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王盼学习报告

时间:2019-05-13 05:1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王盼学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王盼学习报告》。

第一篇:向王盼学习报告

团课报告

班级:沧州师范学院物电系11级物理教育专业 团课主题:向王盼同学学习弘扬雷锋精神

团课目的:通过开展本次团课,是同学们了解我校大三毕业生王盼同学在冰窟中勇敢救出两名小孩的感人事迹。用我们身边的同学的感人事迹让同学们更加认识到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并且让同学们之到我们身边就存在着这些见义勇为的当代大学生。

团课流程:1首先向同学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雷锋精神。

2向同学们具体的讲述我校大三实习生王盼同学冰窟救人的感人事迹。让大家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是如何弘扬雷锋精神和见义勇为的优秀品质的。

3提问同学如果当你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做。你会也像王盼同学一样那么勇敢吗?

4举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让人不敢在伸出援手的问题,例如,看见老人摔倒在地,好心扶起却被冤枉甚至是被讹上。并且这类问题已是屡见不鲜。提问如果你遇到了类似问题你会怎么做。

5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让同学们以“你还会见义勇为吗”展开激烈讨论。

团课总结:首先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王盼同学英勇救人的光荣事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继续发扬雷锋精神,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做一代用文化有素质的当代优秀青年。并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们也不能让这种不和谐的氛围一直延续下去,如果当我们身边真的用人需要我们的帮助的时候,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够视而不见。我们应当做到“见义智为”继续更好得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传承下去。我们应该向身边的这些英雄们学习,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当代大学生。

第二篇:王澍:向乡村学习

王澍:向乡村学习

在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王澍的兴趣转向了乡村。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明在城市里已成废墟,仅在作为根基的乡村里还剩下一点。向乡村学习,在乡村建造,也是对这个时代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抵抗。重名之下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筑学院的一间教室里,王澍正在给他的新一届研究生评图。几个方案一字排开,都是有关如何将传统建造方式带入现代的。这一方向是王澍就任院长的这个建筑学院的特色,也是中国建筑学教育几十年来都悬而未决的大问题。显然,这对于这些刚刚升入“研一”的学生们来说很有挑战,大部分方案都遭到了王澍毫不留情的批驳。旁边的书桌上放着一瓶墨汁,几支毛笔,铺着几张棕黄色宣纸,纸上的字显然是刚写上去的,墨迹还未干。风风火火打理着各种事务的王澍妻子陆文宇告诉我,这是某个学生写的,也来自师承。这个习惯是王澍自大学时代就养成的,他几乎每天早晨都练一小时字,这能给即将开始的一天带来平静。如今,平静对王澍来说尤为可贵。作为普利兹克奖历史上第二年轻、也是第一个非西方建筑师被加冕后,王澍获得了他未曾企望的名声。这一明星效应如此显著,以至于一直作为抵抗建筑师代表的王澍,成为各种商业和政治力量争夺的对象,要将他推向他所抵抗的那一面。在此之前,王澍的生活是半隐居色彩的,甚至在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之后,很多建筑圈内的人都在打听他是谁。他自认是一个“业余”建筑师,和陆文宇共同创立的事务所也被命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业余”一词在这里有对“专业”的反讽意味,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不为金钱和名声束缚、随心所欲的自由,“可以随时工作,随时不工作”。他的建造方式也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与技术相比,他更喜欢手艺;与建筑相比,他更愿意造房子;与建筑师相比,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文人。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普利兹克奖选择王澍的原因,他们看重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尤其是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平庸建筑物被批量生产的中国。普利兹克奖如何改变了他?王澍说,他的立场不会改变。他告诉我,几年前他和库哈斯在卢浮宫有一次公开对话,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库哈斯最后撂下一句话,要等着看。“你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名了。在这样的重名之下,我们看看你还能坚持多久?” 当然有些事情已经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以前他的工作室每年只接一个项目,获奖后有成倍的客户找上门来,他坚持只增加一个,每年一共做两个。而且“普利兹克奖效应”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他逆潮流的建筑观有可能对政策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主流建筑活动。“我会选择真正可能影响社会的项目,尽管有些是‘吃力不讨好’的。比如每年的两个项目中,一定有一个在乡村。乡村现在占到了我工作的一半。” 2月的象山校区,已经有了一些春天的痕迹。早早萌芽的小草在未经硬质铺装的路边蔓延,有些就在教学楼破旧砖瓦铺就的墙面里滋生,让这里更有野生的味道。这个刚刚10年的校园是王澍获奖之前的代表作,就建在一座村庄里,保留了农业结构,道路也是根据农田的阡陌肌理确定的,建筑物顺应山势、模拟山形,看上去像是已经在这里很久了。有位朋友在看了之后问王澍,背后这座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那人自问自答:“这山是建筑完成之后才出现的。” 我们离开的时候,王澍的学生们正聚在建筑学院的中庭乐此不疲地玩一个游戏:一个人把这座楼从上到下所有的窗户一扇扇全打开,或者准确地说,它们既是窗,也是门,连起来又成了墙,总共有四五十扇。等那些厚重的木板全部被推开,风和光钻进楼里,室内室外连为一体,就像是打开了一个魔术箱。这个时候,他们一定也开启了和老师一样的信念:“我们身处一个由疯狂、视觉奇观、媒体明星、流行事物所引导的社会状态中,在这种发展的狂热里,伴随着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混合着由文化失忆症带来的惶恐和轻率,以及暴富导致的夸张空虚的骄傲。但是,我们的工作信念在于,我们相信存在着另一个平静的世界,它从来没有消失,只是暂时地隐匿。” 富春山居何在? 普利兹克奖之后,王澍的两个最新项目都在富阳,一个是富阳山馆,一个是文村。他称为相互呼应的“一对项目”,正好是一城一乡。或者放在《富春山居图》的情境中去看,“一个是‘山’,一个是‘居’”。《富春山居图》是它们共同的文化背景。元朝末年,古稀之年的黄公望云游至杭州西南角的富春江畔庙山坞,被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恬静野逸打动,在此结庐隐居十几年,往来于两岸,模山范水,几年后完成了名作《富春山居图》。600多年过去,黄公望隐居的庙山坞仍在富阳境内有迹可循,这一段富春江也被普遍认为是《富春山居图》的自然范本。据富阳学者史庭荣考证,这一带的山水与画作所绘景物相契合:“画中采用的以平远法为主展开的长卷式构图,给人空旷开阔的意境;以长披麻皴为主的疏松笔法,概括了清净明朗的山体;而圆浑柔和的山峰,水天交接处墨色渲染的一抹远山,正是富阳富春江两岸的山形。” 这幅名作的传奇还在于多舛的命运。300多年前,《富春山居图》被焚为两断,前段称《剩山图》,后段称《无用师卷》。几经周折,《无用师卷》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则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直到2011年6月,分离300多年的两段才终于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而对富阳来说,更遗憾于没能将《无用师卷》迎回“家”,没有供画作展出的场地,后来也因此启动了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合一的“富春山馆”项目。“这个馆要以《富春山居图》为背景,但是人们往往容易沉浸在对历史的想象中,看不见现实。现实的这张《富春山居图》里面,已经高楼大厦成群了,哪还有当年《富春山居图》的影子呢?”王澍直截了当对找上门来的原富阳县委书记说。他告诉我,做一个山水画传统背景下的美术馆,这本身是有意义的,这种自觉意识也促使他接下了这个项目。但是真要做的话,其实是带有某种反讽意味的:“富春江水长流,富春山居在哪里?”所以他认为,不能完全从一张画的美学角度去美化地方传统,在想象中说有多美。“我要用这样一个建筑来让人们重新意识到:我们有可能以某种方式与自然山水间形成一种友好的关系,我们的文化曾经有这个能力,现在或许也保留了一点这个能力。但同时,这个建筑还要反衬出现实的丑陋。” 即将完工的富春山馆坐落在富阳的高架桥入口处,背靠鹿山,面对富春江。王澍称之为一个“大山大水的结构”,他设计的起点就是如何让建筑与山水间形成真实而强烈的映照。工程负责人洪青龙带我进入还在施工中的馆舍内部,他告诉我,这里是一座“建筑的《富春山居图》”。这不仅是一种字面上的形容,事实上,王澍的设计思路直接与这张山水画有关。怎样让一个建筑的观赏体验,就像在看一张中国山水画?关于建筑和山水绘画结构的讨论,一直是王澍建筑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点。中国画讲究“三远”,指三种不同的透视角度——“高远”“深远”和“平远”。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曾定义:“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问题是,“三远”是指二维的画面,怎么用三维的房子呈现出来?这样的转换让人好奇。富春山馆的入口,要先穿过一组小桥流水,就像山水立轴下方的近景,有一种“山外观山”的体验。进入馆内,则要行走一段盘旋的通道,黄色木板在灰色墙面上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是从山下向山上仰望的“高远”观法。王澍说,这也是借鉴了黄公望的手法,将入口部分压得很低很低,到后面逐级抬高。从“外山”进入“内山”,则进入了一个异常繁复的世界,“山内观山”,也是在山体间盘旋而上。走出门,从顶部盘旋而下,又有一种形而上的回望。至于“深远”,王澍则转换成了“阔远”。他说,这是受了黄公望《山水画论》里的启发:“江南地势局促,山多,但不是很开阔,所以黄公望说‘阔远’,是说人站在这儿,隔着一条河,对面有座山拔地而起,这时候人的眼睛像被拉成了宽荧幕一样,出现了扩张感。不是想象中天高云淡的阔远,而是在某种压迫下产生的扩张。”所以王澍在主体建筑对面专门建了一个观山厅,这是一个典型的宋代山水画“正观”的位置,眼前的富春山馆显得特别大,像一座山一样。另一个直接借鉴黄公望的是皴法,黄公望认为皴法是决定性的,在构思任何山水画之前,都要先想好画什么山,画什么皴。所以在富阳山馆里,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山形主建筑屋顶的皴法,王澍将一些红色的旧瓦片不规则地嵌入灰瓦中。王澍说,富阳山馆是介于单体和群体之间的建筑——美术馆、博物馆一左一右构成主体,小体量的档案馆相对独立,后面还附设了长条形的后勤部分,几部分正好构成了一个三山结构——主山、次山和远山。三山的对面建了一座塔,“望山楼”,我们从这里登高,可以俯瞰到建筑的“主山”,远处是“远山”。这是“平远”的视角,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经典角度。而将视线继续延伸,这座建筑的“山馆”已经与更远处自然的“山”融为一体了。王澍接受富阳山馆委托的前提,是同时要在富阳境内做一个村居的保存。如今富阳已经成为杭州的一个行政区,当时还是个县级市,境内有297个村庄。王澍调研后认为,已经有277个没救了,还剩下20个破破烂烂的,带有一点村居的痕迹。他告诉我,当时稍微带一点要挟的意味,说如果不做一个村子,那么他对做这个博物馆也不是特别有兴趣,因为他已经做过很多博物馆,不需要在名单上再增加一个。所以后来的文村项目,相当于是他“生造出来的”。“普通”村庄 从杭州到富阳,大约60公里,再到文村,又有50公里。文村,是富阳区甚至杭州市的最西端,再往前走就是山,没路了。这个村子看上去再普通不过,建在半山,有一点农田,有一些日益没落的家庭小工厂,年轻人大都去了城里打工。说它是老村,这里大多数人家都盖起了“小洋楼”;说它是新村,这里又保留着一些破旧的老房子,不过最老的也就上百年。王澍说,当时浙江省建设厅的领导专门来看他的选址,直接就傻了:“王老师您怎么选这个村子?太普通了。” 其实王澍看中的,就是文村的普通。他告诉我,浙江省这几年对保护乡村越来越重视了,从一开始的“保护一千个乡村”,到现在的“保护两千个,展望保护三千个”。无论如何,这些被列入保护名单的村子,省里会给钱,给政策,有人管。问题是,省里至少还有3万个村子,大部分是没人管的。他觉得,有人管的他可以暂时不管,他要管的是那些没人管的村子。“像文村这样看上去特别普通的村子,我称为‘半残废’。‘半残废’现在已经算是好的了,我做了普查,整个富阳充其量也就剩下20个,还有救,但基本上属于病入膏肓,需要华佗和扁鹊那样的手段,要有回天之术,才可能救得活。” 王澍上一次为乡村做建筑,是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也是那届世博会唯一的中国乡村主题馆。“实际上那是个超级土豪村,村里的钱多到准备办银行了。当我一看到村委会里那个美国郊区别墅群大沙盘,就知道很多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我对宁波市领导说,只表现滕头的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我有兴趣做一个建筑,剖切一下这个地区乡村建筑过去与现在的差别,也许能推断一下它的未来。”王澍给村民设计了全新的农民公寓。因为他们住的都是别墅,乡村里那种社会邻里关系荡然无存。他反过来做公寓,每个公寓里有三五户,希望村民能重新形成邻里关系。滕头村当然是一个极端。但是在富裕的浙江,很多乡村即便不像滕头那么土豪,大多也已经以一种低版本的方式彻底切断了与历史的联系。在我们从富阳到文村的沿途,目光所及基本都是“小洋楼”,三层,四层,甚至五层,一幢一个样式,混乱无序地拥塞在路边。当地人说,之所以看着乱,也是因为这十几年的流行变化快,一开始是屋顶尖尖的“埃菲尔铁塔”,后来是串葫芦式的“东方明珠”,现在则是坡屋顶的“田园别墅”。从洞桥镇到它下属的文村只有一条路通到山边,景色也越发开阔了。可以想象,这个山脚下最后一片居留地,因为地处偏远,和外界的各种物资、人力及信息交流都是相对滞后的,这也让这里有慢半拍的感觉:河对岸的老村,还有些几十年、上百年的房子留在那里,或者有老人依恋老宅,或者没来得及拆。王澍第一次来到文村的时候,也是被这种半新半旧的状态打动了:“出于偶然,也出于远见,他们建新村的时候,隔了一大块农田在对面建,没有直接去破坏老村。新村里建了新房,但老村里只是零零星星有一些老房拆了重建。村子里半新半旧,两种状态对在一起,而整体的道路肌理还在。如果说我是一个建筑医生的话,看了之后会觉得,下药重一点应该还能救得回来。” 新与旧的错位 如今文村的门面当然是王澍设计的房子,从村口向河对岸望过去,一排两三层高的民居沿河排布着,以现代建筑语言汇成不同的空间院落组合,杭灰石、夯土、抹泥、白灰、混凝土……似曾相识的材料和工艺又搭出了传统质地的墙面,放在这个破旧的小村庄里也不觉得突兀。村支书沈樟海告诉我,王澍这些新房子其实是在旧民居中间穿插着建的,中间一些有保留价值的老房子都没拆,建好了很多人来看,一下子竟然分辨不清到底哪幢是新的,哪幢是旧的。就连村民自己,现在也有点混淆新和旧,本来河北岸是新村,南岸是几乎被遗弃的老村,结果现在老村“拆新建旧”,成了新的焦点。沈樟海在2014年3月第一次见到王澍。之前他只听说有建筑大师要来农村建房子,并不知道“王澍”是谁,特地上网查了一下,看到他在世界上拿了什么奖,觉得“名人效应”总归没错。其实一开始,洞桥镇有四个村子让王澍挑,文村先被选中。沈樟海事后分析,这是因为文村有一条河穿村而过,位置开阔一些,而且还有些老房子,相对符合改造要求。还有个巧合,是他们正计划在河的南岸建一个新的民居点,新建15幢房子。文村之所以形成目前新旧并置的格局,其实是来自历史上不同寻常的风水选择。沈樟海找出族谱给我看,里面保留了一张老村的地图,村庄夹在两座山之间,中间一条河穿过,所以最初建房有两个选择,一是山之南,水之北,在风水上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本来可利用的地块就不大,这样一来,田地就只能选在河的南岸了,再南面的另一座山会把阳光挡住,对庄稼生长不利。所以文村的祖先们做了相反的选择,将人居住的房屋建在背光的一侧,田地则放在阳光充足的另一侧。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要新建房屋,就将新村建到采光更好的对面去了。这样的选择也是特别让王澍感慨的地方。他意识到,风水实际上是敬畏与道德双重约束的文化。“当人必须为生存做出选择时,风水就帮他们做出一个貌似不合理的选择,就是背南面北,这样对农田产生的阴影是最小的。所以我对村民说,他们的祖先绝对是值得敬仰的。相比之下,现代人的道德觉悟不如祖先,他们只满足这个时代自己的物质愿望,不考虑后代的利益。这是个很有趣的案例,直接折射出传统和现代之间更深刻的关系。” “‘沈’是文村第一大姓。据族谱记载,唐朝时祖上在朝当武官,一次打仗输了,带着五个儿子往五个方向跑,其中一支就到了这里,开枝散叶。”沈樟海摊开那张老地图,“老村的形状像是一艘船,沿着河的流向,上村种着几棵银杏树,下村有几棵柏树,相当于船的两根桨。以前的村庄格局特别讲究,农田阡陌,移步换景,我小时候还有‘文村八景’,每一处景观都配了一首诗,现在只剩下一两处了。祠堂还在,但过年过节不再使用,变成了老人去世停灵的地方,平时人就去得少了。” 沈樟海告诉我,文村自古“七山二水一分田”,每户平均有一亩稻田,冬天再种点油菜,只够自己吃。改革开放后家家户户开始养蚕,规模达到每期1000多张,一年有三期,一张能卖几百块钱,成了主要经济来源。但好久不长,这个产业逐渐衰落了。2000年后乡镇企业转制,很多技术人员回乡办厂,沈樟海也是其中之一。他原来在洞桥镇上的机械精加工厂,机械精加工是洞桥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没改制前这个厂有400多人,销量一度占到全国市场的六成以上。他做了十几年技术,改制后决定回村自己办厂,最红火的时候做到30多人的规模。后来村里陆续有20多户办了小五金厂,全村1800人,有200多人从事这一行,远近闻名。沈樟海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也在那个时候被推举为村支书,如今已经12年了。文村十几年“工厂时代”的家底,都体现在河北岸的新村了。因为以前土地管得松,一部分菜地改成了宅基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新建了楼房,而且一家比一家时髦。沈支书家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像座城堡,还有个东方明珠似的尖顶,远远就能看见。几年前因为工厂要扩大规模,他把搬走的村小学所在地买了下来,建成工厂,一家人也住在这里。这个厂主要做装订书籍的胶装机,楼上的库房里整齐摆放着几十台成品。沈樟海自信地说,除了大型机械做不了,他们什么配件都能做。他站在机器旁边操作起来,动作娴熟。只是如今这个产业也辉煌不再,他的厂里只剩下七八个人,都在50岁以上。“一方面是现在都用数控技术了,另外也越来越难招到人。三五千元一个月没人愿意来。因为文村地处桐庐、临安、富阳三县交界处,只有一条路从镇上通进来,和城市离得远,本村的年轻人都想到外面去,外面的人也招不进来。” 他们不是没有想过别的办法。因为最近几年浙江整体乡村旅游的兴盛,文村也开始挖掘自己这方面的资源。想来想去决定搞“生态+观光”农业,把村集体所有的那块田里种上了油菜花,每到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再加上山上还有一片野生的杜鹃花海,也是诱人的美景。只不过,几公里内的村子里都已经种上油菜花了,相邻的贤德村更是别出心裁地想出了在田里作画的办法:将小麦穿插种在油菜田里,春天一到,绿色的小麦在黄色的田里非常显眼,爬到对面山上的某一处位置,就可以看出精心设计的图案。每年的图案都不一样,据说有一年是“状元看书”,因为那里出过唐朝第一个状元,去年是“杭州G20”,还有一年是《富春山居图》。这个季节正是农闲,村里每家每户凑了份子,多则500元,少则100元,把富阳的越剧班子请了来,让他们在村里唱上几天戏。晚上7点天就黑了,以往这个点准备睡觉的村民们,也兴冲冲跑去礼堂看戏。一开始是村里的戏迷轮番上台过瘾,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扮上行头的演员正式开唱,来看热闹的年轻人们有点不耐烦了。越剧的节奏太慢,唱词也有些听不懂,能真正陶醉在咿咿呀呀戏文里的还是老年人。和居住方式一样,乡村里传统的余韵还在,但是怎么在现代生活里延续,还是个问题。给农民造房子 王澍一直强调,他不是造个房子放在乡村里,而是真的给农民造房子,让农民能住进去。所以他一来,就重新设计了新的民居点方案,新建加上改建,总共30多幢。他和陆文宇挨家挨户去调查,让村民提意见。原来的新民居点方案是整齐划一的“小洋楼”。这正是王澍认为现在乡村的最大问题,他称为“内部的贫困”。“如果说村庄是一个完整的小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只有粗略的外部,它的内部几乎没有与生存关联的细密构造。”他认为,强调差异性,也是以现实为出发点的。“很多人一说江南就是‘黑瓦白墙’,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材料。但是如果去农村逛一逛,会发现它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化的‘黑瓦白墙’,它比想象的丰富得多,是一种多样性的文化。如果我们把它概念化了,其实是假模假样地以所谓的某种风格把乡村文化的生命给断绝了。” 所以他给这些房子设计出24种变化,也是实验多种可能性。首先从格局出发,有8种空间类型——正三合园、偏三合园、前后院、单前院……类型确定后,再把材料的变化加进去,杭灰石、夯土、抹泥、混凝土……最后形成了24种排列组合。空间重建的实质,其实是试图重建社会结构。王澍说,一方面是以比现在的新农居密度更高的方式,重建乡村邻里结构;另一方面,也在每一户的内部,重建以小庭院为核心的文化结构。他希望每一户都能有独一无二的识别,让他们觉得,“这是我们家,我们家和你们家不一样。尽管都在一个村子里,就像一个家族里的兄弟姐妹,有点像,但是能分得出来谁是谁”。南方传统民居的文化核心,是天井,王澍这一次把天井加进了每一幢新设计的房子里。现在农民建房时都把天井舍弃了,觉得是浪费面积。王澍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宅基地政策的不明确导致的,所以他专门去找政府。“既然是实验,能不能给个政策,10平方米的院子不算在宅基地内?有了这个许诺,农民就能接受天井。当然接下来可能就会产生一个得陇望蜀的要求,能不能在顶上加个盖?这是不允许的。”他觉得,这个精神核心不可或缺。“中国人自己家的小天地都带着某种类宗教的含义,人和祖先的关系、和天地的关系,都靠天井来体现。哪怕只有10平方米,也是要透气的。” 这些房子是要拿来住的,村民们对王澍提出了不少功能需求。比如有人觉得,一开始设计的卫生间不够大,因为农村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卫生间里还会放好多东西,其实是卫生间加储藏室。还有厨房,基本上一层楼里有半层都得是厨房,连柴灶也要放进去。王澍调查下来觉得也是合理的,因为山上常年产生大量死去的杂木,树林需要清理,在一定程度上,砍柴是一种生态的做法。有人提出需要一个农具室,就是在一楼要有一个地方,放锄头、镰刀这些粘泥土的东西,得一进门就能用。还有的家里要开小五金厂,或者要养蚕,也需要透气好的大空间。所以王澍设计出一种空间类型,一进门就有个大空间,可以有多种用途。可选的房屋类型多了,接下来更复杂的问题是怎么选。村民们就分配规则讨论了半年,最后还是靠抓阄来决定了。王澍认为,他们为可能发生的博弈,准备了一个足够多样性的背景。之后制定博弈的规则,最后得到一个对个体家庭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选择结果。当然抓阄后的选择也不完全偶然:“一开始大家觉得夯土房子会没人要,但实际上它第一个就被选走了。因为农民觉得,这个房子拿来开民宿,生意一定会很好。” 另一种可能性 村民们对王澍的房子,一开始是难以接受的。看上去半新不旧,还带个天井,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别墅”。沈樟海花了一年多时间来说服15户待迁入的人家,还组织他们去附近旅游搞得好的村庄取经,看看另一种可能性。郎根强看到了“老房子”的价值,觉得眼前一亮。他原来自住的三层楼房建好只有十几年,因为正好在这次整治的沿河一线,“半土不洋”,影响景观,被列入拆迁改造范围。他本来觉得这次置换得有点亏,因为他原来的那幢房子建好只有十几年,施工成本大约每平方米2000元,两年前拆掉时按每平方米800元赔偿,去年底搬入新建好的这幢房子,成本大约每平方米3000元,按1500元置换给他,装修又花了50万元,算算亏了30万元。有的邻居一算这笔账,选择不搬,只愿意让王澍改造一下建筑立面,还有人连免费的立面改造也不情愿,就维持原样不动。他们现在都追悔莫及。“农村小洋楼顶天100万元。现在王澍设计的房子,听说有人出到800万元了。” 郎根强这些年一直承包村里的各种工程,建房,修路,架桥,算是见多识广,也愿意做出改变。这一次王澍为了让当地人接受,同时又把造价控制在足够低,尽量采用了当地的材料,又将一部分工程承包让当地人建,郎根强就是承包人之一。用当地的物料——砖、瓦、石料和混凝土相结合的建造技术,王澍这些年一直在实践,他称为“循环建造”,也是一种和“时间”的交易。对村里人来说,也像是重新发现了这些几十年不怎么用的材料。比如杭灰石,后山就有,90年代后就不用了,重新开采后发现,这种石头稍一敲击就能形成平整的片状,不用怎么加工就可以直接铺设在墙体上。还有夯土,就是把山上的黏土挖来,晾晒,粉碎,和砂石、水按照一定配比混合,搅拌,再借助新的技术,可以夯得特别牢固,而且细腻。郎根强说这种土墙配方特别生态,“几百年后这房子拆了,泥墙里可以直接种菜”。分房时先抓阄,郎根强幸运地抽到了2号,挑走了尽端的那幢抹泥房。他当时考虑得也很实际,一是周围遮挡少,视野好,二是面积大,格局好,三层楼的使用面积达284平方米,有5间卧室。他们夫妻俩拿出一间卧室来自住,其余4间改成民宿,取名“逸山居”,也是王澍这批房子里目前唯一开的民宿,供不应求。入住前去以乡村游出名的地方参观的经验派上了用场,他在装修时实践了一种“古朴”美学:家具尽量用实木,装饰物去找当地有名的篾匠章樟荣来编,甚至去老人家里回收一些陶罐或者饲料槽,再去山上采些兰花。郎根强将刚掌握的抹泥技术也用在了室内,抹泥墙成了这里最大的标签。“你看这黄泥也有各种变化,太阳一晒是金黄,下雨天又变成了橙色。”住了一段时间,他更体会到传统材料和格局的好处:天井通风透气,抹泥墙的厚度有45厘米,冬暖夏凉。王澍和陆文宇后来也来看过他改造后的房子,陆文宇对二楼房间里美元图案的地砖印象很深:“特别后现代,也反映了目前的一种心态。” 我在村委会见到了吕胜新,他是众安公司在文村项目的负责人,已经在村里住了4个多月了。因为王澍的这批房子,他们想在文村投资开发旅游产业。吕胜新是台湾人,有国内一家著名民宿连锁品牌的工作经验,但是那家民宿开在景区,而文村只是一个偏远的村子。他认为,这里最大的问题,是要先做出一个产业。他向我描绘了一幅花卉产业的图景,模板是台湾南投一个著名的旅游地,“是‘花园公路’,也是‘公路花园’。那里的花不仅可以观赏,也可以出售,是一个可持续的产业”。他打算将这个产业搬到文村。“这里的菜地只是自己种,自己吃,剩下的菜烂掉了可惜,不如改成花田,种花,也卖花。不是花海,周边花海太多了,20公里内就有五六家,但花海只有门票收入。我们还计划做一个3000平方米的温室,将花期延长到10个月。住民宿的客人,可以每两个月来一次,走的时候带当季的花回去,丰富自己家的阳台。” 因为王澍的招牌,这已经是第二波要来文村投资的公司了。沈樟海说,之前就有一家公司要来做生态农业,在村里住了一年多,坚持不下去了。“那家公司要做有机蔬菜,说要精加工,无污染,打出广告——‘山泉水种的稻子’。但成本太高,农民自己种的稻子亩产是1600斤,他们的亩产只有500斤。虽然售价翻了10倍,但当地的消费能力实在有限。”沈樟海说,众安公司目前向前走了一步,和村里签下了除村民自住民居之外的18幢房子的20年租约,但是,农用地的合同因为涉及村、镇、区三级,一直没签下来。“农村人讲实际,口头上的东西不好算数。” 王澍对文村的下一步也很好奇。“原来这个村子因为太偏,是没人去的,现在至少村民开始有了一股热情。其实,偏僻也是一个有意的选择。我们害怕旅游者太容易过来,导致它过快变成一个旅游对象。另外,也担心商业力量过快染指这个地方。面对这么一个难以到达、又破又烂的村子,杭州人会有点犹豫。我们要的就是这种犹豫,可以腾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主笔 贾冬婷

第三篇:向王瑛同志学习

向 王 瑛 同 志 学习

王瑛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王瑛同志生前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纪委书。先后在巴中县畜牧局、巴中县委整党办、巴中县纪委、巴中地区纪委工作,曾任南江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纪委书记、县直工委书记、总工会主席等职务。

20多年来始终战斗在纪检监察工作第一线,先后被授予“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罹患肺癌后,坚持与病魔作顽强斗争,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2008年11月27日因病情恶化,在送往医院途中不幸去世,年仅47岁。12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王瑛同志是优秀纪检干部的代表,要宣传她的感人事迹”。怀教纪(2009)3号文件要求在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广泛深入开展向王瑛同志学习的活动。

王瑛同志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无私无畏惩腐败

有案必查,查就查个水落石出,办就办个铁钉钉木。王瑛看似娇小柔弱,却一身正气,从不畏惧任何邪恶。

2003年5月,一封举报“南江县公安局城东派出所干警何某,在办案中玩忽职守致人死亡却逍遥法外”的信访件从市纪委转到了王瑛手中。王瑛立即召集县纪委、监察局一班人认真分析案情,迅速展开调查。当案件查办到关键时刻,各种阻力接踵而至,有人甚至扬言:“敢查这个案子,你是不想活了。”王瑛同志没有退缩,更没有被吓倒。她鼓励办案人员:“自古邪不压正,只要我们坚持一查到底,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专案组同志深受鼓舞,又全力以赴投入到办案之中。为打开工作局面,王瑛同志连续5天5夜战斗在办案第一线,吃住在办案地点,亲自对主要涉案人员进行谈话,相继突破3名关键人物,案件查办取得实质性进展。2个多月时间,王瑛同志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果断查结了这起重大案件,10名违纪违法人员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和党政纪处分。当年,王瑛同志作为全省唯一的基层纪委书记被省纪委、省监察厅表彰为“办案先进个人”。

王瑛同志办案坚持原则,从不为亲情、友情所绊。她倡导制定了案件检查“六不准”工作纪律以及说情登记等制度,并带头执行。2005年4月,县纪委、监察局在专项资金检查中,发现县水利局有重大违纪问题,在对涉案6人立案调查时,涉案人员纷纷通过亲戚、朋友、领导关系找王瑛同志说情,一度时间,她的寝室、办公室电话声不绝于耳,连下班时间也有人登门说情,均被她一一回绝。最终查清水保办套取专项资金58万余元进行私分的事实,4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均被判刑。在查办县供销社原法人代表扣留下岗职工安置补偿费8万元和单位违规购买小汽车一案时,来自县内县外、方方面面的说情都没动摇王瑛同志查办此案的决心。该案的查处受到省、市纪委的高度评价,省委副书记、原省纪委书记李崇禧在省纪委《反腐导刊》中作出重要批示,并列入全省8起损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予以通报。

几年来,王瑛同志直接牵头办理疑难案件、典型案件、大要案件达百多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6000万元。

王瑛同志在对违法乱纪严肃查处的同时,也对被处分的干部格外关心。她常说:“惩处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育和挽救干部才是我们的天职。”柳昆同志曾是一名受到撤职处分的公安干警,王瑛同志先后4次与其谈话,要求正确看待得失,认真吸取教训,从零开始,扎实工作。在她的鼓励下,柳昆同志主动申请到最偏远的大河镇观音寺村担任科技干部,王瑛同志又先后3次到该村帮助他解决具体问题,柳昆深受鼓舞,带领干部群众修公路、建学校、养黄羊,用一年的时间,干出了别人五年都没有干出的事,2005年被县委表彰为“优秀驻村干部”,随后被调到巴中市公安局工作。几年来,王瑛同志先后对50多名受过处分的党员干部进行了回访教育,对5名实绩突出的干部大胆向县委推荐,让他们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二、热忱服务促发展

2002年初,县内发生两起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案件,王瑛带着纪检监察机关就如何服务发展大局的问题,深入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和26家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提出了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零”工作方法(即:建立投诉中心,为民服务零距离;召开专题听证会,干群关系零隔阂;开展“三最佳”创评,监督监察零空档;评选诚信先进,再塑形象零起点;实行投诉查结制,案件查处零搁置)。随即,县里建起了软环境建设投诉中心,定期开展面对面投诉活动,现场受理群众投诉,相关部门公开承诺办理时限,让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2003年春节,王瑛接到群众反映:县交通运输公司有职工在车站强行收取组客费。经查证,县交通运输公司调度股股长唐某趁春运之机利用职权,擅自收取外来客车组客费1万余元,严重扰乱客运市场秩序。根据有关规定,县纪委给予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唐某立即退还违规收取的组客费。

2003年7月,县公安局城市综合执法大队以无《特种行业许可证》为由,处罚收购废旧印刷设备的夏某3000元罚款。接到投诉,王瑛组织专人调查,并召开由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参加的专题听证会,明确了从事收购废旧金属需办理的相关手续以及应缴纳的税费后,县公安局当场宣布撤销处罚决定,退还罚款,并对相关执法人员予以严肃处理。

2004年12月,县纪委、监察局在对县内某房地产评估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的房产评估收费进行专项检查时,查出其对部分业主收费超出规定的执行标准,超标收费达7.3万元,涉及个体工商户449户。王瑛同志将这一严重扰乱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例在全县通报,并责成房评所将多收取的评估费全部退还给了业主。

“五个零”真心服务,换来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南江的投资环境一年比一年好,近三年,全县共招商引资9.8亿元,56家外地客商相继在南江安家落户。

对于事关和谐稳定大局的民生问题,王瑛同志一直坚持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先后对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村低保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和农村公路、水利、教育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剖析农村公路28条,纠正违纪违规行为10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2008年5月,南江遭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损失严重,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灾县。王瑛同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抗震救灾款物监管工作作了周密安排。她倡导并面向社会公开聘请17名义务监管员,深入重点部门、重点乡镇开展监督检查;从县级各部门和乡镇抽调机关干部组成48个检查组分赴48个乡镇,对抗震救灾临时生活救助、过渡安置费等救灾款物使用情况进行交叉检查;县纪委、监察局落实专人24小时接访,并在重灾乡镇集中设立了现场投诉点。

2008年7月,王瑛就群众举报的乡在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上存在违纪违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经过查证,群众反映基本属实。根据有关规定,该乡党委书记、乡长、分管副乡长被免职,4名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党政纪处分。抗震救灾期间,王瑛同志亲自批示处理抗震救灾信访举报36件,解决群众具体问题14件,促进了救灾资金和物资规范有序使用。

三、真情为民办实事

“坚持把难题解决在农家院,把党的温暧送到百姓的心坎上。”这是王瑛同志身体力行的准则。

2004年6月,她带领2名干部到付家乡下访。时值多雨的季节,这位自小在城里长大的女书记,硬是冒雨步行在泥泞的小道上听取群众意见,渴了就喝口井水,饿了就啃块饼干,困了就趴在农民家的桌子上打个盹。在10多天时间里,她与下访组的同志先后走访群众60余人,收集群众意见40多条。针对群众反映的粮食直补和农网改造等问题,通过进一步调查,查实该乡挪用农网改造户表集资款12万元、抵扣粮食直补资金2.3万元、计划生育白条收费3万元等问题。王瑛同志现场督促乡政府给农民兑现了抵扣的粮食直补资金,迅速归垫被挪用的农网改造户表集资款,重新启动了农网改造工程。县纪委、监察局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建议县委及时调整了该乡领导班子。

2004年12月,她同县委“下访服务队”来到人称“上访村”的长赤镇莲花村。莲花村土地纠纷的问题长达十多年没有解决,这天,在村民刘月润家的院子里,她同下访队员一起冒着剌骨的寒风,用了近4个小时听取村民代表的执证和要求。经过多方了解,“下访队”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妥善解决了问题,平息了各方矛盾,村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四、乐于奉献树形象

为了工作,王瑛同志很少顾及家庭、子女,自担任南江县纪委书记以来,几乎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长假,就连其丈夫在成都做手术的时候,她都因工作繁忙未能亲自照顾。

王瑛同志对干部职工十分爱护,爱护干部职工胜过爱护自己。单位有推荐上报先进的机会,她极力推荐职工,从未考虑自己。王瑛同志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每一名纪检干部的冷暧,委局职工生病住院她都要亲自前往医院看望。有什么困难,她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每年春节,她都要向全县所有纪检监察干部的家属写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每年重阳节,她都要带上慰问品亲自到机关离退休干部家中嘘寒问暖。

王瑛同志的心里不单装着干部职工,更装着山区的老百姓。2005年5月,高塔乡前丰村与乡政府长达15年的房屋土地纠纷,因种种原因一直达不成一致的处理意见。几个别有用心的人组织30余名村民,准备到省、市上访。在这关键时刻,王瑛同志带领工作组进驻该村。谁知到村第二天,传来她母亲患有肿瘤需到成都确诊的消息,是回家尽女儿孝道,还是继续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面对群众期盼的眼神,王瑛同志强忍着眼泪选择了后者。她通过近半个月的调查和现场协调,终于理顺了群众情绪,化解了纠纷。当她急匆匆地将母亲送到华西医院时,老人已经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只能采取化疗方法保守治疗。面对亲友的指责,她泪如雨下。在医院,她安排好母亲住院后,请来一名远房侄女帮助照料,又连夜返回工作岗位。

上两乡新立村耿燕因家庭贫困辍学在家,王瑛同志到该乡调研获知情况后,当即决定把耿燕作资助对象。每到春秋开学时,她都要托人为耿燕捎去学费或学习用具。据了解,她为西南农业大学黄敏等2名学生按月提供生活费用累计达6000多元。小河供销社下岗职工李雄身患绝症,家境贫困。2005年春节,王瑛同志亲自将慰问金送到家里,又千方百计协调有关部门缴纳了欠缴的养老金。回到机关,她又倡导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募捐活动,并带头捐款捐物,筹集资金3000多元,帮助李雄走出了困境。2007年1月,王瑛同志被中央纪委、人事部、监察部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上级奖励给她2万元奖金,但她却将奖金专户另存,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由于长期工作劳累,早在两年前,她就时常感到身体不适,可一直没挤出时间去医院检查治疗,有时感冒,就吃点止痛药品或让医生在办公室输点液就应付过去了。2006年7月,南江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为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她连续10多天冒着酷暑战斗在抗旱第一线。随后,她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了,几次晕倒在下乡途中,当随行的同志强行将她送进医院时,检查结果让所有同志几乎都惊呆了——“肺癌晚期”。几天时间后,她丈夫的头发全部花白了。面对如此严重的病情,在经过痛苦的挣扎之后,她坦然地接受了这一残酷的现实。在刚刚做完化疗后,她又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王瑛同志置虚弱的身体于不顾,同群众并肩战斗,数次深入村组宣讲政策、查灾核灾,并带头奉献爱心、捐款捐物,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灾民手中。即使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王瑛同志仍然牵挂着挂联乡镇的受灾群众。就在王瑛同志逝世的前一天,她还专门安排机关同志代她到挂联的燕山、高塔、八庙等乡镇走访慰问,了解灾后恢复重建和贫困群众安全过冬的情况。

春雨润物,爱心无声。王瑛无怨无悔地把青春奉献给了崇高的纪检监察事业,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坚定信念,诠释着党的卫士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

怀化市实验学校党总支特刊(2009.3)

第四篇:向王海青同志学习活动

关于开展向王海青同志学习活动通知王海青同志是我省汤原县林业局原局长,在任五年间,将一个负债累累、贫困落后、职工上访、管理混乱的林业局建设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林区稳定、管理先进、职工致富的国家和省级先进单位。《中国绿色时报》、《黑龙江日报》分别在头版报道了他的事迹,8月23目,省长王宪魁同志对王海青同志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王海青同志的先进事迹很感动人,激励人,他带领职工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谋林区发展,加快林区转型,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让职工群众过上好日子,赢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王海青,男,1958生12月出生,1975年5月参加工作,199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汤原县振兴乡中学教师、团委书记党委秘书、纪检书记、党委副书记,永发乡乡长、党委书记、人大主任、县林业局局长等职务。2011年2月2l口,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3岁。

王海青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特别是担任县林业局长5年来,他勤政务实,真抓实干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使汤原县的林业经济走出了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汤原县林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海青同志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林业战线涌现出的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先进典型,他以自身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诠释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树立起了新时期基层林业干部的良好形象,是全省林业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大力学习宣传王海青同志先进事迹,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牢记宗旨、廉洁奉公、开拓进取,为我省林业改革发展多做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省长王宪魁同志的批示精神,省林业厅决定在全省林业系统开展向王海青同志学习的活动。

一、大力宣传和学习王海青同志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王海青同志是林业战线领导干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要把向王海青同志学习的活动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把他的先进事迹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生动教材。

一要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王海青同志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全心致力于林业事业发展,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始终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他善于谋事,敢于干事,带领林业局一班人谋求林业转型发展之策,探索兴林富民之路,在他的不懈奋斗下、汤原县林业走出了危机,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方兴未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林区建设成为全省样板,林业走上可持缓发展的康庄大道。学习王海青,就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林业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生态建设和林业振兴建功立业;就要像他那样,对事业孜孜以求,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努力创造一流工作

业绩,势力把职责和智慧转化为林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效。二要学习他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王海青同志思路开阔,思想解放,勇于打破原有思维定努和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大胆实行木材竞价销售、土地竞价承包、主要林副产品竟价发包三项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集体林改之路,汤原县因此被评为全国林改工作百个典型之一。学习王海青,就要像他那样,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积极深化林业各项改革,不断推动林业各项事业发展;就要像他那样,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宽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改革的胆略谋划工作,满怀激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要像他那样,善于将上级政策和地力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林业各项工作新局面。

三要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王海青同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尽心竭力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用淳朴而真挚的情感,关心着当地林业系统的干部职工。他及时足额兑现国家调资政策,偿还了退休职工大部分拖欠工资,自筹资金为没纳入低保的下岗职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他还自己拿出3万余元,资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将县里奖励的5万元奖金,全部补充单位办公经费。学习王海青,就要像他那样,忠实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

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要像他那样,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四要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王海青同志生活简朴,艰苦奋斗,仍住在十多年前买的两室一厅,家里仍摆放着过时的“四大件”;他公私分明,不搞特权,宁可得罪亲友,绝不破坏规矩,儿子毕业五年过着“北漂”的生活,亲属找他办事,他坚持原则,公事公办。然而,对待职工,他有求必应,从不吝啬,是贫困职工心中的“活菩萨”。学习王海青,就要像他那样,大公无私,严于律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水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像他那样,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为官,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第五篇:向**同志学习情况报告

向**同志学习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团区委党支部迅速制定了学习计划,于9月18日召开了“学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向**同志学习”专题学习会,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开展向**同志学习活动。

会上介绍了**同志的先进事迹,**同志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爱国报国的先进楷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是知识分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为广大干部群众立起了一个时代标杆。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以**同志为榜样,始终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工作上兢兢业业,思想上一身正气;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增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律意识,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贯彻始终;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担当意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服务大局、服务于民中彰显共产党员本色。增强“四个意识”,践行“四个合格”,锐意开拓进取,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

通过开展向**同志学习活动,我单位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爱国情怀、敬业精神的深刻熏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精神更加高昂,在本职岗位上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愿望更加坚定。党员干部更深刻认识到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更加自觉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服务青年工作。

下载向王盼学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王盼学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王瑛同志学习的通知

    洪新纪发[2009]11号 关于开展向王瑛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各街办、管理处党(工)委、纪(工)委,区直各部门党支部: 今年4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向警察王静同志学习心得体会

    向警察王静同志学习心得体会 ——苦练内功,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在全市发起向王静同志学习的活动中,我认真地学习了王静英雄的先进事迹。 王静,男,1980年10月29日出生于重庆市......

    向王书记汇报工作

    目 录 一、向市委王书记汇报工作 二、项目简介 1、黄石市凤庄新农村建设试验基地 2、大王有色湖2万头生猪万亩水产生态养殖垂钓休闲观光基地3、阳新县昌和2万头仔猪标准化养......

    向王春天学习的心得体会(小编整理)

    向王春天学习的心得体会春天,代表着一切都有生机,有希望!在我们即将度过这个疫情严峻的冬天,迎接2020年的春天时,有一位英雄——王春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王春天同志长期扎根基......

    向王翠平老师学习活动讲话稿

    学习王翠平老师先进事迹讲话稿 灵璧县小圩小学 徐德文 各位老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

    向警察王静同志学习心得体会(最终5篇)

    向警察王静同志学习心得体会——苦练内功,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全市发起向王静同志学习的活动中,我认真地学习了王静英雄的先进事迹。王静,男,1980年10月29日出生于重庆市永川......

    向王钦峰同志学习的心得体会

    向王钦峰同志学习的心得体会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办公室的邱艳,今天能够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心得体会,我倍感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榜样的力......

    向王彦生同志学习-王彦生先进事迹学习心得(范文模版)

    向王彦生同志学习又一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离我们而去,而他留下了足以感动和鼓舞全国人民的先进事迹。他是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被誉为太行之子,燕赵之魂,他用自己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