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医工作风险规避★

时间:2019-05-13 04:1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法医工作风险规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法医工作风险规避》。

第一篇:浅析法医工作风险规避

浅析法医工作风险规避

陈德京2

(夏邑县公安局刑警大队 河南 夏邑 476400)

摘要:几年来,无论是在政法部门还是法医行业,对于法医工作存在风险的问题都已达成共识,法医工作风险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法医学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大沉疴痼疾。如何正确认识与解决法医工作风险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因此,结合当前我国法医工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一系列较为切实、可行的法医工作风险规避对策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法医工作 风险规避

多少年以来,法医所作的鉴定为侦查、审判案件提供了科学证据,所作的贡献已功不可没,其作用在这里不再赘述。近年来,无论是一线基层工作的法医还是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法医学专家,无论是各级政府信访部门接访者还是法学理论界人士对于法医工作存在风险的问题都已达成共识,普遍认识到法医工作风险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法医学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大沉疴痼疾;并且,他们都在积极呼吁提高法医工作者地位、转变法医工作者观念、完善相关立法,以解决法医工作风险规避问题。2010年,公安部刑侦局会同中国刑警学院对基层法医进行了职业风险和心理状况调查,至今尚未公布调查结论报告,如何正确认识与解决法医工作风险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因此,笔者根据从事法医工作二十年的经验,归纳出当前我国法医工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法医工作风险规避谈谈几点粗简的认识。法医工作风险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鉴定结论作为诉讼证据中的一种,它具有独立性、结论性和范围性。法医学鉴定是法医鉴定人根据法律规定的形式、手段,以医学和法医学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对案中涉及人身伤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并作出的书面结论,要求其必须合法、客观、科学。然而,在临案工作中,冲击法医工作的种种风险性因素坚如磐石,法医工作者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愈加多样化、风险程度愈加强烈化、风险案件数量愈加上升化。法医工作的风险表现为法医鉴定风险和法医意外风险。

1.1法医鉴定风险,是指法医鉴定人作出的鉴定结果偏离被鉴定事项客观事实以及引起不恰当的司法处理,从而导致将承担鉴定责任甚至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鉴定风险是由于不恰当的鉴定意见及处理给有关方面和被鉴定方造成损害,导致鉴定人承担了鉴定责任及法律责任。这种风险的产生既有来自于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外部因素,又有来自于鉴定人员本身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内部因素。社会环境鉴定风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对鉴定工作认识重视程度,社会公众往往对法医知识知之不多,又对法医鉴定期望值过高,一旦不合心意,常诉诸法律,给鉴定工作带来较大风险。如被告人程某家曾因宅基地之事与本村的关某发生过矛盾。2007年12月30日8时左右,被告人程某到关某家吆喝,关某劝说其离开,程某不愿离开,关某往大门外拉程某,程某用拐杖打关某,后两人撕扯着来到关某家大门外的路上,在别人劝说下二人松手,关某倒地后死亡。经法医鉴定,关某符合在患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心脏肥大的基础上,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而死亡,生前纠纷中的情绪激动及损伤为急性心功能衰竭发生的诱因。由于死者要求法医鉴定期望值过高,总认为程某是被关某打死的,并多次组织人员非法上访,暴力冲击国家机关,后经复核鉴定,认定了初次鉴定结论的正确性。法律环境对鉴定风险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执法标准不统一、执法不规范而带来的风险,法律完整,内容明确,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若政出多门,条款不明,相互之间不衔接或基至相抵触,则鉴定工作就缺乏统一判断的标准,鉴定风险也就较大,笔者曾遇见一例围绕其损伤程度历时五年,鉴定六次,当事人赴京上访数十次且被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曝光,实属罕见,具体案情如下:伤者代某,50岁,2003年4月16日在家中院内被人用钝物击伤面部上唇部,初次法医检验:右上唇有一长2.1cm斜形创口,边缘不整齐,已缝合,唇内侧有2cm的创口,两创相通。法医根据两院两部《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14条规定,颌面部穿透创系轻伤。后经某市公安局、某市第一人民医院刑事诉讼医学鉴定中心、某市人民检察院、某国家级司法鉴定中心、上海某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反复多次鉴定,结论不是轻伤就是轻微伤,本案经反复多次鉴定,虽然客观上对认识和运用理解标准有差异,但也不能否认现行法医鉴定体制中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弊端,而作为公安机关迫于双方当事人以上访为借口的纠缠,不得不采取“哪方不服就重新委托”做法,以致形成该案“久鉴不结”的局面,严重损害公安机关的形象。二是鉴定人用选用的鉴定方法、仪器、操作等方面也存在有失误的可能,鉴定手段的风险性当然也是造成鉴定风险潜在性和普遍性的重要原因;况且有时法医还要面对当事人及群众的质疑和猜忌。有些涉及非正常死亡案件、凶杀案件,死者亲属情绪往往特别激烈,如果查验结论不符合死者一方亲朋好友的意愿,他们可能会作出种种非常举动。在施加压力的过程中,法医往往会成为控告和斥责的对象。如母某某(女,20岁,农民)因患“白殿风”于2004年6月6日到某村皮肤科诊所治疗。医嘱用铜绿、香油、乙醇及斑蝥虫体粉未大面积涂敷患处,每日三次,并强阳光下曝晒3—4小时,连续治疗40余天。2004年7月23日17时,突然出现高热、惊厥、神志不清、心慌、气短、少尿、尿血、腰痛等症状,经抢救无效于2004年7月24日死亡。尸检,冷冻尸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颈、胸腹背部及四肢无外性改变,全身广泛多发性不整形白斑,边缘色素加深,占体表面积50%,部分皮肤组织有水泡及痂皮附着,但未见皮下组织溃烂,心肺浆膜下点片状出血,肺水肿瘀血,肾包膜下有点状出血。镜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溶解、脂肪变性,肾小球充血部分,间质充血,炎症、淋巴细胞浸润,心肌纤维断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心肌间水肿,内有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溶解、坏死,结构消失,肺泡毛细血管扩张,大脑、脾脏无病变。当时进行毒物检验时仅在原药中检出斑蝥素,而心血及部分皮肤组织均未检出。法医鉴定人结合现场勘查、临床资料、尸体解剖、毒物分析及病理切片检查结合死者40天来大面积涂敷用药治疗皮肤病,治疗后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均符合斑蝥中毒致肾功能衰竭并发心衰的表现,因此认定了母某某的死亡与外用斑蝥有直接因果关系。如果本案在毒物检验方法上,心血中检出斑蝥素等成份,在以后的诉讼过程中更加顺利,法医被控告的机会大大减低。三是法医工作者故意去违反刑法和行政法规强制性的规定,故意做虚假鉴定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在鉴定过程中,法医工作者不作为、慢作为、违反程序规定出现瑕疵或者疏漏,已易引起鉴定风险的发生,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委托单位提供了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被鉴定事项的鉴定资料,法医鉴定人依据不真实的鉴定资料进行鉴定也易导致鉴定风险。如河南省原阳县公安局2003年到2004年近两年的轻伤鉴定报告。鉴定为耳膜穿孔导致他人轻伤的鉴定结果有73起,2005年10月,原阳县检察院将73份中的10份鉴定送往湖北同济医院司法鉴定中心再次鉴定,结果全部是被鉴定人耳膜穿孔与当日外伤无关。而原阳县公安局3名法医,因为鉴定文书造假构成玩忽职守罪,分别被判刑[2]。

1.2法医意外风险,是指法医鉴定人在法医工作中接触人体组织、血液而感染传染病(如AIDS)或对身体造成重大伤害和在诉讼过程(包括庭审)遭受责难风险等。基层法医要经常接触到人体组织、血液,要经常接触形形色色的尸体,有公路抛弃的尸体,有掩埋在偏僻角落的残肢断体,有沉入江河水下的分尸包裹,有生前患有肝炎、脑炎、肺炎等几十种传染病的尸体;特别是在目前毒品犯罪猖镢,艾滋病泛滥的情况下,有生前吸食毒品的尸体,有带有艾滋病菌的尸体等。而法医在就地查验时,无论尸体如何腐坏溃烂,也不能对尸体进行任何消毒。即使回到有条件的实验室里,在解剖时也难免被刀具割破,法医稍微不注意就会受到传染。偶有法医工作人员不注意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发生了安全事故、交通事故或中署现象,曾有报道法医人员在出现场过程是车祸身亡的报道。随着法医工作人员出庭作证机会的增多,在庭审中,当事人往往对法医鉴定结论不满意,在法庭内撒泼、谩骂、侮辱法医人[1]员并违反法庭规则、扰乱法庭秩序。讨 论

2.1进一步改善鉴定外部环境,降低鉴定风险,改善鉴定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众对法医鉴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减少鉴定纠纷,降低鉴定风险。

2.2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改善鉴定法律环境,有关部门应在加强鉴定的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制定详细的解释性规则,规范鉴定证据方面和检验方法的运用,用法律条款的标准,澄清含混不清之处,以减少鉴定人使用证据和检验手段欠妥以及适用法律不当引起的鉴定风险。

2.3进一步提高法医鉴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业务人员的道德修养能使鉴定人运用熟练的技能和公正之立场作出客观科学的鉴定结论,是降低和防范鉴定风险重要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鉴定制度,强化规范鉴定,把握资料收集、检验和综合,降低鉴定风险。采取适当的鉴定程序和方法,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秩序保证鉴定的客观性,减少风险。

2.4进一步规范法医学鉴定人出庭作证,完善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

2.5法医工作者的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应纳入各级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并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知识,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德京.面部损伤多次次鉴定1例.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发行).2007.263-264.附:作者简介

陈德京(1968年-),男,河南夏邑人,河南省夏邑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主检法医师。主要从事刑事现场勘查,法理病理学及法医临床学检验鉴定工作。电子邮箱:chdj5869@yahoo.com.cn

邮 编:476400 详细地址:河南省夏邑县城关镇昌盛街29号夏邑县公安局刑警大队

第二篇:试用期风险规避

。《劳动合同法》第21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的精神是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得解除试用期的员工的劳动合同,言外之意,用人单位与试用期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不能依据第40条第3项(即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双方无法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也不能依据第41条的规定(即经济性裁员

试用期辞退员工风险防范

案例:,案例解析:,(一)败诉原因分析,(二)预防措施,1、招聘时:变“事后考核”为“事前考察”,2、录用前:将“录用条件”具体化、书面化,3、录用后:严格试用期考核,定期考核+不定期考核,4、届满前:杜绝延长试用期,案例:

某公司因需要上马一个新项目,决定从社会上招收一批工作人员,从事公司新项目的开发工作。周先生经过层层面试,最终被公司聘用。经双方协商,公司与周先生等人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其中约定试用期为3个月。然而,合同履行后不到2个月,公司因经营战略调整,决定撤销该新项目,包括周先生在内的许多人员都被列入了裁员范围。当身为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刘先生将这一决定通知周先生时,周先生却要求单位补偿2个月的工资,理由是:公司先提出解除合同没有提前30日通知,应支付一个月工资的代通知金,此外,公司在试用期没有理由辞退他,属于违法解除,应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金作为赔偿。对这一“无理要求”,刘先生当场予以拒绝,并说:“试用期双方关系不确定,双方可以随便解除劳动关系,是不需要提前通知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周先生在办理完离职手续后不到两周就将公司告到了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支持了周先生的请求。

案例解析:

(一)败诉原因分析

在试用期内辞退员工,是许多公司在解聘员工中经常使用的杀手锏,在公司管理层的概念中,公司并没有承诺员工什么,想让你离开就可以让你离开,如案例中那位人力资源经理的理由,“试用期双方关系不确定,可以随便解除劳动关系”。其实,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劳动合同法》第21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的精神是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得解除试用期的员工的劳动合同,言外之意,用人单位与试用期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不能依据第40条第3项(即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双方无法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也不能依据第41条的规定(即经济性裁员)。

用人单位要想解除试用期员工的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6种和第40条规定的2种情形的8种情形之一,否则就是违法的。案例中公司败诉的原因就在于把辞退试用期的员工想象得过于简单。

(二)预防措施

在上述用人单位可以用来解除试用期员工合同的,比较常用的就是用人单位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也是法律赋予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辞退劳动者的一项特权。但是,这也是最容易被用人单位忽视的关键点。用人单位要避免试用期辞退员工的败诉风险,必须在这一关键点上下功夫。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招聘时:变“事后考核”为“事前考察”

在实践中,很多企业招聘员工不太注重录用前的应聘员工评估和考察工作,习惯于把工作放在事后考核,即先把员工招进来再说,如果不合适就在试用期辞退。其实,这种做法是危险的,尤其是在《劳动合同法》背景下,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尤其是试用期的劳动合同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在这种背景下,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必须转变观念,变“事(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后考核”为“事前考察”,尤其是对一些重点员工,招聘时要慎重,要做好员工的背景调查工作,把好面试关,重要岗位由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联合面试,确保能招到合适的人员。

2、录用前:将“录用条件”具体化、书面化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比较常用的是,员工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因此,企业要想利用这一法律规定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就必须在招聘时对录用条件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对录用条件一定要明确化、具体化。切忌一刀切以及将录用条件空泛化,抽象化,比如说符合岗位要求,就不能仅仅说符合岗位要求,而应该把岗位要求是什么,怎么衡量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固定下来。“录用条件”应该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所谓“共性”即所有岗位的员工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比如诚实守信,在应聘的时候如实告知自己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包括自己的教育背景、身体状况、工作经历等等。所谓“个性”即每个企业、每个岗位或者职位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有的有学历的要求,要求获得相应证书,有的有技术的要求,比如能符合企业招聘时对岗位职责的描述等等。“录用条件”的共性可以通过规章制度进行明确,“录用条件”的个性可以通过劳动合同、单独的协议等进行明确。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用人单位还必须事先对录用条件进行公示。公示,简单说来,就是要让员工知道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就是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员工知道了本单位的录用条件。那如何进行公示呢?方法有以下几种:(1)通过招聘公告来公示,并采取一定方式予以固定,以便为诉讼保留证据;(2)招聘员工时向其明示录用条件,并要求员工签字确认;(3)劳动关系建立以前,通过发送聘用函的方式向员工明示录用条件,并要求其签字确认;(4)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录用条件或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等。

3、录用后:严格试用期考核,定期考核+不定期考核

录用条件明确并向劳动者公示后,接下来就要进行试用期的考核。因为用人单位要解除试用期员工的劳动合同,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而要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需要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当然,考核需要围绕事先设定的录用条件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以采用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届满前:杜绝延长试用期

经过试用考核,如果暂时还难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的,不能通过延长试用期来继续考核,因为“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仅仅限于在试用期内可用,一旦超过试用期,用人单位就不能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故试用期届满前,必须对试用期的员工去留做一个选择,如果不太符合录用条件的,需要按照“从严控制”原则在试用期内以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当然,用人单位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找出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地方

第三篇:风险管理规避

一位IT管理专家这样说到,很多风险管理工作失败,不是因为风险管理的软件程序不运行,而是很多IT管理员不了解风险的由来,未深入了解风险的症结,仅仅是单纯的尝试管理,那么风险管理注定失败。以下总结了风险管理失败的原因:

首先,风险的定义不一致。一些从业者似乎认为风险来源于风险的不确定性,有的人认为风险来自于造成损失的频率和幅度。而这两种观念有本质的不同。理论上的风险代表不确定性,但是很多理论却不能应用到信息安全中去。

其次,使用的术语不一致。很多管理员正在尝试做风险管理,他们努力的解决风险出现的原因,并建立明确的定义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很多威胁并不是按照常规的手段和正常的方法都能解决,因为它们不是使用正常的数据代码就能够解决问题。因为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威胁”,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风险”,而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漏洞”。就如同,物理学上的质量、重量、速度的单位各有不同是一个道理。再次,漏洞评分系统(CVSS)不同。很多风险评估需要相关的计算公式和测量工具。如果选择的工具和变量不同,测得的风险也有所不同。目前风险评估分几个等级,很多时候企业风险被夸大,或者风险被忽略,就是因为风险评级时的失误。

规避风险培养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人才是关键

德勤一项调查报告显示,90%的受访者认为现阶段缺少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企业对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案例积累尚需进一步加强。

“我们对风险管理很重视,但目前还是比较依赖外部的人才力量,虽然对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兴趣也有耐心,但不得要领。”一位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表示。

目前,企业获得风险管理人才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从外部挖人才,不少咨询机构派到企业协助开展风险管理建设的人员也会成为企业追逐的“猎物”。另一个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外部风险管理人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与能力,但忠诚度不如企业内部培养起来的风险管理人才高,并且对企业情况的了解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企业内部人员一旦掌握了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性内容,凭借其对企业的了解,会做得更好。”根据多年的经验,谢安还表示,企业中具有综合业务功能部门的人员更适合培养成为风险管理人才,比如财务部、审计部或内控部等。

据国内知名管理会计培训机构华领国际市场总监尹璐璐女士介绍,随着国资委开始提出基层企业的风险管控问题,并首次要求在2013年年底前在央企建立系统、全面覆盖集团各子企业、各层级责任主体的管控体系,企业对风险管控问题越来越重视,懂得风险管理的人才也由此变得热火起来,国资委2009年引进的CMA正是培养风险管理人才的一大国际型财经认证。

CMA认证是财会专业人士在业务领域的一个重要资格证书,持有者可以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看到它的价值。当向全球的CFO们和财务控制专业人士问起当前财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时,他们举出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业绩评估管理、财务计划及分析、以及其他更多财务领域。而这些正是CMA所专长和注重的领域。在企业做任何决策之前,CMA人才会利用已经发生的财务数据进行预测与规划,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准确信息,以此来减小甚至是规避遇到的风险,此外,CMA人才还可帮助企业评估在威胁发生前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或检测措施所可能导致的损失。

第四篇:创业如何规避风险

创业如何规避风险?

十年前我兼并了一个街道小厂,以偿还该厂欠信 用社70万元的贷款为条件获得了该厂的所有资产,生产高级板金腻子。半年时间也达不到质量标准。开始以为就是配方问题,就千方百计地进行试验,后来发现是 基本原料树脂的问题。又搞树脂。怎么搞也搞不明白。于是我坐着吉普车到处颠簸,到沈阳、长州等各地树脂研究所。跑来跑去发现根本突破不了树脂技术,人家搞 了几十年收效甚微。这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日本关东株式会社的腻子,可以卖180元一桶长期占领市场?根本原因是其核心树脂技术,我们中国人至今解决不 了。半年时间,70万元白扔了,如果最初的时候就注意到对技术的验证和证明,那么这个损失是可以避免的。

为要避免创业风险,必须首先知道风险来自哪里,简单的就事论事不行,盲人摸象更不行。要挖出产生风险的根子,从源头上杜绝,靠科学的程序防范。

风险来自三个矛盾。创业者在面对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的时候,事实上面临着三个矛盾:

一是演习与实战的矛盾。在创业初期所做的事情都具有探索的性质,这便产生了一个矛盾:本来属于探索的对象,却当成了确定的对象,本来属于实验的内容,却当成了真实的内容来做。这是用实战的方式进行事实上的演习,用演习的本事去应对真刀真枪的实战。

二是能力与实践的矛盾。获得创业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实践,而投资者通常是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开始实践,这便产生创业投资的能力与创业投资实践的矛盾。矛盾决定了能力的获得与能力的应用同步进行,在尚不具备能力的情况下驾御、操作一个项目。

三是功能创造与功能决定的矛盾。不论是提供物质还是服务产品,都是提供一种效用给消费者。创业者是功能的创造者,而功能的有效与否决定于功能使用者的货币选票。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功能的制造者不是功能的决定者,这个矛盾是市场未知性的表现。

化解需要三个程序。如何应对这三个矛盾以化解风险呢?办法就是模拟――在创业的开始设置一个模拟程序。该程序由三部分构成。

一、解剖。项 目一经确定,立即着手实施是危险的。因为,对项目的考察再充分也是务虚。对信息的拥有不可等同对信息的理解,一个项目是一个蕴涵多种信息的一组码元,你要 将它解码,办法是把它分解开来,摆到桌面看清它内在的构成,为了理解唯有分解,才能使你的目光集中,才可以耐心地咀嚼,才能渗透其中。解剖是理解项目要素 的途径。解剖的办法是剥开皮后抓关键。什么是皮?举个例子:我的一位同学与我谈一个“电动扳手”的项目――给汽车换轮胎用的,其先进性在于省时省力。他介 绍了拥有该项目的公司如何正规,发明人有多少头衔,拿出一摞文件即专利证书、技术鉴定等,还有关于成本和销售价格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分析。我姑且认定这些 都是真的,可这一大堆“真”又能说明什么呢?关键是现在司机使用什么工具换轮胎,省下10分钟时间司机是否在意?用汽车电瓶里的电司机是否愿意?比脚踏扳 手多花200元钱司机是否乐意?这才是项目的关键。什么正规、头衔、证书和盈利等,都是“皮”。

二、验证。对 解剖后的项目要件逐一实施检验,证明其可行与否。如果能够在规模投资之前完成对项目主要内容的检验,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成败。通过分别确证,如果认为是可行 的,也就大体知道了如何去做――用什么样的方式,多大的规模,在哪个地方做。如果认为不可行,当然就要放弃,避免造成重大损失。验证能够调节投资者的心理 ――初始阶段的迷恋心理。迷恋心理表现在对项目一见钟情,被想象中巨大的利润所驱使,潜移默化地滋生着对项目的迷恋情结,这是连自己都觉察不到的潜意识。它一旦产生,对一切有利于项目成功的信息,像海绵吸水那样乐于接受、放大、拔高。对不利于项目建设的信息,无意识地加以排斥,风险由此产生。对于制造产品 的项目,通常有两点是重要的:一是技术,二是市场。技术的检验对象:先进程度、核心所在、相关技术、相关工艺、所需设备、特殊工具、环保要求、具体标准、包装储运,还有技术引进的方式等。着眼点是,一旦涉及技术则务必搞懂弄透,否则后患无穷。对市场要先走测试之路,甚至对市场的测试要先于技术。市场测试的 目很简单,就是你这个东西行得通行不通――当然还要测试市场目标、入市渠道、价格定位、市场容量、销售方式、销售管理等。在这两个问题中,只要有一个不能 在分解和验证的阶段得到透彻的理解和较充的把握,任何投入都是死路一条。

三、综合。综 合是对项目解剖、检验成果的集合,是把经过考证的项目单元整合成一体的工作。在这个阶段,要把握综合的前提条件,懂得综合的策略,综合的前提是对项目的理 解和把握。理解到何种程度?怎样才是对项目单元的把握?标准为“行得通 ”,每个经过验证的对象,要达到行得通后才可以进行综合。什么是行得通呢?说技术上行得通,就是拿得出合乎目标的产品;说经济上行通,就是从市场销售价格 倒推到综合成本,看有无利润生长的空间;说标准上行得通,就要以最终用户的接受来论定;说模式上行得通,就是你创造的套路能够环环相扣,实现目的与方法的 和谐。综合的根本战略是“小”。不要小看了这个“小”,仅仅是这个“小”字,就关系到投资的成功与失败。“小”是新生的常态。刚刚整合起来的资源和要素构 成一个企业的雏形,就好像刚刚出生的婴儿,经不起市场的风雨湍流,不具有抵抗风险的能力,需要一个呵护、养育的过程,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只要支撑系统的 骨架,有健全的五脏六腑;小到可以称其为生命的个体,其基本功能能够发挥,系统能够运转;小到能吸纳所需资源,以滋养自己的程度。只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小 则小。

提醒须知三大忌――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这些都是创业指导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大忌,不小心碰了哪一个都是高压线――必死无疑。它是许多创业难成的隐蔽的原因,违背创业投资的内在规律,这个问题在《民富论》中有详尽阐述。

第五篇:规避审计风险

改制上市公司的三年业绩审计是一个风险较高的的审计领域,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在认真思索的问题。充分重视并积极介入改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则是减少了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注册会计师介入资产重组的必要性

就改制上市公司审计而言,主要的风险不在其资产不实,而在于业绩不实。这是因为公司改制上市时,除注册会计师对其作至少三年的业绩审计外,其资产还须经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存在比较重大的不实资产不被发现的可能性是相对较小的。与此相反,鉴于目前急需改制上市企业的普遍状况和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的条件,改制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着提高业绩的巨大压力,因其业绩不实导致的审计风险也远较其它企业为大。

公司改制上市的过程,通常也是其资产重组的过程。因为公司要成功上市,其业绩必须满足—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相对来讲是不变的,而改制上市公司的业绩则往往是可调节的,调节的途径就是资产重组。这是因为业绩良好的公司内部可能存在部分不良资产,而业绩一般甚至亏损的公司中,也可能存在部分优良资产,在—些大型公司或公司集团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通。因此,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结合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无疑将会增强改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近年来国内公司改制上市的成功经验看,资产重组是业绩—般的公司改制上市的必由之路。

在整个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但注册会计师以其所具有的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能发挥的作用则是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通过积极参与改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实现资产的最优组合,使改制上市公司真正具备较强的赢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是规避因业绩不实所导致的改制上市公司审计险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目前执业环境下,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注册会计师对资产重组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只是被动地参与改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方案的制定,其结果往往将事务所和自己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因为公司上市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利益、时间紧、工作量大的一项系统工程,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往往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重大压力,如果不能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来控制审计风险,最后就可能不得不在某种压力下违心地发表审计意见,使自己陷于风险的漩涡。

注册会计师介入资产重组的途径

改制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是各中介机构、改制公司(有时还包括企业主管部门)共同合作的产物。注册会计师应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下,做好以下工作:

1、深入了解情况。注册会计师了解的情况越多,越具体,其在重组方案设计中发言的份量就越重。而了解和评价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又恰好是注册会计师的强项。在资产重组方案设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着重了解的情况包括:(1)改制公司的组织结构,包括分公司、子公司、联营企业等;(2)公司及各个组成部份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主要资产的质量;(3)公司的整体技术水平;(4)产品销售市场和主要原材料供应情况;(5)职工构成情况:(6)公司享受的优惠政策;(7)公司的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计划;(8)公司

所在行业的现状。通过对公司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的了解:就可能为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提供较大的调整空间。

2、参与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注册会计师应运用掌握的第—手资料,结合其专业经验,形成自己对重组方案的意见。资产重组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满足公司上市条件的前提下,兼顾公司改制上市的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公司上市的目标定位,尽可能把具有较好效益的优良资产组合进拟上市公司。对那些质地优良,但暂时不能产生效益的资产,则可暂时不作为组合对象(可考虑作为以后配股资源)。而对于那些亏损部门和劣质资产,则完全不应进入拟上市公司。

3、验证和评价资产重组方案。资产重组方案确定以后,审计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全面验证,充分评价其可行性。

首先,应根据资产重组方案,对改制上市公司作初步业绩模拟,业绩模韵应注重真实性和合理性,即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税收等法规情况下,尽量使模拟结果如实地反映资产重组后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在此前提下,凡是公司上市后确实不会再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原则上都应予以剥离。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因为模拟的业绩和实际业绩之间往往存在—定的差距,例如,分离人员减少的工资费用就可能因人均工资费用的增加而部分被抵销。改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通常涉及公司资产、人员和业务的重组,故业绩模拟也就表现为对与这些分离出去的资产、人员和业务相关的收入、费用和成本的剥离,审计人员应合理确定有关收入、费用的剥离标准,据以初步计算改制上市公司的三年模拟业绩。

其次,应对模拟的三年业绩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公司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测算未来一定期间内改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测算时通常应考虑的影响因素有:(1)正在实施或准备实施的重大投资项目;(2)产品结构和市场变动的影响;(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4)其它影响因素,如公司享受的优惠政策的变动等。

最后,应根据测算出的改制公司未来一定期间的经营业绩,结合公司上市的必要条件和公司确定的上市目标,对资产重组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当测算结果高于上市必要条件但低于公司上市目标时,可考虑降低公司上市目标或调整资产重组方案,如测算结果低于上市必要条件,则必须对资产重组方案进行调整。

需要指出的是,注册会计师对改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关注并不仅限于资产重组方案设计阶段。如果经审计确认的经营业绩与原测算结果不—致时,同样应考虑对资产重组方案重新进行调整。

下载浅析法医工作风险规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法医工作风险规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商务的风险及规避

    电子商务的风险及规避 《电子商务风险控制》张思坚 张森 俞鱼《电子商务金融风险的防范分析》沈文英 《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姜蕾 《小议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金......

    临时工合同及如何规避风险

    临时工合同及如何规避风险【笔记】 2014-04-16 14:05:22 阅读(4084) 评论(0) 收藏(4)分享到: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QQ空间一、临时工 1)临时工也需签订合同。有口头协......

    浅谈如何加强财务管理规避廉政风险

    浅谈如何加强财务管理规避廉政风险正确分析和判断反腐倡廉的形势,是我们确定思路、明确任务、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全体干部思想认识、坚定信心、形成反腐倡廉整体合力的前提,因......

    激励薪酬及其风险规避

    激励薪酬及其风险规避施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阿勒里说过,如果你试图改变运营公司的方式,提高公司的绩效和盈利能力,最明显的方式是,你应当改变你对员工的薪酬、奖励和认可方式......

    录用函-如何规避风险

    录用函 : 经公司研究决定,录用您为公司部员工,请您在本录用函上签字以示承诺接受本公司的录用。并就劳动关系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入职报到时间 请您在年月日持本录用函到公司......

    如何规避企业法律风险

    规避企业经营法律风险之我议现代社会,企业已成为最重要的商事主体,形形色色的企业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元素,企业承载着盈利的使命,然而,在其追求利益最大化......

    《企业合同范本及风险规避大全》

    《企业合同范本及风险规避大全》2009年(法律出版社)主编王风和、娄秋琴(合著)这是一本企业管理的书籍,该书主要针对企业经营中法律制度和意识不强的管理者容易犯的缺陷,点评了9类......

    企业如何规避劳动风险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2011年7月1日起,《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这两部关乎全体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带来的观念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广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