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项资金问题
基层反映:
县级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专项资金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项目立项不规范,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一些地方政府在农业项目立项时,不能科学客观地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群众基础、市场实际和项目效益情况,不做科学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只考虑专项资金数量大小,盲目申报建设项目,一味地为当地争取资金,建设政绩项目。项目资金到位后,不顾实际而盲目上马,受益农民群众积极性不高,往往造成“半拉子工程”、“钓鱼工程”,购置机器设备闲置,即使项目建成后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甚至损失浪费。如某县不顾各乡镇群众生产习惯和技术基础,提出全县各乡镇建设万亩蔬菜大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努力争取,上级每年拨付专项资金600多万元,除个别原来基础较好乡镇外近半数乡镇建成的大棚多半未发挥作用,部分大棚未完工,部分大棚里面种植玉米小麦等庄稼,未达到项目建设目标,既浪费了财政资金,给群众造成损失,又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地方配套资金大多不到位,导致项目实施效果打折扣
目前国家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实施项目的自觉性,往往在下达项目计划时,均要求地方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农业专项资金因 1 其特殊性更是如此,项目补助资金越大,配套资金量也就越多,而且硬性规定若地方不配套,就不能立项批复。而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地方经济发展,为了得到项目就由当地财政部门承诺保证落实地方配套(大多是虚假承诺,甚至财政部门承诺配套后由项目主管单位向财政部门反承诺不需要地方配套资金),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配套资金很难落实,只能采取作假账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应付上级检查,从而使项目建设的内容不能按期、全面完成,工程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如某地实施口粮田建设项目,计划批复总投资700多万元,上级下拨专项资金200多万元,地方应配套200多万元,群众自筹部分200多万元,上报计划时财政部门承诺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直到项目实施结束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分文未到,仅仅使用上级下拨200多万元实施项目,项目达到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财政拨付资金不及时,拨付时间与实施项目需要有冲突。受专项资金拨付层次和时间影响,对于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县级财政部门一般将大部分资金在第三、第四季度拨付,往往在年底形成资金结余,未能及时拨付到实施项目上,导致年度资金结转数额较大,影响了年度预算的执行效果。目前许多地方项目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县级财政报账制规定资金拨付根据工程进度进行,但这样一来,资金拨付相对于工程进度产生了滞后,这种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按时完工。项目开始阶段一般需要购置工程材料等支出较多,虽然也有部分预拨项目资金,但资金根本不敷使用,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垫资施工,而后续项目又因为报账资料的不齐全等原因而造 成拨款的滞后,形成项目实施期间一边资金始终紧张滞后,一边资金闲置结余的局面。
一是项目申报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一些部门和单位为了解决经费不足和其它支出的需要,利用申报项目资金套取财政资金,所申请的项目有的虚拟的,有的是已完工项目。上级部门来检查时,用已有项目应付或者做检查组的工作应付了事。如建设项目中机器设备本应为新购设备,但建设单位将旧设备维修后继续使用,却以购买设备名义报账,从而套取资金。
二是虚假配套资金。上级财政在安排对下级财政专项补助时,许多项目都要求落实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而且规定地方不配套,就不予立项。作为下级政府和部门为了支持地方发展,争得上级扶持,只能是先承诺配套,实施过程中,受财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配套足够资金,或者采取虚假配套方式。乡镇在争取专项资金后,往往是“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由于县级财政负担的只是极少部分或根本没有负担,乡镇更是没有能力负担,使建设项目不能按期、全面完成,工程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
配套资金不足或不到位,影响资金使用效益。部分财政专项资金要求各级按比例配套,但有些地方财政困难根本拿不出配套资金,因此搞虚假配套或将配套改为自筹,造成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或完工,甚至影响工程项目质量。
个别单位在项目申报中积极争取上级对专项资金的投入,并承诺由地方财政或有关部门配套短缺资金,而实际上部门配套资金的承诺往往是一纸空文,或者先配套,再以“项 目申报、验收、提供技术”等名义从项目资金中转回,这就是典型的“钓鱼项目”。“钓鱼项目”是贫困县财政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项目不能按期完成,当年的项目跨年度甚至个别项目成为“半拉子”工程,以致项目单位“拆东墙补西墙”,有的只能用项目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致使项目质量不能保证。
二、从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看。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效果效益不佳。从目前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看,涉及财政部门、计划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等。这些部门的交叉管理和多头管理容易导致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直接或牵头管理工程,不利于工程监督管理和尽快实施;同一类型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缺乏统筹整合和集中实施的效能,造成资金投入分散,难以形成集中资金办大事的效果,影响到建设项目投资效果。二是管理松懈,损失浪费严重。相关主管部门存在“重分配,轻管理”倾向,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管理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管理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管理少。三是财务管理不严,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不严,核算不规范。一是不按规定实行专帐核算。有的乡镇既没有建立专项资金专帐,也没有建立专项资金台账,而是与单位经费户混收混支,有的甚至将资金拨付下属站办所或村级核算,致使专项资金收支不能一目了然,专项资金管理难以保证专款专用,专项资金结余也无法正常体现。二是工程结算手续不完善。工程项目投资不附材料采购原始清单,也不以审计结果为结算依据,而是根据工程概算编制工程决算书后按工程承包价开税票结账。三是资金拨入不按收入核算,而是作为负债类如“暂存款”核算,想方设法 逃避监督。四是支出票据不合规。承包方为了逃避税款,用材料购买发票代替工程建安发票领取工程款。五是不按规定实行专帐结算,而是用现金支付工程款。六是形成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
没有按规定实行专帐核算,与单位业务经费户混收混支,有的甚至将资金拨至下属单位账户核算。既混淆了资金性质,又难以保证专款专用。某水电网因民事诉讼事项单位账户被冻结,将“防洪保安费”等专项资金转至下属一集体性质企业单位核算,既为挤占资金提供方便,又使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
会计核算不真实、不规范,信息失真。一是某些单位通过往来科目转移专项资金,以拨代支,资金拨付即列支出,有时就以收缴往来款的理由收缴专项资金,供其使用,或者直接在收款单位列支费用。二是部分专项资金未全部纳入专户管理。有的单位专项资金不单独核算,直接混入其它收入中统收统支,在收支中无法区分专项资金和正常收支,也无法看出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存在问题无法发现,违反了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三是原始凭证审核不严格,票据管理不够规范。存在用大量白条子或用当地税务部门代开正规票据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侵占国家资金。四是管理不够规范。执行财政资金报账程序上、手续上不严谨,存在大额提现问题。
三、从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看。
一是项目实施未按规定实行招投标制、公示制。有的项 目单位作为投资主体,在组织招投标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有些明招暗定,搞虚假招标,给投标企业带来极大损失,有的擅自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给投标单位串通投标提供了机会,有的在资格预审确定投标单位时,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排斥性,有的部分项目该招标不招标、规避公开招标或者搞虚假招标,有些直接发包,或改为一对一议标。
有的项目单位作为投资主体,在组织招投标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有些明招暗定,搞虚假招标,给投标企业带来极大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依法上报有关部门批准,擅自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给投标单位串通投标提供了机会。(2)用招标书赚钱,用保证金谋息。(3)在资格预审确定投标单位时,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排斥性。评标不公正、不科学,询标不公正,部分招标,明招暗定或半招半定。(4)部分项目该招标不招标、规避公开招标或者搞虚假招标,有些直接发包,或改为一对一议标。(5)工程有中介参与运作。
二是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一是将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正常经费开支;二是虚列专项支出,然后以企业“土地租金”等名义做单位收入,用于经费开支;三是采取将专项资金拨付到村级,后收回的方式挪用;四是串项移位,改变建设内容和地点,造成专项资金的挤占挪用。
主要表现为:(1)挤占专项资金用于政府的日常性开支;(2)将社保专项资金串项使用;(3)私设“小金库”,用于办公费和招待费支出。(4)虚报冒领、套取专项资金。一是无中生有报假项目,从中套取国家专项资金;二是多报补贴对象和扩大补贴基数,冒领专项资金。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房屋维修经费部分列支其他办公经费;基建部门不经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虚报预算款项,截留资金用于招待和请客送礼;救灾专项资金被用于探访困难群众的慰问金等。
主要是公用支出挤占专项资金,造成项目无资金结转或不能全额拨付导致截留,或者虚开发票,挪用专项资金等。有的甚至占用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弥补单位经费不足,至上而下通过层层盘剥,最后真正落实到其应有用途上的资金大幅缩水。尽管这几年国家财政在监管专项资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化肥补贴、玉米补贴等到户资金都实行“一卡通”,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一些明显问题的发生,但这些资金和其他类项目资金在使用过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弥补行政经费不足,有的还用于建房买车等。(2)一些属于动态管理的专项资金,在执行过程中会发生增减变化,但部门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3)个别单位巧立名目用专项资金列支招待费等一些非项目性支出。(4)在发放资金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出具的收据金额和实付现金不一致等等。
三是未按规定严格执行专项资金预算,一是个别单位对 专项资金没有按规定专款专用,将一些非计划支出如日常公用经费挤进了专项资金,形成专项资金的规模、额度被人为地削减、挤占。二是挪用专项资金用于其他支出,特别是用专项资金购车、建房和发放奖金福利等。三是收入支出长期挂往来账未及时清理。
1、预算编制不科学。县级财政预算编制一般采用部门预算,制定标准定额,实行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模式,然而有些专项资金年初无法预测,特别是上级追加的专项资金根本无法预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有些县级财政部门只是将专项资金“切块”分配,分块预留,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一、滞拨、挪用专项资金。有的专项资金没有及时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导致专项资金的闲臵,形成较大结余;有的资金拨付到了实施单位但未及时拨付到项目,造成项目不能正常实施,延误项目的时效性;串项、挪用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扭曲了专项资金的真实用途。
2、专款不专用或滥用。有些单位争取项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只要是项目就一定争取,然而项目资金到位后,工程却迟迟不开工,有的开工后才发现不符合当地实际,造成了专项资金闲置和浪费。有些单位争取项目的动机不端正,视项目资金为“唐僧肉”,总想着“雁过拔毛”,用项目套取资金后,随意改变资金用途,部分甚至全部挤占、挪用项目资金
第二篇: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也越来越多,财政部门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对社保、支农、教育等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项目效益跟踪反馈,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促进和加强地方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强化监督管理,使专项资金效用的发挥最大化。
一、专项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是拨付和管理上缺乏公开透明度。一些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只有财政和极少数部门知道,真正使用该资金的基层部门和应该享受该资金的群众不知情。如部分建设工程未实行招标投标制,进行暗箱操作;又如一些涉及广大农民利益的补贴发放未张榜公示标准和受益范围。
二是专项资金分配主体多元化。现行资金管理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过来,造成一些专项资金在性质上本是相同或相近的,只是由于其资金归属和分配权分属不同部门,列支不同的预算科目,重复补助和使用效率不高问题屡有发生。如现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难以监督。从目前统计口径看,地方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共有18大类,分散在至少14个以上的部门,由于政出多门,分散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部门的支农资金以不同的名目由各个部门独立支配,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政策上缺乏统一规划,不仅造成资金渠道的分散,也造成了资金使用上的浪费。
三是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与监督滞后。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预算执行中陆续下达的,这就造成在年初预算安排时,无法知道上级补助项目有哪些、补助资金有多少,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也不利于财政监督。
四是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有的专项资金“专人管理”变为“个人管理”,大额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由个别领导或经办人决定,擅自变更专项资金管理单位或拨款渠道,失去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有的专项资金未按年初预算及时下达,拨款时间较晚,造成资金和项目的结转,影响项目实施和资金的使用效益;有的专项资金分配规模小,且层层再分配,使用分散;有的专项资金被用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支出,真正用于利民惠民项目上的资金大为减少。
五是专项资金使用缺乏绩效监督与评价。目前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追究、追踪问效等方面还没有相应法律规定,没有形成制度化和系统化的监督工作机制,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许多专项资金在项目预算中,缺乏科学的项目论证,有的还局限于先确定资金、再论证项目的现象;有的部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划分不清。现 行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指标体系不够系统和规范,对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支出绩效量化评价指标和测算模型更是稀缺;有的部门项目管理只管拨款,不问效果,存在专项资金分完用完了事的现象,资金在分配和使用中的无绩效和损失、挪用、贪污与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危害
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单位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明知应专款专用却还要挤占、挪用;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项目监督不够到位,财务人员没有严格按有关规定审核把关,致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约束力低,执行过程中打折扣;三是部门、单位间存在经费“苦乐不均”现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存在收入与经费挂钩的现象,经费运转相对宽松,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就在“专项资金”上打主意;四是财政预算安排不尽合理,由于财政紧张,在确保人员工资的前提下,部门人均公用经费预算偏低,致使有的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五是管理认识错位,少数地方领导对专项资金管理认识错位,惠农意识和法制意识不强,重争取、轻管理,重资金、轻项目,重现实、轻长远。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造成一些弊端和危害:一是逃避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监督;二是资金使用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心中无数;三是造成专项资金长期闲臵,不能及时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容易造成新的违纪行为。专项资金时间长了就变成单位的“自留地”,什么费用都往里挤;五是资金零 星分散造成专项资金的效益性不高。
三、强化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为了严肃财经纪律,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充分发挥专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强化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监督力度
在编制专项资金中长期规划时必须与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符合,明确利民惠民实事的中长期目标、重点方向、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以及分实施的计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利民惠民项目三年或五年滚动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办一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大事实事。滚动预算要体现对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足够倾斜,要防止将零星散碎的项目打包,以一个大的名称和较多的资金量包装成“大事”,要同时编制大事项目绩效预算,提出明确的绩效目标,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项目,促进实事绩效水平的提高。对于投资数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应当组织专家成立评审论证小组,或委托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论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依法应当进行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公开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发放对象,以 及申请使用专项资金的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违反专项资金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操作监督程序
一要合理确定标准。标准定的太低,群众得不到实惠,产生不了好的效果。标准定的太高,财力无法承担,不仅造成不同人群之间的攀比,也会损害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制定政策具体标准时应注意统筹考虑不同政策的协调、地区间收入水平的协调以及各类对象的心理预期。
二要实行专项资金整合使用。按照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合理归并,整合使用的原则,将各种专项资金整合用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同一使用方向的预算内、外资金和政府基金统筹安排用于利民惠民办实事项目。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的同一性质的资金要按项目进行整合,形成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彻底打破部门内部各单位和某类事项的支出“基数”,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安排“大事”项目。
三要设立省级项目库。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保证项目选择的合理性。项目实行指南定向、联合申报、进库储备、按资金量确定当年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并制定“统一规划,分年实施,滚动管理,强化监督”制度。省级项目专项资金应实行政策指南发布制度和项目公示制度。对利民惠民资金分配、投资方向和重点,规定项目经费指标额度和申报方式,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情况等,实行“阳 光政策”,利用相关媒体或基层公共场所进行公告、公示,提高资金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基层部门对省级项目投资政策清楚明了,操作便利,接受社会公众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减少项目操作的随意性。
三、完善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一要构建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联系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引导中介机构评价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建立多层次的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二要合理确定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目标与重点。加强对财政支出有效性的考评,突出财务合规性,更加注重对专项资金支出效果和社会效益的评价。重点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发展、基础建设、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各项资金,包括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直观的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社保、卫生、农业、扶贫、教育科学文化、防汛抗旱等资金。
三要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法律法规。从立法上确立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地位,保证绩效评价成为财政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法律上树立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权威性,使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坚持分类分级管理原则
一要明确专项资金工作的重点。要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项目建设上区别不同 地区、不同项目,投向重点是市场调节不了和调节不好及政府投资的公共需要方面。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农村教育、农业救灾和农村救济等方面。还要注意确定符合实际的配套及自筹资金规模,以预防因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钓鱼项目和工程”。
二要坚持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依据专项资金支出性质的特点,要改革现行专项资金按条分配、分块管理的办法,根据“分级扶持”的原则,对利民惠民专项支出范围重新进行具体的明确和细化。以明确各级财政的支农范围和项目,分清各级的责任。同时,要明确财政与业务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财政部门负责支农资金的统一管理,避免各业务主管部门在支农项目的范围、内容上交叉重复;对工程项目具有综合功能的,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拼盘项目,要由财政部门对项目总投资进行分解落实,统一安排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足额、限额到位。从而做到既要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又互相协调和监督,避免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
五、围绕重点专项资金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建立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机制
一要构建财政部门监督、人大监督、审计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利民惠民办实事的重点资金、重点 项目、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与调研,特别是对其中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金,比如各政府部门掌控的社会保障资金、救灾救济资金、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等敏感性支出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工作要注重群众性,地方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的长效工作机制,定期对各地的利民惠民资金运行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把内部通报与公开曝光结合起来;加大处罚的力度,注重严肃性,把处理事与处理人结合起来。要按季或每半年检查一次资金使用情况,发现不按规定和批准的用途使用、发放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应及时纠正,严肃处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与完整。对专项资金管理好的单位予以表扬,对管理不力,发生偏差、过错的单位,要查明原因,及时纠正,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属于其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依法移送。
二要强化财政监管成果的应用。加大对违法违纪责任人的经济处罚与党纪政纪处罚力度,做到处罚个人重于处罚单位,使财政监督的成果进入各级党委(党组)选人用人程序、党政纪和法纪惩处程序、干部教育程序。财政监督要结合“金财工程”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快与被监督单位的联网,建立利民惠民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协调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监管视角和监管模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和充分利用,通过信息共享实现适时监控,形成监管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应该介入到事前和事中,财政监督部门应该随时掌 握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而不是停留在事后的检查和处理中。
六、实行集中核算报账管理
一要改革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和绩效预算。在专项支出预算编制形式上,改过去按资金用途和支出项目分类编制为按部门、分项目或分工程编制。在预算编制的方法上,由过去的“基数增长法”,改为“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并举的预算编制方法,以集中有限的支农资金,确保重点项目的投入。在编制内容上,由过去的预算内、预算外收支分别编制、分别执行,行政、事业经费和基建支出、支农支出分别核定、互不衔接改为综合预算。在编制时间上,提前到每的第三季度编制下的预算,以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在支农资金的安排上,要根据项目执行的效果、效益情况,安排专项资金,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二要推进专项资金集中核算报账管理。对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实行相对集中管理。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尽力归并支出事项和纳入一个部门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专项资金专户,应注意资金使用上的乱支滥用及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失浪费等问题,有必要建立专项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度。从政治、法律等层面建立多重问责规定,明确各级政府在专项资金使用中的“责、权、利”,对造成项目资金使用损失和浪费以及资金没能发挥效益的要追究单位和个人的相关责任。
第三篇: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茹贤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各级财政越来越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的领域涉及到农业、社会保障、卫生、教育、政法等多个系统和行业,财政的大力投入推动了县级以下地方的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通过审计发现,大部分资金能用于指定的用途,资金管理正在逐步加强,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一些实施单位直接挤占资金。不按项目实施方案开展项目,改变了资金用途;二是部分专项资金被套取,或是用于部门单位日常公用经费开支,或是被项目实施单位体外循环,用于个人福利、吃喝招待等;三是一些项目实施单位虚假报帐,骗取项目资金;四是部分部门单位只注重申报项目和争取资金,不注重调查研究,可行性研究不够,造成项目竣工投产后无法正常运营;五是部分项目实施缓慢,或达不到质量要求,致使项目资金滞留、闲置以及被其他项目占用,未能尽快地发挥资金的效益。上述种种问题反映,目前的专项资金管理领域还很不规范,致使部分国家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国家的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参与专项资金审批的政府部门对项目设置不切实际,项目审批形同虚设,有的甚至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项目申报部门只重视争取资金,致使项目实施流于形式;二是一些部门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多,负担重,人员经费、机构运转经费不足不得不挤占;三是监督机制不全,一些项目监督检查部门不注重日常检查或检查时走过场,流于形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项目实施达不到要求,有的项目甚至就没有实施。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还需在制度、机制上进行不断地完善。
一是在目前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中央财政占有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和事权极不对称,要转变中央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前以专项的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补助方式,改为一般性的财力补助的转移支付方式,改变目前跑省跑部、争取资金的做法,节约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杜绝项目申报、争取过程中的浪费、腐败现象。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权,由地方政府统筹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安排各种专项资金,以法律法规进行考核检查,建立起问责长效机制,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各级部门要担当起相应的责任,切实履行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项目实施主管部门要负责起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制订,并加强日常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对未按规定实施的项目以及达不到要求的项目,要责令纠正整改,无法纠正的要收回相应的资金。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加强监督管理。
三是项目实施单位要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确保项目资金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侵占挪用、套取骗取资金的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作者单位:镇赉县审计局
第四篇:专项资金材料范文
一、资金申请报告申请专项资金的数额:1000万元RMB具体建设内容:
3配套资金筹措方案(具体数额)保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财务制度
二、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基本概况项目建设的合理性项目具体治理方案项目实施方案、所选择的技术路线和项目设计深度量化项目的具体目标和环境效益(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的削减量)6明确分季度的实施进度和资金投入计划
三、技术文件(有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工业点污染源防治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其它项目提交可研报告
四、相关证明文件在建项目的环评批复项目所在地市环保局的正式意见
五、
第五篇:村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思考
村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思考
焦毓 王苏红
近几年,中央、省市对“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其中村级使用的财政专项资金是由村集体向有关职能部门以特定用途申请获得批准的,并划拨到村集体账户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投放,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资金本应得到村集体的珍惜,合理加以使用,但同时又会成为某些人睥睨窥觎的“唐僧肉”,想方设法地榨取、毫不疼惜地乱用。
1.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下拨环节存在的问题
专项资金大部分由一些职能部门通过申报项目进行下拨,而在下拨过程中,会因一些人为因素出现许多问题。
一是项目审批流于形式。项目审批采取自下而上的申报程序,无实地考察,无市场预测分析,只履行报批程序,致使某些村领导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列入其中,强迫农民进行不切实际的规模种植,浪费了财政专项资金不说,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又往往使得农民收不抵支。
二是专项资金拨付不平衡。财政专项资金对村集体来说是无本而利的,致命很多村领导干部托人情找关系,想方设 法去获取。这也导致上级部门部门领导将专项款拨到想要拨付的地方,而并不是迫切需要的地方。能争取到专款的村集体总是能得到多部门的多次扶持,而争取不到专款的村集体却总是一分钱也得不到。
1.2专项资金使用环节存在的问题
专项资金拨付到村集体后,本应设置专户,专款专用,但大多村集体做不到。致使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随意性大,监管缺位。
一是存在虚报冒领现象。一些小额拨款被一些村集体采取虚列投工表或分户补助分配表,从帐内列支出去。
二是有滞留挪用现象。一些村集体争取到大量的专项资金,而帐内所发生的费用仅仅只有少量的工程维护费用,资金滞留现象严重;还有些村集体争取到的是土地复垦费或其它项目资金,而在使用过程中直接挪作了村级道路的修建。
三是事后合同虚假验收报告。一些村集体的使用专项资金开展的工程项目合同签订时间与工程预算书、决算书时间相同,明显存在着事后合同现象,而且一些工程验收报告都是承包方起草书写的。材料的准备仅仅是为了应付财务处理时要求,并起不到真正的监督监管作用。
四是专项资金使用浪费严重。村集体在使用专项资金中,一般只有三分之二能真正用于工程项目上。项目费用支 出中往往都有大量的招待费用支出,同时还隐藏着许多虚列费用,使用项目工程外的票据进行开支,浪费现象严重。
2.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监管乏力
专项资金拨付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很多,而且司空见惯,审计监督往往又是事后监督,并且审计出的问题想达到真正的落实和查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耗费时间长,投入成本大。因此,很难做到所有问题都被发现,也容易养成官员和项目单位挺而走险的侥幸心理。
2.2认识不到位
村集体的干部普遍会认为钱是国家的,白得的,无论怎么处置都不伤及本人及它人利益。于是拨付到村集体的资金怎么使用无人问津,无人关心。这笔资金就成为了某些村干部的小金库,胡支乱花。
2.3财政预算脱离实际
财政预算常常依据上年决算情况,增加一定的增长幅度确定下年各部门、各行业的专项预算,不以实际将要发生的项目费用造预算,造成了各部门的专项拨款成为完成指标任务的怪现象。
3.解决问题的思路 3.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
专项资金,无论出自哪里,都是财政支出的一块资金,备受社会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对村集体拨付的各种专项资金在使用中产生了种种问题,严重影响着党群、干群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根源上遏制这种现象就必须进行财政改革。
3.2建立专款拨付审批机制
改正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政的专款拨付办法,应综合抽调各方技术人员会同人大和财政等有关人员建立专项拨款委员会,认真审查项目申报方案,一方面能够克服一人说了算的弊端,另一方面能够杜绝一个项目多方申请拨款的现象。
3.3慎重进行无偿拨款
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但应慎重开展对私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无偿拨款。这些组织一般是由能人、有经济实力的人或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所建立,这些实体的建立应当发展自身潜力,不应依靠财政资金发展,财政资金不应劫贫济富,进一步拉大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民企和合作社发展,可以通过国家信贷解决他们的暂时的资金运行困难,也可以通过资金补助的办法弥补不可预见的灾害损失。
3.4加大惩处力度
对专款使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工程质量问题,视情节给予责任人(也包括承建方和专家组)严肃处理。
长治市农村财务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