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第一部份法律释义第2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2019-05-13 05:5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烟草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第一部份法律释义第2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烟草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第一部份法律释义第2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篇:烟草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第一部份法律释义第2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解读:

第一章 概论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的宪法指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广义的宪法不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法典,而且还包括立法法、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选举法等调整宪法关系的法律,甚至还包括国家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宪法惯例,比如我国“人大政协一同开会,政协委员列席人代会”即为宪法惯例。

二、宪法的作用

宪法与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相比,似乎与普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关系不是那么紧密,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有着其他法律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1.宪法是保障人权的根本宪章。

宪法集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受教育权、工作权以及纳税的义务。其他法律必须根据宪法的规定,将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进行细化和落实,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是根据宪法中有关受教育权的规定而产生的。没有宪法的规定,其他法律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一方面,其他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不得违反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如不得违反宪法的平等性原则,制定歧视某些人或某一部分人群的法律。可见,宪法在公 民生活中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2.宪法具有维护国家法律统一的作用。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具有最高的效力,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违宪的法律、法规是无效的。通过遵守和维护宪法的最高地位,可以实现一个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协调,防止出现法律之间相互抵触的情况。维护宪法的最高性,维护国家法律体系的统一,主要是通过法律审查和备案制度来实现的。法律、法规公布或者生效之前,一般由专门的机关对其内容进行审查,确认其合宪性,或者向专门机关备案。我国已经建立了宪法监督制度,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通过严格的程序设计,保证宪法的内容和精神得到遵守和贯彻。

第二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国体,即国家性质,指国家的阶级本质。由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国家的实质必然表现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国家的这一本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在统治阶级内部及其同盟者内部实行民主;另一方面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任何国家都是一定的民主与一定的专政的统一,只是由于国家的阶级性质不同,实行民主与专政的对象有所不同。

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表明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政体的概念

政体又称政权组织形式或国家管理形式,是根据统治阶级所确定的原则,具体组成并代表系统地行使权力,以实现统治任务的国家组织形式。政体与国体关系密切:国体是政体的内容,政体是国体的形式,国家本质通过政权组织形式表现出来。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概念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指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民主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再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的各级其它国家机关,组成统一协调的国家政权机关体系,共同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一种政治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能够充分发扬民主,便于人民参加管理国家事务,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民主性。

第二,便于实行“议行合一”,有利于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能。第三,便于保证实现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充分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保证了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有助于民族平等的实现。

总之,我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优越性在于充分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运用人民代表大会这种政权组织形式行使国家权力,并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三、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由选举法规定的有关国家代表机构或其他国家领导人员的选举原则、方法、组织和选举程序的总称,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选举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它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

(一)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选举的普遍性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是依照法律规定,公民除年龄和被法院剥夺政治权利外,在法律上不受其他条件限制而享有选举权。选举的普遍性原则主要表现在选举权的主体范围的广泛性。

2.选举的平等性原则

选举的平等性原则是指在选举中,一切选民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其所投选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应选的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选举方法。间接选举指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 表或机关再选举产生应选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选举方法。

我国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4.无记名投票的原则

无记名投票又称秘密投票,是指选民在选票上只对候选人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示同意、不同意、弃权等选举意向,而不写自己姓名以及其他标示身份的符号和文字等的一种投票方式。

我国选举法第36条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这从法律上确立了无记名投票原则,也体现了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二)我国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1.选举组织

选举的组织是选举法规定的负责和主持各级人大代表选举工作的机构。我国的选举组织因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不同而分别设立。在我国,实行直接选举的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由选举委员会主持,即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领导,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受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领导。实行间接选举的各级人大的代表的选举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持。2.选举的主要程序

(1)划分选区。选区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划分的选举代表的区域。划分选区的原则是便于选民参加选举、便于选举的组织工作、便于选民了解候选人、便于代表联系选民和便于选民监督代表。

(2)选民登记。选民登记是选民取得选举资格的基本程序,是确认选民资格的行为。我国选举法规定:选民登记应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18周岁、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选民名单应于选举日的二十日以前公布,实行凭选民证参加投票选举的,应当发放选民证。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持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选举委员会提出申诉。

(3)代表候选人的提出。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直接选举的,选举委员会汇总后,在选举日的十五日以前公布,并交各该选区的选民小组讨论、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间接选举的,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将依法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印发全体代表,由全体代表酝酿、讨论,确立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4)投票选举。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选民 根据选举委员会的规定,凭身份证或者选民证领取选票。各选区应当设立投票站、流动票箱或者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投票选举由选举委员会主持。在间接选举人大代表时,由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选民可以投赞成、反对或弃权票。投票采用无记名方式,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但每一选民接受的投票不得超过3人。

(6)公布选举结果。首先,确定选举是否有效。其次,依法确定当选人员。直接选举的,选区全体选民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选民过半数选票的当选;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选票的当选。最后,选举结果由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根据本法确定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统一的中国境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使进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行使自治权利,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一种政治形式。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行政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人民政府。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祖国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的。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对于散居少数民族,国家还同时采取其他方法保障他们的平等权利。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实现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国家允许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又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行使自治权。

五、特别行政区制度 1.概念

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我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2.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第一,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二,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和防务。

第三,特别行政区是享有高度自治权地方行政区域。(1)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依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理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事务。(2)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但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3)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法院除继续保持 原有法律制度和原则对法院审判权所作的限制外,对特别行政区所有的案件均有审判权。但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4)特别行政区享有中央人民政府依照基本法授权其自行处理的对外事务权。(5)特别行政区享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得干预特别行政区依照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

六、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经济形式

按照宪法,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形式主要有:

1.全民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另一种形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是城乡个体经营者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以个人及其家庭成员从事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 式。私营经济是生产资料属于私有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4.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

(三)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除了按劳分配的主要分配方式外,主要还有这样一些分配方式:因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而出现的凭债权取得的利息;因股份制经济而取得的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收入中的风险补偿;个体和私营经营者因雇佣劳动者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等。在社会主义处级阶段,应当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宪法第15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三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四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户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有:

1.平等权

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违法犯罪都要依法给予相应的制裁。公民在遵守法律方面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严格遵守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

(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公民有信仰这种宗教,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3)在同一种宗教里,公民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4)公民有过去信仰宗教而现在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仰宗教而现在信仰宗教的自由。

4.人身自由权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受人身安全、自由以及其他与人身密切相关的权利。人身自由权主要包括:

(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5.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1)批评建议权,是指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2)申诉、控告、检举权,是指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3)取得赔偿权,是指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 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6.社会经济权利

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即公民应当享有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

(1)财产权。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

(2)劳动权。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3)休息权。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4)社会保障权。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享受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7.文化教育权利

(1)受教育的权利。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接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文化权利。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 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7.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我国宪法对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进行了专门规定,给予特殊保护。

(1)妇女权利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2)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权利的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3)华侨、归侨、侨眷权利的保护。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二、公民的基本义务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因此,全体公民必须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神圣职责。国家秘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因而严守国家秘密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公共财产是公共国家政权、使国家日益繁荣富强的物质基础,因而公民必须爱惜和维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公民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是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工作,谋求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4.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我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我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四章 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概述

国家机构是为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称。国家机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国家性质,是实现国家职能、完成国家任务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工具。它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国家机构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形式。

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包括:(1)法治原则。(2)民主集中制 原则。(3)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4)责任制原则。包括集体负责制和首长负责制。(5)精简和高效的原则。

二、国家机构的组成

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的国家机构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又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国家机关又分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

(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立法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每节任期5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包括:(1)行使国家立法权。即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2)监督宪法的实施。(3)决定、选举、和罢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4)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5)应当由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行使的其他职权。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经常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其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包括:(1)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解释法律。(2)行使国家立法权。(3)决定除全国人大职权范围外的国家生活的重大问题。(4)行使国家监督权。(5)决定、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辅助性工作机构,由全国人大产生,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各专门委员会分常设性委员会和临时性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我国的国家元首。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国家主席的职权包括: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 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三)国务院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国务院的职权包括:(1)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2)提出议案。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3)组织领导全国性行政工作,并且领导不属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工作;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4)领导和管理各行业、各部门的行政工作。即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 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监察等工作;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5)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6)进行监督。即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7)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央军委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委由主席、副主席、委员组成。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五)地方国家机关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审查和决定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计划。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 特点的具体措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包括: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罢免和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个别代表。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包括: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

(六)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1.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我国审判机关在组织系统方面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又分为: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包括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和海事法院等。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2.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我国检察系统方面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又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省一级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工矿区、农垦区、林区等区域设置人民检察院,作为派出机构。目前专门人民检察院只有军事检察院和铁路运输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国家局法规司 王毅敏)

参考题目:

一、填空题

1.我国的国体是

领导的、以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2.行使国家立法权。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4.最高人民检察院对

负责。

5.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

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特别行政区有关机关制定和认可的法律规范,不得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相抵触,并且应当报()。A.全国人大批准 B.全国人大备案 C.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D.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批准

2.现行宪法规定,有权制定基本法律的国家机关是()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3.下列属于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权利的是()。

A.平等权 B.宗教信仰自由 C.取得赔偿权 D.劳动权

4.依据宪法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全民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D.国家所有制

5.在人大代表中()的人大代表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

A、自治州

B、自治县 C、不设区的市

D、镇

(二)多项选择题

1.广义的宪法除了指宪法典之外,还包括()。A、宪法性法律,如选举法、立法法; B、宪法惯例; C、宪法解释; D、宪法修正案。

2.下列属于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有()。A、选举的普遍性原则; B、选举的平等性原则;

C、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D、无记名投票原则。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含以下涵义()。A、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是在统一的中国境内实行的; B、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C、建立自治机关;

D、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实现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4.特别行政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具体包括()。

A、依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理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事务; B、享有立法权; C、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D、享有中央人民政府依照基本法授权其自行处理的对外事务权。5.我国公民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是指()。A、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公民有信仰这种宗教,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C、在同一种宗教里,公民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D、公民有过去信仰宗教而现在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仰宗教而现在信仰宗教的自由。

三、判断题

1.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特别行政区无权处理对外事务。()3.我国的分配方式只有按劳分配一种。()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5.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的审判工作。()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工人阶级、工农联盟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

3、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二、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1.C2.A3.D4.C5.A

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3.ABCD4.ABCD5.ABCD

三、判断题:

1.√2.X3.

X4.√5.X 26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第1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第19条

第十九条 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不动产登记簿记栽的权利人书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证据证明登记确有错误的,登记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登记机构予以异议登记的,中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中请人请求损害赔偿。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不动产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的规定。

●立法背景

更正登记与异议登记同样是保护事实上的权利人或者真正权利人以及真正权利状态的法律措施。与异议登记不同的是,更正登记是彻底地消除登记权利与真正权利不一致的状态,避免第三人依据不动产登记簿取得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物权。因此,也可以认为更正登记是对原登记权利的涂销登记,同时是对真正权利的初始登记。更正登记有两种方式,一是经权利人(包括登记上的权利人和事实上的权利人)以及利害关系人申请的登记,另一种是登记机关自己发现错误后作出的更正登记。

目前我国的不动产登记规则中已经建立了更正登记制度。土地登记规则规定,土地登记后,发现错登或者漏登的,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办理更正登记;利害关系人也可以申请更正登记。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发现林权证错、漏登记的或者遗失、损坏的,有关林权权利人可以到原林权登记机关申请更正或者补办。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规定,海域使用权人发现海域使用权登记结果有误或者有遗漏时,可以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更正。经审核属实的,由原登记机关予以更正。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因审查疏忽导致错漏登记或者表证不符的,应当及时更正,并将更正结果书面通知海域使用权人。

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国家,一般都建立有更正登记制度。如《德国民法典》第894条规定,“土地登记簿记载的土地物权、在此权利上设定的物权、或者依据第892条第一款确定的处分限制,与真正的权利状态不一致时,其权利未被登记、未被正确登记、或者被一个并不存在的权利负担的登记或者权利限制的登记受到损害的人,可以要求因更正登记而涉及其权利者的同意,为更正登记。”瑞士民法典规定,物权的登记不正当,或正当的登记被不正当地涂销或者更改时,物权受到损害的人,得诉请更正登记。不动产登记簿管理人的更 正登记,须得当事人同意或依法官的裁判始得完成。……书写错误的更正,根据联邦委员会颁布的有关规定办理。我国台湾地区土地登记规则规定,登记人员或利害关系人于登记完毕后,发现登记错误或遗漏时,应申请更正登记。登记机关于报经上级地政机关查明核准后更正之。

●条文解读

更正登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事实上的权利人的物权,许可真正的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依据真正的权利状态对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内容进行更正。但是,更正的程序可能较为费时,有时申请更正的权利人与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人之间的争议一时难以化解,法律有必要建立异议登记制度,作为一种对真正权利人利益的临时性保护措施。所谓异议登记,就是将事实上的权利人以及利害关系人对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所提出的异议记人登记簿,异议登记的法律效力是,登记簿上所记载的权利失去正确性推定的效力,第三人也不得主张依照登记的公信力而受到保护。

由此可见,异议登记虽然可以对真正权利人提供保护,但这种保护应当是临时性的,因为它同时也给不动产物权交易造成了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为使不动产物权的不稳定状态早日恢复正常,法律必须对异议登记的有效期间作出限制。因此,本条规定,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内不起诉的,异议登记失效。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内不起诉,说明异议登记的申请人不积极行使其权利,为使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人的利益和正常的交易秩序不致受到严重的影响,法律规定这时该异议登记失去其效力。

由于异议登记可以使登记簿上所记载的权利失去正确性推定的效力,同时,异议登记的申请人在提出异议登记的申请时也无需充分证明其权利受到了损害,因此,如果申请人滥用异议登记制度,将可能给登记簿上记载权利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所以,本条规定,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

异议登记同样是国外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德国民法典规定,发生登记错误的情形时,对抗土地登记簿的正确性的异议,可以纳入登记。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中,原来也规定有异议登记制度,但是后来的法律修改,将其纳人民事诉讼法中的“假处分”制度。所谓假处分,属于民事诉讼法中一种保全性质的强制执行程序,其目的在于将争议的法律关系状态暂时保持不变,以防止权利人处分其权利后,使得将来无法恢复。但在后来制定土地登记规则时,考虑到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又将其纳入限制登记之中。日本不动产登记法中的假处分制度意义也是如此。

●条文解读

立法机关经研究,认为物权公示本来的含义或者真正目的,不是要求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特定不动产的信息。物权公示虽然是针对不特定的人,但这个不特定的人不是全社会的人。登记资料只要能够满足合同双方当事人以外或者物权权利人以外的人中可能和这个物权发生联系的这部分人的要求,就达到了登记和物权公示的目的了。如果不加区别地认为所有人都可以去查询、复制登记资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做了没有必要做的事情,甚至会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因此,本条规定,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复制登记资料,登记机构应当提供。

第三篇:法律基础第三讲--宪法

第四讲

宪法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普及宪法知识,树立宪法观念,确立宪法精神。教学重点:宪法的基本知识及内容。主要内容:

一、宪法的基本知识及理论

(一)宪法的来历

在西方,宪法一词最初的词义是规定、组织和结构。近代意义上对宪法的概念的使用,最根本的特征强调宪法必须是限制国家权利,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法律。如法国在1789年的《人权宣言》中明确规定: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成文宪法——1787年的美国宪法就集中体现了近代宪法的基本精神。所以,在近代意义上,宪法一词的含义的侧重点不在于它在一国法律体系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而是强调宪法制定的正当性和和宪法功能的合理性。对这一点,美国革命家托马斯.潘恩在《人权论》中指出:宪法是一种先于政府的东西,而政府只是宪法的产物。一国宪法不是政府的决议,而是建立政府的人民的决议。在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含义始于清朝末年,自日本传入中国。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开始介绍西方的宪法概念,19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人士开始要求朝廷立宪法,实行宪法政治。1908年,清政府为了敷衍民意,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从此,宪法一词在汉语中成为专门的法律术语。

(二)宪法是什么

1、概念

给宪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要把握几个方面:一是要抓住宪法作为一种法和法的组成部分而应当具有的种的属性,将宪法的内在和外 在的特征相结合;二是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反映宪法的品质,既要包含宪法典、宪法习惯和宪法判例的实质,又要能反映宪法的良性运作;三是能反映中外理论研究的普遍共识,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宪法的实践。最后,还要结合法治、民主、人权、宪政等范畴来考虑。

如果我们从宪法的历史发展和世界范围来考察,不难发现现代意义上的宪法至少在形式上都是在国家权力所有者发生转换、国家权力结构需要调整、公民权利处于中心地位下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两个方面。且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支配的主导地位。因为,公民权利产生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为公民权利服务,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另外,各国宪法规定的都是国家最根本的、最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制度、还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结构的组织、权限等问题都有涉及。所以在绝大多数国家,宪法一经制定颁布,即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任何国家机关、个人和组织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是宪法在形式上的本质属性。

综合以上:宪法是一个国家社会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反映,是调整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关系的部门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相对抗的产物,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国家权力的调配器。

2、宪法的本质

在宪法发展史上,对宪法的本质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的观点有神意论、全民意志论、意志调和论和阶级意志论。

神意论的观点认为:宪法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如爱尔兰宪法前言规定: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为一切权力的来源。瑞士宪法前言规定:谨以全能上帝的名义,制定联邦宪法。

全民意志论者主张: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卢梭)。现行法国宪法将公共意志作为宪法的本质特征描述为:民有、民治、民享;美国宪法规定,制宪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更完美的和众国,树立正义、保证国内治安、筹设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并谋取个人及子孙享有自由和幸福。”这种观点在资本主义国家较为普遍。

阶级意志论的观点认为:宪法本质上反映了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列宁指出:宪法的实质在于:国家一切基本法律和关于选举代议机关的选举权以及代议机关的权限等的法律,都表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我国现行宪法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以人权保障,权利制衡为价值追求的近代宪法产生于十七、十八世纪。根植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决定和制约。资本主义宪法发源地为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宪法在政体的规定上大多为君主立宪制。尽管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在政体上所设计的是共和国政体,但受其影响的国家所制订的宪法大多是君主立宪制宪法,如法国1791年宪法、比利时1831年宪法、德国1871年宪法等。社会主义宪法在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于1918年在列宁的主持下,制定并通过了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在我国,经历了旧中国和新中国两个宪法时期,两种制度宪法。

(四)、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除了序言外,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等共4章106条。无论是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内容,还是文字等 3 都是正确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曲折

但在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人们产生了一种宪法过时的感觉,加之我国一直是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致使从1958年反右开始,特别是文革后,宪法实际上被废弃了。

1975年宪法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我国的第二部宪法,它除了序言外,有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和国歌,共4章30条。宪法的指导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左”的路线的干扰,它把文革中许多错误的理论和做法加以法律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国家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部有严重错误的宪法,但该宪法承认了社会主义制度、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等,不失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过渡

1978年宪法: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这部宪法包括了序言和4章共60条,是一部过渡性宪法。

4、发展完善

1982年12月4日第五次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代表着我国制宪史上光辉的一页。其结构和内容是:除了序言外,共分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徽、首都等4章138条。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在人民民主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结构形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民的广泛和真实的权利等方面,采取了与1954年宪法类似的规定。

现行宪法历经四次修订: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第1、2条,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 4 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删去了“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目标,为适应这一要求,1993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宪法修正案,经过全体代表认真讨论,于3月29日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修正案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突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着重对经济制度的有关规定做了修改和补充。主要内容有:明确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使党的基本路线在宪法中得到集中、完整的体现;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明确了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确定下来,并对相关内容做了修改;把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5年。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这些主要内容,经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应该在宪法中得到体现。因此,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修正案共6条,主要内容包括:明确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定“农村集体 5 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国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合并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将“镇压反革命的活动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二00四年三月,第四次修订。

二、宪法的基本内容(参考:82年宪法)阅读。

(一)我国的基本制度

1、规定了我国的国体

什么是国体:国家性质,国家的阶级结构状况,即国家中有哪些阶级,什么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宪法总纲第一条: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规定了我们的政体

即政权组织形式,即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采用何种方式组织政权,管理国家。宪法总纲第二条:

人民代表大会制,主权在民。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选举制度;115页 案例:岳阳市二选市长**

2003年1月1日,湖南省岳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选举市长,组织提名并被大会主席团确定的唯一市长候选人罗碧升因没有获得过半数赞成票而未能当选。1月3日晚,岳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再次举行全体会议,又将重新确立的唯一的市长候选人罗碧升提交大会选举,结果在这次大会上罗碧 6 升的赞成票过了半数,当选为市长。这次选举事件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引起了广泛争议。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第一次修正 根据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2004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时,候选人数可以多于应选人数,也可以同应选人数相等。选举办法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思考题:

1、岳阳市人大这次选举市长,只有一名正式候选人是否合法?

2、罗碧升在全体会议上落选后,只隔一天,会议主席团又将其确定为唯一候选人,并再次举行全体会议使其当选,这样做是否妥当?

3、我国国家结构形式116页

即国家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现代国家通常采取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宪法总纲第三条:“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机构。129页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21页

1、平等权。

案例1:波音7250万美元了结性别歧视案。案例2: “中国宪法平等权第一案” 案件背景

2002年1月7日,四川大学法学院1998级学生蒋韬一纸诉状,将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告上法庭,理由是该行招聘限制身高,违反了宪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定,侵犯了其担任国家机关公职的报名资格。该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竞相报道,被称为“中国宪法平等权第一案”。

案例3:芜湖乙肝歧视第一案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案例:“过失执法”向罪犯赔偿

日前,武汉市新洲法院作出国内首例“无期徒刑犯获国家行政赔偿”的判决。因黄陂“9·18”特大鞭炮爆炸案,被剥夺政治 8 权利终身的无期徒刑犯人刘小望,将获得国家行政赔偿4万余元。

事情始末是:2001年9月18日晚,武汉市黄陂区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对辖区内非法鞭炮作坊进行检查。在收缴鞭炮作坊主刘小望家的烟花爆竹时,由于执法人员搬运不当引发恶性鞭炮爆炸事故,致17人死亡,7人受伤,其中包括5名民警及刘小望之妻。刘家的三层楼房及其他财物被毁损。

随后,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刘小望非法买卖、储存爆炸物而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时,相关证据表明,此次爆炸的起因并非刘小望的直接行为所致,而是执法人员在收缴过程中因磨擦、碰撞及烟花爆竹掉在地上引起的。

2002年12月13日,刘小望及其4个未成年子女向黄陂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黄陂区公安机关给予行政赔偿。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定新洲区法院公开审理。报经省、市法院认可,尚在服刑的刘小望被准许以原告身份参与诉讼。

法院认为,公安机关依法收缴刘小望家非法生产、储存的烟花爆竹,是其职务行为,但由于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对其所搬运的危险物品疏于安全防范,操作不当,以致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属于违反行政职责的行为。

依照《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法院裁定由公安机关进行赔偿:刘小望之妻死亡赔偿金57988元;房屋及财产损失57369元;刘小望的4个子女的生活费38640元。其中刘小望获得4万余元。上诉期内,双方均未提起上诉。

4、人身自由权。123页。超市搜身;非法拘禁。

三、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

(一)宪法实施

1、概念

宪法实施是法律实施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指宪法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落实,即将宪法文字上的、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并进而将宪法规范所体现的人民意志转化为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宪法实施反映着宪法制定颁布后的实际运行状态,是宪法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宪法关系)的基本形式。

2、宪法实施的构成

概括说来,宪法实施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宪法的适用。是一定国家机关对宪法实现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干预。它一方面是指国家代议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对宪法实现的干预。即要求这些机关依宪设立、依宪运作,更重要的是要求这些机关通过追究宪法责任等途径,确保宪法的禁止性规定和宪法设定的义务能够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对宪法实现的干预。理论界一致认为,由于宪法与其他具体的部门法一样具有一般的法律属性,因此宪法也必然具有司法适用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司法实践也表明,宪法司法是完善司法制度的重要方面。

具体说:根据宪法关于国家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办事的精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履行职责,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直接赔礼道歉之外,国家机关的失职或违法行为可以因公民向法院起诉而得到纠正,即使是法院或检察院的行为不当或违法,还可以通过国家赔偿法的实施得到补救,因为宪法明确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 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下列案件审判的结果,充分证明宪法上述有关规定在实施。案例一: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

齐玉苓通知书案: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容侵犯

齐玉苓和陈晓琪原同为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初中毕业生。1990年齐玉苓通过了中专预选考试而取得了报考统招及委培的资格,而陈晓琪在中专预选考试中落选。同年齐玉苓被山东省济宁市商业学校录取,但其通知书被陈晓琪领走。陈晓琪以齐玉苓的名义到济宁市商业学校报到就读。1993年毕业后,陈晓琪继续以齐玉苓的名义被分配到中国银行滕州市支行工作。1999年齐玉苓在得知陈晓琪冒用自己的姓名上学并就业这一情况后,以陈晓琪及有关学校和单位侵害其姓名权和受教育权为由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害,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经济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8月13日公布了司法解释《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指出:“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001年8月23日,本案二审判决尘埃落定。齐玉苓获赔因受教育的权利被侵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4.8万余元及精神损害赔偿5万元。

最高法院的这一《批复》开创了中国法院通过司法审查保障宪法意义上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先例,开拓了公民宪法权利的司法救济途径,开创了宪法直接作为中国法院裁判案件的法律依据分先河。齐玉苓案在社会上及法律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媒体称为“宪法司法化第一案”。

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人士在对此做出解释时称,与受教育有关的权利是宪法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体现为民法上的人格权利。任何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限制、妨碍、剥夺他人受教育的机会的行为,都是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侵害,因此造成损害结果的,都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应该说这是一种进步,而不能说是一种突破。它在司法实践上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有利于宪法进入诉讼领域。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看似离我们很是遥远,事实上与我们息息相关。不要再把宪法权利看得高高在上、虚无飘渺,我们应该运用宪法来保护宪法赋予我们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中国宪法平等权第一案”中的原告蒋滔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理由就是该行招聘限制身高,违反了宪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定,侵犯了其担任国家机关公职的报名资格。该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竞相报道,被称为“中国宪法平等权第一案”。

第二,宪法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宪法的规定从事各项行为。是宪法实施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宪法实施最基本的方式。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二是履行宪法规定的作为义务;三是遵循宪法规定的禁止性命令。

(二)宪法实施的保障。

1、概念

宪法实施的保障一定意义上即宪法监督,是立宪国家为促进宪法的贯彻落实而建立的制度和开展的活动的总称。

2、宪法实施保障的主要内容

一是保障宪法、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和宪性。即要求法律法规以宪法为依据,同时,宪法的原则精神通过普通法律法规的具体化,通过整个国家法律的健全和完备才能有效实施。

二是保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将宪法作为自己根本的行为准则。

3、宪法实施保障机制

在我国,宪法实施保障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保障。是指中国共产党带头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宪法。这是我国宪法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

(2)法律保障。是指宪法自身的保障,表现在:宪法明确规定他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违背,还规定了宪法修改的特别程序。

(3)组织保障。是指依靠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来保障宪法的实施。宪法规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极其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修改宪法,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

(4)依靠人民群众。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释义 第3条

进出口商品检验法释义:第3条

第三条 商检机构和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依法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

【释义】 本条是关于商检机构和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依法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的规定。

一、商检机构与“检验机构”的含义

根据本法规定,国务院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国家商检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国家商检部门设在各地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商检机构)管理所辖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因此,具体来讲,商检机构就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全国设立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关于“检验机构”,根据本法规定,是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从事检验鉴定业务的机构。即只有经过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才能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这次修改,将原商检法规定的“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指定的检验机构”修改为“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本法规定的“检验机构”与商检机构是有严格区别的。“检验机构”是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经过国家商检部门许可才具备从事委托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的资格。商检机构是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的行政执法机关,行使行政执法和管理监督职能。

二、商检机构与“检验机构”依法实施检验的含义

(一)商检机构。根据本法规定,国家商检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由商检机构实施检验。进口商品未经检验的,不准销售、使用;出口商品未经检验合格的,不准出口。海关凭商检机构签发的货物通关证明验放。即商检机构是对目录内的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的法定机构。具体来讲,目录内的进出口商品必须经过检验,而该检验必须由商检机构实施。商检机构签发的货物通关证明是海关验放目录内进出口商品的依据。同时,本法规定,必须实施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是指确定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合格评定程序包括:抽样、检验和检查;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各项的组合。因此,商检机构应当按照上述要求对目录内的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此外,商检机构作为国家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的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实施检验”不仅仅是指从事法定检验,除依法从事法定检验外,根据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商检机构对目录以外的进出口商品,可以根据国家规定实施抽查检验;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对列入目录的出口商品进行出厂前的质量监督管理和检验;依法对“检验机构”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可以对其检验的商品抽查检验;依法对实施许可制度的进出口商品实行验证管理;可以根据国家统一的认证制度,进行进出口商品质量认证工作;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

(二)“检验机构”。根据本法规定,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可以接受对外贸易关系人或者外国检验机构的委托,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即“检验机构”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是基于当事人的委托,其性质属于商业性委托检验。在具体检验鉴定内容上,也要根据当事人的委托进行。

第五篇:(一)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49条

(一)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49条、第50条、《关于对我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发放的经营许可证件和车辆营运证收取工本费的通知》。

(二)办理程序:申请人与当地公路管理机构协商,准备齐全申请材料后向交通厅行政审批办公室提交申请。许可机关按照《行政许可法》第四章规定办理。

(三)许可条件:

1、申请人是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法人。

2、在国内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满3年,且未发生重大以上道路交通责任事故;

3、符合中外政府间的有关运输协议和协定;

4、申请的国际线路、班次经中外政府间商定可开通;

5、采取招标方式许可的,还应经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标获得中标。

(四)申报材料目录:

1、申请人资格证明(经营性组织提供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社会团体提供登记证;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提供单位代码证;自然人提供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国际道路运输经营申请表;

3、《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4、从事国际道路运输的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证明;

5、驾驶人员的从业资格证明;

6、申请人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出具的近三年无重大运输责任事故的证明;

7、拟经营的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可行性报告;

8、经营国际道路运输的安全管理制度;

9、采取招标方式许可的,还应提供中标通知书。

(五)承诺时限: 15个工作日。(现场勘查时间不计算在许可规定时限内)

(六)收费标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每证收费标准为5元;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每证收费标准为0.33元。

(七)数量限制:线路、班次数量由中外政府商定。

下载烟草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第一部份法律释义第2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烟草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试第一部份法律释义第2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