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0369)2018年4月全国自考《警察伦理学》考前试题和答案00369(大全)

时间:2019-05-13 05:3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00369)2018年4月全国自考《警察伦理学》考前试题和答案00369(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00369)2018年4月全国自考《警察伦理学》考前试题和答案00369(大全)》。

第一篇:最新(00369)2018年4月全国自考《警察伦理学》考前试题和答案00369(大全)

2018年4月全国自考《警察伦理学》考前试题和答案0036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第1题 1829年,主持制定、颁布《大伦敦警察法》并发布了“警务原则”的人是()A.威宁顿公爵 B.罗伯特?皮尔 C.拿破仑 D.伊丽莎白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题 警察道德自律性的最集中和最高的表现是()A.责任 B.意志 C.信念 D.良心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3题 确保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实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体制和制度的保证是(A.公安法制建设工作 B.公安执法监督工作 C.公安行政管理工作 D.公安考核测评工作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4题 警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警察道德评价的()A.根本标准 B.一般标准 C.直接标准 D.间接标准

【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5题 公元前4世纪,把伦理学从人类知识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人是()A.孔子 B.黑格尔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6题 改革开放以后公安机关确立的公安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依法治警 B.从严治警 C.以德治警 D.立警为公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7题 调整人民警察同群众之间关系的纪律是()A.政治纪律 B.组织纪律 C.工作纪律 D.群众纪律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8题 在中国,“伦理”一词最早出现在()A.《礼记?乐记篇》 B.《论语》 C.《墨子》 D.《孟子》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第9题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决定道德的是()A.传统习俗和乡约民俗 B.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 C.社会舆论和上层建筑 D.政治需要和阶级利益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0题 警察权利的主体是()A.公安机关 B.人民警察 C.人民群众

D.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

【正确答案】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第1题 警察权力的内容有()A.警察权力价值观 B.警察权力世界观 C.警察权力代理观 D.警察权力责任观 E.警察权力制约观

【正确答案】 AC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2题 人民警察听党指挥的主要内容有()A.要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地位 B.要信任党的领导 C.要服从党的领导

D.要做服从党的领导的模范 E.要维护党的领导

【正确答案】 BCE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3题 警察权力的构成要素包括()A.权力的执行者 B.权力设施与装备 C.权力规范 D.权力信息 E.权力性质

【正确答案】 ABC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4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如今国际社会公认的人权基本内容的是(A.人身权利 B.人格权利 C.经济权利 D.社会权利 E.文化权利

【正确答案】 ABCDE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5题 人民警察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有何重要意义()A.有助于提高人民警察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 B.有助于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 C.有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D.有助于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E.有助于人民警察实现阶级统治

【正确答案】 ABC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6题 警察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环节()A.提高道德认识 B.培养道德情感 C.锻炼道德意志 D.确立道德信念

E.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正确答案】 ABCDE

【你的答案】)本题分数 2 分

第7题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具体要求包括()A.转变执法观念,在执法思想上与时俱进 B.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C.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D.切实提高警察的执法水平

E.积极适应发展要求,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

【正确答案】 ABCDE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8题 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道德概括为(A.爱国守法 B.明礼诚信 C.团结友善 D.勤俭自强 E.敬业奉献

【正确答案】 ABCDE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9题 人民警察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有何重要意义()A.有助于提高人民警察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 B.有助于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 C.有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D.有助于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E.有助于人民警察实现阶级统治

【正确答案】 ABC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10题 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主要是()A.思想领导 B.经济领导 C.政治领导 D.组织领导 E.工作领导

【正确答案】 ACDE)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第1题 1898年在长沙成立的______,是中国最早的警察机构。

【正确答案】 湖南保卫局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2题 ______是警察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正确答案】 道德习惯的养成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3题 警察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

【正确答案】 警察道德现象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4题 我国最早的人民公安保卫机关是______。

【正确答案】 国家政治保卫局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5题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______是个人应尽的义务,是每个人心中的法。

【正确答案】 道德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6题 警察个体道德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升华,也就是从外在的道德义务向内在的______转化的过程。

【正确答案】 道德良心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7题 婚姻的本质在于它的______。

【正确答案】 社会性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8题 警察诸种道德情感中最重要的情感是______。

【正确答案】 正义感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9题 我国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是______。

【正确答案】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10题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______是个人应尽的义务,是每个人心中的法。

【正确答案】 道德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第1题 警察权力规范

【正确答案】 即国家法律、法规中有关警察权力的各项准则和要求。【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2题 道德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意识、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3题 警察道德内化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是指警察个体在警务活动中,通过对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学习与认

同,将其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的过程。【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4题 警察道德规范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是指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评判其职业

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5题 警察道德行为选择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是指警察在面临多种道德行为的可能时,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

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抉择。

【你的答案】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第1题 应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警察道德的本质?

【正确答案】 对警察道德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1)警察道德是一种受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

(2)警察道德是调节警察行为的特殊规范;(3)警察道德是警察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2题 简述诚信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要求。

【正确答案】 诚信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从人民警察个人的角度来说,警察个人要讲诚信;

(2)从公安机关的角度来说,各级公安组织要讲诚信;

(3)从执法活动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警察个人还是公安机关都要体现诚信。【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3题 警察道德人格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以国家利益和公安事业为重的集体主义思想。(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4)忠于职守、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5)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思想作风。【你的答案】

【正确答案】(1)忠于党,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努力奋斗的政治品格。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4题 警察道德范畴与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有哪些联系?

【正确答案】(1)警察道德范畴受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制约。

(2)警察道德范畴是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5题 严守纪律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严守纪律的具体要求是:(1)提高执行纪律的自觉性。

(2)正确理解纪律与民主的关系。

(3)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你的答案】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1题 论建立完善的警察道德法律强制机制的措施。

【正确答案】 公安法律和警察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在警察道德建设中建立法律强制机制,就是把警察道德的某些要求纳入到法律体系之中,使其变成人民警察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以法律武器来惩恶扬善。因此,在人民警察道德建设中,建立完善严密的法律强制机制,应当做到:

(1)加强道德立法,进一步以法律义务的形式,确认人民警察的道德要求。法律具有强制性、具体性和针对性,它能够保证人民警察履行道德义务,遵守道德规范。

(2)强化法律的道德价值指向。要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加强警察道德建设,必须强化法律的价值指向,明确法律制定的根本目的,突出法律的道德精神。

(3)利用法律手段惩恶扬善,坚决制止严重违反人民警察道德的行为。【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0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2题 试述道德与制度的关系。

【正确答案】(1)道德与制度具有内在的同质性。①道德和制度有其发生、发展的共同基础。

②道德与制度的本质作用相同。

③制度精神和道德精神具有内在的同构性。

道德与制度的同质性在警察道德与法律中有突出的表现。

(2)道德与制度又具有相异性。

道德与制度的实施所依靠的力量和方式不同。制度主要依靠强制性的力量来起作用,具有非常明确具体的要求;道德本质上不属于强制性的规范,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体现的是人类高度自律的精神,与制度相比,道德的操作性不强。【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0 分

你的得分

第二篇:伦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生

人生是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整个生命历程,是一个人一生全部实践活动的综合。2.拜金主义

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或观念,它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3.人生目的

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生主体,在人生实践中提出的关于自身行为的基本指向,是人生命历程的根本追求,是对“人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的总体回答,它体现了人的最高社会需求。4.人生价值

指人的生命、生活的价值。从人本身的主观性上讲,人是价值主体;从人能创造价值上讲,人又是价值客体。5.道德行为

所谓道德行为就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为有利或有害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6.伦理学

1.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伦理学也是一门万古常新的,有着广阔前途的科学 7.行为

所谓行为是在改造周围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8.道德品质

所谓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9.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为提高自己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的活动。10.环境伦理

指的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或者说人们在对待自然环境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11.生命伦理学

它是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应用伦理学。12.人工受精

人工受精是用人工技术将精子注入母体以达到受孕目的的一种方法。13.代理母亲

代理母亲,又称“代孕母亲”,指按照委托协议代替别人妊娠分娩的妇女。14.克隆人

它是指用无性繁殖手段制造出与供体细胞遗传上完全相同的人。15.网络伦理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16.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指反映一定社会关系,体现一定社会,一定阶段原则的行为准则 17.公正

公正指为社会成员所认可,保障他们彼此间形成的权利及利益的关系的合理性原则 18.幸福

幸福指个人在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9.享乐主义

是把物质上无止境的个人满足作为享受的全部内容和生活的唯一目的。20.荣誉

荣誉是指社会或行为当事人对于一定义务和相应行为具有的道德价值给予的肯定性和赞美性的态度 二.简答

1.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危害:

享乐主义给人的危害,小到个人,它会导致一个人贪图安逸,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一事无成。大到国家,它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腐败没落。2.拜金主义的实质:

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 把金钱作为生活的惟一目标 把拥有金钱当作人生的最大幸福

把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惟一标准

3.道德行为的特征

第一,道德行为一定出于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某种自觉的态度。第二,道德行为必须是行为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4.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的联系

第一,在特定意义上为非道德行为,在广泛的范围内往往具有道德意义。第二,道德行为往往是同其他社会行为相伴发生并相互结合的。5.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调节方式 3·道德是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6.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总结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科学成果

2、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估计

3、对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

7.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8.为人民服务伦理思想的内容

第一,把人民的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第二,发扬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做到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第四、发扬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9.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道德对社会意思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道德在维护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中有重要作用

10.“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涵义

涵义:一指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方向; 二指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 网络伦理建设

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二、建立和健全对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机制。

三、加强对网络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四、提高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加强网络伦理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兼顾

(1)三兼顾原则是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三兼顾原则中,个人利益要兼顾。

(3)三兼顾原则中,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4)为贯彻三兼顾原则,应当对群众进行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教育。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1)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增强国力,接受时代的挑战。(2)才能促成社会主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3)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此核心的基本内涵

核心:为人民服务 基本内涵:1.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立身处世

2.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3.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作为大学生党员的我们应怎样去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大学生党员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首要的一条,就是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掌握过硬的为人民服务本领。

二、明确服务的对象

学校里因其特殊的环境,所以我们接触到的都是学生多一些,所以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应用到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为老师服务上。

三、具体如何做

(一)主动关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自己所能热心帮助同学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地为同学服务;

(二)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凡事不可斤斤计较;

(三)身边小事做起,凡有利于社会的都可以做,坚决抵制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态度。从点滴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

1、论规范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内在关系

道德规范的直接内涵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活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的支配和节制。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就是指这种外在的对于行为动机的力量与作用,是超出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之外的。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是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道德规范才从他律阶段转化至自律阶段。道德规范如果不转化为道德主体的自己的自律,那么,对道德主体是无道德意义可言的。

道德规范他律性表明,人在道德领域没有绝对的行为自由,总要受制于某种外在的必然性,在这种必然性的前提下来行动。因此,道德的自由也在于对道德领域里必然性的认识。

只有在自我立法的意义上,我们才可说规范成为了自己需要的内在准则。因此,他律性的道德规范,都必经转换成自律的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主体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道德主体内在的品格、内在的德性,才具有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的意义和塑造道德主体的心灵的意义。

2、论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

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不简单的等同于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的关系。法律义务是法律权利相对应的,履行了相应的义务,也就享有相应的权利。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并不是简单的相对应的。从结果上看,道德主义在履行了一定的道德义务之后,通常也应当享有相应的道德权利。因而,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从动机上看,道德主体履行道德义务确实不以获某种权利为前提,权利并不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诱因。

强调道德义务的无偿性,强调道德义务的非权利动机性,并不意味着有德的人无幸福可言,并不意味着尽义务的人没有权利可言。只是从主体内在动机而言,并不应以此为条件,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道德义务的无偿性和非权利动机性,恰恰应该用道德主体的幸福欢乐来作为最起码的酬报。因为这才意味着有德的人才有福,无德的人将无福。

此外,“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在语言用意上具有同一性,这种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直接同一,可以看作是道德义务本身的表现形式。这种权利只是要求尽义务,而不是索取。

3、试述道德良心的功能

道德良心首先是一种能力,一种当下道德判断的能力。如果不听从良心的指导,人们在事后会出现良好的谴责,即自己感到痛心和内疚。

良心能够进行判断,表明良心具有这样的能力。当我们作出一个判断时,我们总应根据已有的信息来分析某些具体情景,从而作出我们的判断,在这种意义上讲,良心也具有一种认知能力,是一种发现道德真理的能力。我们不应否认道德判断中包含着对事实的认知。但对道德判断进行分析,不应忽略了其情感的成分。在这个意义上,良心既具有认知成分,也有情感成分。

通过良心进行的道德判断,其主要功能是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进行调节作用。良心的调节作用主要在这们三个阶段上表现出来。在第一阶段,即在道德行为前,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鼓励或禁止的作用。在第二阶段,即在道德行为中,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监督作用。第三阶段,即在行动后,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进行“法庭审理”。

4、实质义务论伦理学与形式义务论伦理学的区别?

实质性义务论伦理学认为,行为正当性或责任性的标准在于行为本身或行为发生的背景条件。如遵守诺言,不杀人等,其本身就是正当的,履行它就是义务。而在一种责任,规定条件下的行为,也是一种义务行为,如上帝的命令,这是人权等,其行为的正当性来自于一定的背景条件而不是履行这个行为的后果。

形式义务论的伦理学强调行为正当的标准在于,履行行为时所依托的准则规范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不同道德判断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一个人的前后行为在价值立场上不同,因而必然表现出一个人在道判断的逻辑上前后矛盾,这样的行为,也就难说是正当。

5、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特定关系时应遵守的最一般、最具体的道德规范,其基本要求是:

(1)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作为成员而言,其价值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对于那些在社会处境中处于不幸境地中的社会成员,社会有责任关心帮助他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坚决反对以人的出身、地位、职业来评价人的价值的错误的价值观。

(2)目的与手段统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强调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广大劳动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作为手段,人人需要劳动,作为目的,劳动者享有社会财富。在这里,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是统一的。

6、义务论伦理学与目的论伦理学的区别?

义务论伦理学与目的论伦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义务论的伦理学诉诸其本身为义务性的道德概念,而目的论伦理学诉诸价值方面的考虑,其不同可作如下进一步区分;第一,义务论的伦理学主张人们应该依据道德原则或义务规范来履行某些行为,把道德行为的正确性看作是因为合乎一定的准则规范,而目的论的伦理学则主张人们的行为正当与否应主要从后果来考虑,而不是考虑行为过程的合规范性。第二;议务论的伦理学总是提出绝对责任,而且目的论伦理学则提出有条件的责任。第三,义务论的伦理学理论提出形式的或关系的标准,而目论的伦理学则提出实质性的标准。

7、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的区别。功利主义可以分为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

行为功利主义根据具体情况下的具体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证一个行为是否正当,而规范功利定义则是根据某类规则来加以确证的,当然这些规则本身又需要经过功利原则来加以确证。对于行为功利主义者而言,正确的行为是在该情况下能够产生最大功利的行为。但是行为功利主义没有将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和社会事情的复杂加以充分的考虑,对于许多行为的结果,特别是间接后果是我们难以判断的,因此根据行为功利主义一是容易产生差错,其次是计算在某些情况下,将变得非常困难。

规则功利主义者强调规则在道德中占有核心地位,规则不能因为特殊情况的需要而被放弃,它认为,这些规则之中的每一条之所以被人们所接受,正是因为普遍地遵守这些规则会比遵守任何可以替换的规则能产生更大的功利。功利主义经常要受到如何比较。计算和确定的问题的困扰,它也不能为如何防止不正义的分配提供有力的防范,但它确实又具有单纯明晰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是足敷应用。(《伦理学是什么》何怀宏,P72)

8、试述元伦理学的特征。

元伦理学是一门以语言学和逻辑学为依托来研究道德现象的逻辑分析科学。元伦理学在诸种道德现象中仅仅抓住道德特有的术语和判断,从而把道德的语言与逻辑问题当作自己全部或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借助于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对道德进行纯形式的分析研究。其基本特征如下:

(1)以逻辑分析为道德研究的方法。元伦理学家认为,道德问题和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伦理学在逻辑和语言方面的混乱,伦理学要摆脱危机,只有向语言学和逻辑学求得方法论的帮助,以逻辑分析为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纯粹逻辑的分析方法,不涉及这些概念,判断及道德本身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

(2)“科学主义”的“中立性”和“超规范性”。元伦理学最根本的宗旨和任务就是,打破传统伦理学的束缚,建立一种所谓的“中立的”,“超规范”的“科学的”伦理学。在元伦理学那里,科学的伦理学只能是反对道德进行语言逻辑分析,不制订任何道德规范,也不提倡任何价值,而且对任何道德规范、价值标准都采取宽容、容忍的态度,保持所谓“中立”的立场。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元伦理学仅仅关心道德语言本身,过分热衷于探索道德概念最恰当的定义和道德判断的科学性问题,但避而不谈道德与人们实际生活的关系之类更为重要的问题,不仅不提供而且反对提供给人们行为以正确指导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使道德和伦理学丧失了其实际的价值,丧失了它所特有的约束作用和导向工能。(《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北京大学出版社P23)

9、论规范伦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规范伦理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其理论形式:⑴关于道德上的善和恶的问题即道德价值问题;⑵关于道德上的应当问题即道德义务问题;⑶关于做人的标准即道德品德问题,据此可以把规范伦理学分成价值论、义务论和德性论。

⑴价值论主要探讨的是道德善恶即道德价值及其标准问题,义务论着力研究的是道德义务或道德规范问题,德性论重点阐发的是人应该具有的秉性,品质或品格即道德品德问题。

⑵在同一规范伦理学体系内部,三者是有机联系的。如果说价值论和义务论侧重于行为或原则的善恶,那么德性论则更为重视那些具有动机的,遵循原则的行为者本身;如果说道德义务是道德善恶一般标准的具体化,那么道德品质则是道德价值标准和义务规范在行为个体身上的内化和凝结。(《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P29)

10、试述元伦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元伦理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以及情感主义衰退后,以规定主义为代表的语言分析阶段。

⑴直觉主义的一般意义是指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观点:它认为道德的价值不能靠经验或理性的方法来把握,而只能凭直觉(intuition)来把握。一般认为,是摩尔开创了语言分析哲学的直觉主义流派,而西季威克则是摩尔及追随摩尔的传统的先行者。摩尔认为,近代功利主义把“满足欲望的东西”或“快乐”这样具有自然属性的事物看成是善,从而犯了自然主义的谬误,这是因为他们力图以自然属性的事物事给善下定义。摩尔批驳“自然主义的谬误”,从而提出他的直觉主义的观点。在摩尔之后,普里查德、罗斯等人发展了摩尔的直觉主义观点。

(2)情感主义是元伦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情感主义是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它认为道德命题是不蕴含知识真假意义的命题,道德语言和道德命题的功能只在于表达情感态度或唤起情感而刺激行动。在情感主义的伦理学家中,艾耶尔和史蒂文森是两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艾耶尔的基本哲学立场是逻辑实证主义。史蒂文森是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情感主义理论的总结。如同所有元伦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一样,伦理学的语言分析,是史蒂文森的伦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

(3)普遍规定主义。黑尔是元伦理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一般认为,黑尔的规定代表着伦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黑尔以他独特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道德语言、道德判断、价值词语、道德思维等重要的元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他的普遍规定主义的道德理论。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表明了元伦理学的质的突破。它从元伦理学的路径,得出了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普遍性命令的结论,从而使得他的伦理学具有向传统规范伦理学回归的特征。(大纲P503)

11、试述史蒂文森的情感主义伦理学。

史蒂文森是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情感主义理论的总结。如同所有元伦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一样,伦理学的语言分析,是史蒂文森的伦理学的中心内容和探讨的主题之一。他认为,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描述性的,主要用来记录、澄清或交流信息;二是能动的用法,其目的在于发泄情感、产生情绪。在史蒂文森看来,道德语言的主要功能是情感性功能。道德概念的主要意义是情感性意义。那么,当我们用这些术语、概念构成某种道德判断时,就绝不是仅仅在用它们来描述,记录或揭示事物的现象或其本质性规定,而主要是通过运用它们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态度。

史蒂文森认为,道德判断的主要用途,不是指出事实,而是创造影响。道德判断不仅具有表达判断者的情感的功能,而且具有引起、改变、接受判断者的情感、态度的功能。也就是说,通过判断来影响他人的道德态度与情感,使之改变或增强。(大纲P505)

12、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1)道德行为是基于自觉意识而做出的行为,道德行为是自愿、自择的行为,、道德行为不是孤立的个人意志表现,而是与他人意志有着联系的行为。

(2)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道德品质是一个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性情或道德人格的要素。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道德人格内外两个方面的体现。成熟的道德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表现为道德品质的定性化与道德行为的习惯化。道德品质不是人的个体生理特性,而是体现一定社会或某种理论所要求的道德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

(3)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是密切的。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而人们的道德品质又总是由一系列的道德行为所铸成。一般而言,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道德行为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第二,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在道德主体那里,是内外统一的。第三,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更突出地体现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之中。

(4)一般而言,善良的道德品质会表现出善的行为,而恶劣的道德品质会表现出恶劣的道德行为。但是,在实际道德生活中,往往存在着矛盾的情况。一个人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也可能出现偶然性的不良的道德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因为道德主体的某个行为,一时的表现就否定了他的整个的道德素养或道德品质。因为一时的表现并不能代表他的整个的人格,他的道德品质的本质。明确这种偶然性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对于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大纲P563)

13、如何认识道德行为中的知行关系。

(1)“知”的两种涵义。理智与行的关系,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这里的“知”,一是指关于对象、事物、关系的知识。但是还有另一种“知”,这就是作为道德行为的“知”。道德行为的知,主要是社会规范、道德价值的知识。

(2)应当之知与行为。道德的行为就是出于“应当”的行为,所谓出于“应当”,就是按照普遍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指导和约束自己的特殊行为,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对应当的认知,是道德行为的主观条件,没有对“应当如何”的认知,对自己应当如何行为无知或半无知,就不可能产生真正自觉的道德行为。但是,有了知,也不一定会产生行。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由内到外、由知到行的过程,实现这个转化的中介、动力就是行为者自己的选择。知和行的关系就是志与行的关系。

(3)知行的辨证统一 道德之注重自觉、认知、仅仅是因为它能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认知,只是在内心自赏而不实行,那么这种认知再正确,也没有实际意义。道德行为中的知与行,是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的统一。

14、论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性情或道德人格的要素。

首先,道德认识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是整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一般而言,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自己的道德成长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积累一定的道德知识。

其次,道德品质的形成又不仅是与认识过程有关,而且与道德意志有关。道德主体的道德意志对于道德行为的选择、控制与持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使道德行为坚持不懈,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次,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语言和行为习惯。在道德品质的构成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它们都属于意识领域。如果离开了实践,道德品质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基础和表现形式。只有在道德实践中,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形成,并得以巩固下去。道德品质得到巩固、成熟、从而成为人生整体行为的一贯倾向和稳定特征。

15、论道德冲突。

(1)道德主体的内在冲突的特征。所谓道德冲突就是行为主体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的社会义务、职责、使命之间的冲突,是社会的不同的道德要求在主体身上的矛盾冲突的体现,是不同的道德价值体系的不同要求之间的冲突,这种道德价值冲突把行为主体推向两难境地,强迫人作出非此即彼的道德选择。

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道德主体,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道德角色,承担着不同的道德义务。在一定条件下,它总得要牺牲某种它所承担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

(2)主体内道德冲突的形式。道德冲突表现在个体行为主体身上,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由于社会或他人对同一角色的期待和要求不一致时,所引起的该角色内心的矛盾。二,由于个人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三,多种责任义务在一个主体身上的冲突。当然,要作出选择,不仅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而且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境界。(3)同一价值体系内的道德冲突。社会价值冲突还表现在一个价值体系内部,不同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

(4)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道德冲突。如对立阶级之间的道德价值冲突。

16、论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

(1)意志自由从消极意义看,就是先天的不正确性,从积极意义上看就是主体自主自觉的能力,是主体具体的,现实的自由。

(2)意志自由是特殊性普遍性的统一,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前者指意志是个人的意志,是特殊性;自由代表着意志中的普遍规定性,反映着普遍的规范。道德自由就是主体行为体现着普遍性的成分。而后者是指:意志作为主体个人的意志,意志活动在扬弃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使其目的由主观性变为客观性,把主体内要求变为客观要求而使之统一起来。

(3)意志自由的上述特性充分表现在人在面临道德冲突时,出于责任、义务、和良心而作出自由选择的活动上。

在这种活动中,意志自由首先表现为主体的认识能力。道德生活必然存在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深刻理解这种利益关系中包含的客观必然性,就为道德选择的自由打下了基础。在这种活动中,意志自由又表现为主体的选择和决定能力,主体不仅能够分辨善恶是非,而且能够以自己的行动来择善与恶。

然而,道德认识只是意志选择的前提,意志是现实中的意志,它是受现实利益影响的,要通过意志自由实现道德自由,使知行统一,还必须提高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境界。

17、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

普遍的规定主义用黑尔的话说,就是一种普遍主义(它认为道德判断是普遍的)与规定主义(它认为道德判断在任何典型的情况下都是规定性的)结合。黑尔认为,道德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实际使用功能和意义的差异性,而“道德语言是最重要的用法之一便在于道德教导之中。”这一特征决定道德语言有一种特殊的“规定性”,属于规定性语言一类。道德判断应具有规定性和描述性的双重意义。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行为,只有当它具有规定性或命令力量时才能履行这一功能。同时,道德判断要完成自身的调节功能,还必须使自身具有普遍化的特征。一种道德判断表达着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它必须兼备普遍必然性和严格的规定性的双重品格,才能实施其实际的功能。“可普遍化性”即是指在理性(逻辑规则)的基础上可以使道德判断达到普遍化的实现。

18、论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及其统一

社会评价与自我表现评价是道德评价的两种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内外两方面,两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1)自我评价 指个体或群体对自己行为所作的一种善恶上的自我认识,是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对自身行为所作的道德判断。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行为当事人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由于道德评价是一种价值评价,它总是同评价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有着重要关系。道德上自我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由于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评价,总要受自己的利益、感情等影响。因此,在道德的自我评价中,要使“我”能够站在他人、整体或社会这个立场上,从他人、社会或整体的利益出发,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客观分析。因而,道德上的自我评价,主要就是主体把自己的某些道德行为同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对照。

在道德的自我评价中,“良心“扮着特别重要的角色。”良心“是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良心”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总伴随着一种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导向。因而,提高“良心:在自我评价中的作用,就可以使人们在善恶选择、行为指向、境遇取舍、自我控制等方面,为人们指明正确的方向。

(2)社会评价主要是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等形式。

社会舆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和个人总是要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人的行为和品质发表各种议论、看法和意见,表明自己的倾向态度和褒贬情感。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普遍化的特征,因而,社会舆论对于形成某种社会道德气氛,无形地影响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定社会群体的传统习俗往往揭示出这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认为值得尊重的、比较稳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态度。对于传统和习俗的遵从,已被人们视为不言而喻的常规,它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着有力的约束作用和评价作用。社会评价是一种外在于于个人的评价力量,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凡是有人的地方,任何人都要不同程度地受到舆论和传统习俗的支配和制约,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它们的约束和激励,同时,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他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各种评价活动中去

(3)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一关系

①两者是道德评价的不同形式,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社会评价主要是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力量,对行为主体者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而自我评价主要借助于内心信念或良心的作用,来认识、评价和调节自身的行为,因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因此,强有力的良心较之社会舆论、传统习俗,更具有道德评价的威力。就其可能达到的深度,自我评价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考察人的欲望、动机、意图、观念等等,并对此作出评价。诚然,社会评价也能考察和评价人的动机,但却没有内在评价这样直接。在广度方面,自我评价优越于社会评价的地方,就在于当个体独处,无人在场时,也能发生作用。这是社会评价所不能比拟的。

②两者又是一种统一的关系。自我评价的准则和标准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化,这种内化正是借助于社会评价的形式得以实现。据此也可认为,个体对自身的内在评价也反映着社会的评价。

19、论道德评价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善与恶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时所运用的最基本的范畴。一个行为或事件的道德价值是借助于善恶范畴来表达的,所以善与恶是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分析善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也就是分析道德评价的统一问题。

(1)善恶标准的绝对性 善与恶这对范畴所表明的是道德与不道德的分野,或者说,善的即是道德的,恶的即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说,善的是合乎道德规范的,而恶的,也就是违反道德规范的。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的行为,而行为具有普遍性意义,也就是自我的利益合乎道德的要求或超出了自我的利益,从而体现了社会利益或整体利益的要求。从主体的立场来看,凡是有利于自己或社会的行为,都称之善;反之,则称之为恶。因而,善恶是具有一般性内涵的概念。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2)善恶标准的相对性 ①善恶不仅具有一般性的内涵,同时也具有历史性的内涵。善和恶是一对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变化而变化。②善恶的相对性还表现为评价善恶的标准的多样性。如阶级标准、生产力标准、历史标准等便有不同的善恶标准。

这种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并不必然否定确定性的标准。相对性是与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性总是和一般性相对而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就在于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

20、论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关系。

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是关于社会历史事件评价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问题。就一般而言,两者是一个相互补充,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1)从总体上看,两者都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的实践精神的体现。两者所依据的,是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一内在价值尺度,通过这样两种评价,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趋向价值理想态(善或至善)的作用。因此,对于两类评价共同指向的对社会历史领域的评价本身,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意义上看,应当是一致的,是没有根本冲突的。

(2)就具体的社会历史时期而言,两者却呈现出背反的情况。恩格斯经典地论述了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背反,认为:第一,恶是是社会发展的辩证否定环节,从陈旧的、日渐衰亡的社会秩序与道德体系立场上,把社会进步看成是“恶”的。第二,恶是道德生活内部的否定性要素,就它作为恶而言,它既可能与一定时期的被压迫阶级的道德标准不相符合,也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人类共同生活的起码准则不相符合。

(3)另一方面,即或以恶为动因的社会进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应当具有善的成分。道德合理性与历史合理性虽然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出背反性,但在深层次上却是内在的统一的。所以二者的冲突、差异、矛盾、对抗、背反都是暂时的、局部的、阶段性的,其统一、一致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1、康德动机论及其评价。

(1)康德的动机论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康德是最著名的动机论代表。在动机与效果的问题上,他明确主张,对一个行为的评价依据,只能是他的“善良意志”。他认为,一个行为,只要是从善良一直出发的,无论其是否能够达到目的,也不论其是否产生效果,都不能使它的道德价值因之而受到任何影响。康德所说的善良意志,是出于尊重道德规律的一种必然性

(2)对康德动机论的评价 康德强调要把出于责任的“善良意志”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确实看到了道德价值的特殊本质,认识到了道德评价与一般评价的区别,基本上弥补了以往历史上动机论的许多缺陷,把动机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康德动机论最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既强调“善良意志”是出于责任的,又强调为实现这种动机的一连串行为。善良意志的因其主观性而导致的不能证实性,是康德的“善良意志”在道德评价上的致命弱点。

康德的动机论,在道德评价上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这就是一切不是从“善良意志”出发的行为,不论其效果如何,都不能认为是善的。康德特别憎恶并反对那些从利己主义出发的把个人幸福作为判断善恶标准的伦理学说。康德并不一般地反对幸福,但他把幸福从属于“善良意志”,并认为,只有从“善良意志”出发和尽了自己的应尽的责任后,人们感到的那种欣慰才是真正的幸福。

22、论动机与效果的辨证统一观。

(1)动机与效果的概念。动机和效果是道德评价的根据。所谓动机,就是指行为主体在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所谓效果,则是指行为主体的个别的或一系列的行动,给社会或他人所带来的实际后果。

(2)动机论和效果论的错误。以康德为代表的动机论者强调,评价行为善恶的根据是或主要是行为的动机,而不管行为的效果如何。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效果论者认为只有行为的后果才是评价行为善恶的唯一根据。以上两种说法都把过于复杂的善恶问题简单化,因而是错误的。

(3)在实践基础上动机和效果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要正确解决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必须了解动机和效果的善恶在行为过程中,是怎样通过复杂曲折的关系,而达到对立统一。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来认识。

首先,在道德行为总体上,动机和效果的善恶是相互贯通或相一致的。任何动机都包含对某一种效果的预测和追求,而任何效果都是受某种动机的支配所造成的。某种动机引出某种后果以后,这种后果又会强化人们原来的动机,或激起人们的新的动机。

其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充满着复杂差异和矛盾的统一。这就是说,从每一个具体行动,或某一行为过程的某一阶段来看,动机和效果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有动机和效果一致;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等几种情况。所以,我们在总体上承认动机和效果统一的同时,又应当看到这种统一是包含各种差异和矛盾的。

再次,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曲折过程。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这种过程性,是与社会和个人的实践相关联的,或者说,是由社会和个人实践的过程性所引起的。实践是动机和效果由此及彼的桥梁。因而,动机和效果之间任何性质的统一,也必然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总之,在动机和效果的相互关系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上述基本观点,不仅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论”和“效果论”相区别,同时,也为人们处理道德行为种的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答案来源:罗国杰《伦理学教程》P389—391)

23、什么是应用伦理学?

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有人把应用伦理学定义为分析一些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分支。有人则把它定义为是研究如何运用普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去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学问,是一种使伦理智慧通过社会整体的行为规则与行为程序得以实现的智慧,还有人强调应把应用伦理学定义为研究如何运用道德原则规范去分析解决具体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的学问。还有人认为,应用伦理学应当有它自己的学科特性,有自己的基本原则、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应用”某种成熟的理论观点。总的说来,应用伦理学是应对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对伦理学所提出的挑战,它是二次大战后民主社会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新型伦理学的研究类型。应用伦理学的任务在于面对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涌现的紧迫伦理道德问题,从现存的各自立场出发,通过理论性的话语或交谈,以期达到一种理论的共识或最终无可争辩的基本原则。应用伦理学就是这样一种话语交往平台。应用伦理学主要涉及到整个社会的行为关联,如国际关系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科技伦理、性别伦理、生命伦理、生态伦理等。(《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哲学学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4、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最初摆脱因生产力低下而受到大自然困扰后逐渐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根据《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记载,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曾在三个意义上使用:①人是宇宙的中心;②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③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识世界。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坚持人类是一切价值的焦点,一切价值例证都可归结为对人类价值的贡献,自然界的一切组成部分,充其量只有满足人类利益的工具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又可分为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个人感情意愿决定价值,以感性的意愿为价值参照体系,关心人的需要价值,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体有人类需要的价值,来评价这种人类偏好的客体,并检验该客体是否能为人们感性的意愿提供满足。他们的利益表明,他们利用自然界,只能采取索取的方式。在其价值体系中,不存在对个人感性的意愿的检查。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价值的确定取决于理性的意愿的活动结果,理性的意愿有两个要素:一是感性的意愿;二是对感性的意愿过滤的评价体系。这种对感性意愿的评价有两个伦理根据:①选择某种世界观或某种哲学观念并创造一种相应的价值判例,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基础。②人类的经验是建构价值的基础。因为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认为感性的意愿有价值,而且也认为用更合理的意向评价和取替感性的意愿的价值形成过程也有价值。无论是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其共性在于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都否定把内在价值赋予非人类自然,都只承认自然的工具价值,其差异性在于这种工具在类型上的不同。(叶平著,《回归自然——新世纪的生态伦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164页)。

25、试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和法律都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调节作用,二者是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首先,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各个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法律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有许多内容是互相通用的。法律规范的实质合理性应从其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中去寻找。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就是道德规范所谴责的。第二,在社会功能上相互补充。在阶级社会里,同一统治阶级的法律和道德,归根到底,都旨在把人们的行为纳入一定的秩序范围。某些行为不能够和不便于进行法律制裁时,便采用道德手段来加以理解。道德不能加以调节,就需要进行法律裁决。第三,在实施过程中相互凭借。法律规范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它的实施是强制性的,而道德规范倡导人们应当遵守,它的实施是不带强制性的。不论哪一个统治阶级,都总是一方面借助本阶级的道德来为他们的法律规范及其实施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借助本阶级的法律维护和推行他们的道德规范。

(2)在认识功能上,两者有区别,法律是从被奉为国家统一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愿望出发,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道德并不都是作为统治阶级意志。法律对经济关系的反映必须经过国家机关的批准,道德则可以自发地做出相应的反映。另外,法律主要是确认和维护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道德对于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秩序,既可能表示认可和赞许,也可能表示鄙夷和谴责。道德还往往表现对过去时代的某些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依恋和尊重,以及对未来某种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

(3)道德和法律在调节功能上有不同特点:

首先,它们凭借不同的力量来实现,法律所凭借的是有组织的惩罚机关和系统的惩罚措施;道德则诉诸于社会舆论和个人觉悟、良心。其次,二者调节的社会生活范围不一样。法律只能在它所规定的范围内对危及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干预。道德不仅要干预法律范围的行为,而且干预法律不能触及到的行为,一切与他人、社会有关的行为。第三,二者对同一行为的态度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法律所要惩罚的行为,道德上既可予以谴责,也可能予以认可或赞许。最后调节的形式上各有特点,法律调节一定要专门的机构来实行,而道德调节则由每个社会组织、每个人来实现。(罗国杰,马博宣《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版)

26、试述道德与政治的关系。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联系紧密。(1)政治变革和道德发展相互促进。道德领域内的重大冲突常常是政治变革的前奏,而重大的政治变革运动又是道德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政治制度和道德体系相互影响。政治关系制约着各种道德体系的社会地位及其某些行为规范,而不同道德体系对当时政治制度或政治秩序的巩固和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3)政治路线,政策是否正确,与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相互影响。政治路线,政策是否正确,对社会的道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而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对于一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以及为此而制定的路线和政策的实施也有相当的影响。(4)个人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相辅相成,政治觉悟高的人,道德境界往往也比较高,道德境界高的人,政治觉悟往往也比较高。

道德与政治想比较而言,它们反映的角度和范围不同。政治主要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关系,道德则不仅反映对立阶级或势力之间的关系,它还反映个人对他人,特别是从个人对整体的义务和责任这个角度加以反映。它们反映的途径和程度不同。政治是经济关系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并建立国家制度和各种政治设施,保障新经济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而道德则只能通过对当时生产关系所造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的谴责或赞许,来间接表明当时生产关系的状况。政治干预社会经济关系,总是直接运用国家机器,或以国家机器为后盾,往往是强制性的。相反,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干预,则主要凭借舆论、教育和示范等,不是强制性的。政治的干预往往是直接而迅速的,道德的干预则往往是缓慢的。(罗国杰,马博宣《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版)

1、下列哪些关于道德起源论观点是错误的(ABC)。

A、道德来源于天 B、道德是根源于人类固有的“纯粹理性” C、道德根源于上帝的启示 D、物质利益是道德产生的基础 E、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是一切道德根源的企图。

2、下列否定到的社会作用的代表人物有(BC)

A、孔子B、老子 C、庄子 D、孟子 E、墨子

3、道德教育的过程是(ABCDE)。

A、提高大的认识的过程 B、陶冶道德情感的过程 C、锻炼道德意志的过程

D、确立道德信念的过程 E、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

4、一般可以把道德境界划分为以下几个境界(ABDE)。

A、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 B、公私兼顾的道德境界 C、悲观虚无的道德境界 D、先公后私的道德境界 E、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

5、历史上人们对道德本质的认识始终争论不休,下列观点哪些是正确的(ACE)

A、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B、道德是一种善良意志 C、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解体系

D、道德是一种绝对理念 E、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6、下列哪些观点符合道义论(CDE)。

A、立足于道德他律 B、强调道德评价的根据在效果

C、立足于道德自律 D具有理性主义特点 E、强调道德评价的根据在动机

7、道德评价有(ACDE)的作用。

A、评判作用 B、强制作用 C、教育作用 D、调节作用 E、导向作用

8、边沁功利主义学说的主要观点是(ABDE)。

A、个人是唯一现实的利益

B、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 C、注重人的快乐质量

D、快乐就是最大的善 E、增进个人利益和幸福就是增进了社会的利益和幸福。

9、道德规范的实施主要是靠(ABCDE)来实现的,不是靠强制的手段。A、社会舆论 B、内心信念 C、宣传教育 D、新闻媒体 E、传统习惯

10、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ACE)的总和。A、原则规范 B、价值观念 C、行为活动 D、理论体系 E、心理意识

11、人道主义的基本内涵有(ABCDE)。

A、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 B、肯定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C、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D、重视与促进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 E、倡导“博爱”、“公正”的义务

12、美德论主要代表人物有(AC)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麦金太尔 D、普里查德 E、卢梭

13、道德评价的方式方法主要有(ACE)

A、社会舆论 B、社会的政治制度 C、内心信念 D、法律法规 E、传统习惯

14、当代中国对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是(BE)。

A、社会地的高低 B、自身发展和完善的程度 C、人际关系的好坏 D、拥有财富的多少 E、对社会的贡献大小

15、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认为(BCD)

A、义利是绝对对立的 B、义利是统一的 C、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D、见利思义 E、复杂性

16、道德冲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CE)。

A、同一道德体系内不同道德原则、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

B、不同层次的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C、个体道德心理上的冲突。D、不同国家和民族道德体系之间的冲突 E、不同道德体系之间、原则规范之间的冲突

17、动机一般可以划分为(ABDE)

A、利他的动机

B、一般利己的动机 C、不损人也不利人的动机 D、损人也不利己的动机 E、损人的动机

18、道德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BCD)。

A、量化原则 B、权重原则 C、等级原则 D、优选原则 E、价值原则

19、元伦理学可以分为(ACD)三大派别。

A、价值论直觉主义 B、存在主义 C、情感主义 D、语言分析 E、功利主义 20、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理论支持主要表现在(ABD)

A、对经济动机的论证 B、对经济技术的论证 C、对经济规范的论证

D、对经济制度的论证 E、对经济形势的论证

二、简答题 人生价值观及其含义

所谓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对人生目的和行为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和观念,反映了客体的人的社会行为与主体的人的物质或精神生活西药的肯定与否定关系。如果客体的人的行为能满足主体的人的物质或精神生活需要,那就是有价值的,值得肯定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或负价值的,应该否定的。人生价值观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深层次的、核心的地位,对主体的行为有根本的导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2、在价值体系上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3、反对权威和对个人的各种各样的支配。这一概论不是比较确切的。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最核心的价值标尺定点,从实质上看,它与利已主义具有不可忽视的亲缘关系。个人主义概述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为理论基石。世上不存在先验的、抽象的人性,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性是人性最基本的特征。其次,它以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指南,科学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及其发展机制,实践性和社会性是现实的人的真正本质。再次,它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其实践目标。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公正的含义和主要原则。

社会公正本质含义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时,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给有关的每个社会成员以均衡的条件和机会,从而实现权利与义务的最佳统一。主要原则:基本权利的保证,亦即保证的原则;机会平等,亦即事前的原则;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亦即事后的原则;进行必要的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亦即调剂的原则 效果论。

与“动机论”相对,是一种片面强调效果的道德评价理论。该理论学说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效果,判断和评价行为的善恶,无需考察动机,只要看它的效果。效果论者重视在道德评价中考察行为的结果,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否定了动机的考察,把原先只有在主客观的相互联系中才能确定的品行善恶,分割为简单的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动机,陷入了把行为效果直接与品行善恶相等同的歧途。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爱国主义基本要求就是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热爱自己的国家。义:爱国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一种具有巨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民族精神,是调整个人与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道德规范。罗尔斯的正义论。

罗尔斯在完善传统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为最高理想、以正义的合理性为基本视角的义务论伦理学。他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平等自由的原则。二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第一个原则优于第二个原则,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

确立道德标准的基本原则。

道德标准是道德选择的依据,是道德行为的原则,是道德评价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其一,道德标准要确立主体为道德价值存在的目的的尺度。“其二,道德标准的主体性原则要求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的发展为目的。第二,科学化原则。合理的道德必须是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适合特定时代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需要与趋势。第三,普遍化原则。其一,道德标准内容上的普遍性。其二,道德标准对对象的要求和规范的普遍性。内心信念及其作用。内心信念是人们的一种道德自觉表现,伦理学意义上的内心信念,主要是指道德信念;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自身行为在善与恶、正当与不当之间作出选择,在评价上进行判断。个体内心信念的道德评价,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道德认识的深化,也是行为个体最重要的道德评价。

内心信念以内在法则、内在权威的方式来”裁决“自身言行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作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检讨,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或悔改意愿。

道德修养及其基本含义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及再此达到的道德水平和境界,是道德活动的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将一定的社会要求和规范转变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完善自己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一 人们道德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是依照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所进行的学习体验 对照完善等一系列的道德实践过程.二 经过长期的道德培养后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和境界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境态.道德选择的涵义

答案、评分标准:所谓道德选择,是指道德行为者在面临特殊场合时,根据对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的认识,选择某种方案的行动,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在不同的道德价值之间进行取舍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从根本上说,道德行为选择是人类对利益的一种自我让度,是精神自律的表现。在人类道德领域中,没有选择就没有道德活动。慎独

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自在无人监督自己言行的时候,也能够谨慎地、自觉地注意自己内心活动和行为举止,防止有违背道德的思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慎独,体现了高度的道德自律意识,既是道德自我评价的方法,也是人在道德修养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辨析题

1、慎独为入德之方。

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说明个人与集体是辩证统一的双向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总是集体中的个人,集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不能离开集体利益来谈个人利益,也不能离开个人利益来谈集体利益。真实的集体把社会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真实地统一于自身,它是一种人的“自由联合体”,真实的集体绝不是个人发展的桎梏,而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

2、一个有德行的灵魂是幸福的。

说明人的幸福是与道德相关联的。

1、对一个道德境界比较高尚的人,德性虽在物质上、肉体上没给自己带来什么直接的利益、好处,却使他获得了道德愉悦,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

2、如果一个人能够树立毕生为实现人类的道德理想,就能够在为之而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3、一个有德行的人,它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建立起长久稳固、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的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得以施展、获得成功和幸福。

3、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

社会舆论是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对某一客观对象的带有主导性或倾向性的评判或议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借助于先进的媒体,社会舆论在道德评价的意义将越来越显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有利于社会进步,符合基本道德原则和要求的行为,进行鉴赏;第二,对违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损害群体利益的行为,则进行谴责,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上抑恶扬善、激浊扬清的良好风气。

4、在现代社会,“商人追求金钱和财富不再是罪恶,而是上帝赋予的天职”。答案、评分标准:正确。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动机建立在求利的基础上是合理的。伴随社会变革,人们在经济动机评价的道德观念将经一步解放,计划经济时代被视为“不道德的、不正常的”经济动机以逐步转为正当的。市场经济时代,个人的经济动机的合法性被得到了肯定,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在事实上已得到了可定和鼓励。

5、“慎独为入德之方”

“慎独”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自在无人监督自己言行的时候,也能够谨慎地、自觉地注意自己内心活动和行为举止,防止有违背道德的观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 的行为。慎独,体现了高度的道德自律意识,既是道德自我评价的方法,也是人在道德修养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6、人拥有了金钱和财富就拥有了幸福

这个观点的是错误的。它对幸福真正的含义缺乏正确的了解,在伦理学看来幸福是人们内心渴望的人生境界的极限,是人追求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人生价值得到肯定时的满足或是创造力得以实现而获得的一种心里体验。幸福是由健康 长寿 财富 心灵的宁静 爱好 美德 思辨活动等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对幸福的感受不一样,但金钱和财富却不能代表幸福的全部.幸福的价值标准有六个维度.感性的 理性的 物质的 精神的 个人的 社会的 四,论述题

1、论述道德教育及其特征。

所谓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人们接受和遵循其合乎自己需要的道德规范的要求,自觉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可以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转化为人们的内在道德品质,使道德的原则规范成为人们内心的个体准则。(1).道德教育内容的广融性。在内容上包含各种道德关系的要求。(2).道德教育环节的同时性。在实际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3).道德教育起点的多端性。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因人因时选择最亟需解决又最能奏效的环节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

(4).道德教育进程的重复性。要使一个人形成完美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性劳动就可以奏效的,必须迸行长期、反复地教育。(5).道德教育效果的渐进性。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6).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2、阐述社会公正的内容

社会公正是指社会所有的人在人格上的平等,每个人在生存权和发展权上的平等。公正的基本涵义——均衡与合理。均衡与合理,即在处理人与人只见各种关系时,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给有关的每个社会成员以均衡的条件和机会,从而实现权利与义务的最佳统一。

(1).基本权利的保证,亦即保证的原则。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以人为本位发展的基本理念。

(2).机会平等,亦即事前的原则。从总体上来说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可能完全相等的,应有着程度不同的差别。

(3).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亦即事后的原则。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所差别的分配,也符合市场经济的现实原则。

(4).进行必要的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亦即调剂的原则(或称校正原则)。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于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使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从而使整个社会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率,实现一种相对稳定的正常运转。

3、运用道德选择理论论述

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仅需要在多种可能性之间进行,而且又在道德冲突中进行。有时需要为国家利益而做出必要的牺牲。

道德是外在于人、内在于心的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规范,因此,在道德行为选择过程中,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选择和遵循经历着由他律——外在于人到自律——内在于心的阶段,体现了道德行为的主体意志自由由消极走向积极的过程。相应地,道德行为选择自由也有“被动性自由”和“主动性自由”两个方面。被动性的道德自由——通常表现为个体在做符合自己的愿望和兴趣的事情时,遇到外来的、体现社会群体意志的道德规范的阻碍,个体迫于群体的压力而放弃或改变自身愿望和兴趣,从而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行动似乎是“被迫的”,因而也是“不自由”的。行为主体不管是否自愿,最终能够自觉地放弃自身的某些利益,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行为选择,从而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主动性的道德自由——通常表现为行为主体主动克服各种力量对自身行为的牵制,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选择。因此,主体在社会道德面前不是被动地顺应、服从,而是主动地按照社会道德的要求进行自由的选择和采取自由的行动。行为主体能够凭借高度自觉的道德认识、道德责任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战胜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重重障碍,最终进行正确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自由——积极主动的道德自由。

4、运用所学的伦理学知识分析下面材料:

材料1:在南北战争期间,有一位姑娘请求林肯总统为他开一张去南方探亲的通行证。林肯说:“那你准是个北方派,可以去那里劝说你的亲友。”姑娘说:“不,我是南方派,我将去鼓励他们坚持与你战斗,不要悲观失望。”林肯不悦。姑娘镇静地说:“总统先生,我在学校读书时,老师就给我们讲诚实的林肯的故事,从此我下定决心要学林肯,一辈子不说谎。我当然不能为了要获得一张通行证而改变自己说话做事都要诚实的习惯。”林肯觉得姑娘言之有理,不仅答应给她开通行证,还在一张卡片上写道:“请让持本卡片的姑娘通行,因为她是一个信得过的姑娘。”

材料2:陕西咸阳蓝马啤酒厂是2000年成立的,因为当时生产的啤酒口感不适合陕西人口味,工厂一直亏损。2002年底,多数蓝马啤酒经销点出现产品积压、啤酒过期的问题。当时厂里的账面只剩下30万元,职工工资可能发不出来,买原材料都有困难,在镇种情况下,工厂还是下决心,先给经销商退货,销毁了30多万元的过期啤酒。厂里的损失很大,但也维护了工厂在经销商中间的信誉,为下一步的销售打开了局面。渡过难关之后的蓝马啤酒,充分考虑到陕西人的口味特点,生产的啤酒很快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更得到了广大经销商的鼎立支持,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1.4个多亿,企业开始赢利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既真诚、诚实;信,既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诚信是一种规范,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式,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要求;诚信是一种制度。“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正、公平处事态度和大公务实的道德观念。诚信制度化才能持久,才有力量;诚信是一种品格。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条件下,“诚信”所内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保证自己获得真正利益的根本。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基本准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的。因此,企业拥有良好信用,能提高客户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给企业以丰厚的利润回报。对于一个国家,诚信是立国之本;对社会而言,守信则能够使社会人际风貌得到改善,提高办事效率,是社会交往成本下降。诚信首先是避免各种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神会发展的一种道德资源。

5、道德选择及其特征。

所谓道德选择,是指道德行为者在面临特殊场合时,根据对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的认识,选择某种方案的行动,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在不同的道德价值之间进行取舍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在道德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自知性。所谓自知性,是指行为者知道自己行为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也指行为者在行为之前就有对人我、己群关系有所认识,明白其行为对他人、社会将产生的影响及后果。行为者的动机和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并且能够为其行为承担一切道德责任。

(2)、自主性。自主性是指行为者在自知基础上所进行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是发自内心并非出于强制的行为。因此,道德行为是行为者主体精神的自律,是自己对自己立法,是意志自由的行为。这种自主性不仅表现在行为者本人为其所为,非其所非,而且还表现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果行为主体不是根据内在的道德动机和个人意志而自觉自主地行为,他的行为则不属于道德行为。

(3)、自择性。道德行为是经过行为者比较鉴别、思考反省而自觉选定和择取的,因而自择性是自主性的重要表现。在同一道德环境下,人们行为的发生不只是一种可能,而是有多种可能,起码有”做“或”不做"的两种可能,但究竟如何取舍是行为者自己所决定的,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强迫。

(4)、相关性。凡是道德行为都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集体的行为,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总之,道德行为是出于明确的目的和本人的主观意志的,是指自知、自主、自择地并有利于他人和社会集体的行为

6、述社会公德基本内涵和特点。

所谓公德,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历史的优良道德积累而形成的,为社会中每个成员所应当遵循。

公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由国家以法律形式立法并要求全体国民或公民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五爱”。(2)为社会的公共生活所必须,并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公认的公共生活准则。

公德就其本意而言,有别于私人道德,是社会公共道德,公共性公德最基本的特征。公德的公共性则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第一、道德发生场所的公共性。在公共领域内产生的涉及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属于公德范围。所谓公共领域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传统的理解范围。凡是对公众开放的场所和空间均属公共领域。这些公共领域即满足了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需要,同时也提出了维护公共场所秩序性的道德要求。第二,道德对象公共性。在公共场所发生道德关系的主体不局限于私人范围或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一个人,因而道德对象十分广泛并具有不可选择性和偶然性。第三,道德要求的公共性,这是现代公德最重要之一。一是公德要求普及所有的社会公众一视同仁,不允许特权身份的存在,体现了公德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意识:二是公德要求源自民意,是市民共同的道德意愿,这是现代公德建立的基础。第四,公德评价的公共性。公德评价的方式是公众舆论和公共良心(公德心),而公德评价标准依据于社会共同的道德要求。

第三篇:2018年10月全国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前试题和答案00315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前试题和答案003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第1题 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是()A.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B.党委负责制

C.地方人大代表负责制 D.集体负责制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2题 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的权力归()A.全国人大 B.国务院总理 C.中央军委主席

D.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3题 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对地方委员会,上级委员会对下级地方委员会的关系是()A.指导关系 B.隶属关系 C.民主关系 D.平等关系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4题 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罢免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力归()A.同级人民代表大会 B.同级人大常委会

C.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D.下一级人民政府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5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法定人数为(),才能举行会议。A.常委会全体组成人数的过半数出席 B.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必须全部出席 C.常委会全体组成人数的2/3出席 D.常委会全体组成人数的1/3出席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6题 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A.2人以上 B.3人以上 C.5人以上 D.10人以上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7题 国务院总理连续任职不得超过()年。A.5 B.10 C.15 D.20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8题 可以由非中国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担任的是()A.立法会议员 B.廉政专员 C.海关关长 D.审计署署长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9题 在我国立法史上,首次将“法律援助”明确写入法律的法律文件是()A.1994年《刑事诉讼法》

B.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C.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D.2003年《法律援助条例》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10题 我国志愿兵实行分期服现役制度,服役的年限有所规定,其中不正确的是()A.第一期、第二期各3年 B.第三期、第四期各4年 C.第五期5年

D.第六期6年以上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11题 两审终审制意味着()

A.一个案件必须经过两个法院的审判 B.一个案件必须经过两级法院的审判

C.检察院如果确认一审有错误,可以要求同级法院二次审判 D.一个案件经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12题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集中制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3题 支配国家的整个政治生活的制度是()A.经济制度 B.文化制度 C.国家制度 D.政党制度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4题 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主席的法律地位是()A.最高司法机关的组成部分

B.最高国家执行机关的组成部分 C.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5题 元首是国家对内对外的代表,社会主义国家元首一般是()A.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产生,从属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由有选举权利的公民选举产生

C.由有实权的元首,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很大影响作用的主要官员产生 D.由执政党选举产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16题 选举的关键是()A.公平选择 B.及时选择 C.集中选择 D.自由选择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17题 不设秘书长的人大常委会是()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 C.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 D.县级人大常委会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18题 新中国建立初期行使国家权力职权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9题 按《地方组织法》规定,新一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依法产生后,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政府其他组成人员的时限是()A.1个月内 B.2个月内 C.3个月内 D.6个月内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20题 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是()A.地方官员兼政府首长 B.行政长官兼地方首长 C.行政长官兼政府首长 D.行政长官兼中央委员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1题 团以上部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是()A.军队首长 B.政治委员 C.中共委员会 D.政治教导员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2题 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的是()A.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 B.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取得的成就 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D.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选择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3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已满,但由于遇到非常情况不能进行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多数通过可以推迟选举。A.1/5以上 B.1/2以上 C.2/3以上 D.4/5以上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4题 中央和地方经济关系的核心内容是()A.财政关系 B.人事关系 C.金融关系 D.税收关系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25题 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可以制定在本地区实施的一些法律,其中不包括()A.刑法 B.民法 C.商法 D.国防法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26题 根据《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的地方公布选民名单的日期应在选举日的()A.5日以前

B.10日以前 C.15日以前

D.20日以前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27题 对发生于两地区的案件,为达到公正审判的目的,一般采取()A.公开审判

B.一审终审制 C.委托审判

D.联合审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8题 审判制度的性质是由()决定的。A.陪审员

B.国家的性质

C.法官

D.国家元首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29题 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期为()A.3年

B.4年 C.5年

D.6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30题 在根本上决定国家形式的是()A.国家历史传统

B.国家本质 C.民族文化

D.地理环境

【正确答案】 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第1题 建国初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其他爱国民主分子

【正确答案】 ABCDE

本题分数 2 分

第2题 香港公务员晋升的条件有()A.品德高尚 B.行为良好 C.能力足够 D.经验丰富 E.学历相称

【正确答案】 BCDE

本题分数 2 分

第3题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是因为()A.自身的队伍比较小

B.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C.顽固不接受革命思想

D.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E.由于历史局限性看不到历史发展方向

【正确答案】 BD

本题分数 2 分

第4题 我国国家主席的对外职权有()A.发布动员令

B.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

C.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D.发布特赦令

E.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正确答案】 BCE

本题分数 2 分

第5题 选举制度是指由选举法规定的有关选举国家民意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它包括()

A.选举的阶级性质 B.选举的基本原则 C.选举的机构 D.选举程序 E.选举方法

【正确答案】 BC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第1题 什么是国家制度?它表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1)国家制度即国体,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是统治阶级依据法律确定其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权以及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制度,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 政治统治而确定的根本制度。(2)它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统治的与被统治的地位;表明国家政权的性质,反映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本题分数 6 分

你的得分

第2题 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正确答案】 应注意把握的问题是:(1)着眼于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把人员的定岗分流同干部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2)着眼于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岗位交流机制,把 人员的定岗分流同改革人事干部制度结合起来。(3)着眼于从严治政,把人员定岗分流同加强机关建设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本题分数 6 分

你的得分

第3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议程是什么?

【正确答案】(1)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查

修改分数

修改分数

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中央和地方预算及执行情况的报告。

(2)提出议案,审议和表决法律草案。

(3)如值国家机关领导人换届,全国人代会议将选举和决定各国家机关的领导人。(4)会议期间,代表可向大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3个以上的代表团或1/10以上的代表,可以提出对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决定的人员的罢免案;1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代表联名可以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及询问。

本题分数 6 分

你的得分

第4题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1)保证权。在本行政区域内保障宪法、法律、法规、决议的遵守和执行。(2)决定权。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3)审查、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实施计划。

(4)选举权、任免权。选举本级人大主席、副主席,表决决定任免正副乡、镇长。(5)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6)维护公共利益权。维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维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本题分数 6 分

你的得分

第5题 简述省级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

修改分数

修改分数 【正 确答案】 省级政府作为最高一级地方政府,其职能转变的方向和途径应该是:加强宏观调控职能,放开微观管理职能,从无所不为的万能政府转变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有限政府,把工作职能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加强法规制定与规划引导,强化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2)实行有进有退、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

(3)完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4)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5)理顺省级政府与市县级政府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1题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正 确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百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夺取了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确立了在中国人民中的领导 地位。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 现民族解决,国家振兴。(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决定了她在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集中了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团结了全民族的优秀分子,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理论联系实际,提 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

本题分数 10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2题 结合实际谈谈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正 确答案】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1)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民主专政表明了对敌人实行专政和对人民实行民主两个方面。由于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 范围内长期存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分子;还存在着剥削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方面的遗毒;还会产生新的剥削分子和蜕化变质 分子、危害国家安全的分子;部分国土尚未统一,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影响;还有复杂的国际环境。因此,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 政,防止和抵御国际反动势力侵略、颠覆活动,保障社会主义

民主和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其他民主权利,维护社会主义社会正常的生产秩序、工作 秩序、生活秩序,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历史任务。(2)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这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基本职能,也是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我国几十年 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绩,离不开人民民主专政对经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我国宪法载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分数 本题分数 10 分

你的得分

第3题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合乎国情、顺乎民意的,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充分地适应我国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照顾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保

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种制度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合作,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这种制度,一方面保证国家法律、方针、政策在民族自治地方贯彻实行;另一方面,它又使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种自治权利。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统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方面,可以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组织各族人民互相 支援,组织经济发达地区,从物质、技术和人才等各方面大力支援民族自治地方;另一方面,又可充分调动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建设繁荣昌盛的民族自治地方,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总之,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它既能保证国家统一,又能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既能发展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 关系,又促进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民族的繁荣昌盛。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它的优越性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第四篇:2018年10月全国自考《语言学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54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语言学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第1题 [y]是()A.前高不圆唇元音 B.前高圆唇元音 C.后高不圆唇元音 D.后高圆唇元音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题 [u]是()A.后高不圆唇元音 B.后高圆唇元音 C.后半高圆唇元音 D.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3题 下列词中属于单纯词的是()A.犹豫 B.迟疑 C.怀疑 D.矛盾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4题 以声音的长短来区别意义的语言单位叫()A.重位 B.时位 C.调位

D.音质音位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5题 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字母为基础制订的。A.英语 B.法语 C.拉丁 D.希腊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6题 下列语言单位中属于固定词组的是()A.世界地图

B.共产主义青年团 C.快速解冻 D.黑白照片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7题 英语的“good[gu:d]”(好,原级)→“better”(好,比较级)运用的语法手段是()A.附加 B.内部屈折 C.异根 D.重叠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8题()在语言中处于枢纽地位,一般把它作为分析语法结构的最重要的语法单位。A.句子 B.词组 C.词 D.语素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9题 下列词组中属于介词词组的是()A.用钢笔(写字)B.他的书 C.去看医生 D.呆了一会儿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0题 下列都属于汉语中借词的一组是()A.镭射足球沙发 B.卡车电话哈达 C.纳粹吉他吉普 D.尼龙朝廷艾滋病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1题 下列词组属于体词性词组的是()A.内科医生 B.默默流泪 C.唱山歌 D.很亮堂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具有蕴含关系的一组是()A.(甲)今天中秋节——(乙)今天吃月饼

B.(甲)他买了一本小说——(乙)他买了一本书 C.(甲)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乙)他有哥哥

D.(甲)他们家的电视机坏了——(乙)他们家有电视机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3题 词根语素保持不变,用增减替换词尾或词缀来造成词形变化的方法叫()A.附加 B.异根 C.内部屈折 D.语序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4题 “学校发给我们一人三个口罩”中的变元有()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5题 下列词中属于派生词的是()A.融化 B.消化 C.化学 D.绿化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6题 英语动词“去”的原形是“go”,过去时的形式是“went”,这在语法手段的词形变化中叫做()A.附加 B.屈折 C.异根 D.零形式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7题 下列成对的词语中,属于相对反义词的一组是()A.成功—失败 B.合法—非法 C.本地—外地 D.勤劳—懒惰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8题 关于元音和辅音的区别的描述,()是正确的。A.元音发音时间短暂,辅音发音时间较长。B.辅音发音响亮,元音发音不响亮。C.发辅音气流受阻,发元音气流不受阻。

D.发元音时和发辅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位都均衡紧张。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9题 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言语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 B.语言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生成性。

C.言语是一定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是均质的 D.语言具有阶级性。因此不同于言语。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0题 关于掌握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途径,正确的表述是()A.二者都主要靠“学习” B.二者都主要靠“获得”

C.第一语言主要靠“学习”,第二语言主要靠“获得” D.第一语言主要靠“获得”,第二语言主要靠“学习”

【正确答案】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第1题 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外来词是指那些音义全借自外民族语言中的词。

B.语汇构词就是由两个以上语素组合而产生一个合成词。C.语法构词也是形态缺乏的语言中的一种语法现象。

D.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有一般与个别、稳定与临时的差别。E.褒义词在词汇中占大多数。

【正确答案】 CE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2题 抽象思维可叫()A.发散思维 B.外思维 C.前思维 D.理性思维 E.逻辑思维

【正确答案】 DE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3题 已知的自源文字有()A.古埃及的圣书字 B.苏美尔文字 C.古汉字 D.玛雅文字 E.古希腊文字

【正确答案】 ABC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4题 下列句中属于复杂结构单句的是()A.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B.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C.太阳一出来雪就化了。D.太阳烤得我们流大汗。E.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大地。

【正确答案】 A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5题 下列关于语言迁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语言迁移指的是作为目标语的外语对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产生影响。B.语言迁移包括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

C.语言迁移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D.语言迁移指的是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 E.语言迁移不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

我自考网

【正确答案】 A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第1题 异化

【正确答案】 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 它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现象就叫异化。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上上连续,前一个上声

变阳平。

【你的答案】 我自考网

本题分数 4 分

你的得分

第2题 外围语法

【正确答案】 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 识和语音知识。【你的答案】

修改分数 本题分数 4 分

你的得分

第3题 重叠构词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 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例如:弟弟、星星。【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4 分

你的得分

第4题 语言迁移现象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语言迁移现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这就是语言迁移现象,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例如:学英

语时受汉语影响而不注意动词的变化。【你的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第1题 举例说明什么是词根、词缀。

【正 确答案】 答:词根是词的核心,词的意义主要由它体现出来。它可以单独构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例如:汉语中“等”就是一个词根语素。在“我等车”里,它单独成 词; 在“等候你的来信”里,它和“候”彼此组合成词。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词。例如:汉语中的“者”、“老虎”中的 “老”、“椅子”中的“子”等等。【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6 分

你的得分

第2题 “语料库”是什么?它的分类怎样?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答:语料库是指输入或储存到计算机中的语言材料。它一般分为两种:一 种是未加标注任何附加信息的原始文本,称为“生”语料库;另一种是标注了一定附加

信息的加工文本,称为“熟”语料库。【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6 分

你的得分

第3题 举例说明音位和音素的区别。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内容如下图所示:【你的答案】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第1题 请用横排列式对下列两组词语进行义素分析。鞋子靴子袜子

【正确答案】 答:鞋子:[+穿在脚上的、+走路着地、-有筒、+物品] 靴子:[+ 穿在脚上的、+走路着地、+有筒、+物品] 袜子:[+穿在脚上的、-走路着地、+

有筒、+物品]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6 分

你的得分

第2题 从结构和意义上分析下列两组句子:(1)A.我坐火车去上海。B.我坐去上海的火车。(2)A.水喝完了。B.水喝饱了。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P230~231)(1)A句是一个复合述谓结构,由“我坐火车”和“(我)去上海”两个述谓结构组成,前一个述谓结构是后一个的方式方法。B句是一个简单述谓结构,其中只有一个谓词“坐”。但其变元由一个降级述谓结构“去上海”充当定语。(2)A句中充当谓词补语的“完”

在语义上指向主语“水”,即“水完了”; B句中充当谓词补语的“饱”在语义上指向主语“喝”的施事; AB两句均为简单述谓结构。【你的答案】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第1题 试述语言符号的基本特点。

【正 确答案】 答: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和可变性。正因为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的,是不 能 任意改变的,因为如果个人可以任意改变,那就互相听不懂了,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但是,又正因为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不是一成不变 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不论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还是语言符号的意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语言符号还具有离散性和线性特征。说话只

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一张嘴不能同时说出两个字、两句话,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以分散的,并 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组合单位的成员之间,整个语流 的各个部分之间就都有可能形成各种关系,产生各种相互影响,这是语言符号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有的教材上也叫线条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每个语言中都有的同音词现象和世界语言多样性的原因;线条性则可以为语言符号的组合创造条件。

【你的答案】 我自考网 本题分数 12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2题 试述语言符号的基本特点。

【正 确答案】(P15~18)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和可变性。正因为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 制的,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因为如果个人可以任意改变,那就互相听不懂了,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但是,又正因为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不 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不论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还是语言符号的意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语言符号还具有离散性和线性特征。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一张嘴不能同时

说出两个字、两句话,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以分散的,并 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组合单位的成员之间,整个语流 的各个部分之间就都有可能形成各种关系,产生各种相互影响,这是语言符号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有的教材上也叫线条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每个语言中都有的同音词现象和世界语言多样性的原因;线条性则可以为语言符号的组合创造条件。【你的答案】

第五篇:2018年10月全国自考《证据法学》考前试题和答案00229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证据法学》考前试题和答案002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第1题 下列关于众所周知的事实的说法错误的是【】

A.众所周知的地域范围至少应当与受诉法院地域管辖的范围相一致 B.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为一定地域或领域内大多数人所知晓的事实 C.众所周知的事实通常无需证据证明而可以直接作为法院判决的根据 D.当事人不得提供反证推翻众所周知的事实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题 行政处罚决定书属于【】 A.公文书证 B.私文书证 C.公证文书 D.符号书证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3题 下列有关证据保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证据保全是以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为前提条件 B.证据保全可应申请采取,法院也可依职权主动采取 C.证据保全可分为诉讼前的证据保全和诉讼中的证据保全 D.法院一般应主动采取诉讼前的证据保全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4题 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该条规定确立了【】 A.意见证据规划 B.相关证据规则 C.最佳证据规则 D.补强证据规则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5题 盖然性优势的证明标准【】 A.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特有的证明标准 B.是英美法系刑事诉讼特有的证明标准 C.是双方当事人举证在证明力上的比较标准 D.是当事人双方举证在数量上的比较标准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6题 下列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不存在任何例外

B.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主要是书证、物证和证人证言等 C.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利于纠正违法行为 D.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仅适用于刑事诉讼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7题 在审查判断证据的各种方法中,甄别法是指【】 A.对证据逐一进行个别审查的方法

B.对两个以上的证据进行比较,寻找其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

C.将若干个证据所反映的事实联系起来考察,确定它们相互之间是否相互呼应、协调一致的方法 D.执法人员组织有关的人员对有关的物品、人身和场所进行识别的方法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8题 在民事诉讼中,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 A.可以在原告与被告之间转移 B.可以由法院承担

C.以实体法规范为适用根据 D.不得由律师协助履行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9题 犯罪嫌疑人赵某在被捕前给同案犯罪嫌疑人李某,就如何处理盗窃物品问题的电话录音属于【】 A.物证 B.证人证言 C.视听资料

D.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0题 证据保全的目的是【】 A.保全证据的形式不变 B.保全证据的证据能力 C.保全证据的证明力

D.保证证据在法庭审判时能够质证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1题 下列有关意见证据排除规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意见证据排除规则要求证人除非法定例外,只能客观陈述自己亲身感知和经历的案件事实 B.设立意见证据排除规则的理由是一般的证人没有专业知识和缺乏专门技能,没有能力对所见所闻的事实作出正确的主观推断

C.专家证言在英美法系作为意见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例外

D.根据意见证据排除规则,非专家证人所作的证言都可以包括自己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和评价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2题 原始证据是指【】

A.证明当事人自己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 B.产生于案件事实发生过程中的证据

C.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未经中间环节传播的证据 D.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传播的证据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3题 下列陈述属于被害人陈述的是【】

A.被害人对直接侵害本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的事实及案件的其他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B.被害人对侵害本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的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C.被害人对侵害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的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D.以上说法都不属于被害人陈述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4题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香港于1997年回归祖国属于【】 A.推定的事实 B.司法认知的事实 C.调查的事实 D.辩论的事实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5题 下列有关推定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推定本身并非证据,而是一种事实认定方法 B.推定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C.推定不允许当事人提出反证推翻

D.推定既可依法律规定进行,又可按经验法则进行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6题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一规定体现了【】 A.补强证据规则 B.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C.最佳证据规则

D.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7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证人的权利【】 A.要求司法机关提供人身安全保障 B.真实提供证言

C.要求经济上得到补偿

D.控告司法人员侮辱其人格的行为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8题 证人有下列哪项情形的,不得作证【】 A.是聋哑人的

B.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 C.已作为本案的鉴定人的 D.年幼的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19题 某甲根据与某乙的谈话了解的事实向法院作出的陈述属于【】 A.原始证据 B.传来证据 C.实物证据 D.直接证据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0题 下列各项义务中,不属于证人义务的是【】 A.如实陈述的义务 B.出庭作证的义务 C.遵守法庭秩序的义务 D.履行法院判决的义务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1题 下列关于我国证据失效排除规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A.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材料均应被排除适用 B.人民法院违反证据失效排除规则认定案件事实,采纳不应当采纳证据的,构成认定事实错误 C.证据失效排除规则既约束当事人又约束法院

D.我国现行证据失效制度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确立的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2题 下列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调查取证的是【】

A.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 B.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证据材料 C.由国家机关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档案材料

D.有利于原告的证据在某银行而该银行拒不提供给原告的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3题 关于诉讼中的自认,错误的是【】

A.自认的对象限于对自认的当事人不利的案件事实 B.自认必须在诉讼中向本案审判人员作出 C.自认的事实必须在当事人自由处分的范围内 D.自认的当事人不得撤销自认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4题 证据规则的组成部分是【】 A.证据资格规则和证明力规则

B.刑事诉讼证据规则、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和行政诉讼证据规则 C.成文法证据规则、判例法证据规则和习惯法证据规则 D.示范证据规则和法定证据规则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5题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案件是【】 A.故意伤害案 B.故意杀人案 C.诬告陷害案 D.非法所得案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6题 关于“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规定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该条规定要求犯罪嫌疑人承担证明责任

B.该条规定要求犯罪嫌疑人配合司法机关查明案情 C.该条规定要求犯罪嫌疑人就其无罪承担证明责任

D.该条规定要求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做到有问必答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7题 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正确的说法是【】 A.讯问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B.认真听取、正确对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解 C.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应当个别进行

D.不得以刑讯逼供的方法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8题 一般情形下,被告方承担证明责任的案件属于【】 A.行政案件 B.民事案件 C.刑事案件 D.仲裁案件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29题 下列不属于我国司法认知范围的是【】 A.未生效裁判

B.当事人承认的事实 C.众所周知的事实

D.自然科学公理和定律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1 分

第30题 下列关于司法认知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司法认知的事实不包括公证的事实 B.司法认知不能提高诉讼效率 C.司法认知的主体可以是公证处 D.当事人有权反驳司法认知的事实

【正确答案】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第1题 视听资料审查判断的方法有【】 A.追根溯源法 B.比较印证法 C.背景考察法 D.科学鉴定法 E.模仿再现法

【正确答案】 ABC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2题 下列陈述中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是【】 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供述 B.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无罪辩解

C.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举、揭发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本案中的共同犯罪行为的陈述 D.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举、揭发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行为的陈述 E.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罪轻辩解

【正确答案】 ABCE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3题 否定三大诉讼法实行统一的证明标准的合理理由有【】 A.案件性质不同 B.案件难度不同 C.诉讼原则不同 D.诉讼制度不同 E.诉讼程序不同

【正确答案】 ACDE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4题 下列关于推定的说法,正确的有【】 A.推定是一种便捷的事实认定方法 B.推定是一种证据的类型

C.运用推定所认定的事实具有法律约束力 D.“无反证推翻”是适用推定的必要条件 E.推定中,当事人必须证明基础事实

【正确答案】 ACDE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2 分

第5题 证明责任的双重含义是指证明责任包括【】 A.证明负担 B.举证负担 C.行为责任 D.结果责任

E.主观的举证责任

【正确答案】 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2小题每题7分,第3、4小题每题8分,共30分)第1题 简述被害人陈述审查判断的方法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P353~354)被害人陈述审查判断的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主要有:(1)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收集程序。这要查明是否由合法的询问主体依法定程序予以收集的。

(2)要查明被害人陈述的内容是被害人亲身感知的,还是由他人转告,或是自己想象、推测的。

(3)对被害人陈述进行情理审查判断。

(4)注意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5)审查被害人的作证能力与品格。

(6)审查被害人陈述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8 分

你的得分

第2题 简述事实推定与法律推定的定义和区别。

【正确答案】(P139~140)事实上的推定,又称裁判上的推定或诉讼上的推定,是指事实裁判者以经验法则为根据所作的推定。法律上的推定,则是指事实裁判者以法律规定为根据所作的推定。

在证据法领域事实上的推定与法律上的推定均具有推定的一般逻辑结构(从已知事实推断未知事实)和基本特点,但是,二者又有着以下重大差别:

第一,推断依据不同,这是二者的根本性区别。其中,以法律规定为推论依据的,属法律上的推定;以经验法则为推论依据的,属事实上的推定。因此,在特定的时期,法律上 的推定总是有限的;而事实上的推定总是无限的、无法罗列穷尽的。若事实上的推定为立

法所接受,则成为法律上的推定。

第二,法律效力不同。法律上的推定具有较强的拘束力。也即,一经当事人主张并证明基础事实,法官即有义务适用推定,从而确认相应的结论事实。而相比之下,事实上的推定则属于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围,法官有权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是否适用推定作出判断和选择。

第三,对当事人意义不同。法律上的推定以其法律的明确性和可预见性,具有指引当事人举证的引导功能,而事实上的推定则主要表现为法官认定事实过程中的内在思维过程,其目的是为实现个案公正而对举证责任分配进行适当的调整。【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8 分

你的得分

第3题 简述书证的概念和特征。

【正确答案】(P266~267)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案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作为诉讼中的书证,与其他证据种类相比较,具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书证是以材料所记载的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

修改分数

修改分数

(2)一般来说,书证具有明确的思想内容,能够被人理解。

(3)书证在形式上相对固定,稳定性较强,一般不受时间的影响,易于长期保存。【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8 分

你的得分

第4题 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特点。

【正确答案】(P354~356)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就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供述、辩解和陈述,即通常所说的口供。它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供述。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否认犯罪或者主张罪轻、应免除刑罚的辩解。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举、揭发同案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即称为“攀供”。其具有以下特点:

(1)证明案件事实的直接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供述,能够详尽地交代其犯罪的动机、目的、作案的手段、过程、具体情节和结果以及作案工具、赃款赃物的去向等。查证属实的口供,可以反映案件事实的全貌,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据。

(2)口供内容的不稳定性。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常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前供后翻,口供的内容不稳定。口供属于言词证据,而言词证据易受陈述主体的思想变化情况所左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往往基于某种考虑,或受某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口供内容具有不稳定、易变的特点。(3)口供内容的复杂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有真有假、真假混杂,十分复杂。【你的答案】

四、论述题(本大题15分)

第1题 论述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与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P71~75)行为责任与结果责任在诉讼程序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发生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就其主要的方面来看,它们的联系在于:

(1)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均是证明责任概念内涵的组成部分,它们在证明责任的外化过程中相继呈现出来。先是结果责任的预先设定,后是行为责任的实 际履行。行为责任实际履行后,结果责任有可能出现,有可能不出现。无论结果责任出不出现,结果责任皆已发挥了基本的作用。只是,结果责任倘若出现,证明责 任便发挥了它的解决疑案的功能,证明责任的内涵意义达到了最大化。(2)在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相互之间,结果责任是根本的和本质的责任。因为结果责任的存在,当

事人履行行为责任才有必要。履行行为责任的目的,在 证明责任的负担者,是为了解除结果责任;在对方当事人,则是为了防止结果责任被解除。可见,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并不是互相隔离、完全不发生关联的两种责 任。它们之间一方面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结果责任是内容,行为责任是形式,行为责任是为结果责任服务的。另一方面是先行后继的关系,先是在观念上有了结果 责任,再在现象上有了行为责任,然后观念的结果责任在诉讼结束之时或者显现出来,或者隐而不彰。

(3)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相互之间可能影响各自内容的设定。一项争议的案件事实,只会产生一个结果责任。结果责任依其分配原则,不是由原告承担就 是由被告承担。是否承担结果责任,对于行

修改分数 为责任的承担时间和履行程序有着影响。承担结果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总是要先承担行为责任。在该行为责任履行之后,对方当事人才有承担相反的行为责任的必要。从证据的理论分类上来看,有结果责任的一方当事人负担的行为责任为本证,不负担结果责任的一方当事人负担的行为 责任为反证。在证明的程度上,本证责任要比反证责任的要求高。另外,立法者、法学理论和司法者在分配结果责任时,也考虑到何方当事人履行行为责任更加容 易。一般来说,结果责任由履行行为责任较为容易的一方当事人承担。

行为责任与结果责任的区别:

(1)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所赖以产生的法律根据不同。行为责任是诉讼法上的要求,正是诉讼法要求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必须提供证据。不提供证据,诉讼活动无以开展。结果责任是实体法上的要求,是从实体法的适用原则中派生出来的。

(2)在诉讼过程中,能否发生责任转移的现象有所不同。结果责任来自预定的分配标准和原则,它在诉讼开始的同时便告产生,一直到诉讼结束,它均固 定于一方当事人,而不会转移到另一方当事人那里。行为责任则来自现实的诉讼状态和过程,它首先由承担结果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履行,在该当事人提供了一定量的 证据,使该事实业已变得清晰明了或即将趋于清晰明了之时,对方当事人便感到了推进诉讼的现实压力,或者感到了败诉危险已经向他逼近。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某地公安机关在侦破一起敲诈勒索案的过程中,依法收集到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进行敲诈的录音磁带一盘。

第1题(1)该录音磁带属于书证还是视听资料?为什么?

【正 确答案】(P281、283)该录音磁带属于视听资料,因为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或录像资料储存的音像信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而该录音磁带能够以录音的信息证明 案件事实。视听资料是以动态和直观的音像来再现案件事实的发生、发展或消失过程及其背景,而书证则是以静态的文字、符号或图像等所体现的内容来再现案件事 实,并且视听资料是

以光、电、磁信号存储的,所以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才能将音像讯号再现而为人们感知和认知,而一般书证往往无需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仅 用视觉感官就可知晓其所记载的内容。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 7 分

你的得分

第2题(2)该录音磁带属于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为什么?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P281、283)该录音磁带属于直接证据,因为本案的录音磁带能够单独地、直接地证明 犯罪嫌疑人进行敲诈勒索的主要犯罪事实。

下载最新(00369)2018年4月全国自考《警察伦理学》考前试题和答案00369(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00369)2018年4月全国自考《警察伦理学》考前试题和答案00369(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警察伦理学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警察伦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6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

    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以下是小编带来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行政伦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5分) 1.行政道德——行政道德是一种权力道德,它既表现为社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在权力运用过程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又体现着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在......

    全国自考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10)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全国自考历年线性代数试题及答案.2012

    全国自考历年线性代数试题及答案.2012 课程代码:02198 说明:在本卷中,A表示矩阵A的转置矩阵,A表示矩阵A的伴随矩阵,E表示单位矩阵,A表示方阵A的行列式,r(A)表示矩阵A的秩。 一、单......

    全国自考人力资源管理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9年1月自考人力资源管理(一)答案 (部分 网友提供) 课程代码:0014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全国2012年1,4,7月自考线性代数(经管类)试题及答案详解

    全国2012年1月自考《线性代数(经管类)》试题 课程代码:04184 说明:本卷中,A-1表示方阵A的逆矩阵,r(A)表示矩阵A的秩,||||表示向量的长度,表示向量的转置,E表示单位矩阵,|A|表示方阵A......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行政史》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2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行政史》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