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郭晓蓉
(内蒙古大学,01004025,哲学学院2010级)
关键字:社会契约论;自由民主;人民主权;自然状态
主要内容:卢梭是启蒙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对后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被广为流传。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卢梭“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卢梭的启示。可见,卢梭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卢梭可以说能够超过德国所有的天才,连著名的莱辛(Lesing)、赫德(Herder)、歌德(Goethe)和席勒(Schiller)都是他的崇拜者。他是法国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是启蒙运动的卓越的代表之一。卢梭的一生耐人寻味,要了解他,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卢梭的生平
在那黑暗的中世纪之末、近代社会肇始不久的时代里,卢梭敢于在政治社会制度方面、自由平等权利方面超越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历经来自包括朋友在内的多方的诽谤,官方的焚书与追捕,民众的骚扰(他曾遭到石头甚至手枪的威胁),终使他晚年处于阴影之中,以致精神的错乱,这一切都与他生存的环境与经历有关。
卢梭在1712年6月28号出生在“日内瓦共和帮”。他是一个被迫从法国逃离的新基督教的后裔。他的父亲是一个制表匠,很仁慈,但脾气暴躁,他是个冒险者和游荡者的结合体,而且酷爱读书。
卢梭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便难产而死。所以在卢梭的一生中他受他的父亲的影响巨大。因此,他常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甚至到深夜。他阅读极其广泛,从古希腊的今典著作到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到自然科学读物他都有涉及。
卢梭热爱日内瓦,也热爱法国,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在卢梭10岁的时候,他从被收养的人的家中出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华伦夫人,并在她家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两人分手后,在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和百科全书派还有休谟有来往。在巴黎,他写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1749年,在狄容学院悬赏作品中,他因为《论科学和艺术》获得了一等奖,使他一举成名,自信心大大的提高。1764年巴黎法院查禁《爱弥儿》一书,并下令逮捕作者。卢梭流亡到了英国。休谟虽然极力想要帮助他但他却猜忌休谟要害他,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卢梭不得不回到法国,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卢梭是个感情极其丰富而不免多疑的人。他一辈子都是在流浪之中。他寄人篱下的时候也并没有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格,他的自信、幻想、多愁善感也许就是他成功的源泉。
二、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一)自然和文明的对立
卢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把自然状态作为社会政治学说的出发点。卢梭的自然状态说,与其说是历史事实,不如说是为了阐明人的本性,为了正确的判断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而采用的一种理论假设。他使用抽象分析方法,从“人所形成的人性”,即既成的人性事实中,剔除人的社会性,剩下的就是人的社会本性,进而追溯到自然状态中的人的善良本性。
卢梭所谓的自然状态指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自然状态的人具有的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人对自然有服从和反抗的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自然状态既赋予人以自由,也包含着丧失自由的原因。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然能力,最后达到自然状态的终点-私有制的产生。社会的不平等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加深,而文明的第一阶段就是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立。
卢梭关于社会的学说包含着对人类文明的反省,他克服了启蒙学者盲目的社会进步观。他对文明的批判着重指出,文明的基础是私有制。他说:“各种不平等最后必然会归结到财产上去”。他对所有制的批判预示了资本主义行将出现的矛盾,对现代社会的弊病有先见之明。
(二)自然教育思想
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根据自然天性来养育孩子,侧重培养人格品质,而非提高人的智力。
卢梭教育思想的格言是:“上帝造就万物原本善良,但因人捣乱而变邪恶。”根据当时的教育体制,自然与社会势不两立,“我们的智力充满奴性的偏见;我们的习俗在于统治、限制和强迫。文明人生为奴隶,死为奴隶。幼时被裹在襁褓里,死时被钉在棺材里,一生被囚在机构里”。他的教育体系分三种:“我们器官与感官的内在成长是自然的经验;我们学习利用这种成长的过程是对人的教育;凭借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经验即获取的东西则是对物的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品格而不增长知识。为此,卢梭推崇经历和实践而非书本。
卢梭还在《爱弥儿》的第二卷说到传授给孩子道德品质的内容。他从痛苦与快乐谈起,痛苦或忍受痛苦的能力,是道德人格生成过程中的第一课,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避免向孩子灌输不必要的需要和欲望。教育要顺其自然。孩子未达到理性年龄之前,不要教授孩子道德法则之类的东西。作为孩子,他所要接纳的唯一习惯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屈从于必要性;作为成年人,他所要养成的唯一习惯就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顺从于理性。
(三)社会契约论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基础;认为人类是从自然状态,经过缔结契约,而进入社会和国家状态的,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结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和生命。“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者应当是这样起源的。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权利;从此以后,便为少数野心家的利益,驱使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他对这种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抨击和否定,致力于从理论上探讨一种新的契约关系。
“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们为了摆脱枷锁,人们就应订立社会契约,从而去获得自由。通过社会契约,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联合的形式即国家,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不是把自己让渡给某个统治者,而是让渡给整个团体,“把自己给予所有人就等于没有把自己给予任何人;同伙有仅支配我们,我们也有同样的权利去支配同伙,我们失去多少也就获得多少,获得保存现有一切的更大力量。”在自然状态下,个人在体力上是不平等的;
有了社会契约,人们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根据社会契约,国家变成了所有个人财产的拥有者。个人财产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而是得到了真正的保护。
《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政治法律学说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震撼世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号角和福音书。它阐述的许多原则原理不仅在革命之初被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等重要文献中,在革命后的长时期里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石。卢梭的思想对后世思想家们理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四)人民主权说
以契约方式建立的国家,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主权即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是国家的灵魂。其原则有:第一,主权不可转让;第二,主权不可分割;第三,主权不能被代表;第四,主权是至高无上、绝对和神圣不可侵犯的。
卢梭认为“‘主权’就是公共意志的运用,所以它是永远不能转让的。”“主权是不能分割的,其理由正和不能转让相同。”公共意志“只考虑公共的利益,”它与全体意志不同,全体意志只“不过是个别意志的总和而已。”
(五)自由和平等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卷开篇就指出“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它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是什么原因呢?卢梭把自由分为天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正是因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生来就有天然的自由因不平等的出现而被破坏,订立社会契约的目的就是恢复人类本应该享有的自由,实现社会的自由,进而实现道德的自由,使人们成为更有道德的公民。
卢梭认为,对于人类而言,自由本来是固有本质,但社会契约必须把自由本身的意义加以转变,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它排除个人私自无拘无束的“自然的自由”,而使人具有“社会的自由”。卢梭还显示了在确保公民的自由平等的关系上,彻底的人民主权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同时,他把这个主权概念,提升为人类道德价值的源泉,而非仅局限于政治制度的原理之中。卢梭说:“放弃了自由,就是放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社会秩序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它是其他一切权力的根本。”卢梭反对用暴力来改变社会制度,他认为“暴力并不带来权力,我们只有义务尊崇合法的力量”。
三、卢梭的影响
卢梭的伟大思想,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国大革命高潮阶段的雅各宾专政正是他的理论的实践。不单是雅各宾专政时期,而是整个大革命时期,以及后来,都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例如,1789年的《人权宣言》第1条:“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2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第3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第6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1793年宪法:“社会的目的是公共的幸福”;“一切公民都同样有资格担任公共职务”;“宪法的目的即保障全体法国人民的平等、自由、安全,并享有一切的人权”;“主权在民,主权不可分,不可失,不可弃让”;“当政府侵犯人民权利之时,全体人民,以及人民的每一部分,最神圣和最不可少的义务就是起事。”杰弗逊起草的《美利坚合众国十三州共同宣言》序言:“我们认为下述这些真理是非常明确的:一切人都是生而平等的,造物主曾赋予他们以一些不可让与的权利,„„政府的权利来自被统治者,变更或废除政府,这是人民的权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卢梭的影响已经非常广泛的运用到了各个宪法和法律上了。可见他的影响巨大。
四、总结
卢梭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哲学家,他上承柏拉图、蒙田、孟德斯鸠、洛克,下启康德、马克思、杜威等无数思想家。他还是浪漫主义之父,他推崇自然、情感,主张人与自然融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但不抛弃理性,启蒙运动所盛产的知识只是鼓励人性中的邪恶,为了适合公众舆论而研究无用的信息、纸上谈兵的阅读、久坐不起的案牍生活,会使个体无聊和虚弱。但是自己一生坎坷,备受磨难。“我把一生奉贤给神圣而纯洁的真实,我的情感从未玷污我对真实的挚爱,利害与恐惧也从未腐蚀或败坏我对真实的敬意,只有当我手中的笔担心自己是出于复仇的目的时才拒绝描绘你。”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哲人,他拒绝君主政体的武断统治,憎恶因财产导致的人间不平等。
参考文献:
【1】(法)罗曼•罗兰著:《卢梭传》,陆琪译,华岳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版。【2】卢梭著:《爱弥儿》,英译《每人图书馆丛书》本,第253页 【3】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法律出版社,第103页 【4】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 【5】卢梭著:《忏悔录》,转自注[1]书,第5页
【6】周敏凯《试析法国大革命思想原则的困顿及其原因》选自《华师大学报(哲社版)》1983年
【7】张秀兰《试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选自《求是学刊》1985.2
第二篇:浅析卢梭的立法权思想
浅析卢梭的立法权思想
国家的生存绝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立法权。
——卢梭《社会契约论》
卢梭(J·J·Rousseau 1712-1778), 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新爱洛漪斯》、《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山中书简》和《忏悔录》等等。而让卢梭享誉世界的要数《社会契约论》,其中阐述的自由平等观念、社会契约理论和人民主权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确立了卢梭在近现代世界思想史上的显要地位。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 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 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着;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 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认为立法权对国家至关重要,决定国家的存亡。现我仅结合《社会契约论》一书,并参考其它一些相关资料,就卢梭的立法权思想做一初步分析。
一、立法权的概念及其源流
洛克在《政府论》中对立法权有过明确定义:“立法权是指享有权利来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卢梭没有这么做。但我们可以从其权力划分理论中看出他的一些想法。卢梭表示过不赞成分权理论,但他对国家权力还是做了划分,“政治体也有同样的动力,我们在这里同样地可以区别力量与意志;后者叫作立法权力,前者叫作行政权力。没有这两者的结合,便不会或者不应该做出任何事情来。”这里的“政治体”、“动力”应该分别是指国家和权力。事实上,在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中是存在权力的划分的,而且与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权力三分法不同,卢梭赞成两分法,即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和行政权。洛克很重视立法权,认为“制定法律的权力归谁这一点就决定国家是什么形式。”卢梭对此也深以为然。在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中,是以立法权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他认为一切自由的行为, 都是由两个因素的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是精神的,即决定行动的意志;另一种是物质的,即执行行动的力量。在国家权力中,体现意志的权力称为立法权,体现力量的权力称为行政权;意志决定力量,立法权决定行政权。综上可以看出,卢梭眼中的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核心,是指导国家和人民行动的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权力)。”
这里,我们还应注意到,卢梭不仅采用了权力二分法,而且他把立法权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高过了洛克三权分立理论中的立法权。卢梭认为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行政权只不过是立法权的执行形式。当然,这只是卢梭对分权理论一种继承与发展。早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和司法等要素。后来罗马时代的波利比奥斯和16世纪的博丹对此也有相关论述。但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当推洛克,他在《政府论》中第一个明确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实际上,洛克之后的一些著名法律思想家大都承认因读《政府论》而深受启发,孟德斯鸠就是一个典型。那么,出生在洛克一个世纪以后的卢梭有类似于洛克的分权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立法权的实质
卢梭认为,法律不过是“公意”的表现形式;法律“就是公意对于一个共同利益的目标所做出的公开而庄严的宣告”。那么,在卢梭看来,立法权的实质是什么呢?卢梭指出“可是,我们的政论家们既不能从原则上区分主权,于是便从对象上区分主权:他们把主权分为强力与意志,分为立法权力与行政权力,分为税收权、司法权与战争权,分为内政权与外交权。他们时而把这些部分混为一谈,时而又把他们分开拆开。他们把主权者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好像他们是用几个人的肢体来凑成一个人体的样子,其中一个有眼,另一个有臂,另一个又有脚,都再没有别的部分了。”由此可知,卢梭是不太主张将主权细分的,或者要细分,也是不赞成其他人的分法的。但如笔者在上面第一部分已说明的那样,相比较而言,他似乎更赞成二分法,而且把立法权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高过了洛克三权分立理论中的立法权,卢梭认为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行政权只不过是立法权的执行形式。卢梭又指出,“主权者除了立法权之外便没有任何别的力量,所以只能依靠法律而行动”,“我们已经看到,立法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卢梭又主张人民主权,由此可以推出,卢梭所说的主权主要表现为立法权。可以说,立法权的实质就是主权。此外,卢梭还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所以就永远不能转让”;“主权也是不可分割的”;“主权也是不能被代表的”;“ 主权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这是卢梭总结的主权所具有的四个特征,根据立法权与主权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说,立法权也有如上四点特征。
三、立法权的主体——人民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两个概念容易让人混淆,即本书中的“立法者”和我这里所说的“立法权的主体”。卢梭强调,“因此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接着,他更明确地指出了人民和立法权的关系,“我们已经看到,立法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很显然,卢梭所说的立法权的主体就是人民,“而且只能是”是人民;法律只能为人民所批准,那么立法权当然属于人民。
立法权属于人民,而且“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但是那指导着公意的判断却并不永远都是明智的”,“正是如此,才必须要有一个立法者”。那么,卢梭这里所说的“立法者”肯定不是指人民,指什么呢?卢梭在书中交代得很清楚了,“立法者在一切方面都是国家中的非凡人物”,他应该是“一个发明机器的工程师”。他“为了发现能适合各个民族的最好的社会规则”,应该“有一种能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而又不受任何感情所支配的最高的智慧;它与我们人性没有任何关系,但又能认识人性的深处;它自身的幸福虽与我们无关,然而它又很关怀我们的幸福;最后,在时世的推移里,它照顾到长远的光荣,能在这个世纪里工作,而在下个世纪里享受。要为人类制订法律,简直是需要神明。”由此可知,卢梭所说的“立法者”是类似于“神明”的“非凡人物”,普通的人民是做不到这点的。
这样,卢梭对立法权的主体(人民)和立法者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而且只能由人民统一行使;而立法者则是拥有最高智慧的“非凡人物”,他们的职能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公意表达出来,他们的活动只是技术性、职业性的。
四、立法权与其它权力的关系
博登海默在他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里对卢梭的国家权力划分体系有过这样的评价:“卢梭与孟德斯鸠不同,他并未主张一种三权分立、独立、平等的政府制度。在他所提出的政治方案中,立法权高于其他两权,它属于全体人民,而不属于象议会那样的代表机构。”卢梭不主张“分立、独立、平等”的“三权”,但卢梭却倾向于近似分立、不独立、不平等的“两权”。在卢梭的国家权力体系中,除了立法权,便只有行政权了。他认为,“政治体也有同样的动力,我们在这里同样地可以区别力量与意志;后者叫作立法权力,前者叫作行政权力。没有这两者的结合,便不会或者不应该做出任何事情来。”这里,卢梭把国家权力做了类似于洛克分权理论的划分,但卢梭又主张的是一种以立法权为中心的复合权力结构,他立法权与行政权是复合在一起的,是至高无上的,行政权只是立法权的执行形式而已。这样就必然导致行政权的不独立和二者地位的不平等。所以,卢梭会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 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此外,他在《政治经济学》里也指出,“我请求读者们还要好好地区别我所说的公共经济,这我就称之为政府,以及我所说的最高权威,这我就称之为主权者;这一区别就在于后者具有立法权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强迫国家共同体,而前者则只具有执行权并只能强迫个人。”显然,这里的“立法权”是高于“执行权”(即行政权)的,是具有支配地位的。
五、对卢梭立法权思想的反思
卢梭所说的立法权实质是主权,是主权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观点直接立基于他的人民主权论。这为以后某种程度上和某些范围内的直接民主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卢梭的立法权又是至高无上的,是英国式的立法权,是其他权力的来源。英国在卢梭之前的实践中就这么做了,而卢梭的理论则进一步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以后很多国家根据卢梭的理论也建立了类似于英国的政治制度。卢梭是主张直接民主的,他的立法权直接由人民行使,表达了一种人民直接参加立法、直接掌权的民主思想。但他的理论被人怀疑“极易导向一种专制民主制。在这种民主制中,多数的意志不受任何限制”,是一种“多数的专制”。卢梭向往古希腊、古罗马的直接民主政治,因为这比较符合他小国寡民的思想,但连卢梭自己也承认: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权,行使如此重要的立法权,现实中根本不可行,历史上也没有先例,“我们不能想象人民无休止地开大会来讨论公共事务”。此外,卢梭精密地区分了“立法者”与“立法主体”的概念,对我们也不无启发价值;只是,卢梭眼中的立法者太过超然、近似神明,表达的更多是对古代“圣贤政治”仰慕,现实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不可否认,卢梭的立法权思想带有或多或少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有其时代的、个人的局限性。但其仍不失为卢梭法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理论和以后的法学学说产生了强烈影响。我们不能过分苛责古人,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立场和态度去认识、理解卢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卢梭,读懂《社会契约论》,感动于他将其“贡献于公众之前”的良好心愿!
第三篇:邓中夏思想及生平研究述评
关键词:邓中夏思想;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邓中夏作为中共早期优秀领导人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具有超前思想并为之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前学术界对邓中夏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于其青年时期的思想转变历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工农运动思想、文艺思想等方面,虽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诸如研究资料缺乏、对邓中夏思想内涵深度的研究不足、邓中夏思想与其他中共早期领导人思想之间的关联研究较少等问题。在今后研究中应探本溯源,深入挖掘邓中夏思想的内涵,着重探究邓中夏与其他中共早期领导人思想的异同和关联,在具体历史环境中和社会思潮中正确评价邓中夏思想的地位、作用和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4-0007-05
bai linchi1,2
邓中夏是中共早期优秀的实践家、理论家和革命家,他在学习探索与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动员工人运动、重视关怀农民阶级、创建和领导中共早期党团组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邓中夏的思想和事迹进行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起,研究者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从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开展邓中夏思想和生平研究,促进了邓中夏思想研究的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现有邓中夏思想研究资料
当前邓中夏思想研究的相关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邓中夏本人公开发表的著作。邓中夏一生共发表理论文章、时政评论、诗歌等作品500多篇,并写有《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一书。这些在其人生不同时期所发表的作品,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邓中夏的思想本质和思想变化,是开展邓中夏思想和生平研究的重要文字材料;二是关于邓中夏思想和事迹的著作。目前共有相关著作七本,主要有姜平的《邓中夏的一生》,魏巍、钱小惠的《邓中夏传》,杨军的《邓中夏思想研究》等,其中学术研究价值较高的是《邓中夏的一生》和《邓中夏思想研究》。《邓中夏的一生》一书资料详实,文风严谨,作者持论中肯公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对邓中夏的生活轨迹和革命事迹进行了详细论述。杨军所著的《邓中夏思想研究》一书对邓中夏思想进行了相对详尽的梳理,较为详实的整理、挖掘了邓中夏的武装斗争、工农运动、文艺思想、青年教育等内容;三是关于邓中夏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目前共有学术论文100多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思想与生平研究的综述,早期思想转变历程,文艺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工农运动和青年运动思想,外交思想,在高校、军队和国外等几个特定时期的思想和事迹。
二、邓中夏思想及生平的研究内容
(一)邓中夏青年时期的思想转变历程
当前具有普遍性的观点认为,邓中夏青年时期经历了以下思想蜕变:即由封建文人向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1〕。曾天雄、李小辉、关海庭等都持此类观点。
(二)邓中夏的文艺思想
研究者认为,邓中夏重视文学的社会价值,抛弃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无病呻吟,认识到了文学对社会的能动性和反作用。其中,廖美林认为:“邓中夏文学观的实质在于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对社会革命的促进作用”。〔2〕华济时认为邓中夏强调文学“须多做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彻底露骨地将黑暗地狱尽情披露,引起人们的不安,暗示人们的希望”〔3〕,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改造”〔3〕。胡荣祉也认为邓中夏的文学观“是要通过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去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4〕,是要创作“能挑拨人们的心弦,激发人们的情绪,鼓励人们的兴趣,紧张人们的精神”〔4〕的作品。
(三)邓中夏的工运思想
工运思想是邓中夏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学术研究的重点。付延功的硕士论文《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徐大兵的学术论文《邓中夏关于工人阶级宣传教育的思想探讨》、夏霖的学术论文《邓中夏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杨军的专著《邓中夏思想研究》等都明确指出了邓中夏工运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贡献,客观如实地论述了邓中夏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付延功的《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一文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工人阶级进行全面分析、准确定位”、“坚决维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号召工人反抗反动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提出工人阶级要建立健全严密赤色工会组织”、“强调对工人阶级开展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工作”、“主张要有正确的对敌策略和罢工战术才能取得胜利”、“阐明了工人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辩证关系”、“注意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5〕七个方面论述了邓中夏对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贡献。同时,该文也指出“邓中夏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工人运动思想,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人运动理论做了重大奠基”〔5〕。
总体来讲,学术界对邓中夏工运思想的内容和历史贡献研究较多,对邓中夏工运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邓中夏的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是邓中夏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邓中夏思想体系的逻辑生长点。邓中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能够依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坚持武装斗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重视工农联盟、建立统一战线等问题上都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和见解。这些观点和见解紧扣时代背景,把握了革命斗争的实质问题,给尚处于摸索阶段的革命斗争起到了思想领航的作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正确界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依靠力量、对象及动力。尹灵芝认为:“1924年前后,邓中夏已经认识到帝国主义、军阀、买办阶级和国民党右派是国民革命的敌人;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的任务以及前途决定了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必须由无产阶级来掌握;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充分发动农民,加强工农联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革命阶段。大革命的实践证明了邓中夏同志的这些论断都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6〕
第二,清晰认识到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与现实可能。邓中夏1921年就著文主张“建立工、农、商、学、兵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7〕,邓中夏对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关于中国无产阶级、农民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的分析,是基于对中国革命性质的正确把握后作出的,因而是比较深刻、全面而准确的,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状况。
邓中夏是较早重视武装斗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他较早地把工、农、兵视作革命的主力,谭双泉认为:“邓中夏武装斗争的观点开始于1923年底和1924年初,应当说是我党最早重视革命武装的领导人之一”。〔7〕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邓中夏就吸取教训,将武装斗争作为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后的工农革命运动中,他将武装斗争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策略加以坚持和发扬,为工、农运动保驾护航。
第三,准确点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只能属于工人阶级。“1924年11月,邓中夏在进一步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驳了陈独秀关于无产阶级‘两个幼稚’的谬论”〔6〕。他坚信中国革命应该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认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强调了工农联盟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邓中夏的这些认识和判断是在“细致分析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把握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流而得出的英明论断”〔8〕,这些论断是“比较系统,而不是零星散乱的;是既有理论的深刻阐述,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特别是同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6〕。
第四,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的观点。邓中夏认为中国革命“是由‘国民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阶段组成的。他们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国民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准备,以‘造就我们在政治上的深厚基础’,为将来建设‘工人政府’或‘无产阶级专政预备条件’;社会革命是国民革命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我们无产阶级参加奋斗之故’”〔9〕。
(五)邓中夏在高校、军队、国外等几个特定时期的思想和事迹 1.邓中夏在北京大学期间(1917~1923年)和在上海大学期间(1923~1925年)的思想和事迹
北京大学是邓中夏实现思想转变、进行青年运动、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场所。受李大钊等先进共产主义分子的感召以及“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民主氛围的影响,邓中夏的思想在北京大学期间发生了转变。关海庭、郭钢认为:“北大自由民主的空气帮助邓中夏这样的知识分子从旧思想中解放出来,北大面向社会的学风又帮助他找到了人民群众这个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人民的关系,而当这些转变初步完成之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一开始传播就能迅速加以接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最终转变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10〕在上海大学期间,邓中夏思想逐渐成熟,在此期间他依托上海大学的优势平台,通过整顿教师队伍、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章程、改进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措施,为培养党的真正优秀的学者和革命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最终将上海大学办成了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和‘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11〕美誉的学校。
2.邓中夏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期间(1930~1931年)的思想和事迹
目前,学界对邓中夏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的研究既有共识也存在争议,研究者一致认为邓中夏在湘鄂西苏区时对军队政治和军事素养的提升、深入实际把革命理论与群众相结合和深入推进群众路线的贡献“应予以充分肯定,不能因其错误而抹杀了他在湘鄂西工作的成绩”〔12〕。争议在于邓中夏在此期间是否执行了“立三路线”,对“立三路线”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由此而延伸出以下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邓中夏在主客观上都执行了“立三路线”。刘宏认为,邓中夏“在到达湘鄂西苏区时,对当时中央‘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是缺乏正确认识的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赞同的,对湘鄂西苏区的实际情况也了解甚微,加之接受的又是‘左’倾中央所布置的集中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任务,所以,他在红二军团执行的中心任务和进军方向以及是否坚持洪湖根据地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12〕。
第二,邓中夏在客观上执行了“立三路线”,但主观上不存在接受“立三路线”的思想基础。柯有华、张修全认为:“他错误地执行了李立三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把红二军团开出根据地攻打中心城市,使洪湖苏区受到了破坏,红二军团遭到了重大损失”。〔13〕,但同时,柯有华、张修全也指出要客观看待邓中夏对待“立三路线”的态度,因为“在湘鄂西,邓中夏无疑执行了李立三的冒险主义路线,这是事实。但他在执行中央冒险主义路线时尽量避免大的损失,并且有些地方,从实际出发,抵制和克服立三路线的影响,由此可见,他对于立三路线的认识也正是一个由不警惕到警惕,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13〕。
第三,邓中夏在湘鄂西期间积极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并抵制“立三路线”。姜平、霄霞等以时间为线索分析邓中夏在湘鄂西苏区的革命活动以及邓中夏对“立三路线”的态度,姜平指出,“邓中夏是1930年9月10日到达湘鄂西苏区的,而他到来之前,湘鄂西苏区和红二军团已经受到柳克明等同志强制推行的‘立三路线’的严重影响”〔14〕。霄霞指出,“1930年9月1日,受中央的委派,邓中夏从上海出发前往红二军团所在地洪湖。9月12日,邓中夏到达洪湖红军后方驻地,一天四道命令,令红二军团撤回洪湖,这标志着三中全会的路线在红二军团开始贯彻执行。因此,1930年9月12日,是红二军团停止执行‘立三路线’和全面贯彻三中全会中央路线的转折点”〔15〕。
3.邓中夏在苏俄期间(1928~1930年)的思想和事迹
在苏俄期间是邓中夏走出国门、开阔眼界、了解各国工人运动情况、学习外国经验、创作《中国职工运动简史》等的重要时段,学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完整勾勒邓中夏的人生历程,真实了解邓中夏的性格,体会邓中夏坚强的党性原则和勇敢的斗争精神。王文珍《邓中夏在逆境中》一文和姜平《邓中夏的一生》一书都论述了邓中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坚持真理、维护正义、维护党的独立自主和团结统一,同王明、米夫集团进行了艰苦的斗争。《邓中夏的一生》一书还对邓中夏在苏俄期间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的情况进行了论述,介绍了邓中夏在此期间为中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所做的辛勤努力与积极贡献。总体来讲,当前对邓中夏在苏俄期间活动和思想状况的专题研究还比较缺乏,今后应进一步加强。
4.邓中夏在省港大罢工期间(1925~1926年)的思想和事迹
研究者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邓中夏在省港大罢工期间能够合理运用策略、准确分析和把握问题的实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三步构想”策略,做到了斗争步骤清晰、斗争目标明确、反应及时有效,彰显了其高超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尤其是“邓中夏自始至终都把‘收回香港’作为省港罢工的最高政治斗争目标,所以省港大罢工既是对五卅运动的有力支援,也是我党在没有掌握政权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收回香港的最初尝试”〔16〕。江敏锐撰文《邓中夏与省港大罢工》,从“体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建立统一战线的方法与实践”、“邓中夏对宣传武器的掌握”、“从全局出发制定的斗争策略”〔17〕四个方面对邓中夏在省港罢工期间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三、邓中夏思想及生平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邓中夏思想和生平的研究在繁荣发展、逐渐深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研究资料的欠缺。1928~1930年间邓中夏在苏联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等会议的相关资料不足;记录邓中夏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的实践活动和思想观点的文字资料也较少。二是对邓中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内涵、发展历程和方法路径,邓中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思想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邓中夏民主革命思想内容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深度挖掘存在不足。今后对邓中夏思想和生平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第一,强化邓中夏思想的深度研究,探究邓中夏思想的深层次内涵。作为早期兼具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杰出共产党人代表,邓中夏在工运思想、农民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和超越当时一般认识水平的鲜明观点。但是,现有研究对邓中夏上述思想和观点的产生根源、时代背景、创新点和理论内涵等方面的深层次探讨相对欠缺,今后在研究中要继续深度挖掘,追本溯源,深入理解邓中夏其人、其事、其思,探讨其贡献和历史地位。第二,加强邓中夏思想与同时期其他领导人思想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邓中夏生活的年代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其中的优秀分子,邓中夏的思想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其他优秀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思想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研究邓中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和演变的原因,邓中夏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联,邓中夏民主革命思想对党的决策的影响等问题时,必须将邓中夏的思想与其他领导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比较,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和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邓中夏思想,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思想变化,对其做出正确评价。第三,要拓宽邓中夏思想和生平的研究视野,将邓中夏思想纳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研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都是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中的个体,个人思想认识和观点的变化,必然受到当时历史环境和社会大思潮的影响。因此,进行邓中夏研究时不能只囿于思想本身的考量,在整理和发掘邓中夏文章、事迹中蕴涵的思想观点时,应跳出原有的研究窠臼,拓宽研究视野,采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也即列宁所述的“在分析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8〕的原则,把邓中夏的思想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辩证看待邓中夏思想的贡献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描述问题,做到“了解之同情”〔19〕,从而正确评价邓中夏思想的地位、作用、特点及历史意义。
第四篇:卢梭的《忏悔录》给予我的思想积淀
卢梭的《忏悔录》——给我带来的美好
第一次怀着一种很期待的心情把卢梭的《忏悔录》读完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让我不得不说,不得不写,有一种想安静地坐在图书馆写一篇对“巨著”的所感和所思的冲动。可以说,这是我自上学以来,从小学到大学,第一次读完一部政治著作,并写下一篇读后感的实践活动。这本书使我对卢梭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深刻的了解,从前读到后,了解了他的思想情感、他的价值理念,甚至他那颗纯粹的“赤子般的心”,同时,我也了解到了18世纪法国社会的黑暗,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和时代气息。最后,我不得不为《忏悔录》中这个坦诚的“我”而感叹,他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又是异常幸运。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处的那种环境压抑阻挠着他,把他一次次引向低谷;但卢(我真的很想亲切地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为卢)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着一颗“多情的心”,因为他有着自己的孤傲,因为他有着难得的坚毅,正因如此,他才没有和当时封建贵族阶级同流合污,而是果断地跳了出来,不为金钱和权力所诱惑。他把自己融入到了平民阶层当中,通过对平民质朴、亲切以及良好秉性的赞美来表达他那种对封建王权、贵族势力的憎恶,那种对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的仇视。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人类精神或灵魂中最纯粹的东西。读了《忏悔录》,我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和启发。一个21世纪的人怀着一颗虔诚和悲悯的心去聆听一个300年前的思想家的忏悔,300年的时间间隔,不会让我觉得要了解卢和当时的法国社会是多么困难和遥远。我始终是怀着一种很平和的心情去听卢忏悔的,但我却不愿把卢的忏悔当做是忏悔,我只想把它当做一个人一生的自我总结或生命历程的报告书。从古至今,写自传的人多得不计其数,但是能够称之为经典的却少而又少。因为很多人都是在晚年功成名就或忧患已成过去的时候才开始写自传的,即使有缺点,他们也会委婉地将缺点说得很可爱,这样的自传等完成之后早已改变了性质,变成了颂功书、褒扬录。但是卢却不一样,他是在晚年受到官方判决和教会的双重谴责和迫害之下,才怀着悲愤的心情去写自传的。他并没有隐瞒不好的,也没有添加好的,而是原模原样地把走过一部分生活历程的自己写了出来,把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拉到世人面前批判,从而为自己的存在辩护。人都是有自尊心,有面子的,敢问有谁能把自己的罪恶或者卑劣勾当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等着世人去指指点点?是卢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他的开篇之引写得是那样的悲愤有力、震撼人心。当卢面对着种种谴责和污蔑、重伤和曲解时,他却自信自己比那些迫害和攻击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高尚纯洁、诚实自然,在《忏悔录》的开篇就发出了令我们为之敬佩的呐喊:“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批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
合上书,望着封面上 让—雅克—卢梭 的名字,我闭上眼睛,想静静地回顾一下这个思想家的生平及他生活中偶尔的一些美好场景,但更重要的是我想挖掘出隐藏在卢身上的那种人性的力量:到底是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灵,给了我震撼,让我自此以后深深地迷恋上了我的专业?我现在真的很庆幸当初的转系,学习政治理论本来就是枯燥的,但是卢教会了我张开双臂去拥抱政治学理论研究,去跟着那些中外的思想家们思考分析问题,去挖掘出政治表象背后的真相,去深刻地揭示体验生活。也许,让—雅克—卢梭在写《忏悔录》的时候不会想到,在300年以后有一个中国人怀着强烈的敬意和好奇在读他的书,并提升了心灵,他的其他著作《爱弥尔》、《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将继续为她拜读。但事实却是这样,卢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的伟人,值得许多人去瞻仰。
卢梭于一七一二年出生于日内瓦,父亲是一个修表匠,母亲是一个牧师的女儿,多才多艺。但是卢梭的降临却给他的父亲带来了巨大的不幸,因为父亲是那样爱母亲,可是卢梭的生命夺走了他母亲的生命,母亲在刚生下他就去世了,此后卢梭不幸的一生也就随之而来,父亲经常抱着卢梭叹息怀念妻子,总是热泪盈眶;而卢梭有一个哥哥,总是顽劣不化,最后离家出走、杳无音讯。后来,卢的父亲也抛弃了他,建立了新的家庭。从此之后卢就开始了长期漂流的生活。他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只是在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之后,才逐渐脱掉听差的号衣,成了音乐教师、秘书、职业作家。他这个出身卑微的人,从下层人民之中走进了法兰西思想界,像他这样一个身上带着尘土。经常
衣食无着的流浪汉,和整个贵族上流社会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可以说填补了18世纪思想文化历史舞台上的那个长期空缺着的平民思想家的席位。卢的思想是激烈的,态度是孤傲的,他居然拒绝国王的接见和赐给年金,他竟然表示厌恶巴黎的繁华和上流社会的奢侈,并对高贵的等级进行强烈的指责。
卢的《忏悔录》是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强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整部作品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在卢梭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卢梭这样总结:“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可以说,这段深刻的文字表达了在卢梭心中永远眷顾着的是那个平民阶层,在他的笔下把平民表现的是那样的卓越不凡。而卢梭在晚年受到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的双重排挤,我想,一定是那种平民精神给了他勇气和动力,甚至是精神之城,让他在那样风声鹤唳的晚年伴随着美好的回忆写完了《忏悔录》。
最让我触动的是卢梭那丰富的精神境界。我觉得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是幸福的,因为强大的精神能给他带来支撑。卢过着贫穷的生活,却对求知有着一种很强的欲望,很早就对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他视金钱如粪土,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那样穷困,他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书是卢的朋友,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以他那热爱知识、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来攀登,走过漫长的坎坷道路,通过个人奋斗居然成为了知识界的巨子,声名传遍了整个法国。所以,我深刻体会到:尽管什么都不平等,但唯有知识是平等的,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谁都可以去占有、储存、支配,甚至成为我们为了实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卢梭和华伦夫人的爱情是我不得不提的。华伦夫人比他大十二岁,因为有着一颗慈爱随和的心而接济甚至收留了卢梭,从此,他们两人的命运便长时间得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的纯净,他亲切地称她妈妈。尽管不少人会去非议卢梭的感情和生活作风,但是卢却赋予了他和华伦夫人爱情的全新境界:他爱那个女人,同时又敬佩和尊敬那个女人,可以说他把华伦夫人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姐姐、情人,他把她当做一种美来加以欣赏,当做一种施以温情的对象,而非玩弄和占有的对象。卢对爱情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真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交流,认为彼此之间的感情不是基于性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
。。。。。。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有点累了,这就是我对卢梭的理解,同时也是卢梭带给我的精神世界,也许有些残缺,但我还是很愉快,因为我跟着伟人做了一次心灵的旅程。假如将来真的有机会,我愿去这位思想家的墓前拜谒一下(不会有那样的机会),不过这也没什么,我会在一个美好的时刻,双手合十,仰望星空,看着天上最亮的那颗星为卢祈祷:愿亲爱的卢在那个理想的世界里一切安好!!
第五篇:卢梭名言
卢梭名言
1、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2、困厄无疑是个很好的老师;然而这个老师索取的学费很高,学生从他那里所得到的时常还抵不上所缴的学费。
3、普通而抽象的思想是人类铸成大错的根源。
4、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5、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6、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7、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8、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9、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
10、为了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
11、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
12、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13、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14、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谁遭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是最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怜的人。
15、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16、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17、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18、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19、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20、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21、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22、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23、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24、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25、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
26、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27、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28、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29、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30、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付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他们怎么不明白,正是因为他们想树立他们的威信,他们才反而摧毁了他们的威信。
31、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32、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33、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34、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35、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36、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37、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38、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39、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40、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41、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42、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43、悔恨在我们走好运时睡去了,但在身处逆境时,却更强烈地感觉到它。
44、真诚的爱情的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
45、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46、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互相调剂。
47、无论就男性或女性来说,我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其所以有这种区别,差不多完全要归因于教育。
48、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衰弱。
49、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50、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互相调剂。
51、(法)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52、经过细心培养的青年人易于感受的第一个情感,不是爱情而是友谊。
53、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