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部湾信息化项目规划材料
南宁海关关于报送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项目材料的函
自治区信息产业局:
根据你局《关于请提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设规划有关信息化项目材料的函》(桂信函〔2008〕31号)所述,经我关认真研究,认为广西电子口岸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口岸物流平台,基础良好、技术成熟,应该纳入到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设规划当中,发挥重要支撑平台的作用。现将有关材料向你局提供如下:
一、广西电子口岸概述
电子口岸是一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国家电信公网,以口岸管理为主,同时发展口岸物流电子商务,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口岸公共数据交换的信息平台。从组织架构上看,电子口岸由中国电子口岸和地方电子口岸组成。广西电子口岸作为地方电子口岸中一员,是电子口岸的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电子口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广西对外开放战略的实际需要,其目标就是为满足口岸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一个“门户”入网、一种认证登录和“一站式”办事等功能、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
电子口岸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处置和反馈进出口企业信息流、货物流电子数据,为国家行政执法部门提供电子数据交换和联网核查。同时,向进出口企业提供网上办理通关、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网上支付、政务咨询等实时在线服务。电子口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推动信息化跨部门应用,建立了大通关统一平台,为对外经济贸易、运输、仓储、金融、保险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统一的数据交换和应用平台;其次是增强口岸管理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能力,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既有效地遏制经济犯罪,防范和打击了以造假、瞒骗为主要手法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又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水平,大大方便了企业;另外,随着电子口岸网上办事功能的不断拓展,可以加快口岸通关速度,有效地提高企业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增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将广西电子口岸纳入到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设规划中,有利于加大经济区内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大物流环境的发展,提高各部门的行政执法水平,促进企业守法经营,降低企业贸易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区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优势,通过电子口岸平台可以实现交换数据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大西南经济区域的沟通交流,向进入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提供便利的“软平台”;有利于提高经济区国际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有效提升广西海陆空口岸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实现“一轴两翼”和“泛北部湾”经济圈的战略构想,推动广西地区经济增长。因此,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大框架下,广西电子口岸可以发挥出更多、更好、更高的作用。
二、广西电子口岸的现状
广西电子口岸在2006年初经专家论证后形成《广西电子口岸总体规划方案》,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立项后,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工作部署,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突出特色、友谊关率先”的工作思路,依照中国电子口岸“统一认证、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的建设原则,选择凭祥友谊关作为首期试点。首期试点项目被列入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抓的十六项重要项目之一,经过参建单位的八个多月的奋战,成功搭建一个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一个门户网站,在应用项目上完成中越边境公路出入境汽车联检核放系统项目、广西凭祥公路口岸视频监控系统、广西凭祥公路口岸卡口管理系统。
基础网络平台是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以电子口岸应用为基础,以实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为目的,提供全方位应用服务的信息化环境。目前已经初步搭建了与相关机构的互联、互动、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基础构架,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广西电子口岸门户网站作为广西电子口岸业务作业的唯一窗口,企业通过这一个窗口,可以查询口岸信息,享受安全认证、短信服务、邮件服务、网上支付服务,并可以发布各种商用信息,从而实现广西口岸物流通关作业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已经建成口岸执法应用、服务社区、企业商务信息、短信息通、邮件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后台管理系统等九大板块。
2006年10月21日正式启用的首期试点项目,作为当时西南地区的首家实体平台,实现了海关、检验检疫局、边防武警等口岸联检部门的相关数据共享、联网申报、联网核查、联网作业,初步构成了口岸大通关业务的电子流程。中越边境公路出入境汽车联检核放系统通过预先备案、提前申报、提前审批、卡口自动采集自动放行,实现一次申报、信息共享,规范了口岸管理,加快了口岸通关速度,提高了口岸监管效率。至今共处理了车辆备案一万四千余票、核放出入境汽车六万多辆次,车辆过卡时间由原来20分钟提高到30秒,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减少企业运行成本;有效服务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向参展品提供高效便捷通道,受到了国内国外媒体关注和赞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广西电子口岸的下一步工作项目
广西电子口岸的下一步工作项目开展的原则,应该围绕北部湾经济区总体规划,面向国际,以深化推广现有的建设成果,满足口岸发展的需要,迎合特殊经济区域特色项目的发展需求,推动口岸的信息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建设和发展为目标。
(一)海港物流服务平台试点及推广
广西沿海港口在目前的口岸管理上,各个口岸监管部门和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独立,形成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孤岛”,信息交流和运作方式落后,货物、船舶的信息都靠纸质、人工传递,造成了口岸通关的高成本和低效率,极大地制约了企业通关速度和企业发展。同时由于信息交换不全面,纸质单据流转缺乏严密性、可靠性和相互印证,影响了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也影响了整体通关效率。
要从根本上改善当前广西港口口岸通关运作中的弊端,迫切需要为各口岸监管部门和企业提供一个“一站式”的通关服务平台和在线商务服务平台,降低通关成本,提高口岸通关、物流的整体效率及口岸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从而为各行业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按照广西电子口岸的工作规划部署,从广西现有的防城港、北海、钦州三个港口中,首选业务量最大的防城港作为试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共享其他公共资源,避免重复投入,目标是在港口口岸实现数据共享和联网申报、联网核查、联网作业,打通大通关业务电子流程,建成“一站式”的通关服务平台和在线商务服务平台。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向泛北部湾各港口推广,促进泛北部湾港口群的形成。
防城港试点项目分两期,首期建设计划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港图系统、海铁联运信息共享系统、船勤统一申报系统、海运通关信息查询系统五个子系统,初步计划于2008年底、2009年初完成;二期建设包括电子订舱系统、S/O单电子化系统、集装箱交接电子预约服务系统、大宗散货联网监管系统、危险品联网监管系统,预计可于2009年底完成。两期信息系统预计投入1438万元,基础建设(港口联检大楼及附属设施)2000万元,合计3438万元。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2009至2010年可向北海、钦州港口移植推广,推广内容主要包括软件移植、电子港图、视频监控以及相关的硬件投入,两个港口预计投入1000万元推广费用,2200万元基础建设费用,合计3200万元。
广西电子口岸海港物流服务平台试点、推广以及基础建设的总体预算6638万元。
(二)陆路口岸出入境汽车联检核放系统移植推广
广西电子口岸凭祥友谊关首期试点项目从投入使用至今,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好的成功经验,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充分利用广西电子口岸建设成果,发挥统一平台的优势作用,形成区域效应,实现广西陆路口岸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按照总体规划,可以在具备条件的其他陆路口岸如东兴、水口等,移植推广中越边境公路出入境汽车联检核放系统。
移植推广的建设包括软件移植、卡口建设、视频监控以及相关的硬件投入,预计东兴、水口口岸口岸移植费用为400万。合计投入为800万。移植工作拟于2008年底完成立项,明确业务需求,制订方案,2009年10月前完成移植工作。
(三)面向东盟跨境运输数据交换项目
根据与越方进行的在南宁-河内经济走廊以及中越边境友谊关跨国口岸实行跨境运输的谈判进度,利用已经建成的基础平台和应用项目,适时展开与越方进行数据交换项目试点的论证、立项、需求分析及项目实施等工作,实现交通、海关、质检和边检部门的“一站式”服务以及两国的信息交换,使两国的贸易运输更加便利,促进经贸发展和人员往来。在项目试点基础上,逐步将“一站式”服务及数据交换范围扩大到面向整个东盟自由贸易区。
数据交换项目主要围绕实现跨境运输交通工具进出境监管、境内管理、与越方数据交换等一系列功能,具备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辅助功能。初步预算1000万元,建设周期预计一年。
(四)其他项目
按照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和功能组团上将逐步建成的南宁保税物流中心(B型)、防城保税物流中心(B型)、钦州保税港区、凭祥边境综合保税区以及港口群,在对外国际合作上将全方位、多领域地扩大与东盟合作,按照“一轴两翼”战略构想深化与东盟的交通、产业、金融合作。广西电子口岸未来发展的项目,还应争取纳入北部湾经济区信息交流中心规划中,围绕总体规划的目标开展工作,服务于各个特殊经济区域对物流、保税等功能的不同需求,服务于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参展品管理的需求,在统一的平台上完善基础建设,实现资源整合和功能创新,最终建立区域性的大通关、大物流环境,力争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
第二篇:审计信息化项目建设十三五规划
信息化项目建设十三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审计理念,紧紧围绕审计工作中心,进一步深化金审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建设成果,不断探索和创新数字化审计方式,研究构建电子审计体系,促进规范审计管理,为审计机关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完善国家治理提供更为有力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建设目标
在应用和完善金审工程一、二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全面应用数字化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适应审计质量控制、行政办公无纸化、审计业务数字化的需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审计综合作业平台、审计数据中心系统、审计模拟实验室、审计综合服务支撑系统,提升审计指挥决策、审计质量管理、数据汇聚与共享、数据综合分析等能力;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在规范管理、业务支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能力。
三、建设内容
1.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
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是在数据中心审计信息资源的存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应用,提供非结构化数据查询分析、审计数据分析操作台、数据挖掘系统以及经济安全风险运行等服务系,除预制的专业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外,还将为行业为审计数据分析师、专业审计数据分析人员、经济安全分析人员提供一个灵活的审计数据分析环境,帮助分析人员按照自身
目质量控制、组织管理、舆情监控、人员能力评价、电子文件归档利用、等全流程管理环节的数字化。创建审计管理数字化模式,不断提高审计管理质量和水平。5.移动审计支撑系统
通过移动审计支撑系统的建设,建成一套灵活的移动审计系统,满足审计人员外出办公、现场取证,机关领导随时、随地的日常管理、决策指挥需求,帮助审计人员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如同在办公室一样,处理与审计业务相关的任何事情,形成审计人员专有的审计作业环境,彻底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提高工作效率。
6.审计模拟实验室
建设审计模拟系统。对审计涉及的国家经济政策实施、企业重大决策等进行模拟分析,注重从体制机制等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审计建议,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模拟审计工作环境,开发、验证审计模型,模拟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找出内部控制关键环节,确定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利用审计模拟系统,开展情景化培训和案例化教学,提高审计人员技术应用水平和审计实战能力。
7.审计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审计数据共享交换业务模式包括审计机关之间进行项目信息交互、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对象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换、审计机关与公众的信息共享交换和审计人员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
8.审计知识库系统
审计知识管理系统以支撑审计知识化服务为导向,实现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的基础与核心。在对审计机关内现有资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为目标,机房网络设备进行扩容、系统集成及配套设施建设。13.视频会议系统升级建设
现有视频会议系统升级及配套设施建设。
四、工作安排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原则,全市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工作规划与主要任务采取“2+2+1”的方式,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即第一阶段为项目启动、建设、推广阶段,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二阶段为完善、整合、全面应用阶段,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三阶段为规范、拓展、全面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阶段,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
1.第一阶段为建设阶段(2016年-2017年),主要任务是建好基础平台。本阶段启动应用系统(包括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联网审计系统、移动审计系统)、网络系统、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及机房建设。
2.第二阶段为完善阶段(2018年-2019年),本阶段主要在上一年建设的基础上,对已建成的应用系统或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并根据系统建设实际情况进行应用推广。同时开展审计模拟系统及审计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
3.第三阶段为提升阶段(2020年),主要任务是对已建成的应用进行完善并推广。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执行能力。完善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要营造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良好氛围,推
第三篇:通讯业和信息化规划
以国家、省、市“十二五”发展战略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两化融合方针,从信息化实际情况出发,以信息化试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为契机,全面分析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形势,统筹兼顾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专业性,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使“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成为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推进全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依据,结合地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产业的特点,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实证研究,构建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依据。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进相结合、联合建设与有序竞争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着力优化经济结构。
赛迪顾问认为,信息化规划因素综合考虑区域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基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政府管理、建设内容用与影响因素。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要素的影响作用及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城市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和经济效益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强烈的市场需求,难以从根本上推动整个信息化的发展。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城市的科技、教育水平以及信息化人才的匮乏又将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必将对信息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信息化规划思路应该综合考虑以上问题。
3.1“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3.1.1“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
工业和信息化部2 0 1 0年初印发的《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指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基本动力,从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入手,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显著提高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以我国“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国家对“十二五”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赛迪顾问认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思路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化应用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两化融合是“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主线。“两化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的历史进程。
“十二五”信息化必须全面借鉴30年来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基础上,在对“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基础上,制定“两化融合”的目标、内容、策略等,切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进程,带动信息产业和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产业是“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它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市场,提供需求,从而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拉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改变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深度是“十二五”信息化的重点。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深化信息化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信息化对区域、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动力。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信息技术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通过体制创新理顺信息化发展环境,促进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信息技术的研发,为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
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是“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目标。信息化可以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进行有效支撑。通过“两化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孕育新兴产业,为工业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政府和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构建信息化社会提供支撑。
3.1.2“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原则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应该本着一定的原则,例如: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立足需求,注重效益;面向市场,开拓创新;以民为本,服务发展。
(1)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综合平衡各行业、领域、产业间的信息化发展,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充分整合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促进资源的共享共用。面向某地区的关键角色梳理关键需求,通过信息化提升区县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以提升吸引力。
(2)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组织信息化建设,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不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之路。统一规划,对业务系统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实现业务信息和数据共享和交换,解决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化建设任务重,周期长,投资大,宜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聚焦各阶段重点问题,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在实施中不断审视,及时调整,增强实施及应用效果。
(3)强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筹资和管理;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大力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激活信息化发展动力。适度超前规划,地区信息化规划需要在资金和能力范围内,在功能设计、技术选择、设备选用等方面做到适度超前,同时,制定统一的系统规范和接口标准,满足功能扩展需求。
(4)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市民需求和城市发展全局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3.2“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目标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要通过“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政府和社会大众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支撑工业强国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目标。
《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目标(2006-2020)》明确制定了我国到2020年应该达到的一系列重要目标为: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赛迪顾问研究认为该战略目标将提前实现,也将成为“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第四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xxxx〕24号)文件精神和《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盐发〔xxxx〕20号)要求,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老校区校园网始建于1999年,学校网站于xxxx年开通。xxxx年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在校园数字化方面投入不惜重金,按照《江苏省“校校通”工程建设指南》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装备。十多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一直稳步发展,在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从硬件建设来看,学校建成“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局域网,学校目前拥有多媒体教室90间(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6间,全自动录播教室1间、数字化实验室1间,多功能阶梯教室4间,1000人学术报告厅1间,500人报告厅1间,并建有广播中心、监控中心、网络中心、校园电视台;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园网使用100M电信光纤接入因特网,并高速连入市县城域网,实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场所全覆盖。从软件环境来看,我校近几年在对外宣传、人事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已实现数字化办公。从教职工信息素养来看,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教师能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管理人员能熟练办公应用软件。
我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整体规划和推进机制缺乏,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信息化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短缺,校本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教学等方面应用不足,网上教学、网上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强等。这些都与学校的社会定位和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二、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中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盐城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方案》,从“建成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生态型智慧校园”的高度出发,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为原则,高标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分期实施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根据统一规划部署,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同时避免全面铺开,要抓重点项目,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
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师生实际需求,以应用为驱动,推进校本教育资源库、学校信息资源库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
立足高端,跨越发展。在可操作的前提下,高起点制定发展信息化规划,引入当前最新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实现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跨越式建设与发展,建成高水平校园网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实现高速、安全的校园网全面覆盖校园、信息化终端遍布校园,立足师生员工信息化应用的实际需求,以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造,构建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建设可共享的优质校本教育资源库,实现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最终建成优质、安全、绿色、人本的信息化校园,为建设全省一流学校的总体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二)具体任务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
——搭建智能、高效、安全的基础网络平台。升级改造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实现万兆主干,千(百)兆到桌面,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更新教室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用机配置。提高网络运行管理的专业水平,实现核心平台智能高效、网络出口智能安全、网络接入智能灵活、网络管理智能统一。
——构建学校公共网络存储系统。开发能够满足学校数据存储需要的大容量、可扩容、可动态调配的存储系统、备份系统,确保学校数据资源的储存和安全备份。提供面向部门和用户的个性化存储及公共网盘等服务,为实现师生的移动办公和学习提供条件。
——建设功能强大、设计美观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新的校园网站既集成学校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入口,为师生员工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展示学校的视觉形象和教育理念,体现阜宁中学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2、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学科齐全、标准统一、种类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和共建共享交互的资源管理平台。
——建设校本资源库和资源库管理平台。加快课程和专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教案、试题、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动建立各学科教学资源库。探索建立我校的课程素材库、习题库。引进国内优质中学教育资源和商用资源库平台。
——建设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及数字化实验室。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引进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使师生在校内外都可对馆藏图书进行查询、检索、预借等操作。优化电子图书阅览室,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建设数字化实验室,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3、实现校务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功能强大的公共信息和管理系统,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开发先进的管理信息综合系统(电子校务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校务管理工作。开发和完善办公自动化管理模块、教务管理模块、云录播教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监控安防系统、人事管理模块、教职工绩效评价模块、学籍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模块、学校财务和后勤管理模块等。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统一认证。
——建设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学校网站上设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建立个人化信息门户。搭建学校统一认证系统,使用户实现跨部门和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交流。
——完善校园一卡通工程。“一卡通”包括食堂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签到管理系统等。实现“一卡通”系统与电子校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4、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个性化,推动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加快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网络授课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学的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引入移动智能终端,探索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平台与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的整合,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
——推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科研管理工作。建设教科研协作、管理和分析平台,开发和引进科研资源库、学术资源库、课题项目库。为优秀教师建立专门资源库和信息发布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快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二)加强领导,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成立阜宁中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负责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各部门积极支持,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共同推动。
(三)加强管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部门工作考核,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确保网络健康、安全运行。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配备信息化专职人员;加大对教师、信息化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快建设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六)加大投入,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及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预算。树立项目意识和经营意识,拓宽经费渠道,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五、实施步骤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分四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xxxx年)。调研教育信息化建设案例,制定规划。进一步完善领导机构,明确部门职责,修订相关制度。
第二阶段:重点推进阶段(xxxx年——xxxx年)。根据“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改善学校信息化基本设施,丰富校本资源库,开发网络教学教研系统和电子校务系统,实施校园一卡通工程。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xxxx年)。逐步落实各应用系统,通过调试、培训、运行、推广各应用系统。
第四阶段:完善推广阶段(2019年)。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认真总结成果经验,大力推广经验成果。
第五篇: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以信息化带动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围绕 “十三五”总体发展规划,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特制定《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总体来讲,系统“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实施基本顺利,信息化基础进一步夯实,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取得长足进展,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建设全面铺开,信息化对业务和管理的支持在深度、广度和协同度上得以全面提升。主要成绩如下:
1、信息化设施不断完善。一是建成了行业网络。建设了以市公司为核心的三级网络,实现了全区76个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满足业务应用提供了“高速公路”。二是建设了系统平台。先后投资800余万元,购置了31台服务器(含小型机)、7台存储设备、18台网络交换等设备,搭建了承载业务系统运行的基础平台。三是配备了办公设备。07年至今,全市共购置计算机843台,笔记本79台、收购专用设备127套,打印机428台,平均每个烟站4台以上,客户经理、稽查员等岗位基本达到“人手一机”。
2、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一是推广了卷烟营销软件。推广部署了卷烟营销、“一号工程”、新商盟网上订货、手机订货、“135”工作法、零售终端软件、电子代扣、仓储管理、统计并轨等软件系统,涵盖了卷烟订货、配送、客户服务、数据统计全过程。二是推进了烟叶信息化建设。应用了省局推广的烟叶生产收购、在线支付、电子合同系统,自主开发了烟叶仓储管理系统、质量管理体系软件,完成了自动化收购线、入户预检、烟田物联网试点,建设了烟叶收购视频监控系统。三是开展了电子政务应用。推广了省局专卖、办公OA、两项工作、人力资源、财务预算、电子档案等管理系统,建成了以市公司为中心、各县级公司为分会场的行业视频会议系统。
3、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升。一是健全了制度。近年来,制订完善了《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行业网络管理办 法》、《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化设备管理办法》等十余个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了队伍。通过强化业务培训,培养了一批既熟业务又懂管理的技术骨干。三是完善了考核。将基础管理、项目建设、信息安全、系统运维等方面工作完成情况与行业绩效考核工作挂钩,以考核促进了信息化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4、信息化安全不断加强。一是建设了标准机房。按照机房建设要求,配备了双路供电和不间断电源,安装了机房专用精密空调,部署了气体灭火和环境监控系统,建立了短信报警平台,最大限度地保障物理安全。二是做好了设备备份。健全系统备份机制,对线路、网络、服务器和环境设备进行了双机备份;对业务数据进行了本地、网络双备,确保业务数据的安全、完整。三是管好了网络安全。加强外网接入管理、规范网络IP使用,制订访问策略、屏蔽非法信息,实行网络用户备案和网络准入制度,进行了桌面安全管理、上网行为监控、网络风险评估和安全系统加固。四是搞好了安全运维。落实系统运维工作日 巡月查制度,定期检查、维护各种软、硬件设备,及时检查系统运行情况,随时解决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体上看,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整体规划不够到位。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流程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全局角度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但由于系统的建设开发、部署、推广、应用多以省局统一部署为主、整体规划不足,系统开发商和系统建设平台、投入运行时间各异、多以条块为主,比较分散、各自为政、独立封闭,数据不能互相衔接,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利于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二是系统应用还需深化。目前投入运行的业务系统已达三十余个,基本涵盖了行业的主要业务应用。但个别系统建成后实用性和适用性较差,部分应用系统、管理模块没有真正应用起来,甚至停止使用,如烟叶生产基础软件、基地单元信息系统、烟叶生产信息系统、烟叶质量管理系统、卷烟配送调度和车辆监控系统等应用程度不高,造成了资源浪费,未能达到利用信息化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建设初衷。
三是支撑保障有待加强。虽然目前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已具规模,但基础设施集约化、基础平台集成性、标准规范体系化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统一的决策管理平台对卷烟、烟叶、专卖、财务等业务数据进行有效整合、集中管理、综合分析,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不够充分、对领导决策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不利于领导层及时掌握运营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二、信息化发展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信息化应用的新常态
1、新形势:信息空间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层面 所谓新形势主要是指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应用的大政方 针政策。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有两大重要部署,一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信息化成为新“四化”之一;二是加强信息空间安全建设。在2015年的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 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新技术:“云大物移智”等新IT将大规模应用 目前,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新IT”浪潮风起云涌。所谓“新IT”就是不同于传统IT的一种新型IT架构,服务化、智能化、自适应、随需而变是其主要特征。新IT的主要要素是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本质是智慧技术,机制是颠覆传统商业逻辑、组织逻辑、行政逻辑,建立新逻辑。
3、新管理:企业架构理论将得到广泛认可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孤岛”、“烟囱”等问题,表面上是技术问题,但究其本源确是管理问题。如果不能从管理上进行革新,仅在技术上着力,未来几年还会在困境中不能自拔。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方式,需要一套全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使信息化建设从局部规划和设计向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转变,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套方法就是企业架构理论。所谓企业架构是一种对组织多角度的综合描述,它反映了组织结构+流程+技术的总体设计和安排。企业架构是连接业务 战略、融合先进技术趋势,指导业务优化和信息化方案设计的重要手段,是承接业务战略与IT之间的桥梁。、4、新重心:数据应用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逐步从 IT(信息技术)向 DT(数据技术)转化,从以流程为中心向以数据中心转化,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是如何对组织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深入、多维、实时的挖掘和分析,以满足决策层的需求,推动信息化向更高层面进化。
(二)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2013年国家局借助国际咨询公司先进的企业架构方法论和科学的工具模型,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实践的成功经验,从行业全局视角制订了2014—2020年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了行业“155”信息化发展蓝图,即“一个平台、五大应用、五大保障”。“一个平台”指行业统一管控平台,“五大应用”指政务管理、运营管控、资源管理、监督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五大应用体系,“五大保障”指信息化决策、架构与标准、建设与实施、运维与服务、网络安全等五大保障体系。规划对烟草商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以三个重大工程建设统领八个重点项目的实施”
1、行业统一平台工程
重点项目1:行业统一平台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国家局和省级云管理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授权运维。
重点项目2:行业安全运维一体化管控系统。建设集安全管理、运维管理、资产管理和安全运维服务为一体的安全运维一体化管控系统。
2、行业“三流合一”工程
建立覆盖两烟需求、计划、合同、专卖、生产、购进、储运、销售等各业务环节的跨企业供应链协作机制,全面提升行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重点项目3:卷烟打码到盒。对卷烟盒条包装进行赋码;实现打码到盒与“两打三扫”的全面整合;建设卷烟盒、条、件码的信息库和查询应用,跟踪卷烟实物流向;建立行业消费者信息库,实现精准的市场洞察。重点项目4:两烟“三流”整合。设计计划、预算、绩效联动的管理体系,实现两烟生产、仓储、出库、运输的物流跟踪;建立行业统一电子商务体系,支持需求、订货、网上配货和协同营销;以资金管控平台为依托,强化计划管控,实现资金流与物流、商流的整合。
重点项目5:财务集成管控应用。推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提升行业预算管控、资产监管、资金管理、财务分析水平。
3、行业电子政务工程
按照政务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形成规范、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应用,达到全程管理、全程监督、全程控制,实现信息化与烟草政务的深度融合。
重点项目6:行业专卖管理应用。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构建政务服务化、监管智能化、操作流程化的数字专卖监督管理体系,包含行业证件管理、案件管理、队伍建设、市场监督和专卖内管等模块。重点项目7:行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升级。实现政务管理的业务集成,提升办公协同的基础服务能力,对内加强行业政务信息资源配置、执行、监控等全方位的管理,对外强化“一站式”信息公开与服务。
重点项目8:行业监督管理应用建设。围绕行业计划、人、财、物等职能领域的管理要求和业务需求,构建一体化的行业监督管理应用体系。主要包括法规管理、人力资源、纪检监察、审计和治理整顿应用。三、三门峡市烟草局“十三五”信息化工作规划
(一)建设目标与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行业信息化建设任务,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集成整合为主线,以信息资源利用为重点,以信息安全为保障,持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应用水平和服务水平,用信息化支撑全市烟草系统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推进信息化与烟草产业的深度融合。
2、建设目标 以建设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数字烟草为目标,不断提升信息系统功能,提高系统集成度,深化系统应用,促进数据中心整合,持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显著提高决策支持层、经营管理层和生产运行层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支撑企业各业务发展。
3、信息化建设重点
“十三五”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主要聚焦在搭建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管理、物流综合管理、运营指挥中心、政务综合管理等五大平台,构建信息安全以及运维管理两大体系上。
(1)搭建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
以电子地图和全球定位为基础,结合视频捕捉和图像处理技术,为营销、烟叶、专卖、管理等应用提供可视化的查询、分析平台,为领导决策和业务分析提供数据参考。一是直观展示烟站、农户、大田、合作社、育苗、烘烤、水利等基础信息,为烟叶种植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依据;二是展现零售客户布局,对卷烟送货线路进行智能优化,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三是对客户经理、烟技 员、专管员、送货员的工作轨迹进行定位查看、掌握工作状态,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搭建视频监控管理平台
以烟叶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为基础,高度整合全区卷烟、烟叶、专卖、安保等部门视频监控系统资源,建成行业视频监控管理平台。一是升级改造各单位先行建设的视频监控设备,将其纳入集中监控平台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完成卷烟物流中心、基层专卖队所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对物流园区、联合工房和专卖办公等重要场所的实时监控;三是通过共享视频监控资源、拓展系统应用范围,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的全面覆盖,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在服务管理、安全监控等方面的作用,达到现场监控可视化的系统建设目的。
(3)搭建物流综合管理平台
运用电子标签、全球定位、电子交换、数字化仓储等信息技术,建立卷烟、烟叶、烟用物资“三烟合一”的物流综合管理平台。一是推广应用卷烟物流综合管理和批零在途系统,与在用的营销、仓储、配送、打码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实现物流管理系统化;二是将烟叶物流和烟用物 资管理纳入平台管理范畴,拓展平台应用范围,进行集中调度、综合管理;三是对物流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综合利用,建立分析模型,实现平台的“功能化、自动化、可视化、智 能化”,提升行业物流管理水平。
(4)搭建运营指挥中心平台
以营销、生产、专卖、物流综管、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等业务数据的集成整合为基础,以大屏显示、视频会议系统为载体,建设行业运营指挥中心。一是以表格、图像、视频等形式实时展现业务系统运行数据;二是进行数据综合分析,智能化地形成生产、销售、财务等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三是与视频监控系统对接,对卷烟、烟叶等生产经营现场进行综合调度、管理;四是设置指标阀值,建立预警机制,对异常情况进行自动报警、事务提醒,便于及时处理。
(5)搭建政务综合管理平台
利用信息化成果和新技术,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规范政务管理,搭建全程管理、全程监督、全程控制的政务管理应用,提升政务办理效能和服务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大办公OA系统推广应用力度,实现公文管理、信息发 布、网上审批、工作督查、事务处理等环节的无缝衔接、流转顺畅;二是开发移动办公和短信平台,将办公自动化应用延伸至移动终端,随时进行事务处理、通知提醒,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整合行业管理类系统应用,实现专卖、计划、绩效、财务、安全管理的电子化,应用纪检、审计、法规和整顿等监管系统,形成覆盖全部环节的政务管理平台。
(6)构建信息安全体系
以安全策略为核心,从管理、技术和运维等方面入手,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整改”的持续改进,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看得见、用得好、管得住”的目标。一是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对业务系统进行等级测评、定级保护和系统加固,提高业务系统安全性;二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项目管理、网络管理、机房安全、备份恢复、应用操作等方面健全制度,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提高全员信息安全意识和专职人员技术水平;三是开展网络安全防护优化。按照等级保护要求,以三级系统独立分域、二级系统集中成域为基本要求,开展安全域划分,调整网络架构,明确网络边界,并在各边界做好安全控制措施,以一 体化、架构化的思路打造合理的网络与信息运行环境;四是建立病毒防护预警系统。建设公司统一的病毒监控与预警,集中管理各层次的病毒检测与防护模块,提供多层次的病毒防护与病毒预警,构建企业级、立体化的病毒防护与预警系统,有效地阻断病毒的传播,保障公司网络及各种应用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五是建设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对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的各类操作和运行日志进行持续的监测与关联性分析,及时识别异常操作、非授权访问、黑客入侵等现象,发现安全隐患实现实时预警和应急响应。
(7)构建运维管理体系
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服务流程和标准规范,应用技术手段,实现对机房环境、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的集约化运维管理,增强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围绕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的要求,健全运维管理机制,梳理流程、明确职责、制定办法、加强考核,为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按照运维管理的方法和标准,建立融合制度、流程、人员、技术、信息资源于一体的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基础设施、技术服务的综合管理与监控。
(三)实施步骤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原则,全市烟草系统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工作规划与主要任务采取“2+2+1”的方式,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即第一阶段为项目启动、建设、推广阶段,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二阶段为完善、整合、全面应用阶段,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三阶段为规范、拓展、全面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阶段,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
第一阶段为建设阶段(2016年-2017年),主要任务是建好基础平台。应用卷烟物流综合管控系统、实施GPS车辆监控系统,优化视频监控系统运行、推广电子政务二期,打好平台建设基础;按照实用性、先进性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开展运营指挥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中心运行环境、支撑系统“双基建设”;推广应用全省信息安全和系统运维管控平台,搭建保障和服务两大体系基本架构。
第二阶段为完善阶段(2018年-2019年),主要任务是整合信息资源。实施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服务烟叶生产布局和卷烟配送调度业务;通过物流综合管理平台集成烟 叶仓储管理系统,支撑烟叶原收原调工作;利用视频监控平台整合已有的仓库、安保以及将建的卷烟物流视频监控系统;在运营指挥中心中心部署视频会议、物流管控、地理信息、远程监控系统;以电子政务为基础打造政务综合管理平台,集成办公协同、专卖管理、资金预算、人力资源、监督管理等业务应用。将安全防范设备、安全管理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纳入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将中心机房、网络系统、服务器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等纳入运维管理平台,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第三阶段为提升阶段(2020年),主要任务是深化系统应用。通过地理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支撑行业生产经营管理,通过物流综管平台实现卷烟、烟叶、烟用物资物流信息化管理;在卷烟、烟叶、专卖等工作现场全面应用视频监控平台,在运营指挥中心采集、展现、分析、管理各业务系统运行,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参考依据;利用政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对系统内部管理工作的全面覆盖,全面施行无纸化、网上协同办公;利用信息安全和系统运维平台,实现对制度、流程、人员、技术、资源的一体化管控。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执行能力。完善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要营造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化重点工作;要强化管理,配齐配强配精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信息化的执行能力;要建立项目负责制,明确部门责任,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切实做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增强制度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形成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一系列约束机制和跟踪流程,实现痕迹化管理,确保各项制度得以落实。
3、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建设效果。加强对信息化项目的设计立项、开发建设、验收鉴定、推广应用等全过程的控制。注重信息化规划、项目计划的制定;强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进行技术把关,确保投资合理;实行“立项-实施-评估-验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项目“好、快、省、廉”;开展项目评估,作出综合评价,确保实施效果。
4、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业务素质。要通过岗位交流、项目建设培养人才,支持鼓励信息化技术人员进修深造,打造专业技术过硬、管理水平较高的信息化专业队伍;加强应用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以考促学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培训,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水平。
5、完善创新机制,提升创新水平。把创新精神贯穿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加大创新型信息化项目数量及资金投入,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将新技术应用于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构建信息化环境下行业运行、管控、决策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