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五年来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我的个人论文
近五年来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择业,就业,这是毕业走出大学校门要面对的最大的事情。其实,一般来讲,我们大学生毕业后除了找工作,还有就是继续升学进修,我觉得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然而还有不少找不到合适工作,或者找不到到心目中理想工作的失业者。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状况 分析
引言: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重要问题,也是社会一直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我们大学生和社会该如何做,如何引导我们大学生就业,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择业观、就业观,这些都至关重要。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的认识。
据统计,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困难,工作不好找。面对就业难,有一半多的同学已经树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还有一部分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去选择对口的工作,剩下的学生则选择了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调查中大家一致认为,“没有工作经验”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大障碍,而所学专业、学校的层次以及家庭关系也是影响就业的因素。
第二点是大学生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及薪酬的选择。
对于就业地区,大学生首选地为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大中城市占比重较大;选择在自己家乡就业的也占相当一部分,且选择这类就业方向的绝大部分为不愿意离家的女生;主动去边远地区就业的仅仅占很少的一部分;这真实地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自身择业的期望值总体还是较高的,少数毕业生愿意去“老、少、边、穷”地方就业。
对于就业的理想单位,大学生选择到外资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其他的依次为:政府机关、私营企业、国有企业,选择基层单位仅有很少的一部分。目前较多同学首选去外企工作,是因为外资企业工资收入较高、工作环境较舒适,发展前景较好;选择去政府机关的同学则认为这些单位工作稳定、收入稳定;而基层单位由于条件艰苦、收入少、不稳定等因素,鲜有大学毕业生问津
对于初期薪酬,大学生毕业初期所希望得到的工资概况:一部分人选择了1000元以下,大部分人选择了1000-1500元,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1500-3000元,很少一部分人选择了3000元以上。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就业初期所希望得到的薪酬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还是比较合理、理性的。
第三点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
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大学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择业过于挑剔,不少人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有很多人希望到工资很高的公司就业,有人希望一毕业就能担当公司的要职等,这些想法都不切实际,充分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国语理想化,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然后是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欠缺。很多用人单位都把有相关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将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放在了首位。多数大学生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当前教育模式下的应届毕业生,他们既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或专业能力,又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导致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不断减少。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亟待提高。
再者是学校传统教育模式滞后。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的学科水平、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机制等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因此,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是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环节。
最后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与美国相比,中国完全达不到美国大学的比例和规模,所以需求方面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点是寻求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方法。对于学生方面,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学毕业生要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生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能承受起挫折和失败。在学习和生活的同时,应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各种应变和应对能力,以尽快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抓住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后是改变大学生及其家庭在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上出现的偏差。首先,为了更顺利地就业,我们大学生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择业观念,结合市场实际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综合考虑单位性质、地理位置、工作条件、各种待遇等等,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一线去工作,去适合自己的地方工作,改变从众、盲目崇拜大城市、外资企业等心态,这样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应该摒弃浮躁的择业行为,以“诚实守信”来进行自我约束,以“诚信”为基础,改变毫无顾忌的“毁约”行为。
对于学校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是:
首先要加强学校与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政府等的沟通与合作。学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等其他相关政府行政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人才;学校还应该利用各地举办校企见面和人才交流会的机会,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增进用人单位对学校和毕业生的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广大的就业信息平台。
然后是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传统的就业指导无太大作用,这说明传统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因此,学校要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充分发挥在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就业网络,方便学生查阅问得最多的普遍性就业问题,还可设立网络在线咨询活动,进行个性化辅导,使同学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及对就业认识的重要性;要努力促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之,我们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军,我认为能引导我们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对就业的正确认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切实掌握就业知识和技巧,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点对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至关重要。
第二篇:近五年来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五年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精神;工作态度严谨,思想品德端正;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分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尽职尽责,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日常工作中能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在法规和合同授权的范围内,身正形严,严格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本人能够注重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生活中,团结同志,帮助有困难的同志,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难题。本人不断追求技术业务水平提高与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在工作与生活中不断坚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学习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理论和使我充分理解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精神实质。也使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和用“三个代表”指导工作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和进步,对党的依赖感、信任感更足,对小康社会的前景充满信心。严格遵守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按时出勤,遵纪守法,注重团结。在工作上,虚心向领导和老同志请教,使自己受益良多。关心国家大事,经常读报纸、看新闻,及时掌握了党和国家方针及政策,建筑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新规范、新标准;经常参加行业和协会组织的技术培训和学习;不断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向结合,并获得新的理论知识。
“勤奋工作,严谨科学,一丝不苟,公平公正”是本人自我要求。接受每项监理任务后,认真审阅图纸和设计文件,对图纸和设计文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明之处及时通过建设单位同设计人员沟通以利于进行图纸会审和交底;认真参于编写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并主动协助业主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在图纸会审和交底会上,提出了自己的审查意见得到各方认可。特别是在合肥市庐阳区环卫综合基地项目上,工艺复杂,控制“点多、线长、面广”,尤其是轴线(中心线)、标高控制线多,预留预埋多,设计较粗。认真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对其施工工艺、施工方案、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措施、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组织的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审查意见并及时同建设单位沟通,向部领导和主管部门汇报。
在监理过程中,对于“质量、进度和投资”和安全方面的控制,主要强调事前控制,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结合事中控制的巡视和旁站、事后控制的检查和验收。质量控制:主要监督检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及安全技术措施,督促施工单位完善质量、安全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并监督其有效实施。要求各级施工人员持证上岗;检查施工单位所使用图纸、图集、规范、标准的有效性,检查所使用计量器具和测量器具的准确性(是否在鉴定周期内);对进场材料、设备、构配件审查其合格证明材料。定期组织现场质量检查。对于安全控制,每天进行安全巡查和定期组织专项检查,以及分部验收前的安全验收,把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和控制,为工程的有序、高效的进行,打好基础。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康瀚月
(营经济管理学院10级国际贸易、工程管理、11级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辅导员)
摘 要: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就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从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作为毕业生就业两大趋势:考研和求职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策略,为其解决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
一 就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共59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38人;工程管理专业60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41人。显而易见,两个专业男女生比例大约为1:2,女生占大多数。
1.生源地分布
本次调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称国贸)学生生源地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葫芦岛、鞍山、锦州等地。工程管理专业(简称工程)学生生源地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本溪、丹东、抚顺、阜新等地。其中沈阳人占总数的1/4,大连人占总数的1/5。所以大部分学生是来自二线城市。
2.就业意愿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分为:求职、考研、出国留学、公考、创业。其中求职和考研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面。调查显示:国贸求职人数为36人,占专业总数61%,考研人数为15人,占专业总数25%;工程求职人数为35人,占专业总数58%,考研人数15人,占专业总数25%。可见,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就业意愿是求职,做好求职学生就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就业现状
截止2014年3月1日,国贸有意向签约或已经签约有13人,出国留学1人,创业1人,具有研究生保送资格3人;工程有意向签约或已经签约有14人,出国留学3人,具有研究生保送资格1人,考研初试过国家分数线的有7人。
二 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求职和考研是毕业生就业两大趋势,对求职和考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保证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一)求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不对口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尽快就业,很多大学生选择与本专业无关或相差很远的职位,所以,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非常严重。根据调查得知,国贸的毕业生很多应聘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岗位,如市场营销、文秘类、银行柜员、企业策划等工作,这些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技术知识,看重的是职业素质、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正因为这些工作专业性不强,加重了就业竞争压力。
2.性别歧视
(1)求职过程中不平等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提出“男性优先,只招男性”的条件,也有的单位在录用女性时明确提出条件:要求年龄在25岁以下或者已婚已生育的女性,不满足这一条件的女性就很难获得这个就业机会。所以未婚女性即使具备相当强的工作能力,也很难获得相应的职位。总之,女性就业门槛高,面临挑战要严苛的多,竞争相同的职位,女性要比男性拥有更高的学历和能力,否则只能选择较低的岗位。
(2)工作性质上的不平等
一些工作岗位如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下属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下属企业,因其工作性质和工作需要,从业人员的工作地点是不固定的,入职后根据工作需要在各工作地之间调动。所以很多女性就放弃这个就业就会,甚至放弃本专业就业。3.缺乏工作经验和能力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59.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实习求职。大多数学生只能以“零工作经验”的状态进入职场,专家表示“缺少工作经验”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大学生的首要理由。在招聘会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字样,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加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二)考研备战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在落榜的同学中调查显示,在报考时因为缺乏对择校和择专业方面的认识和自我能力不正确的评估,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院校专业的选择对考研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复杂的心理问题
(1)迷茫
所谓迷茫是由于自己掌握的资料有限,对报考学校和专业犹豫不决,也可能表现在考研和求职的选择上。有些同学一直徘徊在考研和求职之间,一天一个想法,内心一直纠结和困惑。
(2)焦虑
由于紧张、压力大造成的忧虑、害怕是影响考生正常学习的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内心脆弱,精神高度紧张,造成失眠,食欲下降,严重的学生甚至患上忧郁症。
(3)浮躁
当复习进入冲刺阶段时,许多学生出现厌烦、疲倦、憔悴的心理波动。备考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考研不仅是时间上的拼搏更是耐力上的考验,每天面对枯燥的知识,单一的学习生活,使很多学生产生排斥、烦躁的心理,甚至产生放弃考研的想法。
(4)自卑
上述这些心理波动带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暴自弃。由于考研太辛苦,对自己缺乏信心,即使付出也未必能考上,还不如选择放弃。这些学生辛苦准备了大半年,最后毁于一旦,实在可惜。
三 解决途径
(一)就业指导
针对求职过程中,应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十分重要。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自我定位。
大学生在求职前对自己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不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获得很多的就业机会。首先,深入进行自我剖析,挖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彰显自己的能力;其次,明确就业目标和职业方向,发挥兴趣爱好和特长,规划未来职业生涯;最后,掌握应聘岗位职责和要求,做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尽快找到工作。
2.提升能力
(1)实践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超过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是就业难的主演原因。为了提高应届大学生实践能力,弥补工作经验的空白,学校和社会应该努力做到: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努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平台和实习岗位,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全面转换。
(2)自身能力
对于就业难的专业如国贸的学生来说,跨专业就业是他们就业的一个趋势,为了能成功求职,他们必须拥有突出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协调意识等自身条件。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平常上课认真听讲,脚踏实地把专业知识学好,掌握专业技能,要注意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其次要提高职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理解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要提高学习创新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我们整个生命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一定要加强学习,在新工作岗位中,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要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让我们很快融入工作中。因此,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机会的能力。
3.求职技巧
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和方法,是胜利求职的关键。首先,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求职方法,可以通过网申、校园宣讲会、招聘会等渠道展现个人能力。其次,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爱好有目标地求职,切不可同时投递一家企业数个职位。再次,制作个性简历,突出自身优势和特长。最后,掌握面试技巧和要求,了解基本礼仪,语言的运用及回答问题的方法。
(二)考研辅导
1.报考指南和复习安排
首先是选择专业和学校。如果学习成绩优秀并且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那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范围就宽泛很多,在选择学校上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挑一些热门专业,挑一所名校。如果成绩差些,又抱着必考的态度,就选择一些普通学校或相对冷门的专业。
确定了学校和专业后,可以通过所报学校的网站、考研论坛等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和材料,对考研的复习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其次是合理的复习安排。根据个人经验认为,考研复习应该按照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起步期(大三的下学期),英语、数学、专业课从基础知识点详细的复习,每天每科至少保持两个小时的学习。第二阶段是强化期(大三下学期暑假到考试的前两个月),利用暑假时间,参加数学、英语、政治的辅导班,掌握学习技巧和强化知识理解,我认为参加辅导班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在这个阶段,政治要进行两轮的复习,其他科目也要保证复习一轮。第三个阶段是冲刺期(考试的前两个月),这个阶段,要把所有的科目进行第三轮的复习,利用一定时间做些模拟考试,必要的时候报个政治押题班和时事政治辅导,对那些理工类文科不太好的学生很有用的。
当然每个人情况不同,掌握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心理疏导
考研是一个艰苦的工程,劳心劳力,甚至一些学生在冲刺阶段出现异常心理波动。为帮助学生能顺利的通过考试,提出劳逸结合、放松身心、增强信心的几方面建议:
(1)正确评价自己
能够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优秀,热爱学习,追求上进的学生,所以应该正确认识自我,相信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和信心,相信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理。(2)保持健康的状态
健康通常是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良好是身体素质是考研成功的基础,所以,考试一定要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会自我调节,调整心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和考试。
(3)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缓解大脑疲劳的主要方法。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学习效率也会下降。因此,我们每天要保证睡眠时间,不要因为时间宝贵就占用睡觉的时间学习,这样的得不偿失的。同时,要努力提高睡眠质量,使大脑得到彻底的休息。
(4)合理的饮食结构
合理饮食不仅减少疾病的发生,还能提高记忆力,稳定情绪和愉悦心情。考研是消耗着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我们一定要做到合理膳食,同时,还要多注意补充对大脑有好处的食品。
考研的冲刺阶段,学生普遍反映时间的紧迫和学习压力的增强,往往压得喘不过气,如果你无法进入学习,可以试试以上这些方法,放松一下身心,以饱满的精神参加考试。
总之,就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无论是考研,还是求职,或者是考公务员、创业等就业方向,在就业之前都应该做好未来规划,明确自身的能力和潜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2]杜树霞.大学生就业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研究[D].2011,4.[3]叶然.浅析女性就业中收到的性别歧视及对应措施[J].法制与社会,2018,9:357-358.[4]邵晴芳,蒋玲玲.浅析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创业,2011,14:126-128.[5]贺妍秋.浅析女性在求职中的性别歧视[J].科技向导,2012,23:57.[6]陈刘俐.浅析大学生就业对口问题[J].华章,2013,4:107.[7]贾申申.大学生考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田,2013,3:378.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全球经济依旧处于缓慢复苏期之中,在加之美国受失业率
居高不下和美元贬值的影响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是非常显著的。许多求职、转行、准备进入
社会的青年对就业形势的期望都不是很乐观。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据了解,往年10月,各大企
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近年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
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
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
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
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3、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
不均”现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专业就业比较紧俏,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困
难,以往的一些热门专业,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供需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困
难,由“热门”变“冷门”,譬如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尤其是学校知名度不
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4、就业呈现性别差异。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
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
14.5%,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有意向
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
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
续考研”,有21.7%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导致自己求职遇挫。
5、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
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
率大大提高。
6、定位城市,不愿去西部、下基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学生在求
职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尽管有95.6%的毕业生表示赞成“大学生志愿服务
西部计划”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计划,但是只有
35.3%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或农村寻求个人发展,有45.6%的学生认为这会限
制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35.3%的学生对相关措施的配套优惠政策缺乏信心。
7、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为壮观的考公务
员一族从大范围来看,今年全国各地有77.5万人涌向国家公务员考场,争夺1.35
万个职位;全国有124.6万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试考场。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加剧。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1、外贸依存过高的隐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已全盘进入国
际分工体系。因为我国经济对外贸依存过高。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就业市场供需的矛盾。
⑴高校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
⑵金融危机紧缩了就业需求。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跨国公司业务萎缩,国内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能源工业。我国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岗位锐减。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⑶传统渠道降低了吸纳能力。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另外,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
3、用人单位选材的误区:⑴过分看重经验。⑵过分关注文凭。⑶存在性别歧视。⑷生源地域歧视。
4、高校教育潜在的问题:⑴专业课程设置错位。⑵教学知识更新缓慢。⑶社会实践重视不够。⑷就业指导存在硬伤。
5、学生自身求职的差距。
就学生个体而言,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主要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就业能力不强。这里所说的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求职技巧等。在调查中,60.3%的大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视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
⑵人际关系不畅。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但是,有家庭关系背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人脉关系的拓展,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⑶求职途径单调。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等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优势推销自己,没有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⑷职业规划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糊的打算,甚至有一部分人没有任何打算,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⑸家庭压力影响。现在大学生上学的成本很高。许多父母将毕生积蓄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希冀子女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大学生就业条件如果不如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不但在经济上大学生及其家人难以承受,在感情上对他们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因此,在没有适合的工作时,部分学生宁愿选择在家待业。
三、大学生就业方向探讨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如何顺利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勇敢面对、理性思考、明确抉择的问题。:
1、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近年来人力资本更多地从制造业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是一般劳动力的“蓄水池”,更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2、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条件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大学生去了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干,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3、从大中城市向城乡基层转移
近几年来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因此,国家积极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就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扎根基层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而且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可见,乡村就业、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亮点。
4、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在传统观念里,大学生向来以“天之骄子”自居,毕业后大多倾向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生也不再属于“物以稀为贵”的社会精英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主动降低身价,把自己定位于蓝领,积极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
尽管我们还是一名在校学生,但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要充分了解社会就业现状,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步一个脚印的学好,做好,准备好。只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范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3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3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13年与201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字,2013年是699万人,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不足。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另外,还有一个就业观念问题。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13年,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13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3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3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3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3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13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13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3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2013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13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