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林业厅文件(本站推荐)
安徽省林业厅文件 安徽省人事厅文件
林人[2006]70号
关于印发《安徽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
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各市林业局、人事局,省直有关单位:
现将《安徽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在试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安徽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
评审标准条件(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我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根据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皖人发[2006]3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林业工程系列特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 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名称为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第三条 对符合本规定申报条件的人员,通过评审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 对在林业工程技术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破格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五条 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全省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林业、园林及相关工程专业的研究、规划、设计、生产、加工、技术推广、咨询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离退休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在皖工作1年以上的省外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第六条 已经取得非林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符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林业工程系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 基本条件
第七条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团结协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
第八条 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努力进取,有钻研和创新精神,在技术引进、改造和创新中做出一定的成绩;任期内年度考核或任期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
第四章 申报条件
第九条 学历资历条件(一)高级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2、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3、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0年,取得工程师资格满5年。
4、获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5年,现在野外艰苦岗位及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满5年。(二)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第二学士学位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2、获得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3、获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5年,并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满5年。
(三)助理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l、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取得技术员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2、获得中专学历后,取得技术员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第十条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专业水平考试条件
(一)按照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
(二)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并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
育证书。
(三)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资格,须参加统一组织的林业专业知识水平考试,考试成绩合格。
第五章 能力业绩条件
第十一条 高级工程师条件
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资格,除具备本规定第七、八、九、十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一)能力条件
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承担重大林业工程项目或重要技术开发与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解决生产建设、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关键性技术难题,能够指导林业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科研、设计、生产技术和技术培训任务。
(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l、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以上1项(以奖励证书为 据,下同);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l项。
2、参加完成1项省级或2项市(厅)级林业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等,下同)项目,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以成果鉴定书为据,下同),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
3、主持完成1项市(厅)级以上林业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项目,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4、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市(厅)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并通过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
5、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以专利授权书为据)并在林业生产建设中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
6、解决林业生产、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或在技术引进、改造、创新项目,以及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中,做出突出贡献,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7、科研成果被列为市级推广项目。(三)论文论著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l、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5万字)。
第十二条 高级工程师破格条件
破格申报评审林业高级工程师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七、八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两项条件:(一)能力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或省(部)级科学 技术三等奖2项;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加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2、主持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厅)级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推广项目,并在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上起到了主导作用,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3、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并通过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二)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独立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3篇以上(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1篇以上)。(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 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
第十三条 工程师条件
申报林业工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一)能力条件
能熟练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林业生产、建设中的技术问题,有参与较大工程项目或技术开发与课题研究的能力。(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县级以上林业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2、一、二类资源调查的主要参加者。
3、主持林业科研、生产、规划设计、技术推广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3项以上。
4、在林业技术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受到县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表彰。
(三)论文著作条件 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在《安徽林业科技》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撰写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3篇以上。
第十四条 工程师破格条件
破格申报评审林业工程师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七、八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两项条件:(一)能力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l项;或市(厅)级科学 技术一等奖1项;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2、完成1项市(厅)级重点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工程项目,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3、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市(厅)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并通过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二)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5万字)。第十五条助理工程师条件: 申报林业助理工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二项条件:(一)能力业绩条件
基本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解决本单位工程、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一定的工作业绩。(二)论文著作条件
在市(厅)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撰写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1篇。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标准条件中的工作业绩和论文著作,从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开始计算。判定是否具备条件的依据是个人提供的各类有效材料(原件或经原发件单位审核验印的复印件、复制件等)。
第十七条 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按有关规定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一)林业工程师:获得博士学位;或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或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工作后取得硕士学位满1年,累计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二、)林业助理工程师: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后,1年见习期满;或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三)林业技术员:获得大学专科或中专学历后,1年见习期满。第十八条凡在野外艰苦岗位以及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时,在能力业绩和论文著作方面可适当倾斜。
第十九条 先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取得本标准条件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须从取得规定学历之日起,任满一个原岗位基本年限(根据本标准条件第九条执行)。
第二十条 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须被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并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二十一条 原取得非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转岗从事林业工程技术工作满1年后转评林业工程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转岗前后取得专业技术资格时间合并计算满一个任职年限。
第二十二条 破格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人员,由省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林业工程专业高评会评审。破格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林业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必须参加面试答辩,面试答辩合格者,方可提交评委会评审。
第二十三条 受党纪、政纪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得申报; 任期内,年度考核未确定等次或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当年不得申报且任期顺延;申报材料有弄虚作假的,除取消申报人当年的申报资格外,在以后的2年内不得申报。
第二十四 条本标准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一)所称“学历”是指:国家承认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二)所称“主持完成”是指: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参 加完成”是指:该项目成果鉴定书(主管部门鉴定认可)注明的前5名。(三)所称“科学技术奖”是指: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国林学会梁希奖(林业科学技术类)、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等同于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同一项目多次获奖,取其中一项最高奖项。
(四)所称“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是指:由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具有CN(国内统一刊号)、ISSN(国际统一刊号)的学术期刊;著作须有ISBN(标准书号)。国外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参照执行。论文、著作、技术报告作者,须为本人独立撰写或为第一作者。
第二十五条 申报或破格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资格,按《安徽省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执行,并报省工程系列高评会评审。
第二十六条 本标准条件由省人事厅、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标准条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林人[2002]101号文件同时废止。主题词:林业 职称 标准 通知
安徽省林业厅办公室 2006年7月19日印发
第二篇:林业厅文件
内林资发〔2007〕303号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切实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盟市林业局,满洲里市林业局,二连浩特市林水局,各旗县林业局: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内政发
〔2007〕46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科
学发展观,高度认识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的重要意义,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
重要的位置,依法加强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林地保护管理制度。为全面贯彻落
实《通知》精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真做好《通知》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通知》贯穿了科学发展观思想,指明了我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方向和
目标,明确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林地保护管理工作职责,强化了各级林业行政
主管部门林地保护管理工作职能,规范了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措施,突出了林地保护管理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指导我区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紧紧抓
住《通知》下发的大好机遇,认真学习《通知》精神,把贯彻落实工作作为当
前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地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通知》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
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营造一个社会各行业都重视
保护森林资源、依法使用林地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严格和完善征占用林地管理 实行征占用林地总量控制制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建立和实行使用林
地定额管理制度,我区已编制了“十一五”期间征占用林地定额指标,经国家林业局核准下达后,将作为全区在“十一五”期间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年
度使用林地的上限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各盟市执行。各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
门要严格按照下达的定额指标,统筹安排,控制使用,优先用于交通、水利等
基础性和公益性建设项目,确保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需要,从严控制商业性开发项目使用林地,严格限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使用
林地。
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制度。自治区将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开展编制
旗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试点工作,并在试点基础上编制自治区、盟市、旗县三
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各类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应当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
求,确需征占用林地的建设项目,要按照“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的法律规定,从严控制征占用规模。各级林业部门要依照国家和自治区批准并公布的森林分
类区划界定结果,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类管理,不得随意改变林地性质或
变更林种结构,确需变更林种的,要按规定程序报批。严禁为规避审核,随意
将公益林认定为商品林、或将林地认定为其它地类。
实行临时占用林地项目审批备案制度。各盟市、旗县要对近年来审批的临
时占用林地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占用期满的,要依法收回林地,由用地单
位负责土地复垦、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由林业部门安排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
被;临时占用期满仍需继续占用的,要依法重新办理审批手续。自2008年起,凡由盟市、旗县审批的各类工程建设临时占用林地项目(包括占用林地项目名
称、地点、地类、面积、批准时间、审批机关、占用期满时间等),都应报自治
区林业厅备案。
实行征占用林地可行性专家评审制度。对各类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项目,各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方面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项目
征占用林地的可行性进行评审,出具专家评审报告。专家评审内容包括:建设
项目选择是否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征占用林地规模是否合理、对项目区周边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是否得当、森林植被恢复措施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补偿措施
是否落实等。各盟市要建立征占用林地评审专家库,专家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调查规划和林业科研等单位熟悉政策、法律、精通林业科技的人员组成。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应由7名以上专家组成。凡上报自治区林业厅办理征占用
林地审核手续,征占用林地申请材料应附有专家评审意见。从2008年起,无专
家评审报告的征占用林地申请材料,自治区林业厅不予受理。
逾期未使用的林地要依法收回。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已审核同
意征占用林地项目使用林地全过程的监管,跟踪检查用地过程,杜绝少批多占、未批先占等非法用地行为,特别是杜绝以建设项目名义变相圈占林地行为。各
盟市、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对2000年以来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项目进行一
次全面清理。经依法审核审批同意使用的林地,凡满2年未使用的,要依法无
偿收回,交由原林地权利人继续使用;已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由用地单位限
期恢复森林植被。各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务于2007年年底前将清理结果报自
治区林业厅。
规范编制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应由乙级以上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设计单位要严格依照相关法
律法规和自治区林业厅制定的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提纲,编制真实规范的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要求图(包括地理位置图、总体布局图、征占用林地现
状图)、表、卡齐全,图面注记和森林资源统计表格式等要符合林业相关技术规
程的规定,确保编制质量。为确保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审核审批的征占用林地范
围施工,征占用林地现场勘测范围规定为:对涉及征占用林地项目选址地的征
占用土地情况(含林地及其他地类)要进行全面勘测,其中公路、铁路、输电
线路等线状构筑物建设项目,应自拟征占用林地边界外缘向外侧各延伸100米;
厂区、采矿等团块状建筑物、构筑物建设项目,应自拟征占用林地四周界线各
向外延伸200米;向外延伸勘测的林地等各地类应与拟征占用林地地块内各地
类作为勘测成果一并成图。凡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各
盟市、旗县林业部门一律不得受理或上报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林业
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或技术规程的规定,故意将林地确认为其它地
类或者将生态公益林林地确认为其它林种林地,出具虚假的使用林地可行性报
告,要依法取消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的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资质,并
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切实做好征占用林地项目的森林植被恢复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征占用林地项目的森林植被恢复工作,确保 恢复森林面积不少于因征占用林地而减少的面积,实现林地占补平衡,林地总
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目标。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编制征占用林地项目的森林植被恢复规划,集中规划落实宜林地地块,专项用于征占用林地项目恢
复森林植被用地。征占用林地项目的森林植被恢复作业设计,要按照自治区统一制定的作业设计编制提纲编制,设计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面积应达到被
征占用林地面积的2倍以上。森林植被恢复造林的设计和施工要高规格、高标
准、高质量,提倡乔灌草相结合、鼓励营造生态公益林。要落实抚育管护措施、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责任人,确保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恢复森林植被的地块
要建立固定标牌,明示项目名称、责任单位及责任人、面积、造林时间等内容。
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各旗县已经恢复森林植被的项目要严格检查验收,严
禁森林经营单位用各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造林地块,顶替征占用林地项目的植
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面积。
四、认真维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征占用林地项目申请时,要依法严格审查拟
征占用林地补偿措施落实情况。凡占用国有林地的建设项目,应有用地单位与
国有林地经营单位法定代表人签订的补偿协议;征用集体林地的,应有集体经
济组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多数表决
同意的意见,以及用地单位与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代表签订的补偿协议;征占用
个人承包经营林地的,要有用地单位与承包经营个人签订的补偿协议。各级林
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征占用林地补偿协议落实情况的监管,督促用地
单位及时足额兑现各项补偿费用。
五、切实加强林地流转管理
严格规范林地流转程序。国有和集体林地以承包、转包、租赁、转让、拍
卖、协商、划拨、作价入股及作为合资、合作条件等形式流转使用权,应合法
依规,公开公平,规范有序。要切实加强对国有林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严防
以流转名义借机侵占国有林场经营的林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要严格履行林
地使用权流转审批、备案程序,国有林地(不含宜林地)使用权流转100公顷
以上的,由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不足100公顷的,由盟市林业行政
主管部门审批,并报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有宜林地使用权流转由
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应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 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以切实维护
好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的利益。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由该旗县林业行政主管
部门核准备案。
认真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要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林
业厅转发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内财企〔2007〕572号)要求,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国有林地
使用权流转应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评估前必须由具有甲级资质的林业调查
设计单位先进行实物量核查、并报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核查结果认定后,再依照有关规定评估。评估工作要严格履行评估项目立项、审核和评估结果核
准、备案程序。各级林业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专业的技术人员参加资产评估相关业务的培训、学习,考取注册评估师资质,培育林
业行业专业评估队伍和机构。
六、切实加强国有林场林地保护管理
维护国有林场经营范围的长期稳定。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土地是国家重要的林业生态建设基本用地,必须确保长期稳定。各盟市、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
门要积极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在新一轮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时,以林权证为依据,将国有林场经营管理范围内的土地,进一步明确四至界
线范围、落实到山头地块,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决不能随意改变林场性质、行
政隶属关系和经营范围;坚决防止借修编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城镇发展规划之
机,随意肢解分割国有林场甚至将国有林地划入非林业建设用地;决不允许以
招商引资等名义,不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将国有林场林地以低价甚至无偿
转让给投资方长期使用,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决不允许不按规定标准依法
兑现征占用林地各项补偿费用、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甚至不办理征占用林地
审核审批手续,随意侵占国有林地进行开发建设。
加强国有林场林地权属管理。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国有林场
林权管理工作,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国有林场经营范围内的土地,属于国
家所有的,应长期由国有林场管理使用;属于集体所有、但长期以来一直由林
场造林并经营管理的,要在理顺所有者和经营者权益关系的基础上,保持长期
稳定。要进一步做好国有林场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对于个别尚未核发林权证的国有林场林地,应在2008年6月底前核发林权证。
七、进一步加强林权登记发证工作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按照《通知》和《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转发
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林权登记发证管理工作的通知》(内林资函
〔2007〕96号)要求,进一步加快林权登记发证进度,切实抓好林权证核发工
作。要突出重点,着力推进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国家重点公益林的林权登记发证,积极开展宜林地确权发证工作。
八、依法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行为
各级林业部门要严厉打击随意侵占、毁林开垦、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擅自
转让国有林地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要组织专门队伍,落实责任人,集中
力量,对近年来发生的各类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进行一次认真排查清理。对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释》(法释〔2005〕15号)(下简称《解释》)自2005年12月30日施行之前发
生、已达到《解释》规定追诉标准的违法占用林地案件,如在《解释》施行时
已办结,且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的,维持原处理决定;如在《解释》
施行时尚未依法处理或正在处理的、或者是在《解释》施行之后发生的违法占
用林地案件,要严格按照《解释》的规定严肃处理。各地要选择一些情节严重、比较典型的重特大毁林案件公开曝光、挂牌督办、限期办结。对违法占用林地
案件查处不及时、重大毁林案件隐瞒不报,或对上级督办案件不认真查办的,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林业部门责任人的责任。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一日
第三篇:贵州省林业厅办公室文件
贵州省林业厅办公室文件
黔林办检字〔2018〕12号
省林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 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方案》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林业(绿化)局,贵安新区农林水务局,厅直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的通知》(办造字〔2018〕31号)要求,我厅制定了《贵州省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贵州省林业厅办公室
2018年3月29日
贵州省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方案
为了切实摸清我省松材线虫病发生危害情况,根据《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的通知》(办造字〔2018〕31号)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普查单位
以县(市、区、新区、开发区)为单位开展普查,厅直属的自然保护区和林场单独开展普查。
二、普查范围
全省范围内的所有松类林分(面积以各市州上报省林业厅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为准)。
三、普查内容及统计标准
(一)寄主植物
按照《中国植物分类与代码》(GB/T 14467—1993),对松材线虫病危害的寄主植物种类进行鉴定。
(二)分布及发生危害情况
查清松材线虫病的分布地点、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统计标准按照《松材线虫病普查监测技术规程》(GB/T23478-2009)。
疫区县(市、区、新区)2017年秋季普查的发生面积中已进行除治的需统计进入本次调查的内容。
四、普查方法
本次普查的方法、抽样数量、抽样方法、样品保存与处理、样品检验等都按照《松材线虫病普查监测技术规程》
(GB/T23478-2009)、《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规程》(GB/T23476-2009)执行。
五、普查时间
2018年4月-6月。
六、质量核查
县级单位普查结束后,要及时开展自查,编写自查报告。市(州)在县级自查的基础上,抽取本辖区内不少于2个普查单位进行核查,编写核查报告。我厅将根据各地上报的普查情况和普查结果开展抽查和核查。
七、疫情确认
(一)新发县级疫情确认
新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县(市、区、新区、开发区)、厅直属的自然保护区和林场的疫情由贵州省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进行确认。
(二)新发乡镇级疫情确认
新发生松材线虫病的乡(镇、区、社区)的疫情由各市、自治州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进行确认。
八、普查成果上报
普查工作结束,普查单位要提交普查报告(包括基本情况、组织形式、普查时间、普查方法、普查结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和附表。
各县(市、区、新区、开发区)于5月31日前将普查结果报市(州)林业主管部门。
各市(州)林业主管部门于6月15日前将辖区内的普查结果汇总统计后以正式文件报省林业厅。
贵安新区、厅直属自然保护区和林场于5月31日前将普查结果以正式文件直接报省林业厅。
以上各单位上报材料时须同时报电子版。
联系人:邹
军 *** 邮箱gzssfz1@163.com
附件:1.贵州省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小班统计表
2.贵州省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汇总表
3.贵州省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表
4.贵州省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汇总表
5.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
集中普查工作的通知(办造字〔2018〕31号)
贵州省林业厅办公室
2018年4月4日印
第四篇:安徽省财政厅文件
安徽省财政厅文件
财非税„2006‟52号
关于全面推进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改革的通知
省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84号),全面落实省直单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动员大会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决定从2006年2月15日起,全面推进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在总结试点单位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直至全面推开,努力构建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新体制,实现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法制化,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
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实施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财综„2005‟890号)规定,全面界定省直部门和单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明确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职责,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全面进行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管理改革,稳步实施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改革,着力开展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改革。
三、组织领导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省财政厅负责组织实施。省监察厅、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省审计厅、省物价局、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等有关职能部门给予密切协作和配合。
四、工作安排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有计划、按步骤全面推进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一)分期分批确定改革单位。105个省直部门(不含11个省直试点部门)中,分四批进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第一批2月15日-5月19日安排22个;第二批5月22日-7月31日安排 26个;第三批8月1日-10月31日安排27个;第四批11月1日-12月31日安排30个。
(二)分阶段组织实施。省直部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分自查、确认、批复和实施四个阶段实施。
1、自查阶段。省直各部门由单位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开展自查,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本部门及所属执收单位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账户开设、票据使用、收缴方式等有关情况,认真填写所附表格,撰写自查报告,严格按所提供软盘规定格式录入基础信息,并由主管部门汇总后,按规定时间报送到安徽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包括填写的表格、录入基础信息的软盘、收费许可证复印件、收费依据文件的复印件及电子文档),以免漏编执收单位和项目而无法执收。
具体报送时间:第一批次的省直非税改革部门于2006年3月10日前报送规定资料;第二批次的省直非税改革部门于2006年5月12日前报送规定资料;第三批次的省直非税改革部门于2006年7月21日前报送规定资料;第四批次的省直非税改革部门于2006年10月20日前报送规定资料。(联系人:安徽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朱克俊 5100530;程晓岚 5100534;王曙光 5100531; 吕 辉 5100532)。
2、确认阶段。在省直各部门自查上报的基础上,由省财政厅 牵头,对部门及所属执收单位报送的有关表格、文件依据和自查报告所反映的相关内容进行确认。
3、批复阶段。省财政厅根据确认结果,制定并批复相关部门(含所属执收单位)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征管改革实施方案。
4、实施阶段。省直各部门根据省财政厅的批复要求,认真组织,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和票据打印机,保证本部门(含所属执收单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实行大厅集中收缴改革。针对省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行政许可收费的特殊情况,按照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要求,实行大厅集中收缴改革。具体收缴改革办法另行制定。
五、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各有关部门要从维护省政府令的严肃性高度,依法推进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理解、支持和配合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营造良好氛围,保证改革顺利实施。
(二)加强协作。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改革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财政、监察、机关事务管理局、审计、物价、人民银行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省直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加强领导,主动负起责任,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按照财政部门的计划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各项规定落实到位。
(三)强化监督。要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监管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要严肃纪律,对违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规定的,依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从严查处。
附件:
1、2006年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实施计划表
2、主管部门信息表(表1)
3、主管部门所属执收单位组织结构表(表2)
4、执收单位政府非税收入项目表(表3共六页)
5、执收单位政府非税收入项目明细表(表4)
6、执收单位信息表(表5)
7、执收终端设备基本配置调查表(表6)
8、票据使用情况登记表(表7)
第五篇:安徽省国家税务局文件(本站推荐)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文件
皖国税发„2006‟76号
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国家税务局,省局机关各内设机构、直属机构、事业单位:
现将•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四月十七日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建立健全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结合•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系统廉政建设工程规划‣(以下简称•廉政工程规划‣),现制定我省国税系统2006年—2007年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具体实施方案。
一、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 1.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围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荣辱观,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教育、法制纪律教育、从政道德教育、廉洁自律教育,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各级国税局党组中心组要定期安排反腐倡廉理论专题学习。2006年,重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理论学习纲要‣、胡锦涛同志关于反腐倡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读本‣、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安徽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纲要(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意见‣和省局•廉政工程规划‣。2007-23缴税款的清缴等,加强和完善纳税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税收征收、减免退缓、调库及核算等环节的管理制度,细化内部责任分工,加强考核监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多种申报和缴款方式,及时掌握纳税申报率、税款入库率等征收指标,强化对税款征收的监控和考核。
7.深化税收管理制度改革。以税收信息化推动税收管理的变革,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提高管理效能。认真贯彻落实税收管理员监督制约办法,进一步细化、量化,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具体配套办法。扩大芜湖市局开发的税收执法工作流系统试点,2007年,推广税收执法工作流系统,健全“人机结合”的双控机制,最大限度地制约权力运行的随意性。
8.深化税务稽查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稽查检查人员监督制约办法,进一步细化、量化,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具体配套办法。完善选案制,建立立案制,实行全审制,改进复查制,建立稽查建议制度,加强各环节相互监督制约;规范稽查选案操作标准,将选案流程纳入计算机管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稽查检查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制度。建立首查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稽查业务公开制度,完善集体审理制度,强化监督制约。加强对处罚的适用范围、处罚程序、处罚权限以及处罚结果的合法性、适当性实施监督,控制自由裁量权。
9.深化税收法律救济制度改革。规范税务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听证工作,依法做出行政处罚或行政许可决定;规范税务行政复议工作,积极参加税务行政案件的应诉,增强自我纠错能力;认真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救济制度;尽快下发对税务行政审批人员的监督制约办法。
10.深化行政决策制度改革。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集体领导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建立系统内各系列的专家库,对提交会议研究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征求专家的意见。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扩大到各市局局长的党组会或局务会,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1.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贯彻实施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等制度。把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任用干部和培养后备干部的主要途径,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严格程序、改进方法,从制度上保证党管干部原则和群众公认原则的统一、德才兼备原则和注重实绩原则的统一。在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中逐步推行竞争制、任期制、限龄制、转任制、交流制。严格执行新任市、县局长和纪检组长易地任职的规定。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
12.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按照“能开源、会理财、敢公开、守规矩”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的财务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科学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加强预算监督,在财务公开的广度、深度上下功夫,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完善政府采购监督制约办法,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对采-67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和推行税收执法评议考核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强化税收执法的内部制约机制。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考核子系统,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督促各项税务行政许可事项正确实施,建立健全审批管理办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开展评议和述职以及质询、开展特定问题调查等形式,检查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18.加强内部监督。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发挥群众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积极性,建立监督党员领导干部的网络。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积极推行人事、财务、事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切实保障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19.加强社会监督。对外公开税收法规政策、岗位职责、办事程序、办事标准、纳税数额、违章处罚、工作纪律以及相关工作制度、规定和廉政纪律。建立定期向当地纪委报告工作制度,每年召开至少一次特邀监察员座谈会,充分发挥特邀监察员作用。坚持政风评议制度,大力纠正部门不正之风,以评议活动为载体,为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认真处理群众信访举报,保障群众对国税机关和干部的批评、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四、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充分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 20.以查处发生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案件,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经济案件以及失职、渎职、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案件,认真查处在基建工程、土地转让、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项目、固定资产处置、票证印制和单位存款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商业贿赂问题等,严厉惩处腐败分子。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五不准”规定,对顶风违纪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21.以解决纳税人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2006年,加大对“六个严禁”学习、宣传、贯彻和落实的力度,研究制定•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系统关于违反“六个严禁”规定的处理暂行办法‣,切实解决纳税人反映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进行宣传,使广大国税干部和纳税人熟知“六个严禁”及其处理规定,自觉接受监督。通过督促检查、明察暗访、群众举报和征求意见等多种渠道,加大对“六个严禁”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查处损害纳税人利益的案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
22.加强对案件查处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查处大案要案的职能。加强纪检监察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科学安排办案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协调行动。2006年,省、市局建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骨干人才库,整合办案资源,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
不断拓宽发现案件线索的渠道。完善群众来信来访举报制度,-101127.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责任机制。各级国税局党组要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责任分工、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建立督查和奖惩制度,定期检查,奖优罚劣,推动工作。从2006年开始,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要对各单位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和考核,对落实不力、进展迟缓的单位,要追究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责任。
2006-2007年,是我省国税系统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抓好落实,努力在2007年初步形成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工作运行机制。同时,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充实、完善2008-2010年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中期规划,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在2010年建成符合我省国税系统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抄送:国家税务总局,省纪委,省直纪工委。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办公室 2006年4月17日印发
打印:赵锡玲 校对:监察室 方 凯 份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