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感恩树,让德育更鲜绿
课题论文
种“感恩”树,让德育更鲜绿
广东省肇庆四会市东城街道周开泉小学 陈伟权
撰写时间:2012年12月30日 联系电话0758-3283708 【内容提要】调查显示,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尤其在青少年一代。学校要利校园文化的熏陶、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以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等具有时代性手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总之,坚持实施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感恩;环境;体验;感悟;德育
【正文】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不断充裕,家庭的一个个小“皇帝”诞生了。“皇帝”式的家庭生活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现在的学生认为,家长的付出与关爱是理所当然的,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对周围人的帮助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可以说,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孩子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因此,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需要增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合时代性的,学生可接受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这样使我们的德育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更体现学生的需求,也更具有生命力。
一、营造感恩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环境中熏陶
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一种隐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正如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1]我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运用了校园文化这个鲜活的载体,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感恩长廊齐诵读。让学生沐浴着书香成长,在校园的围墙上砌了一条感恩古诗长廊。课间,师生们都喜欢到那去欣赏、品读,就连进入学校的来宾也会驻足诵读。2.年级橱窗形式多。年级橱窗里“我的风采”图片使人留连忘返。同时张贴着适时的感恩先进事迹、书画作品、征文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榜样和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成功的欲望,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3.墙壁文化展风采。让“每一面墙壁开口说话”,一楼绘制生动活泼的美育歌谣;二楼是三字经配图;三楼挂着学生的古诗配画;四楼、五楼挂着名言、警句。利用墙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4.校园标语显精髓。在校园醒目的地方悬挂着 “与文明同行,与诚实守信同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标语;每间教室都悬挂着各具特色的标语和格言;教室外的走廊标语更是布置得精彩纷呈。
5.班级布置彰个性。全校每个班门口设立个性班牌。班牌的里面有班的个性班名、班级目标、班主任赠言、师生合照等内容。班级里面设立“班级感恩角”、读书园地、黑板报、才艺展现等。让学生感受教室是一个快乐的家。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我校创设了一个“校园处处是教室,环境处处可育人”的氛围。行走在校园中,可能学生不会时刻关注走廊墙壁上的字画或名人名言,但是一旦学生放松了心情,哪怕是片刻的驻足停留,校园的一字一画、一草一木都会在他的心中留下一丝回味,注入一抹新绿,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坚持从身边事做起,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化
传统的德育教育过重于说教,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感悟。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力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自主体验、感悟,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1、在活动中体验。开展“校园之星”之一的感恩之星评选活动,让每个学生找到“好孩子的感觉”。我校坚持凑够身边细小事情做起的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如开展“每天给爸爸妈妈倒一杯茶”和“主动打招呼”的活动,并要求家长大力支持共同检查孩子是否真正做到了;学校通过家长评价、老师评价、同学评价得出最后的班级“感恩之星”,然后推选到学校,经过投票评选出“感恩标兵”。通过德育阵地的宣传,使学生学有榜样。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家长的热烈反应。
2、在学习中体验。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为中产生。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现行课程中的每一门学科都包含其独特的感恩元素。学生在课堂学习其实也在学习如何感恩。因此在教学中我尽情的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的表现机会。这些表现机会就是思考、交流,调动全身感官表演以及开展多方合作的活动;具体来说,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故事等活动。如教学《我的小伙伴》时,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前提: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因长期独自享有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就容易变得比较自私,对他人缺乏爱心,缺乏同情心。我班有个很特别的“小伙伴”——瘦弱的孩子小乐。他每天由奶奶送上学,从来没有另一个送他。奶奶的腿不太方便,走起路来一高一低的,手里总提着一个大的塑料袋,经过垃圾桶就捡矿泉水瓶。于是有些调皮的学生嘲笑他奶奶脏,甚至连奶奶的残疾都受到嘲笑。通过家访,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出生不久时,他的父母就双双外出打工,几年了,他的父母既没寄过钱回家,也不曾给家里打过电话,孩子没见过爸爸妈妈的面,也没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全靠奶奶拾破烂抚养他。
演一演:假如你是小乐
请站着的几位学生上台来当一次小乐。老师扮演小乐的奶奶。每个学生发一张纸牌,纸牌上写着表演的内容:有作业不会写的时候;生病的时候;过年的时候;看见别人吃烤羊肉串的时候„„。
生1:奶奶,这道题我不会做。奶奶:(看了他一眼,没说话)生:奶奶,教我做吧。
奶奶:我没读过书,不会做呀!你自己再想吧!生:我想不起来。
奶奶:(烦躁)我不会做叫我怎么教。你不会就算了,不做。生:不做老师会批评我的。
奶奶:谁叫你不好好读书。我捡破烂养你,整天累死臭死,你还好意思说不会做。滚!
生:(眨着眼睛望着老师,不说话)师:怎么不说话了?
生:我每次不会做的题都是妈妈教的。小乐的奶奶没读过书教不到,我不知 道还说什么。
师:如果你真是小乐,你这时心里最想的是什么? 生:(想了想)爸爸妈妈在我身边就好了。
师:可是小乐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不会做的题,没人能帮他。他是你的小伙伴,你愿意帮他吗?
生:(点点头)师:以后还欺负他吗? 生:(摇摇头)师:你该对他说句什么?
生:(走到小乐跟前)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欺负你了。师:如果你看见有人欺负他呢?
生:我会告诉老师。我还告诉那个人,不要欺负小乐。
对小学生而言,品德这东西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比长篇大论的说教有意义得多、有效地多。因为人离开了生活,就不会有道德的体验和感悟,更不会有道德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充分地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感悟,从而达到理解认识、掌握技能、养成习惯的目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生活是丰富的,我们的感恩教育也需要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表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这样的德育才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
1、以节日教育为契机,让“感恩”在学生心中开花。
教育因素无处不在,用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景、身边的事为案例,实施感恩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等来临之际,围绕祝福长辈这一主题展开教育活动。回顾长辈的关爱与艰辛,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句温馨的祝福,一同捎给他们。设计一个感恩方案,学生在实施自己的计划中既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艰辛,也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如“三.八”节前“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事后,有母亲说:“我头一次收到孩子的礼物,孩子懂事了。”父亲节那天,父亲们同样收到了不一样的感动。
2、以使用礼貌用语为手段,让“感恩”在学生心中开花。
我们坚持开展使用礼貌用语活动。我们的学生从见到老师到校长,从课上到课下,从教室到活动区,每次见到的人你都使用礼貌用语。如上课向老师问好“老师,您好!”,下课了,学生会说:“XX老师您辛苦了!”。假如你是上课的老师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感谢,你的内心一定会很舒服的,很满足的。如一位来我校听课的老师说:“你们学校不愧为省一级学校,连下课的说谢谢都与众不同。” 但要学生真正会从心底说谢谢,要把说谢谢变为一种习惯一种素质,关键还是在于老师的引导、同学的榜样。就是这样从小事做起让感恩之心传遍校园。
3、以队活动为载体,让“感恩”在学生心中结果。
以“感恩”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教育。如五月份感恩父母,九月份感恩老师,十月份感恩祖国,十二月感恩成长等。我们结合每个时期的教育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将感恩教育系统化、系列化。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深入地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回馈于他人,回馈于社会,回馈于自然。几年来,我们学校开展的大型感恩活动有:庆祝教师节活动上,安排“唱响感恩之心”全校学生共唱《感恩的心》;“学雷锋,感恩社会,走进社区实践活动”;“我运动我快乐----感恩生命活动”;“感谢有你,相伴成长---感恩同学”中队主题活动;“快乐成长,亮出绝活”感恩成长主题活动等。
四、增强全员德育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恩。
我校一贯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理念,并在工作中加以践行。学校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自觉地承担着促进学生德性成长的职责,无论是校内校外,还是课上课下,教师们都心中装着德育。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特别是感恩元素进行教学。现行课程中的每一门学科都包含其独特的感恩元素:语文中有极浓厚的人文美德、数学思维的魅力、体育中力与美、人格和意志的完美结合;科学中特有的自然力量和无穷魅力,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先辈的无穷智慧,感谢自然的无私馈赠„„。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季诚钧.试论隐性德育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1997,(2)
第二篇:德育让生活更美好
德育让生活更美好 大家好!我叫×××,是×××的一名品德老师。提起品德,大家都有自己的认识,我们通过探索对品德的理解是:品德课堂是德育的主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发生的地方,品德课通过课堂解决学生的德育问题。因此品德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德智体美劳”的五字教育方针“德”在第一位,教育部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也把品德排在第一位了,所以我们要有课程自信。在我们学校,品德学科是一个有12名专职老师组成的教研组。我们是这样开展工作的:周一:读书教研,阅读的书籍有《人民教育》《小学德育》《教育时报》《龚雄飞与学本教学》《小学生发展知识》间周进行主题教研和小组备课。周三:主题教研:开展说课、赛课、磨课、研究课,听评课等活动,或就某一个话题:如何教学生打扫卫生、禁毒教育等进行共同研讨。集体备课:同级段的老师共同研讨近两周的课。
每位品德老师认真践行学校,“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个孩子都重要,每个孩子都能带来变化”,“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等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
在学校教学改革的引领下,我们品德学科也开展了一些工作,和大家进行交流。
首先是制定了学科价值与师生发展,其次进行了课堂再造,最后形成了品德教师素养提升考核方案。
一、制定“学科价值与师生发展”
品德学科的学科本质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呢?通过研讨和学习知道了: 1.学科价值 ⑴学科是什么
一二年级是《品德与生活》,是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
三至六年级是《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对学生有什么价值呢?⑵育人价值:《品德与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⑶社会价值:道德对一个人来说是第一位的,因此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从国际来看,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和创新意识的方向发展;从国内看,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通过了解学科价值,我们对品德学科的了解更深入了,如果说其他8门学科以教材知识为主,那么品德是唯一一门把教材当成一种资源,更多的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主要通过课堂解决学生实际德育问题,并最终作用于学生生活的学科。
2.品德学科素养
品德学科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通过研读品德课标,我们梳理出了学科素养:《品德与生活》学科素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品德与社会》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3.品德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要想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养的不断提高,我们找出了品德教师具备的5个专业素养:
在我们梳理教师专业素养时,当时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所以我们梳理出的不是教师核心素养,而是教师专业素养。
发展目标
我们根据学生的品德学科素养,梳理出了学生的发展目标,根据教师的专业素养梳理出了教师的发展目标。
二、2016“课堂再造”年
学科价值清晰了,要落实在课堂上,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我校从2009年9月,构建了“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我们在“主体多元·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始 “课堂再造”,品德课该怎么再造呢?我们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性、《龚雄飞与学本教学》等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发现我们的课堂存在有模式,唯模式,效率不高、评价不到位现象,我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听课、评课、磨课的基础上,不断的学习和研讨后,进一步明晰了课堂再造首先是人的再造,领悟到要关注人,其次是关系的再造,就是要有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我们在“课堂再造”中的收获有:
(一)精准设计学习目标,以主问题的方式直击“核心地带”。
怎样实现学习目标呢?要通过设计主问题来达成,什么是主问题呢?主问题=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思维的引爆点。每节课的主问题有时候会有好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并列、因果、递进。下面我以一节课为例:五年级上册《笑对成长中的烦恼》一课,我们在研课标,读教材了解编者意图的前提下,精准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人人都有烦恼,能勇敢战胜烦恼;2.能用学到的应对烦恼的方法,解决其他烦恼。学习重点:知道人人都有烦恼,能勇敢战胜烦恼;学习难点:能用学到的应对烦恼的方法,解决其他烦恼。本课依据学习目标设计了三个递进关系的主问题:1.“认真阅读课本第13页西门子的故事,你从中得到的启
示是什么?” 2.“我们怎样做才能战胜烦恼呢?试着找出战胜烦恼的方法。”3.“结合自己应对烦恼的方法,帮助课本第14页的“我”解决烦恼”。看到这三个主问题,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就能解决的,第二、三是本课的重难点,在突破重难点时,就需要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具体该怎么做呢?下面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收获
(二)在“自学”“互学”“展学”时给予学生思维支架。自学:先学后教——自主学习
互学:合作讨论——合作学习
展学:展示提升——展评学习
3.评学。通过评学使评价实现多主体之间的互动,达到师生、生生间的互相启发思维,使课堂更生动。
评学指的是展学中的评学,上课展学机会有限,而评学机会多,当展示小组上台展示时,其他小组就成了倾听小组,当这组展示完毕,倾听小组可以根据发言进行质疑,补充,反对等评价,评价时不能“你的声音真大”等表面的评价,要能针对发言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评价。达到生生互动的效应,激活课堂。
除此之外,我们还总结出了
(一)探讨出品德课堂设计的两种思维方式 品德课的内容大部分离学生的生活很近,还有一小部分离他们生活较远,我们在摸索中有两种倾向:当遇到离学生的生活很近的课型时,我们就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并创设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活动;如果课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就可以放权给学生,请有兴趣爱好的同学针对某一个话题自己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来进行课堂展示,并进行课堂交流和评价。
在讲一年级的《亲亲一家人》时,老师让孩子带全家福,并讲讲全家人相亲相爱的故事。
例如在教《民居揽胜》一课时,考虑到许昌地处中原,最常见的是楼房平房。教材上呈现的有雪房子,蒙古包,吊脚楼等,怎么办呢?相信学生,请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选主题,自己搜集资料并展示。当然这样的课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得更多,要搜集本课涉及的所有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另外还要达成情感目标。在学生展示结束后,老师提出:各地为什么会出现风格迥异的民居,学生总结出跟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气候有密切的联系,这之间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关注课堂评价
评价不是把学生分成369等,而是积极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我们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怎样给出合适的评价,是我们一直探讨的话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三种做法:1.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勤
奋的更勤奋,自信的更自信;2.充分发挥学校小印章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利用米学网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家校共同培养学生。
当然总的来说,课堂改革真正的关键不是“手中有法”,而是“眼里有人”、“心中有爱”。
三、2017,“教师素养提升考核方案”
2017年,我们总结课堂再造时,发现我们的课堂离“真自主、真合作、真探究、真表达”还有一定的距离,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只有教师素养的提高。《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具有普适性,我们品德学科教师需要关注哪些呢?我们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龚雄飞与学本教学》《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对品德学科的理解,我们梳理出了小学品德教师专业标准,为了提高品德教师整体素质,形成了“品德教师素养提升考核方案”,利用三年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全面提升。
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我们力求品德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态度;专业知识要求品德教师要了解品德与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经过学习研讨,我们进行了梳理与提炼,形成了我们独有七项专业能力:
1.沟通能力:(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品德课更多的资源是来自学生的生活,所以了解学情应该是第一位的。)2.创设情境,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能力:德育是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发现学生中的德育问题,并开发成课程:1.我们一直说学生是校园的主人,作为主人就应该走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品德老师就联系史志办,为我们提供帮助,开展了《我爱我的学校》参观活动,通过一张纸植物名片了解知识,学习邵逸夫热心公益,高玉宝勤奋写作的故事,这项活动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传承。2.不践踏草坪,这些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却屡禁不止,品德老师就创设现实的体验场: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的草坪进行比较,并就:绿篱要围上栅栏吗,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争论中进行道德内化。
3.创设有效适宜活动的能力:(品德课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如果能把生活和课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指导他们的生活。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金色的秋天》单元时,如果按照课时安排,老师这一单元讲完时,已经是没有了秋天的景象,再让学生说秋天的美景、收获,就只能是想象了,老师智慧地把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先是调整了课程时间,又和班级“家长教师委员会结合”,利用周末走进农场,让孩子真正在大自然中去找秋天、感受秋天。学生感叹原来黄豆是长在这里的,从这里收获出来的。看学生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就知道孩子有多喜欢这样的课了,2.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做消费者”,共三课:首先认识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接着是学做消费者,并学习购买商品的经验,最后一课时“天天3.15”
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只是讲讲说说,孩子不会有亲身体会,也不能获得交易的体验,还考虑到现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人会给他买很多的书籍和玩具等物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东西成了无用又不舍得扔的东西,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开展了“商品交易会”让学生明白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也可以通过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就,因而变得有价值。上课时还发生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忘带东西了,就拿了自己的跳绳去交换,结果没有人愿意和他换,伤心的哭了起来,当大家得知情况后,另一个学生主动拿自己的东西和他交换,带跳绳的孩子非常感动,也很内疚,表示以后老师再布置什么任务了,一定会记住的,当问及主动交换的男生为什么那么做时,他说不想看到同学伤心。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促成道德情感的生成。)4.讲(创编)故事的能力(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教学需要,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会更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达成学习目标。所以,会讲故事能根据情境创编故事也成为品德老师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专业能力)。
5.创设学案的能力:品德课堂是开放性的,通过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实际需求而创设学案,解决学生实际需求。教案: “侧重于老师教”;学案:“侧重于学生的学”。“以学定教”的教学关系: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民主主义教育观。
6.建构“主体多元 合作探究”课堂能力
(通过课堂模式的灵活运用,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让位,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得到进一步落实,也凸显了“真自主、真合作、真探究、真表达”的实践。)
7.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营造体验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
具体实施
有了方案,具体怎么落得呢?
我们以专业能力为主线,把专业知识横贯在每个学期当中。
教研组内进行能力认领,本学期能力认领的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业务学习,其他老师进行知识的梳理,建立题库,形成了横竖交叉网格型管理。
每学期以一至两项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的达成为主,以求知识与能力并重。考核方式:分散+集中;笔试+面试
分散与笔试:知识和部分能力的考核:与平时的教研和磨课(赛课、研究课)相结合;集中考试与面试:期末
面试的形式:1.说课;2.微课;3.创设情境;4.创编故事;5.现场答辩。本学期我们对教师沟通能力和创设情境,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能力,进行多次学习和研讨,并进行了小学生发展知识的考核。每个人既是考核人,又是被考
核者。
纵观我们的改革,从关注学科,学科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到深入课堂,最后通过教师素养提升考核方案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的改革探索,请大家批评指正。道德与法治的实践
本学期,《道德与法治》就要全面铺开,我们会继续在以德治国的前提下,加强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依法治国,加强遵纪守法意识,最近热播的《将改革进行到底》中提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我们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课改,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努力!
第三篇:感恩让生活更美好
感恩的心,感谢你的耳朵来了一个熟悉的旋律打断了我的想法,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来治疗一切,使生活变得更美丽!的
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为了保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们的生活会更好;在普通的家庭生活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在生活的旅程中,用快乐的心情,我们的生活会更好,我想,当我们用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好。
我不明白感恩节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一个特殊的团队班,但我和学生受益。
记住,这是星期一下午的第三堂课,同学们等待班老师去上课。事实上,班上的老师通常在这个班上一般只强调一些班里的问题,然后开始对实践发表评论。但这一次是不同的,老师进教室,在黑板上写感恩节的话,学生一看,不禁耳语说话,我也感到困惑。老师似乎看到大家的心都怀疑,笑着说 说:今天,我们的团队是感恩节的主题!每个人都惊讶,我的办公桌同时很快恢复从惊喜,鄙视摇摇头,说:没有人对我,什么大中国,我为什么要感激?老师的耳朵突然收获了这种不满的声音,她认真地说:不是你是伟大的,伟大的道德人才值得你的感激,滴水的恩典,应该是永泉阶段报纸,提高我们的父母,给我们关心朋友的帮助等等,都值得我们的感谢啊,我们应该学会感激,让我们的生活会更好地听老师的话,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不是没有人需要我们感恩节,但我们没有学习感恩节啊,这一课真的让我受益匆忙。
第四篇:感恩,让生活更美好
还记得那则感动无数人的广告吗? 一个年轻的母亲端着水盆给她的妈妈洗脚,这时,她年幼的孩子看到了这一幕,暗暗记在了心里。正在她忙碌的时候,孩子吃力地端着一盆热水,一边向她走来,一边甜甜地说:“妈妈,您洗脚!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健忘”,遗忘了感恩!我们习惯占有,习惯了享受,忘记了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那给我生命的
人,那给我温暖给我关怀的人,那爱我胜过爱自己的人。这儿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艘载有数百人的大型轮船在海上失火沉没,许多人都失去了生命,只有90多人生还。乘客中有一位游泳专家来回游了十几次,连续救起二十多人后,双脚因严重抽筋导致残疾,他一直大叫着问自己:“我尽力了吗?”。几年后他生日的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他伤感地说:“我记得那被我救起的二十多人当中,没有一个人来向我道谢。”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我们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可大多数的我们常常把别人给的帮助.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和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那些不懂得谦虚的人也是很缺乏感恩之情的。他们惟我独尊,对别人的帮助又怎么会
在意呢?他们的心灵是顽石填满的,水是打不湿的,更无法融化为感恩的泪滴。
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吧!开心的时候,是我们善待生活的回报;生气时,是培养我们耐性的时机;伤心时,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先兆;幸福时,是对我们泰然处世的微笑。这样,即使身处乱世,又有什么可以影响我们平静的心绪呢?心怀感恩,感谢那让我们获得温暖的太阳;感谢那让我们拥有清水的河流;感谢让我们拥有生存空间的大地;感谢带我们来
到人间的父母,感谢亲情.友情.爱情....正如王符所说的那样“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感恩融入心中,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用一颗虔诚的心去祈祷,把感谢挂嘴边,这世界必然会变得温馨与美好!
第五篇:让感恩之树常青
德育教育论文
让“感恩”之树常青
工业园完小
杨柳青
摘要:通过一横老师的感恩教育活动,从而认识到感恩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的本能。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必须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恩情,并在知恩的同时学会感恩,希望每个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来抓,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关键词:
感恩
教育
常青
十月二十四日,我参加了二中的感恩教育活动,感受很深,一横老师精彩的演讲使我一次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听着满操场家长与孩子的啜泣声,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才是感人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触及人的心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到了很多,体会很深
一横老师是令人敬佩的,我在网上也看了他的演讲,他敢于怒斥钓鱼岛事件,决心走上联合国的舞台讲中国的感恩教育,他研究感恩教育,并一次次声嘶力竭地呼唤感恩,目的是想唤醒国人的感恩情怀,在我国经济日益增长,道德日益下滑的今天,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利用道德的力量来化解当代的危机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
作者,我有很多困惑。为什么一横老师一场精彩的演讲能让顽固不化的孩子主动站出来对天发誓真心悔过,重新做人,在场的观众、家长无不为之动容,他真是一个有心人、有情人,没有情感的人是做不到的,他的演讲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感恩祖国。他给我们大家都上了一堂很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使大家认识到了没有祖国的强大,何谈家庭的幸福,从而懂得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认识到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是强大的民族,不可战胜的民族,正是这样的民族才能团结互助经历从2008年来一次次重大的磨难,认识到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于危难之时。记得儿时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这样的话: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党亲;也唱过我们曾经唱得轰轰烈烈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希望这样的教育文本不能从课文中删去,希望这样的爱国歌曲能经久不衰地唱下去。
感恩父母。主要以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进行教育,传统的东西可以批判地吸收,与时俱进,但传统的美德是不可以丢的。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再大的本领也无济于事,况且,道德一坏,本事越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孝敬父母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根本,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还能做出什么利国利
民利家利己的事情来。在感恩活动现场,孩子们与家长的互动,真情的表达,情到之处令人潸然泪下。
感恩教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有知道感恩老师的人才能真正得到老师传授的智慧。他用了一个美丽的寓言故事说明了学艺不精原来是不听老师的教诲,非常有说服力。
听了一横老师的演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恩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效应,不是会议室里的高谈阔论,不是广播里的口号高呼,不是宣传窗里的一次宣传,也不是一个一横老师就能让我们的感恩教育之树常青。我认为感恩教育下面应该从娃娃抓起,上面应该由中央领导,依靠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才能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学校,感恩教育应该怎么抓,我们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分低能的庸者,还是德才兼备的智者,毋庸置疑,应该培养的是后者,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怎么培养?下面是我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要让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让他们认识什么是恩情。学校多开展活动,让老师到生活中有目的地挖掘感恩教育资源,并能够做到信手拈来都是德育教育,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什么是恩情,只有他们认识到了什么是恩情了才能去感恩。
父母的养育是恩情,孩子知道多少: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父母为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使我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会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乐。父母的爱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对这种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们又能体会到多少呢?我们又报答了多少呢?
当我们用很酷的方式把吃剩的烟头弹出时,当我们用很轻松的口吻说自己不想读书时,当我们用很浪漫的心情与朋友闲逛时,当我们用很自豪的态度逃课上网时,当我们用很潇洒的姿态应付生活时,而我们的父母呢?总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给我们掏钱,总是以很轻松的口气对我们说只要我儿听话再苦再累我也值,总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让我们吃好吃的,总是以一种很幸福的口吻对我们说拥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他高兴。
翻开历史的画卷,感恩的故事举不胜举:古有子路养亲远负米,陆绩念母怀丹橘,黄香替父温席……今有田世国为母捐肾脏,邹尊喜背父上大学……
这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惭愧。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赞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就是这样的双亲,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谈到这里,我对照自己儿时的铮铮誓言“只要我参加了工作找到了钱,一定让自己的父母过上好日子”心里感到十分惭愧,有时为了在自己的生活圈里生活得很滋润大把花钱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那些钱能让我们的父母笑得合不拢嘴,高兴到吃不下饭,我们无力改变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但改善一下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质量是可以的,可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到,都认为父母还年轻没生病,都让父母等待着,想起这些,我们是多么自私的,我们哪里知道自己的父母生命的脆弱,他们哪里等得起,这些不仅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同时也是对我们成人的教育,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博大的,试问在我们的周围又有多少孝顺的儿女?心里想的、嘴上说的,我们做到了多少?感恩是要付诸于行动的。
邻里的帮助是恩情,俗话说: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千金易得,好邻难求。当你遇到困难父母又不在时,有邻居的帮助多好,他可以让我们走出困境。老师的教诲是恩情,为什么我们说师恩难忘?为什么我们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因为在自己的求学生涯中老师给了我们父母般的关怀,给了我们解决困难的智慧和勇气,难道不足以说明老师恩情的可贵吗?参加工作后,与同事的朝夕相处,让自己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本领,工作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是同事的支持、鼓励和帮助让自己走出了困境,成就了事业,难道不应该感恩吗?当你一步步走向成功时,领导的器重与栽培使我们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难道不是大恩大德吗?如此很多。。。。只要我们常怀感恩之心,恩情随处可见,甚至从挫折、失败、痛苦中都能体会到恩情的存在。
二、如何感恩
我认为,感恩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果一个人连这种本能都不具备,那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如何感恩,我认为学校要从以下几点去抓:
1、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一级教育机构,应该紧紧围绕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并能真正读懂什么是“德”。在抓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能以人为本,根据校情,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如我校就是以“爱”与“和”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宗旨,在这两个字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向美,做一个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社会、爱祖国的好公民。
2、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抓好感恩工作。离开活动的教育是空洞的,要让我们的孩子在活动中体验什么是恩情?学会如何去爱?怎样才和?一是狠抓家校联系,与家庭一道开展感恩活动,让整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在学校,常开展说教活动,从孩子入学开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育孩子当别人给你施恩时,你应该知道怎样说,包括自己的父母也如此,不要认为别人对你的帮助是应该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在家里,家长也不能忽视这种感恩教育,最开始从学会说“谢谢”开始,要知道言为心声,作为孩子,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孩子,心里明白可就是不愿意表达,所以越来越不会表达,即使会表达,说起来也是羞羞答答。二是交给孩子知错就改的勇气,常低头悔过。对于自己的错误,应该从内心悔过,看着教育者的眼睛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应该从学会说“对不起”开始。三是学会祈祷,对于所有施恩于你的人从内心深处祈祷,祝愿他们幸福快乐,希望他们健康。看似简单的“谢谢”、“对不起”、“希望”几个词语,却在我们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他们会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根、开花,结出美丽的硕果,让爱的教育撒播天下。
为了让感恩之树常青,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牢记父母 的恩情,老师的教诲,同事的关怀,邻里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感恩是电话那头轻轻的一声问候。感恩是久别重逢的团聚。感恩是父母病床前的一杯热水 感恩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一份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