、教育中心。零陵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品位精美。它集舜文化、柳文化、儒道文化、佛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之大成,形成了独树一帜且个性鲜明的中华文化奇葩——中国永州零陵文化。2009年以来,在零陵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零陵区以“文化强区”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重点,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为零陵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领导,文化强区战略强势推进
文化建设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繁荣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为此,零陵区委、区政府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文化政策、加强组织协调等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文化强区”战略。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年来,零陵区委、区政府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文化工作纳入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了全区财政预算,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了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做到既有工作计划,又有长远发展规划,目标清楚,任务明确,政策得力,措施有效。政府区长实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工作;区人大、区政协每年对全区文化工作特别是文化行政执法情况进行视察、监督。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和部署。特别是近年来,连续把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开展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工程、文化惠民提升工程、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作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并认真组织实施。
2、完善文化政策体系。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零陵区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对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全面部署,坚持“大文化、大项目、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把文化元素融入《永州市零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零陵区社会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永州市零陵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中心城市零陵区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予以规划和建设,确立了“青山、绿水、靓城”的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利用古文化文物资源发展中心城市旅游经济,参照《永州市旅游总体规划》制定了《零陵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时,积极落实上级有关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强区”建设。
3、完善组织协调体制。为切实加强对全区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召开文化工作协调会议,进行全区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全区上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分工负责、人大政协监督支持、各部门齐抓共管、文化部门督促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4、强化文化工作考核。为督促全区文化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了对乡镇办事处、区直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定期进行考核,有力地保证了全区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投入,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有力
公共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2009年以来,特别是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正式启动以来,零陵区的文化工作投入增速迅猛。
1、逐年加大财政文化投入。近3年来,我区文化事业费增幅均高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本省平均水平。区财政投入近2亿元,向省、国家争取资金在1500万元以上。对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除人员工资外还拨给一定的业务费和公用经费,并且,每年以20%的幅度予以增加。
2、建立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单位经费1500万元以上,其中人员经费700万元以上,文化机构人员(包含综合文化站管理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得到保障,全部列入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到位。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逐年递增,由原来的每年30万元递增至50余万元。图书工作经费由原来的每年5万元递增至30万元。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资金由区级财政配套资金予以足额配套,每年在10万元以上。对重大的文化工程实行区财政保障,如投资3000万元用于柳子街修缮,2000万元用于人民路文化街的修缮,500万元用于文庙修缮,400万元用于福寿亭、节孝亭修缮,400万元用于周家大院的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的制作,200万元用于回龙塔、朝阳岩石刻、淡岩石刻等国保单位的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的制作,200万元用于柳子景区愚溪的环境治理,100万元用于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等等。
3、确保文化项目配套资金。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争取省、市文化部门项目支持等方式,支持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近几年,用于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购置相关农家书屋设备等资金达1000万元。区人民政府对花鼓剧团、文化馆创作演出活动,实行创作演出补贴制。根据全区文化事业单位人才缺乏比较严重的状况,区财政每年阿安排文化事业单位一定数量的人才引进和培训经费,促进人才培养和素质提高。
4、鼓励社会赞助文化事业。区委、区政府出台捐赠税费减免惠等政策,取得显著成果。区人民政府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设立文化产业启动资金,有偿借贷,滚动使用,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事业在资金和政策扶持上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吸聚人才,文化专业队伍日益壮大
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近年来,零陵区启动人才战略,同时把吸聚文化专业人才纳入战略规划,使全区文化人才不断壮大。
1、制定人才队伍发展规划。近年来,零陵区突出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永州市零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零陵区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零陵区十二五人才队伍规划》等都提出了加强对文化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宏观上为全区中长期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微观上为我区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建设制定了步骤,努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度、有特色、素质高、能力强的文化人才队伍。
2、健全文化管理人员队伍。一是区文化馆充分利用人才、设施、设备优势,加强对社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每年举办2期文艺骨干培训班,每期培训20人,每期培训时间30天;培养出一批门类齐全、富有特色的群众文艺骨干队伍。每月举办一次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每年送文化下乡4次。二是全区16个乡镇(街道)配备专职文化站长,队伍稳定,100%的社区有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全区508家农家书屋均配置了文化管理员,全部将其纳入财政补贴范畴之内。三是建有群众文化队伍30余支,各类文艺骨干500余人。这些队伍对促进全区文化建设,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3、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为了更好地提高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水平及文化素质,专门设立了人才培训专项经费。每年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在职职工参加脱产培训不少于7天,社区、乡镇办事处文化站文化专干集中培训不少于5天。
4、优化专业人才队伍素质。近年来,专业人才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多渠道培训,努力培养了一批拔尖的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在职称评聘、成果评奖、工作考核等方面,打破学历和资历的界限,以创新能力、研究成果为主要衡量标准。区文化馆的文艺创作、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区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专门人才,区文管所的考古发掘和古建保护专业人才,区柳宗元纪念馆的高素质讲解人才均有所增加,在专业结构、岗位结构、年龄结构上都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为文化人才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文化队伍整体战斗力。
5、鼓励文化人才争取成绩。5年来,零陵区文学、绘画、歌曲、舞蹈、戏曲、小品等在各级比赛中获奖200余个,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艺作品90余件,成绩名列永州市之首。其中歌曲《将进酒》和《乡下老妈》分别获得湖南省的最高文化奖项——省“五个一工程”奖,填补了全市的空白。
四、健全网络,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零陵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打造全省知名文化品牌。近年来,零陵区图书馆充分发挥用永州市“中心图书馆”作用,不断加强管理,创新工作方法,争创全国一流服务水平,率先在全市开设了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服务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因工作成绩突出,近几年连续四届获得全省唯一的“国家一级(县级)图书馆”、“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读者最喜爱的图书馆”、“全国文明图书馆”、“全省文明图书馆”等殊荣,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图书馆事业树立了一面旗帜;区文化馆开展服务群众、免费开放的政策,积极免费辅导各群众艺术团队,创作多部精品,获国家三级馆的殊荣;创建了柳子庙、图书馆两个“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柳子庙“廉政文化基地”;创建了珠山、石岩头两个全省“百强文化站”和黄田铺全省“百优艺术之乡”。
2、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全区16个乡镇(街道)全部按照国家和省标准要求建立了300平米以上综合文化站(内设活动室,放影室,图书室),实现了综合文化站建有率100%。综合文化站独立设置,配有专职的管理人员,配置了图书、电脑、音频设备等。二是完成了全区508家农家书屋的建设,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设一个2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室,内设活动室、放映室、图书室(农家书屋)达到每个行政村都有文化活动阵地的要求,建起了集思想教育、科技普及、信息传递、图书阅览、文化娱乐、村级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规范化农村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室,常年免费向居民开放,常年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科普教育,成为群众的精神乐园。截止到目前,零陵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288774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5327.9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积极统筹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和党员、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的规划建设,实现了相关设施的综合利用和共建共享。目前,零陵区已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区直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枢纽,以农家书屋为基础的多层次、多体制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五、强化基层,群众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在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零陵区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大力开展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1、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0年完成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零陵分中心的建设,实现开放。零陵区共享工程基层网点504家已全部建设完成并正常运行。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配置了专门的服务器、防火墙、电脑、卫星接收器等设施。每年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全年运行经费为区图书馆6万元。每个基层网点运行经费为1000元。
2、大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近年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每年都列入政府为群众所办实事,平均每年送电影下乡6300多场次。
3、尽力解决群众看书难问题。近年来,零陵区大力建设农家书屋、综合文化站等项目,为全区508个农家书屋均配置了图书、杂志、报刊等书籍,区图书馆全年365天对外开放,每年图书入藏数量达到3000册,年外借册次达10万册次,每年送图书下乡进社区4次,举办读者服务活动4次,读者满意率达到90%以上,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广大群众看书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4、深入开展文艺演出进村活动。每年举办专业剧团演出、演艺惠民、高雅艺术鉴赏、演出达到200场次以上,每年送戏下乡村进社区演出60场次以上。同时也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
六、加强服务,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工作扎根于群众,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区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全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发挥阵地优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区图书馆、区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常年免费向群众开放。区文化馆将免费开放和辅导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专业人才资源,积极组织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器乐的业务人员开展辅导培训和免费开放服务。2011年接纳群众800余人,受训人员达400余人,为机关、学校、部队、企业等单位开展免费培训20余次,受训人员200余人,免费培训组建了两支锣鼓队,一支合唱队等等;2012年开设美术培训班2期,舞蹈培训班4期,零陵渔鼓培训班2期,外出培训60余次,共接纳群众600余人,组织学员展示演出2次;2013年就为格格健身队、老年大学等提供免费开放服务80余次,接纳群众近千人;免费舞蹈培训360人次,免费美术培训97人次,免费器乐培训46人次,组织业务人员深入乡镇、社区、单位进行免费辅导40余次,真正实现了免费开放零门槛进入,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了热烈欢迎。选送3名舞蹈专业人员参加了永州市“湖南省原创广场舞”首期教练员培训班,丰富了辅导培训的内容,为免费开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区图书馆完成了文献资源数据自动化建设,建立了零陵区图书馆网站,实现了网上在线咨询,预约借书、续借图书等功能。开展“你读书、我买单”活动,得到读者充分肯定。即读者在图书馆借书时,如没有个人所需的文献资料,读者可以告诉工作人员,由区图书馆适时安排统一购买,再借于读者。“世界读书日”、“读书服务宣传周”、“青少年暑期读书”等活动,均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2011年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当年接待读者15万余人次,书刊流通12万余册次,多媒体室播放各类教育片近200部。2012年图书馆共接待阅览、上机人数达139506人次,图书外借140096册,多媒体室播放各类教育片72部,为永州特殊学校援建一个图书室,捐赠各类图书128册次。2013年共接待借阅人数147640人次,借阅册次128244册,多媒体放影各类影片86部,电子阅览室上机人数2260人次。
2、突出老有所乐,加强老年文化建设。零陵区建成了区老年大学,教学楼四层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设置专门办公室,安排退休副处级以上干部5人从事管理工作,聘任兼职教师15人,后备教师8人。区政府从财政投入600万元专项经费建设老年大学、装修校舍、配置教学设备和解决必要的办公经费,老年大学教学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开设书法、绘画、音乐、拳剑扇、民族舞、交谊舞、丝带绣、中西医保健、生活保健、时事政治等10多个专业课程,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老年教学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书法、绘画班学员作品在省市展出100多件,丝带绣200多件,诗歌375首在市级以上诗词刊物上发表,还有4名学员的作品编印成书。老年大学还成立了零陵区老年大学艺术团,设有舞蹈队,歌咏队,戏曲队,器乐队,拳剑队等五个表演队,团员70余人,经常参加五一、十一等活动庆典。
3、实施花朵工程,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零陵区制定了《零陵区十二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做到了有规划有部署有措施;积极开展少儿艺术免费辅导与培训;加强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等文化市场管理,严禁未成年人入内,共同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4、打造文化品牌,活跃和净化文艺舞台。一是为繁荣零陵区文化事业,促进零陵区文化产业发展,净化全区文艺演出市场,2010年零陵区整合了区文化系统内现有文艺资源,汲取外部文艺人才加盟,组建零陵文化艺术团,为摸索文化系统有关单位的体制改革路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二是区花鼓戏剧团每年送戏下乡200多场,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商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节日文化以及图书宣传一条街、图书征文演讲等活动经常开展,城乡累计200余场次。四是文艺轻骑队进村入乡、与社区联合、与企业联姻,演出600多场次。五是“月月乐”广场文化活动主题突出,场面热烈,影响深远,效果明显,将全区广场文化和社区文化活动推向了深入,在全省造成广泛影响,被省文化厅授予“广场文化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六是利用重大节日,适时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每年全区组织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5次以上。
第四篇: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标准(范文)
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标准
一、基本指标(700分)
二、群众满意度指标(300分)
三、提高指标(最高分值为30分)
第五篇:推荐评选2006年全国学习型班组(科室)先进单位,
推荐评选2006年全国学习型班组(科室)先进单位、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名单
学习型班组(科室)40个
首钢技术研究院信息研究所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橡胶事业部烯烃车间DMF装置化工四班 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微电子设备分公司扩散所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轿车厂涂装车间涂胶B班
北人股份卷筒纸胶印机制造分公司装配车间试制小组
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监督部
北京电力公司王府井变电站
北京市陶瓷厂通达耐火技术公司技术开发部
北京建工集团直属工程经理部四标段项目经理部
北京城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第一项目管理班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1A1工作室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二公司京沪项目部二队一班
中铁十六局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
北京瑷玛斯区域供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中关村广场冷站运行小组 中铁隧道集团北京地铁十号线20标项目经理部
北京市东区邮电局东四邮电支局邮政营业组
北京市一清环卫工程集团公司北神树卫生填埋场
北京城乡贸易中心第四经营处珠宝部
北京银达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英特公寓工程班组
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机动通信局运维班
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三厂技术质量部
北京铁路局北京机务段技术科
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京沈高速公路分公司京承站维修班 北京市东城区柳荫公园管理处绿化班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室
北京朝阳公园园林绿化公司工程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组
北京福田环保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装部调试工段
SMC(北京)制造有限公司押出GROUP
北京奶牛中心良种场
北京市水文总站中心实验室
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品种科
北京国电水利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机电设计部电气一次设计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导游服务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教育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软件工程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
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五分厂技术组
交通银行北京分行营业部
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40名
喻黄海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炼钢厂方坯连铸作业区
于茂隆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设备部
曾飚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赵郁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
彭新立北京电力公司密云供电公司线路工区带电作业班
刘利克北京金泰恒业有限责任公司海淀分公司万博苑食府
李健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
田巍(女)北京水泥厂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 刘青华北京建工集团三建公司
李久林北京城建集团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
张敬欣(女)北京市住总集团党校培训中心
马则忠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供水分公司
崔文才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二公司
关萍(女)北京西单商场第四卖场 ZIPP0专柜
曾瑞娟(女)北京市西区邮电局新古城邮电支局
李巍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品研部
卢秀岩北京市百货大楼茶叶专柜
赵彦(女)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网管中心数据部 赵燕(女)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环境工程部
刘世安北京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秦英瑞北京大明眼镜股份有限公司
武弘飞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地面服务部车辆维修中心 杨才胜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通信号公司检修车间
王翀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保修分公司四、七厂 刘哲北京市环丽清扫保洁服务中心
高玉丽(女)北京小学
许满庆北京市丰台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基建设备科
程宝民北京市绿环污物处理站
付志凯北京益万金昊投资(控股)管理有限公司
李怀民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牛栏山酒厂
廖晓农(女)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室
刘建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张巍(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隋亚刚北京市公安局信息通信处
吕玉欣(女)北京市天坛公园
刘文今清华大学
刘玉萍(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史耀武北京工业大学
郝捍东北京青云航空仪表有限公司维修试制部
鲍矛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射线应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