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我市丘陵山区农民增收难的新答卷
破解我市丘陵山区农民增收难的新答卷
——宜都“萌粟特”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情况调查
如何促进丘陵山区地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是我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9月中旬,我们到“萌粟特”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专题调研。他们依靠科技、调整结构、流转土地、拓宽销售,带领农民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探索的助农增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主 要 做 法
宜都市“萌粟特”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1月,注册资金100万元。现有社员108名,是一家无公害特色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去年带动农民增收645万元,预计今年可达到1000万元以上。他们的做法是:
(一)引种试验 不断创新
创新,是合作社持续健康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他们在带领农民致富的进程中,始终把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成效明显。
一是不惜花钱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近几年来他们到郑州科研所、山东寿光、湖南农科院等单位引进蔬菜新品种21个,其中:西瓜12个,辣椒3个,百合2个,马铃薯1,雪莲果1个,其它2个。这些品种中,有3个是中科院工程院士吴明珠的最新成果,每斤种籽最贵的6000元,最便宜的也是每斤18元。近两年引种试验园达到48亩。其中:西瓜12亩,辣椒5亩,百合20亩,马铃薯5亩,雪莲果2亩,其它4亩。
二是科学管理塑造新形象营造氛围。在引种试验过程中,他们除了按品种栽培要求进行科学管理外,在试验示范园分别建立了标识标牌,既有一个15平方米的基地建设大站牌,也制作了20多块分品种亮相的小牌子,做到了有基地、有牌子、有记录、有数据、有分析材料、有总结报告。同时,也为合作社发展增添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是强化推广组织大参观凝聚人心。在引种试验、示范园产品即将成熟的时节,他们每年组织一些参观活动,以此为大面积推广凝聚人心。主要对象是:合作社社员、当地农民科技示范户、部分村组干部以及相关部门领导。通过到实地参观、品尝,增加感性认识,增强了对发展特色蔬菜的信心,也增进了与社员和科技示范户之间的友谊。
(二)流转土地 扩大规模
为了探索流转土地新方式,他们在“依法、自愿、互惠”基础上,通过4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合作社去年流转农民土地228亩,今年新增流转农民土地272亩,总面积达到500亩。
第一招:租金“一打一开”。流转的500亩农田涉及123个农户,合作社根据农户要求,随时可按每亩每年500元的租金付给农户,不拖不欠不打白条。方法简单,但很奏效,保证了出租方和租赁方的两满意。
第二招:干活“付给报酬”。就合作社租赁土地的情况分析,多数家庭是子女在外打工,留守的是老人在家耕种农田。为了解决这些人能在自己家门口就业,合作社采取聘工的方法,让这些人在合作社里来干活(同样耕种他们出租的土地),由合作社付给报酬。标准是:打短工的(三个月以内)每月每人800元工资,做长工的(六个月以上)每月每人1000元工资。这种做法很受欢迎,既发挥了土地流转的有利作用,也为留守老人增加了收入,而且这些老人们通过参加合作社集体劳动,相互交流,促进了和谐,保证了平安。
第三招:“用地养地”结合。合作社在租赁农民土地中,一般不改变土地的农业属性。从租赁的500亩土地情况看,70%以上的土地有机质少,通透性差,团粒结构不好,不耐旱。根据这种情况,合作社做到了用地与养地结合。一是实行作物轮茬(作);二是施入大量有机肥,进一步提高地力;三是对低产田进行改造。仅去年就投资32万元在望洲坪村、梁山村修渠道442米,挖排水沟230米,修水池2个。出租土地的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高兴地说:虽然我们土地出租了,但亲眼看到土地在改良,质量提高了,合作社解决了过去我们一家一户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四招:赚钱“发给红包”。为紧密与土地出租方的关系,合作社实行赚钱后分红包的方法,以义为重,以情感人。具体做法是:年终结算赢利后,按照赢利的作物和田块把红包发到户。去年76个户有29个户分别得到了200元的红包,今年123个户,预计将有100个户得红包。
(三)严格管理 保证安全
合作社把蔬菜的质量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用五统一保证了产品质量。
一是统一供种。不管是引种、示范,还是推广的作物,品种由合作社“定”,种子由合作社“供”。从源头杜绝了劣、杂、假种子的流入。
二是统一供给农资。在生产中所用的化肥、农药、薄膜、微肥等生产资料,统一由合作社按需要配送到生产基地,使农残和重金属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水平以内。
三是统一技术指导。合作社安排有4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生产基地的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是统一技术培训。每种作物播种前,由合作社统一进行技术培训。首先进行12人的骨干培训,再进行123个农户社员的整体培训,使他们明确重点,掌握要领,减少失误,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是统一销售。所有产品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礼品产品专门设计了精制包装,60%的产品实现了包装销售,增强了市场谈判能力,保证了农民利益。
(四)狠抓流通 盘活销售
过去,因为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生产发展出来的产品往往出现卖难,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个合作社采取先调查市场,再确定发展品种的办法,克服了卖难矛盾。随着产量的增加,他们一是在北山、雅斯超市开辟了通道;二是与广州、上海、深圳等地销售老板签订了营销协议;三是在网上建立了平台;四是在宜昌、宜都设立了5个销售点。今年销售西瓜25万斤;辣椒286万斤;马铃薯52万斤;百合368万斤,此外还帮助当地农民卖黄瓜、西红柿等30万斤。
(五)立足品牌 抓好宣传
去年,合作社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了“萌栗特”商标,今年又系列开发了“梁山西瓜”、“梁山土豆”、“梁山辣椒”和“洲际百合”四个新品种。由于品质好、安全卫生、营养高效,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围绕这些产品,合作社加大宣传力度,很快在老百姓心中加深了印象。一是在宜都电视台新闻栏目和资讯频道宣传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的事迹,跟踪报道合作社实施标准菜园建设项目的新闻;二是在互联网相关各大网站宣传“萌栗特”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产品,介绍标准菜园建设的主要做法;三是利用各种会议宣讲合作社发展过程,介绍创业历程,展示基地形象;四是制作各类展牌宣传基地建设情况,展示产品,介绍特性;五是编撰一些易记的广告语宣传合作社,推介产品。
基 本 成 效
合作社虽然只成立了近两年时间,通过大胆实践他们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一)推动了结构调整
他们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就是立足实际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较大提高。
在以市场为导向和科技创新的前提下,合作社选择了百合、西瓜、辣椒、良种马铃薯四个品种,通过试验成功后逐步推广,用效益征服了当地农民。从这4种作物的平均产出及销价看,每亩平均纯收入(见表一)为2896.25元,比过去种玉米每亩增加2036.25元。今年合作社示范总面积为2070亩,仅此种植一项,比过去增加收入421.5万元。同时,他们瞄准市场需求,合理确定规模,有效规避了卖难风险。(二)提高了种植水平
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来源于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合作社在108名社员中选出了12名年轻人作为骨干培养,采取联基地、联农户,包培训、包指导的办法,使其它社员跟着学、照着干,每个户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目前,这个合作社不仅能够承担农作物引种试验课题,还能在示范推广中发挥很好作用,及时总结、纠正生产中出现的难题。今年,气候多雨,温度偏低,病害增多,他们创造的覆膜深沟技术,巧妙地应用药物混合方法,战胜了自然灾害和虫害,每亩辣椒产量突破了5000斤,西瓜、马铃薯、百合等平均增产30%以上。
(三)促进了土地流转
就这个合作社在梁山、望洲坪等村的土地流转情况看,农民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只需比自己种田收入高点和及时缴纳租金就行,这两点合作社做到了。今年新流转的272亩没有发生任何纠纷。值得高兴的是:出让土地的123个农户中,有54个户的56人在合作社打季节工,挣工资48.5万元,人平8660.7元。
(四)拓宽了流通渠道
合作社在产品经营上采取的是统一销售。理事长华勇说:统一销售产品,一是有总量;二是有质量问题可以追溯;三是可以增强与销售商在价格上的谈判地位。近几年来他们建立营销信息平台,联系农贸、超市、批发大中市场,开辟农产品专卖店,与30多名外地客商有业务联系,保证了产品不愁销。
(五)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合作社今年营运情况看,农民收入和自身效益得到明显增强。预计种植业总收入843.7万元,经营性毛收入320万元,合计1163.7万元,比去年增加46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土地租赁费25万元;请工工资80万元;种子、肥料、农药315万元),流通费用440万元,纯收入303.7万元,减去为108名社员分红资金149万元,合作社留存30万元,纯收入124.7万元,比去年的68万元增加56.7万元。农民收入除每亩增加的2896.25元的纯收入(2070亩计599.52万元)外,工资和分红229万元以及帮助农民销售产品价格提升(30万斤,平均每斤高出0.2元)6万元,合计834.52万元。几 点 建 议
宜都1357平方公里是一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自然地理结构。丘陵山区占87.12%,平原只占12.27%(红花套、高坝洲、五眼泉、姚店8%的地区;枝城10%的地区;陆城18%的地区)。全市2011年末农用耕地237021亩,其中,丘陵山区占70.5%。这一地区的人口194295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279970人)的69.4%。粮食总产104578吨,丘陵山区59716吨,占57.1%,而在农民人平纯收入上,全市平均9151元,这一地区只有7060元,相差22.85%。为保证我市山区丘陵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从解决山区丘陵地区农民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改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问题着手,优先安排扶贫、农业、林业、水利等项目,把工作的出发点转移到如何真正为这些地区农民带来实惠问题上来。
二是要认真研究山区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地搞好结构调整。在产业调整上要根据山区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宜牧而牧、宜粮而粮、宜药而药、宜果而果,不能千篇一律搞一个模式。注重开发一些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生产、规模销售,不断培育市场,带动初级产品的加工,逐步向产业化经营过渡。增强造血机能,实现点滴积累,滚动发展。
三是合理利用人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学到了不少技术,也具有一些生产经营经验,但因资金缺乏和组织能力弱,回乡创业困难较大。因此,在相关项目的安排上,要充分利用这些人才,从政策到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通过人才培养和项目的实施,转变山区农民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增收致富的信心。
四是解决周转资金。我市规模较大一点的农业企业融资难度相对较小,像“萌粟特”这样的合作社恰恰难度很大。建议市政府拿出4000万元财政周转资金,解决山区20个(每个合作社200万元)小型合作社的困难,并以三年一个周期定期偿还,支持他们用小钱办大事。
五是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这些地区缺水和渠道排、灌不配套的问题,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参加调研人员:侯家喜 王德凤 孔祥亭 王 柳 万红渠 刘仁华 王本忠 罗其红 艾刚华 吴泽玉
执 笔:王本忠 王 柳
第二篇: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人们在谈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时,最为集中的话题之一便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焦点便是农民增收难。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市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订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是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切实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调查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
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长期的投入欠债造成农村各项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难提高。一方面造成农民人力资本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造成封建迷信及不合理消费、投资在农村盛行,大量资金被用于建筑住宅、修墓造坟、人情世故,使农户无钱从事生产投资,开拓新的生产项目。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大冶市的情况来看,农村住户的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从业人数的53.31%,初中占40.33%,高中(中专)占6.24%,大专以上占0.12%,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2、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
《“十五”计划纲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主体,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近30%的农户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5%以下。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一般为“油稻稻”的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在区域布局上,没有规模,没有特色,基本上属于“小而全”或“杂货铺”,难以形成气候。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
目前,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不足,不少水库、渠灌、塘堰、泵站机组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比如大冶市现有28KW以上抗旱机组360多台套,在去年大旱中,就有127台套无法启动,严重影响了蓄水抗旱。一遇灾年,农业就会严重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民对种田缺少积极性。以一亩水田的投入产出为例:一亩水田一年产两季,产稻谷700公斤(早稻300公斤,晚稻400公斤),按每百斤40元价格计算,折合人民币560元,其中一亩大约需种子60元,磷肥3包90元,农药2瓶20元,牛工和人工等约需100元,脱粒费20元,再加上亩平负担税费90多元,这样一亩田的成本接近400元,利润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旱涝灾害,加上抗旱水费、排涝费、劳力投入等费用,则几乎没有什么收益了。这种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受全国农产品
供给总体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农民种田巳很少能赚钱,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4、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调。
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47962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总量的68.4%,而Z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份额仅15.9%。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农民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有限耕地上的农业劳动总量居高不下,又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其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不仅没有增加吸收新的就业人员,反而年年递减,致使本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
第三篇: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人们在谈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时,最为集中的话题之一便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焦点便是农民增收难。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市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订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是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切实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调查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⒈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
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长期的投入欠债造成农村各项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难提高。一方面造成农民人力资本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造成封建迷信及不合理消费、投资在农村盛行,大量资金被用于建筑住宅、修墓造坟、人 情世故,使农户无钱从事生产投资,开拓新的生产项目。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大冶市的情况来看,农村住户的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从业人数的.%,初中占.%,高中中专占.%,大专以上占.%,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⒉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
《“十五”计划纲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主体,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近%的农户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以下。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一般为“油 稻稻”的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在区域布局上,没有规模,没有特色,基本上属于“小而全”或“杂货铺”,难以形成气候。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⒊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
目前,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不足,不少水库、渠灌、塘堰、泵站机组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比如大冶市现有以上抗旱机组多台套,在去年大旱中,就有台套无法启动,严重影响了蓄水抗旱。一遇灾年,农业就会严重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民对种田缺少积极性。以一亩水田的投入产出为例:一亩水田一年产两季,产稻谷公斤早稻公斤,晚稻公斤,按每百斤元价格计算,折合人民币元,其中一亩大约需种子元,磷肥包元,农药瓶元,牛工和人工等约需元,脱粒费元,再加上亩平负担税费多元,这样一亩田的成本接近元,利润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旱涝灾害,加上抗旱水费、排涝费、劳力投入等费用,则几乎没有什么收益了。这种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受全国农产品
供给总体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农民种田巳很少能赚钱,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 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⒋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调。
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总量的.%,而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份额仅.%。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这就是农民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有限耕地上的农业劳动总量居高不下,又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世纪年代中期,由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其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不仅没有增加吸收新的就业人员,反而年年递减,致使本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状况更加恶化。“九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共增加万人,如不开辟新的转移渠道,仅靠在农村内部,靠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转移这一种方式,农业劳动力总量就又将进入一个增长期,对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都极为不利。从大冶市情况来看,目前全市农村可从业人员在万人左右,而全市农村目前实际从业人员为万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为.万人左右,从事林、牧、渔业及农业服务业人员在.万人左右,农村二、三产业人员.万人左右,全市万亩农作物 所需劳动力为.万人左右,大冶市目前尚有万农村劳动力以“饥饿”状况滞留在种养业内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达.%,地方政府目前还没有很多渠道来转移劳动力,除了农民外出流动打工收入在增长外,农民还没有其它办法来增加收入。
⒌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目前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大冶市平均每个乡镇仅拥有种植业科技人员人,水利技术人员人,畜牧技术人员人,林业科技人员人农机科技人员人,在农民科技队伍中,全市只有人,每名农村从业人员中只有人,而且这些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业中,在农产品营销、加工等二、三产业中非常贫乏,有的甚至是空白。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因农业科技转化不力,我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新科技项目难以开花结果,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科技对我市农业的贡献率仅为%,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探讨
随着加入,农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多于、少取、放活的原则,千方百计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结合我市的实际,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⒈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
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当前在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背景下必须在保护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使农业的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具体说就是我市要在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上下功夫。调整农业布局就是要以资源为依托,坚持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板块和农业经济带。如保安、还地桥、XX农场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水产高效养殖经济板块,刘仁
八、殷祖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林果、竹木,苗木和畜牧业生产经济板块,沿大金省道要发展成观光农业经济带,沿铁贺线和国道要发展成生态农业经济带。提高农产品质量就是要大力实施优质稻、优质油、优质畜禽、优质林果、优质水产品等“六优”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将农业结构调向高附加值的生产项目上来。畜牧业既要抓大型养殖场等的规模养殖,又要抓千家万户的养殖,扩大优质三元猪养殖规模。水产业要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特别是要打响“保安湖牌螃蟹”等品牌,扩大优质螃蟹养殖面积,大力发展网箱精养,稻田养蟹,提高水面的使用效益。
⒉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过于分散,使得我市的农业生产很难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反应,使我市农业面临所谓的“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解决和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市农业的影响,已成为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育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名牌农产品,是我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重点培植劲牌公司、保安湖开发公司等重点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展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农业的名牌产品,同时要建立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民搞好协作,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要加快农产品销售队伍的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各种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积极发展经销大户和农民营销队伍。
⒊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和转移,扩大农业外就业,是农民实现增收最现实、最根本的途径。一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向市区和镇区转移一批。乡镇企 业发展困难,城镇化进程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农民增收的根本症结。我市在发展思路上,要以市区为中心,进一步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和移民新村的规划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市区——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三级城镇结构体系。在配套政策上,要降低门槛,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富裕农户进城落户务工经商。二是努力将劳动力向外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向外“输出”一批。劳动部门要加强引导,拓宽外出途径,形成市场效应。
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农村社会进步、农民素质提高,最终为农民增收提供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文化保证。同时,要大力抓好扶贫开发,通过开发山水资源,发展特色种养,实现增收脱贫。要全面实行税费改革,使农民负担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出台配套的激励政策,对从事农业开发性生产的,特别是从事“四荒,开发的给予资金扶持。要努力培养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农民,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总之要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亿,占总人口的%,农村劳动力中的%从事农业,农业是农民最主 要的收入来源,农业不发展,农民收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农民不能增收,购买力就不能提高,我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方
针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农村的社会进步就可能停滞,因此,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在尽快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上寻找对策,以摆脱农民增收缓慢的困境。
第四篇:破解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情况汇报
中咀岭乡破解农民增收难问题
情 况 汇 报
中共中咀岭乡委员会
中 咀 岭乡人民政府
(2011年5月)
中咀岭乡地处积石山县南部,属高寒阴湿山区。全乡总面积29.2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66个合作社。总户数2206户,人口11637人;其中少数民族1553户;少数民族人口8163人,占总人口的70.1%。
由于矿产资源匮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加之经济文化落后,群众的素质不高,当地致富的潜力十分有限,群众增收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着力破解农民增收难问题对于推动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年以来,全乡上下以“破解难题年”活动为契机,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从培育劳务产业、发展畜牧业生产、调整种植业结构等方面扎实开展破解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活动。
一、培育劳务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按照“减少西部、扩大东部、开拓中东”的劳务产业工作思路和育产业、谋发展、建和谐的工作指南,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京、天津、山东、四川等地为主要输出区域,以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村青年为主要输出对象,坚持政府有组 1
织输转、干部职工示范带动、致富能人协议输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着力打造东南沿海企业、中油二建公司、大中城市的牛肉拉面、连接西藏、青海、甘肃、广东等省的虫草贩运业四辆劳务马车,四车齐跑,多轮驱动,努力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使有条件的乡、村干部和青年农民走出去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升素质、接受锻炼、创业发展,成为推动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我乡已向东南沿海企业输出165人,其中乡村干部11人;向中油二建公司、四川雅砻江水电公司输出150人;向青海、西藏等西部省份输出3000人。努力做大牛肉拉面,探索建立支部+协会的发展运行模式,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争取全乡从事牛肉拉面业的人数从目前的300人增加到500人。
二、发展规模养殖,带动经济增长
充分利用我乡草场资源比较丰富、群众有养殖传统和经验、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借助县畜牧发展信用平台,依托村畜牧业发展协会运行,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积极发展千家万户暖棚养殖,努力扩大饲养总量,提高养殖效益。着重在扩量提质增效上求突破,特别注重培育一批养殖大户,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近期经与县畜牧局衔接并入户调查,准备在庙岭村建立养殖示范小区1个。目前正在组织实施。
三、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增收渠道
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膜侧油菜种植,扩大地膜覆盖,增加科技含量,实现增产增效。
今年在金昌村集中完成膜侧油菜种植2500亩,在其它5个村推广种植500亩,争取明年在全乡适宜地区全面推广。
总之,培育劳务产业、发展畜牧业生产、调整种植业结构已上升为拉动我乡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加大人口转移力度,努力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同发展规模养殖、科技养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我乡农民跨越式增收的梦想,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步发展。
第五篇:关于山区农民如何增收建议
4月23日,带着“山区农民如何增收”这一问题,我到乡里最偏远的山村---××村进行蹲点调研。
三天来,通过深入走访和交流,我被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感动,也为群众缺乏致富门路而苦恼,并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恳谈会、调解会等会议,进一步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共同分析了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一是缺乏致富门路,没有固定稳妥的发展项目,受气候
和市场的影响非常直接,种的时候靠老天,收的时候愁销路。二是缺技术,未转移人群文化素质偏低,多数农民掌握的还是传统技术,新技术学习难度大。三是缺资金,部分家底薄的农户存在生产资金周转困难,特别是要扩大再生产时资金不够,小额短期生产贷款比较难。四是缺少劳动力,由于青壮年又外出较多,造成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降低了生产效益。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增收是最大的和谐。如何提高山区农民收入成为了基层党委政府必须积极解决的问题。
偏远山村其实拥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资网源,如何因地制宜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是山区农民增收的关键。致富前提是要改变思想观念,山区农民思想保守,缺少信息,传统生产观念根深蒂固。致富关键是要拓宽致富门路,传统的水稻种植亩收益只有数百元,满足温饱之外收入难以提高,通过实施一些“短、平、快”效益农业项目,提高土地收益,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捷径是能人带动,每个村都有几个见识广、生产规模较大、致富能力强的能人,用农民教育农民,让农民带动农民是一条很有效的办法。致富保障是完善基础设施,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民要增收,必须从改变“肩挑背扛”的状况入手,完善村康庄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天的蹲点,切实让我认识到,之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其实与农村实际,特别是与农民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乡镇领导干部平时每天忙于具体的事务,真正沉下去调研不多。通过深入基层,对点上情况进行了解、分析、思考,提炼经验,总结规律,推动面上工作,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好好掌握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