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孝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美德的精髓
发扬孝亲之风 温情洋溢社区
——小店街道通达社区主要事迹
孝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美德的精髓,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国家进步文明的标志。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给予老年人更多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树立感恩意识,促进家庭和谐、代际和谐、社会和谐。百善“孝”为先,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亲”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实现“养父母之心”的“大孝”和谐社会,就需要从“养父母之身”的“小孝”立本,“小孝”是家庭健康和睦的基础,“大孝”则是社会健康和谐的保障,倡导并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传统“孝”文化,让人与人之间多些和谐与温情。小店街道通达社区在小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街道妇儿工委、老龄委的关怀支持下,大力开展孝道教育,引导居民积极学习先进,争当孝老爱亲模范,形成“学模范、比孝行、扬孝道、促孝德”的社区新风尚,为和谐社区发展的新时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积极推进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文明和谐家庭建设,涌现出一大批贤媳孝女等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主要做法如下:
一、深化社区教育活动,尤其在社区党建、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和老年人活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创出特色,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我社区长期聘请闫涛每逢星期
六、日为辖区内少年儿童教钢琴和电子琴;9月社区文艺队到小店文化大院进行表演并宣传计生知识,让居民在娱乐中学习。
二、针对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宿舍多,机关干部多,知识分子多,居民文化需求突出的特点,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搭建活动平台,努力打造社区文化建设品牌,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基本上做到了天天有歌声,月月有创新,节节有活动。
三、整合资源,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社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先后组建了老年合唱团、社区女子舞蹈队、老年健身操队、社区票友协会,共有人数70余人,逢每星期一、三、五在我社区开展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社区的老年舞蹈队还参加了太原最具影响力的《老爸老妈》评选活动,而且顺利进入决赛,充分展现了我社区老年人的风采。与此同时,还为居民建立了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等活动场所。由于我们社区十分注重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并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明单位、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居民。居民的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升。社区女子健身队被全国妇联和国家体委授予巾帼文明健身队称号。去年我社区又在所辖的114小区小花园增加健身器材4件,方便居民锻炼。
四、以人为本,多办实事,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新社区。我们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作为以人为本,提升素质服务,维护社区稳定的首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常新,着力解决老年人 “医、行、住、养”方面等热点问题上下功夫。对社区内的孤独贫困老人社区领导和老龄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帮扶,面对面接待,心对心交流,使他们时刻感受社区党政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居民群众。
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在新的时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既是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迫切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弘扬孝亲爱老的传统美德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国家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要不断加强离退休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增强服务本领,要始终把维护好、关心好、实现好老同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一个以人为本、温馨、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切实让老同志度过一个平安、幸福受尊敬的晚年。以上是我们在弘扬孝亲敬老精神,共建和谐文明新社区工作中进行的一点探索,还有很多差距和不足。借此机会,我们一定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取长补短,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设施建设,扩大宣传教育,形成全社区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由“吾老”及“人老”,由“吾幼”及“人幼”,并最终达到“天下大同”境界的社会目标。并为为实现社区目标而努力工作。
小店街道通达社区
2011年6月
第二篇: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范文模版)
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古老国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某些内涵,都可以从古代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渊源。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
今天在这里我特别要提的是包容。包容乃是传统美德的精髓。讲到包容,同学们一定会想到一个词——“有容乃大”。这个词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意思是说对于顽冥不化的人,你不要忿然忌恨。因为对一个人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他尽善尽美。要懂得忍耐,就会有补益;宽容,德行才算伟大。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胸怀宽广,宽容无私,包容一切,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学会包容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怨恨只能让我们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包容,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发生在我身边“包容”的故事。
那天早上,我正准备交作业本的时候,一个值日生由于一时疏忽,一不小心把我的作业本碰到地上的一滩水里。“呀!这可怎么交给老师作业啊。”我尖叫道。值日生连忙说:“对不起,我帮你捡起来。”他边说边帮我捡,当本子捡起给我时,我一看,本子已经湿的并且脏的不成样了,我便生气的向值日生吼去:“你赔我本子,把所有的作业重新给我补上,字必须写的工工整整的,写不好重写。”值日生不停地向我道歉,满脸的委屈。当我生气的走向自己的座位时,不小心碰到了一位男生的胳膊肘,他正在写字,这一碰他的笔一下子就移位了,在他那洁净的小本子上烙上一个深深的钢笔印……
我心想:“妈呀,完了,肯定皮肤免不了一阵毒打”,我心里越想越害怕,我正想跑,但意想不到的是,却听见这位男生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听了这句话,我连忙对他说:“谢谢你!”他愣住了,不明白我的意思,我连忙跑到值日生那儿说:“我错了,你是无意的。”说着,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回家后,我把事情一五一实地告诉了妈妈,你知道你学会了什么吗?是宽容,你懂得了宽容别人,在适当时宽容别人,自己也会快乐。
包容是一种厚德载物的美德。人之处世,有喜有忧,有顺有逆,有欢有悲„„包容就是以常人的心态去面对周围发生的不正常的事,这些事中可能有别人的错误、失误,也有可能是刻意的伤害。如果我们用包容去应对那些不正常的事,尤其应对那些刻意的伤害,也许会被人嘲笑为懦弱,也可能失去一时的利益和面子,甚至是所谓的“自尊”,但得到的一定会更多,譬如人心、情感、敬慕、一颗永远没有的自愧、自疚、自亏的平静的心。
包容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有了包容的胸怀,能容天地,容江海。有了包容的胸怀忧烦急躁可以戒除,悔憎恨怨可以抑制,妒嫉猜疑可以避免。包容是海纳百川,是厚德载物;包容是睿智恢弘,是宁静致远。,“只要人人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可见,懂得包容的人,人生就会高雅;习惯包容的人,人生就会灿烂。所以,包容自然能成为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精神导航,它承接传统美德,又对接现代文明,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又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需要我们每个人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第三篇: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
——延吉四中七年一班吕佳恩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文明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打开文明之门,就必须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人人都有一站文明灯就看你会不会开启它。每当你打开文明之门,他会为你打开新的天地,每当你开启了文明之灯,他会为你照亮航程,每当你体会了文名他会为你变成导游灯,每当你发现新的秘密他会为你指引人生。
2012年5月8日,一个感动的故事在此刻发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她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她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堪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同时教育部、全国妇联等多部委向社会发出通知,向张丽莉老师学习的号召。因为这种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为我们滋润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这位80后的年轻女教师,用生命谱写着最伟大的爱的赞歌。社会需要这种能量,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让我们懂得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我们。
有些人认为,文明美德只是表面上谈谈“纸上谈兵”,实际也不用去做的,但他们错了,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却置之不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你都能做。文明礼仪就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来的。下课时主动向老师问好;进老师办公室前先敲门;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人让座;不乱扔垃圾„„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中华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时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同学们:前进的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要我们顽强的走下去,事在人为,我们首先就是要具备中学生的美德,具备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没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别让陋习沾染如花的青春,更别让陋习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让我们的校园从此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让我们拥抱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
第四篇:中华五千年文明
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把夏代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均属古史传说的范畴,对夏代历史的记载也极其简略,仅仅根据这些后世文献的记载,很难全面地研究当时的历史。如果没有考古遗存发现,没有当世的文献资料,后世著述中的记载只能是“传说”。
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经过80多年的发掘研究,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中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非凭空杜撰,其中的确传递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在 2000 年完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即开始了中国的综合性考古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出了夏、商、西周王朝时期新的年表(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70年)。断代工程的夏的始年,即从禹之受禅为王开始。工程推出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
距今6000-5000年是一个文明起源加速的阶段,距今 5000-4000是初期文明形成的时期,距今4000-221年是王朝文明的诞生和发展的时期,到秦代以后,中华文明进入到了帝国的阶段。
中原起源说、“一枝独秀”:中国的学者们多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描绘为中原“一枝独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然后扩散到边疆,才有了边疆的民族与文明。夏商周三朝都是在中原或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地区发展起来的。
“区系类型理论”、满天星斗:1981年,考古学家苏秉琦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区系类型理论”,“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一样,分布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把中国古代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即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临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及临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及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和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对中原中心论提出明确挑战。
“多元一体”: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可以用“多元一体”来概括。多元就是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一体是逐渐融合到以中原夏商周王朝为代表的文明当中。先后地融入以中原为中心的大熔炉当中,只不过融入的时间不同,融入的方式有可能也不同,有些是被军事征服,有的是可能通过别的途径,共同构成这样的主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际上就是追溯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模式之一,可以用“汇聚”和“辐射”来概括。汇聚主要是在夏王朝之前各地的文化因素向中原汇聚,辐射主要是商王朝及其后高度发达的文①明向周围的扩展。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 依据。根据最新的研究所得出的认识,仰韶时代中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龙山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和夏、商、西周王朝的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70年)分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形 ① 王巍:《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2日。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时期。①
中华五千年文明,在中华大地上很多地方都有所展现,第一是良渚,第二是红山,还有其他一些。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内涵,准确的理解应当是指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在5000年前都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曙光。距今5000年的这些中华文明,是早期的一种区域文明,比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陶寺遗址等。
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基本上认为距今5300多年至 4300 年左右,延续了1000余年。良渚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古城、大型的墓葬、大量的玉器,展现出当时的宗教、神权、王权、战争等复杂社会形态。目前考古发现的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证据,以良渚文化中的发现最为充分。②
红山文化因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年代为距今约 6500—5000年,是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之一。红山文明形成于红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 5300—5000年,辽西地区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山文化与红山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红山文明是在红山文化基础上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红山文明六个主要标志:一是遗址分布密集,人口迅猛增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加剧,以建筑、玉雕、陶塑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集中出现;二是等级制度确立,玉礼制系统形成,特权阶层出现,独尊一人式的王权确立;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龙图腾崇拜最具代表性;四是红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会管理体系是神权和王权的统一,牛河梁大型墓的墓主人均为男性,说明红山文化晚期高层统治者中男性占据主导 地位;五是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成熟的旱作农业体系和发达的渔猎经济传统助推了红山文明的诞生;六是科学和艺术成就超越以往,前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后者是展示社会繁荣和红山文化先民智慧的重要标志。③
尧都——陶寺遗址的发现:在据古史传说在尧活动中心地区的山西南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在襄汾陶寺遗址新发现了距今约4300-4000年的大型城址,其中早期的城址长约1000米、宽约580米,面积为58万平方米。到了中期(约距今4100年前后),建成了长1800米、宽1500米,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陶寺城址的规模比夏代后期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小约100万平方米,但与全国各地发现的早于夏代的城址相比,则要大 1 倍乃至数倍之多遗址中出土的陶器表面,还发现了朱书的“文”等文字,表明当时已经使用了文字。陶寺城址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城内功能分区明显。高级贵族居住区与社会下层居住区相隔绝,并已出现专门为上层贵族所掌控的仓储区和墓葬及祭祀区。课题组认为,至迟在距今 4000 多年前陶寺大城修建和使用的时期,已经进入到初期文明的阶段。④
文明起源的标志: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把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
①② 王巍:《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2月2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16日。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31日。④ 王巍:《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2日。20 世纪世界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柴尔德(V.Gordon childe ,1892~ 1957)的新石器时代革命 ———人类知识上的革命 ———城市革命的三段革命论。他的理论强调构成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知识上的革命, 城市形成是文明形成的决定性标志。这一理论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 例如,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伯恩斯(Edward Mcnall Burns)等人在编写《世界文明史》时 ,就明确主张“探讨城市的起源与探讨文明的起源是一样的”
国内学者在讨论中国文明形成问题时, 相继提出不同的判断标准。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并普遍接受的是张光直的“青铜冶金术、文字、城市、国家组织、宫殿、复杂礼仪中心”六项标准和夏鼐先生的“都市、文字、青铜器”三项标准。实际上 ,张光直先生的六项标准中的后四项标准, 严格说来是与夏鼐先生的“都市”概念属同一范畴 ,完全可以合并在“都市”的内涵里。
“酋邦”、“社会复杂化”和“早期国家”的理论
在讨论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时 ,一些学者开始引入“酋邦(Chiefdom)”、“社会复杂化(social complexity)” 和“早期国家(early state)”的理论和概念 ,并对一些地区的考古文化与文明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个案研究。酋邦理论是20世纪西方人类学和社会政治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 ,它以人类学中具体的民族实例,展现出人类社会由史前向文明转变过程中社会组织结构的某些形态。其中塞维斯(Elman R.Service)的酋邦理论曾在中国学者中产生的影响最为广泛。塞维斯的酋邦理论是依据社会组织形态把社会划分为 :游团(band)、部落(tribe)、酋邦(chiefdom)和国家(state)四种类型, 并把它们视为依次演进的四个进化阶段。社会分层理论则从进化、自组织功能等方面研究社会的分层和累积过程。弗里德(Morton H.Fried)的社会分层理论,依据社会结构分析把社会划分为平等 社会(egalitarian society)、等 级社 会(rank society)、分层社 会(stratified)和国家(state)四种类型 , 并把它们作为社会发展依次演进的四个进化阶段。国内学者开始对酋邦理论进行反省 ,提出聚落群的早期阶段仍是部落, 晚期阶段大都是古国, 酋邦和消亡阶段的部落无大区别, 并且主张中国不必划分酋邦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进化过程应当是由中心聚落形态走向邦国(初始国家)再走向王国这样三个演进阶段, 并主张这三个阶段中的后两个阶段, 都属于国家形态的范畴, 只是邦国为初始的国家,也被称为早期国家。
考古学的作用
考古学是通过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来进行古代社会的复原重建工作的,在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问题时,相对于传世历史文献记载的不确定性, 它是有确凿根据的, 其作用之重要是毋庸置疑的。
考古学也有局限性。首先,它发现的是局部遗留的文化遗物并非古代社会生活的全部, 依据这些局部的文化遗物复原出来的古代社会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极其有限的。其次,它所呈现的面貌是经过历史风尘洗劫后的残存,并非当时的原貌。我们所作的复原和重建,也与当时的真正原貌会有一定的距离。再者,我们在研究某个地区的考古文化发展序列时,往往是根据地层学和类型学分析来建立 当地考古文化发展序列的,这种文化发展序列和当地的历史实际发展进程是否一致,也是值得推敲的。在分析考古资料和运用这些考古资料进行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问题的研究时,应考虑族群是否迁徙、文化是否移动等诸多因素。①
① 南京大学范毓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古史辨派
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着重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据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于一统“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为黄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1957年,徐旭生评价说,“古史辨派”的治学方法虽存在有问题,但是取得的成绩很大。“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古史中最高的权威,《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的写定归还在春秋和战国的时候。„„由于疑古学派(广义的)历史工作人及考古工作人双方的努力,才能把传说时代和狭义历史时①代分开。”
自从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以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出真实的历史讲起,启发人们审慎地将传说材料进行抉择,结合考古发现,仔细地考辨其中的“史影”,从而逐步地“重建”科学的古史体系,这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一项重要成果。尹达先生对此有中肯的评论,他说,顾先生“继承了今文学派的传统,吸收了实验主义的方法,大胆怀疑古文经书,从而发展为怀疑传统的古史,否定了这些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这一来就具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②
李学勤指出:“疑古思潮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就是说,对于古史,对于古代文化,在某些方面否定过度了,以致造成了古代历史文化的空白。”并认为古史辩学派“对古书搞了很多“‘冤假错案’”。大声疾呼要“走出疑古时代”。
陈其泰(1)消极意义:①未能注重结合考古发现来考辨古史,致使“古史辨”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古书辨”;②有的地方怀疑过头,因而像杨向奎先生所指出的造成“玉石俱焚”。③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有不当的地方。这里应说到三项。一是张荫麟先生曾指出“古史辨派”过分地使用默证法。二是有时对于史料不能做到审慎地处理,抹杀不利于自己的证据。三是“他们对于掺杂神话的传说和纯粹神话的界限似乎不能分辨,或者不愿去分辨”。
(2)积极意义:①“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②由于臆造的旧史体系是与一千多年来束缚人们头脑的封建“道统”相一致的,因此,古史辨伪工作就具有扫荡长期毒害人们思想、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的意义,③“古史辨派”尤其是顾颉刚本人,对于古史辨伪和古书辨伪,作了范围广阔的考辨工作,涉及许多历史问题和各种重要典籍,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④顾氏在学术上“求真”的精神,对于学术问题确实有“平等”讨论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①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22页。杨向奎:《论“古史辨派”》“后记”,《中华学术论文集》。
第五篇: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小编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当代社会,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呢?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明确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其次,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再次,我们还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既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又把学生在家庭和社区内的道德行为列入矫正和测评的范围。我们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从而巩固我们的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
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把她原有的智慧发掘出来,继承下去,使她能不卑不亢地服务于当代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花盛开的更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