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教育方法的创新及存在问题
作为我国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社区矫正所体现出来的发动社区力量来改造罪犯的特点及在矫正过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工作中的一大亮点。但是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起步较晚,人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不足,社区矫正法律体系的不够成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推广。没有了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就必须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紧密联系本地区实际,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周密地科学筹划,扎实地充分准备,才能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完成。社区矫正是一种“ 没有围墙 ”的管教模式,除了要使矫正对象始终处于管控之下,依靠群众,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之外,更主要的是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教育方法,灵活运用,密切配合各方力量。
一、针对特点,创新教育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如何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对象,对我们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们始终贯彻以改造人、教育人、塑造人为宗旨,牢固树立“恨其罪,爱其人”的思想,抓好教育劳动改造。
入矫教育中,针对特点,创新教育。比如:未成年矫正对象,他们的特点是自控能力差,大多与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是非不清,逞强好胜。犯罪前大都因父母工作或离异等情况疏于管教或本人对父母管教当成耳旁风,不听劝告所造成。而一旦犯罪出了问题,则彻底麻抓,不知所措。为此,我们每半年都会把纳入矫正的未成年矫正对象集中到司法局,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由未成年犯、其父母、司法所长、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参加的“开放式谈心交心教育会”。会上,首先由未成年犯对自己犯罪问题谈认识,而后关键进入由他们的父母谈感受,父母谈从孩子犯罪时的震惊,到愤怒、到无奈、到痛苦、到希望自己孩子吸取教训,重获新生。当谈孩子犯罪的日子里受到的煎熬,承受的痛苦和担心时,一开始是一个母亲流下了眼泪,受其感染,所有与会家长包括几个父亲都泪流满面了。未成年犯们听到自己因犯罪给家庭、父母内心带来的无限痛苦,个个也是痛哭流涕,当场有大部分未成年犯在教育会现场“扑通”跪在父母面前表态,“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通过父母子女交流,现场司法所长、工社区矫正作者、志愿者也纷纷发表意见,表示将努力把未成年犯矫正为合格的守法公民,最后,我们又选取一名改造成功的未成年犯及其亲人,向新入矫的未成年犯及其亲人介绍了他们自己参加社区矫正的感受及父母协助改造的方法,给他们提供可直接参考的示范榜样。通过各抒己见、敞开心扉地交流自己真实想法,达到了互相引导,互相感受,相互教育的目的。目前,在我们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没有一人重新违法犯罪。
其实每一个矫正对象都不一样,但他们来到司法所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接受社区矫正,服从司法所的管理。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性质、家庭经济情况、认罪悔过的程度、家庭人员对其犯罪及被惩处的态度、预测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可能性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矫正措施并根据改造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区别对待,因人施矫,对症下药,提高教育矫正的针对性和矫正质量。这就需要在入矫前对其做好入矫前的引导准备。我们所一般接受矫正对象之前,先与矫正对象交谈一下,问清他个人基本信息,通过“一看、二问、三交流”可以大体掌握这个人的个性特点,然后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转换不同的口气向其讲述社区矫正的情况,这样能起到不同的效果,比如一个矫正对象是属于内向型的,再根据其犯罪性质,我们就可以用很温和的口气把社区矫正的利害关系告知他,让其放下心里包袱,真正的知道我们是为他好,在尊重他的同时,他也会更加的尊重你。又如另一个矫正对象,是假释刚从监狱里出来的,非常的嚣张,认为他自己什么没见过,大不了再进去。对付这样的人,你一定不能对他客气,他强硬,你比他还要强硬,不要认为你坐过牢我就怕你,该遵守的你还得遵守,你不想出来混,你就再进去。对待这样的就要给其一个下马威,但是待其态度缓和之后,你的口气也要缓和,让他觉得你也是为他好。这样对接下来的矫正有很大帮助。入矫前的教育对以后工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不能一开始就让矫正对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二、因人施教,灵活运用
社区矫正工作必须“帮”“教”并重,不能只“帮”不“教”,也不能只“教”不“帮”。在实践工作中,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进行帮助或教育,应当将两者辩证的统一起来。如果单纯“只教不帮”,矫正对象许多自己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就会成阻碍他改造的“绊脚石”,直接影响工作成效,我们要突出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理论。在日常监管工作中,通过进行“一个电话、一声问候”的“温暖行动”,给社区矫正对象送去人性化的祝福,向矫正对象传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温暖。比如我所有一名矫正对象江某,因交通肇事缓刑一年。该矫正对象当时有一家饭店在泰兴姜堰那边即将开业,将是他的生活来源。按理说接受社区矫正无正当理由是不准离开南京市的,如果硬要遵守,江某将失去生活来源,这样不利于矫正对象保持良好心态,又不助于接下来的矫正工作。所以根据其情况,让其写了一份申请,向司法局汇报,要其在保证遵纪守法随叫随到的情况下,让其每月请假四次到泰州打理饭店,也就是每星期要回司法所一次。这样不仅让矫正对象可以继续其生活,更让其心存感激,能更好的完成矫正的各项工作任务。还有每月交考察表。按理来说,每月必须按时交。但有的矫正对象工作确实很忙,一个月就休息两天还经常加班。如果有一个月没有按时交,会根据其态度情况让其下个月一块带来。但是这样情况只准一两次,多了就起不到效果了,保准他不仅感激而且下个月交的也及时。
三、密切配合,多方联动
社区矫正是一项涉及到党委、政府多个部门、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没有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没有各部门的齐抓共管,没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不可能顺利进行。为此我们积极动员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齐抓共管,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不断拓宽矫正工作思路。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更要紧密合作,保证社区矫正移交衔接关口的顺畅、监督考察关口的严格。7月份我所与一名矫正对象陆某失去了联系,我们第一时间与其所在村的监督人取得联系,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寻求派出所出面,经过调查,确认该矫正对象因涉嫌诈骗被拘留,我们又与派出所以及其家人联系,了解具体情况。九月份经核实,该矫正对象因误会被无罪释放,但是该矫正对象没有及时到司法所报道并且理由很多,所以我们以司法局的名义告知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如果再不引以为戒,一样送他进去,并给其一个记过处分。其实在实际矫正工作当中,毕竟有些是乡里乡亲的熟人,有时候“过火”一些觉得不尽情面,其实大可不必烦恼,学会“借力用力”以司法局的名义对其处罚,不仅能达到处罚的效果,还会让其感激你。语言的魅力很大,关键是如何运用。
在进行的社区矫正工作当中还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的短缺问题。从现在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来看,担任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是司法行政人员或是司法局聘用的工作人员,因此其工作强度比较大,而且还面临人员短缺人手不足的困难,使得社区矫正工作难以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招纳社会志愿者的加盟,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利用。
2、解决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欠缺问题。社会工作需要我们社工有很全面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一定的社会阅历,特别是我们社区矫正社工,面对形形色色的社区服刑人员,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年龄层次,这无疑需要我们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法律知识面的扩增,政策法规的了解,心理的分析,对于我们加强日常管理、帮教是有很大帮助的。
社区矫正工作任道而重远,毕竟不可能随时监控每一个矫正对象的心理活动,一个人的一时贪念也会误入歧途,“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也许一个不经意的过失就会前功尽弃。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 社区矫正在矫正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矫正制度,不断创新教育方法,灵活运用,密切配合各方力量,及时的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使社区矫正在中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篇: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
1、司法所力量比较薄弱。
根据规定,街道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但目前我区很多司法所只有一两个人负责这项工作,其中司法行政人员更少,有的所只是聘请的社工在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大多数的人还要身兼数职,而一个所的在册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上都在二、三十人以上,个别所达到七、八十人。一两个人要负责这么多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大家普遍觉得力不从心。例如我们所目前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有49人,最多的时候近60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区矫正工作者1人,社工1人;虽然表面上看有两人在从事此项工作,但是两人中一人还担负着所内其它工作,而社工也没有从事社区矫正工作,而是被街道抽调去做拆迁工作。工作人员少制约着社区矫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发挥。
问题
2、各部门之间工作配合、衔接不密切。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精神,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监狱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此项工作只有司法行政机关在具体操作,其它相关部门对做好这项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各部门之间缺少牵头协调单位工作起来存在推诿现象,反而使工作复杂化。由于司法行政部门没有执法权,很多时候对于一些不遵守社区矫正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惩处措施,使得此项工作的严肃性不够,对有关规定的执行困难,效果不够明显。最后司法行政部门也只能因陋就简。问题
3、司法行政机关没有矫正强制权,不利于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
社区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但根据有关规定,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单位。据我们统计,矫正对象一般都没有正式的工作,他们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考核奖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区域根本不向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报告,由于司法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权力,社区矫正工作者面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使社区矫正工作形成虚设,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想法与对策
对策
1、通过工作实践,深感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首先,需要业务素质能力强,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的矫正工作者,管理矫正人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人员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更好的实施和完成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开展的时间较长了,但是从社会认知来看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着力提高政治信念、专业素质、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实力强,既能解决复杂矛盾又廉洁奉公的社区矫正队伍。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我们结合管辖区域的实情,多动脑、多付出、多辛苦,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认真研究和思考,用科学发展理论观点,为我社区矫正工作积累经验。以我们的积极工作态度来克服人员配备上的不足。
对策
2、坚持衔接工作走在前,从源头做起。
即是: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与社区矫正机构建立事前联系制度。为了保证衔接工作有序有效,法院、监狱、看守所在决定对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刑以前应通知和征求当地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不脱管不漏管。避免个别社区矫正对象接到矫正决定书后不到当地司法所报到,直接到外地打工,而当地的社区矫正机构还不知情的情况发生,同时又密切了法院、司法、监狱和看守所等社区矫正相关部门的联系,使衔接工作不留空档。同时树立了社区矫正机构的威信和影响力,对社区矫正对象产生威慑作用,从而促使其日后能自觉接受矫正。
对策
3、建议全国人大对司法行政机关立法授权。
司法行政部门是行政机关,工作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为避免法律空白而出现工作漏洞,为维护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全国人大为制定的《社区矫正法》中,应赋予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在矫正对象无故不参加矫正活动、脱管或违法对抗时,可以行使必要的强制管理手段,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第三篇:社区矫正创新
旗司法局高度重视,加大教育和监管改造力度,强化矫正措施,促进60周年国庆期间社会稳定。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监管网络。召开全旗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及时部署、周密安排,形成分管领导亲自抓、司法所长具体抓、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实际抓的决策部署,完善工作制度、明确人员职责、落实活动措施,进一步健全了旗、镇、村三级监管网络。
2、定期排查分析,落实管控措施。定期对矫正对象的家庭、工作单位、所在村村委等进行走访,及时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定期对矫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排查分析,对排查分析出的重点对象及时落实管控措施。
3、开展风险评估,实施分类管理。对矫正对象进行风险测评工作,对矫正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制度。通过风险测评和分类管理,使社区矫正工作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
4、严格准假手续,定时定位监管。进一步严格矫正对象的外出请销假制度,做到请假事由真实、请假手续齐全、审批手续完备、回来销假及时。一旦发现矫正对象无故出界、关机停机、及时查实、处置并汇报。
5、探索矫正方法,提高矫治质量。探索和完善个案矫正、分类矫正、公益劳动、心理矫治等方法与措施,严把教育关,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学习,重点从思想上促使矫正对象转变。对不服从或抗拒监管、矫正的,要进行批评教育,仍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提出给予处罚或提请收监执行的建议,防止引发不良后果。
6、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全面了解每一名矫正对象的工作生活情况,对其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梳理分类,集中解决。自己能帮助解决的马上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及时与民政、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沟通,协助其落实低保、救助及就业等社会福利政策,确保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有保障。
7、完善预警机制,提高处置能力。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小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帮教志愿者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1、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社区矫正是严肃的刑事执法行为,社区矫正工作已被区委、区政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为了确保这项工作,按周进行点名,按月当面听取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汇报,走访社区矫正人员家庭及工作单位,健全方正物业教育劳动基地,安排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用区别与监禁刑罚的较为人性化的工作方法,矫正失足人员。
2、建设社区矫正的规范化。我们重点体现于档案管理上,从原始判决到“入矫”直至“解矫”的整个过程的监督、管理、教育等各方面情况均记录在案,尤其突出了每位矫正对象的思想、生活、工作表现,据此,每月、季度予以考核、考察,年终再做出全面、客观综合考核。目前,我所管理的矫正对象,其个人资料均已全面、详实的予以归档。
3、切实提高社区矫正的实际效果。我们也尽可能地对矫正对象给与生活、工作上的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对那些有一技之长,可自主创业的矫正对象,一方面加以鼓励和帮助,另一方面则督促他们遵守相关的管理规定。但对极个别经济条件差却又不思进取的,我们则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告知放弃等、靠、要的思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公民。根据矫正对象犯罪性质和现实状况的不同,我们个别制定了不同的矫正方案,落实不同的矫正措施。针对交通肇事罪的矫正对象,由于这类人属过失犯罪,主观恶意小,一般情况下重新犯罪可能性不大,主要是告诫他们绝不可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同时,加强交通安全法规的教育。对盗窃、抢劫等侵财类经济犯罪,由于这类矫正对象较易“重操旧业”,对其则要重点监管,重点教育他们走自食其力之路。
为了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探索矫正工作新思路,社区工作站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每月定期召开矫正工作分析会,对矫正对象的思想、学习、劳动等逐项进行考核,适时修订矫正措施;定期进行家庭走访,于监护人沟通思想,随时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做到早预知、早预防。为了能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管理,工作站对家庭困难的进行救助;设法帮助就业困难的找工作;充分发挥社区老党员作用,把老党员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共同对矫正对象实施帮教。志愿者和矫正对象同学习、共劳动、促膝谈心,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改过自新的信
心。
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增添新举措,使社区矫工作不断创新: 一:档案管理有创新
详细采集了矫正对象的社会、家庭信息,制成了一份全面的《社区矫正对象基本信息表》,并附上矫正对象的照片,使整个档案一目了然。
二:矫正管理有创新
广泛动员社区志愿者、社区管理人员、社区群众、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片警等各界力量共同帮助,共同关心矫正对象,将矫正对象真正纳入社区监管之中.三:工作衔接有创新
建立了与公安、法院、看守所等单位的联系、联动机制,使矫正对象在各个环节的交接上都做到及时和不脱管、不漏管;
四:对象接收有创新 为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探索和推动刑法制度的改革,大足县不但将辖区内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五类人纳入社区矫正,还将所有监外服刑人员都纳入矫正的管理范围。
八化矫正法”, 即 : 队伍建设多元化、“ 衔接 ”“ 解矫 ” 程序化、思想教 育经常化、日常管理制度化、公益劳动多样化、帮困解难人性 化、考核奖惩积分化、一人一档规范化(一)定期会诊 , 完善个案 , 增强矫正方案的科学性.一是定 期召开矫正工作情况分析会。研究解决矫正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 调整修改矫正个案 , 明确下一步矫正工作的重点和方法。二是听取矫正对象的心声 , 征求矫正对象对矫正工作的意见。矫正工作的可行性强不强 , 矫正对象对矫正个案是否认可非常关键。各街道司法所多次组织矫正对象召开 “ 畅思想、提建议座谈会尽可能地征求矫正对象对矫正个案的意见 ' 使他们认可矫正个案, 心悦诚服地执行。矫正对象陈某建议:” 我做承包车的售票工作, 每个白天都很忙 , 我的思想汇报能否改在晚上。“ 司法所采 纳了陈某的建议 , 陈表示 :“你们连休息时间都牺牲了 , 我没话好 说 , 一定好好接受矫正。”(二)突出个体 , 因人施教 ,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将矫正 对象按犯罪情节和现实思想进行分类 , 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矫正工作。一是聘请有关专家 , 开设心理门诊 , 做好有心理障碍的矫 正对象的心理疏导工作。矫正对象田某 , 原是一名处级干部 , 犯受贿罪被判刑后 , 整天生活在悔恨之中 , 思想包袱沉重。经过一 段时间的说服教育和心理矫正 , 田某逐步放下了思想包袱, 走出了犯罪的阴影。二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性质 , 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教育。矫正对象茅某某由于交通肇事 , 被单位除名 , 并承担大额赔偿。他认为自己不是故意犯罪 , 太冤了 , 对矫正工作的抵触情绪较大。矫正工作者根据茅某的现实思想 , 对其开展了有关交通肇事罪的针对性教育, 使其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和应负的法律责任。三是针对不同矫正对象的特点 ,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矫正对象李某的监护 人说 :” 我儿子到监狱参观后 , 触动很大 , 现在听话多了。“(三)注重实效 , 多法并举 , 增强公益劳动的可行性.矫正对 象在社区服刑 , 大多数都有工作 , 每次参加公益劳动都要请假 ,扣钱不说 , 弄不好还要被老板炒就鱼 , 确有不便。在听取矫正对 象意见建议的基础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 逐步形成了“一主三辅”的公益劳动模式 , 即以集中式为主 , 自助式、包干式、特长式为辅。集中式就是由街道或社区集中组织矫正对象到公益劳 动基地劳动 , 通常以社区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的小集中为主, 街道组织的大集中每月不超过一次;自助式就是矫正对象自己到劳动 基地完成基地负责人布置的劳动任务;特长式就是根据矫正对象 的一技之长 , 安排特定的劳动任务和时间;包干式就是立足矫正 对象的工作岗位或便于矫正对象劳动的场所, 规定劳动的质量标准 , 矫正对象利用休息时间完成公益劳动任务。实行公益劳动的多样化 , 矫正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辅助公益劳动样式 , 较好地解决了矫正对象工作、学习与参加公益劳动时间上的矛盾 , 矫正对象更易接受, 公益劳动的参加率明显提高。
(四)分类管理 , 严格考评 , 增强奖惩工作的激励性.一是分 类管理.在省警官学院的帮助下 , 建立人生危害性评估控制体 系 , 根据矫正对象不同的思想、工作、生活、家庭等情况 , 将矫 正对象评估为稳定、一般、重点关注、高危需特别关注四个等 级 , 按等级进行分类管理。二是按级管理.根据《浙江省社区矫正 对象奖惩考核暂行办法》 , 制定操作细则 , 每月依据矫正对象的现 实表现 , 对矫正对象进行打分。按照月考核积分情况 , 将矫正对 象评定为差、一般、良好和优秀四个等级 , 分别给予严管、普管、二级宽管和一级宽管的处遇。去年底 , 我区一名缓刑矫正对 象被依法减刑和缩短缓刑考验期 , 实现了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减 刑 ” 零 “ 的突破 , 有效地调动了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的积极性。
(五)排忧解难 , 感人暖心 , 增强矫正工作的人性化.矫正对象一般都存在就业困难 , 有的还受到亲人的责怪 , 甚至社会的歧 视。这些问题处理不好 , 矫正对象极易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 路。我们一手抓矫正环境 , 主动上门做好矫正对象亲属和周围群众的工作, 引导矫正对象亲属和周围群众接纳矫正对象, 帮助矫正对象 , 减轻矫正对象的思想压力 , 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 ,接受矫正;另一手抓矫正对象的 ” 立足 “ 问题 , 帮助指导他们就 业 , 给符合条件的办理低保 , 对生活困难的在春风行动中给予经 济救助等
进一步理清思路 , 扎实工作 , 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 为维护社会稳定和 ” 法治浙江 " 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浅谈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0-11-17 15:24作者:朱承阳 张殿高新闻来源:正义网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通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使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但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矫正工作存在法律冲突。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监外罪犯的监督考察主要由公安机关执行。2003年7月10日,两高两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六个省份的部分城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5 年 1 月,两院两部又下发了《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进一步扩大的社区矫正试点的范围,并确定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是司法行政部门,即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帮助、教育工作。该通知的精神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存在差异。这种执法与执行相分离的状况,一是影响了刑罚执行工作的统一性,不利于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弱化了刑罚的效能;二是导致执行机构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执行机构的工作积极性,有些问题是谁也管、谁也不好好管的局面;三是出了问题无处问责。另外,刑罚执行权必须由法律授予,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社区矫正工作面临合法性缺位的问题。
2、社区矫正内容不健全。《两院两部通知》中规定,社区矫正的任务是:一是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三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在试点工作中,各地要根据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这一规定太笼统、可操作性太差,导致实践过程当中,在对罪犯执行社区矫正时,执行机关仅仅起到了监管的作用,而实现不了矫正的价值,不能针对不同罪犯的个案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矫正方案,充分利用社区和罪犯各自的长处和优越条件进行矫正,优势互补。另外。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加之交叉感染的顾虑,很多矫正项目得不到有效开展,思想汇报和谈话教育流于形式,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基本上没有展开,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也得不到有力保障,矫正只能做到基本的“控制”,而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
3、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导致监管单位无法及时进行监管,这是监外罪犯脱漏管的重要原因。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一是裁决机关没有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二是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未及时将法律文书转送至负责监管的派出所、司法所。三是裁决机关未将文书送达检察机关,致使检察机关不能全面掌握监外执行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外地裁决机关。这给检察监督工作带来难度,这种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的行为,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见人不见档、见档不见人,甚至人档都不见的情况,造成脱漏管。
4、观念落后,社区矫正的正面宣传不够。一方面,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表示陌生,对接受社区矫正的犯罪人普遍存在防范心理,认为他们会给自己正常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基层社区组织社区服刑人员从事公益性活动较少,普遍存在怕出问题、怕发生重新犯罪的顾忌,造成社区服刑流于形式
5、对矫正对象不服从监管的处理力度不够。按照规定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监外执行罪犯,公安机关应给予相应的治安处罚或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撤消监外执行的建议等。但由于个别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对监管规定了解不够全面、深刻,对监外罪犯的违规现象不知道怎么处理,束手无策。
6、检察方法单一,影响了检察监督效果。在“两高两部”的《通知》中对检察监督只是做了原则的规定,该检察方法主要还是参考2008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中的规定。针对规定,无论是交付执行检察,还是监管活动检察、变更执行检察、终止执行检察等,检察的方法是书面检察、实地考察,与有关人员或组织谈话;对于交付执行的有关法律文书的传递,主要靠法院送判决书、外地监所科寄等方式进行。该种方式进行检察监督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因为到实地去考察,还是由法院送判决书或由外地监所科寄材料等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该时间段是监管的良好时机,因该段时间内是掌握罪犯是否报到,检察社区矫正主体是否存在脱管、漏管现象的好机会,能真正体现检察监督的及时性、预防性。另外,有些材料如果外地没寄或者其它情况,就无法全面掌握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情况。同时,在《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中规定只是每半年至少展开一次全面大检察,发现的问题只是少量的且时间滞后,这样使得社区矫正工作在偶尔法律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影响了法律监督的效果。
二、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
1、完善社区矫正立法
一般来说,开展社区矫正的国家大都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社区矫正执行的刑罚种类、适用范围、执行制度、适用程序、步骤以及刑事执行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规定是社区矫正执法活动最原始、最权威的依据,也是国际有关“人权公约”及各种刑罚适用及执行规则的一贯要求。国外社区矫正的立法主要有:制定专门的刑事执行法典、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制定单行的社区矫正法规等。另外,国外为保障社区矫正的实施,还制定有配套的规章、制度、政策。
就我国而言,首先需要适时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目前,只有司法部有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其级别不高,且规定与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相冲突,从本质上说,行刑权是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既符合刑事司法权力合理配置的需要,也符合国际惯例。因此,有必要先修改目前相关法律规定,适时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监督管理措施、保障体系、工作程序以及社区矫正机构和人员的设置、职责、权利和义务、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特别要明确公益劳动、日常奖惩等矫正措施的法律性质,解决业已存在的法律依据不足、监督客体模糊等问题,为社区矫正健康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
2、完善法律文书送达和交付执行制度
法院对罪犯判处、裁定监外执行后,应当将监外执行罪犯的判决书、裁定书以及执行通知书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公安机关治安大队、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办公室和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应及时办理接受监管、矫正手续。监外执行罪犯未按规定到派出所、司法所报到的,司法所、派出所应当将情况及时反馈交付机关和检察院监所检察科,以便交付机关及时采取措施查找,避免监外执行罪犯不自行报到造成漏管。
3、建立健全公检法司各部门联动机制
一是实行联合监管,即公检法司各部门在市政法委的领导下,共同对监外执行罪犯开展监管、考察、监督,形成一个由派出所负责日常监管,司法所负责日常教育矫正,社区村组干部、群众负责日常监督的群防群治工作网络。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防止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及时处理和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各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衔接、交付执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检查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加大监控处罚力度
一是公安、检察、司法机关在法律框架内履行考察、监督、管理矫正对象的职责。要求罪犯遵守法律、法规,接受监督;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应报经公安机关批准等。二是对监外执行罪犯再犯罪的要进行严肃惩处,保证刑罚执行的威慑力,促使其他监外执行罪犯主动接受教育改造;同时对监外执行罪犯存在违法违规现象要坚决给予相应的处罚,情节严重符合收监执行条件的,要坚决进行查处,收监执行。
5、加大检察监督力度
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督促执行机关规范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大对监外罪犯执行的监督检察,督促执行机关更好地落实监管措施。二是监所检察部门每年会同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对监外罪犯开展二次以上联合检查,不定期开展抽查,督促纠正发现存在的脱管漏管,建议收监严重违法的监外执行罪犯;三是要加强对监外执行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尤其要着重查办牵涉其中的职务犯罪案件。
6、加大帮扶力度,解决生活困难
司法行政机关要最大限度的争取其他单位和部门的配合,针对性的组织监外执行罪犯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就业机率;执行机关要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促使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为监外执行罪犯提供平等的择业机会;对于生活确实困难的,又无生活来源的,要协助其做好申请低保等工作,切实帮助其解决生存问题。
社区矫正在我国刚刚起步,尽管从宏观上而言,其实施条件和环境仍存在很多缺陷,但其独有的轻缓化、人性化、成本经济性的特征,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随着社区矫正试
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必将形成。
第五篇:营山:社区矫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本站推荐)
当前我县社区矫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营山县司法局基层股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全面启动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我县社区矫正工作今年正式启动并开展工作,但由于工作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着矫正工作的正常、有效的展开,与上级文件要求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和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执法主体和工作主体分离,司法所行使社区矫正日常管理职能缺乏法律依据、权威性不高。
1、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无相应的法律依据,目前相关法律并未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履行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刑罚执行权力。我国《刑法》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监外执行……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考察”,“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由公安机关执行”,若罪犯在假释中违反规定,由“公安机关提请法院审核裁定”。可见,除执行缓刑时公安机关将罪犯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考察尚有法律依据外,其他的社区矫正方式都没有提到基层组织或别的组织可以参与刑罚的执行。司法行政机关要履行社区矫正职能,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强制措施作保障,又如何履职尽责?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只能对其进行一般的监管和教育,这仅仅对于一般表现较好的人员能奏效,但对于一些矫正态度不端正矫正行为不积极,综合表现不好的矫正对象,我们没有严厉的惩罚手段,仅仅是计分或扣分,真要给其一定处罚还要报请各部门研究,对一些严重不服从管理对象,需撤销其在社区服刑的手续就更加繁琐;这也使得司法所在矫正执法过程中“有责无权”、无法可依,其权威性大打折扣。
门,公安机关不可能按照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来监管社区服刑人员,加之协调、沟通不及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造成权责不清、监管工作脱节等情况发生,导致刑事执行权力不能产生效益,不利于国家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权力效用的发挥,最终的后果就是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全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开展以来,实际上已改变了公安机关作为非监禁刑及监禁刑社会执行的执行主体地位,依法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主体地位势在必行,有利于对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
二、社区矫正工作内容单一,矫正效果缺乏考核标准,解决实际问题有限。社区矫正主要任务是: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对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适应社会生活,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教育内容、矫正方案要详实、具体,注重个案矫正。在工作启动以前,由于公安机关缺乏专门的执行机构与执行人员,基层派出所只做了材料接转手续,检查出狱证明、释放证明或解教证明,并列入重点管理范畴,进行入户登记,建立监控档案,上报县公安局和检察院。对社区矫正的真正执行实际上都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要求对罪犯既要进行监督和管理,也要进行有效地教育、改造、帮助和服务。公安机
两个途径移交公安机关执行。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启动后,由司法所负责教育矫正,公安派出所负责监督,执法主体交叉管理容易出现衔接工作空挡,反映出统计不全,情况不实,人册不符且核对不清的问题,加之社会转型时期人员流动大,社会面控制难度大,客观上存在脱管、漏管、失控的现象。
四、矫正工作机构不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关文件规定,但到目前为止,从国家司法部到省、市、县司法厅(局)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设置不统一,没有统一的机构模式。特别是县级司法行政部门还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没有专项的行政编制,只有挤占原有工作职能的司法行政编制,目前“机改”方案中又不同意增设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势必影响工作的开展。
五、专业矫正力量不适应。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由司法所承担,而基层司法所的现状是人员少,工作量大,我县现有在编的13个司法所中,有2名(含以上)司法助理员的所2个,有1名司法助理员的所9个,还有2个司法所是有编制无人员。县司法局也没有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编制严重不足,人少事多,已成为制约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瓶颈因素。此外,司法所的办公设备简陋,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
六、专项工作经费无保障。政法经费实行预算管理,大多由中央、省级转移支付解决,由于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
多的空白,各级宣传主管部门没有涉及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内容,社会大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知晓率和认可度偏低,“罪犯只能在监狱高墙内服刑”的定式思维仍然存在较大的社会影响面,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在我们下一步大力推进社区矫正的工作中仍将不同程度地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十、三项基地建设困难。目前我县没有警示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技能培训基地。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