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 教师队伍;管理;素养;制度;
培训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2―0028―01
办好农村学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而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一、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学校教师的结构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农村教师课改力度不大,课改兴趣不浓,再加之考录进城的教师人数递增,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质量不强,代课只是站岗值班等诸多问题。
2.补给不足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低质徘徊的怪圈。近几年,教师队伍减员严重,再加上这几年分配的人数较少,补充困难。尽管许多农村教师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观,教育质量与城区有明显差距。
3.农村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不配套,层层拔高使用的问题。农村优秀教师、课改先进教师全部考录进城,这样农村本来就薄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原本的骨干教师被抽调或招考进城,以致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严重下降。
二、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
1.农村教师面临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由于农村学校教师,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教师的角色使得他们要去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与此同时,他们还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因此,在这一对矛盾中,教育教学和家庭生活往往不能统一,这必然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教育教学经费特别紧张,农村教师无法享受合理的进修机会,知识得不到更新,教育理念得不到提升。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农村教学中相当艰难。
3.乡教委和学校注重了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业务水平的培训,忽视了师德师风建设,导致部分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事业心,有些教师缺乏人文修养和教育情怀,这一系列的问题给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也影响了教育发展。
三、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对策
1.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教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各学校校长的职能,建立起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网络。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培养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以高尚的人格来带动教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事业留人,情感留人,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2.抓好培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人文素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贯彻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引领教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彻底改变原来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式。其次,提高科研质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跟踪测试,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定期开展互听互评活动,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听,引进来学。最后,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能产生辐射效应的核心群体,是使教师队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是以教科研为载体,通过对课程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聚合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人,是一条快速高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好方法。
3.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农村教师有个良好的社会地位。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部门要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要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要宣传农村教师优秀事迹,表彰先进,弘扬精神;三是要把教育工作和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中,放在心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村教师专心、安心。
编辑:蔡扬宗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
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实施
教材的分析与反思
店 头 小 学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店头小学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教育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全面发展。
从整体上看,近几年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工资待遇正在不断改善之中,教师社会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整体数量严重缺编
从农村的情况来看,小学艺术、体育、英语、等科目教师缺编严重。有些学校艺术、体育这几科没有专职教师,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而已。
(二)教师质量问题依然突出
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各种原因,小学教师队伍成分已变得十分复杂。现有的这支小学教师队伍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较为严重的,大部分教师是凭借个人的直观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教法陈旧,不少人甚至连教学常规都难以掌握,给农村小学的教育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工作环境清苦,基本条件不好
店头学校周边乡镇经济目前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支撑农村教育的各种基础条件还很不理想,学校校舍破旧不堪,办公条件简陋。艰苦清贫长期困扰着农村教育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几点建议
1、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已经落实山区教师补助的基础上,更加提高到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任教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以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2、进一步关心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吸引优秀青年投身农村基础教育,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要保证教师必要的物质待遇外,各级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关心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出以教师为本的良好氛围,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岗位不仅仅是有志青年施展才智的事业平台,而且是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实施新教材中的问题有全面分析的与反思
店头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怎样改变教学方法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教师的行动研究。然而,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广大教师的要求,迫切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以解决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教师行动研究以其研究性、实践性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开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为了工作需要,更不是为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任务,或者是为了评定职称和竞聘上岗而进行的功利性研究。还有些人把参与课题研究当成一种负担,甚至四处找关系发表论文,这种功利性行为很难产生物化成果,也不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而是为了求得理想的研究效果而随意编造数据,或是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采取选择性的态度,从而使研究过程受到扭曲。对于这些现象,个别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不仅不对教师的这些行为予以制止,甚至还愿意支付大量的费用鼓励教师去获得某些科研机构的奖励,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质量。
二、我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培养教师的全面合作意识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合作。
2.提高教师的反思实践能力反思性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充分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4.扩大教师的研究视域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变化,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域。
第三篇:农村小学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及对策
目前,就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而言,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教,学生模仿和记忆),手段落后(主要是粉笔和黑板),课堂缺乏双向互动,缺少师生沟通交流,部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由此影响着我镇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所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明显。
以我们周边乡镇的小学为例,小学教师整体上出现了队伍的“老龄化”现象,特别是撤区建镇时的区工所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尤其突出。农村教师老龄化趋势令人担忧。因为这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大部分是接班补员和民办转公办教师,只有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教学可谓“老虎咬刺猪-无处下手”。
原因分析: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明显,急需补给“新鲜血液”。然而却一时不能如愿。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进口”难。一是60、70年代“两条腿”走路,把学校办到家门口,大批未经培训的人员走上讲台当起了教师,80、90年代就陆续转成了公办教师,特别是2007年代招工教师、文化素养、知识基础、教学理论、教学艺术80%以上是一塌糊涂。二是实行计划生育、经济发展促成人口的自然移民(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高山向平坝、农村向城镇移民)等原因,逐步出现小学教师“超编”现象。编制的硬性规定把“进口”卡死,新教师难以充实。所以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的结构一直没有很大改观。
②“留不住”。农村小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落后,即使有年轻教师分配在那儿从教,又因为种种原因,留不住“人才”。年轻教师也许通过自身三五年的努力,成熟了、成材了便调往条件好的小学或初中,或调往县城或离县城近的小学任教。
2、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育教学水平低、教学效果差。
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学历较高,大部分参加专科或本科的自考、函授,中老年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提高的不多。更为突出的是高学历低水平。专业水平12%左右的教师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工作,52%处于适应期教师,专业较好的教师占31%左右,骨干教师严重缺乏,仅占5%左右。
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观念陈旧,仍受传统思想束缚,主要是在传授书本知识,“一言堂”现象仍然较普遍。基本教学模式仍是“灌输——接受”式,学生学习主要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形成;课堂缺乏双向互动,师生缺少交流。许多教师仍然没有学生意识、问题意识,离开教材教参无法上课;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材料作用认识不清,理解不深,备课上课抓不住重点,突不破难点,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缺乏,大部分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但大都以完成教学进度为主要目标,对学生是否有真正的发展关注不够,“严而不活”、“灌而不思”、“教而不启”是大部分课堂的真实写照。
原因分析:①随着教师年龄增大,对继续教育缺少内在动力,因而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较慢或没有转变;②教学工作负担沉重,事务缠身成了大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农村小学一般按主干学科配置教师,一般来说语数教师都要兼任其它学科的教学工作,个别学校包班上课。备课、上课、批改、辅导以及应付各种提升专业为名的培训、考试,让很多教师疲于奔命,繁忙事物占据了教师大量时间,教师自主活动,自我发展时间欠缺。教师的日常事物又常常缺乏专业性,对教师专业自主性,专业判断要求较少,甚至根本不需要教师“像教师一样思考”。在这些事务活动中,教师的专业决策、判断等专业特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贬低和抑制,从而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③教师自己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学校一直都被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日积月累,长期被当作工具的教师就真的把自己当作工具对待,把全副精力用在学生的学业上,忘记或忽视了自身同样有发展的需要。长此以往,就完全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意识和愿望,只能在外力的驱使下亦步亦趋。
3、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差。
农村小学教师能熟练操作电脑的只占6%,一般的占19%,不会用的占75%,能熟练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不会制作,对网络的利用能力不强。除了要参加课堂教学等比赛活动外,很少有教师为平时的教育教学上网搜索查阅资料。
原因分析:①对网络学习没有引起重视,部分教师用网络去娱乐的时间多于用来学习的时间。②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
4、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能力不高。
多数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不大重视教育科研,或者不知道怎样从事教育科研;很少有教师写教后记或教学反思,校内公开课没有开或开得也不多,即使开课,效果也不高;教师自己或学校订有部分教学书刊,平时阅读较少,大部分教师只在写论文时作为资料查阅,更多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原因分析:
①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瘫痪或教研实效低,没有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或缺少相应的指导,个别学校几乎没什么教育科研活动。有些学校即使有教研活动,也只是组织教师在校内上公开课,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因为理论水平不高,所以评课也常流于形式,学校有教研课题,但研究力度不够,不深入,出不了真正的成果,教研活动缺乏实效,教师积极性也不高。
②教师阅读的空白。没有反思的习惯,种种原因,教师没有参与阅读或阅读很少,科研意识、捕捉教研问题的意识能力便随之弱化。
③另外,教师群体中弥漫着一种明显的保守主义文化,教师职业在许多农村教师眼中是一个安定的、平稳的缺乏挑战性的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的职业。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去重复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却很少分析自己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信念和价值观,更淡不上对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④经费紧缺,由于保障制度的改革,加之学校“普九”时的举债建设,经费紧张,校长分之无术,无法保障教研经费。
⑤缺乏农村教师展示的舞台。
5、教师群体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不强。
农村小学教师参与各项比赛常被视作是教师个体的事,群体协作意识与能力不强。
原因分析:教师群体中流行着一种中庸的潜规范。许多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于教师之间的竞争,而对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他们所期望的并非超过同事,而是不要被同事落下。与此同时,他们更希望同事群体停留在与自己相当的层次上,所以教师群体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6、教师外出听课、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
由于经济、信息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教师外出听课、培训的机会较少。除了县里组织的主题构建、新课程培训等全员培训外,外出听课、参加培训的教师是极少数。对于外出听课与培训,较多的中老年教师显得无所谓,反正听完课、培训完回到学校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他们用的大多还是旧方法、老经验。但大多数中青年老师和部分老教师对培训与听课较为赞成,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农村教师们对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比较需求和渴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几点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设施。
加强农村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如配置电脑、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等,为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加强培训,研训一体。
农村小学,因教育信息闭塞,缺少必要的指导,导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
一、老化等等。所以上级培训机构要派出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培训指导要落到细处、实处。同时,学校可结合县级的培训,在本校开展“校本教研”、“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基本功培训”、“终身学习与发展培训”、“课堂教学、教科研能力培训”等等。
通过“岗位练兵”、“研训一体”的方式方法,让老师转变观念,形成技能,扎扎实实提高专业素质,以适应新型教师职业需求。同时,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要讲求实效,要突破教师个人备课的模式,形成集体备课氛围,突破课后“形式主义的评课”,形成同伴真诚互动评价模式,突破走过场,形成“专业引领”、个人积极反思、写案例的好风气。同时制定“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思路。
3、减轻负担,提高待遇。
充实农村小学教音、体、美、英语、科学、心理健康等专职教师,从而减轻教师因包班、兼课等带来的繁重课业负担,从而保证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同时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使学校能“留住”优秀教师。
4、文化熏陶,形成氛围。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多年的文化积淀。它是一股力量,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引领着老师,学校领导应利用送文化传统营造氛围,让教师感受、传承文化,吸收其精髓,如营造文化氛围,开展多层次的活动。在活动中,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才艺、舒展情绪,增加全体教师凝聚力,增强群体合作意识、团体意识,消除教师群体“中庸规范”带来的消极影响。
5、学会反思,提升素质。
在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众多可能途径中,教师工作实践的“反思”因为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受到较大重视。可以说“反思”已成为当前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方法。
我们觉得农村小学教师要学会反思,学校就必须对教师提供相应的组织或帮助,解决多种困难,建立、完善一系列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听课笔记公开制度、教研学习制度、师徒结对“传帮带”制度等等;每一阶段后,学校要提醒教师将资料进行收集、梳理,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进行归档总结,提供教师回顾自己的实践的素材,帮助教师提升评价素养,提高理论水平、反思水平,推动教师发展,促成教师反思日常化,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6、个别辅导,分层对待。
教师的气质类型及能力均会有较大的差异,老、中、青年教师因为经验、阅历的不同,教育教学能力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学校在推动全体教师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教师的差异性。对年轻教师的情感度、控制度、个性、沟通方式等进行个别化的指导,让每位教师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知道自己教学特点,养成正确“归因”品质,使教师能扬长补短,促进教师个性化地成长,同时也应关注到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在身体状况、能力、阅历等方面的不同,在制定目标时应考虑到这一差异,“分层对待”对不同年龄层次或年龄段的教师提供不同的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老中青学术梯队,使中老年教师也要明白自身所面临的压力,树立终身学习、接受继续教育的观念,保持、优化自身素质和能力。
7、考核评比,制定细则。
镇中心校应制定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目标;考核奖励的“优惠政策”,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8、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
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支教”制度。(“支教”制度已在我县实行)同时,对农村小学建立稳定的供给渠道,并出台政策,鼓励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小学,同时让农村小学“留”住自己培养的骨干教师。
再就是在农村师资配备方面要给予一定的倾斜。
第四篇: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一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一、现状分析 我共有教师32人。状况如下 第一、从学历结构上看大专学历 19 人占83 %中师学历11 人占37%。第二、从职称结构上看中级职称 13 人占 43 %初级职称 17 人占57%。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2人占3 %30岁—40岁16 人占 54%40岁以上13 人占 43 %。第四、从教龄结构上看教龄20年以上 10 人占33%10—20年有19 人占64%10年以下1人占3 %。优势、劣势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看我校一线教师的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学历全部达标、教学功底扎实。一线教师具有中师以上学历。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第二、队伍年轻化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工作热情高个性鲜明有一定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第三代沟小与学生容易交流。他们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抓学校管理工作和做学生思想工作优势明显。这种优势决定了青年教师是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力军。劣势一学校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能力问题——青年教师多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严重匮乏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二是结构问题——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部分学科尚无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劣势二影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教师科研能力无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二是中级职称都是相对数量少。优质教师的缺乏正逐渐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校长自身素质提高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保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迫在眉睫。三是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在逐步实行教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但由于制度本身的滞后、死板及各
种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诸如“干好干坏一个样”、“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四是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由于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缺乏严密、完整的培训体系造成当前高职、骨干敦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策思考 一确定研修目标五年内要培养出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还要培养出1特级教师。二制定实施规划构思校本研修的新模式——行动教育。确立改革的思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使教师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同时校长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同时包含行为跃进的全过程反思。三拓宽研修方式 立足校本研修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以未来为取向以理念更新为突破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行动教育”为模式带着问题研讨围绕问题讨论立足于解决现存的问题。具体采取的研修方式为专家指导、校长引领、骨干辅导、资源传导、强化自学。四构建研修模式 校本研修的立足点是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升点是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因此校本研修应采用接受性学习研修指导参与性学习研修和探究性学习研修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研修模式。(1)、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模式包括讲座、案例教学、开展读书活动。(2)、指导参与为主的模式包括微格演课、问题研讨、课例研究。(3)、合作探究为主的模式包括小组合作、教学叙事系列研究、集体备课。五提供保障措施 提高认识校本研修是一种自我需要努力形成校本研修良好氛围。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确保校本研修的顺利开展。增加投入“走出去请进来”、建好网络平台、丰富学习资料、提供活动资金提供校本研修物质保障。
第五篇: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六百户中学
一、现状分析:
六百户中学共有教职工34人,专任教师33人。
第一、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人27人,专科学历6人。
第二、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7人。
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11人,30岁—40岁11人;40岁以上11人。优势、劣势: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看,我校一线教师的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学历高、教学功底扎实。一线教师100%具有
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也达到100%。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
第二、中年教师,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工作热情高,个性鲜明,有一定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第三,代沟小,与学生容易交流。他们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抓学校管理工作和做学生思想工作优势明显。这种优势决定了青年教师是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力军。
劣势一:学校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能力问题——青年教师多,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严重匮乏,部分来源于非课改实验区的教师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
二是结构问题——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部分学科尚无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
三是职称问题——高级、中级职称教师相对数量少,初级职称教师比例达48.3%,在以老带新,专业共同提高过程中,给老教师工作和心理带来了很大负担,影响了老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四是渠道问题——教师队伍补充渠道单一,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学校用人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师资交流存在困难。
劣势二:影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教师科研能力无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二是高级职称都是相对数量少。优质教师的缺乏正逐渐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校长自身素质提高,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保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迫在眉睫。
三是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在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但由于制度本身的滞后、死板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诸如“干好干坏一个样”、“人才单位所有制”、“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四是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由于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缺乏严密、完整的培训体系,造成当前高职、骨干敦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五是培养培训渠道不够稳定。专业课教师补充以及在职教师培训提高均缺少相对稳定的培养渠道和培训基地;专业课教师补充和提高也缺乏必要的基地和有力的措施支持;在职教师进修和提高受到经费、名额等条件的限制。
二、对策思考:
(一)确定研修目标
五年内要培养出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8名以上县级骨干教师的青年教师,还要培养出2--3名省级教师。
(二)制定实施规划
构思校本研修的新模式——行动教育。确立改革的思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使教师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同时校长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同时包含行为跃进的全过程反思。最终使教师达到“三心”、“一徳”的研修目的。
(三)拓宽研修方式
立足校本研修,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以未来为取向,以理念更新为突破,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行动教育”为模式,带着问题研讨,围绕问题讨论,立足于解决现存的问题。
具体采取的研修方式为:专家指导、校长引领、骨干辅导、资源传导、强化自学。
(四)构建研修模式
校本研修的立足点是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升点是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因此,校本研修应采用接受性学习研修,指导参与性学习研修和探究性学习研修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研修模式。(1)、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模式包括讲座、案例教学、开展读书活动。
(2)、指导参与为主的模式包括说课、问题研讨、课例研究。
(3)、合作探究为主的模式包括小组合作、教学叙事系列研究、集体备课。
(五)提供保障措施
提高认识,校本研修是一种自我需要,努力形成校本研修良好氛围。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确保校本研修的顺利开展。
增加投入,“走出去,请进来”、建好网络平台、丰富学习资料、提供活动资金,提供校本研修物质保障。
(六)研究评价要素
根据不同的研修项目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对研修效果进行考核,组织研修项目成果的交流、评比活动。研修项目成果、考核的结果作为学校目标管理的重要依据。
(七)总结研修成果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校自己的名师。促进校长的能力提高,向专家型校长迈进。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形成学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