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系统性探析(张伟)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系统性探析 B
张伟
玉门市赤金学区
[摘要]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并没有充分的按照德育教育的相关要求去做,零散而且随机的德育教育破坏了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德育教育的应有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被重新定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如何落实系统的德育教育,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做,成为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德育;系统性
教育是一项规范而严密的工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分支,同样也自成一体。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并没有充分的按照德育教育的相关要求去做,零散而且随机的德育教育破坏了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德育教育的应有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被重新定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如何落实系统的德育教育,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做,成为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挖掘教材中德育教育的体系性,搭建系统的德育教育骨架
小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会设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而且这三个目标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次提高,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结合学生的成长来看,教材中对内容的安排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孤立的看待教材,并没有从小学教学的整体性上入手分析教材和课程目标,造成了认为的割裂了德育教育的潜在体系性。教师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作为行动的框架和指南,再去通读教材,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起来纵向去看,把各个年级段中要进行哪些德育教育作出科学的划分。通过解读教材,然后制定出相应的骨架,作为大的德育教育方针。其次教师还要给分析得出的大德育教育方针“添砖加瓦”,制定出相应配套的实施方案,让骨架更厚实,也更具有指导性。挖掘教材中德育教的体系性,一方面能够深刻的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落实课程标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德育教育的骨架构建更合理、更科学。教师要善于从教学活动当中发现德育教育的潜在因素,并能够和德育教育的层次性相结合,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的体系,让德育教育的框架更丰满。
2、根据分年级的学生特点,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德育教育方案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不尽相同,如果完全依照一个标准来制定德育教育方案,其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在实际的方案制定过程中,根据相应的年级来划分,把握每个年级的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的德育教育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目标和实施过程,让目标能够发挥其指引效果,让实施过程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德育的思考,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方案的制定首先要进行详细的分年级调研和论证,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当前本年级学生的德育现状,同时也要关注到个案特点,综合分析本年级学生的德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案提供基础和参考。其次,制定德育教育方案时一方面要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保证课堂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也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所确立的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的教育过程也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就能够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接受程度。第三,各年级的德育教育方案设计完成之后,一定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正,剔除不合适的德育教育内容,调整不相符的内容,提高德育教育方案的体系性。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德育教育方案,才能保证方案的可操作性,德育教育的效果也就能够最大化。
3、随时进行德育教育的补强,完善德育教育体系
德育教育的落实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小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不间断的出现种种问题,先前的德育教育往往会被抛之脑后,有时候德育教育未必能面面俱到,因此,德育教育的落实要“润物细无声”,还要“论持久战”。所谓“润物细无声”,就是德育教育的落实是一点一滴去做的,任何追求立即见效的急功近利的德育教育都不是科学的德育教育,其效果也注定不能达到预期。教师要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入手,除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之外,还要及时的处理所发现的问题,不断补强缺漏之处,让德育教育能够全面覆盖,也能随时修正德育教育体系。所谓“论持久战”,就是德育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次教给太多导致无法消化,要有计划的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反复的指导、纠正,最终形成达到应有的德育教育效果。在有计划而且持久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的体系逐渐完备,德育教育效果达到最大。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上,反思自己的德育教育过程,在德育教育的系统性上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第一是德育教育的计划不够明确,对德育教育的指导性不强,德育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第二是对德育教育过程的监控不够,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进行纠正,也没有把这些问题最终转化为德育教育的体系补强上,造成了德育教育的无效性。第三是对德育教育的反思和评价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与反馈机制,德育教育的体系效果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德育教育的体系性越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就会越好。每一位小学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加强落实,既保证德育教育的开展有效,也促使德育教育的体系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树忠.小学德育中情感体验教育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2]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1,10:8-13.[3].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1996,09:77.[4]胡力.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2012.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困境进行分析,以摆脱以往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的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而后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该文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改变的关键点。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角色的调整。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等理论知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考试观、人才观等都要重新认识和进行反思。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以及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及指导者。
2、教学策略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转变就是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导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七个重点:(1)重感悟。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会,揣摩语境,训练语感。(2)重读书。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适量齐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及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重积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但要重视课内积累,还要重视课外积累。通过对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段的积累,学生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4)重情感培养。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对语文课文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5)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6)重合作。合作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探索语文学习规律。
3、教学结构的转变
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课堂结构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教学结构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合作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变的关键点
1、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电教化设备来直观、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利用讲故事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平时积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以往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摒除以往的死记硬背,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在学习《身边的科学》这篇说明性课文时,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抨顺写法上的脉络,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看浪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的气势与壮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带人大自然,从大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还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汇报探究成果,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5、以情动人,注重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感,并融情感于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以情动人。如在讲解《小蟒鲜找妈妈入《爱迪生救妈妈》这类蕴含深厚情感的课文时,要感情充沛、以心感人,让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获得“亲情无价”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答案的正误之分,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成果,对于与标准答案不符但独具一格的回答要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予认可,避免全盘否定甚至当堂呵斥,以维护学生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倡导积极、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升华,能够在体会语文的魅力中快乐成长。
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学习,是指扩大教学资源的范围和学生的学习视角,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的开放式学习可分为故事式学习、辩论式学习以及“导游”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语
新课程标准并非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放宽了对老师课堂教学模式,反而它是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多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潜心贯彻新课标精神,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华少年,2011
[2]武玉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J]。金色年华,2010
第三篇: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识字
《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题目:《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相对于小学生身心特征来说,写字教学不仅可以巩固识字;字写得正确、端正、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各科作业,也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基础。写字对提高文化素养也有重要作用,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础。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良好识字、写字习惯以及写字的美感意识,不仅对学好语文,而且对终身学习,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三、主要工作 三月:
⒈、学习本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⒉、各子课题制订好子课题方案。
3、制订课题组活动安排,并开始正常活动。
4、实验教师培训,学习教科研理论。(1)《教师如何开展教科研》(2)《识字教学要则》 四月份:
1、实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熟悉本课题的内涵,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做好笔记,摘录,以此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2、实验教师写读书心得体会。
3、写规范字竞赛,实验班、对比班进行比较。五月份:
1、实验教师研究课上课、评课活动。选出两名实验教师,精心设计一节研究课,其他实验教师全程参与听课,课后要及时开展评课和交流。
2、实验教师教学案例撰写,评比。六月份:
1、实验班级、对比班级百字词验收,并做好对比。
2、教科研教师经验总结
3、课题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九月份:
1、教科研实验教师上示范课、评课活动。
2、教科研例会,学习教育理论。(1)《教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2)《让教科研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需求》 十月份:
1、教科研教师听评课活动
2、实验班、对比班写规范字比赛,及时对比总结。十一月份:
1、课题组正常开展活动。
2、中旬上交学习心得一篇。
3、课题组人员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总结和论文。,十二月份:
1、实验教师研究成果汇报交流。
2、总结本学期教科研工作。
小学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课题组
2010.3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评价
卢龙县双望镇应各庄小学黑英林
科学课评价是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随着课改的深入,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约束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难题。构建科学合理的科学课评价机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要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在科学课的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评价目标的系列化
现代教学评价思想认为,目标的判定是必不可少的,带有决定性意义。在研究“如何评价”之前,必须先 弄清要“评价什么”。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评价。小学科学的评价目标从过去的“双基”发展到“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不仅是“双基”,还包括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行为、习惯的改变与养成等方面。这些因素的拓展就不是原先的教学评价能完全体现的,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和科学课评价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对科学知识、技能的评价。
主要评价各单元各课时最基本的、对学生今后发展有较大意义的知识。比如:了解古代和现代信息传递及保存形式;知道气体、液体、固体的主要区别;掌握植物种植的方法和过程;探究植物的生长周期等。
2.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能力,即评价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制作、创造的能力。如学习《垃圾》一课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会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会自然降解;收集家里一天中的垃圾并称出重量,估算我镇及苏州市的每天生活垃圾量;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利用的垃圾处理方
式,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评价学生能否积极地完成收集一天垃圾的任务;能否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能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担忧,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等。
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待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态度。比如:学生对待科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纯正,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是否有兴趣,是否充满了想知道的欲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是不是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采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与探究等。
4、行为习惯。主要评价学生在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外显的信息为主。比如:学生是否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否注意安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协助,是否愿意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错误,要求进步等。
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集中到一个方向上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真正发挥出调节教学活动的机能。
二、评价时机全程化
评价时机全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是科学课的新教学目标内容所决定的,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
1、前置性评价: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过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2)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3)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4)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等等。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注意平时积累的形成性评价的相关内容。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即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应该参与评价,充分依靠这些评 价主体的力量,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教师评价:教师是所有评价活动的发起者、主持者、协调者,仍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当评价发生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及时恰当处理,进行总体把关,及时记录在案,留待学期结束时总评每个学生该学科总成绩时使用,同时又作为随时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依据参考使用。
2、学生评价: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1)、参与评价:教师必须尽力创造条件,消除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告诉学生,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并且书本上的也不是绝对正确。例如:在学习苏科版自然十一册《光的颜色》一课中时,学生通过做用镜子斜放在水里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的实验发现,书上的彩虹的光谱图和
我们做出的不相符合,我就鼓励他们质疑书本,并通过选用不同形状的镜子,不同的液体,镜子斜插不同的角度等实验来验证结果。
(2)、自我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价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3)、学生互评: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对同学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议。但互评时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划等级或打分数上,这样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谈化等级和分数,强调自我的反思,以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式的伙伴关系。
3、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
无论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还是家长评价,都要努力体现学生个性,做到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评价方法多样化
(1)科学知识和技能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课堂提问、作业分析以及必要的测验和专题考查。
(2)科学探究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现场作业、课堂提问和观察记录、作品制作、活动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表现性评价,应该以观察记录、面谈、随访为主。
(4)“行为习惯” 评价的方法多采用现场观察、行为记录、作业分析。
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在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时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如果资料不充足或者主观意识太强,那么评价的基础就不牢。取得评价资料之后,要对评价资料处理、分析和利用,评价结果的数据不能过分要求精确,而且必须贯穿于评价工作的全过程。
五、评价结果的表现科学化
以往把百分制作为教学评价结果的唯一表现形式,无论是在信度上还是在效度上,都有较大的缺陷。因此,应寻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多元化,尽可能地把评价结果描述得准确些。
(1)平时考查与综合考查的结果相结合,以平时的结果为主。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不能有效地达到科学教学目的,因此,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和平时评价的权重,有些内容如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应参考平时评价。
(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简单进行定量评价是不恰当的,如用65分或80分作为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作评价。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纵观全局,用准确、简洁的质性描述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
(3)等级与评语相结合,以评语为主。
评语不仅起到点评学生的作用同时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指点他们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真正“活”起来,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尽管科学课的评价尚处于实验探索之初,但我们要看到科学课评价发展的新趋势,改革现在的科学评价方法,实行新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断探索、实践,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